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


【篇一】高加林读《白鹿原》后对白嘉轩人物形象合理化分析

白嘉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他身上一方面体现着刚强、坚毅的硬汉精神、正直、仁义的一面;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反动与保守。总起来说,白嘉轩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的悲剧是那样的深刻与独特。关键词  陈忠实;《白鹿原》;白嘉轩;

《白鹿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下层农民(鹿三、小娥),也有封建地主(鹿子霖、白嘉轩);有共产党(鹿兆鹏、白灵),有国民党(田福贤、鹿兆海);还有一些社会名流(朱先生、冷先生)。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作者着墨最多、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当数封建地主形象。特别是白嘉轩这个人物。在白嘉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是一个典型的小生产者人格。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双重性在白嘉轩身上得到明显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其中,不乏优秀的因素,促人正直向上;又存在不少消极落后的东西,如根深蒂固的封建性,自我封闭,保守狭隘,往往是蜗牛角上争长短等。但在白嘉轩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他正直、仁义、积极向上。而同时也是作为地主形象的鹿子霖身上则更多的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一面。他虚伪、贪婪、损人利己。在文中两人相互映衬对比,由白嘉轩的正直衬托出鹿子霖的虚伪,由鹿子霖的丑恶衬托出白嘉轩的仁义。白嘉轩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他是白鹿村白姓一家的家长,又是白鹿两姓组成的白鹿家族的一族之长,是一个身上浸润着浓厚的封建文化情致的族长。同时,他也是一个既有着对生活的特殊见解又有着关中汉子惯有的坚毅与朴实的乡坤,一个终生不脱离生产劳动有着小生产者思维的农人,一个散发着勃勃生命力的血性男儿。在他身上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透射出巨大的力量。他的思维与行为,无不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构成及规范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与糟粕因素,在他身上都得到了体现。白嘉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既不同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鲁四老爷、冯老兰、钱文贵等地主形象,也不同于闰土、朱老忠、梁生宝等农民形象。我们无法用好坏、善恶、正负来评价他,更无法用阶级的眼光分析他,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具有农家天性淳良、兢兢业业等诸多美德,在他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秉性和品质。他真诚的称长工鹿三为三哥,两人之间有的是诚挚的感情,而无世俗的主仆辈分;出钱出粮节济周寡妇度过难关,修祠堂、办学堂;公布《乡约》,惩治赌博、吸食鸦片的族人,整饬族事人事。无一不显示出他的精明能干,正直仁义。仁、义、礼、智、信是他的人格支柱。无论是治家,还是治族。他都守正不阿、树德务滋,可认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千百万个这样的脊梁,中华民族的文化才可以延续五千年,中国的封建社会才可以支撑二千多年。但他身上也具有狡诈、贪婪等诸多缺点,有着传统文化的许多负质,他为了人财两旺,自己的子孙多福,不惜用计将长有根部似白鹿草的鹿子霖家的坡地换成自己的。在他自己导演的这场戏中,充分表现了他的狡诈。先是卖地,中间才是换地。卖地是为娶亲,换地是为面子。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些都是正当的、无可非议的理由。而他的真实目的却无人知晓。而且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甚至不惜背上败家子的罪名。在这场戏中,说白嘉轩是一个阴谋家,也许并不过分。他的手段和智谋为人叹服。为了牟取暴利,他又第一个在白鹿原种植起鸦片,他并不考虑种植鸦片带来的后果,虽然他深知鸦片的危害,深恶痛绝吸食鸦片的人,他身上人格的两种表现。实际上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与白嘉轩的正直、仁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鹿子霖的虚伪、阴险。白嘉轩是族长,其立足的理论便是“仁义”——封建社会所确认的人的美好的道德规范。“仁义”是儒家的立身之本,提倡忍让行善。几千年来,所有中国人包括耕田的农民都已被此规范浸泡透了。这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白嘉轩无疑是这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这种文化的缺陷是压抑人情人性,可造就一批坚毅、正直、仁义的人,但要以扼杀美好的人情、人性为代价。因此,它无法造就按照自己真性情行事的人。中国人的心态,还有另一方面的积淀,便是忍辱负重,奋发图强(从另一角度看,也就是为私欲而损人利己),这其实是人的本性,是人性所在。在中国却被看成无耻之端。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这种文化必然造就一批虚伪、阴险的伪君子。鹿子霖无疑是这类人的代表。如果说白嘉轩是道德人格,那鹿子霖就是功利人格;如果说白嘉轩代表着一种正,那么鹿子霖就代表着一种邪;白嘉轩严肃拘谨,鹿子霖放荡淫逸。白嘉轩与鹿子霖的斗争贯穿始终,鹿子霖一直想把白嘉轩打倒,成为白鹿原的首要人物。他巧设风流圈套拉白孝文下水,以白嘉轩最器重的人来打击白嘉轩,并用当时为人们所不齿的风流事作为圈套,此计可谓毒辣。他拉白孝文下水的目的就是想侮辱白嘉轩,正如他对小娥所说:“你能把孝文拉进怀里,就是尿到他爸脸上了”。当他看着因捉奸而气昏倒地的白嘉轩,没有一丝的怜悯之情,反而“像欣赏被自己射中倒地的一只猎物。”在白嘉轩惩罚白孝文的时候,他又精心策划了一场求情的假戏。在这件事上,充分表现了鹿子霖的阴险毒辣和虚伪。坚守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做人原则,勤劳克俭,严于律己,是白嘉轩自觉的人生指导。他做事持正,把名声,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对正义的追求,使他发起了抗税的斗争。在冲击县政府时,他又因故被阻没有参加,所以事后没有被捕,倒是鹿三、贺老大等人成了囚徒。在这种时候,白嘉轩表现出了他对名誉的重视及做人要坐得正、行得直的原则。为了不让人指着腰脊说他故意挑起事又害怕退缩,也为了不让鹿三等人替他背黑锅,他到县政府、法院去要求代鹿三等人坐牢,自认是抗税斗争的发起者,并最终利用姐夫朱先生的影响力,把鹿三等人救了出来。不过,白嘉轩又不象那些具备较高文化修养、能够识别时代潮流,甚至主动追求进步的开明绅士,而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生产者。因而,他的正直、正义、正派,都是传统道德规范对他的影响。他用传统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也用传统的道德规范去要求别人。自觉不自觉之中,他承担起维护家族,宗族名声的保护神之职责。而家长与族长的权威,则是他维护传统道德规范的有力武器。反过来,家长尤其是族长的权威感又强化了他的传统道德的规范意识。当有人违背他所信守的道德规范时,他就会利用家长和族长的权威对他们进行打击,以维护他所恪守的道德规范。他不让有着真挚爱情的黑娃和小娥进祠堂。他严厉惩治企图勾引小娥,没吃上羊肉反惹一身骚的狗蛋。他杖责令他伤心,失望的白孝文,他和儿子分家,儿子没粮向他借,他不给;儿子没钱卖田卖屋,他不问;即使在白孝文即将被饿死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却不去帮助自己的亲生儿子。因为女儿的逃婚,他同自己最疼爱的女儿断绝父女关系,他之所以会有这些不近人情的做法,是因为这些人都违背了他所信守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特别是儒家传统道德规范是压抑人性的道德规范。因此,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白嘉轩的所为又有些不近人情,不通情理。与坚守传统道德规范的白嘉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鹿子霖的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他风流成性,与原上的许多女子有风流韵事。他用计霸占了自己的堂侄媳妇田小娥。他不象白嘉轩那样自觉地以传统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以实际利益和直接的感官享受为第一追求。为饱私欲,他贪污公粮公款。他的“官瘾比烟瘾还难戒”是因为做官可以满足他的欲望和野心。冷先生一句“你要能掺上嘉轩的三分性气就好了,”道破了他极端自私的卑污人格。坚毅、刚强是白嘉轩性格的特征。他身形的特点就是“腰板挺得太正太硬”,后来被土匪黑娃打断了腰,自然就“挺”不起来了,佝偻着腰抑面看人,如狗的形状,但在精神上,他依然“挺得太正太硬”。打残他的身体,却打不挎他的精神。白嘉轩具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勇毅,他从不向困难屈服、低头,任何挫折都打不倒他。白嘉轩是以“六娶六亡”出场的,“六娶六亡”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给他的精神带来沉重的打击。父亲带着遗憾去世,他却被种种流言包围,使原上再也没人愿把女儿嫁给他。遭匪抢劫被打断了腰,腰断以后;被他寄以厚望的儿子——白孝文与田小娥勾搭,以至最后父子分家;接着他最疼爱的女儿离家出走,与女儿断绝父子关系;一场大瘟疫夺去了妻子的性命。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倒下,他都挺了过来。他依然在维持着原有的生活秩序。在一场史无前例的据说是由小娥引起的大瘟疫中,原上的人无不栗危,对这昔日的“淫妇”、“婊子”烧香磕头,还许愿要“抬灵修庙”唯独白嘉轩坚持不修庙,正如他自己所说:“白鹿村就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喀!”后来白嘉轩力排众议说:“我不光不给她修庙,还要给她造塔,”最终,在白嘉轩的坚持下,庙没有修成,塔却造成。在当时连白孝武都同意修庙情况下,白嘉轩却能坚持造塔,这的确需要非凡的毅力和意志。这一系列的事件,充分体现了白嘉轩性格的刚强、坚毅的特点。与白嘉轩的坚毅、刚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鹿子霖的怯懦。当岳维山找他谈话后,他吓得不知所措,赶忙借儿子的势力壮胆。儿子被捕入狱,他竟然不知如何营救只是说:“活该!死得!把这孽子拗种处治了,我倒好说话好活人了!”最后是他亲家冷先生救出了他的儿子。他受儿子牵连被捕入狱后,逢人便表白自己的冤情,以泪流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鹿子霖怯懦;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白嘉轩思想的核心是“孝”和“义”。他给儿子起名全以“孝”字行辈,强调的是“孝”,也显示出他是用“孝”去要求儿女。白嘉轩没有遵守“守孝三年再娶”的封建礼仪,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重要,看起来“孝”比其它的事情更重要些。“他坐在他老子生前的坐椅上用他老子留下的烟具吸烟,完全是为了孝道”。他每天晚上都向母亲问安,陪她坐一会聊一些家常事,这也是在尽孝道。白嘉轩思想中的“义”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义气”。他的“义”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关云长的“义”,他的“义”主要是仁义。他的“以德报怨”原则是他的“义”的最好体现。黑娃曾经打断了他的腰,但当黑娃被捕时,他依然想法搭救他。在这里面对黑娃,他是用“义”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即使别人对自己不仁,也得以“义”对之。尤其是黑娃家与他家有数代交情,他更是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肯施认报复。因而,直到解放初期,县长白孝文陷害副县长黑娃为反革命即将枪毙时,白嘉轩还多方奔走,想救黑娃一命。农协会员斗他游街,他反而为农协会员下跪求情;鹿子霖一直和他明争暗斗,当他被捕时白嘉轩依然帮助他。他允许浪子回头的鹿黑娃和白孝文回乡祭祖。这一切都体现了他的“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许多文人的人生信条。而作为农民的白嘉轩“他一生遵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的信条。” “耕读传家”从来都是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的规范之一,白嘉轩始终把它视之为治家、治族的根本方法。他家中门楼上镌刻的是“耕读传家”,两根明柱上的对联则是:“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他一生始终不脱离生产劳动,把劳动当作了一种乐趣。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干着活儿浑身都痛快;我要是两天手不捉把儿不干活儿,胳膊软了腿也软了心也瞀乱烦焦了。”不仅他自己把劳动当成了生命的第一需要,而且还教育他的儿子们好好劳动。他强令儿子进山背粮食,为的是让他们知道“啥叫粮食”。“学为好人”也是他的信条,因此他修学堂让族人读书;力排众议,让女儿读书;敬重读书人朱先生。白嘉轩是中国农民中那种通过自身实践而获得传统文化素养,敢于直面现实,又敢执著于理想人生,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人格典范。是农民中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他的灵魂中,有一种生发拓展生存价值并使自己向更高层面整合的顽强。他上遵祖训,一以贯之。一心想按照自己的理想把白鹿村建成仁义白鹿村。因此,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世事怎样变迁,他都能冷眼旁观,漠然处之。他有自己的信条;做正经的庄稼人。他不参加任何派别的斗争,不向任何势力靠拢。只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如果说《红旗谱》中的朱老忠是革命者的农民,《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是建设者的农民,《人生》中的高加林是开拓者的农民,《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是奋斗者的农民,那么《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却是一个有着实实在在恒定生存价值的人。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白嘉轩也不例外。白嘉轩的身上一方面体现着刚直的硬汉精神,正直、仁义的一面,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中国传统道德和规范的反动和保守,按照陈忠实的话说就是“他背负的精神封建道德”“有时就变成非常残忍的一面,吃人的一面。”他不让有着诚挚爱情的黑娃和小娥进祠堂,坚决支持鹿三开除他们夫妇的族籍。小娥冤死后,在一场所谓的由小娥引发的瘟疫中,白嘉轩竟然指使人将据说是小娥化身的蝴蝶统统抓住,用火烧死压在龙潭墙下永世不得翻身。在发现孝文与小娥的所谓“奸情”后,对他们二人进行了一顿令人心惊的“刺刷”,并与儿子断然分家。白嘉轩在维护传统道德,“挺正,挺硬自己腰板”时,是以牺牲人情,人性为代价的。他娶过七位妻子,却没有真正的爱情;甚至前六位妻子都没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没有享受过与儿孙的天伦之乐,有的只是封建道德说教。他喜爱自己的儿子,“却说不出亲热的说也做不出疼爱亲昵的表示。”“他几乎没有背过抱过他们,更不会像一般庄稼汉把儿子;架在脖子上逛会看戏了”。他和追求婚姻自由的女儿,断绝父女关系。白嘉轩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丧失了人间最重要的两种真情——爱情和亲情,鹿三的一句:“嘉轩,你好苦啊,”道尽了他为维持封建礼教和风化所忍受的非凡痛苦。白嘉轩大姐对白灵说的一句:“你爸苦就苦在一张脸上。”说出了他遭受精神打击的根源。白嘉轩这个人物形象是中国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中绚丽的一章,是一个不可磨灭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封建文化的反动与保守。正如陈忠实所说:“白嘉轩,他身处于封建社会政权形式已经解体,但他的心态仍然在延续着封建文明和封建糟粕,他的身上具有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封建人格力量,他的硬汉精神就是这个民族的封建文明制造出的民族精神。”“白嘉轩身上负载了这个民族最优秀的精神,也负载了封建文明的全部糟粕,和必须打破,消灭的东西。否则这个民族就会毁灭。”

