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项伯的“仁”


【篇一】你怎样看待项伯的“仁”《鸿门宴》导学案2

《鸿门宴》导学案

编制:陈威行 审核:谭宇菲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基本方法。

4、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二、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影响深远。书中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亦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作品简介: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他写的一些人物传记,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分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形象塑造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4. 关于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5.关于古代的礼节: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预习题(一)

一、熟读全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鲰(zōu) 卮(zhī) 卻(xì) ...

戟(jǐ) 彘(zhì) 眦(zì) 跽(jì) 芷(zhǐ) .....

欲王关中(wàng) 道芷阳间行(jiàn) 樊哙(kuài) 刀俎(zǔ) 玉玦(jué) 郦(lì)山 ......

杯杓(sháo) .

三.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①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②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河南省。

③寿 古:敬酒。 今:长寿。

④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四.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一)

判断下列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并翻译。

1.客何为者? 宾语前置句:客人是干什么的?

2.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大王来时带些什么?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沛公在哪里?

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5.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楚国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6.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秘密地和张良会面,把事情都告诉(他)。

预习题(二)

一、细读课文,熟悉文章的情节结构。全文以宴会为线索,可分为几个部分?

二、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二)

1.项伯在“鸿门宴”中起了什么作用?你如何看待项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而处处袒护刘邦的行为?

人物,在宴会中又是保护刘邦不被项庄杀害的保护神。

预习题(三)

一、根据文中内容,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刘邦、项羽、张良、范增、项伯、曹无伤„„)

二、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

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 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

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文言知识]说“穷”。“穷”是个多义词。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

自己管好自己。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三、指“贫困”。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1.解释:①邑②怪 ③资

2.翻译: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 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

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

班级座号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告别。 .(2)辞 ①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推辞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告别 .

(3)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旧、交情。 .

②故听之: 因此 .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 .

(4)且 ①且为之奈何: 将 .

②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 .

(5)幸 ①妇女无所幸: 宠幸 .

②故幸来告良: 幸亏 .

(6)之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到 .

②为之奈何: 代词,这 .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结构助词,的 .

⑤珍宝尽有之: 助词,无义 .

(7)去 ①相去四十里: 距离 .

②脱身独去: 离开 .

(8)于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向,对 .

②长于臣: 比 .

③复得见将军于此: 在 .

(9)因 ①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就,于是 .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趁机 .

(10)为 ①使子婴为相: 任,做 .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替,给 .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 .

④军中无以为乐: 作为 .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是 .

⑥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 .

班级座号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指出其活用类型。

(1)沛公军霸上: 驻军,动词。 .

(2)沛公欲王关中: 为王、称王,动词 。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 .

(4)籍吏民: 登记,动词 。 .

(5)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动词。 .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 .

(7)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翅膀一样 。 .

(8)刑人如恐不胜: 施加肉刑,动词 。 .

(9)道芷阳间行: 取道,动词 。 .

(10)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动词 。 .

二.指出下列固定句式的意义。

(1)“为之奈何?”,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2)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

(3) 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4)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 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

(5)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 (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 。

(6) 何辞为,何„„为: 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

《鸿门宴》课堂检测(二)

1.《鸿门宴》的“宴”是请客吃饭的意思,请谁吃饭,谁埋单?请客者宴请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请刘邦。项羽埋单。其宴请的目的是意欲杀刘邦。结果刘邦成功逃脱,目的未达到。

2.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共七段,按照宴前、宴中、宴后可分为三部分,试概括三部分所写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 1—5 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6—9 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10—12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鸿门宴》当堂训练(二)

1 有人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是哪三起三落?

(1)三起:

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气氛顿趋紧张; 二起是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于是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

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严辞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篇二】你怎样看待项伯的“仁”第四十一节项伯之义,项羽之哀,刘邦之福 Microsoft Word 97 - 2003 Document (43)

第四十一节项伯之义,项羽之哀,刘邦之福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那和张良是好兄弟,过命的交情。

项伯知道张良现在正在刘邦军中任职,害怕张良明天也被楚军杀死。项伯于是便连夜骑马来到刘邦军中,偷偷找到张良,把明天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情全都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跟他一起离开,还说道:“不要和刘邦一块送死去啊!”

张良一听,坏了。可他认为自己不能走,他要保住刘邦,保住刘邦的军队。因为现在只有刘邦才可以帮助张良真正的复兴韩国。于是,一个逆天的想法在张良脑子里产生了。

张良对项伯说:“我是为韩王来护送沛公的。沛公如今情况危急,我若逃走就太不仁不义了,不能不告诉他。”张良于是去了刘邦的营帐,把项伯的话全部讲给了刘邦听。刘邦听后是大吃一惊,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的主意?”刘邦说:“是一个浅陋小人劝我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我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所以我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您估计您的军队打得过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不语,过了一会说:“当然不是对手,那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前去告诉项伯,就说沛公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您怎么跟项伯有交情呢?”张良说:“还是在秦朝的时候,我们就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把他藏了起来,帮他躲过一劫没有被人抓去砍头。如今情况危急,幸好他来告诉我。”刘邦又问道:“你们俩人谁的年龄大?”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您

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张良出去请项伯。项伯进来与刘邦相见。这刘邦也很是会笼络人心,刘邦先是捧着酒杯,向项伯献酒表示恭敬,接着为了更加拉近距离就又和项伯定下了儿女婚姻,成了儿女亲家。刘邦说:“我进驻函谷关以后,连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都没敢动,只是登记了官民的户口,查封了各类仓库,只等着项将军的到来。我所以派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我们日夜盼着项将军到来,哪里敢谋反啊!希望您详细转告项将军,我是绝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对沛公说:“明天可千万要早点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一定。” 就这样,项伯又乘夜离开,回到军营中,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给项王。接着又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这么轻易进关呢?如今人家有大功反而要攻打人家,这是不符合道义的,不如就此哈哈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于是项羽来到范增的帐房内对范增说:“亚夫,伯父项伯刚才去找过沛公了,看样子是场误会。明天,刘邦会过来向我解释的。您也一起来听听吧!”范增一听,脸色立马变了,心想:“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还是在大战前夜,项伯跑去见刘邦,这是什么情况啊?噢,不会是去通知他那好兄弟张良去了吧,好像张良现在在刘邦帐下。那张良可不是什么好鸟。看来项伯的义真是不分时候啊,这么做不是害项羽吗?”不过,范增也回过神来了。事已至此,范增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转而一想,又有了新点子,便对项羽道:“阿羽啊!我明天就陪你走一趟。你看我的手势,我举玉玦作为暗号,一旦刘邦耍滑头,我就举

