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篇一】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主备者:梁焕明 授课者:黄永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

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情感目标: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

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习写自传。

三.教法和学法:

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基本要求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

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

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二、专题研究指导

1、文本研读

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

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

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本文节选部分是《从文自传》的

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

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

背景,展示了湘西的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

神秘新奇的情趣。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

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这一特点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参照题

型设计中的【能力训练】来理解。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好能自己“读出问题”,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沈从文对待人生的

态度,寻找其在文中的暗示,并试着摘引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如:

⑴、文本“保靖”部分最末一自然段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

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

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

此时的沈从文离开沅州,他在常德无所事事的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着熟人到了保靖呆了大半年,

后来仍是投身到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曾经有过做将军的

理想,这时候理想在沈从文身上大概已经消蚀殆尽,只抱有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念头。军营

生活让这句话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也指引着

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

⑵、“转机”部分第11自然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

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

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

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下了结论。对他而言,探求未知就是有意义的人

生。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经历,新鲜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种为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顾一切,奋力一搏的勇气与气魄。

通过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分析,相信我们对本文的文字特点,沈从文的宽厚性情会有更亲近

的认识。

2、关于《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

《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

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

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

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

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

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

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3、课文链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4课《边城》

延伸阅读:

金介甫《沈从文传》,华东师范大学版,1994年7月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上海文艺版,1993年12月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版,2003年7月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学法指导

1、从文体入手,认识并体会本文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本文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

同一人。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

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

达人物个性时较多之间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时要

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

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2、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节选部分有两大优点: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

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

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

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阅读本文,要仔细体会“思考与探究”第2题里的主要语句,体会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生活的

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从感情入手,理解并感悟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的深情。

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以常人的眼

光看,30岁作自传未免太早,而事实上,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

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

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

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

当更有意义些”。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

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

的悲痛也忽略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要只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风土人情,而要从文字

里读出作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亦慈亦让,不折不从”的精神(张允和语),理解柔情似水

的文字里蕴含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4、有条件的话,建议通过阅读《从文自传》和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从而也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在《从文自传》的末尾,沈从文签上大名“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人”后,就开始了

他慢慢且不可预知的在京求学之路。这一步跨出去,开始了他此后无法逆转的生命历程,同时也

意味着他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从一般的“乡下人”中间脱蜕而出,汇入“五四”开始的中国新

文化、新文学的历史洪流。19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确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有了明确的自我

认知。在此自传完成之后的第二年,他写出了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边城》。

不少评论家觉得沈从文擅长写景,且晴朗明澈,但是缺少深度。也有评论家认为好就好在没

有深度,因为没有深度的“看”风景,其实就不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所局限,这样也就抛弃了自以

为是的优越感和置身事外的位置,而是在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看”。一次眼光看风景万物,多

了一份包涵和宽容,看到的历史也就不是战争、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是千百年来凡夫俗子们

的哀乐、努力和命运。它们代表了更为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

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

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纯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

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

二、课堂练习题设计

【知识积累】

1、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 )上口 强hàn( ) kuíleǐ( )

ōu( )斗 xī( )落

竹篙( ) 鳜( )鱼

缝罅( ) 擘( )画

zhēnzhuó( )( )

誊( )录 yōng( )肿

2、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 )

⑵中篇小说( )

⑶长篇小说( )

⑷论文集( )

3、填空题。

自传,是( )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 )法和( )法,

《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法来写成的。

【能力训练】

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

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

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

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3、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

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对于家中的爱护反觉处处受了限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时,反

而似乎使我方便了好些。领导我逃出学塾,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

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这人是我一个张姓表哥。他开始带我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

去玩,到各种野孩堆子里去玩,到水边去玩。他教我说谎,用一种谎话对付家中,又用另一种谎

话对付学塾,引诱我跟他各处跑去。即或不逃学,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

照例必在学童手心中用朱笔写个大字,我们尚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

这方法也亏那表哥想出的。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

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最

初与水接近,便是那荒唐表哥领带的。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

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蕈,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我看下棋,看打拳,

