亲戚畔之的亲戚


【篇一】亲戚畔之的亲戚《孟子》两章

李卫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每小题赋5分。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板块: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②死于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国恒亡死即举大名耳



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⑥

发于声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篇二】亲戚畔之的亲戚孔子、孟子:天下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1)比其反也,(2)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3)则如之何?”王曰:“已之。”(4)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5)

【注释】(1)托:同“托”,托付。(2)比:及至、等到。(2)士师:朱熹《集注》云:“狱官也。其属有乡士、遂士之官,士师皆当治之。”按朱熹是据《周礼》而释,但(周礼》并非是实际官制的记录,因为“土”是当时低级官员的统称,故此处的“士师”还是看作一般意义上的长官妥当。(2)已:朱熹《集注》云:“罢去也。”(5)顾:张望。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某个臣属把妻儿托付给友人而出游楚国,等他回来,妻儿却在挨冻受饿,那怎么办呢?”宣玉说:“与此人绝交。”孟子说:“长官不能管理他的属下,那怎么办呢?”宣王说:“撤掉他。”孟子说:“整个国家不能治理好,那怎么办呢?”宣王左右张望而谈论别的事情。

【段意】此章是颇能代表孟子“好辩”的著名章节。孟子的意思是说,君臣虽然不同等级,但

都应该勤于自己的职守,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个问题,如果单就臣属来说,是毫无困难的,但要

使国君承认自己的失职,就不那么容易了。孟子采用了层层设问、步步紧逼的方式,使宣王先承认貌

似平和的结论,最后提出“整个国家不能治理好”的问题,显然,答案是很明确的,但宣王却无颜对

答,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朱熹说:“及此而王不能苔也,其惮于自责,耻于下问如此,不是与

有为可知矣。”(《集注》)

【读解】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尤其是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动传神,成为了大家常用的名言。 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齐宣王的洋相,不过是因为他老东推西挡,东扯葫芦西扯瓜,不肯表态实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纲治国,作出选择罢了。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常常有被上司或下属问得一时之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遇到这种时候,你虽然不是“王”,但是,“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可以用来应一应急的罢。不过,反过来的情况是,对待你的上司,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你可一定得当心,不要把他逼到“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程度。不然的话,他那时尴尬是尴尬,可下来以后就有你够受的了。孟子不是最终没有在齐宣王那里呆下去吗?之所以如此,很难说没有这些使宣王尴尬的因素在内。

  所以,孟子的言谈和论辩术固然厉害,但我们如果要学习使用,也有一个运用的对象和场合问题需要注意。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1)武王伐纣,(2)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2)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4)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5)闻诛一夫纣矣,(6)未闻拭君也。”

【注释】(1)放:流放。染:夏的宋代君主。《史记•夏本纪》记载,夏代未年,“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书•仲虺之诰》云:“成汤放桀于南巢。”(2)纣,殷商的末代君主。(3)臣弑其君:因汤、武王相对于桀、纣来说是诸侯,所以宣王称他们的行为是“臣拭其君”。(4)贼:伤害、毁弃,(5)一夫:朱熹《集注》云:“言众叛亲离,不复以为君也,《书》曰‘独夫纣’。”(6)诛:指合乎正义地讨伐罪犯。

【译文】齐宣王问道:“成汤流放夏桀、武王付伐殷纣,有这回事吗?”孟子答道:“在典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臣属谋害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毁弃仁的人叫做贼,毁弃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之人叫做独夫。只听说过诛杀了独夫殷纣,没听说过谋害君主。”

【段意】此章也是孟子比较引人注目的言论。齐宣王向孟子询问“汤武革命”的事情,孟子不明白宣王的用意,所以回答得比较审慎:“ 在典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后来弄清楚宣王是谈论臣属谋害君主的问题,当即予以驳斥,认为失去民心的暴君乃是“独夫民贼、实际上已失去了君上的资格,

