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

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


【篇一】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姓 名 李 岩 波

学 号 081060587

学生单位 陕西省南郑县铁峪九年制学校

所在分校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

指导教师 南 生 杰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08秋 李岩波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这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曹操是全书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丰富而复杂的多重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书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本文就他的奸诈和雄才等方面丰富而复杂的性格进行浅析和探讨。

【关键词】曹操 治世能臣 乱世奸雄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薄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著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是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其人虽然也很机智勇敢、爱才惜才、法度严明、体恤百姓,但更多的却表现出奸诈狡猾、残忍狠毒、虚伪假善。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可以看作是他极为复杂的性格写照,本文就曹操丰富而复杂的多重性格进行浅析和探讨。

一、奸诈残暴,乱世奸雄

1、曹操的残忍狠毒

曹操既是治世之能臣,又是乱世之奸雄。一方面,是他苦心孤诣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但另一方面,也是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吃里爬外,变刘氏江山为曹魏天下。他最奸诈残酷,也最有会玩弄权术。为渡过缺粮的难关,他借仓官之头,以转移士卒的愤怒;自己害怕别人行刺,却假装做梦杀掉自己的近侍。他不追关羽以全其忠,不杀刘备以免失天下之信;他赦免过痛骂过他祖宗三代的陈淋和杀害他子侄的张绣。但是他又极端猜疑忌恨。他认为他是天下第一,什么人也不能超过他,也不能得罪他,否则他就会变着方给你小脚鞋穿,甚至杀你的头,灭你全家。袁忠、桓邵、边让都因为一点小事得罪过曹操,后来落在他手里,尽管下跪求饶,也没有能够摆脱身杀族灭的命运。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陈宫以为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乃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吕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碰

巧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挥剑砍伯奢于驴下。”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语点破了这个千古“绝奸”的真面目。而对曹操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以及杀杨修等故事。

文人相轻的虐根性使曹操很早就动了干掉杨修的想法,但是由于他有一个“爱才”的名声摆在外面,所以他只能忍,但是偏偏这个有点自大的杨修在他军事行动不利,心烦意乱,有气没处撒的时候窥透了他内心的秘密,揭穿了他“鸡肋”的哑谜,因而他毫不犹豫地以“惑乱军心”的罪名除掉了一个眼中钉,而且这个罪名很正当,使他因猜忌而杀人的恶劣行为成为了合法的。

再看“梦中杀人”,为了防止别人暗中害己,曹操精心编造了一个“吾梦中好杀人”的谎言,但是他知道凭他嘴上说说,这近似童话的谎言肯定是没有人相信的,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话,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曹操又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的好戏,再看看他醒后的表演,“佯惊问”、“痛哭,命厚葬之。”表现了让人恐怖的冷静、计划性和有步骤性,其结果自然达到了曹操的目的:“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2、曹操的奸诈狡猾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献帝进退两难。这

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出了个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大喜,从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盖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当时的刘备与吕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命”将二人全杀尽。这回又是荀彧献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鲁莽而事败。由此,曹操的面目可见一斑。所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曹操见“二虎竞食计”不成,又施起了“驱虎食狼计”。一面暗令人往袁术处通报,说刘备上密表,欲略南郡。袁术闻之大怒而攻刘备。然后又明诏刘备去讨袁术。这样,使得袁术与刘备间发生战争,以相互削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表明曹操的奸诈狡猾,在当时与曹操集团对立的袁绍集团中,谋士沮授就曾提出过相同的主张,却没有得到采纳。诸葛亮曾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里的“谋”,不但点名了曹操的奸诈,也说明曹操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

随着势力的壮大,曹操的行动由当初的隐蔽而转向放肆。太尉杨彪是袁术的亲戚,曹操怕他与二袁为内应,于是密使人巫告杨彪通袁

【篇二】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曹操形象分析

奸雄英雄 是也非也

——曹操形象分析

内容提要 提及曹操,人们对他的印象总是比较深刻的。或雄才大略,或深谙世故,或治下有方或阴险奸诈,他的性格是丰富且复杂的。治军,他可以表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风范,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堪为乱世领袖典范。为谋,他也可以游刃有余,勤于阴谋诡计,狡诈伪善。为人,他能够横槊赋诗,豪气冲天慷慨激昂,亦能杀戮成性,专横跋扈。

