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篇一】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旨:语文学习的自主亲历 (教师中心稿)

江苏陆宝初



语文学习离不开形象和情感的感受、体验,诵读涵泳,感悟熏陶,学习主体的自主亲历在语文读写中不可或缺。随着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逐步实施,语文教学中能否凸现主体亲历特征,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所谓亲历性,是指学习主体在语文学习中有充分的时间,并用自己的方法来体味和掌握文本学习内容,在认知活动中强化情意活动,在亲身感受和体悟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主体特征。实践表明,主体的亲历性是语文学习自主性、创造性的基础和保证。

一、自主亲历是语文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一)亲历性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

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批文入境”,于“得意”处则“忘形”,身临其境,其乐陶陶,就突出了“亲历”二字。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貌似学习实则并非亲历的现象处处可见,学习主体自主性、情感性淡化,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运作。语文新大纲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强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这些都凸现了学生自主亲历的重要作用。读《背影》,则感受到亲情之浓郁;读《滕王阁序》,则感受到大自然之纯美;读《胡同文化》,则感受到文化之深沉。语文学习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没有亲身揣摩、体味,就很难触发生活的感悟和心灵的交流。

(二)亲历性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根本要求。

语文学习是以感知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主体首先必须对文本亲身感知,形成表象,并力求理解文本的深层涵义,把握文章旨趣,形成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交流,方能有情感自由和心灵顿悟。语文学习要有个人独特的感受,要有生活的积累,要靠自己的切身体验将原有文本物象融会其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叶圣陶先生指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①我们主张将语文读写的重心转移到学习主体的品味、积累、运用语言和培养语感的自主亲历上来,将主体的亲身感悟、积累当作语文学习的根本要求,让教师成为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真正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三)亲历性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

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具有多层价值和多重目标要求。从语文学习过程来看,是在语文学习材料的安排与设计,实践机会的获得与保证,学习过程的完整与独立等方面突出亲历的时间、时机和时效。从学生主体亲历的特点来看,它具有自主性、生命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主体认知情感、审美情趣等语文素养的生动展现,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民主思想和生命意识。从主体亲历的途径或形态来看,语文学习有情境亲历,问题亲历,训练亲历和情感亲历等。从主体亲历的方式或手段来看,有尝试训练亲历,探索发现亲历,移情感悟亲历,体验强化亲历等。学生自主亲历,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漠视这个问题,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机械运作,扼杀了个性情感活动。现在,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逐步得到落实的时候,有必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

二、自主亲历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落实主体亲历性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的需要,是我们的教育在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后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亲历性是落实主体教育的根本标志。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说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却没有选择的余地,成了机械训练的对象,那还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因为它缺乏主体性最根本的特征,即缺乏作为独立的人参与语文活动的生命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参与的广度、方式、品质和效果也就必然受到影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单为应付教师的练习功课,而与自己的意思情感是没有关涉的。到这样觉得的时候,这人身上便已负着人生的缺陷,缺陷的深度比哑巴不能开口还要利害。”②因此,只有主体亲历性的真正实现和强化,才能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由课堂表面深化到学生内部身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境界由他控、他律向自控、自主的提升。

时代在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目前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为价值目标的语文教学正以它的自主性、创造性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成了衡量语文教学的重要量标,而学生主体的亲历性则是主体性能否充分实现的本质标志,它透过形形色色的语文活动显露出来,透过层层叠叠的语文认知实践折射出来,体现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与自由。

(二)亲历性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方式。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看作是单一的灌输,应该积极投入,充分参与,在体味涵泳中领悟文章的旨趣,在情境陶冶中引发对真善美的追求,“以生命精神、生命灵魂来反对和抵抗‘技术化’,让人的崇高生命精神、庄严情感充沛地张扬起来。”③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才能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健康人格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因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确证自我,实现自我,外化人的主体性的,亲历性正是在突出语文学习自主认知活动的同时,又强调了语文学习的情意活动和技能活动,是以主体身份参与课堂活动,体现主体的独立性、责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身心各因素的平衡与协调发展,铸造健康人格。

