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一】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温县南张羌镇二中 翟胜军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亦是如此,美无处不在。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它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培养学生人格的完美与心灵的和谐,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文审美教育非常重要。那么,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语文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语言文字中认知美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上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由感知美到欣赏美的中介。语言美的鉴赏在语文美育中尤为重要,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例如:《荷塘月色》则向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色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看似常见的自然图景,却能带给读者回味无穷的感受,究其原因。得益于语言文字美。一些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这些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知美,启发学生把有关语句转化为栩栩如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的具体形象,让读者眼前的人或景“活”起来,从而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

二、诵中感受美

指导诵读,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实践。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语言只有经过感知才能体现形象,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段,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如果不对诵读加以指导,任其漫读,学生就难以准确的把握,感受不到文学的高度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在比较鉴赏中启迪美

在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有许多的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美的形象进行比较鉴赏,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和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就是一个美的形象。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这个“真的猛士”的形象进行审美鉴赏,一定得先从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感知课文中形象生动的语句:“始终微笑的和蔼”却“从容地转辗”“枪弹的攒射中。”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一个以非凡的勇毅和正义感反抗当时暴政而惨遭屠戮的“真的猛士”美的形象就凸现在学生面前,内

心会产生震撼,心灵获得美的洗礼。教材中这样美的形象有很多,如屈原、林冲、窦娥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引导。

不同的文章体现不同的美,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的审美形态进行比较鉴赏,从而了解美的多样性,培养审美的敏感,提高审美的能力。如学生读《荷塘月色》很容易感受景致的优美,读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指南录后续》,自然能感受到他面对危情从容不迫、宁死不屈精神的崇高。这样,通过不同审美形态的比较鉴赏来感染、熏陶学生,提高他们审美的能力,激发他们追求更积极、更高尚的生活态度。

四、在写作训练中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趣和兴趣,这是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写作使文章能表现美,创造美。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区去汲取、捕捉和采撷,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去接触、感受、认识周围事物,发展现实的美。例如感受自然界中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夜的宁静以及月的皎洁、花的清香、绿叶的柔美、山河的壮丽。观察社会现象,积累更多的资料。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写作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写自由作文,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来,对写得好的文章,及时给予肯定并在学生间交流。让学生既获得审美创造情感上的激励,又得到交流和美的享受。

因此,当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被激发起来时,他们就一定能够在写作中创造美。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它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人的审美心理,不知不觉地增加着人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追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篇二】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首先,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薰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其次,美育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语文固然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语文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念以及负载人类文明成果也是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更应是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磁场。课文一旦离开了美,必将显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应有的魅力。第三,课堂美育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仅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同样包括美的素质,即正确感知、判断、理解美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师更有必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要接触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增强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伪、善恶与美丑的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加以选择、概括和再创造,塑出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对其中的艺术形象必然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陶冶。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审美教育这一神圣使命。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文学作品的内涵极其丰富,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方面很多,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1、指导学生“朗读”,显示作品的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一文中“春风图”的描写,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耳畔似

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仿佛感觉到春天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更能表现作品的美。如鲁彦《听潮》,通过对大海潮落、潮起、潮涨三个阶段不同潮声的朗读,体现作者对大海的溺爱的感情,体现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的力量;又如冰心的《纸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脉搏一起跳动,与作者的感情进行沟通,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指导学生“析文”,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如《爱莲说》一文,可指导学生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子进行赏析,启引学生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志行仪态等方面去感知形象,使学生意会到莲高洁可爱的品格,由此对莲所象征的有坚贞气节的君子产生敬仰。又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像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

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体味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美。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通过对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位负了伤并遭受饥饿折磨的战士跟痛苦与死亡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接着通过卢进勇送他吃青稞面时的“呆滞”的神情和“不,不„„没用了”的语言描写,通过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时的“抖抖索索地打开”、“小心翼翼地数着”的动作描写和数完后“脸色舒展开”、“发出一种喜悦的光”的内心描写,进一步写出了无名战士的伤势过重和生命的垂危,又体现了他对火柴的极度珍惜,从而刻画了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这样指导学生抓住语感的“感悟”,就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划的红军战士的高火形象,理解到红军战士的精神美,受到红军战士长征精神的感染。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此美育效果的作品非常多。《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以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与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文中,杜甫高唱“安得广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由个艰辛的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这种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拨动

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激发起学生们积极向上的愿望。《驿路梨花》展示了边疆青少年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这些闪耀着美的火花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涵育、思想境界的陶冶、人格结构的美化有着巨大的作用。这正如中国传统典籍中对于乐教思想的认识一样:“乐于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亦”,“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亦速”。学生通过对作品思想美的体味,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顿悟,增强自身思想与道德的涵养,从而实现人自身的美化。

