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三毛的文章


第一篇:《怀念三毛》

怀念三毛

轻盈的白褶裙,牵引出浪漫的追梦人,缕缕青丝、淡淡微笑诠释出浩瀚沙漠中醉人的容颜。为了爱情背井离乡,浪迹茫茫的沙漠;为了理想只身一人,行走于万水千山。

喜欢三毛,喜欢她的小说,喜欢听他讲她和大胡子荷西的故事。上大学的时候一个人跑到图书馆借了一大摞三毛的小说,放在床头细细的品味着。每每读到她惊奇的故事就会让人想到曾经看过的一部儿童电影《三毛流浪记》和小人书《鲁滨迅飘流记》。后来才知道三毛的原名叫陈平,她也是喜欢《三毛流浪记》这部电影才给自己取了三毛这个笔名。

认识三毛是因为那首她作词的《橄榄树》,这是一个漂泊于远方的游子,在心灵孤寂时,在深深思念中对故乡最深情的思念与吟唱。她生前与歌手齐豫关系很好,每当齐豫唱这首《橄榄树》的时候,泪水经常湿润了眼晴。

在那黄沙万里长的大漠,三毛的身影勾勒出了最美丽的人生轨迹。那厚厚的黄沙早已淹没了她曾经留下来的足迹,也许由她编织的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将随同这层层沙丘被沉淀在岁月的风霜里。

流浪的青春注定是不平凡的,滚滚红尘淹没不了她侠义的柔情与豁达的情怀。撒哈拉大沙漠严酷的气候没有击倒这位竖毅的女子,曾经在她的小说里感受到那里的恶劣条件,但这位漫游世界的女作家似乎从未有过抱怨。

都说女子如水,那水一样的灵魂在万里黄沙中就是一支清翠的驼铃,总能碰撞出一串串灵动的音符。亦或许就如同沙漠中的胡杨坚毅而不失峻秀与清逸。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本应在武侠小说里才有,可谁能想到偏偏就是这样一位眉目飞扬的窈窕女子所具有的侠士性格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也许是对沙漠最诗意的描述,但这里也曾有过天涯边古道西风瘦马的沧桑,在恶劣的环境中是什么样的源泉在滋润着那颗流浪的心。

因为她心中有爱,自称口袋里有三毛钱的小人物却拥有博爱的精神。三毛把她的爱洒在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人都会被这颗滚烫的热情所感动。

行云流水般的叙述让我们读出了她那份淡然,那份凄美,那份对自由的追逐与渴望。漂泊与浪迹天涯,只为找寻那份心灵的安静与释然。

作家司马中原曾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三毛: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

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

喜欢三毛,一个长毛飘飘,心思灵动的沙漠的歌者,一个万水千山走遍,穿越滚滚红尘的行者。

在经历了漫漫流浪路、渺渺风沙月后,这个爱流浪、爱自由、爱洒脱、敢爱敢恨的精灵羽化成一只美丽的彩蝶轻轻而去。

1991年,三毛在寓所自尽,乐坛领袖罗大佑创作了歌曲《追梦人》悼念她,由凤飞飞演唱。凤飞飞那平实无华、余韵悠长的演绎交足满分。此歌后来被应用为合拍片《雪山飞狐》的片尾曲,长白山的雪景,凤飞飞的歌曲,使该片留给了观众难以磨灭的印象,也成为许多内地歌迷对凤飞飞最深切的记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最初是为纪念作家三毛创作的。

也是因为这首歌我喜欢上了三毛,喜欢上了她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哭泣的骆驼》《万水千山走遍》。

时光流逝,歌声飞扬。那沙漠中的足迹早已化作风霜丰富了岁月,可三毛,还有大佑为他写的这首《追梦人》将永远被流传下去。

让青春吹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每当音乐想起时,总让人为之感动,或者为之伤怀。

大漠落日下留下了那道诗意的足迹,长河月光中幻化出潇洒的红颜。风沙吹老了岁月,却吹不老世人对她的怀念。

三毛死了,不死的是她的书,是她的魅力。她以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创造着一个我们永远也无法忘记的三毛。

