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邪教案设计


【篇一】上邪教案设计《抄检大观园》教案设计

《抄检大观园》教案设计



张超

--------------------------------------------------------------------------------



【教学目的】

1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及其性格特点,学习在比较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抄检”这一重大事件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大观园、贾府及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及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向。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抄检”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采用“阅读评点式”教学。因课文较长,所以必须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由于《红楼梦》的“网状结构”,前后关联,交错贯通,严密有机,没有哪一章节可以完全从书中独立出来而不牵连四周筋络(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是难以节选的),所以学习本文(即第74回)应适当联系第73回、第75回、第77回、第92回等与课文前后有关联的情节内容,辅以精要的评点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及课文在全书中的作用。

媒体设计

课前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头音乐,把学生带入《红楼梦》那特有的惆怅感人的氛围之中。结课时再播放电视剧《抄检大观园》的情节、画面,与课文比较学习,以加深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到目前为止也是绝后的文学奇迹,毛泽东把它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人们对它阅读、探究的热情经久不衰。今天我们学习在全书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章节,也是情节发展中的一个大事件、大波澜——《抄检大观园》。

(解说:此导语旨在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重视,以及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

二、解题

课文选自《红楼梦》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抄检”,搜查并没收,是课文“文眼”所在,包含“抄检的起因”“谁抄检谁”“抄检什么”“抄检过程”“抄检结果”等问题。

“大观园”是作者曹雪芹融中国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在书中设计创造出的一座精美绝伦的园林艺术形象,是《红楼梦》里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是一片寄寓作家美好理想、较少封建礼教束缚浸染的净土,是女孩子们(包括宝玉)栖息、成长的一方绿洲和乐园,是人间的桃园仙境。

(解说:对“大观园”的内涵及在全书中的作用、意义作必要的说明,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深意。)

大观园遭抄检的起因要从第73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说起:贾母房中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拾得一个五彩“绣春囊”,华丽精致地绣着“两个人赤条条地盘踞相抱”,傻大姐误认为是“两个妖精打架”。邢夫人恰巧遇上,“接来一看,吓得连忙死紧攥住”,“揣摩此物从何而至”。贾府内部,矛盾重重,错综复杂,正像探春所说“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贾赦、邢夫人为代表的不当家的“在野派”,对王夫人、王熙凤为代表的“当权派”,久怀不满。邢夫人认为“绣春囊极有可能是贾链、王熙风之物,正好借此机会杀一杀王氏一派的威风。很快“绣春囊”转到王夫人手中,王夫人立时“气色变更”,心急火燎地来责问凤姐。课文即从这里开始。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越性(干脆、更加);作耗(捣乱);封诰(被皇帝封“诰命夫人”,是封建社会中妇女一种很高的荣誉和地位);没成算(没头脑,少思谋);庶出(非正妻所生,与“嫡出”相对);现世现报(马上遭报应)。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评析

1当王夫人认为“绣春囊”是王熙凤之物时,王熙凤是如何辩白的?继而她又提出了什么处理措施?由此反映出王熙凤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在王夫人盛怒之际,她并不立即否认反驳,而是先说“太太说的固然有理,我也不敢辩我并无这样的东西”,先让一步以顺其气,继而话语一转“求太太细详其理”,不慌不乱,侃侃而谈,一口气说出“五条”理由,证明不是自己的东西,冠冕堂皇,“大近情理”(凤姐是何等人物,无理尚能争三分),不但洗清了自己,而且变被动为主动,提出了不扩大影响,不伤及无辜,不有损贾府和她这管家奶奶脸面的暗中查访举措(约五六条),稳妥可行(只可惜王夫人并未采纳)。反映出王熙凤,能言善辩,讲究策略,杀伐决断,精明干练的性格特点。

2抄检大军由哪些人组成?遭殃的是哪些人?抄检的真正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明确:由邢夫人幕后鼓动,王夫人坐镇指挥,王熙凤挂帅出征,狗腿子王善保家的推波助澜地献策并任急先锋的抄检大军,气势汹汹兵发大观园,展开了空前的大扫荡,大清剿。原本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争斗,演变为一场对丫环下人的残酷镇压和清洗,特别是那些平时不驯服、不献媚讨好者,更是首当其冲,在劫难逃。

“绣春囊事件”仅是“抄检”的导火索,看似与“男女私情”有关,其真正原因和实质,是封建反动势力与叛逆进步力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封建宗法势力不能容忍大观园中的青年们不合礼法的个性自由,更不允许有这样一片花好月圆的乐土长期存在。他们感到封建大家族积弊太多,中兴无望,日暮途穷之后,以最后的疯狂清除异己,摧毁青春生命之灵秀,是一次血腥的政治斗争。

3在抄检中,随着事件的进展、地点的转换,人物形象逐一显明地展现出来,其中晴雯、探春有何表现?反映出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试作赏析评点。

