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


篇一:《中国古代祭祀过程的心理动因分析》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宗教与社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论文)

专业: 社会工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学号:1012784 姓名: 范斌 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 成绩:_________

中国古代祭祀过程的心理动因分析

——以“自然属性的神灵祭祀”为例

摘要:祭祀作为宗教仪式中的一种及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其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在历史进程中更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源泉的角色不断出现。我们可以通过对祭祀过程的探讨来研究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祭祀过程的解读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本文则将就“古代祭祀过程的心理动因”这一话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出“祭祀过程是一种交易行为,并且在先民不断的内归因中得以继续存在”这样一个结论。

关键词:古代;祭祀;心理动因;探究

一、简析“祭”“祀”

(一)“祭”“祀”之意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①。祭祀是华夏礼典最为重要的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

甲骨文字形中,“祭”字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左上部是“肉”的古写形象;右上部分是“又”,“又”字古形为“手”的代指;中间“示”字根据象形发可以理解为“支撑物”,而在清代《说文解字》中也对此进行阐释,释为“示,神事也”,因此可以理解为“神事之物”,也就是“祭桌”。而整个“祭”就表示以手持肉(置肉于桌)祭祀神灵。古人杀牲取肉,一般会存在着两个目的:自己食用或者是奉为神品。“祭”指的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在祭祀这个词组中,“祭”字是取“以物供奉”之意,作为一种动态的仪式的代名词出现。

如图:②

而“祀”字取义较多,既可以用做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例如“祀,祭无已也”(《说文》);“祀,国之大事也”(《左传·文公二年》)。又如祀灶(指的是祭灶神。在腊月二十三日,为古代五祀之一);祀南北郊(天子即位后在城南郊外祭天,在城北郊外祭地);祀土(祭祀土地神);祀天(祭祀天神);祀孔(指祭祀孔子的典礼);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同时在作为名词的时候,主要是表示与祭祀相关的地方,如“过墓则式,过祀则下”—《礼记》;又如祀③①

③ 《礼记·祭统》 引自汉典在线,/retype/zoom/b87c4545336c1eb91a375d12?pn=5&x=0&y=119&raww=762&rawh=354&o=jpg_6_0_______&type=pic&aimh=222.99212598425197&md5sum=6ee67d1fb64bc0c011003f98c1f0e24a&sign=bb0fe7faad&zoom=&png=15637-31398&jpg=3068-76399" target="_blank">

图1

对于祭祀来说,也可以将其看作一个考核的过程。整个祭祀的过程在于考核祭祀主体的诚恳度,考核及格则风调雨顺,考核不及格则天灾人祸。但是在这样的一个神圣的过程,如何让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先民去质疑神明的力量?但是我们容易忽略这样一点,神灵一击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本来就是先民主动创造出的一种无论是在地位上还是在力量上都与其自身不在同一个层面的崇拜对象,因此一旦神灵的形象固化下来,先民们就没有了选择。另外,他们

第 5 页 共 6 页

篇二:《古代祭祀仪式—凶礼》

凶礼,是哀悯吊唁、抗灾救患之礼。其礼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丧礼,是哀悼死者的礼仪;荒礼,是哀悼凶札,凶是指年谷不登,札是指疫疠流行,亦称“札礼”,即天子和臣下以减膳、撤乐等礼仪表示同情;吊礼,即祸灾时应行的慰问礼仪;袷礼,是指战败而丧失财物予以救援的礼仪;恤礼,是对遭寇乱的诸侯国派遣使者慰问、存恤。先秦以后,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表现近祖崇拜,对象是新丧的亲属,整个仪式在服丧期间举行。从《礼记》到称为正史的二十五史,对凶礼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礼记·丧大记》记载了丧礼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人之将死到亲人守丧的整套礼仪: “君大夫彻悬,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这是人将要死亡时必须改寝和更衣的规定。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内命妇姑姊妹子姓立于西方,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这是人刚过世时关于亲属如何哭丧的规定。

“君之丧,三日,子夫人杖。五日既殡,授大夫世妇杖,子大夫寝门之外杖,寝门之内辑之,夫人世妇,在其次则杖,即位则使人执之,子有王命则去杖,国君之命则辑杖,听卜有事于尸则去杖,大夫于君所则辑,于大夫所则杖。”这是君王停丧和出殡时关于臣子、亲属如何执杖的规定。