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因为是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

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

了。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以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

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

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甲板上鞋。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一出家门,即刻就把鞋脱下

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人戴了脚镣从牢

中走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已被野狗咋碎或拖

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

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若还有野狗在那里争夺,就预先拾了许多石头放在

竹篮里,随手一一向野狗抛掷,不再过去,只远远的看看,就走开了。

我最喜欢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怕是

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

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向深水中走去。若河

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下些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

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

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

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

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喜欢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

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有删减)

1、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地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有许多见闻,请把有关的细节

描写概括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有一段对杀人处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

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

3、沈从文记叙了逃学时偷偷学游泳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从文

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影响的语句,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

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根据自传的写法和要求,为自己写一篇自传,800—10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学生能学会自传的基本写法,能写自传;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后,从中获得有

益的人生启示,达到教学要求。

【篇二】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沈从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第一课时):

⑴整体把握文章,学会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

⑵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

附:知识与能力(第二课时)

⑴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

⑵鉴赏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问题启发式;课堂讨论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累丰富生活,思索积极人生。

二、教学重点:

理清节选部分内容,初步了解传主。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概括庞杂琐碎的文章内容,体会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度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治并使自己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的时候,有一位作家却逃避政治,逃避政权的干

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他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他便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一位作家——沈从文。

(二)实话实说: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态。(可畅所欲言)

(三)介绍阅读方法:

1、阅读心态:静心阅读。

2、阅读过程:⑴宗旨:不脱离文本。

⑵方法:质疑、概括、联想„„

(四)学生回顾文章的四个小标题,教师引导用“题目质疑法”提出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思考问题,即:

(1)作者的大书里有什么内容?

(2)作者为何“仍不放下那本大书”?

(3)军队生活的情形怎样?

(4)“一个转机”是指怎样的一个转机?

(五)分组讨论并提出要求:

1、勾画出段落中的重点语句。

2、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六)走进“我”的故事:本环节由教师朗读,带领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再现课文重点内容,让学生感受作者的人生经历。

(七)探究问题:文章的题目为《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你觉得合适吗?

(八)课堂小结:

细读沈从文先生的生平经历,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成长的经历、美丽的凤凰城激荡的山山水水和特有的民族风俗、风情成就了他特有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他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沈从文基本上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一条绵长千里的湘西水,维系着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回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呼唤着他的全部情思。

(九)板书设计:

一、又读大书

热爱自然﹒生活

二、仍不放下

生活 恩赐

三、保 靖

感悟智慧﹒人生

四、一个转机

【篇三】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主备者:梁焕明 授课者:黄永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情感目标: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习写自传。

三.教法和学法:

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基本要求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二、专题研究指导

1、文本研读

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本文节选部分是《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展示了湘西的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这一特点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参照题型设计中的【能力训练】来理解。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好能自己“读出问题”,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沈从文对待人生的态度,寻找其在文中的暗示,并试着摘引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如:

⑴、文本“保靖”部分最末一自然段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

此时的沈从文离开沅州,他在常德无所事事的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着熟人到了保靖呆了大半年,后来仍是投身到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曾经有过做将军的理想,这时候理想在沈从文身上大概已经消蚀殆尽,只抱有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念头。军营生活让这句话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也指引着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

⑵、“转机”部分第11自然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

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下了结论。对他而言,探求未知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经历,新鲜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种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顾一切,奋力一搏的勇气与气魄。 通过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分析,相信我们对本文的文字特点,沈从文的宽厚性情会有更亲近的认识。

2、关于《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

的内容。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3、课文链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4课《边城》

延伸阅读:

金介甫《沈从文传》,华东师范大学版,1994年7月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上海文艺版,1993年12月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版,2003年7月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学法指导