总起来说,白嘉轩是个悲剧性人物,他的悲剧不仅仅体现在六娶六亡、儿子叛逆、爱女出走,丧母亡妻、遭匪断腰等一系列的他所遭受的身体和精神苦痛,而在于他所坚守的东西,是注定要灭亡的东西,是注定被时代所淘汰的东西。“白嘉轩的悲剧性就在于,作为一个封建性人物,虽然到了反封建的历史时代,他身上的许多东西仍呈现出充分的精神价值,而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却要为时代所革除,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就显出浓厚的悲剧性”[4](P23)而白嘉轩却偏偏看不到自己所坚守中的东西是注定要灭亡的东西,他以自己刚强、坚毅的性格继续去坚持自己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体系,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白嘉轩怀抱仁义信念,想把白鹿村建立仁义白鹿村。失为此,他修祠堂,办学堂让族人读书:颁布《乡约》,规范族人行为;惩办赌鬼、烟鬼,让人引以为戒。白鹿村出现了一派秩序井然的景象,按白嘉轩的理想发展之时。白鹿原却出现了斗争,战乱使仁义白鹿村的发展失去了外部环境。到了后来大抽壮丁,他不得不对族人说:“各位父老兄弟!从今日起,除了大年初一敬奉祖宗之外,任啥事都甭寻孝武也甭寻我了。道理不必解说,目下这兵荒马乱的世事我无力回天,诸位好自为之……”。一个人有着理想,理想中有着合理成份,其理想却无法实现,这难道不是一个悲剧吗?白嘉轩有着自己的信念,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他拒绝出任国民党的乡约,也不让儿子去当甲长,只是按他的人生信条去做事;去维护他所坚守的东西。可是,到了最后他却无所事事,只能通过续家谱来打发日子。这对白嘉轩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白嘉轩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培养出了自己合格的继承人——白孝文。白孝文却背叛了他,正是背离了那种文化的白孝文,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了解放后滋水县的第一任县长。而白嘉轩对儿子的县长却认为是换得鹿子霖家的风水宝地孕育的结果,却看不到是儿子背叛的结果。白孝文回乡祭祖“白嘉轩从族人热烈反响里得到的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心理补偿。”白孝文回家主要是为了夸耀自己,并不是向传统文化回归,更不是为了重新过以前那种生活。“白孝文清醒地发现,这些复活的情愫仅仅只能引发怀旧的兴致,却根本不想重新再去领受”。白孝文的成功是因为他的背叛,正如他自己所说:“谁走不出这原谁一辈子都没出息。”而这对白嘉轩来说却是一个悲剧,如果白孝文按照他所教育的那样循规蹈矩的生活,那样的白孝文也仅是一个合格的封建族长而已。白嘉轩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结果。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的世界制度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嘉轩的悲剧是他所属阶级的悲剧,是一种制度的悲剧。

【篇二】高加林浅析《人生》中高加林的艺术形象

【摘要】:高加林是路遥的中狂妄虚荣纯真自私悲剧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文革”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但是一些人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命运时也会感到迷茫,犹豫甚至产生很多矛盾,对人生的道路的选择时会不知所措。此时,路遥的中“山边的太阳正在下沉,落日的红晕抹上一片瓦蓝色的建筑上,城市在这一刻给了人一种异常辉煌的景色”,所以高加林会迷醉的抒怀“当星星点灯,灯火在城市生亮起来的时候”,高加林才站了起来,下了东岗,一路上,他忍不住狂热的张开双臂,面对灯火闪烁的县城,嘴里喃喃的说:“我再也离不开了……”,然而,如果仅仅是对城市的向往那么简单,就会有人物的复杂性和内涵的深刻性,所以说高加林正是那个时代下的产物,他既有那种积极向上、坚毅而自信的黄土地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他为了追求城市化的生活而丢掉人身应具备的起码的良心而受到众人的唾弃。

二、高加林艺术形象的悲剧性

(一)、事业上的悲剧。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不得不回到黄土地,帮助他的父母亲干那最繁重的体力活,这对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当好不容易弄到一个民师名额时,本想暂时脱离劳动,然而,又被村子里一手遮天的大能人高明楼的儿子占去。当他叔叔归来时,高加林到县委当上了通讯干事,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一帆风顺,尤其在抗洪抢险的报道中,干得非常出色,受到了一致好评。然而,这时侯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他又走错了一步,得罪了黄亚萍的对象,终因走后门找上工作一事而被辞退。又回到了黄土地。所以说,高加林事业上的悲剧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一方面是由他个人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由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因为当时社会刚从“文革”中走出,还有很多不良的风气。

(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高加林的爱情主要有两个女性形象,一个是地道的黄土地上的姑娘刘巧珍,一个是城里的有文化的女子黄亚萍。

1、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在高加林高考落榜之后,他所面临的是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民办教师被解雇对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虽然要用“摧残式”的劳动来适应自己的生活,然而这样并不能彻底改变他的精神面貌,这时他选上美丽善良且单纯的刘巧珍。这个农村少女炙热纯真的爱情,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刘巧珍是黄土地上的一名少女,但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令人钦佩,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公然地在众目睽睽之下和高加林一起去逛县城,她的这种情感可以说给了高加林最大的动力,使他能够从痛苦之中走出来,我认为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恋爱是刘巧珍的善良、纯朴温暖了高加林此时冰冷的心,给了高加林莫大的温暖和鼓舞,给了他生活的动力,这时高加林能够勇敢地在人们的目前站起来,和村里人一起去曾令他伤心的县城去掏大粪,和刘巧珍一起去地里干活,脸上有充满了笑容,但是我认为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是建立在以生活为基础之上的,像高加林这种有远大理想的人和刘巧珍是否就是情投意合呢?我认为不是。其实高加林的真爱是外面的世界,而刘巧珍确实是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灵,他们两人之间其实在感情上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高加林上县城之前,还可以弥补的,因为他们共同生活在大马河川的黄土地上,因为刘巧珍的真爱可以让高加林感到生活的美好,然而当高加林去县城之后,可以看出他和刘巧珍之间的情感出现了裂痕,虽然刘巧珍千方百计不顾世俗之流言,多次去县城看望高加林,可是高加林对他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冷淡。为什么?因为高加林上了县城遇上了同学黄亚萍,而且黄亚萍又在拼命地追求高加林,这样虽然善良、纯朴,但却毫无文化的刘巧珍和年轻而又风流的黄亚萍相比较而言,高加林认为黄亚萍那边重了,这样他自然偏向了后者。尤其是刘巧珍上城里告诉他“你家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仔,又死了一个……”这时高加林决定和刘巧珍断绝关系,他这一举动无情的抛弃了刘巧珍,卑劣地伤害了一颗纯正而坦率的心灵,也暴露了他那灵魂深处潜伏的很不美好的污垢。

