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为什么写给李蟠


【篇一】师说教案,为什么写给李蟠师说教案

11课、师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点,背诵全文。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由“程门立雪”的故事引入)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预习检查:

句读焉fǒu 经传子 tán 不耻相师xiāng .dòu 或不..zhuàn 郯...

苌弘cháng 老聃之yí ..dān 蟠.pán 近谀.yú 贻.

三、作家作品及解题: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2、解题:

“说” —— 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 《马说》 《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四、文本探究:

(一)最后一段

1、朗诵点拨。

2、自主学习: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经传(经文和....

传文(原文和翻译))皆通习之,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学于余(状语后置)。余嘉(赞许).

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

3、合作探究: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明确】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二)第一段

1、朗诵点拨。

2、自主学习: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就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谁)能无惑?惑(有疑惑)而(但是,转折)不从师(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跟....

从他然后)师(意动用法,以之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学习)..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长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合作探究:

【问题三】最后一段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从本段来看,古人从师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本段又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论述这一点的?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本段中心论点)

原因论述:老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第二课时

(三)第二段

1、朗诵点拨。

2、自主学习:

嗟乎!师道之不传(流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

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

师。是故圣(圣人)益圣(圣明),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表推测的语气)皆出于此乎?爱(怜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帮助学习)其句读(文辞休止与停顿)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或师焉,或不焉,(有的人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跟从老师学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意动用法)相(互相)师(学习)。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相似)也,道(懂得的道理)相似也,...师说教案,为什么写给李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阿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岂,难道)可怪也欤! ..

3、合作探究:

【问题五】最后一段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四)第三段

1、朗诵点拨。

2、自主学习: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这些人),其贤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比)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像这样)而已。 ..

3、合作探究:

【问题六】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进一步强调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再次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进一步强调了择师的标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与第一段相呼应。

第三课时

五、总结拓展:

1、【拓展】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2、【归纳】

【篇二】师说教案,为什么写给李蟠师说教案

师说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在古代有这么一种说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把教师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也有说“天地君亲师”也足见古人对老师是非常尊重的。而且大文学家鲁迅也在他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起了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以及独篇展现的令他非常敬重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在古代有那么一段时期打破了这一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个时候呢,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被誉为当世“狂人”。这个人呢,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韩愈。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所以世称韩昌黎。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像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

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就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从中感受韩愈思想的深刻理性和非凡的勇气。

(解题)这篇论说文的题目叫做《师说》,那么“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之前我们在初中也学习过《爱莲说》、《捕蛇者说》等这一类经典的“说”的文章,这种文体属于我们中国传统散文当中的一种体,它主要是以讲道理为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而主要是通过文章的写作来解释什么什么样的道理。像今天我们要讲的《师说》,它也是通过什么样的事情的叙述、分析来解释什么样的道理。“说”从古意上可以解释为解说,那么《师说》就可解释为“解说有关老师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那为什么韩愈会赠送这篇文章给李蟠

呢?这是因为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正是韩愈在提出的“师道”主张的体现,也正是韩愈赞许的不管“年之先后”“无贵无贱”的“师道”精神。李蟠只是韩愈写《师说》的一个由头,一个起因。韩愈写这篇文章既是写给李蟠的,其实也是写给时代,写给社会,写给自己的。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回归课本,我们便很清楚的可以看到,本文的第一句便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而且大家可以看出作者接下来首先是从正面来阐述道理的,其真正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韩愈还打破了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其一,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从第一段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首先是从正面阐述中心论点,那么

第二段与上一段又是怎样联系的呢?通过针砭时弊,作者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而此段的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便是此段的分论点。前面说过,作者作《师说》是针对当时不好的社会风气的,那么作者又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社会风气的呢?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手法呢?显然从第二段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且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首先,作者纵比,古今相比,以“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比较;其次,作者又自比,用“对其子,择师而教”和“对其身,耻学于师”相比较;最后,作者又横比,以社会上的“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士大夫的群聚而笑之”相比,所以作者通过这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

【篇三】师说教案,为什么写给李蟠《师说》公开课教案 【篇四】师说教案,为什么写给李蟠师说教案

《师说》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

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作家作品

字词正音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

③ 能行古道 ...