以上是从课堂教学重点中,从教材处理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然,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还有许多,如进行丰富多彩、生动健康的课外教育也能收到很好的美育效果。此外,教师除了处理好教材,潜心发掘美育资源外,也要注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做义章,力图使方法科学、实用、审美化。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以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美好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

可见,在语文教育中贯穿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随着语文教育的深入改革,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篇三】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张洁

来源:《商情》2015年第44期

【摘要】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先导。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思想、智力、体力、审美、行为、道德、实践等各方面素质,其中审美素质是深层次素质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统一更是语文课的教学原则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既重知识传授又重思想教育。那种重知识轻思想,只看分数不看人的做法是不对的。只有利用好语文课这个阵地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思想教育,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们知道,课堂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教学的主要途径。语文学科中具有许多强烈的美育因素,如优美、丑陋、崇高、矮小、喜剧、悲剧、滑稽、荒诞、均衡、对称、典型等,这些美育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俯拾即是。同时美育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两个特点。而这两个特征正好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青少年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时期,他们热爱生活,富有勇气,勇于追求真理,他们对美好的事物不仅敏感和反映强烈,而且接受得快。这样两者一结合,就能够将美育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辨别社会上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现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要教会学生欣赏自然美。首先应通过各种方式,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社会,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发现,搜寻自然美;其次要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及欣赏的品位,这样才能体现出自然美中深刻高尚的意境。通过对自然美的感悟,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还会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语文审美教育应以课文为依托,遵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的文章大都蕴含着高度的思想性,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素材。高峻的黄山,壮美的三峡,连绵的大青山,巍峨的长城……一套语文教材就是一个个具体而细微的人化自然,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这是美的根源。学生走向这个美的世界是从阅读课文开始的,他们从一个—个抽象的义字符号出发,凭着他人的描述,通过想像,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无不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使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刘胡兰的慷慨就义。八一南昌起义的壮烈,天安门广场上被检阅的三军威武,抗洪抢险中

【篇四】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陈威

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5期

摘 要:我国的文学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材的体裁也各种各样,不仅有散文、游记和抒情写景的古诗,还有给人启发和感悟的感人故事,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美,从内容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审美教育,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教材中所拥有的美育因素的作用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培养审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13-01

一、识字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识字量变大,这主要是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我国的文字历史悠久,从古文到如今的草书、行书,这几千年的字形变化,展现出汉字的形态美。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形态美去教学,让学生自己体会汉字的特点。如:在教学“鱼”字时,教师先展出一幅鱼的图片,再出示不同时期我国“鱼”字的写法,学生可以发现“鱼”是由象形字不断的演变而来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叹我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还能够更好的理解“鱼”字的形体美,从而很快的记住字形。

二、写字中的审美教育

写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汉字的笔画连接方式。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汉字的书写能力还不强,达不到炉火纯青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根据汉字的特点,教会学生观察汉字的构造美。时间长了,学生受到构造美的熏陶,汉字的书写也就自然而然的容易多了。如:在教学“木、林、森”这三个字时,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这组字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特殊的形体美。在书写时,这三个字各有特点,“木”要占据中间位置,“林”两个木分居两侧,而“森”则是上面的木大,下面两个小,这样才会给人美观的感受。在这写字的过程中,学生的结构审美得到培养,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让学生对于汉字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阅读中的审美教育

阅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部分,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收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利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全身心地去感受文章的美。

【篇五】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李开华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4期

摘 要:美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如何结合现有的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来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从而达到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人格修养

教育,从广义讲是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从狭义讲则专指学校内的文化传授和训练。无论是在哪种意义上的教育,美育都占有很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它不可能使人全面发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是由它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功能决定的。塑造人的审美意识,帮助掌握美的规律。这些无论对于传授知识、开阔视野、启发道德观念、开阔心胸、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促进身体健康,都有巨大的作用。充分利用美育的帮助,德、智、体才能更好地完成其教育任务。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和心理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但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教育。

在物质生活的要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还要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实。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因此,美育自身的特殊功能,加上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的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须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充实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文学作品能够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发展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来说,这一提法应当说是正确的。它说明了文学作品的美育作用。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生活本身的面貌和特征,而且反映出作者本人对生活的感性体验。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像粮食和水经过酿造已经成了酒一样,它有更为丰富和更为引人的意义和味道。如对名花,如沐春风,不知不觉地受到陶冶,转移了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从而受到了美的教育。因此,真正的文学作品,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始终是和他们所起的美育作用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要让学生感到美就必须让学生有审美能力为前提。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中国有句俗话叫“对牛弹琴”,也是同样的意思。人主观上如果不具备审美的能力,那么客观上任何对象都不能使人产生美感。眼瞎耳聋之人,是不可能欣赏

【篇六】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经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审美教育想象联想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的精华,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对称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可以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