2、和黄亚萍的爱情悲剧高加林和黄亚萍的一段爱情,我认为是虚伪的,是建立在所谓的情投意合基础之上的,是没有基础作保证的。为了他们所谓的爱情黄亚萍毅然抛弃了追求她多年的恋人,而高加林在这段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眼前的黄亚萍美丽漂亮又有知识,能够给他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时候,他的心硬了,恨了,为了所谓前途必须作出牺牲,把人生中的伦理、道德、情感完全踩到脚下,高加林骨子里的那种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个人奋斗,和黄亚萍的再度相遇就像在空中相遇一样,而可悲的是这个所谓有文化有情趣的黄亚萍,也只能与他在城市里共同享乐,共同描绘所谓的蓝图,却难于陪伴加林在农村患难与共,这一切甚至高加林自己也很明白,于是当“东窗事发”之后,他被迫回到了农村,破灭了的不仅是他在城市了的生活的幻想,更是他与黄亚萍那并不可靠的“爱情”,他和黄亚萍之间的爱情,只能像两个五彩缤纷的气球在空中相遇,经不住外界的任何打击,稍微受点刺激就会爆破。他们之间的爱情只是在温室里培养。

高加林和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均以悲剧而终,是高加林那种追求虚伪的梦幻般的爱情所致,是他一错再错,最后使他失掉了自己的一切,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他在面临选择金子和鲜花时,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不明白,金子是能经受住时光的磨练的,而鲜花只有短暂的芬芳。所以在当时剧本被搬上银屏时,有多少人为刘巧珍而落泪,甚至写信给作者来追问生活中的巧珍原型在何处,人们想要尽可能地去帮助她,怕她受不了生活的打击,因为他太善良了,中国有句古语:善就一定要有善报。而人们对高加林最后的结局,甚至有人认为他是自责而自找的。所以我认为在爱情的这条道路上高加林是在蜜罐里自己酿下了一杯苦酒,给他自己品味一生。所以说,高加林的艺术形象在当时的时代里,具有非常突出的典型性,在他的身上既有黄土地上人们传统向上、奋斗的特征,又暴露出他的自私自利和追求那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他的是与非,我认为既有他自身的因素,更多的是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因为在当时很多人都会像他一样在面临人生道路的抉择时而迷失方向,甚至遗憾终生。因此高加林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更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一类人的悲剧。

总的来说,人生是一部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力量的作品,在这幅具有时代的特色,触及了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各种矛盾的图画中作者能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最美好的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毫不隐蔽地袒露了生活中丑和不健康东西,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在文中高加林的人物创造上,作者没有回避当时的时代背景明显看出经历了十年动乱,在旧思想与新思想,旧文化与新文化,旧观念与新观念的交替时期,在当前的社会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社会矛盾,甚至找出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那种不足之处,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克服改进,高加林既是生活的强者,在他的身上存在着黄土地人所具有的那种顽强执着精神,同时也存在着他在新观念的那种自私自利的人生目标。当他在人生十字路口时,往往自己找不到人生的航标,而失去了方向。尤其在文中的结尾处,高加林被辞掉后回到他和巧珍经常相见的那座桥上而收笔,这样就给我们的读者和观众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结局也给了我们留下思考。人生道路上不管自己走到哪里,不管自己遇到什么情况,荣与辱,喜与乐,那都是暂时的,千万不要忘掉自己做人的“根本”,高加林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岔路,作者也没有特别渲染故意贬低,而是不加掩饰的忠实的描写,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作者之间。高加林曲折的人生道路,一方面是他思想感情上的原因,也有特定的社会原因,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生奋斗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激励着人们要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环境而不懈的努力,这不是我为高加林犯错误进行开脱,因为我们要尊重现实,面对历史,尊重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在人生之中要树立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甚至爱情观。高加林这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典型意义的形象,无论是他的逆境和顺境、长处和短处,教训和悲剧都具有发人深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1)、路遥的《人生》;《收获》(82年)以及《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

(2)、电影《人生》(八三年,由路遥亲自改编、吴天明执导的)

(3)、网上资料。

A、《人生》——成名作

B、真正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作品是《人生》。

C、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D、读路遥《人生》 文/水昀

E、高加林———改革时期的徘徊者

F、读路遥的《人生》

薛扬

【篇三】高加林高原依旧——《人生》人物谈



 

作者:林世佑指导教师:陈寿富

 

内容摘要:高加林果敢、不驯的个特征是其人格魅力所在,也是决定其悲剧命运的因素之一,这个在生命浪涛中起落沉浮的年青人,在人生的每个岔口徘徊不定,在他和环境的矛盾冲突中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抉择。善良美丽的巧珍勇敢而大胆地追求着幸福的爱情,却没有荡涤掉陈旧的爱情观念,痛苦而又无奈地走出了这场爱情悲剧,我们在悲剧的结局看到的是两颗被洗炼的灵魂,以及对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另类”形象人与环境的矛盾自卑谦让爱情悲剧

 

 

美即生活,但生活必须是我们所理想的那种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

 

路遥的笔下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他的笔端所触及的都是一些苦难但不乏坚韧的人群,所演绎的都是一些平凡而又不乏怆凉的奋斗精神,他始终磨砺与探索的是“朴”与“真”的艺术,用他深切而又深邃的眼睛去关注那些平凡人的命运。

黄土高原上诞生了路遥,路遥的笔下又诞生了黄土高原和高原上的信天游。

一、高加林

《人生》有不同角色的男性:老谋深算的高明楼,自私能干的刘立本,善良可敬的德顺老汉以及淳朴憨正的高玉德等。在这所有男性里,高加林,这个“有点象于连、索黑尔、又有点象保尔·察克金的年青人无疑是陕北农村里鲜有的“另类”形象,倔强、聪敏、不安现状,还带有一点近乎虚荣的清高。在那平静得近乎凝固的陕北高原上,唯独他正在蠢蠢欲动地酝酿着一个不安分的梦想。

如果说高玉德老汉夫妇的憨淳与忍辱负重是农民品质的典范,那么高加林和他们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血脉相承的痕迹,高加林所继承的却是与高玉德迥乎不同的性格。

这个年青后生是幸运的,走的是一条不传统的人生之路,三年的高中生活,他都是在县城里度过,受过城市文明的熏陶,柏油马路、蓝球场、图书馆、县城里新奇而又独特的气息已经冲洗掉他身上的泥土味,高中毕业后,他又幸运地回乡当了民办教师,这就是说,他已经告别了镢头,“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角色”。再加上他的勤奋和多才多艺,很快成为全公社最出色的教师,这虽然不是他理想的全部,但也是他理想的一部分,至少已圆了他的一个梦:“他十几年读书,就是为了不象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做土地的主人”。所以说,高加林是幸运的,至少他走过的是一段没有屈辱,没有磨难的人生之路,但是他又是不幸的,他的不幸是因为他生长在一个混沌的环境里,这个环境里没有稳定和合理的规范。同村的高明楼——全公社第一大能人,大队书记竟以权谋私,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高加林的教师职位,这无疑是给刚刚迈步的高加林当头一棒,就在那一瞬间,他就从生活的峰顶重重摔入谷底,一切都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未来变成了不可捉摸的幻影,他只能郁闷地睡在自家残破的窑洞里沉思冥想。在这很容易令人绝望的境遇里,加林的心中萌动了许多与现实不相妥协的憧憬与幻想,他迷恋那个琉光溢彩的世界——县城,城市的诱惑已经磨蚀掉故乡大马河川在他心目中的亲切映象,他和农村之间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已日渐模糊,尽管这里有“雪白的云朵,明媚的阳光,象水洗过的蓝天。”这一切是那么美丽,但在他心里已失去了绚丽。当高加林再次走出窑洞时,陕北硷畔依旧是迷人的,但在这迷人的勃勃生机中正孕育着某种躁动与不安。

本身固有的自我和超越本性已决定了高加林不可能随遇而安,他所心仪的城市文明已经排挤了也对故乡的热爱,一种对贫穷和愚昧的抵触情绪使他变得有些不可理喻的浮躁。失落、愤懑以及一种盲目的信念牵引着高加林,使他用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穿着破烂的衣服,握着镢头溶进劳动的人群中,直到鲜血染红了镢头”。这些都是他对生活无声的抵抗和诅咒,也可以看到,在高加林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勇于进取,对苦难绝不低头的不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纯朴、善良、苟安现状的农民群体中无疑能闪耀出异样的光泽。尽管带有一点好胜的动机,但在特定时代,在如死水一般的农村里,这是对落后惰性的一种冲击力量,是能催动这个时代变革的因子。

对于高加林个性中存在的好高骛远的强烈欲望,我们不能妄加针砭,生活在那样一个带有悲剧性色彩的环境里,现实生活是令人窒息的苍白平淡,我们也不能说他的这些欲望不合理,它的确是潜伏在这个具有宏远抱负但怀才不遇的年青人体内的一种精神,一种对生活突兀飞扬的激情,这种精神实际上是对因循守旧的所谓“正统”生活的一种挑战。高加林在成为农民后就一直在自卑和惶恐中捱着日子,去城里卖馍却又碰到老同学黄亚萍和胡克南,在他们的对话中,高加林的自卑和压抑已溢于言表,去城里掏粪却又碰到胡克南的母亲,结果又受于恶意的嘲讽,直至发生冲突,这一连串的遭遇已使高加林失去了自信。压抑、浮躁笼罩着他伤痕累累的心灵,无论从精神或是肉体上,都受到了难以承受的摧残,在他完全控制不了的环境中,他也完全控制不了自已,而他命运的中途转机,与其说是个人的努力,不如说是偶然的机遇,那就是他叔父的出现和马占胜的见风使舵,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在那个骚动不安的时代,变革的浪潮虽然带来了新思想,新人类,但也带来了一股浊流,这股浊流在城与乡村之间肆意的蔓延,人们已经习惯了不公正的手段所带来的光彩结果。所以,高加林能顺利进城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谁也不能料到,这正是高加林悲剧的开始。