“期之丧,三不食食,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三月既葬,食肉饮酒,期终丧不食肉,不饮酒。”这是关于在殡后亲属如何饮食的规定。{古代祭祀}.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古人治丧非常烦琐,甚至把如何哭丧也作了详细的制约,把哀痛的心情规范为苛刻的形式。孔子在《论语》中说:“礼不辞费”,古人对丧葬之礼更是不厌烦琐,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丧葬祭祀提到了跟国防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见古人是非常看重凶礼的。

篇三:《中国原始风俗-祭祀》

中国原始风俗—祭祀

古代祭祀活动及其发展

中国自古十分重视礼仪,其中就包括对祭祀的重视,祭祀不令是十分重要的仪式活动,而是灵魂的事,人们期望通过这种仪式,使自己离神对更近,从而确认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一、祭祀的来源

当人类意识到人有灵魂,并认为万物也有灵魂,人的灵魂可以依附在自然万物之上的时候,原始的祭祀活动就开始了。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在尸体上撒红色的当做血液象征矿石粉粒,认为可以使死者复活。新疆岩画中突出女性生殖器的红色,可理解为对女性经血的崇拜。现在的婚丧喜庆中崇尚红色,也是远古祭祀习俗的遗留。在大地湾一期文化中的氏族公共墓地里,儿童死者的陶棺盖上穿有小孔,以为灵魂可以由那儿出入,后来他们有了 “两次葬”的习俗,远在外地的人死后,待第一次安葬的骨肉腐烂,再迁回氏族的公共墓地,以便人死归乡,和生前的亲族成员继续生活在一起。

既然万物有灵,人类的任何行动都会被这些神灵洞察和操纵,那么通过某种方式影响神灵,让神灵的行为符合人的愿望就是很重要的事了。于是,人类通过巫术与仪式,或用尊敬、讨好、屈服等手段祈求鬼神保护自己,或以诅咒、歧视、驱赶的办法辟邪保身。第一种崇拜的态度形成了祭祀。而祭祀最高尚的意义就在于为人类明天的美好祈福,在祭奠的哀思中重新思考,在狂欢的舞蹈里焕发新生的力量。

二、祭祀的原始形式

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祭祀神灵就理应拿出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为了讨好不同的神灵,祭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食物、玉帛、人牲等。古人对丰厚的祭品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燔烧、灌注、埋、沉没、悬和投等,分别用来祭天、地、山、水等神。人牲就是以人为祭祀品,“人是神最受欢迎的牺牲”。人祭成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最高形式的献祭。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后来逐渐规范化,出现了固定的地点,主要有平地、坛,另外还有平坑、宫庙和坟墓等场地。{古代祭祀}.

原始祭祀时的舞蹈大多是人装扮成野兽,狂扭身躯,大声喊叫。继而演变为

公众傩舞,戴面具,扮傩翁傩母作戏剧性表演,为取得的胜利组织集体的狂欢。继而发展为今天的民族戏剧舞蹈民间社火。在这祭祀神圣的背后,是灵与肉双重的盛宴,是诗与歌、乐与舞、画与符数千年来与宗教祭祀的并行创造。

三、祭祀的对象

万物有灵的观念形成了多神崇拜,人们的祭祀对象也随之增多。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对象和内容互不统属。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天、地、人,所以众多的神灵可以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祗。

1. 祭天

在古人看来,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万物之父。它控制着万物的生死祸福,甚至是人间的改朝换代。人们对它望而生畏,自然产生了对它的崇拜和祭祀。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或是贫民百姓,无不信天、敬天、拜天,他们都以种种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佑护。祭天大约从周王时就有了,王被称为“天子”,所以要隆重的祭天。祭天是郊祭。天的功德至高无上,祭天也最隆重。祭天突出一个“尊”字,天子才有资格祭天。通过祭天,君王的权威也会得到加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祭天与王权形成了“政教合一”的趋势。

