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高培显


第一篇 抗日烈士高培显
《2015抗日小英雄事迹材料》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张嘎是抗战电影和电视剧中的人物,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有个男孩叫张嘎,他聪明勇敢,绰号嘎子。他还有伙伴分别是:善良勇敢的英子,憨厚可爱的胖墩以及胆小但却讲义气的佟乐。

张嘎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谁,一直有诸多版本,这里就请《小兵张嘎》的原著作者徐光耀来

揭一揭谜底。

传说1:白洋淀雁翎队员赵波抗日烈士高培显

传说一: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就流传了几个,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老雁翎队员赵波。

传说2:魏巍笔下燕嘎子燕秀峰

传说二:上个世纪80年代初,燕嘎子(燕秀峰,曾名燕嘎子)在天津被发现了。

传说3:雁翎队的小鬼张沉底抗日烈士高培显

在白洋淀,我们走访了当年的雁翎队队员、后任雁翎队副队长的孙革老人,孙老谈了一个名叫张沉底的小鬼,认为他最接近张嘎原型,但后来参加八路军跟部队走了,再也杳无音信。

传说4:徐光耀本人就是张嘎?

有些人曾传说:徐光耀本人就是‘张嘎’。因他也是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与‘张嘎’同岁。

徐老说:形成张嘎的大量材料,都是在我的生活储存中一点一点挖出来的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黑暗中的战士谢荣策

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

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1948年辽中县解放后,担任茨榆坨村的儿童团长,参加了土地改革斗争。

1948年3月11日,在掩护干部和群众转移时,被国民党骑兵团抓走。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毫无畏惧,英勇斗争,不幸被敌人杀害,年仅16岁。

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小烈士千古!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第二篇 抗日烈士高培显
《2015918英雄事迹材料》

束发从戎,许国以身,保我疆土,誓扫胡尘-----他在台儿庄外围牺牲后,遗体由部队武装千里护送回渝,在县城公祭三天.

杨怀(1897-1938),字绍卿 ,綦江扶欢镇人,生于贫苦农家。1922年,杨怀因生活所迫,结交一批穷苦青年劫富济贫,坐大为绿林,掌控人枪千余;1925年接受川军改编;1937年抗战爆发后,杨怀出川参加淞沪会战,其建制先属第10集团军,后编入第三战区陆军第60师359团,任上校团长。抗日烈士高培显

1938年3月,杨率359团在台儿庄外围江苏溧阳金鸡岭激战7天7夜;4月5日,他在攻克江苏重镇戴埠的战斗中为中国捐躯。遗体夺回后,由第三战区武装千里护送回渝,沿途40县市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人他为革命烈士;2015年烈士家属获得有HJT题写章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金鸡岭为鬼子掘墓

"他敢打,是在鬼子地盘(敌占区)杀敌时牺牲的"扶欢镇,高滩岩,站在烈士墓前,綦江县党史研究室陈平钦佩地向记者讲述杨怀往事,他是徐杨 怀 将

军会战时血洒沙场的勇士之一,也是綦江人的骄傲。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气焰嚣张,企图沿长江两岸一举追歼中国军队主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

中方调动60万大军,于1938年1月至5月,与日军展开徐州会战,不仅取得台儿庄大捷, 还为抗战初期最大的关键性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时间。

杨怀所在的第60师属第三战区,是徐州会战外围的参战部队,由顾祝同将军指挥。

会战伊始,中日两军就在山东、江苏、安徽三省展开拉锯战。杨怀率359团奉令从安徽出发,渡过长江,深入日军占领的江苏溧阳、樟树等地打游击,牵制日军。

1938年3月,当第60师运动到江苏溧阳西南的金鸡岭时,被日军优势兵力围困。

金鸡岭是苏皖边界最高的山峰,如果它被日军控制全师将有覆灭的危险。危急关头,师长陈沛令杨怀坚守金鸡岭,杨怀坚决表示:人在阵地在,不守住金鸡岭,我死不瞑目!并动员全团官兵积极备战。