高加林进城工作后,就象进入另一个世界,年青人的血液又开始沸腾,生活的激情又被城市的霓虹灯点燃,在工作中,他象一个不知疲倦的牛犊。冒雨采访被洪水围困的公社,一路在水坑里喝水,脚碰得流血,都感到愉快,连夜写稿。高加林不是平庸之辈,他能迅速地适应任何环境,并能在环境中塑造自己,才气加上豪气使他在生活中倍受瞩目,我们也不得不折服于这个年青人的非凡进取精神,对生活绝不低头的态度,在他身上凝聚着一种冒险的英雄主义精神。

高加林两次爱情都染上了这种色彩,他和巧珍的爱情一开始就具有对农村旧习俗,旧道德观念的挑战姿态,一个是大马河川一带“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一个是“满窑没一件值钱东西的穷户”。这不仅引起刘立本的恼火,也引起高加林父亲的惶恐不安,但这些都不能阻挠他们的发展,反而愈演愈烈,竟至闹出在众目睽睽之下逛县城和“卫生革命”的风波。他就这样狂热地搅动着古老而又平静的村庄,他接受黄亚萍的爱情,也是这种性格发展的驱使,在远大前程和爱情面前,他还是选择了前程。

高加林的弱点在他选择爱情时得到更充分的暴露,那就是他不坚定的信念,在价值取向上的盲目和摇摆不定,勿用置疑,高加林对巧珍的爱是忠贞纯洁的,他始终都没忘记在自己落魄时,是巧珍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他最后选择了黄亚萍,读者难免会唾骂高加林的薄情寡义,是的,我们都会为高加林这个轻率的选择而叹息,愤懑。毕竟他疏远了那些包括巧珍在内的所有爱他的人们,实际上也是对孕育其生命的土地的蔑视,德顺老汉依旧用他富有哲理的比喻来训诫高加林,说他“象个豆芽菜”,失去了生命的根。如果我们偏离高加林的“劣根性”不谈,再来追溯一下这个痼疾的病因:高加林已经过了一次人生的沉落,在这个过程中,高加林已是遍体鳞伤,如今生活又突然给了他一个很奢侈的回报,对于这个初涉社会的年青人来说,难免又会产生相应的奢侈的欲望,在纷至沓来的幸福面前,甚至会产生一种起死回生般的陶陶然,就如一个在寒风凛凛中的行路人,突然被一间温暖的屋子收容,又何尝愿意重新走出?高加林在这个沉重的矛盾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在旧情与新欢之间,他也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茫然、窘迫、自嘲,“为了远大的前程,必须要作出一点牺牲”。就这样,他用一个很残酷的理由解脱了自己,选择了黄亚萍,私欲还是战胜了良知。

高加林的悲剧也不是偶然的,在这令人痛惜、悲愤的故事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启示和深思,在这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充满美与丑、善与恶、人与人,人与环境等种种不同的矛盾,人,特别是刚刚在起点上迈步的年青人,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上总是懵懂而又单纯的。当环境迁就了人,人往往成了悲剧,而当人顺应了环境,环境又往往成了悲剧。他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不太理解通往新生活的正确而又艰难的道路,从满足个人的欲望出发去研究生活,那么生活给你的往往是不幸的答案。

高加林又重新回到了大马河川,高原依旧是静默的高原,只不过在村口迎接他的人不是刘巧珍,而是孩子们寓意深刻的信天游和“热血沸腾的老诗人”德顺老汉,在老汉人生哲学的启迪下,他终于扑倒在地,紧抓黄土,喊叫一声“我的亲人哪……”似悲歌在高原上久久回荡。

二、刘巧珍

在《人生》这部小说中,刘巧珍是作者所着力颂扬的一个农村新女性,路遥一直在用并不华丽的笔调,娓娓道出一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

刘巧珍是唱着信天游出现在高加林面前的,那时正是高加林落魄无助的时候,这位在陕北高原土生土长的姑娘,虽长在农村,却一点也不土气,她婷婷玉立,如白杨树般挺拔轻盈,“漂亮得象鲜花一样”。她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加上她那颗“金子般的心”,就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她身上凝具着中国农村女性的传统美德:纯真、善良、热情、谦让。在她身上即没有乡村姑娘的庸俗,也没有城里姑娘的虚荣,对待爱情,她敢爱敢恨,多情但很有理智,有坚定的立场和原则,虽然求婚者络绎不绝,她却不为所动,她的芳心就象上了一把锁,里面锁着的就是本村“穷得满窑没一件值钱东西”的高玉德的独生子高加林。

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畸型婚姻观念的限制,已经冲破了陈旧而世俗的婚姻樊篱,在经济和门第上来说,刘巧珍和高加林可以说门不当户不对,她是刘立本——全公社第二大能人的女儿,物质丰裕,地位显赫,但这些并没有给她带来满足和优越感,特别是在高加林面前,她显得自卑而又谦让,在她眼里,高加林身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他是文化人,言行举止都有文化人特有的气质,洒脱不羁、桀傲清高,这些在刘巧珍心里显得神秘可敬。“她在文化人面前,有一种深刻的自卑感”。她总认为自己与高加林之间有差距,并且把这种差距看作是爱情上不可逾越的鸿沟。可见,巧珍虽然生长在高原,精神也扎根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上,但是她却有崇拜文明的高尚心理,她对高加林的爱,深沉而又纯洁,在传统的爱情道德上又折射出对具有文明表征的新生活的追求。

高加林在他人生中最黑暗的那段日子里,如果没有巧珍的劝勉和抚慰,那么高加林在那段日子里还不能算是完整的人,是巧珍在他悒郁枯萎时给了他母性般的关爱,这位纯朴的农家少女在爱情面前表现得异常勇敢而无畏,这种精神在她替高加林进城卖馍并大胆表白的那个场景里已熠熠闪光,“加林哥,如果不赚我,咱们俩一搭里过,你在家盛着,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这感人肺腑的真情流露没有任何矫揉的成份,这是痴情的巧珍真诚直率的内心独白,一个质朴的乡下女子,在她所爱的人面前,一扫少女的矜持和羞怯,打开心扉,无所顾忌的倾诉衷情,这种勇气,不仅仅是一个纤弱女子,即使是高加林这样的堂堂男儿也不禁为之汗颜。

巧珍和高加林似乎有某一点相似之处,那就是都有点任性,甚至还有一点单纯的“疯傻”,由于这些心态的存在,他们往往能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惊人的果敢。所以,刘巧珍在爱情的追求上,已经打破了各种愚昧落后的旧传统,旧习俗,跳出萎琐自抑的封闭心态。什么叫难以启齿?什么叫羞涩含蓄?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要能使心爱的人幸福快乐,她是不管身边的人怎样去非议,怎样去讥笑的。高加林叫她讲卫生,要刷牙,她就每天早上坚持刷牙,这在闭塞的山村里无疑是个惊天动地的创举,当村民议论纷纷象观赏奇观似的围在她的身边,她索性气定神闲地慢慢刷起牙。“多刷一会儿让他们看,叫他们看得习惯了”。当她和高加林谈恋爱的事为村人知晓后,谣言以及父亲的责骂排山倒海般向她袭来,而这个美丽柔弱的姑娘,一如既往地在老槐树下等候高加林,甚至和高加林旁若无人地一起骑单车去逛县城,第二天又联手搞出了一个“卫生革命”。引起的骚动已经让高玉德老汉“老脸臊得通红”。让刘立本象跳蚤一样坐立不安,暴跳如雷。

高加林和刘巧珍所在的大马河川是一个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在这里能呼吸到城市文明的空气,但又保留着古老、陈旧习俗的封闭地带,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的人,难免会有想接近文明而又不敢接近文明的心理,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每个人只能在凝滞的范内逡巡不已,而刘巧珍和高加林却是被村里人称作所谓的两个“洋人”。刘巧珍这个不甘寂莫的女子,已经举起双臂,无畏地打开了一扇紧闭的窗口,引进无限春光。

恐怕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意,她对高加林的忠贞与爱恋已无以复加,可以说,这是一种充满牺牲精神的爱,只要高加林幸福,她愿意放弃一切,只要高加林快乐,她愿意给予一切,她虽然离不开高加林,却又不忍心看到他受苦受累的样子,鼓励他出去工作,即使高加林去城里当了通讯干事,她也毫无怨言,痴心不改,给他送钱,替他照顾父母,这种对爱情的无私执着奉献精神正是巧珍心灵美的折射,心灵的美丽与形体的美丽就构成了一个可爱而又可钦的刘巧珍。

诚然,巧珍在感情上的付出是无私的,毫无保留而不求回报,在如此痴情,如此炽热的姑娘的内心,我们也能隐隐发现潜伏在她滚烫心灵上的美丽的瑕疵,这也是所有中国女性的通病——对男性的依赖和顺从。巧珍对加林的感情投入就仿佛是一个信徒对神的崇拜和仰慕,以至她缺少一种自我意识,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显得被动、自轻、盲目。她不是想通过高加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高加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以说,在精神上,她是富有而又贫乏的,她的纯真,善良的外表内也掩藏着一些简单和愚昧的东西,她的谦让和自卑实际上也是对自我价值和否定。

因此,刘巧珍的性格,还没有摆脱小生产者思想的束缚,既有高尚开阔的一面,又有守旧促狭的一面,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自我意识的谈泊使她在爱情上缺乏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我们赞美巧珍的善良、热情,纯洁的美好品质,但并不意味着肯定她的悲剧性格——把自己的全部的价值维系在爱情与婚姻这个狭小的圈子内,她始终都没有突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她所有的梦想和追求,无非是找到一个幸福浪漫的爱情,在《人生》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巧珍对生活的态度,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一个“爱”字。经过这样一次感情生活的太洗涤,她没有绝望,没有自暴自弃,但也没有痛定思痛后的大彻大悟,却有一段令人心酸而又心寒的呼喊:“她在爱情上的追求是多么天真,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亲爱的加林哥差别太大了,她只能接受现实的宣判”。这是无奈的妥协?还是愤懑的谴责?