祭天,是国家的第一大礼,也是王室的特权,所以,祭天已成为一种必备的政治仪式,历代帝王不论是开国奠基者,还是承继中兴者,或是危亡丧国者,都不敢忘记祭祀上天。秦汉之际,祭天有了更加正规的仪式,主要有封禅和郊祭。至唐宋之世,祭天已完全成为了政治伦理中必备的仪式,即使是异族君王,也会采纳汉制旧俗。元代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统治者除了祭拜蒙古族自己的“长生天”外,依循旧制也进行祭天的仪式。明代祭天也很合乎礼仪,永乐年问,北京的南郊专门建起了天坛来进行祭祀‘,祭祀礼仪繁琐。清朝祭祀除了本民族的祭礼之外,也沿袭了汉族的祭祀礼仪,在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重大节日时,都会去天坛祭天。

2. 祭地

对地界神灵的祭祀最早没有地神与社神的分别,自秦汉经唐宋至明清,祭地与祭天是同时进行的,成为郊祀大地。祭地之前3天,皇帝提前斋戒,致祭当天,祭坛各方位摆放各方神位,然后根据礼官的要求进行迎神燔柴、奠玉帛、进俎、行献礼、望燎、献牺牲和玉帛等程序。祭地是社祭。祭地突出一个“亲”字,百

姓可以祭地。腊祭是每年岁末合祭万物而举行的祭祀。腊祭的对象包括与农耕有关的各神,甚至包括督促农耕的田畯之神、扑食伤害庄稼的田鼠、野猪的猫神、虎神,还包括堤防之神和水沟之神。除了地神,人们还要祭拜的比较重要的地界神灵有社神,社是土地的象征,社与五谷之长的稷相连,称为社稷,表示整个农业,而农业又关系到王朝兴衰,所以社稷成了国家政权的代名词。它也作为王朝的重要的祭祀对象传承下来,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官方的社祭只留下了外在的形式,而民间的社稷演变成了城隍神与土地神。

地上的神灵很多,人们要祭祀的对象也很多。有些神灵在人们心中并不占特别重要的地位,但他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所以人们也会进行一些祭祀。除了祭祀地神、社神外,山林、川谷、丘陵供给民众生存需要的物资,都有功于人类,人们也会祭祀山神(山鬼)、水神、石神、火神等地界神灵。

3. 祭祖

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显著特点。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古代祭祀}.

原始社会便有了鬼魂的观念,经过长时间言语口传的渲染,祖先俨然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他们能于冥冥之中监视子孙的行为并加以佑护或者惩罚,子孙也深信经由祭祀的仪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神保佑与赐福自身。因此,与祭天、祭社合为古代的三大祭礼之一的祭祖活动也就有了基础。

殷商时期人们尊崇的鬼神非常多,但对祖先神的崇拜却尤为突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表明,殷人对自上甲以来的祖先进行频繁复杂的祭祀活动。殷人的祭祖活动会用人祭,手段也是非常残忍的,如砍头、活埋,甚至把他们剁为肉泥,焚烧、肢解就更是常见。祭祖活动在周代就已形成定制,周代也为后世的祭祖活动树立了典范,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初时的祭祖除了死时厚葬及人殉之外,还要定期的供奉酒食玉帛,后来发展为烧纸钱供祖先花销。而祭祀也是给了祖先游荡的魂灵一个归宿。对祖先而言,由于他在冥冥之中影响乃至支配人间子孙的一切事情,所以子孙如有重要的活动或发生灾难,就要祈求祖先保护。同时对已故长者的敬畏,也使人们定时为祖先供奉衣食。如此代代相传,

遂成定习。

春秋时期,祭祖内涵已发生了变化,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已转化为“致意思慕之情”的伦理观念。秦汉时期,在平民社会中,祭祖与社祭成为一般百姓生活中及心灵上的寄托,社祭扮演着凝聚社会功能的角色,而在各个家庭中,祭祖则成为全年中不可或缺的行为。魏晋后,佛教思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融入祭祖思想中,形成了儒佛整合后的时代面貌。此后,又历经元明清朝,经过千百年的沿革变迁,中国古代的祭祖汇成了一种传统,历代相承,虽然偶有枝节增减,但其主流趋势俨然成形。在近现代中国的多数地区,祖先祭祀成为了各种祭祀中最重要的一种。几千年间,对其他神灵的祭祀或淡漠或消亡,或并入佛道两教之中,惟有对祖先的祭祀历经千年而不衰。

