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气周渝


第一篇:《诸葛亮三气周瑜典故由来》

诸葛亮三气周瑜典故由来

三气周瑜说的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和“第五十五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这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这是作者虚构的,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正史上并无此事,并且周瑜气量也非常宽宏,与《三国演义》描写的完全不同。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一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二气周瑜

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

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让周瑜气得吐血。这也就是现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俗语的由来了。

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但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第二篇:《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三气周瑜

沽源县第五小学 冯国英{诸葛亮三气周渝}.

话说周瑜派鲁肃去与刘备要还荆州。刘备开始说,等公子刘琦死后便还,可刘琦死后仍不还;说是无容身之处,等取了西川再还。鲁肃回复周瑜。周瑜又生一计,派鲁肃去荆州对刘备说:“孙、刘两家,既结为亲,便是一家;如果刘备不忍取同宗之西川,我东吴起兵去取;取得西川后作为嫁资,再把荆州交还东吴。东吴军马取西川,路过荆州,需向刘备借粮出城犒劳三军。”此计早已被孔明识破,孔明让刘备满口答应,却暗中使计。周瑜带江东五万大兵,望荆州而来。离荆州十余里,江面静荡荡的,既至城下,不见动静。周瑜让军士向城上喊话:“东吴周都督在此。”言未毕,忽一声梆子响,城上军士一齐竖起枪刀。赵云在城楼上说:“我家军师早已识破你等之计,故留赵云在此。”周瑜闻之,勒马便回。只见探马来报,有四路人马一齐杀来。关羽从江陵杀来,张飞从姊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军马正不知有多少,喊声震天动地,皆言要捉周瑜。周瑜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迸裂,坠于马下。左右急救上船。军士报说:“玄德、孔明在前面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咬牙切齿说:“你以为我取不了西川,我发誓一定取下!”于是催促军士前行,行至巴丘,军士来报上流有刘封、关平二人领兵截住水路。忽又有报孔明派人送书来。周瑜拆开一看。上面写着:“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益州民强地险,刘璋虽弱,足以自守。今劳师远

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齐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

周瑜看毕,长叹一声,唤众将说:“我并非不尽忠报国,怎奈上天绝我,你等要皆力事奉吴侯,共成大业。”言吧,昏绝。一会儿又醒,仰天长叹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第三篇:《诸葛亮三气周瑜读后感400字》

诸葛亮三气周瑜读后感(一)

最近,我在读三国演义,其中“三气周瑜”的故事对我深有感悟。

这篇故事是这样的: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设下计谋,但被诸葛亮一一破解。一气——周瑜想攻下南郡,诸葛亮承诺不抢南郡,但他私底下叫赵云坐收渔翁之利,趁乱夺下了南郡。周瑜被气得头晕目眩。二气——周瑜用美人计将孙仁许配给刘备,骗刘备来东吴,将刘备抓住,逼诸葛亮拿荆州来交换。不料,诸葛亮让夫人撑场面,让刘备与夫人安然回到蜀国,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大怒,口吐鲜血,伤口崩发。三气——周瑜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以假借取西川之名夺回荆州,但被诸葛亮的慧眼识破,大败而归,周瑜伤口复发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这句名言。

周瑜三次被气,计谋十分一般,从没想过自己的计谋有什么破绽,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每次计谋都被诸葛亮一眼识破。若周瑜还是这样,再给他五年时间也未必斗得过诸葛亮。

诸葛亮三气周瑜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一本经典好书《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和人物深深吸引了我。特别是“三气周瑜”这一章,读后感受很深。故事是这样的:

周瑜和诸葛亮打仗。在城下,诸葛亮故意令守城的赵云激周瑜,气的周瑜摔下了马;在船上,周瑜得知诸葛亮和刘备正在山顶饮酒取乐,气得咬牙切齿;后来他又收到诸葛亮给他的信,更是气得奄奄一息,仰天大呼‘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亡。实在是可惜又可悲!

