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一:《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指培养与发展学生智能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我们知道知识多并不一定能力就强,然而离开了知识的掌握去谈能力的培养就如同建造空中楼阁.由此可见: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获得知识的条件;以知识为载体才可谈能力的培养.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同样离不开知识与能力,本文就如何初现中学教学的素质教育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中学教学 素质教育 方法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国家综合国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教育成了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我们应当研究如何通过能力的提高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素质教育大潮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呢?

1.形成以班主任为主导中心的班级教育合力。班级教育合力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班主任为主的,通过班主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班内外,校内外教育影响形成班级教育合力,即形成集体,形成教育者主体,在以上班级教育合力中,班主任起主导作用,由任课老师辅助,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操作系统中特殊性的表现之一。二是班级教育合力中既包括教育者,更有受教育者,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只有师生配合,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最大的发挥班级教育的合力。

2.确定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计划。素质教育目标是指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所期望的素质发展水平,它是师生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明确目标,即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具有何种素质的人。

3以班级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班级是学校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班级是学生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摇篮。班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素质教育是班级工作的全部内容。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在提高学生基础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等)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独特的整体素质。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而“所谓健全的人格可分为四育: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丰

篇二:《素质教育之我见》

教育;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不是只注重个别优等生、尖子生的英才教育,也不是平均主义的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既艰苦又愉快的教育,不是压制学生学习兴趣,枯燥、单调及通过大作业量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欲望的教育,不是墨守陈规的教育。作者认为,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对改变应试教育有积极意义,但对其意义、作用、方法及素质教育本身含义都只能作相对的理解,不能绝对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重大区别,但不是水火不容毫无联系的,这种区别只是思想观念上的区别,是一种思想倾向,在实际中很难找到纯粹的两种教育。如果硬要机械地对号入座、贴标签,只能导致理论和实际的混乱。考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积极作用,是必要的。人的素质不是靠考试考来的,素质教育不能频繁考试,但不是取消考试。考试虽不是衡量素质水平的唯一方法,但它是一种比较简便、重要的方法。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完善、生产力水平低,不良文化因素影响的原因。要改变应试教育就必须使有关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改变,如果只改变教育,不改变导致应试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素质教育也会变成应试教育。五、素质教育今后应着重研究的几个问题实行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确定人、现代人和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有的素质内容、层次和结构。在这些方面现在我国只有一些笼统的规定和主张,但如果只是大体上而不能全面、详细知道他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实际上就是不知道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现代人,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可喜的是已经有人开始了这项巨大工程的研究。今后应该继续深入下去,成为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各种教育流派不仅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也有其特定的概念、长期的教育实验、理论研究及由此总结出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如结构主义教育有动机、强化等原则,新教育体系理论研究二十多年,有高难度、高速度等教学原则。我国的“素质教育”虽然也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但深入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实验研究并不充分,更没有多少说得清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目前提出的一些所谓素质教育的原则、方法其实多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已经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虽然我们也可以把素质教育理论称之为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精华集大成的教育理论,“集大成”就是它的特点。但这毕竟不能说是科学的。没有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即使明确了目的,素质教育也难以有效进行。同全面发展教育一样,目的虽好但很难真正完全实现。所以,今后的研究应该在形成素质教育的科学原则和方法方面下大功夫。素质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现阶段的普及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在我国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虽然还没有普及,但也是每个公民应该接受、国家准备普及的教育,因此也应该是公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平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应掌握必要的一般文化科学知识和一般的职业技术知识。在这个前提下,有的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多一些,有的掌握职业技术知识多一些,这是正常的。但它们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普遍接受的公民教育,不能把中学职业技术教育看成专业教育。公民文化科学教育和公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虽然近十几年来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研究,但在实际中这两种教育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差距还很大。在落后地区的农村究竟怎样处理好两种公民教育的关系,发展公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公民职业技术素质,也要结合实际继续深入研究。

篇三:《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教育的本意就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在“教育”前赘上“素质”二字,是为了区别“应试教育”,矫正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更加突出和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育人还是育分”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应试教育把分数放在第一位,教育者眼中只“见分数”“不见人”,具体表现为“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以考高分为教育的追求目标,以分数为评价教育的标准,有人戏说“分分分,师生的命根”,就是应试教育下师生对分数的一种心理受。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把学生当成了“考试机器”,“题海”战术被普遍采用,对学生反复进行考试训练,研究考试技巧几乎成了教育教学的全部,追求升学率几乎成了学校工作的全部,偏离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学生被动学习、被迫考试,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素质教育,简单说来,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既要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发现和培养学生某方面有优势的潜在素质。具体说来,素质教育就是完全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教育。“高中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有详细要求,在“培养目标”里明确指出,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都有具体的要求,所以,严格实施课程方案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就是品格,是人在不经意中各种表现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强调人的内在素养。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彩论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行为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只有形成好的习惯,才能有好的品格,有好品格的人,才能成就一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崇高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就是高素质的人。关于学生的各项素质,有人比喻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残品,心理不好是易碎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四项素质便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学习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欠缺对一个人的发展会带来一些遗憾,品德素质的欠缺却可能毁了一个人,毁了他的一切,甚至对社会、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损失。所以,品德素质是最为重要的素质,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学位,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学好文化知识,还要花费气力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的人。