1、从文体入手,认识并体会本文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本文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同一人。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之间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2、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节选部分有两大优点: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阅读本文,要仔细体会“思考与探究”第2题里的主要语句,体会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从感情入手,理解并感悟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的深情。

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以常人的眼光看,30岁作自传未免太早,而事实上,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更有意义些”。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要只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风土人情,而要从文字里读出作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亦慈亦让,不折不从”的精神(张允和语),理解柔情似水的文字里蕴含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4、有条件的话,建议通过阅读《从文自传》和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也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在《从文自传》的末尾,沈从文签上大名“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人”后,就开始了他慢慢且不可预知的在京求学之路。这一步跨出去,开始了他此后无法逆转的生命历程,同时也意味着他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从一般的“乡下人”中间脱蜕而出,汇入“五四”开始的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历史洪流。19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确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有了明确的自我认知。在此自传完成之后的第二年,他写出了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边城》。

不少评论家觉得沈从文擅长写景,且晴朗明澈,但是缺少深度。也有评论家认为好就好在没有深度,因为没有深度的“看”风景,其实就不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所局限,这样也就抛弃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置身事外的位置,而是在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看”。一次眼光看风景万物,多了一份包涵和宽容,看到的历史也就不是战争、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是千百年来凡夫俗子们的哀乐、努力和命运。它们代表了更为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

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纯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

二、课堂练习题设计

【知识积累】

1、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 )上口 强hàn( ) kuíleǐ( )

ōu( )斗 xī( )落

竹篙( ) 鳜( )鱼

缝罅( ) 擘( )画

zhēnzhuó( )( )

誊( )录 yōng( )肿

2、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 )

⑵中篇小说( )

⑶长篇小说( )

⑷论文集( )

3、填空题。

自传,是( )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 )法和( )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法来写成的。

【能力训练】

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3、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对于家中的爱护反觉处处受了限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时,反而似乎使我方便了好些。领导我逃出学塾,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这人是我一个张姓表哥。他开始带我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各种野孩堆子里去玩,到水边去玩。他教我说谎,用一种谎话对付家中,又用另一种谎话对付学塾,引诱我跟他各处跑去。即或不逃学,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照例必在学童手心中用朱笔写个大字,我们尚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这方法也亏那表哥想出的。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最初与水接近,便是那荒唐表哥领带的。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蕈,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我看下棋,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因为是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以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甲板上鞋。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一出家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人戴了脚镣从牢中走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已被野狗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若还有野狗在那里争夺,就预先拾了许多石头放在竹篮里,随手一一向野狗抛掷,不再过去,只远远的看看,就走开了。

我最喜欢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怕是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下些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喜欢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有删减)

1、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地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有许多见闻,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概括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有一段对杀人处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3、沈从文记叙了逃学时偷偷学游泳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从文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影响的语句,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根据自传的写法和要求,为自己写一篇自传,800—1000字左右。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教学反思:

学生能学会自传的基本写法,能写自传;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后,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达到教学要求。

【篇四】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主备者:梁焕明 授课者:黄永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情感目标: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习写自传。

三.教法和学法:

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基本要求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二、专题研究指导

1、文本研读

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本文节选部分是《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展示了湘西的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这一特点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参照题型设计中的【能力训练】来理解。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好能自己“读出问题”,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沈从文对待人生的态度,寻找其在文中的暗示,并试着摘引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如:

⑴、文本“保靖”部分最末一自然段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

此时的沈从文离开沅州,他在常德无所事事的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着熟人到了保靖呆了大半年,后来仍是投身到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曾经有过做将军的理想,这时候理想在沈从文身上大概已经消蚀殆尽,只抱有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念头。军营生活让这句话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也指引着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

⑵、“转机”部分第11自然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

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下了结论。对他而言,探求未知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经历,新鲜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种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顾一切,奋力一搏的勇气与气魄。

通过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分析,相信我们对本文的文字特点,沈从文的宽厚性情会有更亲近的认识。