玉玦,你就下命令,立马杀了他。”项羽道:“多谢亚夫,那我先回去了。”

【篇三】你怎样看待项伯的“仁”汉言文学本科论文项伯

具 有 多 重 性 的悲 剧 英 雄

论项羽的形象(原稿)

关键词:项羽 复杂性格 悲剧英雄

摘要:项羽是一个”不以成败的论英雄”的范例,他那仁与暴、礼贤与刚腹自用、深谋远虑与眼光短浅等复杂性格的尖锐对立,粗犷、豪迈、果敢、应用的英雄气质,使之成为有史最为丰满、最复杂的悲剧英雄。

引文:自古人们对人的评判总是“胜者王侯、败者寇”。但司马迁对项羽的阐释则是一个例外,也因为这个例外,项羽成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范例,成为兵败自杀而千古颂扬的英雄。

仁与暴的对立

一、仁而爱人,心系百姓

秦末大乱,诸侯峰起。义军领袖纷纷打出“伐无道诛暴秦”发口号,逐鹿天下。然而真正心系百姓、仁而爱人的,恐怕就只有项羽了。首先,项羽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项梁被杀,宋义担任上将军,北上救赵。项羽提出引兵渡河的正确建议遭拒绝。并且“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面对此景,正处于不利地位的项羽感慨“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今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一般处于像项羽当时那样的被排挤受猜忌的地位,大多只会去想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明哲保身。而项羽则想到了百姓处于饥贫之中,这正是悲悯百姓的具体体现。在数年之后,项羽看到“楚汉久相持未决,导致社会凋敝,丁壮苦于军旅。便致意汉说:„天下匈匈然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用决斗方式来决定天下归属、战争胜负不免儿戏,也显得项羽有些天真。但项羽以天下苍生为念,希望早日结束战斗。不正是心系百姓的体现么。其次,项羽仁而爱人,他以善良仁慈的情怀对待自己的部下。韩信曾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陈平也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韩信、陈平都曾是项羽的旧部,后来又都投降刘邦,所以,他们所说绝非溢美之辞。也正因为如此,军中虽有千万将士,却都与项羽齐心一意,是故项羽能在巨鹿之战中,令“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有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说的不就是这个?项羽的仁、善也让楚军将士都愿意为他出生入死。项羽曾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无一人还……”纵观《史记》,不难发现,他能率领的八千子弟对他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垓下被围时,项羽率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到东城时“乃有二十八骑。”在汉军数千人的追围中,他们仍然与项羽并肩战斗,没有丝毫畏惧,更没有中途投敌。这需多么强大的人格魅力,才能让他们忘却个人生死追随着他?第三,有恩必报,以仁德真诚之心对待朋友。项羽是有恩必报的人,他夺取天下之后,所封十八王中,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在早年就曾有恩于项梁。后被封为王的郑昌也是其故旧。知恩图报历来被看作为人处世的美德,如若有恩不报,则可视为负义之人。刘邦当年兵溃彭城,被 1

丁公追击,刘邦说“两贤岂相厄哉。”丁公竟放了刘邦。而后刘邦称帝,却说“丁公为项王臣不忠”杀了丁公。忘恩负义至此!他以真诚待朋友,则体现在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情节上。经过殊死战斗,项羽和他的战士逃到乌江边上,本以为是到了绝路,却发现了乌江亭正欹船而待。乌江亭长力劝项羽渡过乌江,以图日后东山再起。应该记得就在前不久,项羽溃围之后,一个农夫把项羽骗到了大泽之中,致使项羽被汉军追上。而在绝境之时,竟有一亭长相助,项羽当有一番感慨吧?为了报答亭长的情意,项羽把自己心爱的乌骓赠送给亭长,以示纪念。在毅然选择了死之后,“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乌江。项羽的仁德应让吕马童汗颜,但他还是加入争项羽头颅的队伍中。这反倒让我们为之汗颜。第四,项羽以仁对敌,以宽恕对待奸细。本以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项羽,居然在项伯劝说下答应善待刘邦,殊不知项伯已经是通敌的罪人了。但项羽却没有对项伯丝毫怀疑。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则以身敝之。明摆着项伯与刘邦关系微妙,项羽却对他无丝毫责难。即使是在项羽欲烹太公之时,他还是听从项伯的劝告,放了太公一马。项羽对其宽恕至此!对刘邦,在鸿门宴上,项羽便可一剑杀了他,席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诀以示之者三,而项王默然不应。刘邦不辞而别,项羽在接受张良礼品之后,也没有再去追究,有人认为这正是项羽妇人之仁的体现,其实不然,项羽是横绝一世的英雄,既然别人已经来谢罪,并且答应项伯的意见,又哪里会刺于席间呢?正是他的光明磊落、仁德和仁厚,才会有这样放虎归山的举动啊!

二、残暴杀戮,逆我者亡

历来反对甚至厌恶项羽的人,都极力指责项羽嗜杀成性,残暴不仁,项梁被杀后,怀王诸将讨论西进人选时就有人说:“项羽为人彪悍猾贼。项羽尝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这说的是事实。我以前也曾有类似的观点。但在多次阅读《史记》之后,才发觉,项羽的确残暴杀戮但决非嗜杀成性。

首先,逆我者亡,挡我者死。项羽一生的第一仗便是攻打襄城。《史记》记载“项梁劝项羽别攻襄城,襄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项羽东击襄城,“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率十五以上皆城东,欲坑之。”襄城,外黄都是拒不投降项羽的范例,虽然外黄男子在外黄令舍人儿的劝说下幸免于难,但在项羽看来,他们都不肯归顺自己,都是敌人,虽然他们后来投降,也保不全他们再来背叛,所以项羽把他们斩尽杀绝,他在毁灭所有可能不臣服他的人。

其次,是对秦国的痛恨、抱负和反抗心理的反映。作为被秦所灭的楚国的贵族子弟,他本能的对秦国具有一种无法磨灭的痛恨。所以,项羽入关中“居数日,项羽引兵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官室,火三月不灭……”这是他对秦国的抱负,一种盲目的缺乏理性的抱负。因为痛恨,他也不相信秦国卒吏,当秦降卒不堪忍受山东之军侮辱而发一丝怨言时,他却认为“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杀之……”。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这是他人生当中最大的暴行,仅因为痛恨秦国,怀疑秦国吏卒,就坑杀了二十万人。而当时经多年战乱、徭役,全国人口也不过两千万,项羽为一时之快,就让其中百分之一的人口消失了。