诛杀这种人是正义行为,不能视之为谋害君主。孟子对宣王说这番话是饶有深意的,是要借此警戒宣王:如果成为了“独夫”就人人得而诛之。从本质上说,孟子的主张与传统的“天命转移”是一脉相承的,只是表述上更为尖锐一点而已。据说,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见到了《孟子》书中与此类似的对君王“不敬”的言论,曾大为震怒,说:“这老儿要是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孟子的配享牌位,也因此一度撤出了孔庙。后来,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组织人重新编定了《孟子》,从中删去了八十五章他认为不妥当的言论,这一章当然也在删除之列。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1)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6)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敌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固国不以山豁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煮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8)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天时不如地利:此处所说的两个不如,在《荀子》、《尉缭子》及近年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均有引述,有的地方且称之为“古之圣人”之言。这些人或著作大多与孟子同时代,可见这两句话当是孟子引述前人的成语,并非孟子的自创。天时,古代行军作战都要以阴阳时日占卜,《汉书•艺文志》之“兵书略”中有兵阴阳家类,班固序云:“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孟子此处的“天时”即指此而言,这并不等于孟子自己一定相信,《尉缭子》书中对此亦不尽信,其《战威》“举贤任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老,不祷祠而福。”(2)七里之郭:郭是指外城,朱熹《集庄》云:“三里、七里,城郭之小者。”(3)环:朱熹《集注》云:“围也,言四面攻围,旷日持久,必有值天时之善者。”(4)池:护城河。(5)革:此指甲胃。(6)委而去之:朱熹《集注》云:“委,弃也。言不得民心,民不为守也。”(7)域:朱熹《集注》云:“界限也。”赵性云,“不以封疆之界禁之,使民怀德也。”以下两旬的大义与此句相同。(8)亲戚:指内外亲属,《礼记•曲礼》孔疏云:“亲捐族内,戚指族外。”畔:通“叛”。

【译文】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方圆三里的城邑,纵横七里的外城,团团围攻却不能夺取。能团团围攻,必定有得天时的地方,但是却不能夺取,这是天时不如地利。城墙不是不高,护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好,粮食不是不多,军民们却放弃防守而逃散,这是地利不如人和。所以说,制约民众不要依靠国境的疆界,巩固国防不要依靠山川的险阻,扬威天下不要依靠武器的锐利,拥有道义的人援助多,失去道义的人援助少。援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反对;援助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顺从。以得到整个天下的顺从,来攻伐连亲戚都反对的人,因此君子除非不战,战就必定取胜。”

【段意】

此章主要是说民心向背的重大作用。孟子虽然举军事的例子作比喻,其意义和重点决不限于

军事斗争,由此所引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激励着一切为正义

而斗争的人们。

【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1)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1)丘民:王念孙《广雅疏证》释“丘”为“众”,焦循《正义》云:“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也。”

【译文】孟子说:“民众最重要,其次是土地神和谷神,国君最轻。因此,赢得了万民才能成为天子,赢得了天子就成为诸侯,赢得了诸侯就成为大夫。诸侯危及土地神和谷神,就另外改立;牺牲已经肥壮了,祭品已经洁净了,祭祀也不失时令,但仍有水旱灾害,就改立土地神和谷神。”

【段意】此章是《盂子》中最具人道主义色彩的章节之一,“民贵君轻”的名句也一直为人所传诵,

朱蕉对这一句是如此解释的:“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力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之,故其

轻重如此。”(《集注》)

【读解】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 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 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 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 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 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 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篇三】亲戚畔之的亲戚《孟子二章》复习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王明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学习方法:

1、学生个人识记;2、小组合作解疑;3、教师精炼点拨。

自主预习;

1、学生背记本课基础知识。(5分钟左右)

合作解疑:

1、班级内进行展示,由课代表提问本课重点。

(课下重点注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2、合作完成部分习题。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A委而去之(放弃)而后喻(了解)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国家)空乏其身(资财缺乏)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推举)饿其体肤(饥饿)寡助之至(少)

D域民(限制)威天下(威慑)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

学生独立完成,下课收。(20分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篇四】亲戚畔之的亲戚第五单元复习题

第五单元导学案

17.公输

一.《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宋人,战国时期_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非攻“”兼爱”

二.拼音

公输盘ban守圉yu敝舆yu郢ying犀兕si麋mi鹿牒鲋fu鱼楩pian楠禽滑gu厘雉zhi兔鼋yuan鼍tuo

三、解词

1.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

2.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 ..

3.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

4.必取宋:攻取 .

5.起于鲁:出发,动身 .

6.必为有窃疾矣:偷窃 .

7.吾知所以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

8.待楚寇矣:入侵 .

9.虽杀臣:即使 .

10.愿借子杀之:希望 .

11.不能绝也:尽 .

12.请献十金:请允许我 .

13.敝舆:破车

14.何命焉为:见教 .

15.长木:多余的木材

四、通假字

1.4.