2、关于《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3、课文链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4课《边城》

延伸阅读:

金介甫《沈从文传》,华东师范大学版,1994年7月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上海文艺版,1993年12月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版,2003年7月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学法指导

1、从文体入手,认识并体会本文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本文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同一人。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之间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2、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节选部分有两大优点: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阅读本文,要仔细体会“思考与探究”第2题里的主要语句,体会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从感情入手,理解并感悟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的深情。

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以常人的眼光看,30岁作自传未免太早,而事实上,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更有意义些”。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要只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风土人情,而要从文字里读出作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亦慈亦让,不折不从”的精神(张允和语),理解柔情似水的文字里蕴含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4、有条件的话,建议通过阅读《从文自传》和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也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在《从文自传》的末尾,沈从文签上大名“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人”后,就开始了他慢慢且不可预知的在京求学之路。这一步跨出去,开始了他此后无法逆转的生命历程,同时也意味着他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从一般的“乡下人”中间脱蜕而出,汇入“五四”开始的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历史洪流。19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确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有了明确的自我认知。在此自传完成之后的第二年,他写出了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边城》。

不少评论家觉得沈从文擅长写景,且晴朗明澈,但是缺少深度。也有评论家认为好就好在没有深度,因为没有深度的“看”风景,其实就不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所局限,这样也就抛弃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置身事外的位置,而是在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看”。一次眼光看风景万物,多了一份包涵和宽容,看到的历史也就不是战争、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是千百年来凡夫俗子们的哀乐、努力和命运。它们代表了更为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

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纯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

二、课堂练习题设计

【知识积累】

1、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 )上口 强hàn( ) kuíleǐ( )

ōu( )斗 xī( )落

竹篙( ) 鳜( )鱼

缝罅( ) 擘( )画

zhēnzhuó( )( )

誊( )录 yōng( )肿

2、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 )

⑵中篇小说( )

⑶长篇小说( )

⑷论文集( )

3、填空题。

自传,是( )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 )法和( )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法来写成的。

【能力训练】

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3、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对于家中的爱护反觉处处受了限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时,反而似乎使我方便了好些。领导我逃出学塾,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这人是我一个张姓表哥。他开始带我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各种野孩堆子里去玩,到水边去玩。他教我说谎,用一种谎话对付家中,又用另一种谎话对付学塾,引诱我跟他各处跑去。即或不逃学,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照例必在学童手心中用朱笔写个大字,我们尚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这方法也亏那表哥想出的。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最初与水接近,便是那荒唐表哥领带的。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蕈,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我看下棋,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因为是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以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甲板上鞋。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一出家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人戴了脚镣从牢中走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已被野狗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若还有野狗在那里争夺,就预先拾了许多石头放在竹篮里,随手一一向野狗抛掷,不再过去,只远远的看看,就走开了。

我最喜欢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怕是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下些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

【篇五】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传主的传奇人生。

2、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学习作者细腻的叙事风格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理解作品的主旨,品味文中的哲理。

【教学重点】

1、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作者细腻的叙事风格。

2、品味文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生:印象沈从文。

2、介绍沈从文: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小学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笔名进行创作。1927年参加“新月社”,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二、浏览全文,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1、浏览全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旨

1、导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柴静《看见》)

2、问题设置:作者为什么在30岁时写作《从文自传》?请从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作品的主旨。

3、主旨句(哲理句)品味:

①我们虽各在收入最少卑微的位置上做事,却生活得十分健康。有时即或胡闹,把所有点点钱完全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然是健康的。我们不大关心钱的用处,为的是我们正在生活,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做居间介绍。

(关键词:健康生活;思考:怎样的生活才是健康生活?)

②“但大家就是那么各人守住在自己一份生活上,甘心尽日月把各人拖到坟墓里去吗?可并不这样。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

(关键词:机会、尽力;思考:人在逆境时,是否该心甘情愿地守住这样的一份卑微的生活?)