学习主体的心理过程必须是完整的,对文本的认知、情感体验甚至意志调控都不能有明显的缺漏,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确保主体的尊重感与应有权力,有自我实现的成功感和愉悦感,确立自我探索、开拓进取的自信心。这里,要把语文学习环节的顺畅与个性心理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强化个体的自主与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认知、自主感悟和自主调控的能力。教师应该为主体亲历性的实现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创设一种愉悦的环境氛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激活主体意识;创设一种宽松的活动氛围,形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欲望,实现民主管理;创设一种和谐的心理氛围,注重语文学习的移情与陶冶功能,追求个性自我完善。重视了课堂上的民主交流与理性培养,才能使每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三)亲历性是生命教育的基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略学生合理的生理心理需求,忽略师生课堂活动的交互多边作用,所以,主体教育强调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一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生命个体的生动展现,绽放着生命情感的绚丽花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丰富情感生活,形成内驱力,才能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亲历性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基点。叶澜同志认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他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④

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性突出语文实践的个性生命活动,强调给学生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选择、亲身体验的机会,创设一个展现生命个性、能力与学业成果的良好环境,使他们的生命力在创造性语文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亲历性不仅强调自主参与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主体活动的生命性、完整性、创造性,强调认知情感、审美情趣的习得与培养。当然,个体亲历性并不强调事事都要独立尝试,个体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团队合作精神有时显得更重要,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常常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共同在语文活动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三、自主亲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习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主体亲历的地位,真正体现主体的自主、平等意识和民主、合作意识,发挥个性特长,为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一)唤醒生命意识,构建人文精神内核。

过去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看作是客体,只重输入,忽视输出,学生个性潜能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由满堂灌走向了满堂练,必然削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情意性和学养性。现在,我们的教育逐步跨入了以人为本的崭新发展时期,面对一个个生命个体,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各不相同,认知与情感也会千差万别,生命个体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育者所要做的,惟有尊重与期待,唤醒生命意识,有差异地发展和完善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才能从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重“语”轻“人”、重技术轻精神的应试教育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语文读写中引导学生关怀家庭、亲人、社会,关注人类、自然、宇宙,重视生命教育,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在创造性活动中铸造主体人文精神内核。

(二)学会自主探索,发展生命个性。

过去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唱主角,教师指指点点,名曰“点拨”、“点化”,实则牵住学生的牛鼻子。因此,必须彻底摈弃这种扼杀个性、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主体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探索活动,确立能动精神和创造意识,突出学生语文学习自主选择与自主发展的过程,把语文学习看作是一种学生主体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生命教育的需要,应该成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指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其前提必然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⑤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格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

(三)感悟生命活力,激发创造意识。

教育是一项灵魂工程,语文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发现、尝试的问题系统、训练系统和情意系统,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契合点,将生活与生命融进课堂,在个体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精神生活,感悟生命活力,寻求对自然、社会的共鸣,在主体亲历中大胆追求真善美,使语文训练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激发创造意识,形成创造个性,迸发出创造火花,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凸现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性,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应该成为现代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①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③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④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⑤于漪主编《现代教师学概论》,P86,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陆宝初,1964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共党员。1986年大学中文系毕业,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硕士研究生班结业。现任教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多次获省级论文一二等奖,多次获市级以上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称号,有20多2142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0510—7801147—8028

邮政编码:214211

电子邮件:lbc6401@163.

