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学案


【篇一】柳永雨霖铃学案柳永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回顾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家。

2.理解词意,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把握词的意境。

3.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正确认识该词的情调,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词意,把握词的意境。

2、学习该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别离在诗歌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

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 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柳永(约987——1053约),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其词多是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于抒写离情别绪。创作慢词,铺叙白描,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著有《乐章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当时,词人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的离情别绪。

三、整体感知

1、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

提问:录音的朗读者的感情基调怎样?

明确:感情基调低沉。

2、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疏通词意(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注解理解词的大意。)

4、概括次的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词的上片写离别后的设想。

5、既然这首词写得是离别,那么哪句能表现该词的主题?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四、鉴赏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该词的景语和情语)

(一)鉴赏上片

①男生读词的上片,让学生回顾词的上片的内容。

②提问: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要点如下:

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 长亭 骤雨(凄凉) 无绪 留恋(难分难舍)

景语 情语

烟波 暮蔼 楚天(怅惘) 泪眼 凝噎(无限悲痛)

(二)鉴赏下片

①女生读词的下片,让学生回顾词的下片的内容。

②找出文章的过渡句。

③提问:词的下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要点如下:

上片:离别后的设想。

良辰好景——虚设(郁闷)

景语 杨 柳

晓风 残月(冷清孤寂) 情

千种风情——无人说(愁思难断)

(四)学生齐读,再次感悟其中的意境。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参考:词的意境缠绵凄恻,凄凉凄清。

五、总结写作特点:

1、虚实相生

2、情景交融

六、名句鉴赏: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课文小结)

七、练习巩固:

对《雨霖铃》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起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B、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都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

C、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人物语言。以冷落的秋景来衬托词人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D、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这是虚写。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八、背诵:

2教学过程

一、 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 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

2、 导入 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

二、 走近作者

1、 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 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 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三、 背景资料

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四、 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齐诵《雨霖铃》

(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

(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四)赏析词的意境

1、 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 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现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总结:全词凄凉的意境让我们感觉的浓浓的别离之情。

过度: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别离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的写法。

(五)鉴赏要点(先读后赏,在探讨)

1、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烟波,另人惆怅;沉沉的暮霭让人压抑忧伤,那空阔的楚天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词。这没有一个字写情,而没有一个字不写情。李白诗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必然的联系了。借杨柳抒离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杨叶比愁眉,愁长比柳丝。”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杨柳就会涌起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词中“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秋月的风是凉的,秋日的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凉冷落之感。

这样在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一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而这幅凄清的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酒醒之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这情景是多么的凄凉难耐的啊!

2、虚实相济(简单介绍)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六)再次齐背《雨霖铃》

五、 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六、 板书设计

寒蝉 长亭 骤雨 实

烟波 暮霭 楚天 虚柳永雨霖铃学案

杨柳 晓风 残月 虚

教学目标:1、体会本词的思想感情

2、欣赏本词的艺术风格

3、学会比较鉴别

【篇二】柳永雨霖铃学案雨霖铃 导学案 教师版

雨霖铃 柳永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时数】 一课时。

【知识积累】

㈠关于“词”:(让学生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然后再总结,加深学生对 “词”知识的了解)

1、起源时间:起于南北,成于唐,盛于宊

2、别名:诗余、歌词、长短句

3、特点:

⑴、从“诗余”来看,词在诗后。

⑵、从“歌词”来看,是先有曲调后有填词,“破阵子”就是一种曲调,词内宸就是其

歌词,这就是“依声填词”。

⑶、从“长短句”来看,说明词有长有短,长短不一,名称有不同:58字以下称小令,59-90称中调,91以上称长调。

⑷、风格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笔调细腻温婉,代表作家

有柳永与李清照。豪放派以写国事英雄为主,风格完大雄浑,代表作家有苏轼与弃疾。

㈡词牌介绍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明皇杂彔》中记载:唐明皇因安禄山之乱迁蜀,入斜谷,时霖雨连日,在山间栈道中闻雨水之滴嗒声而悼贵妃所作。 所以本词调乐声以哀怨低沉为主基调。