明确:怡红院中的晴雯,是大观园中第一美丽的丫环,王夫人据此妄断:“好好的宝玉,叫这蹄子勾引坏了。”又因晴雯全无媚骨,最反奴性,从不献媚讨好谁,遂成为恶奴王善保家的之流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暗下谗言,诋毁中伤,正像晴雯判词中所言“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因此,她成为抄检的首要目标。尽管在这之前,她已受到王夫人的斥骂、警告,明知自己已身处危境,但面对无理抄检,凭空诬陷,依然表现出毫不妥协的反抗和蔑视:“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给王善保家的一个“没趣”。一个凌然傲骨、敢怒敢为的勇敢的晴雯形象活现眼前。

抄检的结果表明晴雯清白无辜,正像她在生离死别之际对宝玉所说:“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样。”以晴雯的高洁自尊,她是不屑于那些鬼祟下流勾当的。在第77回《俏丫环抱屈夭风流》中,王夫人又亲临大观园,将连遭迫害,重病在身,“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恹恹弱息”的晴雯,残忍地命人“从炕上拖下来”,“架出去”,片刻不许停留,逐出大观园。孤苦无依的晴雯,不久即抱屈病死在外。宝玉忿恨不解地说:“我究竟不知道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晴雯是抄检一役的主要牺牲者之一。“晴雯之死”是我们有幸看到的曹雪芹亲笔写下的一个悲剧高潮(仅次于“黛玉之死”,但惜乎“黛玉之死”非曹雪芹亲笔),预示着宝、黛爱情失败的必然性——岂有如此憎恶晴雯而能容忍黛玉之理?晴雯是寄寓了作家丰富情感的一个人物,“晴雯者,情文也。”可能在把“晴雯之死”写完不久,心力憔悴、悲愤欲绝的作者,感到悲剧的艺术表现再难往更高处写了,就丢下笔来,“泪尽而亡”了。

在抄检中,写得最热闹最精彩的当数三姑娘探春处。探春是一位严正清醒,目光深远,心怀忧患,颇有政治才干的女子。探春判词说她“才自精明志自高”,在黛玉进贾府时写其肖像:“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当抄检大军来临时,惟有探春毫无畏惧惊慌,“秉烛开门而待”。对抄检冷言讥讽,针锋相对,只许抄检自己,不许抄检下人:“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我原比众人歹毒……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下人。她对贾府的黑暗腐朽,危机四伏之趋于败亡,洞见先机,怀有特别的敏感和深重的忧患,发出了严正警告和预言:“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声泪俱下地道出了“木先自腐,然后虫生”的道理,表明她已极度悲愤。不料看不出眉眼高低,“心内没成算”又不自量力的王善保家的,欺探春是“庶出,他敢怎样”——这恰是探春内心深处一个敏感痛点,这“先天不足”使她时时有一种说不出的烦难,承受一种无名的压抑,也使她更敏感自尊。当狐假虎威的王善保家的自恃是邢夫人陪房,上前戏弄地掀了探春衣襟,这下可惹恼了探春,立即遭到猛烈回击——先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接着又是一顿痛快淋漓的大骂,义正辞严,鞭辟入里。这是申张正义、大快人心的一掌,是除暴安良、别人欲为而不敢为的一掌,不但打在为虎作伥的王善保家的脸上,也间接打在那些摧残少女的上层统治者脸上,替惨遭蹂躏、万马齐喑的大观园出了口恶气。尽管探春没能阻止继续抄检,也不能挽救多少少女惨遭厄运,更不能在封建家族崩溃之际,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探春者,叹春一去不再返也!——但这足以使那些助纣为虐、猖狂行恶者杀了威风。探春确是一朵红香带刺、令人敬畏的“玫瑰花”。

4抄检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如何评析奴隶的恋爱追求?

明确:抄检的最大“收获”是从二小姐迎春的丫环司棋箱子里搜出了爱情证据——小厮潘又安写给她的情书。男女间相爱本是件很正常的事情,联系第71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贾母的丫环鸳鸯夜里在山石背后无意间遇到司棋和潘又安约会的情节,“绣春囊”极有可能是他们遗失的。奴婢层青年男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没有文化教养,不会像“才子佳人”那样“吟风弄月,托咏传情”,只能私赠低级象征物“绣春囊”,但他们也有恋爱的要求和权利,他们决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恋爱自由。当秘密被发现后,司棋显得异常冷静,“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光明磊落,早已做好用生命捍卫爱情和“人”之尊严的思想准备,最后与潘又安双双殉情。司棋是“抄检”的另一个主要牺牲者。

汉乐府中有《上邪》一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曹雪芹把这爱情的海誓山盟,化为一对感人的形象,在《红楼梦》中再现出来,令古今多少读者为之动容。原来贞烈的恋爱并不仅限于“才子佳人”,奴婢群中并不少真挚可贵的情操,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也并未写在“节烈牌坊”上,倒是存在于不被人重视的低层社会中。

贾府的主子们可以三妻四妾,爬灰养小叔,偷鸡摸狗,淫乱无度,“只剩下两个石头狮子还算干净”,却被视为合法,不是“什么要紧的事”,而奴隶们正当纯洁的爱情,却被视为“有伤风化”,大逆不道,严加阻禁,公理何在!

