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体裁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中期报告的研究性成果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中期报告的研究性成果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中期报告的研究性成果


篇一:《幼儿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幼儿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小课题名称:

利用《指南》丰富幼儿区角游戏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掀起了一股《指南》学习的热潮。通过对《指南》的学习让我更加肯定的知道:游戏仍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的重要体现。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生动性,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自主性发展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

长期以来,我区进行了《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的研究》小课题的探索,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各园的区角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然而,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迟迟未能实现。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思想观念陈旧,另一个原因就是行动落实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虽认识到了过程的必要性,但由于经验不足,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不自觉地违背了准则。因此,我在原有小课题的基础上,开展“利用《指南》丰富幼儿区角游戏活动”这一研究方向,旨在让游戏成为幼儿园基本活动成为现实。

三、研究步骤与措施

重点研究内容:

1、区域游戏活动

区角游戏注重游戏过程,注重幼儿在直接体验中获取经验,注重人际交往的多向性;使幼儿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水平与个性特点,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态度、及其他个性品质的形成。

2、区域自由活动

尊重幼儿的自发活动,强调幼儿在行动中的学习,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由选择和自我表现,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环境、材料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创造丰富的环境,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让幼儿各种新出现的能力得以充分运用和发挥。

研究措施:教师以《指南》为依据,适时参与、引导幼儿游戏。

1、如何以《指南》为依据制定周密的游戏计划,建立可行的游戏规则。

在得到家长的肯定与支持后,我们对区角活动的开展就更加得心应手了。但游戏计划的制定确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计划的区角游戏只会让孩子们玩久生厌。所以,制定计划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不能偏离《指南》的要求盲目设计,应清楚地知道本班幼儿有什么特点,需要对幼儿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确定指导的方法及重点,尤其是活动区的更新等等,更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设计出更加适合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等都要考虑周到。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不管,如何使幼儿在各个区角里相安无事、和睦有序的活动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常规,以保证区角活动顺利进行。我认为活动规则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数提示规则,提升孩子相互协调能力。由于幼儿园活动区空间和操作材料所限,需对每个活动区角人数的多少有约定,因此,人数提示成为区角活动中使用较为频繁的规则。可采用插卡或挂牌形式提醒幼儿学会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提高其游戏的有意性。

(2)、材料的取放规则,培养孩子良好的收捡习惯。在孩子们玩玩具的过程中我发现玩到最后孩子们总会将各种玩具材料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便将玩具材料分类装在篮子里,并贴上相应的标志然后再活动前告诉他们如一种玩具不玩时就应先放回去,再更换另一种玩具,这样孩子们就养成了从哪儿拿来便放回哪儿去的好习惯。

(3)、合作规则,培养孩子社会意识能力。包括协商分配角色、使用玩具材料等规则,目的是让幼儿学会安按先来后到的顺序与同伴轮流分享玩具,学会谦让、等待、宽容、接纳培养协作能力。可采用积星奖励的形式提高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积极性。

(4)、活动规则,活动的开始与结束可用音乐形式提醒幼儿,参与区角游戏应遵守的规则教师可与孩子们共同商量制定。对于在活动过程中爱惜玩具材料、注意安全等规则遵守较好的孩子可选其为某一区域小组长。小组长采取轮流形式,孩子们可轮流着管理活动区域。

2、如何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及投放操作材料,实现《指南》中的目标。

以前幼儿在园主要的学习形式则是集中教育活动,而众所周知集体教学枯燥乏味儿,孩子们自然兴趣不高,所以则被游戏取而代之,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活动则以游戏为主。但没过多久我发现孩子们已从开始的兴致勃勃,转为乱扔、乱抛玩具,这说明孩子们同

样感到乏味儿。为什么我们精心设计、目标明确的的材料孩子们仍然兴趣不高?我想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

