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小康社会论文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我眼中的小康社会论文(一)

2016四川农业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2016年10月至11月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XXX专业XXX级 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党的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关键词:全面小康社会;农业经济;政企合作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well off society in my eyes

xxx xxx(2016)Liu Jiaxing

Instructor: xxx Abstract:This is a great victory for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a new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We must be aware that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will remain so for a long time to e. The well-off life we are leading is still at a low level; it is not all-inclusive and is very uneven.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our society is still one between the ever-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the backwardness of social production..Our productive force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re still relatively backward, so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we achiev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The du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has not yet been changed,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is still widening and there are still quite a large number of impoverished people.

Key words: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agricultural economy;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目录

1. 引言 .................................................................................................................................................................4

1.1 全面小康社会理念 ...............................................................................................................................4

1.2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若干挑战 ............................................................................................4

1.2.1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若干挑战 ...............................................................................4

1.2.2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若干挑战的对策 ....................................................................5

2. 关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办法 .............................................................................................................6

2.1 大力支持政企合作 ...............................................................................................................................6

2.1.1政府与企业在合作中各自发挥的作用 ..................................................................................7

2.1.2 政企合作统筹工作委员会的设立与作用 ...............................................................................8

2.2 加快发展农业经济 ...............................................................................................................................9

2.2.1 特色农业产品的开发 ...............................................................................................................9

2.2.2潜在农业市场的拓展 ............................................................................................................10

结论 .....................................................................................................................................................................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引言

1.1全面小康社会理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1]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 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3

十八大: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报告以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2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2.1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社会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旅游专业的技术类人才所面对的就业形势也比较严峻。如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还没有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始终存在: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未来经济增长目标的紧密结合。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未来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未来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到201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力争全国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客观地说,中国既存在相当严峻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课程论文-2016.10.12我眼中的小康社会论文(二)

全面小康 全面富强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姓 名:杨静焕

班 级:农教15-2

学 号:20155065

指导老师:邵紫英

2016年10月至11月

目录

1.全面小康理念......................................................................2

1.1前言...........................................................................2

1.2全面小康生活在我们身边.........................................................2

2.全面小康 全面富强.................................................................3

2.1我国全面小康的现状.............................................................3

2.2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4

2.3青少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5

全面小康 全面富强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1.全面小康理念

1.1前言

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描绘得诱人的理想社会,也表现了许多老百姓对富

裕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 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她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已经有余。从广义上理解除经济生活外,它还涉及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而在我心中的美好社会,具体就是: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小康,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阶段性标志。“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是指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

具体含义:低水平、指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主要

是指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不全面: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不平衡: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全面小康,是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那么,如今全面小康的理念又更加全面。五位一体全面小康,是指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全面小康。“五位一体”的发展正汇聚成百姓全方位的幸福感。它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

1.2全面小康生活在我们身边

每个人对全面小康社会都有着自己的期盼和憧憬。不同成长时代,不同生活,不同地

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心目中的全面小康社会肯定有所差别的。环卫工人说,全面小康是城市的干净整洁;医护工作者说,全面小康是医疗保障系统更健全,人们就得了医、看得起病;大学生说,毕业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全面小康;企业老板说,节能减耗,工厂走上生态发展之路是全面小康„„职业、生活环境等等的千差万别,不同的人谈起全面小康,就有不同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此,我充满憧

憬与向往!我不禁问自己: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是衣食无忧,山珍海味么?是有车有房,灯红酒绿么?还是工作舒适,天伦之乐呢?如果仅是这样,绝对

不能算是全面小康社会。

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山区里的孩子都能免费上学,从孩子出生到进幼儿园、乃

至大学毕业,要实现全部免费或半费受教育,使每一个“学龄人”享受到国家的优惠待遇,使每一个父母,每一个家庭不再为孩子的生育、入托、上学、择校奔波、发愁,真正消灭入托、上学难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兴国,科技兴国,有了大批的知识人才和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富国强民”的复兴之路。

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当我们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步履匆匆的行人微笑不减。

擦肩而过的瞬间,向四周环顾,老人正在为小孩子擦鼻涕,“谢谢奶奶”小孩欢快地跑远,老人微笑离去。哦,原来只是陌生人。“你的钱包”衣着朴素的青年快步追上前面的失主,“谢谢小伙子”。青年摆手早已远去。这就是全面小康社会人与人无形的拥抱,没有冷漠,没有歧视。有的只是关怀有的只是尊重,还有着淡淡的温暖漫延。