因而,毛宗岗评曹操“古今奸相中的第一奇人”。但众人对曹操的评价,多来源于《三国演义》,但其毕竟是演义小说,可以姑且赏之,切不可作为真实依据。而究查曹操真实的人物形象,《三国志》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的目的就是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比较分析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关 键 词 曹操 《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一、《三国志》对曹操形象价值的肯定——英雄的产生 曹操“英雄”形象的形成,其主要来源就是西晋文人陈寿笔下的《三国志》。 然,何谓英雄?总结来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可以说,人们对英雄的赞美从不吝啬词语的。毫无疑问,《三国志》是一部史传作品,因而其对于曹操形象的塑造和评价,立足于史实,成功描写了曹操在当时的动乱社会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军事、政治、文学等方面的才学与睿智,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卓越的军事才能、超乎常人不拘格套的治军用人谋略、杰出的文学创作成就,无不为后人所赞赏。

相比较《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无疑,前者作为一部史传作品

要比后者更为人所信服。《三国志》中,曹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陈寿除了用一些重大事件来表现出曹操非比常人的卓越才能时,还选择了相当数量的篇幅来刻画其细微举动。如《三国志》中《武帝纪第一》之始即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几句话,可以说是对青少年时期的曹操做了一个准确的评价。尤其是“世人未之奇也”,也是未来他性格丰富而且复杂的预兆,也侧面为他以后驰骋天下、叱咤风云、权倾朝野作好了铺垫。“光和末,黄巾起”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平定了黄巾起义,接着升迁济南国国相,在这里作者描写到他将“长吏多阿附贵戚,脏污狼藉”的混乱局面整治成了“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的斐然政绩。裴注引《魏书》亦评道:“政教大行,一郡清平。”“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由此可见,曹操不仅是一个武将,亦可以是一位造福一方的行政长官。

此外,曹操长远的政治眼光也在《三国志》中得到了肯定。“卓到, 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当是时,何进召董卓进京,另立献帝,京城乱如麻团。董卓上奏举荐曹操做骁骑校尉,准备与他共商朝政。于是,曹操便改名换姓,逃往家乡。如若曹操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如此诱惑从天而降怎会毫不动心,反而改名换姓逃亡?无它,只是因为他早已看出董卓此人残暴凶厉,骄奢淫逸,虽执掌朝政大小事务,但已日薄西山,气数已尽,难以成大事!除了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之外,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逐鹿天下的有力条件。

公元183年,曹操被任命骑都尉。随后升至济南国相、典军校尉、东郡太守、兖州牧等官职。随着官职越升越大,领军作战,征战沙场的时日必不可少。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为世人所奇。《三国志》中记载:“建安三年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公与荀玉书曰:“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 到安众,破绣必矣。”曹军被刘表切断后路,行军缓慢。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曹操仍坦然自若,并笃定到了安众县时,一定会打败张绣。到了安众县,曹操“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可以说,在这一次战争中,曹操将他的军事谋略展现的淋漓尽致。曹操一生中大小战争无数,其计谋也千奇百怪,数不胜数,此处不一一列举。也正是靠着这些阴谋妙计谋略,曹操步步为营,平黄巾、败袁术、擒吕布、破袁绍,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魏国。如果说曹操只具备这些条件的话,那么他距离《三国志》中对他“英雄”的评价还很远,甚至可以说是遥不可及。

视野开阔,包含凌云之志,有勇有谋,治军如烹小鲜,这些都是英雄所必须的,特别是身处那样的一个乱世,这些必可不少。但我们须知,必须不是全部,做到以上这些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英雄,可以问鼎天下。一个英雄不仅要骑马能领军,下马可治国,更重要的是有一颗仁者之心,心怀天下,心系百姓,肩扛正义,解百姓于倒悬。那么,《三国志》中有没有这样的描述?可以肯定