周瑜之所以被气死,是因为他的心胸太狭窄了。诸葛亮正是把握住了他的这个弱点才把他置于死地的。如果周瑜心胸开阔一些,结果或许就不会是这样了。我们做人一定不能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我们要学会容忍别人,不能动不动就发火,也不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吵架,伤了和气。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几个同学在办黑板报,因为颜色的问题产生分歧互相争吵起来,本来是一件小事最后发展成谁也不理谁了;你的好朋友不小心弄坏了你心爱的钢笔,你不依不饶的和他闹个没完,结果伤害了两人的友谊;(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还有一些同学故意找茬,和你过不去,你气不过将拳头挥向他„„这些都是因为缺乏宽广的胸怀导致的恶果。因此,我奉劝大家遇事要大度,别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同时,要互相商量,不要争吵。当别人犯错时要原谅他,不要抓着他的错误不放,否则会让你们的关系越闹越僵。

我的脾气也不是很好,有时也会和同学发生一些小矛盾,也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和同学闹别扭。以后,我要做一个胸怀宽广有度量的人,遇事冷静,不乱发脾气,防止自己成为第二个“周瑜”!

你的感悟很深,从中知道周瑜是个心胸狭窄的人,预示我们不能像他一样。你也用实例说明了这一点的危害!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更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读后写出自己的感想,通过你的日记展现给我,我再通过我们的校联网展示给大家。

诸葛亮三气周瑜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里的第十九章“诸葛亮三气周瑜”我发现周瑜不是被气死的,而是周瑜的人品比较小气,所以他三十六岁就死了。

这一章是三次才把周瑜气死,第一次,周瑜想要攻打南郡,而南郡正好也是刘备的青睐之物,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做法却极为不同——周瑜很坦然地暴露出自己的野心,刘备却不露声色,只是让自己知道。结果,周瑜第一次攻打南郡,就被曹仁用妙计打得大败,还中了箭毒!结果当天被曹仁气得口吐鲜血!

当周瑜准备一举拿下南郡,却被赵子龙抢先一步得到!而各路探子却又传来消息,说诸葛亮两次进行诈骗,骗得了荆州以及襄阳结果被气得箭伤复发,伤口迸裂,昏死过去。

第二次,周瑜想施美人儿计让刘备留在东吴,刘备中计了。但是诸葛亮却已经准备好了“预防针”,他在锦囊中准备好了让赵子龙骗刘备的妙计,让刘备带着孙夫人回去,刘备立马起身赶往江边渡口,诸葛亮早在那边接应,只等他们上船。结果弄得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三次,周瑜还想假装帮刘备打西川来夺回荆州,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大败给赵子龙!他死时还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呀!

我觉得周瑜不是不厉害,而是没有计谋,指挥带兵打仗,想出来一个计谋以后,就觉的自己了不起所以才次次被诸葛亮揭穿,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四篇:《周瑜度量大 诸葛亮三气周瑜不存在》

周瑜度量大 诸葛亮三气周瑜不存在

2013年12月27日17:2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舒城周氏后裔保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编《周氏宗谱》,共20卷。宗谱载明:周氏世居于舒城。

春节期间,在安徽省舒城县采访,得知争议两年多的“周瑜故里”商标注册案已有初步结果,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经过调查和审理,将这一商标权裁定给了安徽省舒城县周瑜文化研究会。这不禁引发了我“周瑜故里今安在”的兴趣,于是,专门拜访了周瑜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周瑜研究专家李卫生,并实地察看了多处周瑜遗址。

李卫生,出生于安徽舒城,籍贯是江苏铜山;大学本科毕业;先后担任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县委政研室主任、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现任舒城县委督查组副组长。曾出版著作多部,其中《话说周瑜》(安徽人民出版社)尤具影响,这是他潜心研究数十年,在大量的史料和历史遗存中苦苦探寻、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真实的成果。有人刊文称赞该书具有唯史、唯真、唯美三大特色。

我们的交谈涉及多个话题。

1、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记者:提起周瑜,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三国演义》里“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习语。对此会长怎么看? 李卫生:这完全是一个误导。

历史上的周瑜是个心胸宽广、豁达大度、举贤任能之人。《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即周瑜性格好,度量大,心胸宽阔,深得人们的拥戴,并不是后来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心胸狭窄”、“器量狭小”的人物,更没有“诸葛亮三气周瑜”历史事实。所谓的“既生瑜,何生亮”也完全是罗贯中的杜撰,周瑜的形象被严重歪曲,而且影响了几百年,实在太冤!