树立并坚持正确的育人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的育人观是“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承认“人人有才”,也就是承认人人具有可造就、可培养的基本素质,这是我们办学的前提、施教的基础。只有承认“人人有才”我们才能坚定对教育的信念和对学生的信心,面向全体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人无全才”强调了不同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与多元智能理论是一致的。每一个学生不存在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

更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所以,学校里不应该有“差生”之说。培养学生“合格 特长”,“合格”是指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特长”表现在学生的优势智力方面,这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承认“人无全才”,就不会渴求所有学生在考试成绩上的优秀,就会全面正确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正确看待学生的弱势和不足,这对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是至关重要的。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的前提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只能是“因材施教”。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每种树都有适宜自己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对它们的栽培只能“因材而培”,根据各自特点去施肥、剪枝、浇水,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树木成林成材。面对学生的诸多不同又各具特点,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必须“因人而异”,才能使不同学生都学有所获。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保障各类学生都能成人成才的根本措施。人人都能成才,那么,什么样的人算人才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各种岗位都缺一不可,试想,人人都做白领,如果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呢?如果没有环卫工,都市里的人还能生活吗?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他的岗位,而取决于他以怎样的姿态作为于这个岗位,所以,社会各岗位所需要的人都是人才,我们不能只盯住有希望考清华、北大的几学生,而忽视了对更多学生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相关素质,具备不断改善生活、享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一要使学生具备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成绩,而是反对“高分低能”的

现象,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未来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不能不顾实际,把教学目标完全定位于高考,把教学评价完全定位于高考,因为高考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不是所有人的学习目标。

二要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不断满足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不是仅关注学生分数,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取得成绩的过程,即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成长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未来生活中才能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挑战、迎接新生活。

有个中学生毕业时,把所有课本撕掉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恨学习、恨考试、恨学校,再也不想

上学了,我还想把学校炸掉,不要让小弟弟小妹妹们再受我的罪了。有许多学生,升入大后,好像实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突然不愿学习了,出现了睡懒觉、泡网吧等逃课现象。这都是应试教育下,目光短浅、只追求暂时利益――分数,而强迫学生学习的结果。学生厌恶学习,怎么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呢?也就谈不上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了。

三是要引导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通过受教育,学会珍爱

生命、享受幸福生活,并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从而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幸福,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既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幸福生活,就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不但要体现知识、技能目标,还要体现情感目标,注重学生的感受 和情感体验,还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为幸福生活,不是仅有高分就能实现的,它与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因素有关。学生的求学过程,是人的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在“教学生几年,为学生负责几十年”口号的掩饰下,剥夺学生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强迫学生在题海中,在高考的战车上,在无烟的战场上疲惫、困惑、紧张地耗尽精力、体力。如果连学生眼前的状态都不顾,还谈得上为学生未来几十年的幸福负责吗?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真正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这段重要历程的生命质量,“现在”是“未来”的开端,没有良好的现在,难有美好、幸福的未来。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的学识和做人原则,多是在老师的教育或影响下形成的,许多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常常感恩于自己的一位或几位老师,非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影响,发出“遇到一位好老师能影响自己一生”的感叹。有人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要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处处给学生以身示范的行为。“教育无小事,事{国民素质教育之我见}.

事皆教育”,教师工作和生活中每一细节无不显现出他的素质,也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每一个教师不但在知识与业务上要有

篇四:《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至今,衍生了多样化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发展,再到实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什么是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时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很多人都不知道素质教育的内涵。你可能不知道素质教育,但你一定知道应试教育。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应试教育普遍存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而素质教育,正是站在应试教育的对立面的全新理念,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包括两大层次的活动:一是国民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础层次的活动;二是专门人才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于基础层次的发展层次的活动。“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素质教育从目的来看,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国民素质教育之我见}.