项羽以一个全新的破坏者的姿态,杀戮一切抵抗者和背叛者,千古罕见。但杀戮之后却给他带来了无穷的问题。由于在新安所坑杀名为关中子弟,使得关中父老无不怨恨,韩信在提出讨伐三秦时便说:“项羽坑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还,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随后,汉军伐三秦,仅八月,三秦就被灭。在诸侯叛乱,楚汉相持时,项羽对待齐国,也是毁破。田荣被杀后,被该顺势安抚,但项羽却“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掳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以至于“齐人相聚而叛之。”此后,项羽再也没能击败齐国。残暴的个性最终导致他在失败的路上越走越远。 2

或许再也没有人像项羽那样,既仁而爱人,心系百姓;又残暴杀戮;滥杀无辜。而唯其如此,才使他的形象丰满,而不至单调。亦如杨春吉先生在《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性格因素》一文中说:“项羽的性格充满了善与恶、美与丑、刚与柔的矛盾冲突。他一方面刚毅勇敢,一方面柔肠百转;一方面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凶狠残暴,杀人如麻。其脆弱的感情阀门极易被虚假的亲近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仁爱和荒唐的姑息。滥施仁爱,缺乏深谋远虑。

礼贤下士与刚腹自用的对立

项羽是秦末各起义军领袖当中最为礼贤下士的一个,他把自己的谋士范增尊为亚父,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曾担任项羽执戟的韩信说他“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曾受他器重的陈平说他“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名归之。”无怪乎九江王投靠刘邦以后“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会因其无礼:而„毁来,欲自杀”了。

然而项羽却不是一个肯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人。心理学家XXX提出“自我实现”的概念,他认为“自我实现”即充分利用和开发自己个人的天资、能力,去追求理想。项羽起事关中,拔襄城,杀宋义,破早邯,卒称霸王,所依靠的正是自己无人能比才智与气力。所以项羽正是典型的自我实现者。他没有主动去借助别人的力量,而是凭借无人能挡的力量和战则必胜的军事天才。正是依靠这种独具的天才,使项羽在几年时间里成长为诸侯实际领袖。“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灭亡秦朝,夺取天下,分裂天下,政由己出。他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彼可取而代也!”而正由于他的成功而加强了他的自信,以至于不愿听取任何人的意见,近乎刚腹自用的程度,他变得不需要听取任何人的意见,也拒绝任何人的正确建议。 首先,他不能任用贤能。楚汉之争时名将韩信,早在项梁领兵时即投奔楚军,项梁败后,项羽也只任之为郎,韩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韩信看到不能得到项羽重用,便之归蜀。不过数月,韩信便在萧何引荐下拜为大将军,此后渡陈仓,平三秦,破魏、代,抚降燕国,灭齐,破龙且军二十万。会 下,击项羽,功勋卓著。这样的人在楚数年不过郎中,而在汉,则数月间拜为大将。项羽不识人,不用人可谓极矣。韩信之才当然不能与项羽相提并论。但争衡天下,需要各种人才,所以李斯说“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项羽缺乏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与气度,以至于楚国乏人。凡遇大战,项羽必须亲力亲为,韩信灭齐后,面对刘邦的东西两个战场,项羽帐中无人可派,以至东西不能兼顾,虽然项羽战则必胜,却避免不了国势日衰的命运。

其次,项羽不听人言。他虽尊范增为亚父,事之恭谨,但《史记》却并没有他对范增言听计从的记载。相反“默然处之”的态度倒不少。在鸿门宴上,拒绝其击杀刘邦的建议。“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诀以示之三,项王默然不应。”后范增召项庄刺杀刘邦,项羽却依旧视若无睹。他像一个没事的人一样,似乎眼前发生的一切都跟他没关系,其麻木至此。在后来围攻刘邦于荥阳的关键时刻,范增极力主张急攻刘邦。可刘邦略施小计,便离间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于是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并且“稍夺之权”。贤士被谤,忠臣见疑。范增大怒,便自愿请归,不想“疽发背而死”。我们可以想象范增的忧愤。也不能不为项羽不纳忠臣而惋惜。对范增尚且如此,对他人则更甚。项羽屠毁咸阳之后,有人劝说他建都咸阳“关中切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意见是好意见,可项羽根本不听,不听也就罢了,竟因说者一句怨言,而“烹”说者。自此后,再没敢向项羽建言献策!真是自绝言路。

曾被项羽器重,后又因惧怕因汉王下殷事被诛,“封其金马印”的陈平曾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仁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刚腹自用的项羽,最终给自己造成了既无谋臣亦无良将的不利局面。他的礼贤下士在刚腹自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被人认为是妇人之仁。但是作为一个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资和潜能而走到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有刚腹自用、 3

自负的心态再所难免,因为他不是刘邦因人成事。一个极有能力和自信的人所真诚流露的礼贤下士却比那些求之于人则事之恭谨的人要高尚和光明磊落的多,也更可爱、可敬的多。礼贤下士与刚腹自用复杂性格也使其形象变得复杂起来,让人有爱又恨。

政治远见与短视的对立

曾听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图一时。”项羽是一个既统观全局,寄意长远;又图一时之快,一叶障目,不顾全局的人。早在安阳,宋义率军救赵而留四十六日不进食,项羽就表现超出常人的全局思维。当时,宋义认为“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彭行而必举秦矣。”这看起来很有道理,却实际上却忽视了两个重要现实因素:一是秦强赵弱,楚逢新败士气不振,承秦敝没有现实依据;二是岁饥民贫,楚军所处环境恶劣,不及早参战,将更为懈怠。这两个因素在宋义认为的“坐而运策,公不如义”的项羽那里却分析得细致透彻。“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见粮;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正是这样政治、军事眼光,项羽才能在踞鹿之战中取得胜利。项羽的远见在他分封王侯的策略更加鲜明。许多人都以为项羽行分封是历史倒车,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我不这么认为。首先,分封诸王是现实选择。在反秦战斗中,项羽以其卓越的才华与功勋成为诸侯上将军,拥有宰割天下的无上大权,然而,当时的天下,并未真正控制在项羽一人手中:东有齐国、北有燕赵魏焊、西有刘邦。各诸侯都有一定的实力,且都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所谓一统天下,就必然废除各王,那就意味着战争。以项羽的实力,当然可以将其个个击破。但将诸侯之将,灭诸侯之国自然不是易事。起义以来本已满目仓痍的山河将更难喘息。于是项羽选择“乃分天下,立诸侯为王。”分割故王之地,王其有功之臣。于是原有的六国除楚国被分为十八国,新封之王与故王矛盾凸显,实力更加削弱。这就使项羽不废兵卒达到削弱诸王的作用,且安抚了手下的功臣,可谓一石二鸟。若不是项羽在田荣被杀后,杀其降卒等残暴举动,山东诸国自可平定,海内一统或可早日达成。值得注意的是:刘邦灭项羽之后,也分封韩信、彭越等六个异姓王。为的也是稳定人心,论功行赏。而后又借故一一铲除,虽然最终解决异姓王问题,却导致长时间的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相比项羽,已是“百步笑五十步”了。