③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该有许多事情可作,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了。

(关键词:“人活到社会里应该„„不能„„”;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人生的价值?)

④“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的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儿?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

(关键词:押、赌;让自己来支配,还是让命运来处置?联系沈从文或其他名人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四、小结

沈从文墓碑:“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凤凰县人民政府:“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宁、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

五、布置作业

从以上的句子中选择一句,写一段你的理解和感想。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2、学习作者细腻的叙事风格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怎样理解沈从文先生的逃学?

大体思路:与旧式僵化落后的教育、儿童的天性(“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以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沈从文并不是不学习(“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

二、阅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所谓的“那一本大书”指的是什么?

明确:“那一本大书”指湘西的自然和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土人情。

2、“那一本大书”——湘西的自然社会、风土人情有什么特点?如何影响了他的性格?

明确:

①“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

思考:这段文字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从嗅觉到视觉。

原始、自然、古朴,甚至带有些野蛮和血腥,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理想。

②“若包围到你身边的顽童人数极多,你还可挑选同你精力相差不大的一人,你不妨指定其中一个说: “要打吗?你来。我同你来。”

到时也只那一个人拢来。被他打倒,你活该,只好伏在地上尽他压着痛打一顿。你打倒了他,他活该,把他揍够后你可以自由走去,谁也不会追你,只不过说句“下次再来”罢了。”

思考:作者笔下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明确:野蛮而又质朴

③“至于我那地方的大人,用单刀、扁担在大街上决斗本不算回事。事情发生时,那些有小孩子在街上玩的母亲,只不过说:“小杂种,站远一点儿,不要太近!”嘱咐小孩子稍稍站开点儿罢了。本地军人互相砍杀虽不出奇,行刺暗算却不作兴。这类善于殴斗的人物,有军营中人,有哥老会中老幺,有好打不平的闲汉,在当地另成一帮,豁达大度,谦卑接物,为友报仇,爱义好施,且多非常孝顺。”

野蛮、血腥、彪悍、古朴

④“你不慌不忙,只稳稳地坐在船中,不必作声告饶,也不必恶声相骂,过一会儿那乡下人看看你胆量不小,知道用这方法吓不了你,他就会让你明白他的行为不过是一种带恶意的玩笑,这玩笑到时应当结束了,必把手叉上腰边,向你微笑,抱歉似的微笑:

‘少爷,够了,请你上岸!’”

古朴、纯真

⑤“或者无意中谁一个人在人丛中碰着了一位亲长,被问道;吃过点心吗?大家正饿着,互相望了会儿,羞羞怯怯地一笑。那人知道情形了,便道;这成吗?不喝一杯还算赶场吗?到后自然就被拉到狗肉摊边去,切一斤两斤肥狗肉,分割成几大块,各人来那么一块,蘸了盐水往嘴上送。”

热情大方

三、小结:联系沈从文的创作生涯,说说这本大书对他人生的意义。

明确:故乡的风土人情培养了沈从文朴实、乐观、坚强、从容的性格,教会了他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苦难,而且为了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他的名著《边城》就取材于他的故乡凤凰。

从文逸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

沈从文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四、合作探究

1、你怎样看待生活中的“逆境”?

2、为什么要读人物传记?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看某一个人的传记,喜欢传记里的这个人,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禀赋,还是后天的机遇,或者是他们所处的那个大时代给予的波澜壮阔。而我们自己太过卑微和渺小,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挣扎时照亮我们的一束光芒。对比这些千百年后还被人记住的人们,我们就会更加努力让自己活出真我的风采,即使是不能抵达他们的万分之一。

合上书之后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想象着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即使最终也不可能做到,但这个过程就已经很让人快乐了。

【篇六】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主备者:梁焕明 授课者:黄永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情感目标: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习写自传。

三.教法和学法:

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基本要求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二、专题研究指导

