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篇一】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一、文本梳理

解题

作者简介(阅读《点金训练》P.3)

了解杜甫的一生的五个时期(教师适当补充)

词语积累(自己积累)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表格,要求找出文本相应语句。

阅读“长安十年”部分,填写表1

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阅读“流亡”,填写表格2

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阅读“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填写表格3

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互动探究

在节选的这几段文章中,杜甫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重大转折?

2.杜甫在流亡中所作的诗歌与他在长安十年困守时的诗歌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在“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一节中提到:“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这一段话在这一节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杜甫的诗歌创作来证明。

4.本文对唐代历史的叙述对表现杜甫有何作用?

5.在这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颖子

【篇二】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第一课时

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 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

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三、培养探究能力:

1、 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

族府邸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②以《春望》《月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③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四、课外阅读杜甫下列名篇:《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月夜》、《北征》、《三吏》、《三别》,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篇三】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教学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000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笔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三、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四、学习指导与阅读文本 1、学习指导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2、快速浏览全篇,重点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表1:

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746

杜甫经历 诗歌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在这里。 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

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余了。

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李林甫专权,摆布阴谋,杜甫遭受打击,经济情形一边写诗推崇那些贵族,一边在诗中

也起了变化,为了维持生倾诉自己在辛酸和悲愤,写出了他在进行欺骗性考试

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这个腐化的社会中感到的真实:“纨做起几个贵族府邸中的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宾客”,内心仍有冲突。 玄宗过分推崇道教,举行杜甫正感到走投无路,趁 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了三个盛典

赋》,一时名声大噪。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仕途仍然无望。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 甫向一些朴素而平凡的朋友用自然活泼的语言诉说自己的病和饥寒,开始吸取民间的方言口语,把它融化在自己的诗句中,使他的诗变得更为新鲜有力。

杜甫看到士兵们出发时的情景,遏制不住他心头的痛苦,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以前的歌咏对象不外乎个人遭遇和自然界的美境,随着此诗的出现,他的诗的国土扩大了,里面出现了唐代被剥削、被奴役的人民。

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难以忍受了,他毫无顾忌地写出《丽人行》,描画她们丑恶的行为。

747

751

751秋

751

乱世的种子已经到处萌 芽。李林甫专政,奸臣弄权,把开元时代姚崇、宋璟培养的一些纯良政风破坏无余。边将们好大喜功,挑动战争。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生产力衰落下去了。 政风腐败,边境失利,民 生渐趋凋敝,玄宗的奢侈生活却有加无已。

751

752秋

杜甫与几位朋友共登慈他在秋日的黄昏望见秦山破碎,泾渭

难分,从无语的山川中看出来时代的恩寺塔。

危机。

豪情虽然能够得到一度的发作,但仍753.8 长安霖雨成灾,米价腾杜甫天天从太仓中领米。

贵,政府从太仓中开仓放在这一时期,只有一个朋不免有深沉、惊悚的感觉。

友郑虔能让他笑逐颜开,赈。

有时甚至恢复早年的豪兴。

754

他没有完全断念,接连进诗歌是他求得仕进的手段,这些诗有了两篇赋,同时向权贵投一定的格式:首先颂扬他们的功业,诗,请求他们援引。一方随后陈述自己的窘迫,最后写出投诗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的本意,说得又可怜、又迫切,排律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里堆砌的典故也掩盖不住他凄苦的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心情。 段的地步。

755

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登杜甫辞却河西县尉,改就他把从长安到奉先的经历和感想写峰造极,人民生活贫困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时常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极点,随着频年的水旱灾往来于长安与奉先之间。诗。这是杜甫划时代的杰作,反映出害,贫富悬殊一天比一天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以及杜甫内严重。唐代从此结束盛爱护人民的政府,但他把心的矛盾与伟大人格;这也是杜甫长世,进入坎坷多难的时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看出,杜

上。到了奉先,自己周岁甫在思想的进步与艺术的纯熟上都期。

的儿子刚刚死去。 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④总结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流亡生活

时间 755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斓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个月离开了长安。 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756