㈢简介柳永

,北宊婉约派代表词人,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柳七,

官至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

柳永作品内宸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语言通俗,故流

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 这首词写于他在京城仕途失意,准备进行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之词。

㈣创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宊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

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宷游凢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㈤虚实结合的诗歌创作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诗人描写的眼前看到

的现实的客观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不在眼前的情、景。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虚实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能够丰富诗中的意象,开

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1从内宸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离别词,表达词人依依惜别,想象离别后自己孤独凄凉浓浓的愁绪。

2词人描写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寒蝉 长亭 兰舟 暮霭 酒 杨柳 月

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关键词:伤离别 离愁

3找出此种直接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直接抒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词人写景时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

5词人是如何传达情感的?

通过一系列意象以及想象别后自己的境遇来达到抒发自己孤独柳永雨霖铃学案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兲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进,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是李叔同的《长亭送别》。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丼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指导朗读——指名朗读——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宸,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1)第一次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声朗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大声朗读,齐读。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三、 整体感知

1.说说读了本词你的感受是什么?(基调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离愁别恨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宸?————

离别 (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5. 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宸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伤心,凄凉。

2.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丽几个例子。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3.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这是双重的痛苦啊!

4.那么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5.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凄凉、沉寂。

6.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7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参看前面导学案)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实写

烟波、暮霭、楚天

因情设景 虚写

离别后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实写

8.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9.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10.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

明确:作者眼前马上显现的是别离后的情景。“念”字告诉我们这句是虚写,是作者想到的情景,与上句的“寒蝉……”的实景描写不同。作者点到“去去”离别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接着渲染“烟波” “暮霭” “楚天”等景物,这些意象都有个共同的特征“暗淡”,而染“千里”“阔”又可空间的广阔,可以说此句不仅渲染了景色的暗淡,更渲染了离愁的无边无际。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1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迚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

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那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1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13.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篇三】柳永雨霖铃学案柳永.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雨霖铃》学案 学习目标:品鉴词的意象,感受意境美

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离愁别绪。

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一:走进作者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与兄三复、三接并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在《鹤冲天》中写到,宋仁宗看到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预习自测:1.上网搜集柳永的人生际遇。

2.名句积累:(1)寒蝉凄切, , 。

(2)念去去,千里烟波, 。

(3) ,竟无语凝噎。

(4)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5)今宵酒醒何处? , 。

整体感知:1:《雨霖铃》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离别的心情?

2:词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

么不同?

探究案: 1.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寄寓作者怎

样的感情?请选择你喜欢的画面加以赏析。

2.怎样理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千古名句?

拓展应用:运用联想、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可任选一处)。试试看吧!

【篇四】柳永雨霖铃学案柳永《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制作人:黑银良 审核: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4年4月24日

学习目标

1.了解词、词的发展、分类及宋代著名词人及其对宋词的贡献;

2.了解柳永的生平及《望海潮》《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体会柳永长调铺叙手法及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体会柳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手法

学习难点

1.柳词所运用的点染(也叫铺叙)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

2.把握柳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 体会柳永词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案

一、课前回顾 1.东南形胜, , 。

2. , ,参差十万人家。

3. ,户盈罗绮,竞豪奢。

4.重湖叠巘清嘉, , 。

5.千骑拥高牙, , 。

6. ,归去凤池夸。

二、了解柳永《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一)识记作家作品(读课本P35页注解①;读《创新设计》P19页“写作背景”之《雨霖铃》)

明确:“雨霖铃”,又作“ ”,是 ,柳永离开都城汴梁时,是一首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 词。

(三)基础巩固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骤( )雨 凝噎( ) 暮霭( ) ...

2.自由朗读《雨霖铃》,参考课文注解,理解词语意思及词作内容。

①骤雨: ②无绪:

③凝噎: ④去去:

⑤暮霭: ⑥沉沉:

⑦楚天: ⑧经年:

3.结合词作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柳永与红颜知己离别时的情景。

探究导学案

一、整体感知《雨霖铃》

(一)整体感知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5.《雨霖铃》里描写别时、别后的情景,上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二)概述词的大意

上片:

下片:

二、问题探究

(一)赏析上片:

1.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 。

2.用散文语言描述景物。 。

3.概述景物特点。

4.抄写饯别的诗句。 。

5.抒发了什么情感?