巧珍选择了马栓,无论她与马栓会不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无论这个悲剧给她留下的伤口多长时间才能愈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巧珍和高加林的离异在艺术形式上是一个悲剧,但站在现实的角度上去分析:与其把幸福寄托在这岌岌可危的爱情上,不如选择另一种爱,所以说,这恰恰是悲剧的结束。

 

小结

如何看待命运?这是一个很凝重的人生主题,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内容,留给我们的是启示,也是答案。

人可以改变命运,命运也可以改变人,悲剧不能归之于他人,也不能仅仅归之于社会,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潮流里,无论你是激流勇退,还是随波逐流,我们都不能背离一个既定的生活原则:生活本是美的,但是当我们用负面的眼光去看待它,它就会把黑暗留给我们;当我们用正面的眼去看待它,它给我们的就是光明。

参考书目:

1.路遥《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

2.《中国当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编写组上海文艺出版社

3.张天翼《谈人物描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4.李星《在现实主义道路上》,《文学评论》杂志1991年第4期

5.李星《无法回避的选择》,6.《花城》杂志1987年第3期

7.童庆炳《文艺理论批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8.孟繁华《梦幻与宿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9.李国平《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10.《花城》杂志1987年3月

11.李炳银《灵魂的欠缺》,12.《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6月

1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马振方《小说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石钟扬《性格的命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柳青《创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

 

 

Abstract:

GaoJiaLin’scourageandintractabilityisthereflectionofgreatcharmofhispersonality.Thisisalsotheoneoffactorswhichcausehistragicdestiny.Theyouthwhohasupsanddownsinthetideoflifeishesitantgoeverycrossingoflife.Andhemakeshisdecisionsonebyonewhilestrugglingagainsttheenvironment.Thebeautifulandkind-heartedgirl,LiuQiaoZhen,pursuesherhappyloveboldly,butbecausesheisn’tabletodiscardallheroutwornconceptaboutlove,finallyshegoesintothetragedyoflovewithgreatsadnessandconfusion.Intheendingofthistragicnovel,whatcanweseeisthetwopurifiedsoulsandtheenlightensandconsiderationwhichthistragedygivesus.

Keywords:specialfigurestrugglingbetweenhumanbeingandenvironmentinferiorityandmodestytragedyoflove

【篇四】高加林于连与高加林的比较

个人奋斗者的悲剧——浅析《红与黑》中的于连和《人生》中的高家林

[内容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和路遥的《人生》分别被誉为法国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其主人公于连和高家林则是两个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们虽然处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于连生活在拿破仑时代后的复辟王朝,高家林则是生活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夜,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的身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在各种矛盾交织着的时代背景下,两人奋斗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关键词]于连 高家林 个人奋斗

[ 正文]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

于连和高家林都属于中下层阶级,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飞黄腾达,向上流社会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当他们向上流社会进攻,并且与之冲突时,往往极力保持他们的“傲气、“清高”和“虚荣”。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这类青年“他们开始生活的时候,相信高度的精神发展完全能保证他们有相应高度的和独立的社会地位,保证思想和意志的自由”。[1]在他们的性格中,强烈的自我意识是核心的和深层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其在环境外力的作用下生出的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强烈的个人野心。

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他自称“平民的儿子”,地位低下,常受人歧视,即使在家里,也因不是一块当木匠的好料而常遭父兄的打骂。于连不甘心过这种受欺侮的生活,几次想离家出走。这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的渴求。

当父亲要他到给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听到市长答应给他的待遇以后,他第一句话是“我不愿意当奴仆。”第一个问题是“我跟谁同桌吃饭呢?要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肯死掉”。在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的过程中,他对门第观念极强的市长先生极为反感,在骄横的市长大他当仆人一样训斥时,于连“眼中射出残酷可怕的复仇的模糊希望”,愤然回答说:“先生,没有你,我也不会饿死”。[2]为了报复,惩罚市长,他在夜晚乘凉时握住了市长夫人的手。由此可以看出他那强烈的自我观念、平等意识和反抗精神。

在儿童时代,于连看见拿破仑威武的骑兵从本乡经过,便发狂地热望进入军界。那时平民尽可以披挂上阵,“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将军”,拿破仑就是绝好的榜样。但是在复辟时代,一切都变了,没有财富,没有高贵的出身,就没有出头之日。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有两种选择:退避或反抗。于连的儿时好友富凯奉行的是前一种态度,他洁身自好,在深山里离群索居,卖木柴。于连则迥然不同,他拒绝富凯那种处世,因为他追求的不是平静的度过这一生,而是上层社会的腐化生活,是他在那个所有人都敌视他的社会中所建立的理想。这些则体现了他强烈的个人野心。

高家林是一个陕北农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此时他觉得很满足了。当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时,他感到很绝望,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感到深深的憎恶,他不满于这种不公平的现实,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的渴求。

在赶集卖白馍的时候,他无意间遇到了了高中时的同学黄亚萍和张克男,此时张克男已经由原来的副食公司的保管升任为门市部副主任,黄亚萍也在广播站工作,而他自己则由让人羡慕的教师一瞬间滑落下来,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社员,见面时的尴尬局面可想而知。为了隐瞒自己来卖白馍的事实,他对黄亚萍和张克男撒谎说是到城里走亲戚,而在卖馍的时候不愿意大声的吆喝,结果一个馍都没有卖出去(最后是巧珍帮忙才全部“卖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觉得自己和黄亚萍和张克男一样,是个有知识的“文化人”,现在黄亚萍和张克男各自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飞黄腾达了,他却在卖白馍,因而他放不下脸面来。这些都表明他具有强烈的自我观念和平等意识。

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更为了向村里的人们证明他高家林不但能够教书,还能够种庄稼,是

个种庄稼的“能手”,他拼命地干活,直到手上磨成了血泡也不停下来。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抗精神。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容入时代潮流。他通过读书看到了外面充满诱惑的世界,不愿意向他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一辈子都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作出一番大事业,这些都表现了高家林强烈的个人野心。

二、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时代和社会赋予了他们奋斗的精神和性格中追逐的因素,然而又处处阻挡着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现实和理想之间充满了复杂的矛盾。为了成功,为了实现种种个人的欲望他们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方式,甚至不惜以扭曲自己的本性为代价,而以伪善的面目出现。正如司汤达在《一个旅行者的随笔》中所说的:“不用手段而飞黄腾达,绝对不可能。”于是他们都戴上了两面派的虚伪面具。[3]

于连经常自诩“高洁”。他声称:“我出身低微,但我并不卑贱。”和瓦尔诺之流比较,他认为“我的心离开他们的蛮横无礼有上千法尺远。”他甚至宣称:“即使把他搜刮来的钱分给我一半,我也不愿意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在我心中引起的轻蔑,我不可能不让他流露出来。”[4]但是,连于连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个“老练的伪君子”。为了由教会的道路往上爬,他隐瞒真实思想,明明对《新约》和《论教皇》都同样不相信,但利用自己超人的记忆力,将它们牢牢背熟,称它们为所有人的行动准则。他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装成虔信的样子,虚伪成了他谋取功名的唯一手段。

为了确立自我,寻找个人幸福,顺应环境,于连不惜为复辟势力效劳,表现出一种妥协性。这在木尔侯爵府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当彼拉神父把他介绍给巴黎的大臣木尔侯爵,让他当上侯爵私人秘书后,由于于连的聪明干练,很快得到侯爵的信任和重用。他参加保王党的阴谋黑会,并遵照侯爵指令,把秘密情报送往国外。这时的于连由于受到贵族的赏识,自觉地为反动势力效劳,已经明显地与现实妥协了,失去了反抗精神,成为统治阶级的一条冷酷的鹰犬。

高加林是怎样的呢?当他失掉教师的工作成为一个普通的社员时,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并且真心真意地爱上了他,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她的爱质朴纯真,是一种充满激情而又炽烈的爱。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要么选择没有文化,没有家庭背景,但是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巧珍;要么选择有文化,有家庭背景,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的现代城市女性黄亚萍。在经过反复的考虑后,他终于违背了与巧珍的誓言,抛弃了她而选择了黄亚萍的爱。为了自己的前途和事业,高家林背叛了自己的爱情,丝毫不考虑巧珍的感受,不惜以伤害巧珍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向上爬的欲望,他自私的一面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出他对黄亚萍的一种妥协。试想:如果巧珍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而是像黄亚萍那样具有现代城市女性的魅力,高家林是会选择巧珍的。这些都表现了高家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地,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的性格。

三、善良天性的“回归”

无论是于连还是高家林,当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破灭,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时,他们经过深深的反思,头脑终于清醒了,终于做回了原来的自我。

还在贝尚松神学院里的时候,于连对伪善的环境始终有一种抵抗力,是“充满了疯狂的愤怒”,他的良心没有泯灭,在他虚伪的背后尚保留着正直与善良的天性。

当于连的希望最终破灭,重新跌落到原来的平民阶层后,他又表现出反抗者的本色,而且反抗的强烈程度前所未有。尽管他知道特赦以后,他仍然可以得到财富和美人,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在狱中,于连终于清醒了,他懂得了贵族阶级决不会让他这样的出身微贱的人混迹于上流社会。他悔恨自己为了漂亮出色的虚荣而放弃了简单平凡的真理。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指责法庭借这个机会惩戒那些受过教育并敢于混迹上流社会的下层青年,以维护贵族特权,有力地控诉了上流社会对平民青年的压制和摧残。被判死刑后,他拒绝上诉,拒绝营救,用死向不平等的社会放出了最后一枪。这是于连反抗性格发展的高峰。这充分体现了于连自我的“回归”。

当高加林通过“走后门”进城这件事被人告发,他面对的将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继续做一个农民时,他拒绝了黄亚萍宁可和他一起到农村去生活的请求,而是对她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话:“……我自己一直也是非常喜欢你的。但我现在才深切感到,从感情上来说,我实际上更爱巧珍,尽管她连一个字也不识。我想我现在不应该对你隐瞒这一点……”[5]这是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完全破灭,冷静反省后的自白,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尽管巧珍已经嫁给人了。但是从他的自白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良心并没有完全泯灭,在他的个人奋斗失败后,他的善良的天性重新“回归”了。高加林