的说,有!初平元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河内太守王匡等十地太守起兵征讨董卓。同年二月,众将领畏惧董卓兵多将广,惧怕做先遣军。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主患;今焚烧宫室,动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面对这群无勇无德的乌合之众,曹操“遂引兵西, 将据成高皋。”讨伐董卓,各路诸侯手握重兵,却按兵不动。但曹操毫不畏惧,孤军奋战,以至于人马俱伤,狼狈逃去。但他并未就此罢休,回到诸军阵前,仍然不却锋芒,一面责让众军,一面出谋划策,试图说服诸侯军,力杀董卓。在这里,他表现得不仅仅是英勇果敢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品质,更多的则是心怀天下,誓杀董卓匡扶汉室的决心,他的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建安七年正月,曹操领军驻扎谯县,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上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秋七月,曹操又颁布政令:“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 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各修文学”是要百姓学会仁义礼让,“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是要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由此可知,曹操不仅是一位有谋略的武将,也是一个治世之重臣,其不愧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无愧于英雄这一赞誉!

显然,曹操的才能、气魄、精神气质还有胸怀共同构造了一个英雄的曹操形象,这些是基础,更是他英雄形象如此鲜明的重要因素。

二、《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价值的结论——“奸雄”的出现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

不知何故,曹操听到别人对他的评价为“奸雄”,竟大笑且“为之而悦”。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也许在那时,奸雄并非完全的贬义。其实由古至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雄”意指英雄,其意不难理解。而所谓“奸”,则是从曹操本人的行为及为人处世的表现来概括。看到这儿,似乎我们可以明白,为何曹操听到这样的评价不仅不怒而且十分喜悦。《说文》——奸,私也。《广雅》——奸,盗也。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背景,“奸“可以说是他的智慧、权术、计谋和思想行为所有的总和。也许那时的人们由于视野或者世界观,价值观的局限,会有些许的误解。但身处后世的我们客观、辩证地的看问题的话,就应该不被前人所误导,因为曹操之所以这样做,或者说以”奸“处世,无非适者生存罢了。作为一个封建军阀,始终

【篇三】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大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名义上的国祚。假若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中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大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 关键词:曹操精神思想丰富唯才是用悲剧英雄

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流动的过程。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成书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三国演义》这一“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在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校正、删改、评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使《三国演义》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品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他归为反面人物,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的曹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下面笔者将从三个层面讨论一下个人对曹操的解读。

一、一个精神思想丰富的人物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并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但却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以知人著称。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亦认为其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精神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董卓作乱,群臣束手无策、无奈痛哭之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

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尽管未获得成功,但他顺便来个跪地献刀,暂时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从此,召义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这条举义讨贼的路上,他历尽艰辛与磨难,却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于进取,足见其政治家的风度。

(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事的博大胸襟。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曹操的自信,袁绍、袁术、刘表等无论见识、才干、能力、用人的确都不如曹操,这点是无可争议的。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求贤若渴。他身边的文臣阮瑀投其门下时颇有些喜剧色彩。当初,曹操闻其名,征阮瑀出来做官,阮瑀不应,曹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只得出山,投其门下。这就说明曹操求贤若渴。不仅如此,徐庶、关羽、周瑜他都想聘其门下,他曾以强力乃至欺骗将徐庶骗至营帐,而徐庶到达曹营后方知上当,从此徐庶一言不发,一策不献。曹操攻下徐州和小沛后,劝降关羽并约法三章,其中一条便是:“如果有一天找到刘备下落,不管天涯海角,我都要追随哥哥而去,请丞相勿拦。”关羽降曹后,曹操美酒玉食,锦衣美女,好生伺候着关羽,并将吕布的赤兔马赠与关羽,可知道,这匹赤兔马,曹操的世子曹丕向他请求了数次他都没有答应,由此足见曹操对人才的渴望和留住人才的赤诚之心。他也曾想聘任周瑜:“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遣蒋干往说周瑜,

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赤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长坂坡对赵云又何尝不是动了惜才之心,起初不忍杀之,只可活捉,只是后来拼杀的过程中赵云锐不可当、越杀越勇,曹操不得已方痛下杀令。

(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思想。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御尊”,而曹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农田,按照曹操军法,应当斩首,自己制法又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己则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首之计。这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阀的权威。况且割掉几根头发并没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缓,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