据杨怀当年的义子兼勤务兵杨正民回忆,因为杨怀特别能打,黄埔一期毕业的陈师长才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359团,是役,杨团长亲临一线指挥官兵沉着应战,并率特务排冒着枪林弹雨,壮语撼人心哪里吃紧就往哪里冲。在他的激励下,全团官兵越战越勇。当日军多次向金鸡岭进攻后,突然发现山坡上多了一溜新坟,坟前竖着木碑,上面写着七个大字:日本侵略者之墓敌兵气呼呼地上前拔木碑,没想到这真是杨怀为他们掘下的坟墓----数十个鬼子被当场炸死,撤退中鬼子又不断的踩响地雷。入夜,不谙夜战的鬼子就地宿营,杨怀又派出小分队骚扰,东边打几枪,西边扔几颗手榴弹,搅的鬼子不得安宁。

为拿下金鸡岭,日军调来重炮,将金鸡岭炸成一片火海。杨怀将手中的机枪打哑了,又捡起步枪,甚至摸下阵地去收被打死的日军枪Z弹药,血战七天七夜后,他终于接到师部撤退的命令。此时,全团已陷入日军的重重包围,但在当地一个青年农民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一条采药人的小路,一夜间插翅而飞,钻出敌人包围圈。

被子弹打的像筛子

撤出金鸡岭后,杨怀团在山里休整,长江以北的徐州会战越打越激烈,中国军队非常英勇,特别在藤县跟台儿庄,有时一个团、一个师打得只剩几十百把号人,如王铭章将军率领的川军122师数千人几乎全部战死,更是鼓舞了杨怀及部下。

1938年3月底,杨怀团接到命令,夺取江南重镇戴埠,牵制日军兵力,支援徐州战场。戴埠离溧阳县城30里,背靠苏皖边境大山,面对辽阔的江南平原,是苏皖山区通往江南的主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杨怀率团夜袭敌阵,泅过戴埠镇前小河,分三路攻入镇中,将鬼子歼灭。

未几日,日军反攻戴埠。杨正民回忆,戴埠地形开阔,易攻难守。日军以优势兵力和猛烈炮火发动进攻,杨怀率部虽经顽强抵抗,终因力量悬殊致戴埠失守。阵地的丢失,震惊了战区长官部,命令层层下达:必须夺回戴埠,保障徐州侧翼安全!

师长陈沛再次命令杨怀:不惜一切牺牲,夺回戴埠。

杨怀立即召集各营、连长开会。有的营、连长表露出畏难情绪。事实上,以当时川军的武器装备,要再次攻下已有准备的戴埠,非常困难,唯有以血肉之躯与敌硬拼!就见杨怀拍案而起:如今国难当头,你我都是堂堂中国军人,岂有贪生怕死之理?今晚,我杨怀带头打突击,你们跟我上,死也要把戴埠夺回来。

在他带动下全团官兵重振士气,表示愿随团长打突击,就是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4月5日夜,杨怀布置完作战任务后,亲率特务排打先锋。据扶欢镇许多见过杨怀的老人说,他看起来身材瘦小,但力气大,行动敏捷,夜间行走健步如飞特务排的战士也个个身手不凡,都是夜战高手。他们很快到达日军阵地前沿,剪断铁丝网,通过了两道防线,杨怀还亲手夺得敌碉堡上的日军军旗。正当杨怀率部突破敌人第三道防线时,不慎触动了铁丝网上的响铃。鬼子发觉后,用机枪猛烈扫射,杨怀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进攻的战士见日军火力太猛,只得含泪撤退。

杨怀的孙子杨盛学称,伯父杨正民讲起当年战事的惨烈就唏嘘不已,你爷爷的腰杆被机枪打断了,浑身密密麻麻的单孔像筛子!

