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证国考定义


篇一:《201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国考试题》

科目一

选择题:

古代连中3元是?

答案:解元 会元 状元

最后被灭掉的国家是?

答案:齐国

致爱丽丝是?

答案:贝多芬

海峡?

答案:直布罗陀

简答:

作文:如何培养孩子追求幸福

中学科目二

二、辨析题

22、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23、教学时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4、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25、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答案:

22、高中当然是基础教育,从学校体制来讲,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从广义的基础教育来说,基础教育是指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

23、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作为这个活动的中心并贯穿于这个活动的始终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认识和形成能力。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它工作,建立学 校的正常秩序。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具体体现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 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因而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24、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管理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作为这个活动的中心并贯穿于这个活动的始终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认识和形成能力。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它工作,建立学 校的正常秩序。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具体体现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 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因而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这是正确的,加一个教育管理

25、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显然不是一码事,明白和自己做到的差别太大了,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只是说明可能在一般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能分别善恶,能在思想的观念上明白一些事情,但离做到还相差甚远,不过有正确的认识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做到的前提吧,对一件事物都不了解又如何能做出相对社会来说是正确的事呢

辨析题 :

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简答题

26、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7、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28、简述学生心里发展的基本特征。

29、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答案:

26、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一、教材内容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二、教材内容应具有知识性和味性,贴近学生生活

三、教材要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服务

四、教材的编排应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27、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校长、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体职工,要形成教育的合力。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及时或定期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状况,制定相互配合的方案,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控制和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要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断断续续。

28、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发展最早,然后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方向性顺序性。

29、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是要对对方尊重。提高沟通能力,无非是两方面:一是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增加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

幼儿园科二:

论述题:

在幼儿园领域教育活动中,为什么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简答题: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观点,智能种类及教育启示

小学科二:

1、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个阶段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

2、“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

篇二:《教师资格证国考笔记》

心理学

学习条件:1.(能学)智力因素(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2.(愿学)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绪,气质,性格,意志,兴趣,能力)

3.(会学)学习策略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

(一)感觉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对外部特征的初步了解)

(二)感觉特性: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辨析:人类的感觉只对特定强度的刺激有感觉

人类感知有一定局限性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感受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分为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和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2).感受性的变化(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例如明适应,暗适应。感觉适应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痛觉除外。

2.感觉对比

(1)定义: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的种类:

同时对比: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几种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 相继对比: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

二.知觉

(1)概念: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2)知觉的特征(简答题)

知觉的整体性:人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的选择性:人不可能对某一瞬间的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理解性的特点:1.言语起很重要的指导作用2.理解过程中经验最重要3.受知觉情境的影响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包括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三.注意

(一)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是人进行信息加工的第一步。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发生的

(二)种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特点:消极被动,不易疲劳。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客观条件(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差异程度(形状、颜色、大小)(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4刺激的新异性

主体条件(1)需要和兴趣(2)精神与机体状态(3)知识经验

(2)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特点:积极主动,易于疲劳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简答题)

1. 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对活动目的任务理解越清晰,与任务相关的事物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为保持注意需发挥意志的力量排除干扰

3. 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合理地组织活动,提出问题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4.培养间接兴趣: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强大动力

(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特点:具有目的性,不易疲劳。

(三)注意的品质

A注意的稳定性

1、定义: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主体的精神状态(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B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1、定义: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单位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与知识经验(3个体的知识经验

C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四)注意的转移

1、定义:指人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教师证国考定义}.

2、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

注意力转移是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对象,而注意力分散是受外部刺激或内部干扰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

3、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3与个人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有关

四.记忆

(一)概念: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二)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三者关系:感觉记忆中保存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地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它就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保存。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可被提取回到短时记忆中,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会产生遗忘。

(三)遗忘及其原因

1、解释遗忘的说法有:

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可用后摄抑制和前摄抑制说明。 (辨析)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衰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致。

压抑说(弗洛伊德):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提取失败理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所需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教师证国考定义}.

