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优秀教案


【篇一】过零丁洋优秀教案《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年,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名(即状元),后官做到右丞相兼枢密使。主要代表作《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正气歌》。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包围南宋都城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出城与元军谈判,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被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临安后,但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控制。元军诱降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宁死不屈,元军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逃走,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1276年到达福州,被宋端宗任命为右丞相。1278年冬,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

1279年2月,南宋与元军在广东新会崖山海域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投海而死。10万南宋军民追随皇帝跳海自尽。战船沉没,海上浮尸10万,南宋灭亡。

  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崖山会战。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蒙古人之手。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送到大都(今北京),文天祥誓不投降,1282年三月,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文天祥死时年仅47岁。

二、诗歌背景:

那么这首诗是咋什么时候写的呢,1279年正月,崖山会战时,文天祥也被元军押解参加了崖山会战。只不过这一次他是以一个俘虏的身份,押解他的船只经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时,作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跋”是与“序”相对的!故跋语也就是书后作者作的一个说明。),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三、诗句大意及赏析:

  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首联:辛苦,指辛苦熟读经书。遭逢,遭遇,指遭受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宋代科举制度,考经义,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中可选一经。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后官至丞相。

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借指士兵,指战争。寥落:冷落,指兵力单薄。四周星:四周年(1275-1279)。

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我兵力单薄,在抗元战争中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1275正月变卖全部家产组织起义军抗元至1279年被捕)。

赏: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总写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

颔联:山河破碎:指南宋国土被元军侵占。

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浮沉:时起时浮。

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浮。

译: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赏:这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怀之情。

颈联: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最险的一滩。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译:在惶恐滩头诉说自己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赏:这两句回顾一生中很难忘的两件事,一是兵退从惶恐滩经过(所以说内心惶恐),一是被捕囚禁在零丁洋上敌人的战船中(所以说孤苦零丁)。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上句写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这两句修辞手法:双关。

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3)此时孤军奋战的文天祥孤苦无依,心中无限感慨。看这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⑥“零丁”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4)可就算如此怎么样,我堂堂大丈夫还会惧怕死亡吗?我的一颗爱国之心会永留青史,激励后人。于是他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尾联: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译: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我愿意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赏: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这两句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四、全诗赏析: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接下去两句作者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五、主题:全诗表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

【篇二】过零丁洋优秀教案《过零丁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诗作。

教学难点: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历史出现过哪些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吗,知道的可以说一下,比如汉朝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还有明朝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清朝的林则徐。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首诗歌《过零丁洋》。

二、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学生掌握生字生词。

遭逢(zaofeng)干戈(gange)

寥落(liaoluo)絮(xu)

惶恐(huangkong)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学生朗读诗文,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感知诗文的主要内容。

六、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九、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孙佳

【篇三】过零丁洋优秀教案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过零丁洋》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三、把握全诗意思。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译文: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诗,以生命殉国,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六、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七、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八、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课后反思: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师生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篇四】过零丁洋优秀教案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过零丁洋》 教学班级:七年级(6)班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 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

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 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 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 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 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 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 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 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 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 韵,韵脚是 。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 作业

1、 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 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

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篇五】过零丁洋优秀教案《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检查背诵。过零丁洋优秀教案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篇六】过零丁洋优秀教案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过零丁洋优秀教案(精品)

《过零丁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生词,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授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优秀教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零丁洋优秀教案

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教学方法

教授法、赏析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查阅文天祥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有关文天祥,你都知道什么?

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二、新课学习

1.学习古诗。

.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学生尝试读,小组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集体交流。

(1)齐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两句。

“寥落”是什么意思?

思考: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篇七】过零丁洋优秀教案过零丁洋教学设计1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鉴赏诗歌精练概括的语言。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热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理解鉴赏诗歌精练概括的语言。

2.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热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提示:岳飞、文天祥、辛弃疾)

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二、学习《过零丁洋》

1、 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2、 初步诵读,整体感知过零丁洋优秀教案

师:由此可见,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心情自然是零丁的、痛苦的。诗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那么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呢?

生(读):朗读这首诗,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凉。

师:你们觉得整首诗都是这样的基调吗?——不是,诗的尾联应该读出一种

高亢激昂的感情,不应再有“零丁”之感。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来读一读。(出示重点字词)

生(读):评价学生诵读效果

——出示范读录音

——再读诗歌。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5、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好在哪里?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三、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2、——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3、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4、(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5)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四、课堂小结 (总结文章结构 )

以死明志

五、巩固练习:背诵默写这首诗。

崇高民族气节

【篇八】过零丁洋优秀教案《过零丁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