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浮躁的社会里


篇一:《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愿意坚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愿意坚守

摘要:社会浮躁带来了教育的全面浮躁,教育常规遭到全面淡化,教学的根基遭到动摇。在这个时代,我呼唤教育回到常规上,好好备课,好好上课,好好改作业,好好辅导。 关键词:教学常规 坚守

商业社会往往浮躁,一个准商业社会更加浮躁。这种浮躁作风已然全面侵蚀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打着创新的口号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新词新汇、新口号、新理念、新旗帜层出不穷,真正让人感到“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学案教学、翻转课堂、智慧课堂,这还只是一些大家已经耳熟的新词,但就是对这些新词,我们还远未做到“能详”的程度,更不用说那些打耳边风甚至闻所未闻的新提法。

我越来越感到,我们的教育正在与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不管那些提法貌似多么有道理,我们都必须要冷静,千万不要在一片云山雾罩中迷失了自己。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更愿意坚守。

我们在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好的道路探索中,目光聚焦在课堂上,聚焦在师生关系的思考上,聚焦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聚焦在教育技术的运用上。我们很少有人思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师个体备课的严谨,教师授课的条理和逻辑,我们很少有人再探究作业批改的仔细,自习辅导的有效性,因为我们都觉得这些都是教师的常规工作,没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强调,或者觉得,这些东西上的探究出不了新意,与时代的潮流不太吻合。

而我想说,我们现在已经静不下心来思考这些其实才是更本质的东西——一个老师,每天最应该花时间来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我们现在正在全面淡化这些虽属常规但无比重要的内容。我们动辄号召老师们加强对前沿教学理论的学习,致力于打造课堂特色,最好能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于是老师们渐渐感到,教学常规其实并不重要,打造特色和模式才能有教学研究的成就感,也才跟上了时代的潮流——这种现象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想想都可怕。

好好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以一个学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千万不要因为自身备课粗疏而打着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幌子误人子弟。教师就该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对教师来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和设计,不管采用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都注定是失败的。

好好上课。生本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心中装有学生。只要心中有学生,其实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是可以的,只要这种方法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并非像某些专家声称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教师只能讲多少分钟,否则就违背了生本理念,这是对生本理念的片面、肤浅而粗暴的理解。做一个教师,首先就应该“传道授业”,不允许老师讲授的做法无疑是荒唐可笑的。好的课堂应该是生动灵活的、充满智慧的课堂,老师当讲则讲,学生当学则学,而不是僵死刻板的、规定了固定环节和固定时间的课堂。

好好改作业。我们现在是动辄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监测、动辄大数据管理,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甚至在不远的将来,新技术和大数据完全有可能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益的分析,为追踪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但不管未来怎样,我相信,改作业,作为一种最基本、最常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质量检测手段,永远都不会过时。因此,我在此依然要大声疾呼,老师们必须好好改作业,细致了解每个学生的问题,对每个学生的学业情况做到心中有底。

好好辅导。在所有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中,利用自习课自主学习应该是最常见、最常用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种方法。各个学校都在课程安排中给学生自主学习安排了较多的自习课。老师们利用这些自习课时间,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安排和指导,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带有很强个体色彩的问题,这样的辅导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比上课小。没有必要再在这种课堂上去玩什么花招,好好地做好个别辅导就够了。

当然,教育常规还有很多,比如好好与学生谈心交流,好好跟学生一起组织活动,好好去做好几次家访等等。

教育本来很简单,现在之所以那么复杂,是因为里面灌注了太多非教育的因素,将教育作为了一块大蛋糕,借此扬名立万,赚个钵满盆满。

篇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下,对教师提出这个“标准”非常必要。要想在学生心中播撒阳光,自己首先心中有阳光。新形势,呼唤阳光教师。一个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具有平衡心态的老师,必将给学生提供优质文化营养,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感觉做一名教师除了不断开拓、创新,更要执着的爱岗、敬业。我们要依据《标准》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有成就感老师,做一个享受教育的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起成就我们的事业,享受我们职业的幸福。

作为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从教十年来,我始终把英语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自觉践行“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用自己对教育的忠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教科研的诚心,义无反顾辛勤地耕耘在这三尺讲台。

我认为以学生为本不言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一些相对的“后进生”,更有其千差万别的经历和原因。这更需要老师用“火眼真睛”发现,并运用得当的方法加以引导。