【篇二】中职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编写模版)

第一部分 课程描述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一方面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延续,另一方面又是直接服务于技工院校学生通用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课程。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语文教育客观规律,在课程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观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务实的改革,为造就时代所需的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能力主要指运用语文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兼有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的作用。一定的语文能力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以及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这种奠基作用,决定其在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① :大类专业基础课是依据《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并根据大类专业教学特点设计的,适合于某一大类专业下所有专业方向教学所需开设的共有专业基

(一)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通用职业素养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拓展思维空间,增强探究意识;同时重视学习过程中教材文本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导向作用,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未来就业及其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人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经验积累。因此,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各种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社会,面向职业,面向未来,从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及职业活动的联系,尽可能创设相关的应用情境,开发和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构建灵活、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充分体现技工教育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必需

而够用的语文能力。

2.按照不同的生源和教学层次分别设置课程。

初中起点中级班语文课:由语文(中级通用知识)、应用文写作两模块组成,每个模块一学期用40~50课时完成,主要担任在与初中语文衔接的基础上促进语文课面向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任务。

初中起点高级班语文课:分中级和高级两个阶段设置。中级阶段语文课设置与初中起点中级班相同;高级阶段语文课设置为语文(高级通用知识)模块,用一个学年共计60~80课时完成。高级阶段语文课是对中级阶段语文课的深化。

高中起点高级班语文课:可选择与初中起点高级班高级阶段一致的语文(高级通用知识)模块,用一个学年共计60~80课时完成;也可选择应用语文模块,用一个学年共计60~80课时完成。其中,应用语文模块是对已有语文能力的具体应用,强调语文作为工具对具体事务的解决功能。

3.以课程“总目标”为统领,对不同生源和教学层次的课程目标进行整体规划。

4.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三个方面以能力为核心,方法为重点,价值观为导向,在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中,理解探究,体悟情感,从而端正态度、健全人格。

5.分层目标从“人文精神”“基础知识”“阅读”“写

作”“口语交际”五个方面提出要求。同时以“综合实践”“综合学习”为平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培养以良好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健康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情感,形成终身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高雅情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在初中阶段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生字、生词的音、形、义,重点掌握词语的识记与使用,不断积累词语识记的数量和正确运用词语的经验;辨析常见常用的修辞辞格10~15个,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作用,能够判断常用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

4.懂得标题、文眼、段落、层次、过渡、详略、照应、中心思想等文章的一般知识,了解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特征,能够判断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常见表达方式及其应用效果。

5.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好的语感、对一般的文章

能够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筛选信息、概括要点、把握文意、质疑解难;课外能自主阅读报刊、书籍和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200万字。

6.了解写作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有按要求进行一般书面表达的能力,能够写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实用性文章,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表达流畅、结构合理、标点正确、文面规范。写作活动60次左右,除少数简易日常应用文外,每篇篇幅在150个字符以上。

7.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讨论问题时善于倾听,能捕捉重要信息,并清楚、准确、自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具有演讲所需的心理素质和一般表达方法,能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作2分钟以上的脱稿演讲;能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8.能运用常用工具书和计算机网络收集处理信息资料。

二、各模块目标

(一)必修课程(中级阶段)

1.人文精神

(1)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再塑自信。

【篇三】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想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想(征求意见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稿)

(人教社组织有关专家起草)

前 言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各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突出特点,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和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是这项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对语文课程的调整、改革则是其中重要一环。

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具有一般语文课程的共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具有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文化基础的功能。构建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语文课程标准,必须满足这种功能的实际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体部分是课程结构和课程目标,同时涉及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力求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体现学科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服务职业教育总体目标为宗旨,以贴近学生实际为诉求,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培育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德,发展思维,完善人格。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语文学科的一般特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具有为专业课学习打好文化基础的工具性功能,也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化功能,这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统一。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并为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开拓发展空间。

二、课程的理念

这里所说的课程的理念,是指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实施,所要追求的总体目标。

(一)进一步充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语文基础,为学生终身工作、生活、学习打好语文基础。

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说来,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形成又有利于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并发展更高层次的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要进一步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借助语文这一工具,解决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生活、继续学习过程遇到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考判断、审美鉴赏等相关问题。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各类专业的学生所不可缺少的。而各项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着力点和诉求核心。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化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在精神领域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使语文客观上成为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精神品格影响极大的学科。语文学科这种对于学生精神品格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充分关注和正确把握的。要利用语文课程这一特殊领地,使学生领略人类文化中的珍贵宝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观念,献身民族振兴的崇高意愿,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贴近中职教育实际,把握不同专业的共性与差异,构建分层次、可选择的中职语文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开设有上百种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对于文化基础知识的需求有其共同之处,但差异性也十分明显。一套语文教材难以很好满足所有专业学生的需要。为此,中职语文课程要设置一个满足一般性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的平台,以适应共性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专业的特点,开发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选修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的个性需求。

