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爱奇说


第一篇:《《史记》与《世说新语》轶事比较》

《史记》与《世说新语》的轶事比较

石蕊 09汉语言文学2班

概要:轶事是司马迁的《史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面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史记将人物的性格,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一些心理描写结合起来,用轶事的手法巧妙新颖,使《史记》能够流传千古,长盛不衰。《世说新语》中间,刘义庆通过对各个范畴内的人物故事的描写,刻画出来不同鲜活的形象。也是轶事运用的经典之作。那么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异和相似,要从人物,历史背景,表现手法和教育意义上面分别来说明。

关键词:史记,世说新语,轶事,比较,写作手法。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是由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流传千古的文学著作,它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史,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这部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其中一大亮点,是暗藏在其中的轶事,使整部作品具有了活力和生机,人物形象更为真实鲜活,从而整部

作品庄重而不死板,实现了与宏大叙事的对立与统一。史记全书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作为24史之首,其历史地位无庸置疑,而因为太史公深厚的文字功力,《史记》又是一部极具文学色彩的书。而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说法。《世说新语》按照类目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一共三十六个篇幅来记录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当时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门阀社会的生活面貌。这两本书包罗万象,为我们研究古代人文历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学史学价值。但是这两本所记载的人物轶事手法的侧重点又不同。《世说新语》也记录了汉末至魏晋时期名士贵族的言谈轶事。书中的逸闻轶事劝人向善,激人上进。亦启发人的智慧,揭露黑暗丑恶。是一部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

本文旨在比较《史记》和《世说新语》中“轶事”的界定,产生,和使用作用上的差异,以及两者在表达上所共有的艺术作用。

一.史记轶事

史记的文学体裁是史学传记的类型,在史学传记当中,历史人物的事件,和通过事件所传递表达出来的人物的性

格,形象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史记不仅仅在人物的描写中标新立异,而且还在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方面独树一格。司马迁在着笔写历史人物的人生的时候,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囊括进去,他也采用了《左传》《战国策》等书籍中的轶事,从而将自己的轶事建立在古籍的资料基础上,充分的搜集材料,扩充内容,讲史记中轶事的观念广泛传承。

所谓轶事,指的是不见于正式的文书记载,而且世人也不知道的关于传记主人的一些事情。《史记》当中的轶事当然也是不见于各种历史作品和记录当中的,相必司马迁也是破费周折的经过精心选取之后,才在短短的人物描写里面,将轶事的成分添加进去,妙趣横生又彰显人物个性。《史记》非常生动形象的记载了很多关于传记主人的奇闻异事,很多时候让读者过目难忘,心领神会。这些奇闻趣事对传记主人的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不仅仅是枯燥的陈述和记录,而在轶事里面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同时后人对一件历史事件的认识,也变得鲜活起来。

(1)在史记中,轶事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表现传主的性格。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本来就鲜明、丰富、饱满。而在其中,使得人物形象变得如此动人的关键因素,轶事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史记,爱奇说}.

一个英雄或者是平凡人的性格,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是在巨大的事件面前表现出来的威慑力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而反映出来人物的性格,如同《项羽本纪》之写矩鹿之战、鸿门宴、该下之围, 《刺客列传》之荆柯刺奉王等等,还有一种就是在细致的生活,细节里面透露出来的,细水长流的人物性格。这样的性格只能从日常生活的话语,动作,言行里面体会出来。而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大部分人还是在日常生活比较多,也许常人也有这样的心理,看多了英雄气概也想知晓英雄在平日生活的事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是舍大取小,写人物在丰功伟绩上面少做了文章,着眼于轶事趣闻。在《左传》的艺术特色里面,汲取了这样的经验。

梁启超在①《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也提到,史记在写大将军廉颇的时候,没有将他一身的丰功伟绩大做文章,反而将笔头转向轶事有趣的一面,“ 那知道《史记》, 写他八次胜仗, 不到二十字, 反噜噜嗦嗦的写他加何与蔺相如吃醋呕气, 如何负荆请罪。后来在异国又如何对赵使者表示没老, 想赵王用他, 一气写上几百字,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若写他的战功, 那时战法总是一样, 要写他的智勇, 那吴起、王欲也是一样的忠勇, 从此处都不能表现他整个人格, 写他几件小事便可以看出, 他老人家是一位极忠诚的军人, 气量很小, 然而很知大体, 待人很厚。” 梁氏更就此总结说 “ 写个性是记人之文的主脑, 做一传, 决不可作一篇无论何人都可适用

的文字” , 而“ 描写个性的惟一原则是, ‘凡是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小必叙, 凡不足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大必弃。万。如果进一步问 一些细事小情, 几则轶闻琐事,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呢。”

我想之所以这样进行表述,是因为在日常生活里面的一些事情才能更加闪光的表现人物性格,如果一个英雄,一个战将,就只是一个廉颇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后人膜拜有加的同时会不会思考到,这个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是不是在私底下也是同样的铁面无私呢。而在这篇传记里面,对廉颇的怄气,请罪这些形象的刻画,让后人觉得将军同样有血有肉,能做错事情也会承认。这些微小的闪光点,却产生了强大的艺术魅力。奇闻异事在民间的流传,议论也会比生搬硬套的历史有趣,这样就增加了很多口耳相传的因素。

又如在《吕不韦列传》当中,吕不韦在邯郸遇见楚质子异人时候,马上就说:“此奇货可居。”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就表现出来吕不韦的商人心思。也是个政治阴谋家的身份。{史记,爱奇说}.