古人有“以身立教”之说,意思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时刻鞭策自己,作为教师应重视自身德育修养,教书育人,以德为先,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以高尚的人格精神感染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严格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从教十年,基本上是在农村学校,环境设施差,教学条件简单,但我坚信越艰苦越能锻炼人,始终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坚决摒弃家教、有偿教育等不良风气,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真心关爱每个学生,把正确的育人理念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实践,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激发学生潜能发展的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富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得到充分有效的实现。我虽没有富裕的生活,却拥有师生间的真情;虽没有华丽的光环,却体会到人生追求价值的幸福。这期间,我有过彷徨、有过辛酸,但更有阳光、也有幸福。每每看着我教的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我越发坚定了我的选择是对的,我越来越离不开我的学生了,作为一名教师我无怨无悔。

历经十年的教学实践,自己对教学有了一定的体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

中学教学新的要求,与学生新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自主探究式教学有待进一步改进,教学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进一步准确的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注重提高教学技巧。二是继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别人的课改经验,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抓住每次听公开课的机会,好好学习一些骨干老师的教学风格、方法、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体系,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三是多增加对学生平时的关爱,多关注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多挖掘他们自身的特长,鼓励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自觉践行“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做一个好老师。

篇三:《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匠气、俗气、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此静气。

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胸怀静气——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胸怀静气——才能真正淡泊名利,心态平衡,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

胸怀静气——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不为成绩骄傲,不为挫折沮丧; 胸怀静气——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明白事理,可以知荣明辱,可以心无旁骛;

胸怀静气——才能勇于不计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赏,低不自抱自弃;{在这浮躁的社会里}.

养一点静气,我们遇事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养一点静气我们无事平和超越自我。不歪不斜、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杂气自去,静气自来。

浩然处世,静气养身,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静 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细细品味,"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

有 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则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选择的路,这样的人则最能成功,一位著名画家说:“宠辱不 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虽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时细细品味,会豁然 开朗的。{在这浮躁的社会里}.

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他修炼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决不是柔弱,比如韩信胯下之辱,看客们无不哈哈大笑或为之鸣不平,而韩信却无所谓,这是多么大的气度。

“静 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憎,在一定的环境中某种情绪总是要表露出来的,这就是人的本色。“静气”不可强 求,静气源之于定力,我国的佛道儒,都特别强调修身先修心,佛之禅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强调的是定力。“静气”需要修养,需要自己去历练和积累, “静气”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后天成长的产物,所以,有高有低。

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养一点静气,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万物静观皆自得!

篇四:《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篇一:《浮躁社会》

浮躁社会{在这浮躁的社会里}.

大自然在缔造生命的同时,赋予了每一个生命种族一个平等的生存存在发展的空间机会,看似桎梏生命生存存在发展的缺陷劣势,恰恰却是推进种族进化演绎的优势。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界中长久不衰而且建立起居于人类自己的霸业,就是因为人类在自然进化演绎过程中将本属于自己的劣势充分发挥到了极至,人类的群居,使人类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监督,共同改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整体。人类这种特有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监督,共同改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整体属性,不断增强人类整体的凝结了,从而进一步推进人类的进化演绎,使之人类闪耀着文明的光辉,从披枝戴叶,茹毛饭血逐步走向装

戴丝,佛鼎错杯。

人类文明的核心不仅仅只是物资的丰富和生产生活工具的先进,更重要的是人类整体提升的凝结力。人类整体的凝结力当然有赖于处于整体核心位置的个体的水平能力素质及进化发展水平,但是更重要的是,整体的水平能力素质(智力)及进化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决定着整体的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机会。优秀的团体孕育着优秀的个体,优秀的个体不断提升着团体的凝结力,从而不断推进着团体的进化演绎。

功利主义,私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不过是人的自然生物属性的沉渣泛起,浮躁的社会,狼烟四起,狼烟四起首先是思潮四起,其次是流言四起。一个充满血腥的社会与虎豹豺狼生存的环境有何区别?

因此,浮躁社会,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种倒退,每一次由浮躁引起的杀戮其实就是对妨碍文明进程行为的一次清理。人类要想长期占据自然界中处于不贩之地的位置,上万年乃至数亿年的进化演绎,能够打破人类的不是其它种族生命,恰恰是人类自己。人类只有不断提升整体的凝结力,相互学习,相互关心,相互监督,共同改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拼弃狭隘的功利主义,私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人类才有望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存在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浮躁社会,是个性张扬的社会,是自由主义泛滥社会,是野蛮与文明交织的社会,是人类从四肢着地到两脚直立逐步走向文明理性的必经程序和重要发展环节。浮躁社会是一个过渡社会。{在这浮躁的社会里}.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浮躁表现

浮躁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根源,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和功利化、生活和工作不稳定、人生发展没有稳定的预期、竞争激烈和天灾人祸等等,都是浮躁的诱因。

对于学生来说

浮躁是有广泛原因的。一位大学生在大学网站的论坛上写道:“我们所经历的改变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成长的人所不可比拟的。社会的急剧发展、竞争的急剧