(四)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精神。汉朝末期可谓“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来越大。身处汉朝后期的曹操,看破了大汉气数将尽,有取而代之之心,也有取而代之之行,但他终究还是没有改号称帝,不是没有胆量取代大汉皇朝,而是不愿意自己开这先河而成为群雄的众矢之的,于是他选择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此看来,曹操是多么聪明。面对曹操的“嚣张”与日渐雄起的霸业,各路公卿、士大夫既妒之又怯之,各路诸侯都打着“兴复大汉”的旗号,高喊着“诛杀曹贼”的口号,群起而攻,人人都想”啖操肉,寝操皮”。

而曹操却毫无怯意,傲视群雄,一如既往地继续致力于扩展自己的事业从而一统中原。如“火烧白凤楼”一辑,曹营将士抓住了带头起义的耿纪,将其带至曹操面前,曹问耿道:“你为何杀我?”耿答:“我杀的是篡国贼。”操言:“大汉气数已尽,我替大汉兴复天下,有何过错?你们没有看到现在中原地区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乐享天年吗?这一切是谁的功劳?是我!曹操!我就不明白你们为何还死守着这个俨然已成废墟的大汉有何用?愚忠啊,愚忠!”这一小节正体现了曹操的远大理想,却也展露了他四面楚歌的悲境。 从这些思想层面来看,笔者一直以为,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得直爽,他从不会去掩饰自己的贪婪,他从不会认错却绝对会有错改错。他想要取代汉朝而建立自己的魏国,他不掩盖自己的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光明正大地在满朝文武和世人面前展现自己对天子的震慑力。

二、一个唯才是用的多疑者

曹操曾经提出两个用人的观点:一是贤人多出自社会下层,“曾不出闾巷”,如“被褐怀玉钓于渭滨”的姜子牙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因过去只注重在社会上中层选拔人才,导致社会下层的贤人没有机会发挥才能。二是用人必须唯才是举,如按东汉时期以德行取士的标准,就得不到陈平这样的人才,如果只选用廉士,齐桓公也不可能称霸。

曹操的用人思想,概括起来有两句话:为我所用,唯才是用。曹操与袁绍曾经讨论时局,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

【篇四】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从“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和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出发,进行了对曹刘政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

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2、刘备:

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德爱民、宽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

首先,《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渲染刘备的仁德爱民形象,大力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

【篇五】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而乔玄之说,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已予以否认。《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②、“大笑③”。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④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

曹操由历史走上舞台(指脸谱化的戏曲艺术),并作为“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曹操的脸谱化迅速固定。 尽管《三国演义》及毛评之前已有不少拥刘反曹的观点,但是,那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关键所在也仅是应该尊谁为正统的问题,并没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虽然反对他,仍然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奸雄”)来看的,

如典型的习凿齿的观点:

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晋)配天而为帝,方驾于三代,岂肯俯首于曹氏,侧足于不正?„„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晋书·习凿齿传》)

显然,习凿齿是欲让晋承汉祧,拥刘反曹。其他如朱熹等反对曹操者,其目的也不是反对曹操本人,而是反对以魏为正统。说透了,这是一种社会需要、政治需求。但到了《三国演义》,尤其是毛宗岗的评点,情况则大不相同。

毛宗岗在评点中,对曹操大加挞伐,称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并把他与诸葛亮“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相对照,其目的显而易见。就小说美学来说,毛宗岗无论对关羽、诸葛亮,还是对曹操的评点,在人物的美学方面的成就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但问题在于,就曹操本人来说,他却使曹操的形象大为改观。评点中,毛宗岗不断以各种语言攻击曹操。如在小说中曹操听了刘邵的话,不怒而喜之后,毛评道:“喜得恶,喜得险,喜得无礼,喜得不平常,喜得不怀好意。只此一言,便是奸雄本色。”曹操马踏麦田,割发代首,毛评道: 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命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毛宗岗之语均引自毛宗岗评点本《三国演义》,下同。)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痛哭郭嘉,认为“若奉孝(郭嘉字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毛评道:

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土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罚。不谓奸雄眼泪既可作钱帛用,又可作挺杖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爱。