(解说:晴雯、探春、司棋是“抄检”一节中写得最详的主角,是重头戏,应作重点评析、品味。特别是晴雯、司棋,都是抄检的主要牺牲品,评析不能仅局限于课文所选内容,应联系她们的结局,以完整地理解人物形象,深刻地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

5对于“抄检”同是反抗或顺从,因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又有微妙差异,简要评析。

明确:晴雯身为奴婢不可能像探春那样义正辞严,敢打敢骂,更不可能具备探春那样非凡的洞察力;司棋是外柔内刚,矢志不渝。她们都是反抗者。

袭人,奴性十足,俯首贴耳;迎春,懦弱麻木,听之任之;惜春,怕受牵累,孤介无情;李纨,“古井无波”,恬淡不惊;黛玉,对与宝玉的特殊关系毫不掩饰,孤傲泰然,冷眼旁观。她们都表现为“顺从”。

(解说:此题旨在让学生学习同中有异的表现手法。)

6在抄检中王熙凤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明确:王熙凤虽名为挂帅,但在整个过程中却始终是消极被动的,让王善保家的唱主角,自己隐在侧面唱配角,看笑话,不时居间调停,做好好先生。因为凤姐不主张明火执仗地抄检,明知这是一种轻举妄动,但在王夫人的盛怒之下,“也只好低头应着”。待到王善保家的出乖露丑,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之后,她才打起了精神,神气活现地将之尽情嘲笑拿捏了一番。虽然她每天都在为维持贾府的正常秩序而奔忙,实际上她也像其他统治者一样,并不真正关心贾府这座露出裂痕的百年老屋能支撑多久,她关心的只是自己能在权力中心维持多久。

7抄检的后果是什么?本文在全书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抄检的直接后果:逼死了晴雯、司棋,赶走了四儿、入画和所有唱戏的女孩子,促使惜春、芳官、蕊官、藕官等少女选择了葬送青春的出家之路,宝钗也避嫌搬出了大观园……大观园欢乐美好的生活从此结束了。

遭此浩劫,人间仙境大观园由盛转衰,情节急转直下,悲剧气氛越来越浓,贾府及四大家族也日渐衰败,灾难一个个接踵而至:异兆悲音,迎春误嫁,宝玉疯颠,元妃薨逝,黛玉魂归,直至贾府被抄……风雨飘摇,群芳凋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最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一个人人都不配有好命运的没落社会,更何况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连人身和性命都不能自主的婢女,她们的悲惨命运几乎是与生注定的。但凡在意识和情感上稍微流露出一点非奴性的“人性”,必将遭受戕害。所以“抄检大观园”是牵动全书的一个大转折、大波澜,预示着封建家族及封建社会无可挽回的崩溃结局。

(解说: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抄检大观园》的有关情节、画面。)

三、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评析了几个主要人物的言行性格;理解“抄检”一节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罪恶及必然死亡的趋势;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红楼梦》第73回、75回、77回、92回,最好能阅读全书。





【篇二】上邪教案设计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苏霍姆林斯基

法官乡初级中学骆发萍

教学目标:

1、体会用通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2、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体会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4、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

教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

厨师说:爱情是一颗洋葱头,你一片片剥下去,总有一片会让你流泪的。医生说:爱情是病,只能用结婚来治愈。历史学家说:原始社会的爱情以生育为图腾;中世纪的爱情框架是骑士救美人;封建社会的爱情模式是才子多情。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二、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前苏联教育学家。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非常重要,不可废。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600多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把它们放到一起来解释爱情?

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如果你那同样的问题问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3)文中的“我”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以充分的尊重。

(4)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

明确:作者没有正面回答,他给女儿讲了他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

(5)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故事解释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6)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四、拓展学习,走近爱情

1、你能讲几个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吗?

明确: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与罗斯等。

2、积累:名人看爱情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3、积累:爱情诗歌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上邪》

上邪,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4、讨论早恋现象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能收获甜美吗?请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小结:早恋如同一枚青橄榄,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美,那就等到成熟的时候再品尝。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承担。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作为基石,才能到达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三、课堂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段随笔,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篇三】上邪教案设计18汉乐府两首(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

3.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

教学重点:以《饮马长城窟行》为主要内容,学习汉乐府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赏析汉乐府诗?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分析比较在方法教学。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真爱,作为一直以来人们所苦苦追寻的东西,它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涉及爱情内容的汉乐府诗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

二、文学知识积累:

(一)什么是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

1.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主要工作有两个,一是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汉武帝时规模盛大。

2.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3.乐府民歌:即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二)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1.蕴含浓厚的生活气息。

2.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3.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三)汉乐府的名

(一)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诗歌,理解大意,积累字词。

(二)全班齐读,教师正音。

饮yìn马 夙sù昔  自媚mèi 遗wèi 烹pēng鲤鱼

(三)同学讲述本诗主要内容。

明确:妇人思念远行未归的丈夫。

四、理解赏析。

(一)一位同学朗读诗歌,划出妇女一系列行为动作。

明确:思远道-梦见之-忽觉-展转-接鲤鱼-烹鲤鱼-长跪读素书。

(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妇女既是“思远道”,那为什么又说“远道不可思”?