而项羽在很多的时候,明显眼光短浅。屠咸阳之后,项羽想“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面对别人可都咸阳以霸的建议,他竟说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者”的妇人之见。项羽不都关中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失策,最终刘邦占据关中以为基地,东出争权。项羽只落得身死国灭。刘邦后来荣归故里,大赦。其荣耀岂不更甚。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荥阳、成皋等战略要地,多次落入项羽手中,但项羽都没有珍惜,容易地就丢给汉军,所以郦其其曾说:“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谪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于是,汉军占敖仓,夺成皋,据荥阳。楚军不利。由此,项羽西有刘邦,东有韩信,国土之内,还有不断纠缠的彭越游兵。战略上的失误,一步步将其推向失败的深渊。而战略上的失误正是其战略眼光短浅的表现。

很难相信,一个精于策略的人却仍会犯战略错误。其实,这也正是其性格中既存在深谋远虑的一面,又有着目光短浅的一面的结果,

粗犷的气质与豪迈的性格

西方有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了人的人格。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也是人成为独一无二之个体特征。”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谁阴侯列传》、《黥布列传》等记载中,我们看出,项羽有一种粗犷的气质和豪迈的性格。

4

项羽生长于被北方诸侯谓之为荆蛮的楚国。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楚人独特尚武精神及强悍的文化传统,熏陶了项羽的气质,培养了他激昂豪迈的个性。在《项羽本纪》中,项羽给人至深的印象便是:行事果断,为人豪迈。“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有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口气不小,志气也大,”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不少以此为项羽困于学业,学无所成。可看后面项羽功业可知,无论剑、兵法,都大有成就。而通过这学书、学剑、学兵法三个细节,则是突出项羽豪迈的个性。

前已说过,项羽是一个自我实现者,他凭借充分利用个人的天资、潜能,向着自己理想进发。“秦始皇游会稷,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彼可取而代之也。”何其狂放,雄奇的语言,其中又充满了没落贵族子弟复仇心态和有志之士当成就大业的激扬豪情。项羽身为将门之后,一身粗犷气质与豪迈激情,再加上才情横溢、武力卓绝,自上千古无可堪比。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全在这掷地有声的语言中充分展现。相比刘邦说的:“大丈夫当如此。”一为粗犷豪迈,一为理想老道,似乎一句话里就已涵盖可他们的性格与人格特征。再说同为起义领袖,刘邦四处宣扬“斩白蛇”等迷信事迹,造出一种“受天命”的态势,虽说是智谋老道却同样虚伪。而项羽则始终以一个平民身份去抗争、扫荡阻碍他通向自己高度的一切势力。他光明磊落,他依靠自冲天豪气与盖世武功,以能者破,能功者服的英雄气概震慑天下,及其败后,宝马赠亭,头颅送故人,从容自刎,亦是其豪迈性格的精彩演绎。 刘邦与项羽相比较,更多人喜欢项羽,因刘邦的为人处事更为狡诈、虚伪、贼猾。《项羽本纪》中项羽欲烹太公,刘邦则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分我一杯羹。”其贼猾至此。相较之下,项羽人格光明磊落。

勇武果敢的英雄气概

无可否认项羽是自古以来,无人能及的勇猛、善战的英雄。曾经有一份杂志中宣称:项羽是世界举重记录保持者——“力能扛鼎。”有非常的禀赋,则往往能成就一份非凡的功业。也更有一番令人震慑的气概。其实,早在项羽随项梁避仇吴中时,就已经表现出了过人的气质。“秦始皇游会 ,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一个没落的贵族子弟,并且尚处于颠沛流离当中,居然能有如此朴素而充满豪情的话。可见其志向之远,充满力量。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乃至楚汉相争。刘邦靠的是知人善任,统驭群臣,集众人之智,成就霸业。而项羽则是依靠盖世勇武非凡的胆识。如项梁初起时,“梁召籍入。须舆,梁瞬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服,莫敢起。”项羽此间何其果敢,在接到项梁的信号之后,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半点顾忌,手起到落,痛快!面对“门下大惊、扰乱”的局面,项羽居然顷刻间击杀数十百人,更是无可比拟的英勇、强大。恐怕事件的导演项梁也会为侄子的果敢、勇猛所惊叹吧!而这种果敢、勇猛正是起兵反秦的领袖所具备的素质或说是资本。

在此后,军帐之中取上将军宋义首级,“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则又是项羽果敢、勇武、威猛的英雄气质的再现。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项羽第一次独立决策,没有同伴,他只身犯险,完成这样一次夺权刺杀行动。这次行动是在对手有所猜忌的危险情况下展开的。宋义已经下令:“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所针对的便是项羽;而在朝中,楚王也明显猜忌、排挤项羽。内外形势对项羽都不利,此种环境更可谓孤立无援。当项羽面对宋义的贪婪、无能,只知“饮酒高会”。项羽为楚军的命运和反秦大业,还是放手一博,毅然决然地杀死宋义,夺取兵权。“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项羽可谓勇冠三军,无人不被其胆略、勇猛所慑服。故韩信也感叹“项王喑睚叱咤,千人皆废。”项羽夺取兵权,即引兵救赵。在钜鹿, 5

【篇四】你怎样看待项伯的“仁”《鸿门宴》考评课教案_7你怎样看待项伯的“仁”

《鸿门宴》考评课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情节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那么,西楚霸王项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失败的英雄?鲁莽的帝王?还是多情的烈士?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我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们能够抓住细节,通过探讨和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讲读课文

1、宴会前

先从标题入手,“鸿门宴”这个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惊心动魄,千钧一发,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生死系于一瞬,两方对垒,暗藏杀机,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电影、电视上常常见到这个场景,主人摔杯为号,刀斧手一拥而上„„】

