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


篇一:《乐善好施篇》

乐善好施是指福建人民“舍得给予,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把乐善好施作为福建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乐善好施在八闽大地上不断传承、光大,演化为独特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道德追求和处世境界,体现了福建人民的高尚情操。

乐善好施体现福建人民崇仁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儒家“仁义”思想深入八闽人心,特别是当代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熏陶,形成了福建人善体他人、急公好义、舍得给予、扶贫济弱的精神品质特征。

乐善好施体现福建人民守望相助的行为习惯。福建人有着千年移民史,中原移民面对异乡陌生而险恶的生存环境,同舟共济、助人自助,是人们共同抵御灾难和风险的必然选择。这恰恰是形成“乐善好施”精神的朴素思想基础。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福建人民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捐物,捐款总额逾11.15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七位。2010年玉树地震后不到一周时间,福建人民捐款2.35亿元。

乐善好施体现福建人民勉力向善的道德追求。福建人民一贯推崇善,积极主动地要求自己为善。这样的善行,由内而发,不为外在的目的,而为获得内心的平安、喜乐,是爱心、奉献在福建民间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乐善好施体现福建人民平等博爱的处世境界。福建人民的乐善好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除了同情关爱别无它求,展现的是平等胸怀和大爱胸襟。

乐善好施是凝聚全世界八闽儿女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乐善好施美德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福建的重要推力。面对新的历史与机遇,乐善好施精神也必将在福建大地绽放新的光彩。

乐善好施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是海内外福建人民用行动塑造的一枚文化品牌,经过一代代福建人的道德传承,已经沉淀为一种地域的文化心理。翻开福建的历史画卷,不论是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富贾、百姓,还是勇闯天涯,落脚海外的华人华侨,福建人践行乐善好施美德的一幕幕,为我们诠释着八闽大地数千万儿女团结互助、勇于奉献、助人为乐的人生信念。在胡润研究院连续九年发布的“胡润慈善榜”上,福建籍企业家表现亮眼,2011年福建企业慈善捐款额全国第二,在百富榜中,福建籍富豪占6%,但在慈善榜中,闽商比例达到近20%,个人捐款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元,福建民营企业家也被誉为“最慷慨企业家”。

篇二:《乐善好施,助人为乐》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

——羊山新区道德讲堂之助人为乐篇活动流程

1、唱歌曲

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2、学模范

观看短片——全国德道模范当代活雷锋郭明义。

3、诵经典

朗诵助人为乐相关的经典名句。

4、发善心

5、送吉祥

现场为困难群众献爱心,捐善款。

道德讲堂经典诵读材料

1、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访记》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鲁僖公五年》{乐善好施}.

3、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元.马致远《陈情高卧》

4、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白居易《策林》

5、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陈寿《三国志.蜀志》

6、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诗补逸》

7、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8、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9、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狄更斯

10、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拉布吕耶尔

11、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孔子

12、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1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14、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15、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

16、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17、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

18、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明)冯梦龙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

——羊山新区道德讲堂主持词

同志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道德讲堂!

传播道德故事,推进道德实践,汇聚道德力量。本次道德讲堂的主题是: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共分为5个环节: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

首先,我们进入今天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唱歌曲。请全体起立!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讲堂的第二个环节——学模范。

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全国德道模范当代活雷锋——郭明义的短片。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讲堂的第三个环节——诵经典。请张卉老师带领大家诵读。

1、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4、病人之病,忧人之忧。

5、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6、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

7、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8、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9、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10、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

11、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乐善好施}.

12、君有奇才我不贫。

1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14、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15、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乐善好施}.

16、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7、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18、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讲堂的第四个环节——发善心。

照片这位主人公叫李文华,是羊山办事处新村居委会的居民,她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致使腰部以下双肢瘫痪,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十分的不便,每天不是在床上,就是在轮椅上。2009年他的爱人,家里的唯一顶梁柱子在车祸中身亡,肇事者逃逸,到现在也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赔偿。2010年10月她的小儿子又检查出头部内长有囊肿,东凑西借后勉强做完手术后还需要长期服药。“屋漏偏逢连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一次次的不辛总是降临这个家庭,2011至2012年间,由于行动不便没有帮助,她又连续两次摔伤,导致脚踝粉碎性骨折,旧疤未愈又填新伤。她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现寄宿在80多岁的20多平米的父亲家,