4. 祭圣贤

对于人界神灵的祭祀,除了祭祖先之外,还有祭圣贤的礼仪,如对黄帝、炎帝、孔子和关公的祭祀。另外古代各行各业都有行业神,还有行业神的祭祀。比如学算命先拜鬼谷子,木匠、水泥匠、瓦匠、油漆匠等很多行业则尊奉鲁班。还有人们继承下来的祭奠家神,比如门神、灶神、井神等。

黄帝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的组成部分。黄帝崩,当时人们自然要根据传统习惯祭祀黄帝。据马肃引证《竹书纪年》及《博物志》,黄帝死后,他的臣子左取其衣冠几杖建庙加以祭祀。起始于史前的黄帝祭祀,没有随着历史时代的更替而消失,而是被封建国家当作三皇之一纳入中央的历代帝王庙中享受祭祀,经历了史前、三代、春秋战国和整个封建王朝时代,帝王陵寝之一的黄帝陵受到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四、祭祀的地点

1.平地

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祭祀场所。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场所反而最质朴,往往不用封土作坛,只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墠”。《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礼记?祭法》说:“除地为墠”。

2.坛

《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

称“方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3.平坑{古代祭祀}.

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

4.宫庙

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的,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但社坛上不得盖房,否则被视为“丧国之社”。

5.坟墓

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出外游说时,“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如今,祭祀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以往那么复杂,主要集中在清明,古代的活人献祭也已转变为现在的扫墓活动。但是各地的清明祭祀也是有区别的。江南及南方大多称为拜山,因为江南及南方,大多墓园在山上,扫墓必须上山,所以又此称谓;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则是“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这个乃是各地的风俗约定,遵循就行。

虽然社会进步比较迅猛,但祭祀文化像宗教一样、却也不会被摒弃,它不但会成为我们的精神信仰,也会随社会的进步随之变化发展,从而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篇四:《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

儒家经典中的祭祀仪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祭祀仪式隆重而繁琐,并且往往以儒家经典的形式给予规定。据有关文献资料,下葬之后儒家文化规定的祭祀仪祀主要有下列几种:

(1)反哭之祭 反哭意思是死者下葬之后,丧主奉死者牌位从坟上回到家里,在家里安放牌位时所进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因为是从坟墓之处返回家中,又因祭祀的内容主要是哭,所以称之为反哭之祭。反哭之祭的程序主要包括二项,一是安放灵牌,需要注意的是灵牌的位次不能放错,要按死者在家族中的尊卑地位摆。二是哭祷,祈祷的内容为:乞求诸位祖先的灵魂,接纳新死者的亡魂,让他加入阴间家庭的行列,并经新死者的亡魂以各方面的照顾。这一项是不能少的,少则达不到祭祀效 果。

(2)虞祭 父母葬后迎接他或她的魂魄于殡宫之祭叫虞祭。虞是安之意。按儒家的观点,死者下葬以后,骨肉归土,但灵魂没有归处,故行虞祭,使死者的灵魂也行以安定。据古礼,虞祭要举行三次。第一次虞祭在下葬当天举行;第二次虞祭在第一次虞祭后的第一个柔日举行;第三次虞祭在第二次虞祭的第一个刚日进行。古代用天干记日,十天干中凡乙丁已辛癸为柔日,甲丙戊庚壬日为刚日。

据古代的解释之所以如此选日子是因为:"柔日阴,阴取其静","刚日阳也,阳取其动也。"从而达到阴阳相合,天地适宜的目的。古代虞祭的具体操作,现已无从考察。

(3)卒哭之祭 卒为终止的意思,哭指"无时之哭"。古代丧葬礼仪,百日祭后,改无时之哭为朝夕一哭,名为卒哭。古代孝子从父母死到殡,哭不绝声;殡后居庐中,念及父母即哭,都称"无时之哭"。卒哭礼祭后改为朝夕各一哭,叫"有时之哭"。卒哭之礼于三虞后的一个刚日举行。古礼,士三月而葬,葬后又连续举行三次虞祭,至此已近百日。届时,要上祭品。纸钱,要哭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自己的不孝。此后行祭者就不需要"不时之哭",而只须朝夕一哭了。

(4)祭 是新死者与祖先合享之祭,时间中卒哭之祭的第二天举行,主要内容是奉死者之神主祭于祖庙,因为祖孙昭穆相同,所以要附属于祖庙。不过 祭之后,新死者的神主仍需要还家,要等到大祥之祭举行后,才能正式迁入祖庙,在祖庙中才有自己的班次。