(1)、我们所设计的区角活动内容单一,孩子们玩久生厌。要怎样来克服这一现象呢?我想到了在集中教学活动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⑴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个体差异未能达成目标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放在区角作为一个补充。因为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是最放松的,没有达成目标的压力,可以反复的尝试、操作。如我们的手工活动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剪出的东西往往是单一的,特别是动手能力差一点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剪。我们则可在美工活动结束后,将活动材料投放于美工活动区,让孩子们在活动区反复操作。⑵将幼儿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感兴趣的并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内容投放于活动区。例如:学了科学领域的《沉浮》以后孩子们对沉浮这一现象依然很感兴趣,我们便将这一材料投放于科学探索区,让孩子们可以不断的尝试,反复的操作。这样一来,便解决了我们区角活动内容单一这一难题,做到了区角活动内容不断更新,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2)、活动材料过于精细,孩子们一看就会,没有挑战性。在准备活动材料时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害怕孩子们不会,而为他们准备好一切,让他们一看就会,一目了然。而这样精心准备的物品反而缺乏挑战性,孩子们持久性自然不高。所以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避免精加工,使幼儿在自主作用于材料的过程中,发生出更多、更综合的目标,而这些目标自然会与《指南》中所提出的目标相关。

四、研究的成效

1、区域游戏的活动过程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逐渐适应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记得我曾看过这样一个区域活动过程,教师在介绍新材料的时候也做到了将教具放在篮子里,然后简洁明了、准确有序的向孩子们介绍了活动区里新添加的操作材料,然而介绍完毕后却一动不动的站在新材料旁边。最后导致没有一个孩子去看了一眼新材料,更别说动手去操作了。我想这除了和新材料本身的吸引力有关以外,和老师一动不动的站在新材料旁边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吧。老师站在新材料旁边,这就直接导致孩子们不能放开去玩。蒙台梭利说过,“不是要让儿童来适应教师,而是教师要努力地去适应儿童,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内在的节奏和认识事物的顺序。并在他们的活动中做到不要判断,而要协助;不要命令,而要提供服务、创造条件。” 教师要做一名有心的观察者和“隐形”的“导师”。

2、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逐步培养了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中期报告的研究性成果}.

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教师则在保持距离在一旁观看即可,在幼儿有需要或者可能出现危险的时候教师则应以《指南》为依据,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为其解决问题。例如:孩子们在玩角色游戏医院的活动中,医院里的病人太多了,医生忙不过来而导致次序非常混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医生或者保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以免去一些安全状况的发生。

五、对今后小课题开展的思考

1、区域游戏活动和区域学习活动、区域主题活动的区别

2、注重自然资源、废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活动区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篇二:《幼儿园课题研究 中期报告》

《幼儿个案记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我园承担的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幼儿个案记录的实践与研究》,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一直稳步推进,在研究的各个阶段,全体参研教师都能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工作稳步推进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寻找理论支撑

理论学习始终贯穿研究的整个过程。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的论点。瑞吉欧教育体系也把“记录”作为教育实践的基本组成部分。费尔德曼和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能理论和儿童能力评价》一节中也倡导把评价学习的方法,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园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去。基于此,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围绕一线教师的观察记录,就观察记录中孩子的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寻找理论支撑,有效促进个体发展。

2.以成长档案为载体,丰富教师的记录方式

(1)交流以往“幼儿个案跟踪记录”,提出修改和建议。

翻开以往的个案记录,发现了许多问题。

 流于形式或经验不足,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活动情况。

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个案记录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不自觉地违背了准则。如: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幼儿的操作;由于幼儿活动场面的纷乱而忽视了个别幼儿创造性的举动;由于担心活动目标难以实现而去限制幼儿的活动„„这一些因素都影响了个案记录的真实性。