明确:这是反话,同时,妇女深知爱人远在他乡,思念无益,也无用。

2.诗中的“双鲤鱼”、“尺素”是什么意思?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

明确:都是指代书信,“长跪”能表现女子对丈夫的恭敬及女子心中的庄重和激动。

3.写妇女思念为何要加入环境描写?“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与“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起兴,引出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比兴,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4.能否整理出妇女感情的变化过程?

明确:相思->孤独->欣喜

(三)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四)小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抒情中夹杂叙述,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2运用比兴艺术手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语言通俗易懂。

五、背诵本诗,积累名句。

六、小结学法。

1.汉乐府大多融抒情与叙述为一体,内容形象可感,感情真挚,阅读汉乐府诗可着重赏析这一方面。

2.汉乐府多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阅读阅读汉乐府诗要学会分析其手法及作用。

3.汉乐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语言通俗,学习时提倡多读。

七、鉴赏《上邪》

(一)学生默读《上邪》,思考下列问题: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中是如何表达这些情感的?

(二)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明确:本诗借一个女子之口抒发了对所爱男子的强烈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她借用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即山无陵、江水竭、冬雷震、夏下雪、天地合,直接又独特地表达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

(三)齐读全诗,小结特色。

1.诗风刚健、质朴、自然。

2.想象神奇。

3.抒情直接、热烈、大胆。

八、联系比较:

(一)分组讨论:《上邪《中的女为人公形豠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二)教师补充小结。

明确:同――都是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刚烈。

九、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汉乐府诗歌两首,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爱情在这里是质朴的——要爱,就大胆热烈地爱;要思,就辗转反复地思;要恨,就刻骨铭心地恨。绝不掺杂功利色彩。

板书设计:

左板书―――

饮马长城窟行

妇人思念远行未归的丈夫

行为过程:思远道-梦见之-忽觉-展转-接鲤鱼-烹鲤鱼-长跪读素书

感情变化:相思->孤独->欣喜

艺术特点:抒情叙述,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比兴手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语言通俗。

右板书―――

阅读汉乐府诗的方法:

1.赏析抒情与叙述

2.分析艺术手法及作用

3.多读

【篇四】上邪教案设计粤教版必修一《汉乐府两首(上邪,饮马长城窟行)》word教案

汉乐府两首

教学目标:

1、感受《上邪》中女子对情人热烈真挚忠贞的爱情,明了她通过假设之辞抒发感情的写法。

2、会分析《饮马长城窟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通过分析诗歌的修辞格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上邪

【导入语】

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主题曲里有这样一句歌词: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与你分手。主题曲是琼瑶写的,但是这句歌词其实来源于一首汉乐府民歌,只不过琼瑶做了一些改变而已。那么,它来自哪一首汉乐府民歌呢?这句歌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来自于《上邪》。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上邪》。

【诗歌赏析】

这首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呢?(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对男子的痴情)那么,她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对爱情的忠贞、对男子的痴情的呢?(女主人公列举了5件常情不可能发生的事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坚贞,表明自己海枯石烂不变心)。

女子是以假设之辞来表明自己感情的,其实,在现代文学中也有一些作者借鉴了《上邪》这种以假设之辞来表明自己感情的写法。表示假设的连词是什么?(如果)。比如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里有这样几段话: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翅膀, „„„飞。 „„翅膀吗? „„„„„„没有办法飞。

如果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息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如果我还有一天寿命,那天我要做你的女友。我还有一天的命吗?没有,所以很可惜,我今生仍然还不是你的女友。

如果我有翅膀,我要从天堂飞下来看你。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很遗憾,我从此无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息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整个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吗?可以,

所以是的,我爱你。

如果高山没有山陵,我就会与你断绝爱情。高山会没有山陵吗?不会,所以我不会与你断绝爱情。

饮马长城窟行

【导入语】

电视剧《青青河边草》主题曲里有这样一句歌词“青青河边草,绵绵到海角,海角路不尽,相思情未了”。这句歌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青草与相思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把它们并列起来说呢?

明确:用了起兴的手法。连绵不绝的青草延伸到远方,女子的相思也连绵不断地跟着青草延伸到远方,思念远方的亲人。

其实,这句歌词是琼瑶写的,但实际上它来源于一首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那么,在《饮马长城窟行》它的原句是怎样描绘的呢?描绘了哪些内容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诗歌赏析】

1、“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属于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了起兴的写法,位于全诗开头,既是对沿河青草的生动描述,又是以连绵不绝的青草起兴,抒发对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青青河边草„„展转不可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顶针接字法,使词的情愫显得缠绵纠结,丝丝缕缕,浓浓烈烈。

3、“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用了“兴”的手法,枯萎的桑树知道天凤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难道我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凄凉孤独之情吗?言外之意,连没有感受力的桑树和海水都感受到了孤凄寒冷,我就更加感受到凄冷了。