毛宗岗的这些点评,是使曹操成为“奸雄”的重要原因,之后的戏曲舞台竞相把曹操固定为“白脸”而使之脸谱化,渐渐由正面历史人物演变为舞台反面角色,这已离开了历史真实。

曹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形象中最为成功的一个。罗贯中对前代源于史书、杂传、诗歌、平话、三国戏中的有关曹操的各种文献记载、传说故事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能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服务,便皆取而用之。兼收并蓄的同时势必造成史实的失真,同时,这些民连流产的轶事经过技工作用于曹操这一人物身上。(同样的意思能改成自己的话吧)不仅形成多元的统一,而且明确地表现为不同于任何一个的艺术典型。这一艺术典型的性格结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同时也是统一的。[4]

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比较来看,毛本《三国演义》有很多与其情节、文字相异之处,这些相异之处必然会影响人物形象的表现。就曹操人物形象来说,在情节文字的变化中,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结构逐渐向集中表现其道德丑的方向发展了。试举数例说明:

例如前文所述曹操义释关羽一事,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数次下令沿途关卡不得阻挡关羽;而毛本《三国演义》中,关羽却因为缺少曹操的一纸文凭而遭遇重重困难。这一情节的细微改动使曹操全关羽之义的大度成了阳

奉阴违的阻挠。

再以曹操对待刘备为例:曹操引刘备见献帝后,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曹操的部将都认为这件事于曹操不利。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曹操的态度是:“玄德与吾结为昆仲,安肯外向耶?”而毛本《三国演义》中,曹操则换了另一副嘴脸:“彼既为皇叔,吾以天子之诏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况吾留彼在许都,名虽近君,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言语上的些许变化使一个心胸宽广,有王者之风的曹操变成了一个老谋深算、阴险虚伪的小人。

还有曹操在书中的出场,毛本也与罗氏原本大异其趣。罗氏原本写曹操出场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而毛本中则是“为首闪出一将”。在毛本《三国演义》中,用“英雄”来指代曹操当然太不合适了。无论是在正文还是回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指代曹操的称呼,有很多都是诸如“曹瞒”“老瞒”“奸贼”一类极富贬斥性的语辞。例如罗本中的“曹操勒死董贵妃”,到毛本中是“国贼行凶杀贵妃”;而“祢衡裸衣骂曹操”则成了“祢正平裸衣骂贼”等等。可见,称呼的变化可以使赋予人物的情感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曹操的国贼形象在毛本当中基调之深,足以见之。

毛本《三国演义》最显著的特征即是毛氏父子的评点。他们以回前批语、文中夹评的形式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符合其道德及审美倾向的评点,极力地深化曹操奸狠虚伪的性格特征,表现出对曹操的贬抑之情。例如,在曹操残忍杀害吕伯奢灭口的正文之后,毛氏有一段激愤的评点:“乃翁之结义兄弟也,而既杀其家,复杀其身,咄哉阿瞒!岂堪复与刘、关、张三人作狗彘耶?”毛氏先激烈地控诉曹操“既杀其家,复杀其身”的无情无义之举,又将此举与刘、关、张的结义之情作出比较,以更加突显曹操的奸诈凶残。而在陈宫患曹操之奸狠,拔剑欲杀曹操之文后,毛氏又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该杀!”这两个字虽然简单,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文中本写曹操之奸之残的情节之后贯人这样的评点,更加能引起读者对曹操的反感和对其无义行为的痛恨,并同时在对比中进一步牢固尊刘贬曹的审美倾向。

就是在毛氏父子如此的修改、评点之下,曹操的形象失去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多层次性、复杂性,而就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国贼奸雄的典型。“奸绝”正是这一艺术典型的典型性所在,这一典型性形象经过再塑造之后,人物性格重点突出了,但丰富性相对弱化了。他因为性格中的一绝—— “奸”而同样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但在性格的绝对化中又显得不够真实。然而毛本《三国演义》毕竟是今天离普通大众最近的一个阅读版本,因此,毛本《三国演义》中的这个“奸绝”曹操也是时至今日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中的曹操也许会对这个被艺术化的自己不甚满意,但是,从塑造典型艺术形象的角度来说,这种定型化的工作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终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版的精彩人物,(你能使用这些材料但是你不能一点不变的用人家的表达方式啊 “因为它终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版的精彩人物,”这种表达都不改别人会认为是引用?)

