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铜像反思


篇一:《24《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24《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一座铜像》讲述了500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炸毁布鲁塞尔市时,急中生智用自己小便把导火索浇灭,保住布鲁塞尔城的故事。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我抓住重点词语“急中生智”,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读读第3小节,找出当时情况危急的语句:“他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发现院子里火花在夺目地迸跳着,只见又粗又长的导火索„嗞嗞‟地燃烧着……” 通过这些语句和词语,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危险正笼罩在整个城市的上空。而于连面对危险又是那样的机智和勇敢。引导学生找找小于连当时是怎样做得的句子,体会于连的机智、灵活。

因为,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词展开教学,从课文中去体会“急”“智”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

篇二:《一座铜像 教学反思》

把所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能力,这是我语文教学的主旨。力争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使学生不仅在学,更希望他们能把外在的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和能力。 教学实录片断

一:师:同学们,你们看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广场上也有一座铜像(出示背景为布鲁塞尔城广场上小于连的铜像照片),就是这位小男孩,你能用几句话说说这位小男孩的样子吗?(出示句式:小男孩。)

生:小男孩大大的脑袋,翘翘的鼻子,笑嘻嘻地在撒尿,太调皮了。

生:小男孩翘翘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光着身子,正在小便,真是可爱极了。

生:小男孩头顶着卷曲的头发,他圆圆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他光着身子正在调皮地撒尿。 生:小男孩真是既调皮又可爱。大大的眼睛,歪着脑袋,挺着个大肚子,光着身子,在撒尿。

师:从同学们的描述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眼中的这位小男孩十分顽皮、可爱。请大家再来读读比利时人眼中的这位小男孩是什么样的呢?

(师出示文中句子: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正在撒尿,真是又调皮又可爱。)

师:轻声读,读出语气。(生自由轻声读句子。)

师:小男孩什么样?谁愿意来读?师指名读句子。

师:是啊!这位同学读的时候,通过对“卷卷的”、“翘翘的”、“光着身子”、“正在撒尿”这些词语语气的把握,使小男孩既调皮又可爱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板书:调皮、可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师:我们以后在写人物的外貌时也可以学着这样的方法,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具体。现在,让我们大家也来学一学他这样把小男孩调皮可爱的样子说出来吧!(师出示填空:小男孩,,,正在,真是。)

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并使这一学习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这需要有一个感染、感化的过程。首先,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先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小于连的样子,再出示课文中描写小于连外貌的句子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读,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方法活灵活现地把小于连又调皮又可爱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眼前。最后我还设计了填空,使学生刚习得的写作方法进一步强化

。这样的训练过程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其次,学生知识能力的内化还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巩固和提高,针对这一语言能力的掌握,我还在课后设计了读写结合的训练——介绍自己熟悉的塑像,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使用这一作文方法思维能力。

教学实录片段二:

师:如果导火线上的火花没有浇灭,那城市将会被毁、老百姓将会妻离子散,那是多么凄惨的事呀。幸运的是,小于连用他的机智保住了布鲁塞尔城,也使全城的老百姓得救了,看,今天美丽的布鲁塞尔风景依旧。(师配乐播放布鲁塞尔城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布鲁塞尔城的魅力。)

师:正是因为有了小于连,美丽的布鲁塞尔城保住了,也使布鲁塞尔成为欧洲最美的风景城市之一,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师引读第四节:于连用自己的勇敢、机智挽救了布鲁塞尔城市,不仅成了布鲁塞尔的小英雄,而且也是世界闻名的小英雄,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因此——(学生齐读第四节) 师: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是啊,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怎么样?

(师出示:“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

生: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佩服他遇到紧急情况能急中生智想出办法解决。

生: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敬佩他勇敢与机智。

生: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喜爱他、敬佩他的聪明。

师:是啊,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故事的小朋友,都会敬佩他的机智、勇敢。我们也来学习用“凡是„„都„„”的句式来说说。(师出示句式:凡是,都。)(学生先在下面小声准备。)师:谁先来说?