40余县市共祭英雄

359团是地地道道的綦江团。陈平介绍说,该团许多官兵是杨怀从扶欢镇带去的,跟随杨团长出生入死多年,亲如兄弟,在同日军作战时,杨怀能身先士卒,手下的士兵也十分勇猛。这些来自綦江山里的青年每遇到恶战,都敢打敢拼,因此359团战斗力强,师长每有重大任务都由该团担任。

杨怀战死戴埠后,鬼子找到他的遗体,竟置于一高坡上示众!359团的兄弟们愤怒了,纷纷向师长请战:抢回团长遗体,为团长报仇!陈沛师长随即调360团从正面攻击作掩护,命359团官兵夺回杨怀遗体。4月6日上午,359团二连连长罗庆荣(綦江人)率全连百余官兵,冒死突进日军阵地,将团长的遗体抢了回来。

杨盛学家中,至今挂着爷爷的一幅遗像。他向记者讲述了这幅画像的来历:杨怀牺牲后,359团一千多官兵为了纪念他,专程请来当地最好的画师给团长画像。官兵们给杨怀穿好军装,戴上他英勇抗日获得的两枚勋章,背靠一棵大树站立起来。遗像画成后,又烧制在23寸的白瓷砖上,随遗体送回烈士的家乡(原件现存三峡博物馆)。抗日烈士高培显

扶欢镇的老人还记得,当年杨怀是白布裹尸,由部队护送回乡的。据綦江县志办和县文史馆等考证,杨怀的灵柩由第三战区武装护送回渝,沿途所经40余县市,都举行了隆重的接送哀悼仪式。1938年6月底,灵柩抵重庆,重庆《新民报》在1938年7月3日第一版报道:本市各界于昨日举行哀悼,以尽崇敬。上午8时开始公祭......至下午5时。始告完毕。整日晴晦莫定,愈增凄凉。合计前往公祭的机关团体九十余单位,共千余人。

7月中旬,灵柩启运綦江。綦江百姓早从报纸上看到了勇士捐躯的事迹,自发组织祭拜委员会。灵柩运抵的头天半夜,已有万余百姓身着孝衣,沿川黔公路往重庆方向迎接,在离城十余里的北渡接到灵柩,顿时,鞭炮响起,哀乐齐鸣,上万人齐声痛哭,紧接着在綦江县城公祭三天,县长亲自主持公祭仪式。随后,杨怀灵柩运扶欢下葬。

劫富济贫传奇故事

记者看到的杨怀墓,是1986年由綦江县政府拨款修建的。立春后的阳光洒在墓上,墓前插着一串幡纸,仿佛正呼唤魂兮归来。前来扫墓的是杨怀的儿媳妇张振先。对她来说每年为公公扫墓已是固定仪式,尽管她已不在扶欢镇居住,学校的娃娃们都要去扫墓,我作为亲人,难道不该去看看?

更让记者意外的是,杨怀牺牲70多年了,相亲仍然记得他。横竖几十里,说起杨怀人人都晓得。紧挨着綦江县的万盛区双坝村村民罗玉贵称,杨怀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人。

让乡亲们津津乐道的,除了杨怀的抗日事迹,还有他当绿林好汉时劫富救穷的传奇故事。当地村民何明蓉、何明秀告诉记者,她们的父亲见过杨怀,他个子虽然不高,但脚力好人称神行侠,当年常在田坎上跟狗赛跑,能把飞跑的狗倒拖回来!又补充:当年官府到处捉他,他晚上歇树下,点燃一根线香烧到手指就起身赶路,谁也抓不到他。

扶欢镇镇长陈开全介绍,扶欢南接贵州桐梓,东接万盛、南川等地,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商贸客栈,曾繁盛一时,历史上曾两次设立县治,也是容易滋生匪患之地。杨怀年轻时为生活所迫曾扯起匪棚,抢劫过富商拉过肥猪,劫富济贫,势力最大时有人枪一千余,但在民族危亡时,他义无反顾的上了战场最后为国捐躯。