怀念三毛,此时听着她的《橄榄树》我仿佛能看到她淡淡的笑容,听到她来自心灵深处的浅吟低唱,也能够清晰的感觉到她留下的那一缕悠香。在串串驼铃声中,越发变得清晰。

第二篇:《浅谈三毛散文艺术魅力》

真 挚 隽 永 的 情感

————三毛散文艺术魅力

摘要 论文认为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她的散文世界就是她散文的生命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三毛的散文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三毛散文语言中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她的散文是一部礼赞生命的生命纪实,平中出奇,淡中见雅,强烈抒情。三毛笔下的“情”具有审美的多层次性。她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因理生情,因情与情的冲突而生情,因情与理的矛盾而生情,形成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发于心,落笔成文的独特风貌。在传统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散文基础上向前跨出了一步。

关键词 三毛;散文;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三毛(1943——1991)本名陈平,浙江定海人,生于四川重庆,是台湾八十年代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内心细腻敏锐、感情丰富、梦想和现实真假不分的三毛以她传奇、浪漫、潇洒的人生以及《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在台湾内外多次掀起过“三毛热”,震撼了千万读者的心灵。

为什么三毛会拥有如此多的读者呢?很多专家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这样说过:“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样的作家。”与一些著作等身的名家相比,三毛显然算不了什么,但她的文章却赢得了海内外一大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在我们当中曾经掀起了一段为时不短的“三毛热”。三毛以她四十八年的生命历程构筑起一个自我生命的散文世界。它也许永远无法成为经典性的文学文本,但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三毛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是因为她是用生命去写作,其散文世界即是其自我生命存在的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

而笔者认为,三毛作品的魅力根源于一个“情”字,她是一位在散文领域内处理人情感的诗人。 “人生苦短,不喜平淡。”逃学、苦恋、远走高飞、沙漠中美妙的爱情„„以及最后自断生命,她大喜大悲、有笑有泪,她很流浪,也活得很精彩;她在寻找心灵的故乡。三毛的作品充满使人一愣一惊继之一喜的传奇性;三毛自身充满奇特而动人的神秘性;她的真性真情,是动人而美丽的。

虽然三毛以“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传奇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活着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活着;死后,只有好人活着。作家的生命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永恒。

三毛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她倾注一颗博大的爱心关注一切普通人的命运,饱含深情的描写他们的不幸与痛苦;也在长时间的流浪和自我精神的放逐中体验一种自由的心境和质朴的人性的美丽,表现个体的精神、心灵状态,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一、三毛笔下的“情”具有审美的多层次性。

(一)亲情。{纪念三毛的文章}.

《背影》一文中,三毛把父母步行去看荷西墓地以及母亲买菜归来艰难独行的背影,作为抒情的突破口,字字融注了父母对女婿的哀悼和对女儿的痛惜,句句饱含了女儿对父母的感恩和亲情。“我”看着“在风里,水雾里,独行的母亲”的背影,不仅发出了心灵的感慨:“守望的天使啊!你们万里迢迢的飞去了北非,原来冥冥中又去保护了我,你们那双老硬的翅膀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这种袒露真情实感的抒情,体现出一种真挚的美,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中国父母对子女那份无法言说的深情,在三毛的笔下表现得浓郁而酣畅。