靠低保生活,艰难度日。她的女儿于2011年考上辽宁大学,高昂的学费让这个家徒四壁家无力承担,本应放弃学业,后在新区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为其资助5000元才勉强入学。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讲堂的第五个环节——送吉祥。

是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高尚道德情操的具体表现,下面就让我们都伸出援助之手,为这个一个特别不辛、特别困难的家庭, 100、200不为多,10、20元不为少,不在乎多少,只要我们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只要用我们的真心去暖化一个冰凉的心,足矣!现在请大家为李文化捐款。(播放《爱的奉献》歌曲)

谢谢大家的爱心,也请大家放心,我们会将大家的爱心一分不少的送给李文华手上,送给这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同志们,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希望今天走进道德讲堂的人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以助人为乐为乐趣,以善良为处事之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多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善事,顺手帮助一下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开心过好每一天!

今天的道德讲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三:《乐善好施 厚德载福》

乐善好施 厚德载福

大方镇南郊小学 张伦吉

置身温馨校园,喜迎绿树红花。享恩泽而敬仰,望高楼而欣然。承蒙香港北京大学助学基金会总干事岑超南先生不辞辛劳的多方引进,从2005年至2007年之间,我校分别得到香港道德会区广强先生、北京大学助学基金会名誉会长霍宗杰先生及夫人等各位善长共计一百余万元的巨额捐款,用他们那博大的爱心和实际行动来资助我县的教育事业,使原本简陋不堪的南郊小学焕然一新。 如今,南郊小学的校园上,东西两幢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贫困学童背上了装满爱心的书包高高兴兴地走在上学的路上………香港道德会的无私资助,如一缕缕清风,吹拂在广袤的原野上,温暖在大方人们的心中。拳拳爱心无以言表. 至此香港道德会南郊小学落成之际,我校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满怀感激之情对以上德高望重的先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为仰其厚德善举,特将捐款公布如下:

1、2005年香港道德会区广强先生及各位善长为我校修建东教学楼捐款6万元,为添置课桌凳、办公桌捐款4万元,为扶持120名贫困生捐款6千元。

2、2006年区广强先生及各位善长又为我校修建西综合楼、厕所、南教学楼的更新及校园建设捐款70万元,为扶持120名贫困生捐款6千元;同年,引进北京大学助学基金会名誉会长霍宗杰先生为我校

捐赠校服1246套,折合人民币8.5万元,为扶持80名贫困生捐款8千元.

尊敬的岑超南先生、区广强先生、霍宗杰先生及各位善长无私奉献、慷慨解囊的崇高美德将永远成为大方县各族人民的楷模;他们的爱心和善举将世世代代铭戢在南郊校园之中;他们的功德和荣誉将永久与“香港道德会南郊小学”共存。盛意高情非言语所能鸣谢,厚德载福爱心与日月同辉。

香港道德会南郊小学

撰稿:张伦吉

二OO七年元月

篇四:《苏更生1篇---乐善好施话车门修改稿》{乐善好施}.

乐善好施话车门

苏更生

在无为的西南边陲,芜湖市最高峰三公山脚下,有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村落——车门村。

车门村位于昆山乡东侧,东与牛埠镇接壤,是东入昆山的门户。全境东西走向,山岗起伏绵延,低矮的丘陵呈一字铺开。岗北是滔滔不绝的郭公河,岗南的川字河向东微微一撇,经龙门桥汇入郭公河。地形两水夹一岗,正好是“川”字形排列,很是得体。车门王氏宗祠上的一副楹联,很好地概括了车门村的山河大势:祠宇轩昂,擎天立地,依承虎脉成一体;堂屋神圣,顺水迎风,凌架龙桥纳千川。