《三国演义》(及毛评)则是在历史真实(或者说是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另立楼阁,完全是一套新的人物概念,人物形象已远远抛开了史实,形成了纯文学化的人物形象。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历史事件的话,从作者思想来说,这些事件主要是用来为作者的思想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反映人物的历史面貌。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历史演义小说,说它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它塑造了许多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当然也包括曹操。本来在《三国志》(及裴注)中,曹操的形象已呈现出了个性特征的复杂化,但在《三国演义》中,这种复杂化尤其突出,作者罗贯中把《三国志》中曹操的一言一行尽可能地放大,并运用自己的观点来演绎、深化曹操。这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仅是能文能武、屡建奇功、智勇双全的英雄(这是作者依据历史事实而表现出来的历史真实),而且也成了阴险狡诈、凶恶残忍、卑鄙无信的奸臣,这也正是毛宗岗动辄斥之为“奸雄”的真正内涵。 作为奸雄的曹操与作为英雄的曹操同样都是成功的。《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的立体塑造,成功地展示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中曹操的典型形象。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竭尽全力,思贤若渴;为了战胜对手,他博采众

议,择善而从;为了巩固实力,他积极号召发展生产,造福一方,即便是在晚年,他也仍然纵横沙场,征战不休。一生孜孜以求,斗志永不削减。我们看到的曹操是一个胸怀壮志、鞠躬尽瘁的政治家。但另一方面,他又是阴森可怕、举动无常、捉摸不透、杀人如草芥的军阀。这就使其性格表现为两面性。

答:在嘉靖本中对曹操形象描写主要表现在“奸”和“雄”两方面,“奸”主要表现在狡诈、多疑、假仁假义上,而“雄”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拥有远大的抱负、熟稔的政治手腕;在军事上富有韬略、治军有道。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总的来说是侧重于肯定和赞美曹操方面。

但是在毛本中,曹操却被骂得一塌糊涂。罗本虽然对曹操有许多批判,却也不乏赞美之词。例如,曹操在作品中第一次出现时,作者是这样介绍的:“为首闪出一个好英族,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对他的热情赞扬大大超过对他的批判。然而毛氏父子很看不惯,就把这一段文字缩为冷冰冰的三句话:“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又如,罗贯中在《关云长千里独行》一节中,不仅引了裴松之的评语和“宋贤”的诗来赞美曹操,而且还进一步加以阐发:“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得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而这一切,又都被毛本删去了。再如,《曹操乌巢烧粮草》写曹操把其部下私通袁绍的书信统统烧毁,并引“史官”之诗加以赞美:“史官有诗曰:‘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此言曹公能捞笼天下之人,因而得天下也。”在毛本中却把“史官”以下删掉了。

罗贯中并不想掩盖曹操的“好处”,对这些“好处”也并不吝惜赞美之词。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同样贯彻了这一原则。凡是史料上所有的、能够显示出曹操“好处”的事迹,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基本上都加以描写,有些并作了艺术夸张处理,甚至有时还以一些虚构的情节来赞扬曹操。而在毛本中,“操差人入城,不许劫掠良民”两句被删掉了;“后曹公养其母”等句也被删掉了;“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吾府中恩养”,改为“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不但事情本身与原来所写的颇有区别,连下句“怠慢者斩”的意思也定了样(原意是说,他不仅要把陈宫家属留在自己家中“恩养”,而且不许家中人对他们稍有“怠慢”)。很显然,经过毛本这样一改,罗贯中原来所要表现的曹操的“好处”,有的被根本抹煞,有的被大大削弱了。

【篇六】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乱世之奸雄 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

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 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

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 

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

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

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

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

休教天下人负我。”[3]当猜测到某人有颠覆政权的行为或者哪怕仅仅是一丝意

念,曹操总是杀人不眨眼,不曾有过片刻的犹豫,严格按照“罚不逾时”的古令,

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此外,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会或事急从权,

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如此多疑和霸道让人汗颜!