【教师点拨】师说教案,为什么写给李蟠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1、 研读课文第一段,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

(1) 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 今:

所以 古: 今:

从而 古: 今:

(2) 一词多义: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惑而不从师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师之所存也

惑: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无贵无贱

(3) 指出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当堂背诵课文第一段。

七、达标检测

1、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师说》、_______ 、__________ 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文章。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读(dòu) 郯子(tán) 官盛则近谀(yù) ...

B 经传(zhuàn) 老聃(dān ) 或不焉(fǒu ) ...

C乐师( yuâ ) 苌弘(cháng) 作《师说》以贻之(tái) ...

D受业( shòu ) 李蟠(fān ) 孰能无惑(shú ) ...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既使 乐此不疲 撩开 丁是丁,卯是卯

B 事由 功败陲成 面事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C 撰文 前拒后恭 搭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D 陷阱 眉清目秀 谙熟 冒天下之大不韪

课前导学

1、检查复习,提问个别字词。

2、背诵默写第一段师说教案,为什么写给李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堂研讨

1、 指导朗读第二段,并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师道之不复( ) ..

不耻相师(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

圣人之所以为圣( ) 则耻师焉,惑矣( ) ...

君子不齿( ) .

3、 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 今:

所谓 古: 今:

小学 古: 今:

相似 古: 今:

4、 重点句子翻译(指出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要求字字落实)。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 熟读本段并背诵。

6、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一共运用了哪几组对比,小组讨论后,请写在下面

的空白处。

课后巩固

1、“师”在课文中出现26次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句: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例句: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其”在课文中出现了17次,用法如下,写出相应例句:

(1)作代词: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2、名句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

(2)古之圣人„„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考点渗透

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小宇

6月7日

(1) 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 将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4)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

【篇五】师说教案,为什么写给李蟠《师说》公开课教案 【篇六】师说教案,为什么写给李蟠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及其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⑶学习掌握并借鉴本文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情景导入:通过成语故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⑵诵读指导法:通过熟读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揣摩文意,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⑶提问法: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⑷点拨法:通过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⑸归纳指导法 :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 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鉴赏本文的说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教学难点:

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指导法

四.教学用具:师说教案,为什么写给李蟠

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㈠预习要求:

1.了解韩愈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逐字翻译文章内容。

㈡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2分钟)(此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

由“程门立雪”的故事导入新课。(程门立雪:宋代一个名叫杨时的人在一个下雪天去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后来用“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标榜韩愈思想的佳作《师说》。

2.作家简介:(3分钟)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因此被称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a. 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宋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高肯定。

b. 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倡“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c.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潮如海,这就明确地点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3.整体感知:(5分钟)(此环节采用诵读法、提问法)

⑴注意字音,齐读全文

dòu) fǒu) yú) zhuàn) pán) tán) yí) chuán) ( dān) (cháng) ⑵解题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这种文体要自由一些,以前学过的《爱莲说》《马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⑶提问:这篇文章是为谁而作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看出韩愈的这篇文章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⑷提问:大文学家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a.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能行古道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他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位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联系我们所讲的写作背景,就更为清楚地知道韩愈作文的缘由了。

⑸提问: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既然是议论性的,就有中心论点,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4.研读课文:(30分钟)(此环节结合使用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指导法,对文言知识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

①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的分析。重点文言知识见课件) ⑴第一自然段:

a.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这一句不仅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b.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

c.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

【明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d. 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5、6分句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在第5句一口气用6个“吾”字,第6句用了一个反诘句,加强语气。第7句则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

⑵第二自然段:

①提问:找出本段的中心论点?

【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提问:本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对比一: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

作者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对比二:为子择师——其身则耻师

结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

的否定。

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结论:“士大夫”之智乃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者在这组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

强烈感慨。

⑶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引用孔子的言行,阐明了什么观点?用原文回答。

【明确】:圣人无常师

本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5.小结新课:(2分钟) (此环节采用点拨法)

本文表面上是写给李蟠的,但实际上是写给当时士大夫们的,强调从师之尚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写给今天的我们。当今社会上也存在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看出本文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正是这种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学完文章后,同学们要反思自己,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6.作业布置:(2分钟)

①背诵全文

②结合《劝学》和本篇《师说》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章,谈谈自己有关学习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韩 愈

教师的作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原则 (正面) 古圣人—今众人 批判耻师

圣人无常师 对子—对己 百工—士大夫 (反面) (正面)

写作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