“宴”就是请客吃饭,谁请客?【项羽】在什么地方请客?【鸿门】项羽请谁?【沛公刘邦】

项羽为何要请刘邦吃饭?【想在酒宴上杀了刘邦】真是这样吗?【酒宴上项羽并没有想杀刘邦的意思。之前在曹无伤来告密后,想过杀刘邦】如何告密的?【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王”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读第四声,称王的意思。】项羽听了有何反应?【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刘邦。】

项羽为何“大怒”?【刘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当年楚怀王命令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先进咸阳,理应称王呀?再说,那些珍宝是战利品,也理应归刘邦呀?【项羽认为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他才有资格成王。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只是小小亭长,因此他瞧不起刘邦,他认为刘邦根本没有资格和他争抢王位。刘邦和项羽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会稽,也曾颇为自负地说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

项羽要带兵消灭刘邦,他手下的将士支持吗?【支持他,范增指出刘邦“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其志不在小”的“小”指什么?【“贪于财物,好美姬”。】

刘邦不喜欢这些,他喜欢什么?【他志在天下。】

从哪看出来的?【范增说刘邦头上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是天子的征兆。只是一个借口。】 “急击勿失”是什么意思?【赶紧攻打刘邦,不要错过了大好时机。】

大好时机指什么?【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何以见得?【他去刘邦军中通风报信。不是因为他对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定不满,而是他想通知张良跟他一起离开。】

课文中哪句话讲到了这个意思?【“欲呼张良与具去”】“去”的意思【“离开”】

项伯为什么要通知张良呢?【张良曾救过他。“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的意思【救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项伯此去并不是反对项羽消灭刘邦,而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从刘邦军中回来后,项伯对消灭刘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因为他劝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因”的意思【趁着】

趁着什么?做什么?【趁着刘邦来谢罪,好好招待他】刘邦立了大功,进攻他是不仁义的。不能诛杀有功之臣,为什么去刘邦军中之前项伯不这么说呢?【因为他得了刘邦的好处:“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项伯得到了人家的好处,自然要为人家说话。怎么说的【“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 同“俱”,详细,详尽。】

哪些话?谁的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秋毫”和“近”是什么意思?【“秋毫”,秋天里鸟兽刚刚长出的细毛,这里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是接触、沾染的意思】

刘邦既然不敢占有任何财物,在等待项羽的到来,为什么还要派兵将把守关口呢?【为了防止强盗的出没。这里的“非常”和今天的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非常是指意外的变故。“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倍德”,忘恩负义。“倍”同背,背叛。】

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吗?【是因为打不过项羽,不得已说的软话。可见刘邦能言善辩】

刘邦这番话看似说给项伯听,实际说给项羽听的。【“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请项伯把这番话详详细细的带给项羽听。】项羽接纳了项伯的建议【“项王许诺”】 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批评,竟然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2、宴会中

刘邦是一个人来赴宴的吗?【不是】带了多少人?【百余骑,“骑”,一人一马为一“骑”】

到了鸿门第一件事是什么?【“谢”,道歉。“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己没有料到能先入关破秦,抢了项将军的风头。“郤”,同“隙”,隔阂,嫌怨。】

刘邦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是什么意思?【我们本来是亲密的战友,现在您生我的气,都是小人在挑拨我们的关系。】“小人”是谁?【曹无伤】刘邦此时知不知道谁是内奸?谁告诉他的?【项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可见项羽性格【政治上无知,直率】 盾了吗?【有矛盾,项羽虽然被刘邦的软话、恭维话给迷惑了,大将军范增却很清醒,他一心要杀了刘邦。“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目”什么意思?【本义是眼睛,这里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也就是使眼色,范增又是使眼色,又是举起玉玦,他要告诉项羽什么?【这是他们事前约好的,是在请求项羽下令杀了刘邦。】

项羽答应了吗?【没有,“项王默然不应”】

他怎么做的?【他让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有一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件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刺杀成功了吗?【没有“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翼”什么意思?【本义是鸟的翅膀,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蔽”,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蔽”,保护。】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他得了人家的好处,“约为婚姻”】 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的顺序,你能看出什么?【项羽君臣很傲慢】项羽傲慢可以理解,范增作为臣子却坐在刘邦的上首就有点不合礼仪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想羞辱刘邦君臣,激怒他们,好找借口杀了刘邦】刘邦对位次提出抗议了吗?【没有,刘邦作为地位相同的一军统帅,能委曲求全到项羽军中登门谢罪,自然不会在意这细小的礼节。城府深】

鸿门宴上杀机重重,杀气腾腾,刘邦君臣就甘心坐以待毙吗?【张良让樊哙进帐救刘邦】

项羽的士兵让他进去吗?【“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纳”,接纳,让他进来。】樊哙进去了吗?【“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用一个字概括一下樊哙是如何进帐的?【闯,可以看出樊哙救主心切,很神勇】

樊哙进帐后的神态【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樊哙当时怎样的心情【很是愤怒,他指责项羽,说刘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刘邦

“劳苦功高”指什么?【“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这句话本来是刘邦说的,项羽曾听项伯转述过,樊哙表面上是指责、抱怨,实际是在恭维项羽。樊哙的意思是说,您才是真正的霸主,我们都对您是诚惶诚恐,恭恭敬敬,您怎么能不体恤我们呢?

项羽有辩解吗?【没有:项王未有以应,曰:“坐。”,一方面樊哙的话又一次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他要杀刘邦的理由的确拿不到桌面上来】

樊哙闯帐是无礼之举,项羽为何不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他在刘邦进营道歉的时候就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项羽是英雄,即使要杀刘邦,也是在战场上,他不屑于这种下三流的手段】 樊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帐

项羽不杀刘邦,换句话说,刘邦基本上是安全的。刘邦也这样认为吗?【刘邦不这样认为,他希望早一些离开这危险的地方】刘邦是怎么做的【他借口上厕所,跑了出来】

3、宴会后

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担心: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为之奈何”什么意思?【这可怎么办呢】樊哙和张良怎么说?【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樊哙说:“做大事情就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也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就像刀和砧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何必告辞呢?”