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人人都有房子住,人人不论出身的穷富贵贱,无论来自城

市和农村,无论职业的高低贵贱,都有房子住。房价不要太高,让普通百姓都买得起,无论面积大小,都有一个温暖的窝巢。

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人们的素质逐渐提高,贫富悬殊缩小,国民文明出行,交通

不再拥堵。官员的贪污腐败得到有效控制。城市逐渐在宜居环保的建设中,美丽起来。小康社会的阳光,也会渐渐洒落到市民们心间。

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是空气越来越好,污染越来越少。保护生态是现代社会正在

逐步追求的目标,单纯物质和精神的小康社会是不完善的,不完整的,我们也更加需要带有舒适环境的小康社会,碧水蓝天,白云朵朵,灿烂的阳光下的小康社会才能让人活得舒心,称心。

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养老有社保,大病有医保。人们一旦有了病到医院能“看

得起,住得起”,能实现免费和半费看病,那将是人们所期盼和希望的。

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人人都谦让奉献、人人都有尊严、人人都有保障、人人都

有爱心、人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过上温饱生活,人人都有受人帮助和帮助别人的权利。

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应当是精神上的一种幸福感。有喜爱的工作,有亲人的团

聚,有丰富的业余活动,充满希望和激情,大家团结一致,其乐融融、共享天伦.......

2.全面小康 全面富强我眼中的小康社会论文

2.1我国全面小康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在全国两会的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说:“当

好中国的总理不容易,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有千钧重。”这是因为,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第二,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如果用数字来表示的话,那就是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约1400万,进城农民工1亿2千万,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9亿农民以825元标准计算,没有摆脱贫困的有9000万。东西部差

很大,沿海五六个省市GDP超过全国GDP的50%。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目前的小康还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不

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具体来讲,低水平是指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55美元。就世界范围来讲,属于下中等收人国家的水平。不全面是指我们目前的小康还只是生存性消费的满足,真

正的发展性消费没有得到有效满足。按说建设人们的精神家园与建设物质小康生活同样重要,但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问题不少。教育、文化娱乐和道德等精神生活层面的满足度相对较低,农村教育、义务教育水平停留在初步小康前的状态,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文化体育、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等需求还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我国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71%,而GNP

只占全国的18% 2001年,经济总量第一的广东省GNP超过1万亿元,而排在最后的一个西部省份西藏的GNP只有139亿元。另外,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发展是破坏性的、一次性的。

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说明我们刚刚跨人小康的门槛。对此,我们要善于从事物发

展的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在谈现状不足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所取得的巨大的历史性进步。20多年的改

革开放,我国已经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完成了邓小平所设计中国现代化第一、二步战略步骤。至200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近1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了近两倍,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0位跃升至第6位,人均GDP为900美元。外汇储备截至2002年9月底,已经达到2586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据世界第二位;钢、粮食、肉类、煤炭、水泥、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二是如果以世界眼光来审视和要求我们的话,我们现在所取得的这些成绩还算不了

什么,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现在美国、日本、欧盟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GDP已超过2万、3万美元。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改变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态,它同时启示和要求我们,要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去做。要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业期,这就需要树立创业意识,准备长期艰苦奋斗。我眼中的小康社会论文

2.2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

(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

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

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

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

小康社会论文我眼中的小康社会论文(三)

恩格尔系数与全面小康社会

恩思特〃恩格尔是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1857年,他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

恩格尔定律揭示了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因此,恩格尔定律表明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与这个家庭的食品支出比例成反比(或者说一个家庭的贫困程度与这个家庭的食品支出比例成正比),一个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推而广之,一个国家,居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

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1998年,美国、英国、日本这一比例都在12%-18%之间,韩国为18%,墨西哥为30%,菲律宾为37%,印尼为47%,越南为49%。

“小康社会"是中国的一个特有概念,国际上对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目标。在中国,小康的含义是指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最先提出建立"小康社会"的构想。同年12月29日他谈到:所谓四个现代化,只能搞个"小康之家",比如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即使我们的经济指标超过所有国家,人均收入仍不会很大。总之,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脚踏实地。邓小平后来说,实现第一步设想中国是小变化;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可是大变化。可以认为,"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大发明创