生:凡是到过日内瓦的人都会被那里绮丽的景色所陶醉。

生:肖明凡是看到老师,都会向他们打招呼。

生:凡是听过小于连故事的人,都会佩服他遇到紧急情况能急中生智想出办法。

生:凡是到比利时旅游的人,都会去看看小雨连的铜像。分析:本课教学中还涉及到了“凡是„„都„„”句式的认识、理解与运用,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的学习只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了使学生能在真正理解该句式的前提下掌握并正确运用,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学习的体验中。

前面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小于连的英勇故事,更敬佩他能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能想出好办法使整个布鲁塞尔城市保住了,百姓得救了,大家由衷地感激于连。

因此,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指导学生反复读句子,理解“凡是„„都„„”句式的用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不仅学着用新学的句式说话并且能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

接着,针对这一句型对学生进行拓展的说话练习给予巩固。通过这样的层层指导、练习使语文的知识点扎根于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知识与能力。

语文课上要使学生真正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与知识,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会运用课文中规范的、优美的语言,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也给老师提出了更深入研究的目标。

老师只有在细读文本的前提下,理出文本语言重点,通过层层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情感。

篇三:《《一座铜像》教学谈》

《一座铜像》是小学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座铜像的来历:比利时小英雄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围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的主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通过《一座铜像》的学习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以下两点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我设计了多种的朗读方式。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凭借,因此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这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如,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理解新词并通过说句加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习得的方法再去学习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公开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考量: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的预设是否有效。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的预设是否有效。

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填空,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姿态。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习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3、预设中的遗憾。

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欠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习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总之,备课---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公开教学---反思---再反思这样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这样的过程也是最能历练人的。我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美好境界。而达到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钻研教材,不唯教材。

篇四:《《一座铜像》说课稿》

《一座铜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新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都为一系列的欧洲风情,它向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各地人文历史的窗户。《24、一座铜像》抓住一座城市的标志性铜像这个点,叙述了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而炸毁布鲁塞尔市时,他机智地用自己的小便扑灭了导火线,保住了城市,保护了全城的百姓,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并为他建立了一座铜像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本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小于连热爱祖国、机智、勇敢、行事果断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个单元整合学习的高度,掌握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去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

本单元重点训练的目标是,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目标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找近义词等。

二、学情分析

“反复朗读,自我感悟。”是我班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熟练掌握“圈圈、划划”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一半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自主感悟的能力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中有想法,但不知如何表达,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去感悟课文内容的方法。然而,就本课学习来看,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缺乏对“英雄”这个概念的具体理解,因此在全文学习中,贯穿理解“急中生智”的含义;以及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了解比利时人民为何塑造一座撒尿小男孩的铜像的原因自然成为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训练的重点目标,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切都需要为他们架设平台,我在课堂上就常采用填空式的句子帮助他们去概括,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形成概括能力。

三、教法学法

1.阅读领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2.基于课本,口语实践

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如,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最想对小于连说什么;在学关联词时,通过说句学会运用。

四、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让同学们通过图片游览布鲁塞尔的标志景点,大致了解这是个怎样的城市,然后将画面定格于一座铜像,让学生朗读第一节,感受小男孩的可爱、调皮,也就产生了这样的疑惑,不到十岁的小男孩怎么成为小英雄?他撒尿的样子为什么会被塑成一座铜像的呢?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再带着疑问深入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同时也为教师的教提供了突破口。此类概括性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组织语言作答是略有难度的,那么老师就要架起一座桥梁,帮助他们入手,我是给出了填空式的句子,降低了难度,让学生能有方向地找答案。

第二板块: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浓烈的火药味”、“夺目的火星逬跳着”,“滋滋的燃烧”等写出了情况的紧急,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我设计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找到小于连所见所听所想的语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还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但理解的重点落在“智”字上。通过自学,圈画出于连想出的几种办法,让学生来分析几种办法的可行性,引出他最终果断机智地用自己的小便浇灭了导火线上的火花。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和勇敢。这也是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撒尿的小男孩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的缘由。

此篇课文的一大教学目标,是要理解好“逬跳”“干涸”“瞻仰”“急中生智”。举个例子,对“干涸”一词的理解,我采用图片理解的方法,先给出一幅干涸的大地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涸”是没有水的意思。再出示一幅干枯的花朵图,来区分“干涸”“干枯”这对近义词。“瞻仰”这个词语的意思即恭敬地看,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及平时的知识积累,能很快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另外还让同学们回顾其他表示看的词语,区分不同的含义。学生对“瞻仰”这个词语的语言环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板块:总结概括,引导实践。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学生学语文,不仅是要感悟文本的内涵,还要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我还将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与本课相结合,介绍我国历史上像于连一样的小英雄的故事,激发出孩子们对英雄人物的敬佩崇拜之情。

篇五:《《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一座铜像反思}.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3、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利时人民为什么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

2、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座铜像、也许是说明文)

2、课题有什么特点?(数 量 名),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

3、预习前接触这个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铜像?什么样?在哪里?)