张良怎么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这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些什么(礼物)?”】

刘邦带了为什么没有送呢?【没有机会送,范增一直在置刘邦于死地,气氛很紧张,不适合送礼物。】现在为何要送呢?【他不辞而别,是失礼的行为,刘邦希望通过进献礼物来讨好项羽,让他别生气。】既要不辞而别,又要进献礼物,这两件事有矛盾呀?刘邦怎么解决的?【他让张良帮他敬献礼物,自己带樊哙等四人先走。“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古时候的“走”是跑的意思。他是走小道,“间行”。】 “竖子”,小子,糊涂的臭小子】为何要骂项羽糊涂?【宴会前范增曾劝项羽杀了刘邦,宴会上范增也曾作了周密的部署,却由于项羽没有下命令而最终错过了良机】错过良机,结果会怎么样?【“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都要被刘邦俘虏了,被动句】 刘邦回到汉营立刻诛杀曹无伤 三、分析人物形象

司马迁采用了人物对照的方式来描述两方对垒,主帅——项羽vs刘邦,谋士——范增vs张良,武士——项庄vs樊哙,间谍——曹无伤vs项伯,这样对比来写,让我们感受双方的斗智斗勇,人物性格会更加鲜明。

1、我们先来看项羽和刘邦对待对手的态度,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轻易就把他给放了,由此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以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由此可以看出他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2、项羽和刘邦对自己部下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不采纳范增的计谋,放虎归山,养虎为患,由此可以看出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由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奸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对相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无法,任人唯亲;刘邦从鸿门宴回去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4、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应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把曹无伤是内线一事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他胸无城府;刘邦百般拉拢相伯,又是祝酒,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总结:

项羽——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治军无法、任人唯亲、胸无城府;

刘邦——深谋远虑、忍辱负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治军严谨、有奸必除、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四、课文小结

《鸿门宴》一课中,作者将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语言精练生动,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我们应该认真学习。

五、板书设计

宴会前----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进言

项伯告密,刘邦大惊,张良献策

宴会中----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内线

范增举玦,项王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

樊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帐

宴会后----刘邦逃归汉营

项羽糊涂受礼,范增指桑骂槐

曹无伤被杀

(项羽:主动---被动;刘邦:被动---主动)

【篇五】你怎样看待项伯的“仁”《鸿门宴》考评课教案_5

《鸿门宴》考评课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人物。你怎样看待项伯的“仁”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情节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那么,西楚霸王项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失败的英雄?鲁莽的帝王?还是多情的烈士?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我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们能够抓住细节,通过探讨和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讲读课文

1、宴会前

先从标题入手,“鸿门宴”这个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惊心动魄,千钧一发,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生死系于一瞬,两方对垒,暗藏杀机,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电影、电视上常常见到这个场景,主人摔杯为号,刀斧手一拥而上„„】

“宴”就是请客吃饭,谁请客?【项羽】在什么地方请客?【鸿门】项羽请谁?【沛公刘邦】

项羽为何要请刘邦吃饭?【想在酒宴上杀了刘邦】真是这样吗?【酒宴上项羽并没有想杀刘邦的意思。之前在曹无伤来告密后,想过杀刘邦】如何告密的?【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王”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读第四声,称王的意思。】项羽听了有何反应?【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刘邦。】

项羽为何“大怒”?【刘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当年楚怀王命令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先进咸阳,理应称王呀?再说,那些珍宝是战利品,也理应归刘邦呀?【项羽认为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他才有资格成王。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只是小小亭长,因此他瞧不起刘邦,他认为刘邦根本没有资格和他争抢王位。刘邦和项羽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会稽,也曾颇为自负地说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

项羽要带兵消灭刘邦,他手下的将士支持吗?【支持他,范增指出刘邦“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其志不在小”的“小”指什么?【“贪于财物,好美姬”。】

刘邦不喜欢这些,他喜欢什么?【他志在天下。】

从哪看出来的?【范增说刘邦头上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是天子的征兆。只是一个借口。】 “急击勿失”是什么意思?【赶紧攻打刘邦,不要错过了大好时机。】

大好时机指什么?【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何以见得?【他去刘邦军中通风报信。不是因为他对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定不满,而是他想通知张良跟他一起离开。】

课文中哪句话讲到了这个意思?【“欲呼张良与具去”】“去”的意思【“离开”】

项伯为什么要通知张良呢?【张良曾救过他。“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的意思【救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项伯此去并不是反对项羽消灭刘邦,而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从刘邦军中回来后,项伯对消灭刘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因为他劝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因”的意思【趁着】

趁着什么?做什么?【趁着刘邦来谢罪,好好招待他】刘邦立了大功,进攻他是不仁义的。不能诛杀有功之臣,为什么去刘邦军中之前项伯不这么说呢?【因为他得了刘邦的好处:“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项伯得到了人家的好处,自然要为人家说话。怎么说的【“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 同“俱”,详细,详尽。】

哪些话?谁的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秋毫”和“近”是什么意思?【“秋毫”,秋天里鸟兽刚刚长出的细毛,这里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是接触、沾染的意思】

刘邦既然不敢占有任何财物,在等待项羽的到来,为什么还要派兵将把守关口呢?【为了防止强盗的出没。这里的“非常”和今天的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非常是指意外的变故。“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倍德”,忘恩负义。“倍”同背,背叛。】

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吗?【是因为打不过项羽,不得已说的软话。可见刘邦能言善辩】

刘邦这番话看似说给项伯听,实际说给项羽听的。【“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请项伯把这番话详详细细的带给项羽听。】项羽接纳了项伯的建议【“项王许诺”】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可是听了刘邦托项伯传来的软话,听了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批评,竟然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2、宴会中

刘邦是一个人来赴宴的吗?【不是】带了多少人?【百余骑,“骑”,一人一马为一“骑”】

到了鸿门第一件事是什么?【“谢”,道歉。“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己没有料到能先入关破秦,抢了项将军的风头。“郤”,同“隙”,隔阂,嫌怨。】

刘邦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是什么意思?【我们本来是亲密的战友,现在您生我的气,都是小人在挑拨我们的关系。】“小人”是谁?【曹无伤】刘邦此时知不知道谁是内奸?谁告诉他的?【项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可见项羽性格【政治上无知,直率】 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内线

故事发展到此,刘邦、项羽的矛盾似乎都消除了,而且项羽还请刘邦喝起了酒。两大军事集团真的没有矛盾了吗?【有矛盾,项羽虽然被刘邦的软话、恭维话给迷惑了,大将军范增却很清醒,他一心要杀了刘邦。“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目”什么意思?【本义是眼睛,这里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也就是使眼色,范增又是使眼色,又是举起玉玦,他要告诉项羽什么?【这是他们事前约好的,是在请求项羽下令杀了刘邦。】