据陈平调查统计,抗战期间,綦江县共有2.9万人应征入伍,在抗日战争牺牲的有名有姓的官兵达368人。其中杨怀是军衔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个。

第三篇 抗日烈士高培显
《2015狼牙山五壮士抗日英雄事迹材料》

从1941年起,侵华日军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大搞治安强化运动,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及其武装力量作为主要进攻对象。根据地军民敌后抗战进入空前困难的时期,同日伪军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狼牙山五壮士就是敌后军民艰苦斗争中的一个抗日英雄群体。

一、狼牙山战斗的经过

1941年8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7万余日伪军(其中日军6万多,伪军1万多),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这次大规模的扫荡和反扫荡斗争持续了两个月。

日军兵力多,来势猛,采取远程迂回、分进合击和铁壁合围战术,企图在短期内摧毁晋察冀根据地。晋察冀军区对于敌人的合围扫荡,预先做了一些准备。8月19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收到了反扫荡作战方针和战术指示。此前,一分区改造了部队主力所在的狼牙山驻地的地形工事,精简了机构。8月23日,日军开始发起进攻。一个月来,易县周边的大小战斗持续不停。

狼牙山属太行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位于河北易县的西南方向,包括有棋盘陀、莲花峰在内的5坨36峰。当时,我军数千官兵和数万群众在这里藏身,躲避日军的疯狂扫荡。9月23日凌晨,日军开始进攻狼牙山。盘踞在塘湖的日军先头部队占领了山下的南淇村和北淇村,制造了屠杀村民多人的惨案。接着,日军主力倾巢出动。拂晓时分,日伪军3500余人由定兴、方顺桥附近分三路西进,围攻易县北娄山附近的一分区驻地,当时一分区大约有5000余人。发动进攻狼牙山的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的乙兵团,由步兵第一三三旅团及各配属部队组成,兵团长是步兵第一三三旅团长津田美武少将。

由于有叛徒赵玉昆的伪军带路,日军开进速度很快。日军在进出口布置重兵,从北管头沿东西水村向狼牙山推进。23日中午,日伪军已集聚在山下。当时,留在狼牙山的部队人数并不多,这里还有易县、定兴、徐水、满城4个县的党政机关、游击队和群众三四万人,必须想办法尽快组织突围。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命令将四个游击支队交给正在山上养病的一团团长邱蔚指挥,要求他们利用天险地形,守住阵地,伺机突围。分区情报站通过飞线了解到敌人分布在周围的干河、毛儿崖、管头、东西水、松山、娄山、淇水、菜园、雪踅岭、碾子台及九莲山。23日黄昏,一分区三团和二十团从岭西、隘刹、刘家台和东、西武家庄子同时出击,管山、松山一带的日军伤亡惨重,伪军也受到重挫。日军以为遭遇我军主力,立即从九莲山、碾子台和雪踅岭等地赶往北娄山救援,日军的一大部被吸引过去。这一带空出一个十几里长的大口子,大大减轻了我军压力。邱蔚团长抓住有利时机,迅速组织突围。

按照一分区首长的指示,一团的一个连留下作掩护。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的任务交给了一团七连。七连从狼牙山的东面转移到西面,在一个山洞里领足子弹和手榴弹,由当地民兵游击队配合行动。而分区主力部队则于23日晚由周庄经上、下隘刹向西转移,直到24日中午,分区司令部已安全转移到了张家庄。

