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作文


篇一:《《国文作文》征稿》

《国文作文》报征稿

《国文作文》报是校园作文专业刊物,双月1日出版,4开8版,每期交流赠阅至全国各中小学师生及教育研究、出版、文化机构等。一切校园作文及文学作品均可投递,不限篇幅、题材、形式。各类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均可投稿,来稿注明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提倡电子投稿。欢迎申请开设学校或班级作品专版。

来稿择优录用,免费发表,发表后向作者赠送报纸,优秀稿件同步推荐发表在国家、省市媒体。每年对发表稿件进行评选并予以奖励,部分作品收录全国公开出版的文集,并邀请参加相关文化活动。

投稿邮箱:gwhszw@163.

电话:0917—3507628 13891781346 QQ:3214861370

篇二:《中国36首经典国文》

这是一篇绝对值得一读的美文,朋友可以在其中享受中国诗词的大餐! 本文试图对中国历史上评价最高的诗词排名。评价最高的诗词,必须得到历代人们或名人的推荐和高度评价,必须有“经典”或“千古绝句”的评语。

3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35.《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3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是宋朝词坛的一颗明星。她以他自成一格的词作,独树一帜,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在诗歌使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33《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时曹操五十三岁。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3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31《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 (701—762年),生于公元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首《月下独酌》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30.《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

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29.《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 (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诗人。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在我看来,如果说毛主席旧体诗水平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还持异议,但说毛主席旧体诗代表了当代旧体诗词的最高水平应该是毫无疑义的。我坚定认为毛主席旧体诗水平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水平,是中国旧体诗词第一人。

《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28.《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读者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炼而内涵丰富。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篇三:《怎样学习国文》

怎样学习国文

朱自清 《阅读与鉴赏(高中)》 2002年第01期

国文这科,在学校里是一种重要的功课,与英算居同等的地位。可是现在呢?国文只是名义上的重要了,其主要原因,就是一般学生存着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是中国人,学中国文,当然是容易的,于是多半对这门功课不很用功。无论白话文也罢,文言文也罢,在学习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的地方很多,这就是没有对国文这科下过一番功夫的缘故。 最近的舆论,在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很低落,这种低落,指是哪方面?所谓低落,若是文言文这方面,确实是比较低落,尤其最近十余年来,中学生学做文言,许多地方真是不通。读文言的能力也不够。但从做白话文这方面来说,一般的标准是大大的进步了,对于写景、抒情的能力,尤其非常的可观。可是除此而外,以白话写议论文及应用文的能力,却非常的落后。

中学生对于“读”的功夫是太差了,现在把“读”的意义,简单地说一说。“读”这方面,它是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看一张图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么得由你自己去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

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发自他的胸腑,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在文字里隐藏着他的灵魂,使旁人读了能够与作者共感共鸣。我们现在读文言,是因为时间远隔,古今语法不同,词汇差别很大,你能否从文字中体会古人的感情呢,这需要训练,需要用心,慢慢地去揣摩古人的心怀,然后才发现其中的奥蕴,这就是一般人觉得文言文了解的程度,比白话文实在是难的地方。

再进一步,可以说,白话与文言固然不同,白话与口语,又何尝一致呢?在五四运动的时候,有人提出口号:“文语一致”。这只是理想而已。“文”是许多字句组织起来的,“语”则不然,说话的时候,有声调,快慢,动作等因素来帮助它,可以随便地说,只要使对方的人能够了解。总之,“语”确实是比“文’’容易。

文言文,大学生与中学生都不大喜欢读的,大半因为文言文中的词汇不容易了解,譬如文言文中的“吾谁欺?”在白话文中是“我欺负哪一个?”的意思。如果你不了解古代文法,也许会想到别的意义上去,然而只要多读它几遍,多体会一下,了解的程度就不同;所以“读”的功夫,我是以为非常重要的。

我们之所以对于典籍冷淡,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里面的事实,与我们现在不同。电影汽车飞机等类,在古代书籍中就见不到。反之,古代许多事物在我们现在也无从看到,譬如官制,礼节,服装等等,必须考据才能知道,这都阻碍我们阅读的兴趣。然而,只要用心,是没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的。

生在民国的人们,学做文章,便不须要像做古文那样费很大的力量,只要你多读近代的作品,欣赏过近代的文学作品,博鉴过近代的翻译书籍,文学名著,那么,你写的文章,也可以很通顺,这是不用举例证明的。文言文中的应用文,再过20年,必定也要达到被废弃的境地,因为白话文的势力,渐渐地侵入往来的公文中,交际的信函中了。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地失去效用,我们对于过去的文言文写的典籍,便漠不关心,这是错误的思想。因为我们过去的典籍,我们阅读它,研究它,可以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这便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这种态度,太错误了。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效仿的。如果你以为他的不求甚解,就是马虎过去的意思,那么你非但没有了解“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义,对于你所读的书,就更无从了解。

碰见文言中不懂的词汇,除了请教国文老师而外,必须自己去查字典,以求“甚解”。如文言中的“驰骋文场”这成语,有一个人译到外国去是“人在书堆里跑马”的意思,这岂不是笑话吗?又如“巨擘”,原意是指拇指叫做巨擘,而它普通的意义是用来表扬“第一等”或“刮刮叫”等意义的赞语,这些地方就得留神,才不会出错。再举一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辞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必须往高处走。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这两句新诗,它的含义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此外关于了解文章的组织,也是必须的,须得把每篇文章做大纲,研究它怎样发展出来,中心在哪里,还要注意它表面的次序,这种功夫,须得从现在就养成习惯,训练这种精神。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关于写作方面,那你必须了解“创作”与“写作”的性质是不同的。自五四运动以后,许多人都希望成为一个作家,可是在今天,我们所能看见成功了的,出名的,确是寥寥无几。推究失败的原因,是到处滥用文学的感情和用语,时时借文字发泄感情,文学的成分太多了,不能恰到好处,反而失去文学真正的意义。

纠正我们这些坏习惯,必须从报章文体学习。而我们更要写议论文,从小的范围着手,拣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练习写,像关于学校中的伙食问题,你抓住要点,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即是有条理的文章。新闻事业在今世突飞猛进,发展的速度可以超乎其他文体之上,因为它简捷而扼要。这种文体,我希望大家能努力去学。与其想成为一个文学家,不如学做一个切切实实的新闻记者。

(选自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聆听北大》)

篇四:《大学国文》

大学国文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__现实主义诗风的源头,“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__六义”

2、“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语出《__易经______》一书.

3、近体诗可分为___律诗__和__绝句___两类。

4、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艺术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