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一】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堂既是教书的主阵地是育人的主阵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基本特征决定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具有天然的优势。特别是新教材的推出全面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其中入选的许多文章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而且又兼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身,是进行课堂德育渗透的良好素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主动把握并积极利用这一点,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于无声,实现良好的品德教育效果,而且也有助于深入开掘文章内涵,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给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

学情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然而却不懂得珍惜,学习不上进还总是怨天尤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中对比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优越条件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采访一下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请你们谈一谈自己成绩不理想的原因。(生答)想不想找到良药呢?这节课让我们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来找找良药。

二,温故知新。

1、提问重点词句的解释。

既加冠( ) 或遇其叱咄( ) 俟( )其欣悦 负箧曳屣( ) 足肤皲( )裂 缊( )袍敝衣 媵( )人 容臭 ( ) 烨( )然 衾( )

2、提问背诵。(要求:其他同学看屏幕上的问题听诵读)

三、研读理解。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赠序,是宋濂写给前来拜访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的。作为前辈,宋濂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向马君则讲述了哪些呢?谁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以及用心之专。

下面同学们诵读文章的一二段,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并思考问题:

1、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你从中看到了作者身上的哪些美德?

明确:

致书难── 幼时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手勤 假借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弗之怠 足见其勤奋好学

诚信 计日已还 不敢稍逾约

结果:我因此看遍各种书籍。

叩问难── 先达 未尝稍降辞色,有时还遇其斥咄。

嘴勤 援疑质理 色愈恭,礼愈至 等到他高兴的时候,在去请教。 诚恳 有一颗一心向学的诚挚之心。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老师的严厉,就是为了反衬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从而突出他求师的艰难。

结果:正因为有一颗一心向学之心,所以我虽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奔走难── 无师,“既加冠”,“尝趋百里外”从师;

求师过程是“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大雪深数尺,脚和皮肤开裂而不知

道,到学舍,四肢僵硬而不能动,差点冻死。

腿勤 受人照顾

坚韧 以坚韧的精神战胜苦难。

生活难—— 吃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穿的则是“緼袍敝衣”。

心勤 “心中有足乐者”就是读书,以读书为乐,就不觉得自己的物质条件不如别人。 乐学 因为乐学所以忘记了生活的忧虑。与锦衣玉食的纨绔(wánkù)子弟一同生活,还能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心求学,实属难得。

小结:作者从致书难、叩问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描写了自己求学过程的艰辛,表现了他勤奋、诚信、诚恳、坚韧、乐学的精神品质。

2、那么,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是想说明什么呢?

明确:说明了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原因。

用文中的话概括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本文除了写自己的求学经历,还写了诸生的求学经历。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并概括出诸生的求学条件的特点。

明确:今日诸生求学条件优越。

4、那么,作者是从哪方面来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越的?这在情节上有什么作用?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1、衣食——无冻馁、行宿——无奔波、

从师——有师傅 、书籍——有书读、

这样优越的条件,结果却怎样?——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这句话我们今天依然受教。你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有专业老师教授知识,老师又平易近人,乐于接受你们的学问,父母又给你们提供了优厚的物质保障,可是最终却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不好,什么原因呢?是资质不高?是别人的过错?都不是,是自己学习不够专心。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专心学习,最终考上理想的学校。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这句话,课下要背下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激励自己。

2、这在情节上有什么作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一大写作特色。全文有三处对比,有师生态度、生活情况、学习条件的对比,

3、通过对比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通过对比,目的在于 强调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正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5、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想告诉马生什么?

明确: .勉励(鼓励)马生及乡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所以本文写作中心即劝学。

6、但是本文虽是劝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但是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也写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大家比较下,哪个效果好?

“贫困是一位良师,苦难是一所学校,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业精于勤荒于嬉,良好的读书条件并非人皆具备。期望马生能珍惜年华,精心向学,终能成为吾国之栋梁之才。” 明确: 当然是宋濂的劝勉效果好,我写的只是空头说教,说服力不强。宋濂以自身经历相告,徐徐善诱,比板起面孔更能起到激励作用。这叫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四、学有所悟。

现在,所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宋濂的求学精神,还值得我们借鉴。请同学谈一谈,读了本文

后,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五、作业

学习本文作者现身说法以及运用对比说理的方法进行练笔。(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和宋濂作对比,就文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克服少年时重重困难,刻苦攻读,最终有所成就。今天的我们坐大厦之内,游书海之中,无冻馁之痛,无奔劳之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刻苦读书呢?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古仁人的学习态度和美好品德,珍惜你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好范文,但又不能把它完全当做政治课的教材使用,如何实现“以文载道”呢?在设计中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找准几个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既收获语文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文眼:勤且艰

美德

《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九台区第三十一中学

韩落婷

【篇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知和识记:嗜、砚、逾、硕、俟、衾、烨、叱、咄、皲裂、媵人、容臭、负箧曳屣等实词的形、音、义;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2.了解序的内容、特点和要求。

3. 筛选出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的手法。

4.体会和学习古人刻苦求学和虚心求教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1.嗜、砚、逾、硕、俟、衾、烨、叱、咄、皲裂、媵人、容臭、负箧曳屣等实词的形、音、义;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2.序的内容、特点和要求。