项羽答应了吗?【没有,“项王默然不应”】

他怎么做的?【他让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有一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件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刺杀成功了吗?【没有“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翼”什么意思?【本义是鸟的翅膀,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蔽”,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蔽”,保护。】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他得了人家的好处,“约为婚姻”】 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的顺序,你能看出什么?【项羽君臣很傲慢】项羽傲慢可以理解,范增作为臣子却坐在刘邦的上首就有点不合礼仪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想羞辱刘邦君臣,激怒他们,好找借口杀了刘邦】刘邦对位次提出抗议了吗?【没有,刘邦作为地位相同的一军统帅,能委曲求全到项羽军中登门谢罪,自然不会在意这细小的礼节。城府深】

鸿门宴上杀机重重,杀气腾腾,刘邦君臣就甘心坐以待毙吗?【张良让樊哙进帐救刘邦】

项羽的士兵让他进去吗?【“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纳”,接纳,让他进来。】樊哙进去了吗?【“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用一个字概括一下樊哙是如何进帐的?【闯,可以看出樊哙救主心切,很神勇】你怎样看待项伯的“仁”

樊哙进帐后的神态【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樊哙当时怎样的心情【很是愤怒,他指责项羽,说刘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刘邦“劳苦功高”指什么?【“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这句话本来是刘邦说的,项羽曾听项伯转述过,樊哙表面上是指责、抱怨,实际是在恭维项羽。樊哙的意思是说,您才是真正的霸主,我们都对您是诚惶诚恐,恭恭敬敬,您怎么能不体恤我们呢?

项羽有辩解吗?【没有:项王未有以应,曰:“坐。”,一方面樊哙的话又一次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他要杀刘邦的理由的确拿不到桌面上来】

樊哙闯帐是无礼之举,项羽为何不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他在刘邦进营道歉的时候就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项羽是英雄,即使要杀刘邦,也是在战场上,他不屑于这种下三流的手段】 这危险的地方】刘邦是怎么做的【他借口上厕所,跑了出来】

3、宴会后

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担心: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为之奈何”什么意思?【这可怎么办呢】樊哙和张良怎么说?【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樊哙说:“做大事情就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也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就像刀和砧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何必告辞呢?”

张良怎么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这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些什么(礼物)?”】

刘邦带了为什么没有送呢?【没有机会送,范增一直在置刘邦于死地,气氛很紧张,不适合送礼物。】现在为何要送呢?【他不辞而别,是失礼的行为,刘邦希望通过进献礼物来讨好项羽,让他别生气。】既要不辞而别,又要进献礼物,这两件事有矛盾呀?刘邦怎么解决的?【他让张良帮他敬献礼物,自己带樊哙等四人先走。“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古时候的“走”是跑的意思。他是走小道,“间行”。】 小子,糊涂的臭小子】为何要骂项羽糊涂?【宴会前范增曾劝项羽杀了刘邦,宴会上范增也曾作了周密的部署,却由于项羽没有下命令而最终错过了良机】错过良机,结果会怎么样?【“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都要被刘邦俘虏了,被动句】 刘邦回到汉营立刻诛杀曹无伤 三、分析人物形象

司马迁采用了人物对照的方式来描述两方对垒,主帅——项羽vs刘邦,谋士——范增vs张良,武士——项庄vs樊哙,间谍——曹无伤vs项伯,这样对比来写,让我们感受双方的斗智斗勇,人物性格会更加鲜明。

1、我们先来看项羽和刘邦对待对手的态度,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轻易就把他给放了,由此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以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由此可以看出他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2、项羽和刘邦对自己部下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不采纳范增的计谋,放虎归山,养虎为患,由此可以看出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由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奸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对相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无法,任人唯亲;刘邦从鸿门宴回去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4、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应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把曹无伤是内线一事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他胸无城府;刘邦百般拉拢相伯,又是祝酒,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总结:

项羽——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治军无法、任人唯亲、胸无城府;

刘邦——深谋远虑、忍辱负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治军严谨、有奸必除、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四、课文小结

《鸿门宴》一课中,作者将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语言精练生动,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我们应该认真学习。

五、板书设计

宴会前----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进言 项伯告密,刘邦大惊,张良献策 宴会中----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内线 范增举玦,项王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 樊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帐 宴会后----刘邦逃归汉营

项羽糊涂受礼,范增指桑骂槐

曹无伤被杀

(项羽:主动---被动;刘邦:被动---主动)

【篇六】你怎样看待项伯的“仁”《鸿门宴》考评课教案_3

《鸿门宴》考评课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情节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你怎样看待项伯的“仁”

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那么,西楚霸王项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失败的英雄?鲁莽的帝王?还是多情的烈士?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我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们能够抓住细节,通过探讨和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讲读课文

1、宴会前

先从标题入手,“鸿门宴”这个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惊心动魄,千钧一发,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生死系于一瞬,两方对垒,暗藏杀机,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电影、电视上常常见到这个场景,主人摔杯为号,刀斧手一拥而上„„】

“宴”就是请客吃饭,谁请客?【项羽】在什么地方请客?【鸿门】项羽请谁?【沛公刘邦】

项羽为何要请刘邦吃饭?【想在酒宴上杀了刘邦】真是这样吗?【酒宴上项羽并没有想杀刘邦的意思。之前在曹无伤来告密后,想过杀刘邦】如何告密的?【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王”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读第四声,称王的意思。】项羽听了有何反应?【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刘邦。】

项羽为何“大怒”?【刘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当年楚怀王命令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先进咸阳,理应称王呀?再说,那些珍宝是战利品,也理应归刘邦呀?【项羽认为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他才有资格成王。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只是小小亭长,因此他瞧不起刘邦,他认为刘邦根本没有资格和他争抢王位。刘邦和项羽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会稽,也曾颇为自负地说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

项羽要带兵消灭刘邦,他手下的将士支持吗?【支持他,范增指出刘邦“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其志不在小”的“小”指什么?【“贪于财物,好美姬”。】

刘邦不喜欢这些,他喜欢什么?【他志在天下。】

从哪看出来的?【范增说刘邦头上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是天子的征兆。只是一个借口。】 “急击勿失”是什么意思?【赶紧攻打刘邦,不要错过了大好时机。】

大好时机指什么?【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何以见得?【他去刘邦军中通风报信。不是因为他对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定不满,而是他想通知张良跟他一起离开。】

课文中哪句话讲到了这个意思?【“欲呼张良与具去”】“去”的意思【“离开”】

项伯为什么要通知张良呢?【张良曾救过他。“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的意思【救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项伯此去并不是反对项羽消灭刘邦,而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从刘邦军中回来后,项伯对消灭刘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因为他劝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因”的意思【趁着】