我们国家在教育界,关于“素质教育”的话题已经历了多年,但时至今日,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则还是各说不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和校长之间也都各说各的,但都说不明白,具体说来就是:一、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基本的、必要的生活自理技能。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能力和自主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不要什么都依赖老师和家教,要会主动的总结学习经验和好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学好各门功课;

三、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学校里就是集体活动的参与和组织能力、学生间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学生与老师的沟通能力;四、要培养和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应对各种困难、磨难和打击的承受能力,对突发事件能够沉着、冷静的应对;五、培养学生在顺利和荣誉面前的泰然处之、不骄不躁的心理素质。{国民素质教育之我见}.

正确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学生和老师还有学校三方面做起。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员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内涵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篇五:《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浅谈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何为素质及素质教育

传统含义上的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父母的遗传基因获得的,称为先天素质或遗传素质。随着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所说的素质已突破了素质的传统含义,注意、记忆、言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品质,尤其是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以及身体方面的体格、体能、体质,统统被看成是人的素质的有机部分,而且被视为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内在主体素质。现在多数人对素质概念的理解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实践、认识和交往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的整体结构,它是作为人的身心未来发展起点的现有总水平。

第一,素质是表征人的身心发展质量、水平、结构和个性的总概念,它是一个系统,各种素质是构成整体素质的要素。整体素质水平取决于要素的水平和要素之间的结合的合理性,良好的素质教育必然注重综合效果,注重素质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素质就是在人生先天的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第三,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公民教育和现代意识教育。素质教育特别重视智慧潜能教育。它不仅强调认知内容,而且强调认知方法。它强调一般胜过强调特殊。

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相关素质,具备不断改善生活、享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1、要使学生具备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成绩,而是反对“高分低能”的现象,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未来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2、要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不断满足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不是仅关注学生的分数,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取得成绩的过程,即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成长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未来生活中才能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挑战、迎接新生活。

3、是要引导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通过受教育,学会珍爱生命、享受幸福生活,并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从而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幸福,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既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幸福生活,就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不但要体现知识、技能目标,还要体现情感目标,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还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为幸福生活,不是仅有高分就能实现的,它与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因素有关。

4、在能力素质方面,素质教育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劳动技能素质,素质教育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并以劳动为光荣;在身心素质方面,素质教育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健身与健心,让学生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心理上都健康;在审美素质方面,让学生懂得鉴赏美与创造美。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

1、素质教育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1)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在自由王国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由于人的个体差异,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技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人。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促进全体儿童、少年的全面、主动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它只能牺牲其它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所以,只有人们的生活条件,亦即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提供了这方面的可能并提出了这方面的需要时,才有可能实现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全面发展。

(2)、人的主动发展

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承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发展只能是他们的主动行为,没有主动性就没有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珍惜这些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促进全体儿童、少年的全面、主动发展。而不是象以前那样学生只是教师手中的 “材”(材料),而不是“人”,不是那种有权决定自己学习发展方向,发展速率与最终发展程度的学习主人。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平等对待有差异

的个性,平等地看待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不但不歧视暂时或长远“后进”的人们,而且要尊重他们在某些方面后进的权利,鼓励他们全面、主动发展他们的优势。

2、素质教育必须要有素质教师 ——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的提高,必需建立在教师素质的提高的基础之上。否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知识贫乏、心胸狭窄的教师,能够培养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心理健全的学生来。

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了要求,加强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教师受教育的终身化,造就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师,已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有永远不满足的追求感,不断追求新知识,不要局限在已掌握有的知识量上,而应该学习更多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素质教育的看法,不足之处,请老师指点。

篇六:《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情感教育。因此,学生一入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了以升学为目的“应试”战车上。很多学生怕考试,怕家长,怕学校,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一些学生从厌学走上了辍学的道路。可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下面笔者谈谈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有意识的设计情感教育场景 新课程为我们创建了一个情感教育的良好平台,如何运用这个平台,会不会用这个平台要靠教师自己去创新。教师为教学过程所设计的种种教学手段应是为学生的智能和情感能力的提高共同服务的。 如在《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一课教学中,老师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合理分工:其中有记录员,有实验员,有发言者,有后勤工作者。他们可以交换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工作。然后教师组织他们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密切配合,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和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也了解了将来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而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组织者,学生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同乐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快、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在《测量纸张厚度和金属丝直径》教学中,我给出了一些实验用具,说:“同学们,你们仔细考虑一下,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方法,可以用现有工具也可以另选,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的能力。”顿时教室的讨论激烈起来,有人说:“可用刻度尺测出一本书的厚度再除以张数”,有人说:“这样不好,就给你一张纸怎么办,应把它叠起来,再测量”。我没有否定,而是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奇特,可以动手试一试,看哪种方法更好”。学生带着兴奋而激动的心情开始实验。之后相互交流各自的实验成果,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使人们感受到:当学生心理不再紧张,当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时,学生便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乐趣,聪明才智才会得到充分体现。