(5)小祥之祭 小祥是指父母死后一周年的祭祀。"小祥,祭名。祥,吉也"。这就是说,到了小祥之祭后,孝子可渐除身上的丧服,换上吉服。例如男子可以除去头上的丧带,换上熟丝织成的练冠,所以小祥之祭又称"练祭"。小祥祭祀的重点是以练服代替丧服。

(6)大祥之祭 大祥之祭是指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称"大祥"。在古代,儒家经典规定,卒哭祭后,孝子只能吃粗饭饮水,小祥祭后才可以吃菜和果子,到大祥祭后饭食中则可用酱醋等调味品。

(7)禫祭 禫为丧家除去丧服的祭祀。禫,祭名也,与大祥间一月。自丧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禫祭时,在向死者叩头跪拜、上供祭品、烧纸钱之后,要宴请宾客。此祭举行后,丧事才算办完。丧家生活归于正常。

丧期中的祭奠仪式

丧期中的祭奠仪式主要有:设奠、开吊、三日祭、作七等。现将其仪式程序分述如下:

设奠又叫成服疫奠。大殓后次日早晨设奠,初祭。初祭仪式是:首先请甲乙二人为礼生,甲负责唱礼,乙负责奠献。将灵牌放灵案上,甲乙分别站立在灵案左右两方,然后进行奠祭,其程序为:

(1)奏哀乐、鸣炮。乐止。

(2)启帷、行大奠礼。孝子匍匐出帷,起,就丧主位。如孝子哀恸过分,不能起立,可使人扶其站立。

(3)有服者皆就位。按亲疏序列立于孝子之后。

(4)上香、叩首。香由甲授给孝子,孝子执香,叩首,再交乙插于香炉内。 (5)再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6)三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7)献爵、叩首。甲将爵交乙,乙再将爵献于灵几上。

(8)果品、叩首。甲将祭品中的果品交给乙,乙接过献于灵几上。

(9)祭品、叩首。方法同上,并唱各个祭品的名字。

(10)主祭者读祭文。父死,主祭者为孝子,若孝子不能读可请别人代读,读后烧。

(11)祭奠毕。丧主及陪祭者鞠躬退下,回灵堂后守棺。

(12)奏哀乐,鸣炮,止。 开吊 在设奠之后到出殡之前,接待族戚亲朋前来吊丧,称为"客祭"。为了方便接待,也可以在该期间内选定一两日为开吊日期,告知亲朋前来吊祭。亲朋吊丧若按隆重礼仪,须行三跪九叩之礼。祭奠时请甲乙礼生分立灵案祭桌两旁,甲司仪,乙香献祭品。主祭、陪祭者跟着礼生的司仪声行礼。仪式程序如下:(1)哀乐,鸣炮,止。(2)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同祭者就位。各依次站立在祭桌前,面向灵堂,低头而立。(3)主祭者上前,陪祭者上前,跪。主陪祭者从原位向前一步,同祭者在原位不动,均随主祭者一同跪拜起立。(4)上香,叩首。乙礼生将香递给主陪祭者,点燃后递还乙礼生插于灵桌香炉内,祭者叩首。如此三次,三上香完毕。(5)起,平身复位,祭者起立,倒退原位站立。(6)主祭者上前,陪祭者上前,跪(7)献三牲,献果品。有什么祭品,甲就喊什么名,乙依照喊声将各种祭品捧上祭桌摆列,摆完甲再喊。叩首,五叩首,六叩首。(8)献财宝,献财宝,献财宝。乙将烧给死者的祭品递给主、陪祭者,主、陪祭者将祭品由下而上举,连续三次,然后放在灵前或焚烧。叩首,八叩首,九叩首。奠酒,奠酒,奠酒!(9)主祭者读祭文,也可由陪祭者代读,读毕焚烧。(10)起,平身

复位,孝子孝孙谢礼。 (11)孝子孝孙退回守棺。(12)奏哀乐,鸣炮,止。(13)礼毕。{古代祭祀}.