按照原来的部署,七连佯装成一团主力来吸引敌人主力,再利用夜幕掩护和熟悉地形的优势,伺机打击消灭敌人。七连连长刘福山和指导员蔡展鹏带领全连战士利用狼牙山的天险和改造过的地形,在民兵配合下分兵把口,在敌人上山的道路上埋了地雷。24日夜色降临后,4个县的游击支队、机关干部和群众沿着盘陀路向那片空出的口子开去,悄悄地转移了。半夜12点左右,六班翻过狼牙山,来到山背后的小村子。七连把一排、三排派出去警戒,二排集中待命。大约凌晨三四点,接到掩护七连主力撤退、为机关撤走争取时间的命令。在完成掩护群众突围的任务后,一排、三排相继撤离,二排继续掩护。连长命令二排二班把守北山脚口子,六班把守东口。二班离开后,连长带着七连指战员沿着盘陀路向外撤离,将机枪组留给六班占领西山口,吸引敌人火力,继续掩护作战。机枪组的两人配备了两挺机枪。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5人借着月光,将团部留下的几箱手榴弹分束扎捆,然后隐藏在棋盘陀最险要的阎王鼻子和小鬼脸儿两个据点。

25日清晨,500多名日伪军向狼牙山发起攻击。敌人上山途中,从东西水村往棋盘陀来的日军,一路上伴随着地雷的爆炸而倒下。机枪组的两路火力吸引了敌人,敌人误以为山上仍有我军部队主力。马宝玉等5名战士分成两组,阻击企图在棋盘陀汇合的敌人。但机枪连子弹有限,机枪手在打完子弹后撤退了。为了拖住日军,六班战士一直把敌人往山上引。日军在前面的进攻中吃了亏,不敢贸然行动。他们采取扫射和炮轰方式,小股试探,轮番冲击。六班战士扼守着棋盘陀的要道,英勇战斗,坚守阵地,打退了日军的4次猛烈冲锋,杀伤敌人50余名。直到中午,日军也没有爬上棋盘陀。棋盘陀有一条路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另一条是通往棋盘陀顶峰的路,也是一条绝路。为了不暴露部队转移路线,保障主力安全,5名战士选择撤向棋盘陀顶峰,班长马宝玉带着战士们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岩石和树林向敌人射击。敌人紧追不舍。由于敌人不熟悉地形,有的中弹滚下山去,有的踏落石头坠入深谷。六班战士把敌人引向顶峰的绝路,同时也使自己陷入困境。

棋盘陀峰顶三面悬崖,无障可凭,无路可退。五壮士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同敌人激战5小时。弹药用尽后,就把石头石块砸向敌人。他们打光最后一粒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终因众寡悬殊难以支撑。在最后的危急关头,5名勇士宁死不屈,他们将所带枪支毁坏后,纵身跳下了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人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二人跳崖后挂在绝壁的树枝上,幸免于难。葛振林伤势较轻,宋学义摔折了腰。两人凭借求生的本能和顽强的毅力,艰难地爬上悬崖,相互鼓励相互搀扶走到小石林一带碰到当地道观的李道士,经其救助后由民兵送往医院。狼牙山战斗结束。马宝玉等5名战士誓死抗日的壮举,表现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高尚品质和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气概。

二、关于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决定及其战地宣传

1941年秋季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反扫荡斗争持续到10月中旬结束。关于狼牙山战斗中我军指战员英勇作战的情况,在日本出版的《华北治安战》也不得不承认。该书在总结此次日军肃正作战的教训时,谈到八路军负责掩护主力退却的部队,即使兵力薄弱,也必进行顽强抵抗,共军哨兵在退却之际,有故意想与主力相反方向退避的倾向。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以小部队掩护主力转移、顽强抗击日军的战例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可以说,利用狼牙山险要地形、工事以及集束手榴弹的杀伤威力,之后又在棋盘陀的险要据点设伏、阻击,在七连留下的机枪组两名战士机枪的配合下,六班战士毙伤数倍于己的日军不仅是真实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10月18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共同签署颁布《晋察冀军区关于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训令》(以下简称《训令》),其中记载了狼牙山阻击战中毙伤敌人100名以上。同时,对马宝玉等5名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全军指战员向五壮士学习。军区作出指示:一、在每次战斗中,高度发扬英勇顽强的搏斗精神,以战斗的胜利纪念他们。二、在烈士牺牲地点,建碑纪念,并命名为狼牙山三烈士碑。三、决定马保林等烈士作为一团模范七连的荣誉战士,每逢纪念日点名时,首先应从荣誉战士点起。四、对光荣负伤的葛振林、宋学义二同志,除通令嘉奖外,并各赠荣誉奖章一枚。狼牙山五壮士的壮烈举动,很快在边区传开了。