在考虑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时,要特别注重中小城市、边远地区,乃至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实际,使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也能适应这些地区的需要,而不只是符合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大城市的需要。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使中职语文课程成为整个课程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学校的课程是由各个学科构成的,这是一个有机的体系,而不是“各自为战”的无序组合。中职语文课程要自觉地成为这个有机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考虑与其他学科在教学内容上的互动关系,要考虑与其他学科的分工与合作,要考虑在这个体系中的适当比重,处理好这些关系,与其他学科共同形成教学课程的合力。

(五)运用教育科研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使中职语文教学在方法、技术和测评观念上与时代同步前进。与语文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取得新的成果,网络和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技术手段近年来迅速普及,中职语文课程要积极地将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将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以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中职语文课程还要改变传统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鼓励学生在语文应用中的个性化表现。

三、课程的基本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根据需要,各地区、各学校还可以编写自己的“地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基础课程体现语文教学的共性要求,传授和培养共性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基础课程分为A、B两段,A段是各类、各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最低要求;B段是对语文知识和能力有较多需求的专业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共性语文课程中具有较高要求的教学内容。选修课程体现不同类别的专业对语文课程的特殊要求,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更为直接的促进作用。选修课程的设置,按专业类别,可分为文科、财经、医

药与生物、信息技术、机加工与车船制造、商业与服务业、旅游、建设工程、农林牧渔、矿冶等若干类。“地本”“校本”课程体现各地区(学校)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区域(学校)特点,是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重要补充。

基础课程中的A段,强调与初中语文课程的衔接,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和书面、口头表达交流能力,适当学习古代诗词中的经典名作,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基础课程的B段,承接A段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及书面、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适当增加语文课程的文学性要求,同时学习经典的古代文言文,进一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选修课程的内容,注重与各类别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在课文的选择、教学要求、评价方式上,要体现各类专业的个性需求。

“地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由各地区、各学校自行编写,有较大自由度,基本特点是通过语文课程使学生了解本地区语言、文化的独特风貌,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特色。

基础课程A段、基础课程B段、选修课程、地(校)本课程各为一个模块,各地、各校、各专业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组合,如“A段+选修” “A段+B段+选修”或“A段+地(校)本”等,可以有多种不同组合方式。

四、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落实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方案,是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的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总学时安排在130-200

【篇四】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低段主要教学目标解读。

2010-12-26 09:42阅读(1268)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低段的学段目标从大的方面共列了五条,分别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每项目标列在首位的都是关于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要求。再认真阅读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目标,同样会发现大多数分项目标的首位是关于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新课标中十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和主体,学生是否喜欢学习,是否主动学习,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小学生,可塑性强,情感脆弱,直接兴趣和形象感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如果孩子从欢快的幼儿园一踏进小学,首先感受到的是气氛沉闷,教学活动枯燥无趣,学习内容深奥难懂,很容易在心理对学校和学习活动产生畏惧、厌烦、排斥情绪,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厌学、逃学,时间久了,还会产生自卑、逆反、抑郁等心理疾病,对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从事小学低段教学的老师,虽然在钻研知识方面不用花费多大气力,但在研究孩子心理特征和教学方法上却要下大力气,使教学活动灵活、新颖、有趣,教学内容直观、形象、新鲜、寓教于乐、寓练于趣。

在小学低段的五项目标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是第一、二项目标。

1、关于“识字与写字”。

在情感态度方面:1——2年级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将过去《大纲》中的“姿势要正确”改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再加上“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以后各年级又提出了主动性和审美性,提出在识字写字过程中领悟汉字的形体美和汉字所蕴藏的丰富的民族文化。 在知识能力方面: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提早进入阅读的需要,提出多认少写的策略。1——2年级将原《大纲》中的侧重于知识性要求的表述(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改为侧重于学习过程和识字写字实践的表达(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以后各年级强调培养自主识字意识和能力(在阅读中大量识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勤用工具书帮助识字,注意发现汉字的规律并总结有效的识字方法)。同时,根据信息化的时代的需求,提出用现代化手段学习汉字(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关于“阅读教学”。