车门村现有人口2600余人,王姓是本村的人口大族。车门村就坐落在那“川”字中间的山岗上。地形雄伟,称虎形地。至于村名的由来还有一番说道。车门村前有条川字河,河对岸从前有个俞家村,村上曾供养一吴姓风水先生,双目已近失明。由于吴先生在俞家择地上有功,使俞家富甲一方。俞家起初对他感恩不尽,然时间的推移,俞家人对年老体衰的吴先生渐生嫌意,常以狗食食之。孩子们背地里称他狗食先生。吴先生很是不快。相传王太公平时乐善好施,村东2里处有凉亭村,原是杂草丛生之地,过往商旅常在乱草中休憩很是不便。王太公便捐钱造凉亭一座,并施大碗茶供路人解渴。人称大善人。吴先生也时常摸过河来与王太公闲聊解闷,太公每每待若上宾,自然心存感激。这一日他忽然告诉王太公,贵村风水很好,但须择好门向,且在川字河上架龙门桥一座,以呈龙腾虎跃之势,子孙即可跃龙门扬虎威,大富大贵。如何选择门向?翌日我去晒谷场,看我坐的圈椅朝向即是。第二天,王太公沐浴更衣,等去晒谷场时,老先生已溘然长逝,不巧椅子又被顽童腾挪了位置,门向一时难以确定。王太公悔之不及,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王太公绞尽脑汁决定在村名上下工夫,遂取村名为“车门”。车者,轮也。轮转四方,谜底得以完解。据王氏家谱记载:祜公志洁清高,手植三槐于庭中曰:“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旦果入相,构“三槐堂”。这倒应了好人有好报这句古话。

千百年来,车门人一直秉承乐善好施这一祖训。表现在今天就是车门人对兴办教育的钟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集体经济稍有起色的车门人就依靠自己的节衣缩食,建起了无为西南片第一所有教学楼的小学,曾轰动一时。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他们又慷慨解囊,捐地筹款,迁址新建了规模宏大的前门小学,使这一名不见经传的村小,一下子成了市级示范小学,享誉无为教育界。

过去的荣誉已成历史,现在的车门人正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美好乡村建设上来。今天的中心村规划面积16公顷,居民点及配套设施依昆牛油路与车九公路为轴心呈人字形分布。两路交汇,交通便捷。目前中心村的“人”字形结构的一撇已具雏形,那作为中轴线的一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在“人”字的交汇处,一条柳丝缠绵的塘埂将碧蓝的池水分成一长一方的两块池塘,恰似中心村的双眸。塘埂虽不长,却也有些许西湖苏堤的韵味。这里将是村民亲水休闲的公共活动中心。车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干劲描绘最美好的乡村图景!

在中心村中轴线东侧的陶家山上现有一广龙寺,香火旺盛。此寺原址在今昆山街,名广德寺。据《无为州志》[清]记载:“南广德寺在昆山镇,宋元符2年

车门村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照片

建设中的车门中心村居民楼 车门王氏宗祠{乐善好施}.

广龙寺 建设中的农文化广场

僧知山建。”此寺原系广东佛山布草商人李善根(知山为法号)所创。李氏泛江而上,因遇风船倾,漂泊至昆山,身无分文,为当地百姓接济,遂发宏愿建广德寺。初时规制很小,昆山五十四姓百姓为李氏义行所感,共襄盛事,捐钱物建宝殿,渐成规模。后历兵燹屡建屡毁。1996年在车门等村诸居士的鼎力资助下,迁陶家山并更名广龙寺。据寺方丈释青松介绍,此地为龟龙地,陶家岗为龟背,鲍家墓山是龟头。翘首南望,颇得气势。{乐善好施}.

广龙寺正前方是鲍家墓山(俗称杉树山),现规划为农民文化公园。山侧修建农文化广场,山顶建望湖亭并沿旧制塑佛像供人朝拜。辅以登山步道,间以观赏花木点缀,这样昔日的杉树山就成了今天的“花果山”。登顶远望,但见竹丝湖烟波浩淼,白帆点点;三公山巍峨挺拔,郁郁葱葱。昆山全境尽收眼底,一派繁盛景象。

在选鲍家墓山作为车门中心村“明珠”的农民文化园址上,车门人是作了深入的考量的。因为鲍家墓的传奇恰好给她涂上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那是明朝的那些事儿。这里有一个关于“金头”的故事:

明代有位鲍姓天官,官至太师(太子的老师)。因不满阉党专权,辞官返乡。见鲍氏祖宗牌位不存,便捐出平生积蓄兴建鲍家祠堂。宦官们怀恨在心,诬告鲍氏在家建金龙殿,阴谋篡位。于是皇帝下令将鲍氏斩首示众。后来太子查明实情