于连和高家林的个人奋斗道路是失败的,其悲剧性的结局是必然的。他们的抱负和野心,他们的愤世嫉俗,他们的孤军奋战,他们的绝望都具有时代的特征。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窥见社会中“于连”式、“高家林”式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悲剧也是这些人的命运概括。 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企图通过个人奋斗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否则就会像《红与黑》中的于连和《人生》中的高家林一样,虽然他希望的那种“彩虹”出现了,而且色彩斑斓,但却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3]世界文学名著选评(第三章),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4]司汤达,红与黑,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世界文学史纲(第二版),蒋承勇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5]路遥,人生,太白文艺出版,2000年9月版

【篇五】高加林浅析高加林人物分析

摘要

高加林是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男主人公,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黄土地人的那种朴实、辛劳的传统美德,同时又具有现代青年人的那种向命运挑战的自信,坚毅的品质。他曾努力,拼搏,但是他的理想与现实总是相差甚远,这样也形成了他的复杂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形成了他的悲剧的人物命运,所以说高加林是传统和现实纠缠在一起的产物,是作者复杂意识的结合体,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典型意义的形象,他的一切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有些方面还能够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去品味。

关键词:狂妄 虚荣 纯真 自私 悲剧

Abstract

GAO jialin is Lu Yao's Novella, the life of the hero, he epitomizes China's loess plateau, one of the kind of simple, traditional virtue of hard work, and have the confidence to challenge the fates like that of modern young people, strong quality. He has efforts, struggle, but he of ideal and reality always difference very far, such also formed has he of plex of people character, while also formed has he of tragedy of people fate, so said Gao jialin is traditional and reality entangled in together of product, is author plex consciousness of bined body, is a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typical meaning of image, he of all on we reality life in the of people for are has must of reference meaning, while some aspects also to raised we on life of thinking, let we on themselves of Outlook on life, Moral values to taste.

Key words: Arrogant vanity pure selfish tragedy

目录

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A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2 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一、 高加林是典型性和复杂性相统一的艺术形象… … … … … … … …4高加林

1.1、 高加林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 … … … … … … … … … … … … 4

1.2、 高加林艺术形象的复杂性… … … … … … … … … … … … … … 4

二、 高加林艺术形象的悲剧性… … … … … … … … … … … … … … 7

2.1、事业上的悲剧… … … … … … … … … … … … … … … … … … 7

2.2、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 … … … … … … … … … … … … … … … 7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11

一、高加林是典型性和复杂性相统一的艺术形象。

(一)、高加林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这篇小说虽然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却能够对人的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特征作出了细致地刻画。在高加林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黄土地几千年留下的那种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不断向命运挑战,性格坚毅。

他同上一辈的黄土地上的农民不同,他的父亲是一个典型,只是一味的忍气吞声,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黄土地上辛勤的劳动,文中的他黄皮肤,旱烟袋,包头巾等,这是几千年的黄土地的特征。而高加林,他敢于向命运挑战,他生活在新时代,虽然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但热爱生活,喜欢打球,能较快地融入时代的潮流,几次的挫折虽然对他进行了较大的打击(第一次高考落榜,第二次是他的民办教师被大队书记高民楼的儿子占去),但是他没有绝望,如在影片中,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在田间劳动的情景,让人难忘,他拼命地劳动连一口水都不喝,饭也不吃,虽然说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但我认为在他的内心世界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在能量,就像黄土高坡一样,具有着无穷的力量,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无法得到发挥,但是,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时代里,他一定能冲出自己的天地,是个优秀的弄潮儿,尤其是在小说的下半部分人物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示,也就是说,如果给他适当的条件,他高加林就一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他的心永不属于黄土地,也不属于县城,他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他心中有美好的蓝图。

(二)、高加林艺术形象的复杂性

他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但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他的骨子里有一种虚荣好胜、狂妄,甚至报复的弱点。他落榜后回到家乡,非常清楚自己的命运,也许将一辈子沦为农民,这是他所不愿看到的,所以即使有一个民师名额时,他也决不放弃,然而当民师名额被别人占去后,他还在等待时机,以至于当他的叔叔归来当上了县劳动局局长以后,马战胜为他争取到工作时,此时他也知道这是走后门的举措,是一种不正之风,但是他还是去了,他幻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他追求一种纯浪漫的,而失掉了最纯真的。他的骨子有一种自私的念头,在爱情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他没有离开村子以前,能够接受刘巧珍爱情,他也懂得刘巧珍对他的真爱。然而当他到了县城以后,遇上了高中时的同学黄亚萍,他认为和黄亚萍情投意合,巧珍显得过于“土”,会影响他的生活,束缚他的发展。有时爱情的砝码,马上偏向黄亚萍,然而,再美丽的肥皂泡,最终还是会破灭的。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看,高加林代表一代或几代黄土地上的青年。他奋斗过、彷徨过,对新鲜的矛盾的,也曾不知所措,却早已不再满足于那一片凝重的黄色,在这里我们不由得要回忆那个时代的,虽然在八十年代的初期,作者最为熟悉的生活即“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机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从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和精神上,城市化作为一种潮流终于真正走进了人心深处。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不仅在《人生》的篇中,我自己也有同感,在那个时代,“城市人”穿着崭新的“见人”衣裳,不是涤卡就是的确良,看起很时兴;庄稼人的赤脚泥土,城里人庄重地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烈地去县城露面,去逛商场,去看戏,去买时兴的商品,去交朋友,去和对象见面,而当时黄

【篇六】高加林浅析《人生》高加林形象

1102026075 邱立雯

从高加林的矛盾人格分析其命运的悲剧性

摘要:《人生》是路遥上世纪80年代轰动文坛的一部著作,作品主要塑造了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高加林这一典型形象,展现了他个人奋斗的人生历程。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矛盾的双重人格。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加林的矛盾性分析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高加林 双重人格 悲剧命运

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农村知识青年形象,展现了他的悲剧命运。作品的男主人公高加林出身于农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但不久就被大队支书的儿子挤走回到家中当起农民。在他心灰意冷之时,农村姑娘巧珍炽烈的爱情使他振作起来。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县城广播站工作,由于抵挡不住中学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毅然断绝了与巧珍的爱情。可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用不正当途径进城,于是被取消了他的工作,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而这时即将迁居南京的黄亚萍与之分手,之前抛弃的巧珍也早已嫁人。失去一切重回黄土地的高加林最终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作家路遥借黄亚萍之口道出了高加林的性格:“这个年轻人既像保尔.柯察金,又像于连.索黑尔,是具有自觉和盲动、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的两重性格的人物。”高加林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高玉德是一个纯朴善良。委曲求全的老农民。高加林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他却也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不满农村落后的现实,不愿意沿袭父辈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从黄土地刨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为广阔的天地生活、发展。他要从土地走出去,走进城市,从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更高的精神价值的创造。在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当高加林从黄土高原那闭塞的小村子里考进县城高中后,新的现实、新的知识、新的生活都使他变得充实、愉快。在学校里,他是学习干事,学习成绩总是班级最好的。虽然他出身于农村,没有多少见识,但他平时读书多。山区闭塞的环境刺激了他爱幻想的天性,让他“显得比一般同学潇洒,眼界也宽阔。”除了读书,他还爱好天文,打得一手好篮球,对于音乐、绘画甚至国际问题都小有研究。这让那些即使出身于城市家庭的学生也对他怀着钦佩与尊重。他不满于父辈们那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生活方抛弃了农民固有的传统狭隘的观念,开始对自身和社会重新认识。他积极进取,不断探索与付出,当机会到来时,他“热血沸腾”,他以他骨子里农民的坚韧、执着以及过人的才华出色地完成工

作,而他的潇洒、才气和眉宇间的英气更为他赢得了城里人的瞩目和青睐,这让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人生的路并不能一直都是平坦大道,总也会有坎坷与不平。高加林的人生也是如此。他虽然具有上面所说的种种优秀的品质,与命运一次次做着斗争,但生活的道路并没有因为他个人的努力而改变方向。高加林自以为是生活的强者,然而他在高中毕业后却没有考入大学,当了民办教师也很快就被人顶掉,一连串的打击使原本对未来抱有美好憧憬的他一度陷入低谷,“身体沉重得像受了伤一般,眼睛茫然地望着窗外。”他痛苦、颓废、自暴自弃,除了控诉社会与命运什么也不能改变。但幸运的是,他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理想、未来这样的字眼不久就又回到了他的心中。他主动给叔父写信谋求工作,渴望“远走高飞”,虽然依旧有一些顾及,但他还是不断克服心理上沉重的压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当高加林面对爱情时,他却迎来了最两难的选择。巧珍还是黄亚萍?爱情还是事业?这个选择性难题是构成高加林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从民办教师的岗位回到农民的身份,面对农村姑娘巧珍的爱,虽然高加林意识到与农村姑娘的结合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将来的事业,但他还是选择了爱情,此时,爱情时激起他生活热情的唯一力量。但当高加林如愿以偿进了城,事业再次顺利时,他对爱情与事业的选择却发生了改变。他清楚地意识到巧珍只是他事业的累赘,而城市姑娘黄亚萍却能帮助他在城市更好的发展。虽然他内心爱的天平偏向于巧珍,但最终他还是选择放弃真爱以事业为重。他对巧珍的伤害令人遗憾,就是他自己也会内疚与不安,会在心里自责:“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当然,促成高加林最终放弃爱情选择事业的因素不仅仅只是个人性格的因素,更多的还有社会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矛盾的双重性格就是悲剧性的。悲剧的根源不在于他那不切实际的人生理想,而在于他缺乏为实现理想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高加林的悲剧性格即他的虚荣、狭隘、浮躁、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等,让他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渐渐丧失了自我。这也正是造成他最终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阎慧玲. 路遥的小说世界.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年.

安本实,陈凤. “交叉地带”的描写——评路遥的初期短篇小说. 当代文坛. 2008年. 王信.《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作品与争鸣. 1983年.

金跃. 试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语文学刊. 1985年.

