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篇一】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

一、 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但是,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索然无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我在教学《望洞庭》一课时,首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在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刘禹锡行经洞庭湖,被这样一幅美景迷住了。此时,电脑屏幕上相机展现如下画面,音箱里同时传出优美动听的配乐朗诵:“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湖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多么像那银盆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画面,舒缓流畅的音乐、满怀激情的解说相互揉合在一起,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洞庭湖的美景。诗中蕴含的美,变得那么鲜明、具体。接着,教者请学生把书合上,在头脑中画画,把洞庭湖的美景画出来。学生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在蓝蓝的天空中画了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月亮倒映在水中……”有的说:“我在湖中央画了一座山,山上长满了青青的草……”有的说:“我还在水面加了一点银光。”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不知不觉进入了诗的意境,焕发出愉悦的情感……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减轻学生在课文难点处理解的坡度对突出重点有益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利用信息技术PPT课件科学的、艺术的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在教学中利用PPT效果让美的情境感染学生。从而积累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限制;把难以见到的事物适时有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样感官;让创设的特定环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摄取较多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享受语文的审美功能和人文魅力。

四、优化过程,提高效果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比较单调、枯燥。老师厌教,学生厌学。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化厌为喜”了。我时常或下载或设计一些识字游戏,如“摘苹果”“找朋友”等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学生们学得开心,记得也牢。还有写字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给学生们做出最好的示范。

五、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六、注重拓展,深化学生体验。

想象力的基础首先是丰富的感性知识。其次还要有对具体形象的生动语言描绘的能力和对感性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决不可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如《九寨沟》一文,这是一篇介绍我国风景旅游胜地景色的课文,有雪峰、湖泊、丛林等许多美丽的地方。课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九寨沟的图片及录像,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九寨沟丛林的神秘和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从而歌颂我们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从文本到多媒体再到课外知识,无形中,让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也更透彻的让他们理解了课本知识。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是因为介入了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含义。只有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篇二】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之体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之体会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带来着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空前加深与拓展,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教学实践来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我有以下体会。

一、 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课堂上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课堂教更易成为双向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这需要有丰富的可供教师使用的资源。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北京》一课,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从中央电视台剪录的有关北京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有关北京的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万里长城。”“我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我看到了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和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首都北京。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绘。

二、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课文中有一些词句如“不约而同”、“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等,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成功,

人们欢庆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画面中人们的情绪感染了,有的学生跟着一起欢呼,有的学生竟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需老师的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了。再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如“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看图作文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我们设计了课件,将有些过程制成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如《小白兔搬南瓜》是一个由三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骑自行车,怎么就想到不用扛南瓜的办法而改用滚动的办法呢? "小黑熊骑车"的画面是静止的,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认识上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便设计了"小黑熊骑车时,车轮在转动"的动画特写镜头以及"车轮滚动"与南瓜"滚动"的比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儿童也和小白兔一样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脑子里想到的"滚动"这一形象。无论从学生的参与面或者表达的流畅性看,都说明动画的运用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迈进作文门槛。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三、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一是可以克服学生生活范围狭小,视野不足的问题。让信息技术充当学生的眼睛,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二是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学生为了写好作文,通过查看资料(图片、文字等),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整理,就可以使自己的查找、筛选、分析、归纳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作文评议时,通过网络的传送,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劫性,来为别人的文章进行评改,如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添加或删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而且评改后计算机上不留任何痕迹。

资料提供者:周健

【篇三】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武汉市蔡甸区第二小学 余秀萍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新生介入的信息技术,以其独特优势进入课堂,冲击着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3年,蔡甸二小成为武汉市教育云首批试点学校,作为学校语文骨干教师,我积极参与,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其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广、效率高等特点,产生了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 充分发挥优势,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的内因。如执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傻二哥》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感受到傻二哥傻灵傻灵的形象,了解一个穷而有志却心地善良的人物特点。由于人物生活环境和背景离现在孩子的生活经验很远,让学生明白人物的特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视频这一电教媒体,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三十年代天津人的生活环境和背景,并辅以京味十足的传统音乐配上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环境和特点,有了这种人物生活特定环境的真实呈现,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2、运用多媒体,巧妙突破关键字,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力的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众所周知,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师通常会牢牢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对于这些关键字词的体悟,方法甚多,但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情境再现,也是突破关键字的好方法。例如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几个词背后的含义,在鼓励学生充分想像之后,我播放了《飞夺泸定桥》中精彩的视频,画面上红军战士穿着破草鞋,在湿漉漉上的铁索桥上艰难爬行,对面一片火海中庄严地举起一面破损残缺的红旗,那一刻孩子们眼眶红了,接下来学生自己谈感受,他们就能抓住这些关键词,结合画面,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从而顺理成章地感悟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罪、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