(二)、爱情(夫妻情)。

三毛是一位一生追求浪漫爱情的女人,因为爱心碎过,因为爱离家远游,因为爱与荷西过了六年神仙眷属般的幸福生活,也因为爱坚守了荷西逝去后十二年寡居的空寂。在三毛的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和表现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三毛对荷西有感人至深的爱。但她却极有功力地将这种爱注入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在他的作品中,她与荷西的家居生活显得平凡而又奇特,细琐而不粗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白手成家》中,三毛描述了他们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自己动手改变环境的改造生活的故事。他们睡价格贵得没有道理,只有床垫没有床架的床;他们把装棺材的木箱当宝贝似的做成家具,还漆上油漆„„三毛还用人家丢弃在垃圾堆里的废旧轮胎做了“沙发”,她“奢侈”地养植物,甚至还得到过珍贵的“天堂鸟”花。对生活和对生命的热爱,使她的文字也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浪漫。她学会了淡泊,她捡回深绿色的大水瓶,插上怒放的野地荆棘,那“强烈痛苦的诗意”,更盛与鲜花的娇媚。“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哪个,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这是她自身生活的鲜活写照,更是她对美对幸福的追求中,所悟出的生命的法则。在她的笔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爱,总是那样热热闹闹,绘声绘色,充满温暖的色调。和其他一些女作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相比,可羡而更可爱,可望而更可及。

在《沙漠中的饭店》里,三毛描写她做的中国菜赢得了荷西上司的赞赏时这样写道:“荷西含情脉脉地望了我一眼,婚后他第一次如同情人一样的望着我,使我受宠若惊,不巧那天辫子飞散,状如女鬼。”这表达的是一种多么真实的心情。一个女人因为得到了丈夫的宠爱而万分欣喜,却又因没能在丈夫面前保持美好的形象而有些许的遗憾。这是在幸福婚姻生活中的三毛对自己微妙心情的描写。

而在荷西不幸遇难逝世之后,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更以她那凄婉的抒情笔调抒发了对荷西至死不渝的爱情:“结婚以前,在塞尔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了心,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就算你已成白骨,仍是春闺梦里相思有相思的亲人啊!”这一段换心的描写,饱含着多少人世变迁的沧桑,又有着多少悲欢离合、得而复失的惆怅。作者把对丈夫荷西的追忆、眷恋和怀念写得那样情深意切,哀伤感人,谁能忘记那涌自心底带泪的声音。

三毛作品的成功,更在于她知道以实情感人,坦白真诚,对于感情的描写,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三毛的作品,被人称为“不写爱情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青年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的温馨爱情。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她到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婚礼如同他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三毛让荷西公司的司机去通知荷西第二天结婚时,司机反问了一句:“难道荷西先生今天不知道明天自己要结婚吗?”的情节真是特别有趣,让人不免印象深刻。荷西送给三毛的结婚礼物是一个荷西自己在沙漠里面找来的骆驼头骨。就是这样的结婚礼物,三毛却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并赞道:“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而结婚当天“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荷西打量了我一下:‘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让人觉得这对夫妻的品位不凡,更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和艰苦中寻找爱的乐趣的浪漫气质。

(三)、乡愁(故园情)。

三毛二十岁的时候离开了父母家园,独闯世界,孤身一人展开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流浪。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在“不识相的西风中”,做一个骄傲的自豪的中国人。三毛在半生的漂泊中住过高度文明的社会,住过了物质文明极度贫乏的国度,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她的根,她的故乡,她的祖国。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浓的乡愁,抒发着作为中国人对故乡、对故乡人的关切和关心。1989年,三毛首次回大陆故乡,这位生于大陆江南,长在宝岛台湾的儿女说出了心里的认识和愿望:

“中国这片海棠叶子,实在太——大了。

“而我,从来不喜欢在我的人生中走马看花,行色匆匆。对它,我犹豫了,不知要在哪一点,着陆。

“终于,选择,我最不该碰触的,最柔弱的那一茎叶脉——我的故乡,我的根,去面对。”