 着重量的收集,针对性不强。

有的资料没有紧扣住幼儿在活动中的突出表现,随性记录,没有针对性,缺乏有目的的收集及记录;有的资料虽然很多,但是资料之间没有建立联系,也不成章法,比较乱,从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中难以完整分析幼儿的表现、能力、发展等情况;还有的资料没有统一范围限定,导致反映幼儿情况的信息内容不够全面。

 缺乏个案记录后及时有效的评价与反思。

有了真实详尽的记录后,许多教师也往往会缺乏及时、深入的反思,或者不知道该从何种角度进行反思,有的反思内容浮于表象,表述宽泛,显得比较空洞,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没有实质的有建设性的建议,对今后的教学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缺乏个案记录的价值性。

(2)建立幼儿个体成长档案,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幼儿“档案”主要是幼儿自己参与提供的各种“文献材料”,其中有幼儿基本信息、照片、作品、点滴进步记录、奖状以及老师的评价结果等。为了丰富“档案”内容,我们

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 从幼儿的身边寻找活动内容。

比如,在美工活动中利用各种农作物粘贴各种物体,然后把幼儿作品展示出来,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拍成照片或画下来作为档案资料保存。

 从教育主题内容中挖掘家教资源。

比如,小班教育主题“亲亲一家人”,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找资料,再回园交流、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探索、也学会了通过种种渠道去获取信息。教师利用主题活动,把每位幼儿所做的事、所说的话、观察记录或录制下来,然后分析存档。

 从幼儿的言行中捕捉成功信息,关注幼儿的“寻常时刻”。

比如,在大班主题“美丽的春天”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善于发现问题。教师一旦发现孩子的优点,就要及时给予肯定赞赏,发现问题也要及时加以引导(观察对象:可以定对象,也可以定区域)。像这种活动可采用记录的方式、用拍照的方式,把孩子的优秀美好的一面保留下来。

3.掌握个案研究的方法、要领,在保教工作中熟练运用。

(1)通过研究,制作切合我园实际的幼儿成长档案册,通过摄像摄影、调查分析、作品分析等丰富幼儿个案记录,积累第一手研究资料,让幼儿体验成长的快乐。

(2)通过研究,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和了解幼儿,学会观察分析、评价幼儿,并实施有效策略,进行干预和指导,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大限度促进幼儿发展。

(3)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成果意识,研究能力,引领他们专业成长。

4.个别案例的研究

(1)各班教师选择班级1-2名幼儿作为典型个案,进行某个方面的跟踪记录,分析诊断,干预指导,形成各个个案研究报告。在子课题的选题时,我们尽量选择小角度,容易操作,工作量适宜,如幼儿倾听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幼儿学跳绳个案研究,交往个案的分析与指导等。

(2)个案记录实践研究与促进教师高效教学的打磨实施。

个案记录促进教师对幼儿更深入的了解,如何使目标更加具体,适宜幼儿发展,重点、难点更加明确,准备更充分,促进教学活动组织更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都是我们具体的研究内容。

(3)开展以磨课为主的个案研究。

期间,开展了以磨课为主的各班、年级组、幼儿园三级园本教研活动,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形成了我园磨课的五个步骤:选择内容、推敲教案、说课演练、试教反馈、正式教学。开展情境化、游戏化教学,构建情境催生动力,打造高效课堂模式:创设情境,

导入教学,引发期待,催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情境,环环相扣,保持幼儿学习动力,以真情感染,艺术引导,增强幼儿的学习动力;同时巧用细节,调节情绪,延续幼儿的学习动力。

(4)个案记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获得了科研理论知识,端正了儿童观、教育观,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了,获得了教研科研成果。

5.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继续修订完善《西场幼儿园考核细则》,执行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

“三个一”研究制度:每学期一堂课题实验精品课,一篇教学案例或随笔分析,一篇教育科研论文。

课题研究月报制度:课题负责人每月向园汇报课题进展,包括课题开展情况、存在问题,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教科研先进评选制度:对论文获奖、发表,给予奖励,一学期未取得任何研究成果的教师,不得再参与该课题的研究。对有特色、价值突出的研究成果予以奖励,并在教师业绩考核中予以加分表彰。