五.一词多义 子:子墨子闻之,先生;愿借子杀之,您,男子尊称 为,为楚造云梯之械,替,为云梯,造

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子墨子见王,拜见。

之:邻有糠糟而欲窃之(代词,代糠糟)子墨子九距之(代词,代公输盘)公输子之义(的)愿借子杀之(代词,代那个人)守圉之器(的)

而:无罪而攻之(却)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才)知而不争(但是)

然:然胡不已乎(可是)虽然(如此,这样)。

虽,虽然(虽然)虽杀臣(即使)

已,然胡不已乎(停止) 已言之王矣(已经)

为:解带为城(作为),以牒为械(作为)

六.翻译

1.胡不见我与王

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

2.臣以王吏之攻宋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派遣官吏攻打宋国和偷窃的人是一样啊。

3.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4.然胡不已乎

但是为什么不停止呢?

5.必为有窃疾矣

(这个人)一定是患了偷窃病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2)?”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4)。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5)。公输盘诎(6),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7)。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问题:

1.墨子怎样劝服公输盘的?

墨子首先巧设陷阱,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2.墨子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

采用类比的方法,首先同样巧设陷阱,引出楚王的判断“必为有窃疾矣”,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墨子的论辩技巧成功在哪里?

墨子劝说楚王,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先是设喻发问,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的话,接着用三个比喻,类推出楚国攻宋和“窃疾者”“同类”的结论。环环相扣,循循善诱,致使楚王不得不称“善”赞同。

18.《孟子》两则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一点和下文的“多助”“天下顺之”是一致的,即人民的支持和拥

护,这反应孟子的民贵君轻政治思想

2.,的重要性,最后由人和反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证的?

两个方面:攻方(天时不如地利)和守方(地利不如人和)亲戚畔之的亲戚

3._,孔子,后世称之为“亚圣”

4.虽出身贫贱,但经受了艰苦磨难之后,终于成就不平凡的事业.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米粟域民亲戚傅(fu四声)说(yue四声)畎亩胶鬲孙叔敖百里奚拂士失道寡助衡于虑

三.解词

1.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险:险要 ..

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而且 .

4.兵革非不尖利也,泛指武器装备:

5、得道者多助:道:仁政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威慑

7.寡助之至:寡:少

8.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降临

11.动心任性:性:性情

12:而后喻:喻:明白

13:人恒过:过:过错

四通假字

1.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五词类活用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

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动用,巩固

3.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使…痛苦

六古今异义字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地域

2. 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跟自己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或它的成员

3. 舜发于畎亩之中,举于版筑

4. 征于色而后喻:

七一词多义

1.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2. 道:道不通:

得道者多助:

伐无道:

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汝心之固固不可切:顽固

3. 之:亲戚畔之

鱼盐之中

5,于: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

池:良田美池

池非不深也

7.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搜于国中

八翻译

1, 固曰,域民不以„..兵革之利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 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6, 以天下之所顺„..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九.问题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认为人才怎样造就(有怎样的人才观),强调什么因素的作用?亲戚畔之的亲戚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强调了主观和客观条件的作用。

2.本文和什么称为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域民„.兵革之利什么修辞?顺序可以颠倒吗?

排比,不能颠倒,这是治国的顺序

4.《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城非„地利不如人和也”写作目的?

5.怎样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论点?(现代汉语)

一个人遇到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因为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图强。而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6.举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来回答上题

19.鱼我所欲也

一.拼音

熊掌苟得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

二,“本心”指(),(),(),()。

二.解词

1,故不为苟得也 .

2, 故患有所不避也 .

3.如使人之所欲 ..

4.非独贤者有事心也 ..

5.蹴尔而与之 .....

6.乞人不屑也 ..

三.通假字

1.固患有所不避也

2.所识穷乏者德我与?

3.万种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4.乡为生死而不受

四.一词多义亲戚畔之的亲戚

1.故:故不为苟得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为:故不为苟得也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篇五】亲戚畔之的亲戚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再:(古义:专指第二次。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1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

1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1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益:(古义:更、更加。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1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请:(古义:\"问\"的意思。今义:邀、聘、求之意。)

1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

1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

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1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1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19、春社近(《游山西村》)

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2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2、虽人有百手(《口技》)

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23、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古义:无须,不要。今义: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今义: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致:(古义:对......说话。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崐念等的话。)

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龟虽寿》)

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一般:(古义:一种。今义: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处》)

蹉跎:(古义:过时。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

35、令名不彰(《周处》)

令:(古义:好的。今义: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

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

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其实:(古义:两个词;其:代词,它的;实:果实。今义:一个词,用来说明某崐一事实的连词。)