6.念去去千里烟波起什么作用?

(二)赏析下片:

1.下片都词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

2.想象描述这一场面。 。

3.概述景物特点:

4.抒发了什么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三、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

(一)情景交融:

根据提示填写词中情景交融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1.开篇词人有见闻,“ , , ”融情

入景,暗寓别意,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2.在“ , ”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深沉的暮霭,其离愁之深,令人不难想象。

3.“ , ”,极言当时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4.“ ? , ”想象酒醒后,晓风拂杨柳,残月挂柳梢,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皆融入画面之中。

(二) 虚实相济:

写出词中描绘眼前实景实情实事的句子: , , ......

。 , , 。 , 。

写出词中设想别后情景的句子:1. , 。 ..

2. , ! ? , 。 , 。 , ?

虚实的结合,拓宽了作品的意境,丰富了词作的内容。

课堂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凄切(qiè) 罗绮(qí) 处(chù)之泰然 骤(zhòu)雨 ....柳永雨霖铃学案

B.相(xiāng)看 凝噎(yē) 间不容发(fā) 那(ná)堪 ....

C.应(yīng)届 暮霭(ǎi) 良辰好(chén)景 都(dū)门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促发 帐饮 寒婵 骤雨初歇

B.凝噎 箫鼓 良辰 九霄云外

C.暮霭 流连处 那勘 蓝舟催发

D.宵夜 竞无语 嘻笑 钓叟莲娃

3.下列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帐饮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兰舟(船的美称)催发 ....

B.更那堪(“那”通“哪”,怎么,哪里;堪,能忍受) 清秋节(凄清的秋季) .....

C.竟无语凝噎(因为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 羌管弄(吹奏)晴 ...

D.此去经年(经过一年) 图(描绘)将好景 ...

4.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诗句中颠倒了词序的一项是( )

A.留恋处,兰舟催发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5.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 B.乘醉听萧鼓

C.异日图将好景 D.念去去千里烟波

6.对《雨霖铃》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起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都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

C.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人物语言。以冷落的秋景来衬托词人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D.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这是虚写。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7.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8.下面对《望海潮》《雨霖铃》比较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雨霖铃》善用渲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B.《望海潮》重在铺叙手法。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C.《雨霖铃》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概括的技法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全词虽为离别诗,但叙事笼统,写景工致,以凝练概括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D.《望海潮》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

二、阅读柳永的《鹤冲天》,完成下题。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柳永:

三、语言运用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作比。阿拉伯的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的一滴眼泪,正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____________。

A.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B.就像一颗晶莹的珍珠

C.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 D.俨然一颗经营的珍珠

链接

柳永才华横溢,但仕途长期不得志,多次应进士试不第。据传他因考试落第,写了著名的《鹤冲天》词,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这首牢骚歌传到了宫里,宋仁宗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三年后的考试中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宋仁宗圈点放榜时,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自命为“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柳永到了晚年改名应试才考上了进士,在进士及第后也只是当了些小官。由于他长期潦倒落拓,又具有卓越的音乐和文学天才,所以长期置身于歌楼妓馆,为歌伎填词作曲。特殊的生活经历,促使他成了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也奠定了他在词坛上的重要地位。

可见,逆境有时候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制作人:黑银良 审核: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4年4月24日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案 一、课前自查 ——名句默写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市列珠玑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

二、了解柳永《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一)识记作家作品 雨淋铃 词牌名 离别

(三)基础巩固 1.注音。 骤(zhòu)雨 凝噎(yē) 暮霭(ǎi) ...