上升,让我们还没有走向社会就感到了社会的压力„„大量的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准则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抗拒的冲击。”

在职场中

有些青年人往往在本领域内还没彻底钻研明白,就这山望着那山高了,他们嫌自己的工作成功太慢,有太多的人力无法解决的因素阻碍自己成功,于是四处张望、寻找“跳槽”机会。等他们到了新的工作中,板凳还没坐热,又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外界的诱惑下,想去尝试更“适合”自己的机会,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把浮躁心态传递给同事。尤其在学术界,许多大学老师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利用手中的资源业余经商。国家的课题申请不了几个,在企业里却是地道的“红人”,没有三两年,房子车子就置备齐了。这不免让安心做学问的同事眼红不已。正因为人人都爱跟周围人比较,于是走捷径获得眼前利益的人,往往成为人们眼红与效仿的对象。这便是浮躁容易传染的根本原因。

中年人的浮躁

有自己的特色,不少人发现,人到中年理想没有完成几个,不免急躁外加懊恼。工作与生活初步稳定,但忙于应酬,身心俱疲,又只能坚守。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总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变化的渴望,显出“不合时宜”的浮躁。 老年人的浮躁

人到老年,不少人感到寂寞、孤独。于是,当社会中贪污腐败、世风日下的现象被媒体大量报道后,老年人正好有大量时间来消化这些内容。他们每每和自己记忆中的那个美好年代做比较,越发感叹社会的道德滑坡、人心不古。也有不少老年人退休金微薄,感觉被社会欺骗和抛弃了,而不停地抱怨。身体有病的老人,更容易有情绪障碍。上述这些都可能是老年人心情浮躁的来源。

人类既无疾跑如飞的能力,又无尖牙利齿,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界萌生劣态中使之种族得以继续延续并不是因为人类的进化演绎打破了自然物种生存存在的发展规律,而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弱点缺陷迫使人类为了生存存在发展不得不选择群居的生存存在方式。

战胜浮躁的关键是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

减少浮躁情绪可能是个长期过程:

首先需要我们放平心态,正本清源,无论身居何位,都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惟利是图。

其次,要有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或心理复原能力,通常可以通过阅读一些饱含智慧的书籍、经常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来获得对浮躁的免疫力。

浮躁的产生大多数都是由于压力太大、头绪太多,或选择太多,节奏太快。

因此,要暂时告别压力太大的社会情境,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徒步旅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另外,培养一种闲情逸致,一种为之神往的业余爱好,也是很好的解决浮躁的方法。

篇二:《陈明:物化目标让社会浮躁》

[提要]

【题解】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心灵的不平静形诸于外,神马都是浮云。当今社会强调所谓的“物质决定论”,势必导致物欲横流的社会取向,同时又缺乏道德引导及精神建设,这种风气将无所约束进而泛滥了。

【题解】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心灵的不平静形诸于外,神马都是浮云。每个人都在物质的大潮中随波逐流,而不能沉静地对待生活乃至生命。《大学》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当神马都变成浮云】

浮躁是现代性的特征。因为世界被分解,人也失去统一性,灵与肉不仅分离,而且以肉释灵,身体成为本体。而后现代的特征,则更是碎片化,“神马都是浮云”。浮云似的目标,令人目不暇接,套用庄子的话:“吾生也有涯而欲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显然,结局只能是夸父逐日,在饥渴中死去。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只是为了这个进步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又该如何弥补?事实上,生命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一切的价值和意义,离开了个体这个经验主体的承担都是虚无飘渺的。

宗教或许是应对浮躁的良药之一。宗教一般建立在关于灵(指灵魂、性灵等)的基础上,也可称为灵的守护者。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所以它应该是指向精神的、灵魂的,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

【知止而后方能定】

怎么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找心灵的安宁?或者古人的智慧可以给我们帮助。《大学》里说“知止而后能定”,“止”的原意是脚趾。“知止”是人知其所止的意思。作为目标,它是主体意识的投射或外化。不同背景的哲学家列维纳斯和塞尔,都认为意志、欲望、理想、信念等都是意向性的、目标性的。

具体到个人,定、静、安、虑、得应该从每个人的经验中得到验证。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怎么走?肯定是朝向心中的目标。又如何确立目标?最后剩下的问题必然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大学》中的“止于至善”,是儒家提供的选择。与《圣经》中的论述是基督教提供的选择一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机缘、心性做出自己的选择。这里面很难说有什么高下的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人生的整体规划,只有以这样一种终极性目标为基础,才能带给心灵深处相对稳定的平静。这个目标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是生命的最高本质――“目标”即意味着它是待实现的,是生命存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