二、师生评价活动要体现情感教育 在学习行为中当学生的情感引起了

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共鸣时,他的情感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学习动机将获得增强。所以,教师应注意自身在课堂的一言一行,注意多用肯定的评价语言和鼓励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教师也应用良好的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生曾在他的专著回忆起这样的一件事:他在一位学生的作文本中夹了一张的字条,评价其作文很好,可投稿发表。学生为此大受鼓舞。十余年后,张教授收到了这名学生寄来的他自己译著和当年张老师写给他的字条的复印件。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是如此重要,哪怕只是单向的、一张写了只言片语的字条。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多,大多学生习惯于在家庭中以自我中心。在科学课中我们学会了合作和交流,也学会了评价别人。如在《大气压强》一节中,我设计了“饮料进入口中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吗?”的探究实验,先由学生作出猜想和假设,并完成任务单,之后同桌之间交换任务单,每个学生对同桌作出评价,然后由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活动,学生看到了自

己的不足,学会了去赞扬他人,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对大气压强的认识。

三、因势利导,及时把握情感教育的机遇 情感教育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实践。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你可以有意识的去设计,但更多的是随机发现和及时把握,只要它在教师心里,自然就能体会到学生身上。师生间若能形成情感交融状态,则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和品质。老师欣赏学生,学生则会欣赏他人;老师宽容学生,学生则会接纳他人;老师从不言败,学生则充满自信和勇气。老师丰富的知识,会促使学生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情感品质,将成为学生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一日踩着铃声走进教室,看着五个空座位,问:“为何?”学生齐答:“埋葬小鸟去了。”没听明白其中缘由,再问:“为何?”学生七嘴八舌:“有一小鸟飞进教室,学生欢呼,惊了小鸟,为逃命,小鸟一头撞在玻璃窗上,学生开这窗,小鸟却又撞在另一扇窗上,几回合,倒地身亡,心痛之,故隆重埋葬。”话毕,五人回。我低头沉思片刻,学生问:“老师,你在想什么?”答:“小鸟很可怜,同学们很可爱。小鸟地生命太脆弱了,它既无法理解同学们开窗的好意,也无法分辨我们设置的温柔而恐怖的陷阱,脆弱的生命无力克服困难,更承受不起打击和灾难。小鸟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但愿同学们能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这是形成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如此,才能使你

的生命旅途总能拨开乌云见太阳。”言罢,学生沉思,好像听懂了。五人上课迟到,本课时教学内容无法按计划实施,我没有半点要批评他们的意思,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想,对他们表示理解。同时又与他们商量,如何按期完成本课时学习任务,最后达成协议,由教师指出学习目的和要求,同学们自学,讨论并完成基本练习题,以上交作业本的形式接受老师检查和评价。这一节课,我与学生情感相通,我们都有点心痛,有点沉重,有点醒悟,有点振奋。 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班主任、课任教师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开设正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可以创办学校心理健康导报等等。辽宁的一位教授说: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而教师是添加催化剂的人。添多少,什么时候添,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思考和实践的。

篇七:《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来临,意味着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最基本的要素。人才和知识、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注重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依附地位,就会受制于人,仰人鼻息。因此,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的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现实基础。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它的提出既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它关注人的发展,有特定的现代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基础;它的实践性与现代性表明,它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现代的丰富与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使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而高尚师德的表现,我认为首先是行为。

正如托马斯.马尔斯贝丁所说:“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社会远景的终极图画,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无穷无尽的后果。”是的,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行动就是力量。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 ,他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讲,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因此,教师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一些看似细小的行为,也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些细小之处对于学生的品性的好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往往是教师谆谆教育的东西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关情感方式、纪律观念、勤劳风范和自我控制等具体行为仍然存留在学生心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巨大潜能若能全部发挥出来,人类就可能进入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为此,众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提出来的。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包括性格、兴趣以及对学习的不懈追求和进取精神,把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作为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活动的目标。这个思想对我们形成素质教育理论和搞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都确立了这个思想观念,就能有效地消除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如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方

针中所指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那么素质教育就是落实“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德、智、体、美、劳基本质量的教育,也是在此基础上提高一部分人某些方面特殊知识、能力的教育。过去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也重视提高公民素质,但更强调培养专业人才,注重教育的选拔功能。而今天我们则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通过设置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素质教育方法,建立素质教育评估制度等环节来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 总之,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应该更多的丰富人提升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要上哈佛读清华那才是人才,真正的人才是应该在社会中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自己的生活中享受人生的惬意。

篇八:《素质教育之我见》{国民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出自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朴实语言,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这句话也影响着我对素质教育的探讨,我逐步摸索出一些思路与见解,愿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在心理学上叫内驱力。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怎样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