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刊发了前线记者沈重采写的通讯《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之后,方冰、劫夫创作了歌曲《狼牙山五壮士歌》,魏巍、罗浪创作歌曲《五壮士之歌》。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迅速在边区传颂着。第一军分区战线剧社的青年画家曹振峰绘制了连环画《五壮士》,剧社还创作演出了由胡旭编剧的四幕话剧《狼牙山五壮士》。这些作品倍受军队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喜爱,教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三、对围绕狼牙山五壮士若干问题的看法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个别人怀疑和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斗争情节的奇谈怪论,混淆了视听,抹黑了英雄。我们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根据葛振林、宋学义及其相关人对狼牙山战斗情况的描述,根据史料的记载,结合实地考察调研掌握的材料线索,谈谈对有关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 五壮士跳崖地点棋盘陀

根据宋学义《在狼牙山上》的描述,跳崖地点是在棋盘陀顶峰。他说:攀上了棋盘陀的顶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三面是万丈悬崖。沈重在《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中记载:五壮士在棋盘陀顶峰跳下了悬崖,二十丈绝崖的沟底有三堆血肉。《训令》里面记载,要在烈士牺牲地点,建碑纪念,并命名狼牙山三烈士碑。1942年5月1日开始动工建塔,7月7日在棋盘陀顶峰建起了纪念塔。9月7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的题为棋盘陀上纪念塔落成,三青年烈士英名永垂的报道中称:(本报晋察冀边区通讯)易水狼牙山棋盘陀三勇士壮烈捐躯(按:三勇士壮烈捐躯事迹,见本报八月三日四版)后,军区为表彰忠烈,特在烈士殉难地建立巨塔,以资永远纪念。后来在纪念塔(棋盘陀顶峰)下方发现三烈士尸骨的事实及实地考察调研的情况来看,五勇士跳崖处在棋盘陀顶峰是较为可信的。

有人拿葛振林讲的三个小山包来印证跳崖地点,这地方离主峰棋盘陀不远,是一连串的三个小山包,正面从我们来的地方是一条小山腿,弯弯曲曲地伸开去,背后和两侧是陡陡的山坡,下去就是望不见底的悬崖。他本人也没有说这三个小山包就是大小莲花峰。在棋盘陀峰顶旁边,有几座较矮的山峰,它们是棋盘陀峰附近的侧峰,而不是对面的大小莲花峰,棋盘陀峰与大小莲花峰中间隔着悬崖和几座较矮的山峰,两者之间有一段较长的距离。

当地也有跳崖处为小莲花峰的说法。1942年、1959年、1986年曾三次修建纪念碑(塔),到1986年重新建塔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搜集资料非常困难,当时使用了一位自称目击者的人提供的讲述材料。退一步来讲,当地人所说的陀是一个较大的地理范围,广义上的棋盘陀也包括大小莲花峰在内的其他山陀。因此,五壮士从棋盘陀跳崖说并没有违反历史的真实性。