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篇六】亲戚畔之的亲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积累文言文字词,疏通句意。

2、能力目标

(1)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2)品味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孟子的智慧和对人类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品味语言特点。

3、把握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引导、点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深刻理解这句俗语含义。

二、 资料助读(多媒体出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分组读、指名读、小组间开展朗读比赛。

4、学生结合文下注释自主疏通句意

5、小组质疑、研讨、交流。

6、提示重点字词(多媒体出示)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7、指名疏通句意。(师生点评)

四、再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3)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明确: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五、小结: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引战例证明论点,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六、作业 :

1、背诵全文。

2、整理重点字词句。

【篇七】亲戚畔之的亲戚《天时不如地利》实词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得道者多助 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戚: 委而去之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寡助之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去: 胜: 亲戚: 之: 以: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武器 .

得道者多助 道:道义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得到,获得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戚:亲属,指族外 .

委而去之 去:离开 .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胜:胜利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寡助之.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亲戚:亲属。亲,指族内;戚:指族外之:到……去、达到 以:介词。用

【篇八】亲戚畔之的亲戚2015年北京丰台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丰台区2015年初三统一练习(二)

初三语文 2015.6

一、基础·运用(共23分)

(一)选择(共12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农谚,是挂在农家四季墙上的钟表,准确有序地周而复始。布谷鸟开春的第一声啼鸣,便是一句农谚;老黄牛拉犁时眼角掠过的一道道鞭影,便是一串串农谚。

【甲】“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人们刚从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走出来,便在又一个丰年的吉兆中开始了忙碌。庄户人浑身的力量要在此时释放,土地是他们一生的舞台。【乙】“过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田野是一块崭新的黑板,他们要在上面一笔一划书写丰收二字。还有哪畦地没有 ① ,还有哪条渠没有 ② ,他们要像给孩子洗脸一样慢慢地 ③ 。【丙】“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播种的人们是撒播希望的人,他们会用心把种子埋入田里,一行行,一垄垄,仿佛在织一匹布,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一抬手,一挪步都那样流畅与舒展。【丁】“谷雨寸不休,桑叶好饲牛”,大地得到了春雨的滋润,万物在蓬勃地生长。田间的庄稼也在茁壮地生长,它们浓缩着一年的希望,放大着一年的收成。 农谚是土里土气的诗歌,它是田园风光的写照,是乡村生活的注脚。

⑴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打理 ②翻整 ③修理 B.①打理 ②修理 ③翻整

C.①翻整 ②修理 ③打理 D.①翻整 ②打理 ③修理

⑵上面的语段的四则农谚中,明确地指示人们要把握农时、适时耕种的两则谚语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

⑶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我国劳动人民订立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季的物候变化。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四季的气息,寻觅到二十四节气的踪影。请依据语境判断,下列诗句空白处应填入的节气名称是

①蒹葭苍苍, 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②微雨众卉新,一雷 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

③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 。(宋琬)

A.白露 惊蛰 春分 B.寒露 雨水 春分

C.白露 惊蛰 小暑 D.寒露 立春 立夏

⑷“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从而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巧妙使用双关语,能使语言表达含蓄诙谐。

洪承畴原是明朝重臣,后来兵败降清,官至大学士。传说他降清后,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同弈者应声对出下联:“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这副对联中,运用双关,暗讽洪承畴失义辱节的词语是

A.妙棋 B.谷雨 C.领袖 D.清明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⑵题。

春分前后,如果你早晨散步时稍加留意,就会发觉太阳是从正东升起的。过了春分,北方人民便明显感觉到,太阳一天天近了。

今年,①在春天的宫廷里,却发生了一次短暂的政变。3月18日深夜,大风骤起,连续两天风力五六级,白天的最高气温降至3摄氏度。这种强大的、突发的、偶然的“倒行逆施”,它最大的消极作用,还不在于使率真勇为的先行者遭受了挫折和打击,而在于由此衍生出了怀疑、狡黠、冷漠等因素,影响了人们愉快坦诚的心境。 ..今天春分,尽管大风已息,气温回升,但仍有料峭的寒意,仿佛依然弥漫着政变刚刚被粉碎的(销烟/硝烟)。与惊蛰对照,春分最大的物候变化是:柳叶完全舒展开了,令人欣悦的新绿由地面漫延到了空中;②而杨树则像一个农夫,扬鞭赶着田野这驾满载绿色的马车,鞭子上的红缨已然褪色……