二、课题研究成效显著

回顾课题前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无论对谁而言,都受益匪浅。

1.对教师而言,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通过研究,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教育观念、教育水平提高了。教师在每学期的理论学习中总能接触到许多先进理念,并运用到实践中来。最后的成果总会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自从研究以来,教师们自加压力,撰写论文成了自觉行动。

课后反思——每节课后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反思课堂。案例分析——及时收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并进行理性分析,积累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论文总结——每学期教师要撰写课题研究小结和论文。

课题启动至今,教师多篇研究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获奖。

(详见下页附表)

2.对孩子而言,由于教师正视了教育教学,孩子们更活泼生动的参与活动,主动性增强了,思维活跃,语言课上妙语连珠,科学活动创新火花时时迸发,参与活动的效果有了明显增强。“幼儿成长档案”不再只是教师建立的幼儿个案,也不再是教师的活动观察记录,更不再只是家园联系手册,它包括更多的同容,如幼儿具体生长发育记录、幼儿智能的发展情况记录、幼儿操作能力记录及操作成果、反映幼儿语言和认知发展的材料、幼儿艺术活动作品等等。幼儿成长档案是每个幼儿成长经历的写照,也是对每个小朋友成长轨迹的一个完整记录,可以唤起今后他们对幼儿园美好生活的幸福回忆。幼儿成长档案的

建立使教育者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附:研究论文汇总表

三、反思问题正视不足

经过前一阶段的研究,我们的认识和收获是可喜的,与此同时,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心灵慧眼,善于观察,精于总结。为此我们在前一阶段可喜变化地背后做好认真反思,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科研中继续探讨。

1.本课题的范围较广,涉及的层面较多,还需在理论上进一步提升,提高研究的理论高度,这样有助于课题在更高层面展开研究。

2.由于幼儿园幼儿人数较多,且行为的发生是动态、变化的,这就增加了观察的难度系数,使得观察效果受到影响。需在控制幼儿人数和增加教师数量方面有所改善。特别是“记录方式的适合点”、“研究时同事之间的协作”、“反思文章的论点是否切合”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3.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有相当的理论知识积累,虽然我们的教师也在努力通过各种学习提高自己,但还和研究型的教师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继续学习提高。

4.教师观察过程中的标准不尽相同,对观测结果、反思、个案撰写,都有一定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使师生获得更大的双赢,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我们相信,有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有孩子渴望探究的心,有家长的支持,我们将在继续深入研究探讨、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的基础上,汲取成功经验,自加压力、开发潜力,创造课题研究的新篇章!

篇三:《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作者:高金梅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5期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人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成为其前进的垫脚石。 关键词:讲卫生;互帮互助;做事认真

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时期,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作为幼儿园教师一定要在这个阶段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在幼儿园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更改,所以要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在以后的道路上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一、讲卫生的习惯

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才有能力去干自己喜欢的事。首先,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讲卫生的好榜样,并让孩子明白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细菌,它们进入人体会使人生病,告诉孩子健康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其次,要教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讲卫生,做个讲卫生的乖宝宝。最后,教师还要做好监督工作,监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卫生。例如,教师要告诉孩子洗手是多么重要,病从口入,所以在吃饭前一定要先洗手,并且要监督孩子们饭前洗手。讲卫生则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让孩子在幼儿园中有卫生意识,在幼儿园中学会讲卫生是对孩子身体健康的一种保障,所以在幼儿园中要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二、互帮互助的习惯

乐于助人也是一种习惯,做一个乐于助人、懂得互帮互助的人会让你拥有更多的朋友,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有更多人愿意伸出手帮助你。每个人不可能凭借自己去解决一切问题,有时候就需要合作或是别人的帮助。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对待身边的一切都是充满未知和好奇的,教师要在这个时候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好处,让孩子做个善良、懂得帮助别人的人。例如,在安排孩子做游戏时,可以多为孩子设置一些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重要性,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互帮互助,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所以要在幼儿园里让孩子懂得与别人合作,懂得去帮助别人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喜欢。

三、做事认真的习惯

篇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的开题报告》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丰市大中镇裕华幼儿园小班课题组 许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但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积习难改,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抱着或爷爷奶奶背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老人、两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吃鱼吃虾时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为孩子创设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全自动化”的环境。如此这般,父母辛苦,幼儿受害,害在何处?