陈寿还用讲故事的方式高度评价周瑜的心胸。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前,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水陆大军,这时周瑜才33岁,位在程普之上。程普向为东吴老将,曾追随孙坚破黄巾、讨董卓,又跟孙策平刘勋、征黄祖,身经百战。所以,他倚老卖老,不大看得起周瑜这个“新秀”。《江表传》甚至说他曾多次羞辱周瑜。而周瑜却以东吴基业为重,胸怀宽广,处处宽容,“折节容下,不与较”。程普颇为感动,从内心深处敬服周瑜。他感慨地对人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由此崇敬周瑜的胸怀和器量,有人认为此事可与廉颇、蔺相如的故事相媲美。该故事以后被许多诗人所津津乐道,如“夫子如周郎,即之疑饮醇”、“一见周瑜胜饮醇”、“周瑜醇似酒,崔远爽於梨”、“公瑾之交似醇酎,吉甫之颂如清风”等等。

周瑜的心胸宽阔还体现在他的举贤任能上:首先向孙策推荐张昭、张纮,继之举荐鲁肃,临终前力推过去曾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鲁肃代行自己的大都督之职。更值得一提的是,周瑜在诸葛亮到江东做说客的第二天,就发觉他很有才,立马找到其兄诸葛瑾,让他去劝说诸葛亮弃刘备事东吴。

周瑜心胸和器量之大,也受到他的对手的肯定。刘备说周瑜:“器量广大,万人之英”;诸葛亮赞周瑜:“仗义疏财”、“挥洒自如”、“雅量高志”、“文武筹略”、“挽强为弱”、“雄姿英发”;蒋干称周瑜:“雅量高致”。后代的一些名人如苏东坡等,在周瑜的人品方面,都给予了极高评价。

关于周瑜的心胸和器量,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说:《三国演义》里讲的,“可惜那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

三国时的周瑜,还一直有着“美周郎”的雅称。《三国志·周瑜传》称赞他:“长壮有姿貌”、“出众人之表”。《三国演义》描述周瑜:“姿质风流,仪容秀丽”。按照今天的话说,周瑜长得英俊高大,是个标准的大帅哥!

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周瑜,是儒雅之将,名士风范。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盛赞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钦羡他娶了绝代美女小乔,钦羡他手持鹅毛扇、头戴纶巾的英姿,钦羡他指挥双方实力悬殊的赤壁大战,取得胜利仅在“谈笑间”的大将风范!之后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却把“羽扇纶巾”移植到了诸葛亮的头上和手上,剥夺了周瑜的智慧形象。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周瑜时说:“建独到之明„„实奇才也!”周瑜的“独到之明”体现在反对送人质赴曹、胆略过人、“吞刘自大”和图取西川、中原等方面。同时,周瑜还演绎了我国历史上经典的反间计、苦肉计等。

2、周瑜到底是哪里人?

记者:周瑜到底是哪里人,为何现在出现了争议?

李卫生:这实际上不是问题,因为《三国志·周瑜传》明确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即周瑜是庐江郡舒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舒城县人;后来的史书和史料都这样记载。只是近年来,舒城的一个邻县硬说他们那里才是周瑜故里。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周瑜故里之争。

寻根周瑜,须弄清东汉和西晋时期的“舒县”。{诸葛亮三气周渝}.

最早记载周瑜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他所著《三国志》是权威史书,周瑜是哪里人历来皆以此为据。

舒县,始设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历经东汉,三国时废除,西晋再次设立,至南北朝,存续时间近700年。史料证明,舒县的范围很大,包括今天的安徽舒城、庐江、桐城、怀宁、无为、鹊尾渚五县和地区,远非今天一个县的概念。

但是,舒县的主要地区在今天的舒城县,陈寿所生活的西晋更是如此。《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原注:“以舒之众屠破六县。舒,今庐江之故舒城县也。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南百三十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传记》注:“率领舒之军屠六。舒即今安徽省舒城,六即六安。”《汉书·高帝本纪》中也有“以舒屠六”的记载,注解“舒”与“六”也都是今天的舒城和六安,从而说明舒城在汉时属舒县。 《三国志·臧霸传》和《三国志·张辽传》中臧霸在舒县等地讨伐东吴陈兰的史实,以及史书中出现的“舒”、“舒口”等地名均在今天的舒城县,证明舒城在汉时属舒县。 宋·王象之《舆地纪要》第45卷庐州沿革引《元和郡县志》:“开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构奏,于故舒城置舒城县。”即唐朝设置舒城县时是在“故舒城”。“故舒城”即《后汉书》李贤注所称的“舒县故城”,即舒城是汉时舒县中心。