后,皇帝为其平反。因错斩鲍氏首级,赐九斤金头同葬以告天下。鲍家为防盗墓,下葬时以12口棺材一道出殡为疑冢。此即为鲍家墓之由来。至于金头是否在此,尚待查考。

“金头”之说确否?今天的车门人已无暇去考证。他们在已创建的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基础上,又甩开膀子投入到美好乡村建设中。2014年该村被评为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整村推进先进村”。已连续10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的车门行政村一班人,正铆足干劲奋力拼搏。目前,投资500万元的中心村基础设施工程已基本建成,居民住宅楼建设已近完工。美好的蓝图早已绘就,有理由相信:在多彩的黄龙桥下,旖旎的竹丝湖畔,乐善好施的车门人正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上演一出出精美华丽的美好乡村乐章。不久的将来,这个大写的“人”字定会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篇五:《乐善好施:佛教对晋江风俗的影响——发表于《福建宗教》2013年第3期》

佛教对晋江风俗的影响

林荣国

泉州古称“泉南佛国”,是佛教文化传入较早较集中的地方之一,佛教文化兴盛。朱熹的评价是“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佛国的文化气氛潜移默化地陶冶了当地淳朴的民风。明代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认为:泉州府“俗尚简朴,多好佛法„„其人乐善”。作为泉州重要的地区——晋江更是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晋江青石山至今还保存着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书写的每字高达两米“泉南佛国”的摩崖石刻。道光版《晋江县志》载:晋人“人多好义,凡邑中兴建大事及寻常施舍,家非富饶,亦耻为人后”。

佛教的广泛传播对于培育晋江的乐善好施的风俗有重要的作用。明代僧人释元贤在《温陵开元寺志》记载: “泉南佛法大兴,禅宫林立„„禅教律三宗硕德,相继而起者指不胜屈。洵足移风易俗,扶世导民,故使海滨邹鲁之邦进为佛国庄严之域”。佛教的传播者通过宣讲佛法、传播佛教教义、佛教思想并发展信徒。僧人宣讲佛法时把理论教化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劝人为善。例如招庆禅师为人说法,或以经论,或以老庄,或以卜篮,或以方药,下至俗谛,皆能随其根器。转博法师宣讲佛法,内容不限于宗教范围,多结合社会现实,劝导村民戒恶行善,正直善良,勤俭持家,婆媳协心,兄友弟恭,和睦家庭。也常邀约邻近各村善男信女上山参与活动。

中国传统的农历七月被称为鬼节,七月初一要“开门”,七月三十是“关门”之日,而在晋江习俗中,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大家都要轮流做“普度”,“普度”是佛教语言,系广施法力、解脱众生之意。“普度”,晋江人又称为“普祀”。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敬祭亡魂,并互相宴请,据说是请的人越多越好 “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厝王„„”逐曰按序,如适逢闰月,又复始重普。乾隆年间,晋江的普度仪式已经出现民间化的倾向。据乾隆版《晋江县志》载“普度,拈香,搭帐棚,连宵达旦„„而渐成为风尚”。

近代,转道、性愿、妙月诸法师在晋江开展佛化运动。太虚法师的弟子宁达蕴、张宗载两位居士到晋江讲学弘法,宣讲佛教与现代革命诸问题,弘一法师也多次到晋江弘法讲学。晋江的一批文化界人士如叶青眼、王振邦、龚念平、周子秀等人受佛化运动的影响,成为新型的佛教居士。

晋江的僧人在宣传佛法的同时,也深知言传与身教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注重践行佛教教义,热心慈善事业,造福一方百姓,为晋江人民树立了榜样,推动了民间乐善好施之风的发

展。宋代僧人法超,安仁乡弦歌里浔海(今龙湖衙口)人。学成归来住北山寺参研藏经后以亲老回乡孝养,在乡里建镇海塔及庵。

乾隆版《泉州府志》载吟啸桥,在三十都。唐代日辉禅师架木为梁,刺史王延彬,余廷英相继修葺。宋咸平(998年~1003年)邑人王养及僧行珍始为石桥。长35丈,宽丈余。在当时,吟啸桥与其他桥一样,承担着连接南北通途的使命,往北经御赐桥、新桥入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