三毛在《祝福中国》一文里,写的是给一位居住金门的不知名的读者先生的回信。金门读者用心地以牛皮纸做信封,精心地用红丝线装订出来边,再镶上一个大红盘花扣,左面一个春字。打开来,七个毛笔字,就只写了这两句话∶“祝福中国,祝福您。”三毛在回信中诚恳地表达:“受不起这么盛重的一针一线,当不起这三个字的祝福。您,没有留下名字的朋友,您的名字和颜色━━就叫中国。这份宝贝,是收信中一件极品。双手捧著它,不知如何的珍爱,正如不知如何的爱中国,才叫合了一个人的心愿。我要好好的看守自己,对待自己,活得像一个唐人女子,来报答我们共同的父母。他们的名字,也叫中国,正如你我。”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写故地的游览,还是写访友、会亲、祭祖,笔下都流露出悲欢交织的复杂心绪,形成了深刻而独特的抒情氛围。走遍了千山万水的三毛,内心深处割舍不下的,仍然是那一份浓浓的乡愁,那一份故园深情。

(四)、人间真情。

三毛带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看过了人世间太多的不幸和不平。善良、真诚的三毛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一切普通人的命运。《娃娃新娘》中,她对十岁的新娘姑卡寄予了深切同情,对当地的野蛮婚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搭车客》中,她给予在沙漠中艰难行进的沙哈拉威人以慷慨无私的援助;《哑奴》中,她真诚赞美了哑奴的聪颖、能干和质朴,深刻揭露了蓄奴制的无理和罪恶,对哑奴一生的不幸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而在《巨人》中,十二岁的男孩达尼埃竭尽全力照顾多病的父母,一个人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三毛很受感动。而达尼埃却告诉三毛说:“他们并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我喃喃地望着面前这个红头发的巨人,觉得自己突然渺小得好似一粒芥草。”三毛在震惊之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对人性美的讴歌,也是对温暖人间的礼赞。博大的人类爱心与真挚的人间真情也成为三毛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哭泣的骆驼》一文,三毛以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和他的妻子沙伊达的一场生死做小说的架构,对摩洛哥侵略者的憎恨,对撒哈拉威人为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赞颂,对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夫妇的敬爱与同情,都是通过作者的“感情用笔”来表现的。

二、三毛笔下的情感处理

三毛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尤以写情抒情见长,其作品的魅力根于一个“情”字。但我们绝不可以将她所作的散文等同于一般所谓的传统的抒情散文。传统抒情散文一般被概括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不脱“睹物兴情”的古老原则。而三毛的散文在此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她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情感的引发和流动方式是格外微妙复杂的,引发情感流动的也绝不仅限于外界的“物”、“景”。三毛的散文,更多的是在人的情感的内部寻求、发现抒情的诗意,在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中、在人的情感内部因某种理念(包括宗教、伦理、道德等)与人的本性的矛盾和冲突中发现抒情的诗意。可以说三毛是一位在人的情感领域内处理情感的诗人。

(一)、因情生情,因情感内部的冲突矛盾引发新的情感流动。

三毛在一篇散文《还给谁》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当时三毛刚到美国伊利诺亚州立大学,身边的钱所剩无几,“留居是大问题,找事没有着落”。正当她感到茫然无助、情绪低落的时候,一位美国的素不相识的青年微笑着将一枝碧绿小草当珍宝一样送给三毛作为礼物,轻轻地温柔地鼓励她快乐些。一枝小草,一个微笑,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陌生人的关爱带给三毛以深切的感动,多少年过去了也无法忘怀。这一份人间真情在《还给谁》中表达为一种人生哲理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三毛自己是这样表述的:

“我喜欢生命,十分热爱它。只要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使我愉快,活下来的信念就更加热切。虽然是平凡的日子,活着仍然是美妙的。这份能力,来自那枝小草的延伸,将这份债,不停的还下去,就是生存的快乐了。”