造。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况。小康水平是高于温饱水平,但还达不到富裕水平。

那么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呢?十六大报告提出"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不是一两个指标,可有若干个指标来衡量,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十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恩格尔系数与全面小康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这说明了农村家庭属于绝对贫困;199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高达58.6%,属于勉强度日阶段,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降至50%以下,相当于进入

小康阶段;到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47.7%,开始跨入小康阶段;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37.9%,开始跨入富裕阶段。

虽然恩格尔系数与全面小康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从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的十个方面的指标看,多项指标还与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有很大差距。2000年我国十大指标的具体情况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0美元;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9平方米;城镇化率为36.2%;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大学入学率为11%;医生拥有量达到每千人为2人;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

而且全国各地区消费结构整体不平衡。根据经济学家胡鞍钢的说法:现实的中国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第一世界像深圳、上海、北京已经达到世界的高收入国家水平,大体上占整个人口2.2%;第二世界是上中等收入地区,我们的沿海相当一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上等收入国家水平,像广东、浙江、江苏、辽宁,就是上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当于我们整个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主要是河北、东北、华北、中部一些地区,占全国人口26.0%。第四世界就是所谓的中西部地区,它

相当于世界的低收入地区,占我们整个人口的50%。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较大,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47.7%,开始跨入小康阶段;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37.9%,开始跨入富裕阶段。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结构差异甚大。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还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要实现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在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的前提下(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逐步降低恩格尔系数,引导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加大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支出比例,提高城乡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十六大提出的“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社会我眼中的小康社会论文(四)

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生活”

[摘 要]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实施中未来的生力军。大学生对“小康社会”内涵、小康生活”标准的理解,以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的认识与把握,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历史使命。本文以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生活”为研究主题,以湖南工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对全面建成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生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小康生活 当代大学生 理想信念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从20世纪80 年代初期起,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经过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现阶段是我国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关键阶段。作为党治国理政方略的基本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充分发挥统领作用。

作为小康社会总概念中的子概念,“小康生活”是指我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从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看,小康生活是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是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必备条件,没有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就不可能过上小康生活。大致上说,小康生活主要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考核指标有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生态环境指数、人民幸福指数、健康指数、人口素质指数等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诸多方面。现今,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五年时间,无论是理论准备还是实践进程,都需要我们予以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战略实施中未来的生力军。大学生对“小康社会”内涵、小康生活”标准的理解,以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的认识与把握,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历史使命。本文以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生活”为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生活”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当代大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有更新颖和更深刻的理解。对全面建成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生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会对今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理论引导作用。

2.实践意义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生活”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分析,较为全面的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有助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能使各级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过程中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为充分发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的统领作用以及为党治国理政方略的基本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完成提供参照。也就是说,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生活”的调查与研究,有助于在新常态下从整体上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探索新常态下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二、本选题研究现状

自1990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始对小康内涵、指标体系及量化标准等问题展开研究工作,建立了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200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研究专著。1991年起,国家统计局也开展小康标准研究工作,并于1992年提出了小康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活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具体分为“中国小康标准”、“中国农村小康标准”和“中国城市小康标准”。这些研究成果为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并结集出版了《中国小康标准》一书,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94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又组成联合课题组,提出了“全国人民小

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报送国务院领导同志批阅,其相关内容纳入了正在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到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到本世纪末的奔小康战略作了进一步调整,并制定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规划,推动了小康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此后,许多省市制定了奔小康的战略规划,并运用小康标准对本地区奔小康进程进行实证监测,以此指导全国各地奔小康的各项建设工作。

综合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概况,小康问题研究在以下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具体体现为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内容向系统化和可操作性方向发展,研究方法趋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从理论研究来看,初步理清和阐明了邓小平“小康”思想的内涵,并据此制定 了小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为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一时期,报刊杂志上也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小康问题的领导讲话、宣传报道和研究论文,截至2014年,总量达五千篇左右。出版的关于小康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工作总结的论著至少有70余部,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小康之路探索》(李占才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出版)、《小康中国》(韩广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出版)、《小康社会人的心理健康素质研究》(常若松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中国小康实证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国小康社会论》(殷理田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国小康水平研究》(尹世杰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中国小康标准》(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国农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国务院研究室编,新华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等等,形成了一个宣传、研究小康问题的热潮。不过,就小康问题的研究而言,主要的研究热潮集中在%年代初把实现小康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之时。从实际工作来看,各地都高高举起奔小康的旗帜,使之成为9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主题曲.各地实际工作部门紧紧围绕这一战略部署,认真分析各地奔小康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实现途径,为我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些成果密切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探索作出了多方面的回应、思考和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论著大多是著名学者的心血之作,他们在自己深厚的理