虽然在司马迁的朝代,还没有非常严格的资料考据。所以司马迁的这些轶事资料大多是从史记文献,还有口耳相传中间得到的,其真实性也不得而知。但是司马迁作为一个出色的史学家,肯定也是经过了他自己方式的严格的考证和缜密思维的考察。严肃的忠于真实可靠的历史,而不是人云亦

第二篇:《如何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如何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就史学而言:

(1)“不拘于史法”,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创造了五种体例,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作为古代修史的范式,《史记》一直被后代史家推崇,从《汉书》到《明史》这些被公认的“正史”(二十四史),体例虽略有改变,大体总是遵循《史记》的成规)。

(2)进步的历史见解:大一统思想;据史直录(批判性);评价历史的方法。{史记,爱奇说}.

(3)空前的规模:篇幅长,结构严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人物之多,前所未有。

就文学而言:

(1)开创了传记文学,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同等。(诗史创造散文史创造)。

(2)与屈原有相近遭遇,并在屈原的鼓舞中吸取力量。

(3)与屈原“遭忧作辞”,“发愤抒情”一致,在作品中寄予了愤恨不平。{史记,爱奇说}.

说明《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爱奇说}.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史记,爱奇说}.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总之,《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第三篇:《试说《史记》的文学性及其影响》

试说《史记》的文学性及其影响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为西汉著名史家司马迁所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书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到汉武帝太初年间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严谨、求实理所当然是它所必备的特点,但这并不妨碍司马迁在此基础上对它的文学性发挥,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史记的文学性特点才使它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多历史名著中对中国普通民众影响最大、普及性最高的一种,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鲁迅先生那句著名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与认识这部历史名著的文学性特点呢?首先,史记的文学性特点表现在司马迁以生动的描写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性格特点各异,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正如鲁迅所说:“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文字,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同样的英雄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与项羽就有很大的不同,但都诩诩如生。对于刘邦,在司马迁的笔下,我们来看看他的形像:“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在这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汉高祖刘邦并不是一个谦谦君子,恰恰相反,司马迁给我们表现了发迹前的一个空口说大话、吃白食的由社会流氓地痞形象;“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高祖本纪第八)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一个无礼的刘邦,一个率性而为,轻慢儒生,但又乐于改正的刘邦,而另一处关于刘邦性格特点的描绘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汉高祖刘邦的痞子习气,以至于哭笑不得:“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羽本纪第七)因此,可以这样说,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是一个带有强烈地痞流氓色彩的英雄,而对于项羽,纵观司马迁的描写,可谓精彩,先看看少年时的项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少有大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本纪第七),而对于统领大军的项羽,司马迁则这样突出其英雄气慨,“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破釜沉舟的气慨,诸侯军膝行而前的畏服,使项羽的形像高大起来,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大英雄。当然这个英雄形像也并非十全十美,也有着他本身的弱点,“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

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项羽本纪第七)可以这样说,在太史公的笔下,项羽是一个浑身上下散发着英雄气慨,英勇有余,智谋不足,而又有些可爱的悲剧性英雄。而对于侠客的描写,虽文字不多,亦精彩非常,读来令人感叹,“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短短二百余字,一个为国尽忠、胆大妄为、心理素质极好的刺客的形像就跃入眼帘。《史记》对于人物的描写还有很多,可谓精彩粉呈,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其次,《史记》精彩的文学化的描写与记事手法还可以从后世史家那里得到明确的证明,作为二十四部正史之一的《汉书》,其内容与《史记》有极大的相似性。例如关于陈胜与项羽的描写:“陈胜字涉,阳城人。吴广,字叔,阳夏人也。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然甚久,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胜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人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羽乃悉引兵渡河。已渡,皆湛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视士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焉。”(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而中国历史上的另一部编年体巨著,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对秦汉史实的记述也大量因袭了司马迁的《史记》,“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薄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巨鹿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资治通鉴卷第八秦纪三二世皇帝下)相似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在汉书与资治通鉴中找到许多,这种相似性只可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除了史实本身之外,它的写史艺术得到了后世史家的极大认同,这无疑是对史司迁写史手法的最大肯定。

《史记》不论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史学的角度而言,它的产生,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时至今日,它的一些名言警句仍为我们所津津乐道,对于夏桀的荒淫暴虐,及他的名言: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人民作出了回顾答„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 殷本纪第三)面对周厉王止谤措施,召公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周本纪第四)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

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周本纪第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幽王千金博一笑,烽火戏诸侯。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於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秦始皇本纪第六)“指鹿为马”的故事由此产生。“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项羽本纪第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还有英雄末路的悲歌:”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项羽本纪第七),同样,我们也可以感受高祖刘邦的慷慨高歌“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项羽本纪第七)而在《陈涉世家第十八 》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起于垄亩的英雄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接着陈涉就说出了那句曾经激励过无数普通中国人的豪言壮语:“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中,跨下之辱历历在目,“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而韩信口中的那句话也让我们大为感慨“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天下已定,我固当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