(二)治世之能臣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更有“雄”的一面,他的胸怀宽

广,他的诚挚更能令人赞叹。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

相当大的作用。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1、 政治家曹操

(1)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荀攸,

郭嘉,程昱,机智深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

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

间福将”[9],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

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

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

携手共入”,“先拜于地”。[10]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

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2)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若论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曹操当首屈一指。“白

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

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关羽降汉不降曹

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袍,

赤兔宝马,美女金帛。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封金挂印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

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锦袍。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

六将”,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

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2、军事家曹操

(1)以法治军,治军有道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

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曹

操所败,说明曹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曹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是因为他作战时

能身先士卒,领兵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所致。第十

七回,曹操行军途中,见一路麦已熟,曹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

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曹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

受惊而踏了麦田,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11]于是,曹操

便要拔剑自刎,经众人力劝方才罢休,割下一绺头发“割发带首”作为处罚,于

是三军悚然,没有人不遵守军令的。

(3)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连鲁迅也说,罗贯

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13]。曹操“濮阳诈死破吕布”,“安

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无不体现了他

过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斗

中,曹操总是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

(4)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亲自领兵上阵,与群雄厮杀,曾被兵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

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

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见第十二回濮阳城曹操

大战吕布,曹操领众将,率兵入城。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

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14]遂当领兵直入。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

曹军士气怎么能不高?曹操起兵,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皆得力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

于他治军严格,首先从我做起,以身作则。罗贯中虽然在小说创作中不可避免的

从个人的立场出发,对曹操所作所为进行贬斥,但曹操却以其所为超出了作者笔下

的范围,以一个治世能臣的形象展示于人们眼前。

文学家曹操

作为建安时期的大诗人,大文学家,曹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较大的贡

献。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

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曹操人物分析形象及描写手法

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

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

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

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

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

所难于相比的。

二.曹操形象的复杂性及原因简析

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

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

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的

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

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

使我们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曹操的“奸”与“雄”的

对立在他的性格系统中是统一的。

1、曹操形象的发展性。早期小说的人物形象大多单一缺少发展,但《三国演

义》中的曹操似乎是一个例外,在定都许昌之前,艰苦创业,曹氏集团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曹操的形象是英雄睿智。曹操尽管有野心,但尚未超出封建纲常。自

“挟天子”以后野心勃勃,为所欲为,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奸雄的形象。曹操的形

象是变化的,大致说来,奸雄智愚各有其份,令人爱恨参半。

2、曹操形象的矛盾性。《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形象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曹

操的性格具有矛盾性。曹操的性格的矛盾性不但表现在上述的发展过程中的前后

矛盾,更表现于共时性的矛盾之中,对百姓曹操既讲仁义又滥杀无辜;对人才,

既求贤若渴又嫉贤忌能(如对扬修就有这种意思);待人既诚恳又讲权术,对劝

告既从谏如流又刚愎自用,对自己既能严以律已(如割发代首)又自我放纵;气

量既宏规又狭小,既奸诈狡猾又机智勇敢,既野蛮放肆又不乏恻隐之心。“要塑

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层次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提示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即

人在自己性格深层结构中的动荡不安,搏斗等矛盾内容。”“没有性格的内在矛

盾性,就不能个性化地把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的冲突表现出来,就没有活生

生的真实的人,与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15]在曹操这一充满矛盾的形象中

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在描写这一人物形象时,走进人物的内心的深处,从而在一定

深度中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曹操形象的多面性。曹操这一形象的丰满还在作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多方

开拓,如为人处世层面的奸诈。个性方面的豁达,大度和刚愎自用,政治上的狼

子野心和顾虑重重,军事层面的积极乐观和敢作敢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曹操

跃然纸上。

4、曹操性格的和谐性。刘备、诸葛亮也是《三国演义》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

但鲁迅先生说他们一个“近伪”,一个“近妖”。[16]也就是说,这两个人不大

可信,不太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更别说历史真实了。但曹操的性格确是统

一的和谐的,也是真实的。曹操性格中的矛盾性多面性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于

一个真实、丰富、丰满的曹操性格系统之中,作者始终扣住“治世之能臣,乱世

之奸雄”这一中心来塑造,曹操的性格上的矛盾性,发展性总是服从于人物特定

的时代、时期、事件之中。曹操的形象是一种丰富而且完整的有机生命体。 《三国演义》的作者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人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来开掘曹操这

形象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曹操这一艺术形象得以完整和丰富,摆脱了早

期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平面化、程序化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