三日之祭 关三之祭在葬后的第三天下午进行。相传死者在葬后的第三天要见亲人们一面。所以这一天死者的亲眷们要身穿白色孝衣,准务好祭品,主要是用米糕做的圆形"关三果"。来到坟前给死者上供祭品,烧香叩头,还要给死者修整坟墓。关三之意是此后死者与亲眷成为人鬼关系,"关三"之后,死者成为坟山上的新鬼。 此外,汉族许多地方有三朝接煞之祭,即在灵堂挂上白布幔,灵桌供上神主、男女纸俑及杯筷香烛等物,请来的和尚道士在灵堂设坛念经,称为"打扫"。打扫时在死者房内设一座位,将死者临终时穿的衣服放在座位上,和尚道士对着念度人经一卷,念毕,焚烧衣服。据说这样就可超度死者,除去丧家的不祥之气。做七 "做七"是民间举办丧事经常举行的一种仪式。通常,"做七"要举行一种超度死者亡魂的法会,所以"做七"又叫"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斋仪"。举行法会的时间较长,最少为七天,多则可达七七四十九天。参加法事的僧道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做七的内容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在民间,"做七"之所以很普遍,是因为俗信人死后还会转生。从刚死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期,期满后即再降生;若一期届满未得生缘,须再等一期;最多到第七期,必定降生。由于从已死到再生之间福祸不定,所以死者的亲属每隔七天要祭祀一次,请僧道替死者诵经修福,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头七"一般在死后

篇五:《中秋节起源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中秋节起源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

“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

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三、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祭月、赏月、拜月{古代祭祀}.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风俗:观潮、猜谜、吃月饼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传说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篇六:《古今清明祭祀礼对照》

古今清明祭祀礼对照

在程序上,《朱子家礼•祭礼》已经对《仪礼•特牲馈食礼》作了简化的工作。比如,不再有“立尸”以让某一活人代表逝者接受祭祀的程序。现在的人进一步简化《朱子家礼•祭礼》,进一步强调祭祀礼仪的精神性方面,大幅减少古代祭礼中对各种礼器和祭物的要求。

1)、前期一日斋戒 祭祀之前一天,祭祀者必须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虔诚庄敬。古礼要求斋戒时,男女不可同寝。《朱子家礼》说:“主人帅众丈夫致斋於外。主妇帅众妇女致斋於内”。现代家庭没有充分的居住条件,不太可能在祭祀前一日斋戒时让男人到家外去睡。但若是为了表示虔诚庄敬,夫妻可以在斋戒那天晚上自觉停止发生性关系。

2)、前一日治祭

古代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祠堂,现在则在祖先的墓地举行。祭祀祖先的前一日,要准备好所需的祭祀礼物。现代社会祭祀祖先的礼仪向更为精神化的方向传承,大多精简祭祀礼物,或者采取更为精化的礼敬方式。祭祀在传统上是为祖先“追养继孝”,所以,古代传统的祭祀程序往往需要“省牲涤器具馔”(《朱子家礼》),需要准备祭祀用的牺牲、酒和礼器等相关物品。现代祭礼则可以准备纸钱,香烛、鲜花和酒即可,甚至出现了更为文明的网上祭祀。烧纸钱旨在表达后人承担着对祖先“追养继孝”的精神道德义务,希望逝者能够在另一个世界有相对宽裕的供给资源。 香烛是传统上认为青烟缭绕上天而有人神沟通作用的东西。在祭祀程序中还通过三献来表达祭祀者序列之充分敬意的作用。

4)、厥明洒扫

第二天早上,祭祀者着严肃服装,前往墓所。拜。要恭敬地在坟墓区域内外行走。环绕墓碑哀省三周(无可环绕行走者,从略)。其有草棘,即除之;有灰尘,即去之,以保持干净整洁。这是扫墓的程序。扫墓旨在表明逝者墓地是一个有后人料理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弃之荒野而不顾的地方。这是孝心和善意的表现方式。洒扫毕,复位再拜。

5)、陈祭 古礼的陈馔是指把新的清洁的席子陈於墓前,上面摆设祭祀用的牺牲、水果和酒等馔,亦即是把用于祭祀奉献的礼物陈放在墓前。现代祭祀中,可以把鲜花放在墓碑旁,把纸钱和酒放在墓前台阶上。是为“陈祭”。