3. 筛选出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的手法。

3. 教学用具

4. 标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

(一)导入一:古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想学有所成想成就一番事业不经一番磨砺是很难成功的。追思古人那凿壁偷光的专心,闻鸡起舞的恒心,悬梁刺股的决心„„抚古思今感慨良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明学士宋濂看看他在怎样的环境下最终学有所成的。

导入二:《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赠序,行文流畅,隽永凝练,宋濂告诉我们“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为什么几百年来宋濂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强大的说服力,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次走近宋濂。】

(二)疏通文字:

1.注音与解释

嗜shì 逾越yú 加冠ɡuān 叩问kîu 叱咄chì 俟 sì 负箧曳屣qiè xǐ 衾qīn 日再食sì 龟裂jūn 媵人yìnɡ 容臭 xiù 烨yè然 蕴袍敝衣yùn 廪稍lǐnshào 裘葛qíu 遗wèi 馁něi 谒yè 撰zhuǎn 贽zhì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的意思。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 走:跑。

逾越:超过预定的期限。 既加冠:已经到了成年。

患:担心,忧

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曾

经。 趋:奔向。

叩问:求教。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高。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稍降辞色: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叱咄:训斥,呵

责。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蕴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廪稍:官家给的粮食。

裘葛:指冬夏的衣服。 遗:给予,赠送。

馁:饥

饿。 谒:拜见。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夷:平和。

2.难句翻译: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弗之怠。 ⑤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三)简介序的特点及作者。

(1)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2)作者:宋濂(1310—1380)字景濂,号潜溪,一生勤奋好学,幼时家贫,长借人家藏书苦读。因勤学苦读和才学渊博为当时文坛推崇。朱元璋统一后,受聘南京辅佐他,并参与制定明初诸大典,是明朝开国元勋。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地位相当于宰相。病死夔州。著作以散文为主。他与刘基、高启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宋学士文集》。《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辞官还乡后,赴京师朝见时写的。

二.演(合作)——初次体验

(一)了解文章基本思路,明确表演点。

文本思路:

第一句话用“嗜学”奠定全文的基调。由此引出求书难;其次求师难;再次求学难。

求书难,写出了作者当年抄书、借书的艰难。求师难,表现了作者尊师重道,虚心好学的精神,的确令人钦佩。由此可见宋濂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和他的勤奋学习、尊敬老师是分不开的。求学之苦,表明宋濂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做不到课文中提到的那种地步的。然后作者写自己饮食、衣着在学生中是十分寒酸的。可是由于作者生活目的明确:来了是为了学习的,不是比阔气。所以在同学们面前,他既不羡慕别人,也不惭愧,反而“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从而表达了作者幼年时期勤苦的学习情况

明确表演点。

1.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手指不可屈伸。走送之。

2. 从乡先达:趋百里。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3. 从师:负箧曳屣。四肢僵劲。食无鲜肥滋味,穿则缊袍敝衣。心中有足乐者。

4. 环境:深山巨谷,穷冬烈风,雪深数尺。先达未尝稍降辞色。同舍生烨然若神人。

(二)自由组合表演。

三.评(合作)——二次解读

(一)教师点拨,引导评出要旨和细节

1、课文用怎样的关键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嗜学、勤且艰)

2、“嗜学、勤且艰”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①幼时求学: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成年后求师:

a、叩问之难,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文中句子是: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穷冬”、“烈风”、“大雪”,从季节、环境、气候着眼,渲染外界条件的艰苦。

“足肤皲裂”、“四肢僵劲”直书了身体承受的苦难,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c、生活之苦,“主人日再食”,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被、戴、腰、佩、备”一系列动词,直接描写了富家子弟衣着的华美,显示其物质条件的优越。“烨然若神人”,比喻生动,光彩艳丽。

“略无„„以中有足乐者”,完成了由生活贫苦到精神愉悦的升华,突出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

此层从衣、食、住、行几方面将自己的贫苦与富家子弟的奢华比较,对比强烈,形象鲜明,充分表现作者勤奋刻苦,热衷于读书的形象。

▲理清层次关系。

第一层幼时求学(开头至“余因得便观群书”)

第二层成年求师(“既加冠”至“卒获有所闻”)

第三层跋涉艰难(“当余之从师也”至“久而乃和”)

第四层简朴生活(“寓逆旅主人„„”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第五层勤奋艰苦(最后一句)

板书设计引导: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不敢稍逾越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

无鲜肥滋味之享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 同舍生: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

(二)评出表演杰出小组和三类杰出个人(语言设计杰出个人、情态设计杰出个人、情节设计杰出个人)。

(三)确立示范表演组。

四.诵(独立中合作)——二次体验

(一)分层次诵读。自由诵读。

(二)朗诵式背诵与计时背诵。

(三)结合示范组表演进行背诵并体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五.结(合作中独立)——三次解读

【篇三】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4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

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

4、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5、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a.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以衾拥覆( 介词,用)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助词,的)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d.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6、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7、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三、朗读背诵

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四、作业

将课文译默写并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整体感知

一、让学生对照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 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

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a.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b.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未尝稍降辞色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⑤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二 、重点研讨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但他们都没有学成,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目的何在?

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5.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