4、女主人公收到的信中,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她丈夫叫她多吃点饭,好好保重自己;还叮嘱她要常常思念丈夫。从侧面写出了丈夫对妻子的关心和思念。

【篇五】上邪教案设计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篇一:《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知识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诵,在诵读中领略异国情趣。

2、了解裴多菲。

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本诗表现手法,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把握一组组意象群和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诗歌形式。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2、比较阅读法。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来到美丽的阿拉善,湿湿的雨季和明媚的阳光触动了我的诗情。愿为大家小读新作: 因为世上少有秘境,所以秘境阿拉善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热爱,阿拉善人的头脑里贮藏着无尽的神奇和智慧。因为世上少有至真至纯,所以爱才是需要用一生来追求和呵护的珍宝,所以才让世人跨越时空、用不同的语言来歌唱。哪怕是千山万水,哪怕是遍体鳞伤,只要所爱常青,只愿所爱幸福。历史的长河淘不尽英雄的柔情,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让我们一起走进19世纪的匈牙利去品味英雄人物裴多菲的追寻。

二 、诗人

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

1、坎坷的一生: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2、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与匈牙利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领导1848年匈牙利革命,在为国牺牲时年仅26岁。

3、抒情的一生:他15岁开始写诗,共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九首长篇叙事诗。最著名的抒情诗有《民族之歌》、《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急流》等;最著名的叙事诗有《勇敢的约翰》。裴多菲用民歌的形式描写人民的斗争。他说:“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 他在短短 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诗篇给她,这首诗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1847年裴多菲与森德莱尤丽亚结成伉俪。)

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让我们领略一下战斗诗人的柔情诗。

三、 整体感知

(一)、品读节奏美:

1、指导:诗歌是感情的河流,得用心来吟诵。

(1)诗歌的结构——重章复沓

(2)强调式读法——情感:

重读——厚重而饱满

舒缓——平和而安详

加速——激越而奔放

轻柔——甜美而舒畅

学生有感情地将这首诗歌自由朗读一遍。

2、请大家听课文的配乐朗诵,注意其情感处理。(点击配乐朗诵页面――注意朗诵时页面自动播放跟读)

老师小结。参考:强烈情感、缠绵的倾诉、深情恋情、浓烈情感、由衷、一往情深、幸福 无比、温情和热爱等等。

英雄的爱情诗也是满怀温柔的,但我们在他的款款深情中也捕捉到了战士的舍己为人的豪情。

(二)、品读意象美

1、诗中有那些意想?能给它们分类?(重难点突破过程:)

分类思考: 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述“我”和“爱人”?(点击显示)

(幻灯显示)

我 爱人

急流————小鱼

荒林————小鸟

废墟————常春藤

草屋————火焰

云朵、破旗—夕阳

2、美在何处?(两组意象有何特点?借助什么修辞方法?你喜欢哪一个意想?) (1)比喻、对比的修辞营造的含蓄却又鲜明的意想美;组合式意想的情感丰富美。 “急流”和“小鱼”:历经崎岖与快乐嬉水形成对照。鱼儿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急流在崎岖小路上的跋涉是艰辛痛楚的。小鱼是被呵护的对象。

“草屋”与“火焰”:草屋甘受风雨的打击,是要保护屋中的炉火:火焰在炉火中燃烧,反过来给屋内带来温暖。火焰也是奉献者。

“破旗”与“夕阳”:云朵、破旗是悲壮的追随者,而夕阳恒在。彼此无私的奉献形象深刻而具震撼的力量。最终是精神世界的升华。从小鱼的悠游到夕阳的辉煌,其实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诗人运用“博喻”的手法,将“我”比作“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是一组具有男性气质的刚劲而略带苍凉的事物。将“我的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这是一组带有女性娇美温馨气息的形象,欢快而又明丽。这两组意象层层递进,使得诗人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这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了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再者诗人通过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对比表达了他以牺牲自己而由衷地奉献为核心的爱情观。

有人评价:此诗的妙处在于对每组意象的抒情主体与客体的精心选择

(2)、变化、应和、流动的韵律感。

本诗表现形式上类似中国的一些民歌的特点,同一个意思反复咏唱,这样不但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强烈情感,而且造成音乐的旋律美。再者,诗歌的意象有鲜明的色彩,构成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递进性排列,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在重章叠唱中,情感的变化,随层次的递进而愈趋炽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两组意象中,诗人的自喻,相对阔大高岸、荒茫粗犷,宣泄着悲壮美;爱 人的意象,相对娇柔细腻、妩媚温情,表达着柔静美。

(3)、层进式易于情感的渐深: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

懊丧,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作陪衬,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情操感人至深。这些意象组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节比喻有其独特的新意且意象群排列组合上具有独创性。