【篇七】高加林试析《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只是当时己惘然

——试析《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07级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 四班 李瑗汀

摘要:《人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它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年青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通过对他在事业和感情的岔道口上的选择,表现出在那个时代像他那类型的人不得不遭受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爱情悲剧

《人生》是一部颠覆你对生活美好的遐想、告诉你关于人生的选择可以如此无奈的小说。故事主人公高加林中毕业后便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在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刘巧珍走进他的生活,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重新燃烧起对生活的希望。可是“庆幸”的事,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工作,与原来同学黄亚萍相见。中学时代就交情颇深的他们互生情愫,亚萍与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顾一切追求高加林,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接受亚萍的追求。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后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揭发,这使得他又不得不回到农村,可是此时的巧珍早已经在高加林的负心后一气之下稼为人妇。一切都为时晚矣。理想与现实,昨天和今天,直到高加林所有的梦最终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读者无尽的感慨。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而人生则是一个未知数,充满了各种玩笑和悖论,生命中的一切都充满虚无。关于人生,人们总显得那么无能为力,所以很多感慨。没人可以说清楚生活到底怎么了,是精彩还是变态,是丰富还是腐败。

一、 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系她一生心,负她千行泪 高加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儿子,但他接受了完整的学校教育和现代文明的洗礼,在民办教师的职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这使他彻底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命运,他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青年。可是,村支书利用手中的权利,让自己的儿子顶替高加林的工作,这使得这个心比天高的高加林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农民。这对于一个曾经感受过山外面的无限精彩的、充满诱惑力的世界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高加林变了,他不再对生活抱有希望,他变得颓废和苦闷。现代文明对于他的熏陶已经使他与农村贫瘠的精神世界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但是,天意弄人,留给高加林的只有悲哀的接受。

好在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

路上,善良的姑娘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这位美丽姑娘的善良与温柔、执著与真诚,成了高加林心灵创伤的最好的缝合剂。他们的感情不但给了高加林心灵上的慰籍,还平息了高加林对山外面的世界的向往与骚动。他从巧珍纯朴美丽的爱情里感觉到:他不应该害怕在土地上生活:“在这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接触甜美的果实。”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

可是终究,高加林是一个知识青年,而巧珍却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精神追求的不一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没有真正的爱情。因此,在热恋慢慢退却之后,高加林的心头又有了丝丝惆怅,他开始后悔对巧珍的冲动,他敏感的意识到,“他匆忙的和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他恐惧的意识到一旦和巧珍结合在一起,就无疑要拴在土地上了。”内心深处的这种想法必然给他俩的爱情埋下了祸根。他感到了情感上的空虚,这种空虚不是巧珍的柔情可以遮掩得住的。于是,高加林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高中时和黄亚萍一起看书讨论文学的日子,其实他是在拿两个不同世界的女人做对比。高加林和刘巧珍,一开始的结合在地位上就是不平等的。

人生,永远不会甘于平静。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劳动局的副局长马占胜,主动献媚,暗中一手操办,使高加林摇身一变成了县城里的风光无限的通讯干事。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个可谓是从天而降的转机,再一次给了高加林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次命运的转折唤起了高加林久违了的热情,他凭借着他的努力、他的才气、他的献身精神实现着他自己的价值,他受到了领导的青睐,同事的羡慕。转眼间,高加林便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在此时黄亚萍的出现也就算得上是顺其自然了。在高中时代,他们就是最谈得来的好朋友,在他们的心灵里就埋下了情感的萌芽。如今,高加林的事业达到了辉煌,他需要的不再是清风细雨似的温柔抚慰,不认字的农村姑娘巧珍己经和他没有共同语言,高加林需要的是一个有着共同语言的伴侣,而这时的黄亚萍,正是这样一个合适的伴侣。更让高加林宁愿放弃纯朴姑娘巧珍的是,黄亚萍的一家能够满足他摆脱农民身份,去更大更广更发达的城市去发展理想。因为高加林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梦想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

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誓言,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逼得巧珍一气之下稼给了马栓。人,都是利己的动物,不是高加林负心,因为利己的本能是改不了的。一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巧高加林

珍能和才华横溢、心性高远的高加林生活到一起吗?高加林当时选择了巧珍,也只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了。以他躁动的个性不不可能安于现状的。

高加林进城工作后的精神是自由的,工作和环境的变化使他和巧珍进一步失去了共同语言,心理距离更远了。此时他遇见了与他志同道合的黄亚萍,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更主要是保住自己寻找多时的乐土,他选择了能帮他在城里站稳脚跟的黄亚萍,而抛弃了与巧珍纯真的爱情。这样的生活环境,更造成了他与巧珍必然的悲剧。

二、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聚散皆有定,离合本无缘 进入县城后的高加林与黄亚萍走到一起,似乎是在情理之中的。黄亚萍是高加林的高中同学,他们在那时就志趣相投。但是,毕业后一条城乡差别的鸿沟把它们隔到两个世界。可如今他来到了城里,当了县委的通讯干事,他感到他们的地位平等了,且黄亚萍又主动向他献情,他便将情感的箭头对向了黄亚萍。与刘巧珍相比,黄亚萍是很具有她的优点的,她同高加林在一起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可是,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再一次被命运捉弄。他靠“走后门”进入县城的方式被人告发,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面对再次成为农民的高加林,黄亚萍是无法结受的。如果条件允许,他俩结合是极自然的事。可是,当高加林由于意外的变故而又不得不回到农村时,她都没勇气再继续这段本来就脆弱的感情。她还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想她一辈子吃不了那么多苦。她在思想上具有很强的阶级意识,她能接受高加林的一切却无法接受一辈子当农民的高加林。残酷的社会现实将他们置身于两世界。

人生很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

关于爱情,恩格斯说过:“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可是高加林和黄亚萍在爱情上却偏偏都有“别的动机”,因此高加林的第二次爱情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像高加林这样迫切希望离开农村而又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的人,他的爱情不是自己摆布的。他可以为了理想而选择爱情,并不是单纯的爱慕。而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也决不是无私的奉献,而是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黄亚萍集很多优点于一身,她需要一个像高加林这样的才子相伴,于是她拒绝了张克南,选择了高加林。所以在高加林的处境顷刻之间一落千丈,失去了理想的前程,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的时候,她不由自主表现得自私自利,她能接受高加林的一切却无法接受一辈子当农民的高加林。

这注定了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爱情还是只能以悲剧告终,毕竟,他们俩的爱情是建立在高加林不当农民之上的,究其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差异。

三、 人生悲欢如一梦

人生对于高加林来说,不过就是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改变。人生的悲欢如同一场梦,这个梦里,不会让人太悲惨,也不会让人太圆满。生活转了一个圈圈之后,又回到了圆点。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可是不同的是,物是人非,高加林已经失去了巧珍,失去了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是耐人寻味的,其中的转折点都是其地位的变化。纵观整个爱情故事,三个人都有错,巧珍错在没有文化,亚萍错在自私自利,高加林错在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就算高加林有志向、有抱负,如果得不到控制的话,就会变成野心,而不是人走向成功的动力。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在当初的选择上,他没有自己坚定的原则,只考虑到了一己之利。究竟是理想的缺失更让人心痛,还是失去一辈子的爱人更让人心痛?高加林无疑认为是第一种。

其实,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事业上的或爱情上的,你走错一步,便可以影响一生。每个人都经历许多次理想与现实的选择,执着于理想会不会就会不要良心?委身于现实会不会时常陷身于空虚?除了特别坚定的的人外,每个人恐怕都是会像高加林那样选择的,毕竟,年轻人的心比天高。有几人真正能做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确实不是每个人都是圣人,不是每个人都能作出对得起良心的高尚的选择,将心比心,任何看似自私的选择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高加林,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

巧珍的爱质朴纯真,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仅此而已。因为,这爱实在是太单纯,太无助了。亚萍的爱近乎功利,她需要一个像高加林这样的才子相伴,而当高加林不得不回到农村时,她还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因为她吃不了那么多苦。

人生中有一个最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希望得到更多,总是盯着自己的远大的理想。作为青年人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毁掉人的一生。

故事的结局,高加林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他生活的远景上,亲爱的巧珍被他冷酷地抛弃,现在己和别人结了婚,他自己也只能回到黄土地上安安分分的做个农民。只是当时己惘然,若不是当初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他怎么会落下今天的下场,他的爱情悲剧尽管三方都有错,但终究还是归于他自己的。

【篇八】高加林试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性

摘要

路遥的《人生》描写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人生悲剧,他的悲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加林的事业悲剧,二是他的爱情悲剧。他的人生悲剧是当时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他本身的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高加林 人生 悲剧

目录

摘要 ......................................... I

(一) 高加林的事业悲剧 ..................................................... 2

(二) 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 3

1、 高加林和刘巧珍不平等的爱情 ................................. 3 2、 建立在物质条件上的爱情 ......................................... 5

一、 高加林人生悲剧的原因 ...................................................... 7

(一) 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 .................... 7

(二) 高加林复杂的性格 ...................... 8

结语 ........................................ 10

参考文献 .................................... 11

引言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甚至对现代的人们仍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写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人生悲剧。作者意图通过高加林的悲剧命运,促使人们对社会及人生作出多方面的深刻审视,并通过这个不幸的故事使人们正视而且能够积极地面对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探索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及原因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将从高加林的事业和爱情两方面探讨他的人生悲剧,并从高加林生活的时代和他的个人性格来分析高加林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高加林人生悲剧的体现

(一)高加林的事业悲剧

高加林的人生悲剧首先体现在他的事业悲剧上。高加林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淳朴、善良、老实的农民,但是高加林却不同,他接受了新知识,才华横溢,眼界开阔,关心国家国际大事。曾梦想过进国际关系学院读书,上学“已经把他身上的泥土味冲洗得差不多了,他已经有了一般人们所说的知识分子的清高。”(P17)他向往农村以外的世界,一心想摆脱土地的束缚,“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照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P7)高加林虽然没考上大学,但却当上了民办教师,这个职位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P7)“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P7)他在当民办教师的时候,“一直当五年级的班主任,这个年级的算术和语文课也都由他代。他并且还给全校各年级上音乐和图画课——他在那里曾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角色。”(P14)从这里可以看出,高加林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上进心的知识青年。但是因为高家村的大队书记高明楼走后门,把高加林教师这位撤了,让自己的儿子高三星顶替,高加林成为了农民。后来,因为高加林叔叔高玉智的关系,高加林被马占胜安排到了城里,当了通讯干事。在他当通讯干事这段时间,我们更能看出高加林的才华,当高加林赶去灾区报道救灾情况时,写了:“ 《只要有人在,大灾也不怕》这篇报道题目,他的领导景若虹对他的报道一个字都没改”,县上的有线广播也一直播的他的文章,就连播音员黄亚萍也被他的文章所感染。他又会打篮球,很快成为了引人注目的人物。无论是教师还是通讯干事,高加林都能胜任,并且是非常出色的一个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农村知识青年最后却被无情的赶回了农村。事业悲剧是体现高加林人生悲剧的一个方面。