哥舒翰正统领20万军队杜甫从奉先带领着一家757年写成的《彭衙行》,扼守白水以南的潼关。但人到了白水。随即在局势真实而自然,透出一股诚

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朴的气息,充分发挥了作不久全军溃败。

亡的生活。 者的写实天才。 鄜州三川洪水暴发,兵灾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城

和洪水,使得万家被难。北的羌村。8月洪水落后,玄宗逃出长安,遭遇马嵬只身北上延州,投奔灵坡事变,7月,太子李亨武,却被胡人捉住,送到

了沦陷的长安。“数尝寇继位于灵武。

乱,挺节无所污。”

房琯率军收复两京,却在杜甫困居长安,关心着远杜甫在《悲陈陶》中写出一天内全军覆没。胡人凯方的战局,怀念着自己的了人民对于官军的渴望。旋而归,失望和痛苦的是亲人。 在《悲青坂》中,他说,

反攻要等待条件的成熟,长安的人民。

不要焦急。他个人的生活和心境在《春望》中得到

756

756

了充分的表达。

757

安禄山被杀死,肃宗南迁杜甫出逃凤翔,拜见肃在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出

宗,至凤翔,情势有所转变。 被任命为左拾遗,但逃时提心吊胆的情形。 卷入了一件长期的政争中。

肃宗命他离开凤翔,回鄜这次旅程使杜甫写成了州探望亲人。政治生活失《北征》,这首诗用高度败,被皇帝放还回家。 的写实技巧写出了旅途

的经历和家境的贫困。

757.8

④总结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 757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到长安。 安。 兴奋的心情。

长安杜甫最后一次留居长安,写了些唱和诗和朝谒诗,757.11—胡人势力依然猖獗,

官左拾遗,过着闲散的官毫无光彩,缺乏充实的内758.6 物价飞涨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容,显得轻飘而悠扬,没吏生活。

有分量。 758

离开皇帝,被派到华州做他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司功参军,政治失意,心了出来,由此得到机会,

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境凄凉。

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

758

相州唐军大败,洛阳一带杜甫先从华州到洛阳,然杜甫把他看到的、听到骚动起来,到处呈现着紊后返回。一路上,接触的的、亲身经历的人民的悲

都是那些老翁老妪、征夫剧凝结成《三吏》《三别》。乱与不安。

怨妇的愁眉苦脸,在官吏这6首诗是杜诗中的杰残酷的驱使下担受着无作,继承了《诗经》、汉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乐府的优秀传统,不只单处申诉的痛苦。

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封建社会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他有这样的成就,完全是由于他接近了人民。 民生凋敝、外族侵凌、国 力空虚、民生凋敝。

《洗兵马》一诗把当时的政治情况说的很沉痛,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了

759

朝廷的种种缺陷。

④小结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总结

“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第四课时

一、问题探讨

1、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提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二、总结

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

二、教师提供的思考讨论的角度与题目如下。(用3课时) 1.从杜诗入手:通过杜甫的诗了解杜甫的人格与社会现实。 (1)你了解的杜甫的诗歌有哪些? (2)从诗歌看诗人的情感、人格。 (3)从一组诗中看诗人情感的变化。 (4)从诗歌看社会状况。

【篇四】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1

2

3

4

【篇五】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宋孜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将课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一石三鸟,既能学习传记文学的相关知识,又能积累增长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4.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的兴趣:有收有放。放,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教学的起点,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切入,学生既可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话题中做出选择,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独抒新见;收,学习活动由教师引导,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要紧扣本传记的特点展开。共用5课时。

一、学生可以自行设计表格,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完成传记的阅读,并选择传记中自己感兴趣,有深刻体验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深入地探究。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认真地读传记。静心读书是学好传记的重要环节。(用1课时)

长安十年

746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747 李林甫专权,摆布阴谋,进行欺骗性考试 杜甫遭受打击,经济情形也起了变化,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做起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内心仍有冲突。 一边写诗推崇那些贵族,一边在诗中倾诉自己在辛酸和悲愤,写出了他在这个腐化的社会中感到的真实:“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751 玄宗过分推崇道教,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正感到走投无路,趁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一时名声大噪。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仕途仍然无望。