⑴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挫折(cuò) 狡黠(xiá) 销烟 B.挫折(cuò) 狡黠(xiá) 硝烟

C.挫折(cuō) 狡黠(xié) 销烟 D.挫折(cuō) 狡黠(xié) 硝烟

⑵对于文中划线的两个语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的“短暂”一词,突出了此次大风降温天气持续时间之短。

B.①句中用“政变”写出了此次“倒春寒”的强大、突发和偶然。

C.②句中的“满载绿色马车”,描绘出了春分时节杨树绿叶成荫、枝繁叶茂的特点。

D.②句中的“鞭子上的红缨”,形象地写出了杨树吊(花)垂挂在枝头的形态和颜色。

(二)填空(共11分)

3.古诗文默写(6分)

情景交融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丰富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中,如晏殊的《浣溪沙》中,“ ① , ②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惜春伤感之情。刘禹锡笔下,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语句是:“ ③ , ④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高洁的情操。《岳阳楼记》中,春天的洞庭湖鸟飞鱼跃:“ ⑤ , ⑥ ”,此情此景,使迁客骚人心旷神怡,感到无比舒畅愉悦。

4.名著阅读(5分)

阅读经史典籍,我们不但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粹,濡养自己的心灵。阅读最早的诗歌总集《 ① 》,我们感受到了先民的精神风貌;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我们从“ ② , ③ ”等语句中,获得了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启示。阅读经典小说,则如同阅历中国人文、社会的知识之库。《西游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 ④ ,告诉我们只要不惧艰险、锲而不舍就会成功;《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买车 ⑤ 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深刻了解到旧时代城市贫民的悲惨命运。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5-8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②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

③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①

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

④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资治通鉴·汉纪一》)

注释:①[霸上]地名,在咸阳以西。②[豪桀]同“豪杰”,这里指当地有名望的人。③[案堵如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案堵”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指安居。④[献飨]献酒食犒赏。

5.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以天下之所顺”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只填字母)(2分)

A.可以一战 B.不以物喜 C.无从致书以观 D.以塞忠谏之路

6.在古文中,“王”有不同的含义:①统治者,②称王,③以„„为王。请根据句意,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

⑴先入关者王之 ⑵吾当王关中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沛公又让不受

8.【乙】文中沛公(汉高祖)进入咸阳城后,采取 ① 措施,获得了 ② 效果。这很好地印证了【甲】文中孟子所强调的 ③ 。(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萝卜干的滋味》,完成第9-13题。(14分)

萝卜干的滋味

林老师:

请您原谅一个终日忙于家事的主妇,她以这封信代替了本应亲往的礼貌拜访。

一切都缘于小儿振亚饭盒里的一块萝卜干,我简单地讲给您听。

这件事发生已有多久,我不知道,我发现则才有三天。三天前,我初次发现振亚带回的饭盒中有一块萝卜干时,并未惊奇,我以为那是午饭时同学们互尝菜味交换来的。但当第二天,饭盒的残羹中又是干巴巴的萝卜干时,我不免生疑,因而仔细看了两眼,这才发现垫在萝卜干底下的,是一小堆粗糙的籼米剩饭,我们家向来是吃经过碾拣加工的粳米的,因此我知道这里面一定有缘故。同时我又发现这个看似相同的铝制饭盒还有不同之处:我们的饭盒,盒盖边沿曾被不慎磕凹了一小处。这个饭盒连同里面的饭菜,显然不是振亚早晨带去的,但是我没有对振亚说什么。第三天,就是昨天早上,我装进饭盒一块炸排骨,我在有意等待这事的发展。果然,振亚带回的饭盒中,没有啃剩的骨头,却仍是干瘪的萝卜干。而且奇怪的是,我们自己的饭盒又换回来了。

我相信这不是偶然的错误,而是有计划的行动,有人在干着偷天换日的勾当。这是出于某一个人的行动,他所作所为,无非是想攫取我儿的营养,怎能不让做母亲的我痛心!

林老师,您或许知道,我们并非富有之家,我的丈夫靠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家,因此在每天给他们父子俩的饭盒里,无论装入的是一块排骨、一颗鸡蛋或者一只鸡腿,我都会想到它来之不易。它是为了丈夫的辛勤、儿子的发育,靠我的节俭才勉强做到的。所以我不客气地跟您说,我们是经不起这样被人偷取的。

我也知道,在您的教育之下,是不可能发生这类事情的,但事实摆在这里,又有什么办法。为了我儿的营养,我只好求您费费心,查明是哪个偷天换日的聪明孩子干的。萝卜干偶尔吃一次是香的,但是天天吃,顿顿吃,您想想是什么滋味。怪不得那个孩子想出这样巧妙的办法,那臭烘烘的萝卜干,他早就吃够了!