而另一篇散文《温柔的夜》则是很典型的因情感内部的冲突矛盾引发新的情

感流动的作品。

《温柔的夜》讲述的是一个穿红衬衫的流浪汉向三毛求助二百块钱以便买船票渡海的故事。在世上经历了太多流浪生活的三毛一开始对这位陌生人有戒心,认为他是别有企图,因而不予理睬,几次借故摆脱。然而在红衬衫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三毛内心的坚持开始动摇。尽管三毛已认定红衬衫是个骗子,但是在又一次无情的拒绝他之后,看着他那张悲愁的脸,“我内心挣扎得很厉害。我的意念要挣脱自己做出相反的事情来。”两百块是一个很小的数目,帮还是不帮?三毛在内心情感的冲突斗争中煎熬。“万一,那个流浪的人说的都是真话,而我眼看着他咫尺天涯的流落在这里,不肯帮他渡过海去,我的良知会平安吗?我今后的日子能无愧的过下去吗?”终于,在认识与良心的斗争中,良心胜利了。三毛在已经绝望的红衬衫手里留下了五百块钱便匆匆离去。当认定自己被骗的三毛看到红衬衫拼命地挥着船票跑上船的时候,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上天饶恕我,这个人竟是真的只要一张船票,我的脸,因为羞愧的缘故,竟热得发烫起来。”

《温柔的夜》着力描写了三毛内心情感的激烈冲突,而在全文中形成了对真诚、信任等崇高人性之美的强烈渴望和真诚的呼唤,引发了源自于人物情感内部冲突的新的情感流动,形成了另一种独有的特色。

《亲爱的婆婆大人》写了圣诞节前与荷西同回西班牙的婆家去见公婆的故事,用自身事例,把婆媳关系这东西方社会同样存在的问题写得生动有趣。“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但她见公婆却有点特别。文章从一开始就把荷西的母亲,自己的婆婆大人确立为自己的“假想敌”。然后把与婆婆的交往写得像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手法新鲜而奇特,语言犀利而又俏皮,让人不禁为这个做了人家媳妇的小女子的聪明和可爱而叫绝。虽说是“斗争”,却又真情流露。没有喋喋不休的抱怨,即使是委屈,也算是爱的奉献。那份对丈夫家庭爱屋及乌的爱,那份初为人妇的不安忐忑,那份温馨家庭生活中的甜蜜和幸福,全都表露无遗。同时也描写了一个普通西班牙家庭的圣诞之夜以及圣诞大餐,让人看到了东西方在家庭相处方式以及家庭问题上的相同之处。文章最后写“秋天的气候之下,居然有一片温暖的杏花春雨,漫漫的浸湿了我的面颊。”用中国文学常用的曲写的手法,隐约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让人在“战争”过后又不禁深深地思索和掂量这份家族感情。“我终于杀死了我的假想敌。我亲爱的维纳斯婆婆,在号角声里渐渐的诞生了。”化“敌”为“亲”的结局既在读者意料之中,又在人意料之外。在古今中外所有写家庭关系和婆媳关系的文章中,这篇《亲爱的婆婆大人》可谓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二)、因理生情,因理与情的矛盾而生情。

三毛的散文作品有一部分深入描写了在人的情感内部因为某种理念(包括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传统等)与人的本性的相互冲突而产生的矛盾,并从中发现抒情的素材,进行哲理的概括。

《警告逃妻》用书信的形式,写了小两口在妻子“出逃”后的“斗智斗勇”。“我当然知道,要让一个逃亡的妻子回到家里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更何况你逃亡的动机不是生气出走,而是回家去游玩,这就更无回头的希望了,因为听说台湾很好玩。我在你出走时就想用爱心来感动你,也许你会流着泪回到我的怀里来,再做我唠叨的妻子。”温馨的感情生活中有孩童般的天真顽皮,有琐碎的关怀,也有互相哄骗的甜言蜜语;有聪明的激将,也有焦虑和嫉妒。而当最后真相大白时,一切的一切却都化成了浓得化不开的夫妻间忠实的爱,“新家窗帘未上,花草未种,

第三篇:《三毛的代表文章》

代表文章

《娃娃新娘》、《妈妈的一封信》、《悬壶济世》、《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手成家》、《蓦然回首》、《梦里不知身是客》、《三毛异乡的赌徒》、 《衣带渐宽终不悔》、《学期作业报告》、《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