3、利用音频视频工具,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温暖》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父母、老师的感恩之心,我选取了一段视频,配上《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音乐,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很多学生当场就流泪了,于是我赶紧趁热打铁,将视频画面关上,再配上一段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与其说学生们陶醉在音乐中,不如说学生沉醉于自己的创作中,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老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4、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例如我在执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浮冰上》一课中,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尼玛克向诺尼走去,结果会是怎样?我让学生充分假设,学生看着屏幕上吐着血红舌头的尼玛克,纷纷站起来,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它毕竟是畜牲,它一定会冲上去吃了软弱无力的诺尼。”听到学生这么一说,屏幕上立刻出现了狗冲向主人,一口咬住主人的脖子,露出狰狞了面目,“哇!不要!”善良的孩子们大叫起来,显然这个结果孩子们很难接受,“我觉得这样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只狗的本性不是这样,不然前面文章不会写它温柔地舔着主人的伤口。”“我觉得狗虽然非常饥饿,但是它如果想吃早就吃了,说明这只狗真性善良„„”经过这样激烈的讨论,孩子们自发地体悟到狗尼玛克的善良、忠诚,思维在讨论中擦出了独特的个性的火花。

二、依托云平台软件,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目前,围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借助网络,搜集资

源,或提前预习,或置疑探究,或作业训练,第二种就是课堂上呈现的缤纷多彩的课件。这两种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去年自从教育云走进课堂之后,我发现了一款值得推荐的软件,即教育云平台下的优课软件,这套软件的掌握和运用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非常实际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文本的关注度

教育云平台下的优课软件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地将学生手

中的纸质课本还原成电子白板上的电子课本。教师和学生都能在一只电子笔的帮助下,适机在电子课本上涂划、圈描。对于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还能放大缩小、涂色、遮屏、聚光等不同方式的强调,再配上软件自带的各种工具和功能,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在课本上,不必低头看书,而是抬起头自主地阅读,欣赏,实践,思考,感悟。老师也能在学生的目光中反馈到学习状态,避免学生课堂学习方向的偏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2、丰富了师生合作互动的方式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教育云的优课软件的功能十分强大,能同时兼容幻灯片、音视频文件、图像文件等,因此课堂上可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合作,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架设一条纽带,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交流更加畅通,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地完美结合。例如我在执教《傻二哥》一课中,在读到傻二哥卖药糖那一部分时,电子白板上出现了电子课本,我将这一段放大到适当尺寸,要求学生圈画出人物动作的词语,学生们都争着抢着上台,我随机将手中的电子笔交给了一位动手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一边听配乐的范读,一边准确地在电子书上圈出了相关词语。这种互动参与的形式是其它多媒体无法做到的,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在愉悦主动的状态,兴意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3、立化教材,优化课堂。

教育云平台下的优课软件也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资源库,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配备有各种文、形、声、图资源,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更多的元素,帮助教师更深刻地解读文本,获取更多信息,立化教材,使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针对一篇课文、一个教学内容、一个环节项目的活动,而是更为全面、系统的知识、能力的整合。例如我在执教四年级表达课《绕绕复绕绕》时,针对绕口令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将优课资源库打开,与之相关的内容丰富而全面,既避免了教师网络海量搜索,同时减轻负担,能及时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融入课堂。比如绕口令的起源、特点、形式、创编要领等等,通过整合这些资源,丰富了课堂的含量,使一堂简简单单的语文表达课变得有质有量。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同时更需要教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质,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作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更有语文味的高效课堂。

【篇四】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研修作业】***/***坊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要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这是学科整合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我们要做到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即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过程中,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反之,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完美结合。

一、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部分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小学阶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以达到为自身提供终身学习条件的目的。而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会运用所学会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自已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信息技术提出,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标中也提出,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任务上,语文课标提出,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这是