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交往能力受到影响。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

此,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入手,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从习惯入手来研究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世界许多国家对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入,许多国家的教育普遍重视以习惯养成为人格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许多学者提出诸多教育观点,如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大力倡导习惯的养成。

本课题根据我园实际情况,着重于针对3-5周岁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现在的孩子因家长的过于溺爱,老人带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家父母包办的多,久而久之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幼儿是在生活中获取经验、适应环境、形成习惯的,所以我们不光注重研究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更着力探索为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从而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三、概念的界定、重点、难点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和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本课题重点:着重于针对我园3-5周岁在园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和简单的生活习惯。

本课题难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陈鹤琴先生理论的相关内容。

——“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有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 ——“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陈鹤琴先生从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哲学上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原理出发,与小孩子的科学知识学习、道德习俗养成、生活习惯培养、身体健康护卫等一些具体的事例形成了互证。{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中期报告的研究性成果}.

2.《纲要》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五、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之具有独立生活、自觉安排个人生活的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具体目标是:

1.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2.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同时注重家庭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共同做好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工作。

六、研究的内容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

2.如何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中期报告的研究性成果}.

3.如何将本课题研究深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家长在研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科学育儿的知识与方法,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七、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裕华幼儿园2012年在园的小班幼儿。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行为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谈话法和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

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积累幼儿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方式。

行为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个案研究法:对群体中存在心理障碍或特殊表现的某个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谈话法:采取教师和幼儿面对面、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谈的方法,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共同配合与协作,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和统一。{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中期报告的研究性成果}.

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将对古今中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

八、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3月---5月)

1.制定研究计划,确定参加研究的人员。

2.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内容。

3.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

4.了解幼儿园和家长目前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5月---10月)

1. 方案具体细化,由专人负责执行。

2. 采用多种方法深入研究有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生活习惯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4.及时进行经验的总结与交流,进行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 归纳、整理研究资料

2. 形成《3-5周岁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优秀案例。

3. 撰写课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

九、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及保证措施

课题组成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学经验丰富,合作能力强,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均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能够胜任此课题的研究工作。

我园教学资料丰富,教学设备齐全,园内联网,随时能上网查找资料、收发邮件,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根据本课题的教育理念和科研过程,我园将适当调整教育教学计划,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渗透幼儿园教学和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篇五:《在一日活动提升幼儿抗挫能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编号: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在一日活动提升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研究方向与范围: 自 选 课 题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扬州市江都区机关幼儿园

申报日期: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三、课题主持人所属部门(单位)意见

篇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研究的结题报告》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研究的结题报告 宝塔区第二幼儿园课题组

张延红

一、研究背景

我研究的是市级备案课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但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积习难改,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同时,现在的父母大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给孩子们上各种兴趣班,却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抱着或爷爷奶奶背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老人、两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吃鱼吃虾时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为孩子创设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全自动化”的环境。因此,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入手,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1、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吸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密切关注教育对象,真正做

到观察儿童、了解儿童,欣赏幼儿,成为幼儿真正的伙伴。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形成现代教育思想。

2、通过研究,切实改变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教育,孩子被动学习,教师机械教导、重复劳动、低效劳动的局面。

三、所要解决的问题

1.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2.了解生活习惯的培养与身心发展影响的关系。

3.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技能、策略、方法的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习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