4、利用书上插图看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1)解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小孩子尿尿,外国小孩子。)

(2)再疑:这可是不雅的行为,违背了七不准呀。为什么比利时人还特别喜欢这座铜像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辨别词语。(小黑板)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1、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从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中自选一种。

2、指名板书显示,解说,教师小结。

四、自读感悟,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

理解这座铜像的奇特。把身高半米与全身赤裸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男女生分读两个故事。(大同小异。第二种传说流传更为广泛,这里介绍得也比较详细。)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对他产生敬佩)

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完成课后题1和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默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有有还有说明捐赠的人广泛,衣服各异;对襟衣服是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送对襟衣服表达了中国人对比利时人的友好,对小英雄的喜爱。)朗读指导并引导练读。

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自古英雄出少年。

五、总结全文、学会了什么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一座铜像

奇特的雕像爱国故事捐赠衣服

?!

咦噢啊

(独立精神的象征)

反思:备课时曾经以为可以一课时将初读与细读环节全部解决,实际教学中却只解决了初读与理清文章脉络的教学目标。在交流词语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却也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初读中学生默读多次,缺少书声朗朗的氛围。(好在第二课时得到了弥补)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出现的遗憾。

从课堂效果的反馈来看,解题环节学生思维拓展较好,质疑有针对性,直指学习重点,可见开学以来的培养小有成效。只是,在列举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环节时,学生汇报的人不多。课外阅读量还是不够。

在初次接触小标题、标点注释、一字概括理清文章脉络的学法培养上,虽然是难点,却很好的得到了突破。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方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学生在细读中有的放矢,对字词句的感悟更具深度。

篇六:《一座铜像》

24、一座铜像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倒叙的形式讲述小于连用小便浇灭导火线拯救整个城市的故事,文章一开始由铜

像引入,最后又回到铜像上,前后呼应,刻画了一个不足十岁的小男孩机智勇敢、调皮可爱

的形象。第一节点名铜像坐落的城市和位置。第二节写了500多年前,比利时人民奋起抗击

外国侵略者。第三节写了小英雄于连智灭导火线拯救整个城市的经过。最后一节点明:500

年来,这座铜像一直屹立在布鲁塞尔,受到各地游客的敬仰。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一座半米高的男孩铜像。”这是文章的开头,点明铜像坐

落的城市和位置。与课文结尾“500年来,这座铜像一直屹立在布鲁塞尔。”照应。第二句

介绍铜像的外形。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抓住“卷卷的头发、翘翘的鼻子、正在撒尿”等

词,描写了于连的外貌与动作,写出了于连的调皮与可爱。

第二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的背景:500多年前,比利时人民奋起抗击外国侵略者。通过

“奋起抗击、赶走了侵略者”等词塑造了爱国的比利时人民的形象,为下文小于连的英勇之

举奠定基调。

第三节是全文的重点,作者紧扣“急中生智”这个词叙述了小英雄智灭导火线拯救整个

城市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抓住一些描写动作的词刻画了于连机警、冷静、善于观察的

特点,与下文紧密联系。全城人民在中心广场欢庆胜利,于连“连蹦带跳”、“跑”去广场,

既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又暗示于连心情喜悦,从中反映出这个不到10岁的可爱的孩子

和比利时人民一样有着一颗爱国之心。这为下文于连发现导火线和想办法浇灭导火线埋下伏

笔。紧接着,文章通过“闻到”、“发现”、“急忙跑过去”、“沿着”、“断定”等词向我们描述

了于连发现火药后一连串的表现,通过他老练的动作、准确的判断,让人不难看出这个不到

十岁的孩子警惕性极高,而且善于观察、遇事冷静沉着。正因为于连如此机警,所以他能及

时发现险情:导火线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浓烈的火药味”、“夺目的火星迸跳着”、

“又长又粗的导火线”、“滋滋地燃烧”等词渲染了形势的严峻。然而解决问题又困难重重:

人下不去不能直接灭火;水源又太远;时间太紧,来不及找人帮忙。在这紧急情况下,于连

当机立断用自己的小便浇灭了导火线上的火花。文章通过环境的渲染和人物动作的描写,使

于连机智勇敢的形象深入人心,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同时也暗示了塑造铜像的原因,始终