为了您调查的方便,我想告诉您,今天早上当着振亚的面,我在饭盒里装进了一个大肉丸,您可以看看,到底是哪个今天要倒霉的孩子在吃这个大肉丸。

敬祝

教安

朱夏荔媛上

朱太太:

工友送进您的来信时,我刚在饭厅里坐定,四十多个孩子正窸窸窣窣地吃着各自的午饭,我却停箸展读来函。我以怀疑的心情打开您的信,却以快乐的心情读完它,现在我以无比轻松的心情写信给您,同时告诉您,我捉到那“贼”了,您所说的那个“偷天换日”的聪明孩子被我捉到了。我纳闷儿了三天不能猜透的事情,因为您的来信而获解决,这怎能不叫我轻松愉快呢!就是在我执笔给您写信的这当儿,激动的情绪仍持续着,因为有一张真挚可爱的小脸深印于我的心上,为了这些纯真的孩子,我也愿意终身献身儿童教育!

我先告诉您三天来的情形,再讲我是怎样捉到那“小贼”的。这里吃饭的情形您或许早已知道,孩子们每天早晨到学校后,便先把各人的饭盒送到厨房去,交给大师傅老赵,他便放进大蒸笼。午间各人到厨房去取蒸热的饭盒,厨房旁边是一间大饭厅,大家都在那里吃午饭。我也不例外,一向是陪着孩子们吃的。

三天前吃午饭时,当我正举箸,刘毅军站了起来,他说:“老师,有人拿错了我的饭盒,这……这不是我的。”我抬头望去,可不是,饭盒打开来,横躺在热腾腾的粳米饭上的,是一只香喷喷的红烧鸡腿,我知道那确实不会是刘毅军的。我便对同学们说:“是谁拿错了饭盒?是谁带了有鸡腿的饭?”

等了几分钟,也没有人来认换。也难怪,饭盒的大小样式几乎都是相同的,而且家里给装了什么菜,孩子们知道的也不多。既然没有人来认领,只好叫刘毅军吃了再说。毅军津津有味地吃着鸡腿,十分高兴。不是我看不起刘毅军,无父的孤儿,靠寡母穿针引线替人缝补度日,如果不是有人拿错了,他哪儿摸得着鸡腿吃呀!

可是第二天,同样的情形又发生了,我也不免奇怪,这是怎么一回事。当刘毅军打开饭盒,又惊奇地喊着有人拿错了的时候,同学们都停下筷子围到毅军的面前看。今天换了,是一块炸排骨。我问毅军自己带的是什么菜,他很难为情地说:“只有一些萝卜干,老师!”

我对同学们说:“看看谁拿错了饭盒,炸排骨换萝卜干可不划算!”同学们听了哗然,却仍无人来认领。我虽也觉有趣好笑,却不免纳闷儿起来。刘毅军也以想不通的样子吃下了这顿排骨饭。 今天,当我们正为那个像小皮球一样大的肉丸惊疑时,您的信来了。我在未打开信时曾对毅军开玩笑说:“这是上帝的意旨,你吃吧!”

说到萝卜干,我实在还应当把一些情形说给您听:刘毅军的母亲,在我去做家庭访问的时候,她并不避穷,很坦白地对我说,一日三餐的筹措是如何艰难,所以,她要我善为教育她的独子毅军。这一点,毅军倒从未使人失望。当毅军的母亲和我畅谈家常的时候,她家的院子里,正晾着一篮篮萝卜干。指着那些被吹满尘土的萝卜干,她对我说:“老师您看,我晾了许多萝卜,可也不是花钱买来的,附近有一家菜园,种了许多萝卜,当人家拔萝卜的时候,我就赶了去,把人家扔掉不要的萝卜头、萝卜根、坏了心的、脱了皮的,通通拾了来。我再挑拣一遍,晒晒腌腌,可以够我们娘儿俩吃些日子的。”

朱太太,您问我萝卜干吃多了是什么滋味,我想毅军的母亲吃着它的时候,当觉其味无限辛酸。就是毅军,在他长大以后,回忆起他嚼萝卜干的童年时代,也该有不少的感触。

我跟您扯得太远了,让我们再回到饭厅里去。我读完您的信,停箸良久不能自已。我草草吃完饭,顺着饭厅巡视一番。走到那个长着圆圆红红小脸蛋儿的孩子面前,我停下了,这孩子抬头看见了我,有点做“贼”心虚,急忙用筷子把饭盒里的萝卜干塞到籼米饭底下。我却在他旁边的空位子上坐下来,侧着头在他耳旁悄声问道:“萝卜干的滋味怎么样?”他先是一惊,随后竟装着若无其事地回答我:“很甜,老师!”