论素养和政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真知灼见。然而,笔者认为,这些论著大多是从宏观层面研究小康社会,鲜有学者从微观层面尤其当代大学生的视角来研究。鉴于此,本选题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依据,力图探索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生活”, 较为全面的提出全面建成当代大学生心中“小康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引导和实践探索。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湖南工学院在校学生,样本采取分层取样

表1:学生情况

表二:调查年级我眼中的小康社会论文

表三:其他情况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本文将大量收集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关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整理出有用的信息,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选取了湖南工学院作为采样基本点,采用无记名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其中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9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2.86%。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主要从个人、家庭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出发来探究各种主要因素在整个大学生对于小康生活的看法以及他们是否已经达到自己的小康生活。

四、研究成果

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全中国13亿人民心中共同存在的理念,它代表着中国对家的最好诠释,也满满承载着中国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体会到了国家日益繁荣的变化,同时也在自己的心目中勾勒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未来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理想中的小康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一)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生活”

大学生心中小康生活的标准,具体体现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娱乐、旅游、生态、政治参与等方方面面。以下是被研究(调查)的两个学生对象是这样描绘自己向往的小康生活的:

甲:“我心目中的“小康”生活就是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家。就业不再那么紧张,竞争不再那么激烈,能找到适合的位置。无论去哪个城市生活,都不要背上沉重的房贷,房价与年收入的倍数不要太大,趁年轻奋斗几年就能拥有一个自己的“窝”,在中年之前,从房奴中走出去,不要一直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

乙:“我心目中“小康”生活,就是吃的更安全、住的更宽敞、行的更方便,后顾之忧更少。天更蓝、水更清、气更洁,一派和谐盛世的局面。”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小康生活”、“小康社会”,进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实现途径的理解,整体倾向是: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小康”承载着民众对对于美好生活最朴素的追求与向往;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升华,现实中更是赋予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衡量标准里,“小康生活”既有“物”的标准,也有人的标准,既有有形的指标,又有无形的指标,其维度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物质生活方面(主要内容为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条件)。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是在物质方面达到一个基本富足的状态。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达到小康生活的首要标准是人均月工资收入达到较高的水平。当问卷问到“你认为达到小康社会的人均月收入”时,77.2%的学生选择了5000-8000元,18.2%选择了10000元以上,只有4.4%选择了2000-4000元。另外,有稳定的住所,房子宽敞,住房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交通方便,有车;生活物质充足,一年至少

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我眼中的小康社会论文(五)

我心中的全面小康

小康社会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在不同的时代有不一样的理解,在百度百科里对于小康社会的解释是这样的:“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康社会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改变,从当今的社会发展来看现在的小康社会已不仅仅满足于简简单单的温饱问题了,现在的小康我想可以定义为“精神小康”。

小康社会,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共同存在的理念,它代表着中国对家的最好诠释,也满满承载着中国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温馨而又蓬勃的曙光,透露着人们幸福的生活;浪漫而又梦幻的晚霞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幻想。如今的小康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不仅仅是在物质方面有了改善,而且我们的小康正在由“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在发展。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协调的社会。

一.在政治方面要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贯彻执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进一步建成法治政府,确保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高,使得人权得到

切实尊重和保障。希望在十八大后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有更为明确的概

念,使得小康社会的建设有政治方面的保证,要为建成全面小康奠定政治基础。

二.在经济方面我希望不仅仅要在国家整体的经济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确保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且要切实把握住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进一步的改善,这样的改善已不仅仅局限于温饱问题,更多的是要在于精神方面的改善,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使得人民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三.文化方面,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想必大家都不是太陌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这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努力,我们政府需要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不断丰富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为人民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争取让全民都能够享受到文化的成果。

四.生态方面的小康,在21世纪的今天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百姓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面,生活的环境现在变得越来越最重要,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虽然使得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生态的破环。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大上面也提出生态发展的重要性,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足以说明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小康,更要是生态上的小康。所以我们应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生态

文明的发展,要保护我们的生态,对于已经污染的生态我们要加紧治理,争取将我们的家园建成青山绿水的家园。

五.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个国家的和谐稳定处理好社会的问题那是最终要的一个方面,所以说小康社会的建设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社会的安定是发展的前提,从目前来看中国的社会还是相对比较稳定和和平的,小康社会的建设必须要在稳定和和平的环境下建设,这样的小康才会是我们向往的小康。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让我们从现在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奋发学习,努力创造,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美好灿烂的明天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我相信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我眼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眼中的小康社会论文(六)