宋《太平寰宇记》更是把舒城与舒县的关系和舒城县名的由来记载得十分明确:“舒城为古舒县”,“舒城县,取古舒县城名”。

汉领舒县等地的时称“舒王”的羹颉侯刘信城邑(舒县治所)及死后丧葬地均在今舒城县,皆证明舒城汉时为舒县。《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记载:“羹颉侯邑位今舒城县西北15公里。”“离此(注:舒县城邑)不足3公里俗称舒王墩为羹颉侯墓。”《安徽省志》还记载,刘信在位时,还在其封地今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岭兴修水利,建成了与都江堰齐名的汉代两大水利工程“七门堰”。

正因为以上记载,《辞源》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1月出版)对“舒城”作了解释,认为舒城是春秋以前群舒国故地,汉建置舒县,唐又在此建置舒城县:“舒城,县名,属安徽省,春秋时舒庸、舒鸠诸国地。汉置舒县。三国时废。唐开元间复置舒城县,属庐州府,历代相因。”

舒县还包括今天的桐城市。《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舒有桐乡”。桐乡,即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市。

今天的庐江县汉时也属舒县。《汉书·地理志》“舒县”注:“故国,莽曰昆乡”,《宋史·志》云:“庐江县有昆山矾场。今庐江县南有大小矾山,是汉舒县兼有今庐江县境”。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姚鼐,在《汉庐江郡县沿革考》里分析了汉时舒县的范围:“舒县,盖得今舒城南、桐城北、庐江西地”。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编的《续修舒城县志》对舒县的地理范围有更全面准确地记载:汉时舒县的疆域“有桐乡、鹊尾渚,盖得今县(注:即舒城)及庐江全境、桐城北境,无为西南境,绝长补短,逾三数百里,屹然一大邦也„„”

周瑜是哪里人,早在唐朝就已经非常明确了。

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周瑜开始至今,众多权威史书和图书均记载周瑜是今安徽舒城县人。

这里最为代表的是唐朝史学家许嵩的《建康实录》。该书记载:“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即“周瑜是庐江郡舒城县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许嵩是非常严肃的史学家,他与舒城建县为同朝人,均为唐朝。他撰《建康实录》时,舒城建县不久,而邻县庐江则早已建立(隋设),两县同时并存,但许嵩在《建康实录》中却将周瑜是舒城人还是庐江人区分得十分清楚,把周瑜写成“庐江舒城人”,而没有记载“庐江庐江人”。

众多史书、家谱及全国著名三国遗址展览等,均注明周瑜是哪里人。

自晋陈寿和唐许嵩记载周瑜以后,周瑜是舒城人被公认,从没有争议。如:明代成书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三次提到周瑜是舒城人;《辞海》(1979年版)记载:周瑜“今安徽舒城县人”;湖北赤壁、江西九江、湖南岳阳、四川成都、台湾博物馆及安徽省博物院等全国著名三国历史博物馆、遗址遗迹展览、博物院和旅游风景区,介绍周瑜时都注明是今安徽舒城人;安徽宿松县、舒城县及浙江绍兴市周氏后裔保存的民国以前修编的六套《周氏宗谱》均明确记载:“周瑜桑梓舒城焉”、“周瑜家舒城”、“周瑜家居舒城麻地”等;《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安徽省志》、《安徽历史人物大辞典》、《安徽百科全书》、《可爱的安徽》、《走进安徽》、《影响青少年成长的99位名人》、《闲品三国》等全国及安徽出版的各类权威图书均明确记载周瑜是舒城人;国粹京剧传统剧《群英会》唱了几百年,唱词一直都是周瑜“庐州舒城县人”,等等。

“周瑜城”是证明周瑜故里的一个重要物证。

汉时的舒县与今天的舒城县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周瑜城”却可以清楚地证明周瑜就是今天的舒城县人。

“周瑜城”为东汉末年周瑜住家练兵的城池遗址,位于今天的舒城县干汊河镇瑜城村。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含山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并获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的考古专家张敬国先生,2010年12月23日在周瑜城实地考察后说:“周瑜城在安徽省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东汉城址,可申报‘国保’单位。”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在此把自家的南大宅让与孙策一家居住,并与孙策“登堂拜母”、“结为昆仲。围绕周瑜城,舒城境内还有20多处与周瑜有关的历史遗址遗迹,如周瑜练三墩、牧马旧市、春秋山周氏祖坟、栲栳山周瑜祖坟等。同时,舒城民间还流传着几十则周瑜的传说和故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追根溯源,可正本清源;寻根周瑜,方拨开迷雾。据此,我们可以淘尽近年来遮挡在我们眼前的泥沙,送周瑜还真正的故里——安徽省舒城县!

3、为何有人说周瑜是庐江西南人?

记者: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有人说,周瑜是庐江西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