(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高加林的人生悲剧也体现在他的爱情悲剧上。高加林先是和刘巧珍开始了他们的爱情,在他进城工作后抛弃了刘巧珍,与主动追求他的黄亚萍恋爱。最后他被迫回到农村时,只得结束他和黄亚萍看似牢固的爱情,而这时刘巧珍已经嫁给自己并不爱的马栓了,从而造成了他们三人的爱情悲剧。

1、高加林和刘巧珍不平等的爱情

高加林与刘巧珍是真心相爱的,但是他们的爱情最终成为了悲剧,他们的悲剧爱情令很多人感叹,也有很多人对高加林抛弃刘巧珍而对他感到憎恨。高加林抛弃刘巧珍从道德上面来说,确实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仔细想来,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不止高加林一个人,刘巧珍自己也是造成这个悲剧的人物之一。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刘巧珍美丽、纯洁、善良,“在她刚懂得人世间还有爱情这回事的时候,就在心里爱上了高加林,她爱他的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形和那处处都表现出来的大丈夫气质,她也非常喜欢高加林的那一身本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安电灯,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纸上写文章,讲卫生,衣服不管新旧,常穿得干干净净,浑身的香皂味!”P(40)巧珍是如此的爱加林,但是在现实生活里,她的自卑感使她走近他的勇气都没有。高加林如此的有才华,而她自己却连大字都不识一个,因而从一开始,她就没有把自己放到与高加林同等的位置,她认为自己配不上高加林。“高加林还在城里读书和当教师的时候,巧珍一直压抑着自己对高加林的感情,知道高加林被下了教师职位后,她才觉得她和高加林有希望在一起,她那长期被压抑的感情又一次剧烈的复活了。这次就好像火山冲破了地壳,感情的洪流简直连她自己也控制不住了。”P(42)她开始接近高加林,并向高加林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巧珍有乘虚而入的成分,巧珍的告白是在高加林内心与精神受到重创的时候,而高加林接受刘巧珍是被巧珍的感情深深的感动了,同时,他觉得和巧珍在一起是因为巧珍会

【篇九】高加林《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高加林

论《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摘要:没有谁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的心智、身体都由弱变强。没有人从生下来就是无坚不摧的,面对周围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路遥的《人生》是他的成名作,文章发表后曾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文章描写了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西北的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从民办教师落马后变身成为农民,与同村的农民姑娘刘巧珍产生了爱情故事,可他不甘于农村的生活,想突破传统的束缚,飞向大山的另一边,去城里做有头有脸的人。却因为各种原因他与巧珍的爱情以悲剧收了场。本文试着从两人的爱情观和社会背景两方面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共同感受爱情的悲欢。

关键词:《人生》 爱情观 社会背景 爱情悲剧

悲剧的产生往往是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孕育而成。小说开始:傍晚的阴云密布,沉寂的等待和低沉、连续不断的嗡嗡声,已经预示了这段爱情的不寻常。高加林高中毕业当了乡村里的民办教师,好景不长就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去了职务。他的希望破灭了,又不得不走父辈的老路,当土地的主人。正是这段时间造就了他与刘巧珍的爱情。刘巧珍无私的爱稀释了他对生活的不满。他曾经发泄般的去干活,他就是要做给别人看,他有多坚强,他有多与众不同。刘巧珍的爱让他低沉的情绪慢慢改变,是巧珍的爱情才使他开始振作。后来,高加林进城当上了县里的宣传干事,工作积极,才华横溢,又博得高中同学、县广播员黄亚萍的爱慕。在城市生活,个人前途与新的情感诱惑下,高加林狠心地断绝了与巧珍的关系。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一系列复杂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时代悲剧,爱情悲剧。

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悲剧。假如当时高加林没有被顶去民办教师的位子,他不会回到农村,他还会和巧珍相爱吗?我想肯定是不会的。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路遥作品里的生活有人称它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高加林与刘巧珍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的地方高家庄。小说描写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当时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改革复苏的时候,改革的春分已经刮起,可像高明楼这样的人,却害怕改革之后他的权利和威严会受到侵犯,他迟迟没有把改革的消息传给高家村的人。于是他便擅自把高加林的教师位子暗中换给自己高中刚毕业的儿子,高加林只好回家当农民。等他多年未见的二叔回家当了当地劳动局的局长后,拍马屁的人又把他安排到了城里当记者,写文章。才华尽显,如鱼得水,可是好景不长,又有小人揭发,他不得不再次回到农村。可是,等他回去后巧珍已嫁人。留下他,成为“没有良心的人”。纵观高加林的起落史,只能说明当时的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太黑暗,一句话可以让他成为人上人,也

可以把他拍下水。这片改革刚刚起步的“交叉地带”不完备的改革体制,选用人才的落后标准都造成了高加林悲剧的产生,导致了高加林个性发展与历史进程的不协调,在高加林身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也体现出农村走向城市者的自身素质,高加林的人生似乎如此。

高加林第一次回归土地的时候,他接受了巧珍的爱情。虽然刚开始矛盾过,但最终还是感情战胜了理智。他觉得他与巧珍在一起很甜蜜,甚至有一度他觉得自己很骄傲。巧珍可是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又是著名“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却爱上了他这个穷得“满窑没一件值钱东西的穷户”随着身份的改变,他对巧珍的感情也变质了。他进城当了通讯干事,是城里人。他就看不起巧珍了。他觉得他与巧珍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更没有前途可言。也正是因为他身份的改变,黄亚萍才主动追求他的。其实上高中的时候,黄亚萍就喜欢高加林。但是,毕业后,高加林回了农村才断了她的念头。如今,加林再次回城,她就迫不及待的来找他表白。因为“加林已经参加了工作,那个对她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了”。最后,她与高加林分手也是因为高加林身份的改变。高加林被退回了土地,他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城市与农村是他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城乡差别是当时我国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决定的。尽管才华出众的高加林也不得不受到这一客观现实的制约。

作为农村人的巧珍感受和理解新事物能力很强,她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影响。她和心的对象应该是普通农民“更有意思”的人,应该是有一些文化趣味的,而这样的对象在高家村的大马河川能用接触到得,有这种机缘的就只有高加林。巧珍读的书不多,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对外面的世界又缺乏清楚的认识,对高加林的心理更是把握不够,对自身生存价值有着重重顾虑。因而她有着朴素的爱情追求。在旧道德、旧习俗都还浓厚地残留在高家庄,就连刷牙这样的文明小事,在人们心中也有着严格的等级意识,被人们看做是“西洋景”。国家干部之类才会做的事,巧珍这种农民怎可能做呢?他和高加林纯真的爱情,在这里遭到了瘟疫般谣言的袭击,这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需要巧珍鼓起勇气去适应与抗争。这些对于一心向往城市文明生活的高加林更是感到不适应,所以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环境悲剧的产物。

二、高加林的爱情观。

高加林的悲剧与他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高加林是倔强、自信、好强、富有理想的青年。他是农民的儿子,他是在黄土地上长大的,但他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从心底不愿“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老父亲供他上学,已经把他身上的泥土味冲洗得差不多了,他向往城市生活,他有远大的理想,这就埋下了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他被三星顶替回家成了农民,所有的希望破灭了。一方面他痛苦不堪,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高明楼的不光彩行为又激起了他的好胜心理.他绝对不会认输,他甚至想“假如没有高明楼,命运如果让他当农民,他也许会死心塌地在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可是,现在只要高家村有高明楼,

他就非要比他更有出息不可。”要想战胜高明楼,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高家村。

正是这种报复心理又一次加剧了他对城市的渴望。也正是在这种性格的驱使下,他接受了马占胜的安排,通“走后门”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了通讯干事,他的才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他的努力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他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但是,好胜的心理是不甘于平庸的,更不会满足现状。他觉得他应该到更大的地方发展。为了更远大的前程,他选择了黄亚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克南妈妈的举报。他的事业又成了一场梦。当他又一次遇到黄亚萍时,他看到她和张克南在一起,他就应该和黄亚萍少接触。他觉得他和黄亚萍在一起,他有说不完的话,他们有太多的共同语言。而黄亚萍以前就是喜欢加林的,更是让他们两很快的走到了一起,也因为和巧珍没了共同语言而残忍的抛弃了她。

高加林把自己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和农民的位置、养育他的黄土地相对立,而以为摆脱农村,进入城市才是唯一的出路。高加林在满腔热情的追求中,渴望中,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去思考如何改变落后贫穷的现状,这就是他的追求没有建立的坚实的基础之上,环境又没能委托的追求创造条件,甚至合理的追求都受到压抑,他只是凭借一个年轻人地热情去寻找和建设自己的生活,就必然会造成他存在着较强的虚荣心、个人主义、脱离群众等致命的弱点,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三、刘巧珍的爱情观。

刘巧珍选定高加林为心上人,并在痴情的追求中把他理想化、升华了。事实上她并不完全理解高加林。加林是被动的,以自己为中心。加林看到的是城乡差别和等级差别,他的生活理想就是摆脱农村和农民,强烈追求城市文明,到城市里去施展才华,而巧珍看到的只是她和加林的文化差别。她在爱情面前感受到的差别是感性的。加林思考的差别相比较而言是更趋理性和现实的。在爱情的马车上,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力,只因高加林是因为生活和工作处在低谷,与巧珍发生了偶然的碰撞而有了一段单纯的感情之路。因此他们的爱情从开始到结束都处在不稳定中,巧珍只能得到和她同样是农民的高加林的爱情,却无法得到和她有差别的知识分子的高加林的爱情。

总之,《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不仅是他们自己的爱情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所有青年或者人生道路上所追求的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人生》这部中篇小说,曾经影响了无数的青少年,现在也影响着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的人。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带给我们的是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作者路遥先生虽然没有给正在面对或者将要面对人生中的选择的人们指出明确的方向,但是他已经告诉了我们人生可能就是这样,有很多机遇和挫折,这就要看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迎接它们?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去抗拒呢?这些也是路遥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文章的最后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似乎也让我们看到了答案。有些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适合的,他或她可能就是你希望的源头。农村的土地不一定不好,只要积极向上加上党的政策,在农村

这块地方也能开垦出自己的人生,也能诞生出新的希望。我们拼命去追求那些泡沫般的希望却漠视身边那些垂手可得的希望,于是我们不断期盼、希望、绝望直到我们身心疲惫、悔不当初。或许我们该换一种活法, 或许这就是人生„„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 人民出版社 198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