751秋 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 杜甫向一些朴素而平凡的朋友用自然活泼的语言诉说自己的病和饥寒,开始吸取民间的方言口语,把它融化在自己的诗句中,使他的诗变得更为新鲜有力。

751 乱世的种子已经到处萌芽。李林甫专政,奸臣弄权,把开元时代姚崇、宋璟培养的一些纯良政风破坏无余。边将们好大喜功,挑动战争。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生产力衰落下去了。 杜甫看到士兵们出发时的情景,遏制不住他心头的痛苦,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以前的歌咏对象不外乎个人遭遇和自然界的美境,随着此诗的出现,他的诗的国土扩大了,里面出现了唐代被剥削、被奴役的人民。

751 政风腐败,边境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玄宗的奢侈生活却有加无已。 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难以忍受了,他毫无顾忌地写出《丽人行》,描画她们丑恶的行为。

752秋 杜甫与几位朋友共登慈恩寺塔。 他在秋日的黄昏望见秦山破碎,泾渭难分,

从无语的山川中看出来时代的危机。

753.8 长安霖雨成灾,米价腾贵,政府从太仓中开仓放赈。 杜甫天天从太仓中领米。在这一时期,只有一个朋友郑虔能让他笑逐颜开,有时甚至恢复早年的豪兴。 豪情虽然能够得到一度的发作,但仍不免有深沉、惊悚的感觉。

754 他没有完全断念,接连进了两篇赋,同时向权贵投诗,请求他们援引。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是他求得仕进的手段,这些诗有一定的格式:首先颂扬他们的功业,随后陈述自己的窘迫,最后写出投诗的本意,说得又可怜、又迫切,排律里堆砌的典故也掩盖不住他凄苦的心情。 755 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登峰造极,人民生活贫困到极点,随着频年的水旱灾害,贫富悬殊一天比一天严重。唐代从此结束盛世,进入坎坷多难的时期。 杜甫辞却河西县尉,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时常往来于长安与奉先之间。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但他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到了奉先,自己周岁的儿子刚刚死去。 他把从长安到奉先的经历和感想写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这是杜甫划时代的杰作,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以及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伟大人格;这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看出,杜甫在思想的进步与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

755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斓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756 哥舒翰正统领20万军队扼守白水以南的潼关。但不久全军溃败。 杜甫从奉先带领着一家人到了白水。随即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757年写成的《彭衙行》,真实而自然,透出一股诚朴的气息,充分发挥了作者的写实天才。

756 鄜州三川洪水暴发,兵灾和洪水,使得万家被难。玄宗逃出长安,遭遇马嵬坡事变,7月,太子李亨继位于灵武。 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城北的羌村。8月洪水落后,只身北上延州,投奔灵武,却被胡人捉住,送到了沦陷的长安。“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756 房琯率军收复两京,却在一天内全军覆没。胡人凯旋而归,失望和痛苦的是长安的人民。 杜甫困居长安,关心着远方的战局,怀念着自己的亲人。 杜甫在《悲陈陶》中写出了人民对于官军的渴望。在《悲青坂》中,他说,反攻要等待条件的成熟,不要焦急。他个人的生活和心境在《春望》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757 安禄山被杀死,肃宗南迁至凤翔,情势有所转变。 杜甫出逃凤翔,拜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但卷入了一件长期的政争中。 在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出逃时提心吊胆的情形。

757.8 肃宗命他离开凤翔,回鄜州探望亲人。政治生活失败,被皇帝放还回家。 这次旅程使杜甫写成了《北征》,这首诗用高度的写实技巧写出了旅途的经历和家境的贫困。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

757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兴奋的心情。

757.11—

758.6 胡人势力依然猖獗,长安物价飞涨 杜甫最后一次留居长安,官左拾遗,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 写了些唱和诗和朝谒诗,毫无光彩,缺乏充实的内容,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758 离开皇帝,被派到华州做司功参军,政治失意,心境凄凉。 他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了出来,由此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