“课标”对1——2年级阅读教学制定的具体目标有5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基本精神:

——要重视阅读兴趣、正确读写方法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要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注意纠正唱读、顿读、指读等不良习惯。而把理解程度的要求和人文内涵的挖掘尽量降低到底线(如“结合上下文、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从小学起始学段就明确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开始便注意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词语积累,同时提倡交流与合作。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认(识字)是读(阅读)的基础,认读能力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只有首先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并初步掌握了朗读、默读技巧,这才具备了进入阅读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只要念好“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趣(兴趣)、习(习惯)”这“六字诀”,就可以说抓准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解读

湖北省武汉市 萧惠珍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分别列出了6、10、3、6、3共28条具体目标,同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要求相比,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汉语拼音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内容。

语文课标第一学段把汉语拼音的要求放在“识字与写字”中第5、6条列出,规定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不再提帮助阅读。功能的调整,决定了汉语拼音必须适当降低要求。

汉语拼音要求的核心是学会汉语拼音。怎样才算学会呢?一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二是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三是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课标把“熟练地拼读音节”改为“准确地拼读”把“默写声母、韵母”降低为“正确书写”;把“背诵字母表”改为“熟记”;删减了直呼音节的要求。这对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丰富启蒙教育的内容,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样的教学要求,估计4周左右即可基本达到。可能有老师会担心,短短的4周,学生掌握不了拼音,掌握不了拼音怎么能帮助识字呢?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观念,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的“度”——能准确拼读音节,不要拔高到熟练拼读上,至于从学会到熟练还得有一个不断学习、复习、巩固的过程。其次,要明确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并不是必须熟练拼读了才能去识字,而是只要会准确拼读便可以开始识字。借助拼音帮助识字,在识字中巩固拼音,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识字甚至阅读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练习、巩固,从“准确拼读”达到熟练,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汉语拼音删去了直呼音节的要求,是否还可以用直呼的方法进行教学?我认为,课标不要求直呼是指教学目标,而用什么方法教学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教法各异,百花齐放,只要省时高效,不加重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进行各种行之有效的教法探讨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二、识字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

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这种基本工具及早掌握,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课标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以这样的量满足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需求。事实表明,到二年级学生认识了1800个字,一般的儿童读物,生活中常见的信息,连同本学段数学、品德、体育等教科书,学生基本上可以自己读下来。

课标又考虑到识字量提高不致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在要求上作了区分,即提出“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且会认的多,学会的少,本学段要求学会的是800~1000字,比1993年实施的“大纲”要求的1250字还少450~250字。

要求“学会”的字,要做到:①读准字音;②认清字形;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④正确书写。通过这些字的教学,达到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不考试。教学时,可结合课文的原词读一读,可列举含有这个字的常用词语帮助认识,还可以用卡片或做游戏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读。

通过识字与写字的实践,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强调积累,写话强调兴趣。

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段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这样的要求是建国以来历次颁布的教学“大纲”都没有明确提出过的,这样的要求概括了我国从古至今乃至当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共同规律,它既汇集、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针对了近年来语文教学“做题多,读书少”的种种弊端,并考虑到了信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根据第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

思维的特点,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默读,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去读、去背、去积累。

强调积累还要求我们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去上网、去参加比赛„„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向往美好的生活,关心自然和生命;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

这样,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教在点子上,举一反三;课外,延伸、扩展、深化,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

第一学段对写话没有统一的要求,却强调了对写话有兴趣,这样的要求是站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按新世纪的人才标准提出的。有利于克服写作畏难情绪,从兴趣入手,首先让学生喜欢写,乐于写,为第二学段的自由表达奠定了基础。