(四)遗忘规律及应用(简答)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以后基本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应用:

1、及时复习与循环记忆法;

2、分散复习;

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过度学习:(选择题)学习的内容达到初步掌握时仍继续学习达到巩固的程度。过度学习达到150%,学习效果最佳。

五.思维

(一)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类型

根据凭借的中介不同:直觉动作思维(幼儿掰手指数数)、具体形象思维(几何辅助线)、抽象逻辑思维(推理)

根据探索目标的不同:聚合思维(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根据解决方法的不同:常规思维(对已有知识经验没有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创造思维(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三)皮亚杰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划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此阶段认知的特点:1单维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4不合逻辑的推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1抽象思维2.系统思维

(四)问题与问题解决

1、问题就是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情景。

所有的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信息,目标,障碍

2、问题分为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通常是有结构的问题。

3、问题分三个部分:初始状态,中介状态/认知操作,目标状态,三者共同界定了问题空间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简答题)

1、问题的特征(问题情境)问题的类型和呈现的方式影响问题的解决

2、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3、功能固着,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4、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5、动机和情绪,动机和情绪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紧张、惶恐、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6、人际关系,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

7、除了以上六大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六.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表现手法:粘合,夸张,人格化,典型化)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学习动机

(一)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促使个体产生活动),指向功能(指出行为的目标),强化功能(维持和调整活动)

(二)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a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内驱力 :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学习需要是静态的,内驱力是动态的。

(选择题)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包括学习需要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b认知需要(内驱力:好奇心、求知欲,指向学习任务和活动本身

c自我提高需要(内驱力):通过学习获得社会地位、奖励、自尊或他人尊重、自我完善,指向学业成就

(青年期,以上两种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d附属需要(内驱力):为满足他人要求而学习(儿童早期的学习动机)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能唤醒、诱发并激发学生学习需要的外部刺激,分为正诱因,负诱因

(三)学习动机的理论(材料分析题)

1.(行为主义的理论)强化理论:个体的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酬。

2.(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个体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选择题)力求成功者会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会选择极容易或极难的任务。

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对力求成功的学生应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环境;

对力求避免失败的学生,要少安排竞争的环境,有小成就就要立刻奖励和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除了尽可能避免失败外,还应立足于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应以获得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美心理学家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因素有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状态和归因方式

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前四个缺失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长需求)。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均有内在价值,都有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教育者必须重视人的尊严,意愿,情感,重视研究人的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七层次概括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水平。

基本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其需要强度就会降低。

成长需要不仅不随其满足而减弱,反而因获得而增强,且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

低级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有满足的上限,高级需要属于获得性需要,没有满足的上限

篇三:《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10、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A. 实验法 B. 讲授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答案]:C

11、张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转变。这种德育方法是()

A. 实际锻炼法 B. 品德评价法 C.个人修养法 D.情感陶冶法

[答案]:D

12、成人与幼儿对一幅画的知觉有明显差异,幼儿只会看到这幅画的主要构成,而成人看到的画面意义。这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整体性

[答案]:A

13、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他头脑中只能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A. 瞬时记忆 B. 短时记忆 C. 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答案]:B

14、中学生晓波通过物理实验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已达到()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15、小丽是一名热爱班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和诚实正直的学生。这主要反映了小丽的那种性格结构特征()

A.态度特征 B. 情感特征 C. 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答案]:A

16、中学生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 相对功利取向 B. 避罚服从取向 C. 寻求认真取向 D.遵守法规取向

[答案]:B

17、中学生晓华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他认为其他同学与他一样也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现象属于()

A. 退行 B. 投射 C. 升华 D.文饰

[答案]:B

18、教师不仅掌握了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而且还能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策略的密切关系,这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教学能力?()

A. 教学监控能力 B. 教学操作能力 C. 教学认知能力 D.教学反思能力

[答案]:A

19、初二五班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注意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老师喜欢他们。该班学生的课堂纪律发展处于()

A. 人际纪律阶段 B. 自我服务阶段 C. 自我约束阶段 D.相互协调阶段

[答案]:A

20、董老师总是希望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爱与被爱的需要。董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哪种课堂管理取向()

A. 建构取向 B. 行为取向 C. 认知取向 D.人本取向

[答案]:D

21、中学生小阳总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任何事情都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

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让他非常苦恼,希望后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如果对小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

A.放松训练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法 D.代币强化法

[答案]:C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错误。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并不是德智体诸方面的平均发展。

23.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正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

24.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错。

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自我教学性材料(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程序学习与合作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不能混为一谈。

25.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错。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就是正迁移。如

篇四:《2016年上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上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国考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