(三)、品读境界美:把意象提升,给它一个立体的空间,让它有源头,有延展的广度和深度。

让爱人悠闲快乐——生命之源的给予上邪教案设计

让爱人安逸幸福——生活之巢的呵护

让爱人生命长春——一生之靠的归宿

让爱人明亮辉煌——思想之火的暖照、理想之光的升华

纯洁高尚,坚贞不渝——情感之源

牺牲自己,由衷奉献——延展的广度

无私无悔,崇高悲壮——延展的深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便是明证。

当然首先是一首爱情诗,它叠波涌浪地抒发了对爱人深挚恋情,歌颂了爱情的纯洁与高尚;其次,不妨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精忠赤诚地表现出为民族解放斗争献身的精神和理想。故诗中的“我”可指诗人自己,也可指解放斗争中的战士;“爱人”可是诗人的爱侣,也可是诗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一个能为祖国、为自由而英勇献身的战士在爱情的追求中也一定可以表现出同样的忠贞和执著。

思考:诗人愿意为爱人做出一切牺牲中,他的情感体验是痛苦的吗?哪里看出?

明确:我愿意。文学鉴赏,除形象感受外,还应注意结构的起承转合。思考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效果?

生答

明确:“我愿意,只要”把全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串成一有机整体。

诗人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多么险恶,只要同爱人在一起就能化险为夷,幸福无比,从而歌颂了爱情的强大威力。

(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中写的是一位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女医生——路文婷,在一个上午连续做了3个手术后,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时,她的爱人傅家杰坐在她床前反复朗读这首诗,从死亡之中将她唤醒。)

名言 “真正的爱情可以使一个人崇高”——列宁

“我宁愿为我们所爱的人幸福,千百次地牺牲自己的幸福。”——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话〉〉:

托尔斯泰〈〈家庭的幸福〉〉:“生活中唯一可靠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

(四)比较阅读:将《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进行比较

1、比较阅读的方法

(1、写作背景──女子为寻求真爱的觉醒书──为爱情奉献的坦城誓言

(2、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柔中有刚(女性视角)

——热情阳刚, 深挚苍凉(男性视角)

(3、艺术技巧:象征、对偶——对比、博喻

(4、思想主旨

明确:此问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相似题材的诗歌,加深对《我愿意是急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同样是写爱情的诗歌,它们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即“怎样才是理想的爱情”。换句话说,在理想的爱情中恋爱的双方应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 两首诗中传达了两位诗人不尽相同的认识。前者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人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人是小鱼、小鸟,是攀援的常

青藤,她往往温柔地依附于男性,给征战辛劳、身心疲惫的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而《致橡树》则塑造了两个树的形象,强调爱情中的双方应是平等的,“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在艺术技巧方面,前者运用了多个意象,两两对比,反复吟咏,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后者只运用了两个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对爱情的全面理解。

(五)、我们也来当诗人,模仿学习

请模仿<<我愿意是急流>>的艺术表现手法,尝试写一首小诗。(幻灯显示) 结语:诚挚而悲壮的宣言 深情而温柔的誓言——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震撼。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坚强而

执著的心,用她来追寻真理和至爱;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用他来追寻和呵护自由和爱情。 谢谢大家!

附板书:

我愿意——————,只要我的爱人——————

勇进 快乐

承受 安享

忍受(摧残与煎熬)( 青春可爱)鲜艳

篇二: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

一、教学课题:《我愿意是急流》

二、 三维教学目标:

1、三个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与人生经历不可分割的关系;

(2)体会本诗的每组意象,并通过各自的特点领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

2、两个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上邪教案设计

(2)欣赏本诗反复咏唱的艺术美与音乐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

3、三个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作者经历与作品的关系,懂得名誉、成就、理想,是靠苦难、意志和努力得来的,没有足够的自我准备实力是不可以轻易踏进爱情之河的,否则会苦不堪言;

(2)从爱情的无私奉献与不遗余力精神延伸到对友情、亲情的体验上,启发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诗歌意象与诗人思想的表达,了解人间三种至情——亲情、友情、和爱情。

四、教学过程

铃响前播放《爱情故事》

(一)导入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二) 关于作者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匈牙利爱国诗人、英雄,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生于多瑙河畔上的一个小城——萨堡德沙拉斯,父亲是一名屠户,母亲是一名农奴,生活在社会最底

层。少年时期有过一段流浪艺人的生活。1849年,在一场卫国战争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三)播放名家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

要求:(1)标注生字词。

(2)从朗诵的节奏、停顿、重音方面体会美感。

(四)关于意象

“意”是意愿、想法,“象”是可见的事物,事物的特点与人的意愿相结合就形成了意象,也就是情感的外化。

(五)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背景音乐《单调流水声》每组发一张问题纸签)

(1)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博喻和对比)

所谓博喻,又叫连比,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2)这首诗的意象是成对出现的,这也有情侣成分的象征,那么,意象有几对?请找出来,并说出两组意象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

(3)根据意象确定诗歌基调(柔美、苍凉与坚定),并在分析基调过程中总结出诗人的爱情观(汉乐府民歌: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誓言)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爱人”