趁着什么?做什么?【趁着刘邦来谢罪,好好招待他】刘邦立了大功,进攻他是不仁义的。不能诛杀有功之臣,为什么去刘邦军中之前项伯不这么说呢?【因为他得了刘邦的好处:“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项伯得到了人家的好处,自然要为人家说话。怎么说的【“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 同“俱”,详细,详尽。】

哪些话?谁的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秋毫”和“近”是什么意思?【“秋毫”,秋天里鸟兽刚刚长出的细毛,这里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是接触、沾染的意思】

刘邦既然不敢占有任何财物,在等待项羽的到来,为什么还要派兵将把守关口呢?【为了防止强盗的出没。这里的“非常”和今天的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非常是指意外的变故。“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倍德”,忘恩负义。“倍”同背,背叛。】

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吗?【是因为打不过项羽,不得已说的软话。可见刘邦能言善辩】

刘邦这番话看似说给项伯听,实际说给项羽听的。【“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请项伯把这番话详详细细的带给项羽听。】项羽接纳了项伯的建议【“项王许诺”】 项伯告密,刘邦大惊,张良献策

项羽本来要杀刘邦,秣兵厉马,杀气腾腾,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可是听了刘邦托项伯传来的软话,听了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批评,竟然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2、宴会中

刘邦是一个人来赴宴的吗?【不是】带了多少人?【百余骑,“骑”,一人一马为一“骑”】

到了鸿门第一件事是什么?【“谢”,道歉。“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己没有料到能先入关破秦,抢了项将军的风头。“郤”,同“隙”,隔阂,嫌怨。】

刘邦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是什么意思?【我们本来是亲密的战友,现在您生我的气,都是小人在挑拨我们的关系。】“小人”是谁?【曹无伤】刘邦此时知不知道谁是内奸?谁告诉他的?【项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可见项羽性格【政治上无知,直率】 有矛盾了吗?【有矛盾,项羽虽然被刘邦的软话、恭维话给迷惑了,大将军范增却很清醒,他一心要杀了刘邦。“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目”什么意思?【本义是眼睛,这里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也就是使眼色,范增又是使眼色,又是举起玉玦,他要告诉项羽什么?【这是他们事前约好的,是在请求项羽下令杀了刘邦。】

项羽答应了吗?【没有,“项王默然不应”】

他怎么做的?【他让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有一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件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刺杀成功了吗?【没有“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翼”什么意思?【本义是鸟的翅膀,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蔽”,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蔽”,保护。】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他得了人家的好处,“约为婚姻”】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的顺序,你能看出什么?【项羽君臣很傲慢】项羽傲慢可以理解,范增作为臣子却坐在刘邦的上首就有点不合礼仪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想羞辱刘邦君臣,激怒他们,好找借口杀了刘邦】刘邦对位次提出抗议了吗?【没有,刘邦作为地位相同的一军统帅,能委曲求全到项羽军中登门谢罪,自然不会在意这细小的礼节。城府深】

鸿门宴上杀机重重,杀气腾腾,刘邦君臣就甘心坐以待毙吗?【张良让樊哙进帐救刘邦】

项羽的士兵让他进去吗?【“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纳”,接纳,让他进来。】樊哙进去了吗?【“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用一个字概括一下樊哙是如何进帐的?【闯,可以看出樊哙救主心切,很神勇】

樊哙进帐后的神态【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樊哙当时怎样的心情【很是愤怒,他指责项羽,说刘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刘邦“劳苦功高”指什么?【“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这句话本来是刘邦说的,项羽曾听项伯转述过,樊哙表面上是指责、抱怨,实际是在恭维项羽。樊哙的意思是说,您才是真正的霸主,我们都对您是诚惶诚恐,恭恭敬敬,您怎么能不体恤我们呢? 项羽有辩解吗?【没有:项王未有以应,曰:“坐。”,一方面樊哙的话又一次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他要杀刘邦的理由的确拿不到桌面上来】

樊哙闯帐是无礼之举,项羽为何不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他在刘邦进营道歉的时候就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项羽是英雄,即使要杀刘邦,也是在战场上,他不屑于这种下三流的手段】 一些离开这危险的地方】刘邦是怎么做的【他借口上厕所,跑了出来】

3、宴会后

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担心: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为之奈何”什么意思?【这可怎么办呢】樊哙和张良怎么说?【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樊哙说:“做大事情就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也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就像刀和砧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何必告辞呢?”

张良怎么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这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些什么(礼物)?”】

刘邦带了为什么没有送呢?【没有机会送,范增一直在置刘邦于死地,气氛很紧张,不适合送礼物。】现在为何要送呢?【他不辞而别,是失礼的行为,刘邦希望通过进献礼物来讨好项羽,让他别生气。】既要不辞而别,又要进献礼物,这两件事有矛盾呀?刘邦怎么解决的?【他让张良帮他敬献礼物,自己带樊哙等四人先走。“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古时候的“走”是跑的意思。他是走小道,“间行”。】 “竖子”,小子,糊涂的臭小子】为何要骂项羽糊涂?【宴会前范增曾劝项羽杀了刘邦,宴会上范增也曾作了周密的部署,却由于项羽没有下命令而最终错过了良机】错过良机,结果会怎么样?【“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都要被刘邦俘虏了,被动句】 刘邦回到汉营立刻诛杀曹无伤 三、分析人物形象

司马迁采用了人物对照的方式来描述两方对垒,主帅——项羽vs刘邦,谋士——范增vs张良,武士——项庄vs樊哙,间谍——曹无伤vs项伯,这样对比来写,让我们感受双方的斗智斗勇,人物性格会更加鲜明。

1、我们先来看项羽和刘邦对待对手的态度,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轻易就把他给放了,由此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以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由此可以看出他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2、项羽和刘邦对自己部下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不采纳范增的计谋,放虎归山,养虎为患,由此可以看出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由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奸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对相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无法,任人唯亲;刘邦从鸿门宴回去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4、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应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把曹无伤是内线一事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他胸无城府;刘邦百般拉拢相伯,又是祝酒,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总结:

项羽——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治军无法、任人唯亲、胸无城府;

刘邦——深谋远虑、忍辱负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治军严谨、有奸必除、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四、课文小结

《鸿门宴》一课中,作者将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语言精练生动,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我们应该认真学习。

五、板书设计

宴会前----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进言

项伯告密,刘邦大惊,张良献策

宴会中----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内线

范增举玦,项王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

樊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帐

宴会后----刘邦逃归汉营

项羽糊涂受礼,范增指桑骂槐

曹无伤被杀

(项羽:主动---被动;刘邦:被动---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