758 相州唐军大败,洛阳一带骚动起来,到处呈现着紊乱与不安。 杜甫先从华州到洛阳,然后返回。一路上,接触的都是那些老翁老妪、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在官吏残酷的驱使下担受着无处申诉的痛苦。 杜甫把他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人民的悲剧凝结成《三吏》《三别》。这6首诗是杜诗中的杰作,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优秀传统,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封建社会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他有这样的成就,完全是由于他接近了人民。

759 民生凋敝、外族侵凌、国力空虚、民生凋敝。 《洗兵马》一诗把当时的政治情况说的很沉痛,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了朝廷的种种缺陷。

二、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的兴趣,展开讨论。论题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来,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具体操作要视学生情况而定。教师提供的思考讨论的角度与题目如下。(用3课时)

1.从杜诗入手:通过杜甫的诗了解杜甫的人格与社会现实。

(1)你了解的杜甫的诗歌有哪些?

(2)从诗歌看诗人的情感、人格。

(3)从一组诗中看诗人情感的变化。

(4)从诗歌看社会状况。

(5)诗人、感情、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2.从杜甫其人入手:感受杜甫的人格魅力,探究其人格魅力形成的社会原因及其与诗歌的关系。

(1)你所了解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杜甫?

(4)时代是怎样造就杜甫的?

(5)杜甫的诗歌中是如何体现杜甫的人格的?

3.从时代入手:

(1)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特点?

(2)给人物作传,为什么要写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3)传主的思想、感情、创作与所处时代社会状况的关系如何?

三、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杜甫传》(冯至),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选作“杜甫小传”“杜甫评传”(参阅课后“有关资料”中“关于传记”)。(用1课时)

此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培养学生的深入分析与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各种资料,达到认识中国古代传记与现代传记不同,更深刻地体会到冯至的《杜甫传》所体现出的现代传记文学的艺术品格。

具体实施建议:

1.有重点地阅读课文;

2.课前阅读其他的杜甫传记(如莫砺锋的);

3.利用“拓展与实践”提供的资料《新唐书杜甫传》,与冯至的《杜甫传》进行比较。 <p align=right>宋孜婷</p>

【篇六】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冯至《杜甫传》

少儿时代

公元712年正月,春天的绿色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像每个新生儿一样,光赤而稚嫩的身子偎依在母亲怀中,贪婪地吸吮着乳汁.他的父母,亲戚以及前来祝贺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幼儿,将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万古璀璨的巨星.

他就是杜甫.

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先世居于杜陵(今西安 市东南).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 ,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封当阳县侯.十世祖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到襄阳 (今湖北襄樊),任魏兴太守,曾祖杜依艺任巩县(今属河南)县令,遂迁居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近世官职虽不如远祖那样显赫,但家境仍是富裕的,这为杜甫的 成长,读书和漫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杜甫的母亲是清河大族崔家的女儿,在杜甫尚未 记事时便死去了.继母卢氏过门后,杜甫寄养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家.姑母为人贤德,对幼小的杜甫关怀 备至,胜过亲子.有一次,两个孩子同时患病,她为了保住杜甫的性命,忍痛舍弃了儿子.此事是杜甫稍 大以后从仆人口中听到的,对他的触动很深.天宝元年(742)姑母逝世,他以无限悲痛和崇敬的心情 撰写墓志,称其为"有唐义姑"."义姑 ",是春秋时鲁君对一妇人的赞称.据《列女传》载,齐军来攻鲁 国,逼近郊外,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妇人见形势危急,子侄不能两全,便舍弃儿子,抱起侄子逃难. 齐军问其故,答曰 :"弃子而行义 ."齐军感慨道: "鲁郊妇人犹能持节,何况朝廷 !"遂罢兵.此事与 杜甫二姑所为十分相像,故以"义姑"称之.杜甫后来的同情弱小,怜悯民瘼的思想形成,与姑母的身教有一定的关系.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无 可挽救地泯灭于记忆的长河里.使杜甫到晚年仍然记忆犹新的,是他6岁时在偃城(今属河南)见到的公 孙大娘舞"剑器".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 "剑器"是一种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铿锵.杜 甫晚年回忆当时公孙大娘的舞姿,说她忽而自空而落, 光彩夺目,如同后羿射落的九个太阳;忽而拔地而起, 凌空飞腾,如同一群天帝驾着蛟龙飞翔;她上场时神情端庄,如同雷霆初止,天地一片肃穆;她收舞时英姿卓立,如同江海停止翻腾,凝聚着清冷的光辉.这说明,幼年的杜甫就已对艺术有了较强的感受力和丰 富的想象力.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据说,当时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 舞蹈之后,书法大有长进.事实说明,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对此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也起了一 定作用.