很甜!我站起身来,回味着他这句话,想着您的来信,不由得抿嘴笑着走出饭厅,可是身后响起了跑步声,有人跟出来了。“林老师!”我回头站定,是小红圆脸,他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老师不要讲出去吧,刘毅军的家里实在很穷,他天天吃白饭配萝卜干,所以……”

我的个子已经很矮,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小男孩还比我低半头,他的胸襟却是如此辽阔无边!

写到这儿,您已经全部明白了吧。您要我调查的那个“偷天换日”的孩子,我捉到了,正是令郎朱振亚自己! 我当时点头示意答应了振亚的请求,见他结实的小身影走回饭厅,我才无限激动地回到自己的房里。我一边用毛巾擦脸一边想,这萝卜干到底是什么滋味?它实在是包含着人生的各种滋味,要看什么人在什么境遇下吃它。

我又想,虽在如此纷乱的人间,善良的本性却并未从我们的孩子身上失去,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事情。 我不断地用毛巾擦着,想着,擦了这么久才发现,我没有在擦油嘴,却擦的是眼睛。哟,真奇怪!我原是满心的高兴,为何却流泪?

当您看完了这封信,打算怎样处理这件事呢?您会原谅“偷天换日”的孩子吗?我倒要为我的学生向您求情了! 此复并祝

快乐

林××上

(作者:林海音,有删改)

9.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梳理文章的情节:(2分)

① ——振亚妈妈来信,要求调查“换饭事件”—— ② —— 林老师回信,解说换饭真相

10.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情节,与本文用信件往来的方式来安排情节相比,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11.对“萝卜干的滋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请从朱振亚或刘毅军的角度谈一谈。(2分)

12.请从下面任选一句,结合语境说说你的理解。(2分) ....⑴现在我以无比轻松的心情写信给您,同时告诉您,我捉到那“贼”了,您所说的那个“偷天换日”的聪明孩子被我捉到了。

⑵我不断地用毛巾擦着,想着,擦了这么久才发现,我没有在擦油嘴,却擦的是眼睛。哟,真奇怪!我原是满心的高兴,为何却流泪?

13.振亚的妈妈得知事情真相后,会怎样给林老师回信呢?请你替她写出来。(120-150字)(5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4-17题。(11分)

(一)

(二)

在我国古代,纸还没有发明以前,常见的“信”是用漆书写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牍。由于木牍一般一尺长,故又称为“尺牍”。后来,有人把信写在绸子上,叫做“尺素”。唐代张九龄诗云:“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尺素指的就是“信”。“鲤鱼”也可指代书信,典故出于汉乐府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三)

信笺 信笺指信纸。“花笺”是一种小篇的用华贵纸张制成,并饰有花纹的信纸。古时著名的花笺很多,有五色笺,锦色笺,百韵笺,凤尾笺等。或出之于吴,或出之于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笺中的薛涛笺。

信封 我国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制成的。秦汉时,公私书信大多是写在竹简或木笺上,然后用两块刻成鲤鱼形的木板,作为一底一盖,将笺牍夹在中间。这种木板可算是历史上最早的信封。到了唐代,自贞观年开始,就用朝鲜厚茧纸制信封,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可以藏书,名曰“鲤鱼函”。

信使 古代称使者为“信”或“使”,合之为信使。如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相传三国吴人葛玄与河伯书信往还,令鲤鱼充信使。相传大雁也传书,因此,也称信使为“鸿雁”。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14.百度是我们最常用的搜索引擎,我们可以用它来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一)就是“百度百科”中“信息传递”这一词条解说的网页截图。若要在这一网页里搜寻(二)(三)两则材料的内容,你应当点击词条目录下的哪一个条目链接?(2分)

15.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信息传递的渠道有声音、文字、图像、动作等,渠道越多,获得的信息就越全面、丰富。从这个角度说,(二)(三)两则材料中的信息传递渠道有什么局限性?(2分)

16.(二)(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用来书写信件的材质有哪些?(3分)

17.古人为什么用“鲤鱼”指代书信?请你从材料(三)中找出这种指称的两个缘由。(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1题。(11分)