急流/小河-----------小鱼

荒 林-----------小鸟

废 墟-----------常春藤

草 屋-----------火焰

云朵/破旗-----------夕阳上邪教案设计

(六)范读(配乐《化蝶》指导朗诵特效)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在我的稠密的 饱受风雨的打击??山里的小河, 树枝间做窠,鸣叫。 只要我的爱人

在崎岖的路上 是可爱的火焰, 岩石上经过?? 我愿意是废墟, 在我的炉子里, 只要我的爱人 在峻峭的山岩上, 愉快地缓缓闪现。 是一条小鱼, 这静默的毁灭

在我的浪花中 并不使我懊丧?? 我愿意是云朵, 快乐地游来游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灰色的破旗,是青青的常春藤, 在广漠的空中, 我愿意是荒林, 沿着我的荒凉的额, 懒懒地飘来荡去??在河流的两岸, 亲密地攀援上升。 只要我的爱人

对一阵阵的狂风,是珊瑚似的夕阳, 勇敢地作战?? 我愿意是草屋, 傍着我苍白的脸, 只要我的爱人 在深深的山谷底, 显出鲜艳的辉煌。 是一只小鸟, 草屋的顶上

(七)变式延伸,进行重构。(引出亲情友情)

反例:(1)曹植与曹丕(2)萧何与韩信

一学生讲动人故事

(九)接续、呼告形式联合诵读。

(十)小结(含诗歌鉴赏的两个主要方面:意象和基调)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爱人”/亲人/友人

急流/小河-----------小鱼

【篇六】上邪教案设计《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陕西省洋县小江初中 黄 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欣赏的技巧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第一课时

要点: 自主学习

学习检测:

1、《诗经》是我国第 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

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

经》。《诗经》共 篇。分为“ ”“ ”“ ”三部。

2、给加点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 荇( ) .....寤寐( ) 溯回 ( ) 晞( ) .....跻( ) 沚( ) 俟( ) ...3、精读诗歌,探究与研讨。

(1).《关雎》一诗中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答:

(2).《蒹葭》共有三章,每一章都一会写道“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

游从之”,你是否觉得重复罗嗦?

答:

4、使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意境。(《关雎》和《蒹葭》任选一首)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学生齐读。

师:这首情诗出自于汉乐府民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可以说,古往今来爱情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诗经》,感受《关雎》和《蒹葭》里深沉而又热烈的爱情。

二、美读美讲爱的故事。

1.美读。

(1)、听录音读。

(2)、跟读,读出它的音乐美。

教师指导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韵脚。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美讲。

美丽的诗歌描绘美丽的画面。《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请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走进这美丽的画卷。

(1)、自由读,读出它的绘画美。

(2)、学生小声品读,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轻轻描绘诗歌画面,将学生带入诗中。 《关雎》:清清的河水,萋萋的沙洲,雎鸠鸟关关鸣叫。葱绿的荇菜,参差摇摆。文静美丽的姑娘,左采右采忙。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啊,是男子的好配偶。想尽办法去接近她,日思夜想想想念她。想念她,想念她,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长夜漫漫难以入睡。情到极处必生幻。朦胧中他弹琴鼓瑟,和姑娘亲密相爱,结为永世之好!

《蒹葭》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美丽的诗歌演绎美丽的故事。借组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美丽动人的语言讲述美丽动人的故事。(《关雎》《蒹葭》任选一首)

教师适当提示: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事?具体情节怎么样?

学生准备5分钟,找代表发言。

(4)、学生讲述,教师示例补充。

师:1、《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我要弹起琴瑟来,求她嫁我做新娘。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我要敲起钟鼓来,让她心里喜洋洋。

2、《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感受体验爱之美丽。

(1)、学生情感读,读出它的诗意美。

(2)、品析诗歌人物形象。

师:荇菜、淑女,无数次的长夜无眠,是否会真的琴瑟交响?秋水,伊人,无数次的寻觅,是否依然会有无数个遗憾?诗中的痴心人儿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学生自主发言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或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四、品析欣赏爱的抒发。

(1)、学生齐读,读出结构美,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

(2)、讨论:你发现《诗经》是怎样表现男女的爱情追求的?

学生讨论交流,师点拨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诗意抒发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你还喜欢哪首爱情诗?请把它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有兴趣的同学请仿照《诗经》的创作手法写一首诗,表达你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篇七】上邪教案设计汉乐府两首教学设计

《汉乐府两首》教学设计

东莞市光明中学 王冬

[教学目标]

1、了解品味汉乐府民歌直抒胸臆、反复铺陈

的艺术手法。

2、通过学习《饮马长城窟行》了解“闺怨诗”。

[教学重点]

1、《上邪》中“反面设誓,反复铺陈”的写法。

2、《饮马长城窟行》中比兴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邪

一、导入新课

可从学生熟悉的《还珠格格》中紫薇对尔康的

誓言“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切入。

二、朗读

可让学生多读几遍,结合注解,读懂这首诗,

注意以下字词:

上邪.、相知、命、雨

三、自由漫谈

这首诗内容浅显易懂,可由学生自行归纳,老师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谁所发的誓言?

2、她的誓言有何特点?