四川农业大学

题目: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 民生问题

专 业: 化学生物学

姓 名: 宋伟

学 号:20155226

教 师:赵国友

课 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完成日期: 2016 年 10 月 31 日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生问题我眼中的小康社会论文

宋伟20155226

四川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生物学系

【摘要】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小康社会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国民生问题的改善已经从政治政策、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问题;改善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上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添加了新的含义,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我国古代常有国计民生为一谈,《管子·牧民》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明代张居正的《答福建巡抚耿楚侗》中说:“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可见古时候就对民生问题看得极为重要。在不同的时期民生问题的具体含义是不同的,我们现在谈的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民生问题的改善。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重点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学习化社会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1]。近年来我国教育呈现良好趋势,尤其是高等教育。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高等教育站在了由大向强的新起点上。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绘制了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行的路径和方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推进,2014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7.5%,比 2009年提高了 9.3 个百分点,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83%,比 2009 年提高了 5.93 个百分点[2]。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说明我国人力资源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作出贡献。同时,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也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使我国从人口大国逐步转变为人口强国。国家的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增加,逐步实现我国的教育公平性,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名学生。从2006 年开始,国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开始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同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一提到民生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社会保障问题。现下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养老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城镇和农村的养老保险落实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国家也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老人健康安度晚年提供政策上和经济上的保障。农村合作医疗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

医疗合作社[3],经过70多年的曲折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在全国范围推广,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居民因此减轻了医疗负担。

2005年12月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自此在我国实行长达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就此终结。取消农业税这一重大举措,得民心、顺民意,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的关爱、对农村繁荣的关心、农业发展的关注,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边远艰苦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城乡文化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造成城乡文化建设有着较大的差距。精准扶贫工作正在一步步落到实处,东部发达地区帮扶西部欠发达地区,使扶贫变输血为造血,扶真贫、真扶贫,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 改善民生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发展不是为了强大而强大,也不是为了成为世界强国而强国,而是为了让人民富足,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但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前列。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现阶段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旧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渐渐被忽视而西化越来来越明显,有更多哈日哈韩的现象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国民素质水平亟待提高。总体上看,我国教育水平已经有较大提高,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仍是教育问题中的突出点。我国各省区的高考录取率差异极大,大多数重点高校把相当数量的招生名额留在所在的省市区[4]。地方保护保护主义色彩浓重,这无疑会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同时高校生源城乡分布不均、社会阶层分布不均匀,广大农民阶层在教育资源的享有上处于劣势。显然,教育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势必影响和谐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内容。在当今国际国内局势复杂的情况下,我国治安环境还有待提高。近几年,社会上的反动分子活动猖獗,恶性杀、伤人事件持有发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需更加严密的保障,同时也说明了法制力

,度还不够。社会发展总体呈良好趋势,但是社会风气日趋浮躁,民众内心焦虑[5],在经济转

型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关心自己的利益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这就要求我党应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6]。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几天,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我国调节现有的经济模式,发展更先进的生产力。把这块利益的“蛋糕”做大,建立健全分配体制,使经济效益有效地投入到社会的教育、医疗和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

只有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物质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普遍提高。国家积极

采取措施精准扶贫,短期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新概念。至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始飞速发展,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还加大力度进行公共文化体系的设立,为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全球极端气候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人民生活的环境在改革开放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遭到了破坏。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7]。实现生态文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要加大绿化,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整改力度,对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作出严厉惩罚。生态文明建设好了,人民的生活自然也会向前进一大步。

四、 结语

民生问题是一国之根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稳定是基础,国家要长治久安,党要领导人民,那就要关注民生问题。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就是解决民生问题,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带领广大人民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孟繁华.学习化社会:人全面发展的平台[J].教育研究,2003(3):4

[2] 瞿振元.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的新步伐[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3

[3] 郭建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J].生产力研究,2003(2):12~16 [4] 魏玉梅.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提升[J].江苏高教,2016

(2):78~80

[5] 何仕雄.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生改善问题[J].中文信息,2016

(9):355~356

[6] 刘志明.从新的目标要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

刊,2015(12):31~35

[7] 尹世杰.再论生态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消费经济,2013,29(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