1、文本研读

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本文节选部分是《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展示了湘西的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这一特点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参照题型设计中的【能力训练】来理解。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好能自己“读出问题”,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沈从文对待人生的态度,寻找其在文中的暗示,并试着摘引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如:

⑴、文本“保靖”部分最末一自然段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

此时的沈从文离开沅州,他在常德无所事事的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着熟人到了保靖呆了大半年,后来仍是投身到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曾经有过做将军的理想,这时候理想在沈从文身上大概已经消蚀殆尽,只抱有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念头。军营生活让这句话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也指引着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

⑵、“转机”部分第11自然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

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下了结论。对他而言,探求未知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经历,新鲜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种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顾一切,奋力

一搏的勇气与气魄。

通过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分析,相信我们对本文的文字特点,沈从文的宽厚性情会有更亲近的认识。

2、关于《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3、课文链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4课《边城》

延伸阅读:

金介甫《沈从文传》,华东师范大学版,1994年7月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上海文艺版,1993年12月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版,2003年7月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学法指导

1、从文体入手,认识并体会本文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本文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同一人。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之间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2、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节选部分有两大优点: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阅读本文,要仔细体会“思考与探究”第2题里的主要语句,体会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从感情入手,理解并感悟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的深情。

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以常人的眼光看,30岁作自传未免太早,而事实上,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更有意义些”。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要只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风土人情,而要从文字里读出作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亦慈亦让,不折不从”的精神(张允和语),理解柔情似水的文字里蕴含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4、有条件的话,建议通过阅读《从文自传》和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也更全面地认

识沈从文。

在《从文自传》的末尾,沈从文签上大名“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人”后,就开始了他慢慢且不可预知的在京求学之路。这一步跨出去,开始了他此后无法逆转的生命历程,同时也意味着他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从一般的“乡下人”中间脱蜕而出,汇入“五四”开始的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历史洪流。19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确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有了明确的自我认知。在此自传完成之后的第二年,他写出了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边城》。

不少评论家觉得沈从文擅长写景,且晴朗明澈,但是缺少深度。也有评论家认为好就好在没有深度,因为没有深度的“看”风景,其实就不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所局限,这样也就抛弃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置身事外的位置,而是在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看”。一次眼光看风景万物,多了一份包涵和宽容,看到的历史也就不是战争、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是千百年来凡夫俗子们的哀乐、努力和命运。它们代表了更为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

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纯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

二、课堂练习题设计

【知识积累】

1、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 )上口 强hàn( ) kuíleǐ( )

ōu( )斗 xī( )落

竹篙( ) 鳜( )鱼

缝罅( ) 擘( )画

zhēnzhuó( )( )

誊( )录 yōng( )肿

2、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 )

⑵中篇小说( )

⑶长篇小说( )

⑷论文集( )

3、填空题。

自传,是( )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 )法和( )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法来写成的。

【能力训练】

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3、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对于家中的爱护反觉处处受了限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时,反而似乎使我方便了好些。领导我逃出学塾,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这人是我一个张姓表哥。他开始带我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各种野孩堆子里去玩,到水边去玩。他教我说谎,用一种谎话对付家中,又用另一种谎话对付学塾,引诱我跟他各处跑去。即或不逃学,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照例必在学童手心中用朱笔写个大字,我们尚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这方法也亏那表哥想出的。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最初与水接近,便是那荒唐表哥领带的。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蕈,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我看下棋,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因为是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以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甲板上鞋。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一出家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人戴了脚镣从牢中走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已被野狗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若还有野狗在那里争夺,就预先拾了许多石头放在竹篮里,随手一一向野狗抛掷,不再过去,只远远的看看,就走开了。

我最喜欢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怕是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下些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喜欢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有删减)

1、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地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有许多见闻,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概括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有一段对杀人处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

3、沈从文记叙了逃学时偷偷学游泳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从文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影响的语句,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根据自传的写法和要求,为自己写一篇自传,800—10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学生能学会自传的基本写法,能写自传;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后,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达到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