四、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更具有时代要求。

课标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为语言交际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听说训练不同,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第一学段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如讲普通话的习惯、自然大方的态度、与人交流的意识与自信等。

【篇五】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职语文教学计划

职教中心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电子技术应用班都春招生占大多数,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学习成绩差、心理素质不稳定、组织纪律意识薄弱、自尊心强,但我相信任何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教师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他们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主这一机会。

他们在学习方面: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且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求知欲,学习效果较好;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在课堂上不能够主动配合任课教师,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个性心里品质欠缺,主动配合老师的意识低,可能个别学生思想意识较坏,给老师的上课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准备用一颗真诚的心感动学生,使他们在思想和学习方面不断的进步。

二、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

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三、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并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掌握加圈点、列提纲、制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

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

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五、教学措施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应了解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要结合教学实践,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

(二)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三)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四)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要高度

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五)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六、教学内容

基 础 模 块

职 业 模 块

【篇六】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呈现的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特色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呈现的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特色

(提纲)

何 忠 081108

一、在课程任务方面

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基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起奠基作用。

二、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以职业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在课程体系方面

提出在精选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的优秀作品作为各专业学生共同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学生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不同职业类别对语文的需求,构建灵活、开放而有活力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

四、在课程结构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各自设立相关模块,体现各模块的功能与特点,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五、在课程目标方面

提出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同时,语文课程综合地体现“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的目标和内容。此外,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出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以及学生未来职业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六、在课程实施方面

提出要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掌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及学生的特点,坚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注意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未来职业的联系,创设与职业活动相似的情境;认真分析本地、本校及本职业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职业教育在我国改革开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作用越来越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量的训练有素的职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关系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竞争力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1986,1991,1996年,曾经先后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还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今年7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并做出了《关于大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目前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到2001年,全国初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已达83万,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已达1164万,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72万。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仍然薄弱。

应该说,从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看,职业教育的滞后是由来已久的,其症结正如五十年代的原教育部林厉儒副部长所言,“这个问题,若借用世界通用的术语来表达,便是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对立”。有鉴于此,在全面认识并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原则的前提下,走出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对立的误区,重新审视和不断完善跨世纪职业教育课程的文化构建,形成并健全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并使经济发达地区的职教类学生越来越多的获得深造机会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正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与教学对策。作为职业教育中文化教育的最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如何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的职业人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苏霍姆林斯指出,教学应是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 从而是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惊醒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随着电子时代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于20世纪末应运而生,这种集生动性,职业技术教育也不例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人讲,“工业时代,我们走向学校,信息时代,学校走向我们。”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备课工具进行备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而且教案还可以永久保存,方便了教案的再利用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由于备课工具带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方便的利用,既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质量,又 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的核心问题上。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教师可以从黑板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将课件输入电脑可以全面照顾每一位学生。多媒体能直观形象的表达动态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处于主动的人机对话的学习状态,易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的超级连接和随意转换使教师可以灵活控制前后内容之间的衔接,既可以单独讲解某个知识点,又可串起来前后连贯学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连贯,系统,克服了以往教学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弊端。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系统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个别辅导,指导家庭作业,解答疑难。如上所述多媒体教学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显示了巨大的优势。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具有 如下积极的意义:一是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因教学手段落后,往往顾此失彼。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等方式,可使教学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学生们在这些动感学习环境中,对教学内容更容易掌握,可以大大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的效率。二是语文教

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主体性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的需要,也是国际上教育改革的趋势。主体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在这种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三是职业学校语文学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眼、耳、口、手的感知度,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及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 四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另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让学习者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多媒体语文教学进入课堂,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以其直观性、可见度高的课堂教学过程,解决了传统语文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弥补了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开拓新智力,挖掘新能力,创造新思维,从而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本课题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具体的探讨,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顺应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

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自我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题的研究将对中等职校语文学科现代化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职校语文教学改革探索新路。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有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络教学、视频投影教学等多种形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除了传统教学中的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诸环节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先导和基础