杜甫7岁时,开始创作诗歌.儿童作诗,往往以 动物为题材.初唐诗人骆宾王也是7岁时开始作诗, 那首《咏鹅》诗确实写得不错.杜甫所咏的却非平凡 的鹅,而是神鸟凤凰(诗已失传).在古人心目中, 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杜甫开口便咏凤,这说明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国家富强的期盼.这似乎是一个预兆,因为杜甫终生都是心系国家,心系民族的,他对国家,民族的那份苦恋, 真可感天地而泣鬼神.中国有句老俗语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以杜甫观之,此言不差. 练习作诗的同时,杜甫还学写大字,很勤奋,很 刻苦,到9岁时,已写满了一口袋的习作.同写诗一样,书法也是家传.祖父杜审言和父亲杜闲都于书法 上有一定造诣.杜审言曾自夸其书法"当得王羲之北 面 ",虽属虚张,但看来也确有相当的水平.宋人蔡 居厚家

藏杜闲所书《 豆卢府君德政碑》,称其书法" 简远精劲 "(见《 苕溪渔隐丛话》).杜甫在家庭翰 墨的熏陶下,书法日有长进,步入壮年后终于形成" 瘦硬"的风格,明朝人胡俨曾见过杜甫书写的《赠卫八处士》(此诗为杜甫47岁作),称其"字甚怪伟" 杜甫晚年所作《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表述了"书贵瘦 硬方通神"的主张 ,"瘦硬"是杜甫的艺术审美观, 无论对书法,对绘画,对诗歌艺术都持有这种观点.

杜甫十四五岁就已在诗坛崭露头角,他出入于文 人荟萃的场所,与当时的文坛名流交往.郑州刺史崔尚,豫州刺史魏启心,曾褒奖杜甫的文才有似汉朝著 名文学家班固和扬雄.这二人的年龄当大于杜甫几十岁,他们乐与少年杜甫交往,颇能说明杜甫文才的超 卓.这期间,他还得到岐王李范的赏识.李范是睿宗第四子,好学工书,雅爱文士.杜甫经常出入于李范 的府第.中书令崔憬的弟弟崔涤任秘书监,与玄宗款密,此人也对杜甫很器重,常邀杜甫来家中作客.杜 甫晚年飘泊潭州( 今湖南长沙),遇到了当年著名歌唱家李龟年,曾感慨万端地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就是回忆少年时与李,崔二人的 交往. 杜甫虽然成熟较早,但作为少年的他,仍未完全 脱掉孩子气.幼儿时他身体不太好,经常闹病,在姑母的精心照料下,长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个" 黄犊 ",一天到晚欢蹦乱跳没个时闲.他家的院子里种有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 他简直就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欢声笑语飞满庭院.这时的他决不可能想到,命运之神已悄 悄地为他安排了一条艰难困苦的生活道路,他将在这条坎坷的人生旅途上洒汗,流泪,泣血,哀歌.但此时,他距离这条道路还远,因为他还有一个颇为快意的青年时代.

壮游足迹

唐代知识分子不囿于书斋生活,读书之外喜好游 历天下.特别是盛唐时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已然成为时尚.杜甫出生的那年,玄宗正好即位.这 位天子在执政初期的二三十年间,尚能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姚崇,张说,张九龄这些贤人为相,也能采纳 一些批评,建议,终于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当时社会财富充足,国库殷实,民生安定,道路畅 通,社会秩序也好.这为读书人的漫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他们被昂扬的时代精神所鼓舞,被祖国的大好 河山所吸引,走出书斋,广泛地接触社会人生,广交天下诗友,寻求从政的道路.