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提出的要求,这正与信息技术的第四模块“用计算机作文”不谋而合。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因此,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把两门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如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特别是作文的写作、评讲与修改) 与信息技术的“初识word2003”整合;把中高年级信息技术“网络的简单应用”这一模块的内容教学与语文教学中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整合;低年级的说话练习及中高年级想象作文与信息技术的“认识画板”整合,让学生先把自己想说的或者想写的内容先用美丽的色彩描绘出来,然后说一说,写一写;低年级学生对汉语拼音的识记与信息技术中“认识键盘”整合,运用“金山打字通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加深对所学过的拼音字母的记忆;中高年级对优秀名篇名段的背诵与生字新词的识记与信息技术中“汉字的输入”整合。 整合后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的实效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然后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此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些项目要求的实

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指导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这一教学环节上,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给学生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个学习小组的同学要用信息技术课中学到的“本领”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主题任选,但要做到每小组的主题各不相同。板报制作过程,包括版面设计、资料及图片的收集、板报排版可以从你生活中撷取,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这一任务的确定,有助于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助于生生之间、生师之间、以至于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定位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并非开设一门新的综合课程,有专职的教师执教,而是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掌握的技能促进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或者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融进语文学科的目标,让两者相互促进,互相推动。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遇到本学科相关的问题,也可能遇到语文课程中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语文教学的理念,又要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在目前综合型师资还很缺乏的情况下,可以由各学科老师共同来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实施。如在学生小报主题的确定、内容的编排上由语文老师进行指导,在互联网上搜集信

息、处理信息以及版面设计、板报排版等方面由信息技术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在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尤其重要,它是给学生树立的榜样,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要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这是学科整合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我们要做到的。

【篇五】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到底要如何融合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到底要如何融合?怎样融合?这都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实践——反思——再实践。

课堂教学要在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将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 。

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如“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再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为了体现出老人那种与天斗与地斗与黄沙狂风斗的热爱土地热热爱家园的精神,我特意制作了关于晋西北恶劣气候的课件其中有图片有视频,在教学时不需要我多讲学生在观看完后都能够有很好的理解文本,很好的辅助了我的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为了把学生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感觉很多一部分学生在信息加工还无从下手,所以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还需要一段过程,任重道远。

【篇六】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探索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

摘要:本文对当前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形式和任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深刻思想内涵,对网络环境下的“三段式”教与学这一具体的融合模式进行详细的论述,依据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课上学习、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等环节,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角度,阐明了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在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网络环境;三段式教与学;课堂教学

一、 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这说明国家领导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

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二、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式 回眸过去的一年,是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一年,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大幅度递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部署和落实相关工作;举办大型论坛、展演等活动,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开展,既轰轰烈烈又有声有色,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所迸发的正能量正在逐步突显。

(一)教育部下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对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明确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发展任务和推进措施,展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伟蓝图。

《规划》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二)确立了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和试点校

2012年5月28日教育部召开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和试点校工作,国务院领导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做出重要指示,特别是刘延东国务委员明确要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要有所作为。2012年末确立了首批56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和350所中小学信息化试点单位。杜占元副部长在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讲话中首次提到“三通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他强调:三通是主体,两平台是服务;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优质资源班班通是近期工作的关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们是不同的层次,有密切的联系,要不断地深入做下去;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三通”只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不是终点,教育信息化永无止境,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探索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2012年9月5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主持、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做重要讲话。她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四)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

2012年9月25-27日教育部在深圳举办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并讲话。展演活动期间,同期举办四个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论坛。

(1)“教学信息化挑战校长领导力——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

(2)“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论坛。

(3)“中小学互动电子白板教学应用” 论坛。

(4)“变革中的课堂——信息技术实践应用创新”论坛。

展演结束后曾有领导评价:此次展演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积极作用远远超出展演本身,对今后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会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五)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 2012年10月23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一是实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 二是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三是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四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五是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六是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七是加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将围绕“三通工程”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两大主题全面展开。袁贵仁部长指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关键就在于它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

展。搞教育的人,一定要站得高一点,眼光放得远一点,看得深一点,因为我们是为未来培养人才。今年5月20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刊发了“为到二O二O年基本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江苏省展开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的报道,袁贵仁部长出席并讲话,他说: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实现2020年教育现代化这个梦想而奋斗。

纵观国际、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现在正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深层次应用的深入发展阶段,如何把握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 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全新理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我认为“深度融合”是在经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抛开“应用”谈“深度融合”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融合”是更高层面的“应用”。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