正方一辩陈词: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对方辩友:

①文化传承固然能保留文化在历史洪流中的印记,但是随时代的更替,我们必须吐故纳新,向文化注入时代的血液。所以我方认为,文化创新比传承更为重要。

②当今时代,科技腾飞,大国崛起。实现中国梦要靠什么?毋庸置疑,是创新。正是有了创新,我们才能在失去苏联的技术支持后,独立研发了“两弹一星”;正是有了创新,所以我们才能有世界第一的高铁,才能研发出被称为“神眼”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才能成为掌握空间站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正是有了创新,我们才能屹立

【篇九】亲戚畔之的亲戚古今异义整理

古今异义整理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再:(古义:专指第二次。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1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

1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1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益:(古义:更、更加。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1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请:(古义:"问"的意思。今义:邀、聘、求之意。)

1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

1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

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1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1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19、春社近(《游山西村》)

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2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2、虽人有百手(《口技》)

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23、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古义:无须,不要。今义: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今义: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致:(古义:对......说话。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崐念等的话。)

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龟虽寿》)

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一般:(古义:一种。今义: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处》)

蹉跎:(古义:过时。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

35、令名不彰(《周处》)

令:(古义:好的。今义: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亲戚畔之的亲戚

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

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其实:(古义:两个词;其:代词,它的;实:果实。今义:一个词,用来说明某崐一事实的连词。)

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9、居数月(《塞翁失马》)

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住。)

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指一个数目"十九(19)"。)

41、请献十金(《公输》)

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今义:金银的金。)

42、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可:(古义:大约。今义: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

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44、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45、盖为不识者(《荔枝图序》)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表示推论。今义:盖住、盖子。)

46、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往往:(古义:到处、处处。今义:常常。)

47、夜篝火(《陈涉世家》)

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崐。)

48、藉第令毋斩(《陈涉世家》)

藉第:(借:古义是即使,假使。今义指暂时用别人或暂时给别人用的钱或物。第崐:古义是仅、只。今义表示次序。)

4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崐人员。)

50、郁郁适兹土(《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适:(古义:往。今义:适合,适当。)

51、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恶:(古义:怎么,表示疑问。读"wu一声"。今义:罪恶,厌恶。)

52、为我谢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谢:(古义:致谢。今义:常作礼貌用语。)

53、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戾:(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54、经纶事务者(《与朱无思书》)

经纶:(古义:治理,筹画。今义: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55、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河:(山:古义:指华山。今义:泛指一切山。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崐切河流。)

5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崐。)

5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水,池塘。)

58、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语:(古义:告诉;说。今义:话语;说话。)

59、子何恃而往(《为学》)

子:(古义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今义:儿子。)

60、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61、将非鬼也(《宋定伯促鬼》)

将:(古义:或许。今义:接近。)

62、不习渡水故耳(《宋定伯捉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63、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

去:(古义:离去。今义:到哪;前往。)

6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6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6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是:(古义:此。今义:判断词。)

67、惟吾德馨(《陋室铭》)

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68、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69、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崐六面体。)

70、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曾:(古义:并,尚且,连......都......。今义:曾经。)

7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举:(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

72、征于色(《孟子》二章)

征:(古义: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

73、发于声(《孟子》二章)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74、而后喻(《孟子》二章)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75、入则无法家拂(《孟子》二章)

入:(古义:国内。今义:进入。)

76、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钟:(古义:一种容器。今:计时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7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开张:(古:扩大。今:(店铺)开始营业)

78、引喻失义(《出师表》)

义:(古:适宜,恰当。今:意义,含义。)

7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80、不宜异同(《出师表》)

异同:(古:差异,偏义复词。今:不同与相同。)

8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82、由是感激(《出师表》)

感激:(古:感动,激动。今:感谢。)

83、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奖:(古:勉励,鼓励。今:奖励,嘉奖。)

84、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所以:(古:用来…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85、临表涕零(《出师表》)

涕:(古:眼泪。今:鼻涕。)

86、以精力自致者(《墨池记》)

精力:(古:精神与毅力。今:精神和体力。)

87、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间:(古:参与。今: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88、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

89、牺牲玉帛(《曹刿论战》)

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90、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忠:(古: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忠诚。)

91、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狱:(古:诉讼案件,罪案。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92、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可能。)

93、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情:(古:实情。今:感情。)

94、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再:(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95、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汤:(古:热水。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9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jiǎ):(古:借。今:虚伪的,不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