杜甫正是抱着这些心愿而开始漫游的 .从20岁 起到34岁止,共有三次长途远游,第一次是游吴越. 开元十九年( 731),他从洛阳出发经水路抵达江 宁(今江苏南京).在秦淮河北岸的瓦棺寺里,他终于见到了渴望已久的晋代名家顾恺之的壁画.瓦棺寺为 晋武帝时所建,寺内建有高阁,高达24丈 ,极其壮观据《京师寺记》载,东晋兴宁年间,瓦棺寺准备重 修,寺僧请人捐款 .最多者也不过10万钱,而顾恺之出口便是百万.等到兑现时,他让僧人粉好一面墙 壁,自己关在这间屋子里达一月之久,精心绘制维摩诘的画像,画完身躯,将点眸子,便对僧人说:请告 知世人,第一天来观此像者,捐10万钱 ,第二天可 捐5万 .世人皆知顾恺之丹青绝妙 ,前来观画者挤 满寺院,不消片刻,便得钱百万.杜甫早已得知这段 艺坛佳话,今日得以目睹此画,心中异常兴奋,瞻顾之间,不禁深深遗憾未能与这位艺术大师生在同时.

离开江宁以后来到苏州.苏州是春秋时吴国国都. 在苏州阊门外,他凭吊了吴王阖闾的坟墓.此墓建在城西北的虎丘山上,传说当时曾以扁诸鱼肠剑3000柄 作为陪葬,封土三日,有金精结成白虎踞于坟上故将此山称为虎丘.杜甫前来凭吊时,此地已十分荒凉了. 虎丘山中有剑池,相传

是秦始皇为挖掘阖闾墓而形成的深涧,水深莫测,旁有几丈高的石壁.杜甫游览了 剑池,又去游城西南的长洲苑.这里是当年吴王游猎的场所;水汀沙渚间早已消失了帝王的踪影,唯留荷 花菱叶,在天水之间吐着清香.城西北有吴太伯庙, 太伯是周朝祖先古公父的长子,传说古公预见其幼子 季历的儿子姬昌 (即后来的周文王) 会为君.太伯深明大义,为让父亲的愿望顺利实现,便出走避居勾 吴.杜甫怀着仰慕之情,几次拜谒太伯庙,为其礼让精神而感动落泪.

杜甫原想从苏州东渡日本,古代传说那里是太阳 出生的地方,当然很吸引人.杜甫已经租了航海的船只,却终究没能成行,于是南渡钱塘江,到了会稽(今 浙江绍兴).会稽是春秋时越国国都 ,有勾践庙.杜甫凭吊了卧薪尝胆,终报国仇的越王勾践,对秦始皇 留在会稽的古迹也作了游览.会稽城南三里有鉴湖( 又名镜湖 ),时当盛夏,杜甫站在湖边,享受着湖面 送来的阵阵凉风.又乘船游览了剡溪,那里山水秀异竹茂林深,使他大开眼界,徜徉不已.

开元二十三年(735),他24岁时从吴越回到 巩县,准备参加这年在东都洛阳举行的进士考试.他自视颇高,认为自己的文才可以匹敌屈原,贾谊,可 以俯视曹植,刘桢.结果却未能考取,但也不以为意, 着手准备第二次漫游.

开元二十四年( 736),他去漫游齐赵(今山 东和河北南部 ).这期间,他结识了好友苏源明.二人曾于春日登临邯郸赵王丛台,缅怀古人,翘首放歌.

又在冬天射猎于齐景公畋猎过的青丘(今山东益都附 近 ),在皂枥林中,云雪冈上呼鹰逐兽.杜甫箭术不错,有一次,射下一只大鸟,把苏源明乐坏了,称他 为晋代的将军葛强(征南将军山简的爱将).

杜甫之父杜闲此时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杜 甫前往探望父亲,登上兖州城楼,极目而望,但见浮云连绵于大海和泰山的上空,平野苍茫,远远伸向青 徐二州.他的心神由空间跃入时间,想到兖州东南的峄山上还留有秦皇的功德碑,曲阜城东还留有汉景帝 儿子鲁共王所建的灵光殿.物是人非,宇宙悠悠,登临怀想之际,不禁生发万千感慨.