备课充分与否,关系到能否正常开展教学,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室教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操作的设计,应以提高教学效益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对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流程、课件运行、测试、提问等,都要事先进行周密安排、精心设计,一切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防止为使用而使用,做表面文章。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课题主要研究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

2.要注意选题的合理性

多媒体题材的选取,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对于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的问题,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概念或原理。课件内容必须适用于多媒体的表现,能突出多媒体的特点,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运用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已有成果,结合学科特点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恰当处理,精心设计,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表现力。多媒体教学系统在现阶段只是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片面理解夸大其功能,更不能认为它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许多一目了然,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或用其他媒体可以简单、快捷地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

【篇七】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附件: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试用稿)

附件一: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试用稿)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2、课程理念

(1)开发语言潜能,关注内心需求

语文课程要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本,充分相信学生具有的语言潜能,充分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及所存在的差异;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探索适合不同基础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并学有所得。

(2)注重语言积累,打好语文基础

语文课程要全面顾及社会发展、学生个体的成长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适量而必需的语言积累与训练,促使学生规范用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语文基础。

(3)充实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要有意识地增加学生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要

通过中外优秀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体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尊重世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高尚的人格,从而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之成为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劳动者。

(4)拓宽学习渠道,强化语文实践

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不仅要重视“学得”,更要注重“习得”。要将课堂内外学习有机结合,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充分利用当代社会所提供的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加强历练,体验学语用文的快乐,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3、设计思路

(1)本课程分为“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和“选学内容和较高要求”两部分。“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为全体学生必修的内容,“选学内容和较高要求”部分为部分学有余力和志愿升学的学生在前者基础上选修的内容,学生可在学习“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的同时或学完之后进行修习。

(2)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评价意见,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核心,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

(3)课程内容从“基础知识”、“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方面提出要求,并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口语交际”和“应用文”两方面的内容。

(4)实施意见部分,对教材编写、教学建议、评价意见、保障措施提出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同时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培养社会责任感。

(2)掌握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语言基础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规范语言,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就业、交往和继续学习需要的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能通过网络、影视、书报、杂志等各种文化传媒来扩大阅读,学语用文,并能正确辨别和对待各种社会语言现象。能运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研究问题,进行人际交流。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2、分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① 巩固3500个常用汉字的识字量,书写正确、规范;

② 加强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词语的含义; ③ 了解常用句式的特点和作用;

④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⑤ 掌握与教材有关的文学常识;

⑥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和用法;

⑦ 掌握常用应用文书和职业岗位专业文书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能力

① 口语交际能力

听话能力——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能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发言;在听一般语速(每分钟200个字左右)的发言、交谈、广播、报告时,能准确理解、辨析和筛选信息,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概括与评价,符合职业语境的交际要求。

说话能力—— 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字音清晰、语调得当、意思明白。能根据具体场合和要求,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态度大方、用语得体、表达清楚、言之有物,切合职业语境的表达需要,达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② 阅读能力——能比较熟练地品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并能比较熟练地解读应用文;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与需求选择阅读内容,养成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有一定阅读速度;能概括中心,理清思路,复述要点,提取信息,品味语言,获取感受,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评析水平。

③ 写作能力——基本掌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

比较熟练地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并具有常用应用文书和职业岗位专业文书的写作能力。所写的文章(含文书),能做到格式正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中心明确。书写端正,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具有一定的写作速度。掌握文章(含文书)修改的方法,养成修改文章(含文书)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① 重视学习过程,懂得语文学习须经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反复训练的过程。

② 了解自身的学习优势和不足,关注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③ 积极参与师生教学互动、重视课堂内外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语言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求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④ 能熟练运用工具书、资料和网络检索,获得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对学语用文保持长久的热情和兴趣,不断贴近时代和生活,感受语文在社会交往与职业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养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审美情趣,具有丰富健康的情感。

② 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敢于质疑和创新,重视实践与运用,讲究质量与效能,进而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

③ 倡导个人自身发展的全面性,崇尚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性,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和谐发展。

三、内容与要求

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