6)、参神

即参拜逝者神灵。主人以下按照顺序站立。立定,再拜。参拜行深鞠躬礼。本书在祭祀祖先礼仪中不提倡伏地叩首,除非祭天。

7)、降神

由于参神只是表达参拜祖先的礼义,只具有给祖先打招呼的意义。但其后的祭祀程序在“追养继孝”的礼义下,要进行旨在让祖先神灵到墓地来享用祭物的礼仪,所以,这需要一个降神、奉献和辞神的礼仪流程。降神就是通过一种仪式,把祖先的神灵从天上请降到墓地来享用祭品。其礼仪要求是,主人点燃香烛插于墓前香炉或地上。执事者一人开酒,或注酒于酒杯中。主祭者受酒杯,奉之,告曰:“恭请某某祖先莅临受祭”。撒酒于地。再拜复位。

这个程序中,点燃香烛是遵循传统上认为香烛的清烟缭绕上天,可以传达降神者的请神意愿,并以烛光明示地点。古礼通常由商祝来

降神。他们被传统认为是有特殊通神能力的人,所以一直被保留在古礼中承担这类礼仪角色。但祭祀礼仪的经常性,使人们未必每祭必请商祝到场。按照《易传》关于“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生死教理,及其朱子关于“祭祀有感格之理”,亦即“祖考之精神魂魄虽已散,而子孙之精神魂魄自有些小相属 。故祭祀之礼尽其诚敬,便可以致得祖考之魂魄”②(《朱子语类卷第三•鬼神》),祖先的后代与血缘祖先之间存在“同气联枝”的魂魄感通基础,所以,祭祀礼仪中,由祖先后代的主祭者来降神,是合符儒教义理的。当然,礼仪形式上,要求执笏板以降神的礼规只是一种古代告谕示意的方式,并无特别礼义。所以,在现代祭祀礼仪中,经常略去,直接口说即可。

8)、初献 由主祭者向祖先神灵敬酒。祭祀古礼中的三献,通常要献馔,亦即奉献供祖先享用的肉食等礼物。现代祭祀礼仪更加重视精神性方面,礼仪程序能够表达祭祀者有“追养继孝”的心意即可,没有也不需要有祭祀程序之后盘子里的食物就被祖先吃掉而空盘的预期。所以,献礼用酒和烧纸钱即可。初献使祖先获得敬酒和纸钱,以示孝敬。请祖先吃一顿饭的意思,那可以在家里去举行。初献礼仪程序如下:主祭者诣祖先墓前。执事者西向斟酒於杯。主人奉之,奠於墓前故处。主人辞云:“某亲某官府君之墓,气序流易,雨露既濡,瞻扫封茔,不胜感慕„„敢以醴酒,祗荐岁事,以某亲某官府君、某亲某封某氏,只食尚飨。”言毕三拜。酹酒于地。烧纸钱。退,复位。有兄弟在场者,可重复上仪祭献,但不读辞。

9)、亚献

由主妇来举行第二次献礼,如初献仪,不读辞。

10)、终献 由子弟或亲宾举行第三次献礼。如亚献仪。

11)、辞神 三献之后,即完成让祖先享用祭祀,而表明祭祀者“追养继孝” 之心,故可辞别祖先神灵。祭祀者依次诣祖先墓前站立,三拜即退。

12)撤祭 撤除刚才摆放在祖先墓前的酒具。但不撤鲜花或其他旨在装饰墓所的物品。此时,即已完成对祖先“追养继孝”的祭祀。但祖先葬于地下,按照《朱子家礼•祭礼》的程序,此时还要祭祀后土神,以对后土神容葬祖先表达感谢。

13)遂祭后土

于墓所西向置酒瓶酒杯而陈馔。降神,参神,三献如仪,但辞云:“某官姓名,敢昭告於后土氏之神,某恭修岁事於某亲某官府君之墓,惟时保佑,实赖神休,敢以酒馔,敬伸奠献,尚飨(xiang)。” 辞神,撤器而退。 此外,现代人祭祀祖先亦可在家里以酒席前先让祖先享用的方式表达“追养继孝”之心。礼仪:置酒席于饭厅,设碗筷于席上。注酒于杯,盛饭于碗。主人曰:“恭请某某祖先用餐”。数分钟后,即曰宽座,撒酒于地。撤祖先用碗筷。然后,家人坐席吃饭菜如常。此礼旨在表明当你吃饭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侍奉自己逝去的祖先,以明“追养继孝”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