泰山素称五岳之宗,杜甫初次目睹它的雄姿,内心产生强烈的震动,写成名篇《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目此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象,表现了青 年诗人的凌云壮志和阔大胸襟.据杜甫晚年诗《又上 后园山脚》,可知杜甫当时于望岳之后确曾登上泰山 绝顶,未能有诗传于后代,大约是笔力不敌《望岳》而被作者自行淘汰了.

这一时期,他还游历了任城(今山东济宁 ),与 任城许主簿同游南池,那清澈的秋水,疏淡的秋色, 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与巳上人,张隐士交游,写 诗赞美他们的幽雅居处和淡泊情怀.此

次漫游齐赵共历五年之久.

开元二十九年(741),他从山东回到洛阳,在 洛阳东面,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建造一座"土室" (即窑洞),名曰"陆浑庄".首阳山有他远祖杜预和 祖父杜审言的坟墓,建造土室是为了便于祭奠祖先. 这年寒食节,土室建成,他写成《祭当阳君文》,表 示要以杜预为楷模,建功于当世.大约就在这一年, 他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成婚.夫妻恩爱,感情融洽, 相依相守,白头偕老.

从天宝元年(742)到天宝三载( 744), 杜甫居洛阳,其间曾与秘书监李令问,驸马郑潜曜等有过交往,拜访过初唐诗人宋之问遗留下的山庄别业, 游历过龙门奉先寺等地.天宝三载三月,翰林学士李白因傲岸不羁得罪了朝廷权贵,被玄宗赐金放还,路 过洛阳时,和杜甫初次相逢,二人一见如故.一年多的京都生活,使李白对腐败的朝廷加深了认识,他想 隐居名山以求精神的愉悦;而杜甫在洛阳居住期间, 对世俗的伪劣也十分厌恶.当他得知李白欲往梁宋漫 游,便欣然相约同往.这是他的第三次漫游. 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是当时繁华城市, 人口密集,建筑壮观.汉文帝少子梁孝王刘武以淮阳 王徙封于此,在开封城东南建"东苑"(又称兔园), 园林规模宏大,方圆三百余里.梁孝王在其间赏游驰 猎,广纳宾客,当时名士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均为座上客.园内有春秋时师旷吹乐之台.梁孝王增筑 曰明台.因梁孝王常案歌于此,故亦称吹台.杜甫与李白,高适(时高适寓居于梁宋)畅游梁园,登临吹 台,环顾大野,思怀古人,并对当时玄宗崇尚武力, 频动开边之战表示忧虑.其后,他们又同游单父台, 单父是春秋鲁国邑名,故址在今山东单县南,与宋州 (商丘)邻近.孔子弟子宓子贱作单父宰时,很得民 心,终日弹琴而单父治理得很好.后代人思念他,称 其弹琴处为琴台 ,即"单父台".杜甫他们登此台时 已是冬季,天上万里风云,地上大泽霜冻,树叶纷飞, 禽兽哀鸣,萧飒的景象唤起他们对时局的忧怀.天子好武,边将多以武功求宠,连年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 力财力,这与宓子贱的鸣琴而治形成鲜明的对比.抚今追昔深为国事而惆怅.

不久,高适离开梁宋南游楚地,杜甫同李白渡过 黄河去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不料华盖君已死,唯余三五弟子守在清冷的道观,只得失望而去,于天宝 四载初到达齐州(今山东济南 ).当时李邕的族孙李之芳作齐州司马,李邕作北海(即青州,今山东益都) 太守.李之芳建造新亭竣工,李邕前来观赏,得知杜甫在齐州,便请求相见.李邕的诗文和书法闻名于当 时,声望颇高.杜甫与他交游,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所作诗篇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 被清人何绍基书写( 何氏改"海右"为"历下")挂 在大明湖历下亭上.