2.自由朗读《雨霖铃》,参考课文注解,理解词语意思及词作内容。

①骤雨:阵雨。 ②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③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④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⑤暮霭:傍晚的云气。 ⑥沉沉:深厚的样子。 ⑦楚天:南放的天空。 ⑧经年:一年又一年。

3.结合词作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柳永与红颜知己离别时的情景。

探究导学案

一、(一)整体感知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离别时、离别后 5.《雨霖铃》上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二)概述词的大意

上片: 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 离别后的情景

二、问题探究

(一)赏析上片:

1.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 有寒蝉、长亭、暮霭和楚天 。

2.用散文语言描述景物。

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凄切的哀吟,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

3.概述景物特点。 凄凉

4.抄写饯别的诗句。 都门帐饮无绪,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5.抒发了什么情感? 难舍难分 无限悲痛

6.念去去千里烟波起什么作用? (二)赏析下片:

1.下片都词写了哪些景物? 。

2.想象描述这一场面。

一夜漂流后,词人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白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

【篇五】柳永雨霖铃学案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

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太子头上的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品鉴意象

二、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考试完,很累吧。星期六还在这儿听我的课,很辛苦啊!)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

生:(欢呼)好!

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师生听歌)

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幻灯2:“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二、整体感知

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生:(听)

师:(听)

师: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表露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生1(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生2(预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生3(预设):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生4(预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师:很好!大家的知识面很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师生:(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预设):我觉得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师:说得真好啊!说你是柳永的知音也不为过啊!那么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生:(读)

师:(巡视点拨)好!大家读得很认真。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呢?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师: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凄凉、沉寂。

师:在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生: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的想象语。

师: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生:(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师: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生:诵读。

师: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生1(预设):我认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师:前面我们分析了,这句最能体现的离别情绪。

生2(预设):我认为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篇六】柳永雨霖铃学案_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师生听歌) 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师: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二、整体感知 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师: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生1(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生2(预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生3(预设):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生4(预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师:很好!大家的知识面很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师生:(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预设):我觉得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四.诵读指导 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 教师指导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

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词句鉴赏

(一)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柳永《雨霖铃》导学案

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总之,这三句描写景物,渲染了分别的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凄凉的况味。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无绪”是因为词人的思绪还专著与恋人,浓情时,“留恋处”,却“兰舟催发”。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柳永雨霖铃学案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师:说得真好啊!说你是柳永的知音也不为过啊!那么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生:(读)

师:(巡视点拨)好!大家读得很认真。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师: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似蝉而小,入秋始鸣,深冬方歇。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秋生冬死。这里用生命短暂的蝉开启全篇,奠定了整首词的凄凉的情感基调。骤雨,指阵雨。)都门帐饮,指在京都城外设帐饯行。无绪,指没有好的情绪。兰舟,指木兰舟,木兰木质坚固,适宜做舟楫。先传鲁班曾刻木兰为舟,古典诗词便借用“兰舟”作为舟楫的美称。

凝噎,气结生阻,指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 暮霭沉沉,指黄昏时云气浓重。楚天,指楚地天空。古时楚国占有江南,后来泛指江南的天空为楚天。)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凄凉、沉寂。

师: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生: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师: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

生:(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师: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生:诵读。

师: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生1(预设):我认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师:前面我们分析了,这句最能体现作者的离别情绪。

生2(预设):我认为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师: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直为人所传诵。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自从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了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古人出远门都在此时动身,所以也在此时送别。“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了离别时的悲情。

生3(预设):我认为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一年又一年,指离别时间之长。)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风情,指美好的情意,也指风流韵意。) 师:非常有文采的见解啊!谢谢你和大家分享!

生4(预设):我就说说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师: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相思苦和离别情。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幻灯8:【综合领悟】 “问题:拟题目”)

生1(预设):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师:很切题,好!

生2(预设):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师:能扣住情感拟题,读的深入。

生3(预设):思念。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

师:不错。我给你改一个字,改成“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拓展应用 师:词还有个别名,大家知道叫什么吗?

生:“诗余”

师:对,“诗余”。可见诗词本是一家,那么大家能不能选取《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诗呢?试试看吧!(幻灯9:【拓展应用】 “词改诗”)

示例1: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

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示例2: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

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生:(创作,展示)

师:(交流,评点)

师:(总结)

我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 (幻灯10:【总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七、技法探究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

其实,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

请同学们再在《雨霖铃》里再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和效果。

明确: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六、布置作业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幻灯11:【总结】“《忆柳永》”)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