(二) 把跳崖说成溜崖有违历史真相

1995年8月11日,《羊城晚报》刊登《壮歌重唱狼牙山》一文,说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跳崖,葛振林、宋学义两人是顺着崖壁溜了下去。葛振林对其中的细节曾多次予以澄清。葛、宋两人所跳的一面悬崖下方恰好有当地人俗称的岩障(岩石中长出的树木),两人被树枝挂住才没有摔到底,但都负了伤,幸免于难。宋学义回忆自己紧跟着班长跳下悬崖。葛振林的回忆也清晰地记载了跳崖挂树的经过以及宋学义跳崖从其身旁摔下去的场景和心情:当时自己的决心是:猛一跳,栽下去就算啦。谁知道跳下去以后,身子一挨到树,手又不由自主地伸出来,去抓树枝子我心里还是明白的,伸手摸摸身子底下是并排的几棵小树,把我给挡住了,我知道没有摔到底,自己还活着,只是浑身没劲不能动。也不知是我和同志们碰下来的还是敌人推下来的,人头般大的石块,这时正顺着我下来的山崖不断地往下滚,经过我的身旁,‘通通’摔下崖去了。还有人拿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批斗会上当众质问宋学义跳崖来说事,这种特定环境下质疑甚至迫害污蔑抗日英雄的恶劣行径,显然不能作为证据。

(三)七连埋设地雷没有疑义

七连在狼牙山上的几处关键地方是预先埋有地雷设伏的。《杨成武回忆录》记载,七连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下地雷。葛振林在其《狼牙山跳崖记》中多次提到埋了地雷。我们刚要爬过一个崖坡,突然从石缝里钻出一个人来,穿便衣,看样子像地方工作同志,他连声喊:‘别走,那边有地雷!’话还没了,地雷响了。他提到大庙里面乱堆着敌人丢下的罐头盒子,当院一个大土坑,周围尽是敌人的血衣,看样子敌人踏响了我们埋的地雷。另外还有串连着的手榴弹埋在路上,我们趁着月色,把团部留下的几箱手榴弹,捆作一束一束,像埋地雷似的从山脚一直埋到半山腰。在1941年至1942年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反扫荡斗争中,山地战斗中使用石雷的情况非常普遍。

(四)以5名战士为代表的八路军同当地群众的亲密关系无可置疑

葛振林回忆在山上拔萝卜吃的故事,有的人引申到八路军的纪律作风问题。今天,当地老百姓对这种说法既感到愤怒,也觉得可笑。通过在狼牙山的实地察访,我们了解到,只要有个籽就会结果实,萝卜并不是老百姓特意种的。现在有些人拿拔萝卜吃萝卜来说事,他们没有去实地了解和考证,很难想象当时的实际情况和抗战时期根据地亲密的军民关系。当时老百姓宁可把自己吃的粮食拿出来,宁愿自己饿着也不愿让战士们挨饿。一口饭也要留给战士们吃,最后一尺布留给战士们穿。1942年狼牙山地区大旱时,八路军战士走30多里路去挑水,为的是让老百姓能喝上水;地里长不出东西来,老百姓把山上的树叶和草根挖了以后送给战士们吃,为的是让战士填饱肚子去打胜仗。

甚至还有人说:狼牙山五壮士实际上是几个土八路,当年逃到狼牙山一带后,用手中的枪欺压当地村民,致当地村民不满。后来村民将这5个人的行踪告诉日军,又引导这5个人向绝路方向逃跑。事实上,在这次日军扫荡期间,狼牙山下的南淇和北淇村惨遭屠村,家家户户都有国仇家恨,百姓如何肯做亲者痛仇者快之事?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为了保护群众安全,最后舍身跳崖,或英勇就义,或身负重伤,他们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敬仰和爱戴。

综上所述,我们从宏观到微观,从文字记载到实地调研,对狼牙山战斗经过及其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进行了梳理,基本勾勒出马宝玉等5名战士为了掩护主力、保护群众转移、英勇顽强抗击日军的基本脉络和情节。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在战斗激烈进行、关系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当事人对于所发生事情的感受、个人所处的方位、战斗过程以及一些细节的回忆,出现个别细微的差别,也是比较正常的事情。而个别人抓住某个细节主观臆想无限放大,置抗日民族英雄为民族牺牲的大义于不顾,尽其断章取义、歪曲诋毁抗日英雄之能事,否定和丑化八路军抗战历史,是极不负责很不道德的行为。抗战历史不能亵渎,民族英雄不容诋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是对抗日英雄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中华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