困居长安

天宝五载(746),杜甫35岁,结束了长达十 几年的漫游,来长安求仕,以实现扶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然而,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 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 生活极端腐化.早在开元二十四年( 736),他就 任用李林甫为宰相,导致了乱政的发生.正直的杜甫 在这样的朝政下而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已如白日作梦.不过,他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为 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迷途天子还是可以返回正路的, 国家仍可回到开元盛世的局面.于是,他积极寻求从 政的道路,在艰难困苦中咬紧牙关,坚持既定观念, 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

他来长安不久,父亲便去世了,这使他的生活失 去了经济来源.渐渐地,他需赖亲友的周济了.有时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采些草药,经过加工,拿到市场 出售以糊口.有时去买政府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 食.甚至有时竟过上乞讨的生活 :"朝叩富儿门,暮 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

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是他卑屈生活的真实写照."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衣衫褴褛,经常挨饿,动不动就是十来天没米下锅. 他的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 他每每前去走动.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 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 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 感慨万分,人一贫贱,就连同族晚辈也要给点脸色看了.使他深受感激的是有一位叫王倚的青年朋友对他 的款待.有一次杜甫闹疟疾,很厉害,在生死线上徘徊了100来天,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大病初 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步,来到王倚家门.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问清原委之后,十分同情,虽说家境也 不富裕,还是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于艰难困苦中受此厚遇,激动得手脚轻旋,病体顿时松快 了许多,写诗对王倚说 :"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 长相见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饥饿之苦,可以 想见.杜甫曾一度把家属接到长安城南的下杜城,不 久便因生计问题而被迫迁移到长安东北240里的奉先 (今陕西蒲城县),寄居在县署公舍里.

生活的艰难并未使杜甫后退归隐(当然,他也时 时在诗中表露隐逸的念头,但终未实践 ),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它使杜甫始终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 中,从而有可能对社会人生加深认识.

天宝六载(747 ),也就是杜甫来长安的第二 年,玄宗诏令天下之士通一艺以上者皆到京都就选. 此时正值李林甫频频制造冤案之际,他怕参加考试的 人在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便施展阴谋诡计,把考生全部落选.杜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这次考试,不料竟 是这样的结果,他沉痛而且愤慨,在其后所作的多首诗中表达了这种心情.

考试的路子走不通,杜甫便向显要投诗,以求他 们的援引.这些投赠诗一般都是这样的格局:颂扬对方的功德,讲自己的经国济世的抱负与才能,目前的 困境,或明或暗地呼唤对方给予提携.他首先寄希望于韦济.韦济作河南尹时,曾慕杜甫的诗名而几次去 陆浑庄寻访,向人打听杜甫的情况.杜甫得知后,作《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一诗,对韦济表示感谢,并希 望得到他的汲引.天宝七载(748 ),韦济迁尚书左丞入京后,杜甫又有《赠韦左丞丈济》诗,诗中颂 扬了韦家门第,并大声呼吁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 一呼 ."希望对方大力提拔.韦济也确曾在百官会集 的场合为杜甫张扬过诗名,但于杜甫的进入仕途却未能起到作用.这使杜甫感慨万端,在其后所作的《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痛痛快快地发了一通牢骚. 韦济之外,他还赠诗给汝阳王,赠诗给京兆尹鲜于仲 通,痛苦言道 :"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 ."赠诗给左丞相韦见素,叙及韦,杜两家原是世交,盼望给 以照顾.又曾赠诗给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当时他的诗 友高适在哥舒翰幕府中掌书记 ),提出愿去幕府参谋 军事的请求,并赠诗给哥舒翰的判官田梁丘,寄望他 从中帮忙.哥舒翰是个讲义气,重贤才的人,如果不是身患重病,还京居家的话,杜甫很可能就此参军了.

在投诗求引的同时,杜甫还直接向玄宗献赋,以 求天子赏识.天宝十载(751),投献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

玄宗看重了他的文才,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宰 相考他的文章.那一天,杜甫来到中书堂应试,由李林甫出题,集贤院的学士们都来监考.这次考试,杜 甫只是获得了一个"参列选序"的资格,使他大失所 望.此后 ,杜甫又献《封西岳赋》和《雕赋》,仍不 见有任何进展.直到天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