与上下文遥相呼应。

课文用词精炼,凸显人物品质。课文在第一节用“又调皮又可爱”概括地写出了铜像特

点,然而在描写于连急中生智拯救整个城市的过程中,作者通过一系列描写小于连动作的语

句,紧扣句中关键词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爱国儿童形

象。第三小节出现了三次“跑”,每次于连“跑”的内涵和表达的感情都不一样,而且,这

三次跑和于连的心情,以及当时危急的情况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布鲁塞尔市人民在中心

广场欢庆胜利。不到10岁的小于连也连蹦带跳地往中心广场跑去。”第一次“跑”,是“连

蹦带跳地跑”,作者抓住“欢庆胜利”一词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比利时因赶走侵略者举国欢庆

的热烈场面;而“连蹦带跳”、“跑”除了体现于连高兴的心情,也暗示于连虽小,但也有

着深厚的爱国情怀。第二次“跑”,是于连闻到火药味,发现火星迸跳着。“小于连急忙跑

过去,只见一条又长又粗的导火线,在干涸的深沟里“滋滋”地燃烧着。”这一次,作者通

过“浓烈”、“夺目”、“又长又粗”、“干涸”等词告诉读者,当时,侵略者放置的火药

多,危害性大、破坏性强、加上河道中没有水,导火线不会自行熄灭,险情一触即发,在这

危急情况下,于连焦急万分,急于了解事实情况,从中不难看出于连爱动脑、善观察、经验

丰富的特点。第三次“跑”是因为于连要抓紧时间摸清真相,为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他

沿着深沟往前跑,发现导火线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在搞

破坏。”从句子中“导火线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断定是隐藏的敌人在搞破坏”

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于连是个合格的爱国小将,他不仅对炸药的特性、市政厅的结构非常熟

悉,还非常机警冷静,在如此紧急情况下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再次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不足

10岁的儿童是多么机智勇敢令人敬佩。

课文逻辑严密,语句前后呼应。课文语言质朴,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把于连发现导火线、

摸清险情、当机立断排除险情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其间,文章前后的语句环环扣紧,层

层铺垫。如:“布鲁塞尔市人民在中心广场欢庆胜利。”恰好照应了下文“与喊人吧,来不

及了。”简单交代周围无人的原因。“比利时人民奋起抗击,终于赶走了侵略者”这句话中

的“奋起抗击”、“终于”两次暗示了比利时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取得了胜利,这胜

利来之不易,值得庆贺。同时也解释了一个不足10岁的孩子有如此丰富的战斗经验,面对

“滋滋”燃烧的导火线毫不畏惧,反而能顺藤摸瓜找出源头所在,并且沉着勇敢地想出办法

解决问题,这些斗争经验的获得与当时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九个生字,能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2、细读课文第三节,学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当时的情况危,抓关键动词体会小于连的警惕

性之高与机智,从而理解“急中生智”在语境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能仿

照课文例句,运用课文内容用“凡是„„都„„”说一句话,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

勇敢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细读课文第三节,学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当时的情况危,抓关键动词体会小于连的警惕性之

高与机智,从而理解“急中生智”在语境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初识于连,揭示课题

1、出示:一座铜像图片。这座铜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调皮,可爱)

2、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出示: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一座半米高的男孩铜像。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翘翘的

鼻子,光着身子,正在撒尿,真是又调皮又可爱。这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

3、你能试着自己读读描写小男孩外貌的句子吗?指读,思考:这个小男孩究竟调皮、可爱

在哪?

4、交流。这是一个多调皮、多可爱的小男孩啊!男孩子来读一读。

这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师板书:于连

5、出示: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 生:一座铜像。师板书:24 一座铜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于连做了什么事,成了小英雄?而且要把他撒尿的样子塑一座铜像?读读课文,想{一座铜像反思}.

一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情况怎样?用书上的句子说一说。

2、学生交流,师根据回答板书:赶跑,欢庆

3、借助板书用一句话复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一小节具体介绍了小于连的英雄事迹?

5、了解记事文章的叙述顺序

(1)指名3人分工和老师配合读第3小节,仔细听好老师的话和小朋友读的内容。

(2)小结:第3节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描写的。

6、课文写了小于连的一件什么事,你能否借助老师的填空来说一说?

预设答案:

(500多年前),(比利时人民赶跑了侵略者欢庆胜利时),小于连在赶去

什么时候 什么情况 中心广场的途中,发现(一条燃烧着的导火线连接着市政厅地下室的火药库。)

发现什么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