着重分析这首诗直把胸臆,五事迭用,反复

铺陈的特点。

3、从首诗中你能看出汉乐府的爱情民歌有什么

特点?

四、比较学习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

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

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可从内容、形式、语言特色上比较异同。

五、课堂训练

把《上邪》口头改写成现代汉语,要求有文采。

附:

《上邪》赏析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

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

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

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

“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

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

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 “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

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 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

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

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

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菩萨蛮》赏析

此词写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

般的热情。它以不可实现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新 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 不渝。汉乐府民歌中有一首《上邪》:“上邪!我欲与 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其命意与构思或为此 词所本。但《上邪》是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此 词中的誓言发自男方抑或女方,却任人想象,因而更 见灵动活泼。不言而喻,此词的抒情主人公是在两情 最为浓烈与炽热的欢娱之际向对方陈词的。发愿于“枕 前”,表明他们是已结连理的伉俚。而所发誓愿多达“ 千般”,则见出主人公发愿时为激情所驱滔滔不能自已,作者再现于笔端的只不过是其中的片言 语罢了:他 时而指譬日月星辰(“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三更见日头”),时而引喻河流山川(青山烂、黄河枯),时而又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实例(“水面上秤錘浮”),而 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绝无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借以

比况拳拳爱心的坚贞不渝,是极为确切而又富于联想的。作者省略了比喻之词,而直接托出喻体,一气排开, 直贯到底,不稍停顿,使人于目不暇接之际留下鲜明而 又深刻的印象。这正是此词在艺术上显著特点。同时, 此词无意象文人词那样追求含蓄蕴藉之致,其抒情方式 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遣词造句亦不假雕饰 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拙朴、自然的本色。

第二课时

饮马长城窟行

一、释题:

1.“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 所以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慷慨疏放,与“歌”的性质 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2.“饮马长城窟”五臣注:“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

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片人路同于此而伤悲矣。言天 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以后成为 艰苦的行役生活的代名词。

二、简介“思妇诗”

三、重点句、难句点拨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两句有何作用?

比兴,为全诗定下了情思悠长的 调子,渲染出思 绪弥漫、绵绵不绝的氛围。

“枯桑知天风 海水知天寒”

这两句一般都解释成,枯桑虽已无叶尚且知道 天风的拂吹;海水虽然广大不易结冰,也可知道天 气的变冷。枯桑且知天风,海水且知天寒,远行

丈夫竟会不知道家中的妻子对他的思念吗?

这两句也可解释成:诗中妇人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如今,春去秋来,岁月轮转,眼看天风拂吹,桑枯叶 落,水冷天寒,伊人不归,年复一年,更加深内心的 凄冷和对伊人的思念。原诗下二句:“入门各自媚, 誰与相为言”,别人家的丈夫入门来,一家和和乐乐, 相与嘘寒问暖,惟独自己,独守空房,冷落凄清,无 人可相安慰。如今,看着天风的吹拂,落叶的飘落, 海水的变寒;岁月飘忽,岁月虚度,触景生情,倍添 内心的寂寞凄寒。

四、比较鉴赏王昌龄的《闺怨》,进一步理解诗中女

子的心理。

闺怨上邪教案设计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附:《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丈夫的汉乐府古诗。诗以

河畔青草起兴,绵绵的青草勾起她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思之深,形诸梦,但醒来仍是天各一方。看到人家夫 妻团聚,自己形单影只,内心更添凄苦。“客从远方来” 句,笔锋一转,丈夫的来信一扫她心头的阴霾,然而 信上只有体己的话儿,偏偏没有言及归期。全诗至此 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本诗笔法委曲 多致,刻画人物心理细致入微而又转折跌宕。同时运 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读来环环紧扣,流转畅达。

有关资料:

乐府诗的种类:

古体诗包括古诗和乐府,乐府诗和古诗虽然属于古体诗的范畴,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乐府可歌,古诗不能歌,乐府主记事,古诗多言情,乐府贵遒劲,古诗尚优雅,

乐府多长短句,古诗多五、七言。

乐府名称分十二类:

一歌:如《襄阳歌》、《长恨歌》。 二行:如《兵车行》。

三歌行:如《短歌行》

四引:如《丹青引》

五曲:如《明妃曲》

六吟:如《梁父吟》《古长城吟》。 七辞:如《明妃辞》

八篇:如《白马篇》

九唱:如《气出唱》

十调:如《清平调》

十一怨:如《长门怨》

十二叹:如《梦妃叹》

【篇八】上邪教案设计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高中毕业已好多年,执教也已好多年,从当初的学生变为现在的老师,语文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现如今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很远。犹记得我的学生时代,我的同桌有一本十分精美的笔记本,上面满满的全是古诗词。那些年的我们对古诗词喜欢得不得了,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多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我的心中充满了无助与无奈。这让我陷入了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面临这样一种状况?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过这几年的调查与了解,我逐步发现,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是只有我的学生如此,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

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更深一层地思考。

造成现状的原因 :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背背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自然就不爱学。

3、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

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4、古老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

很多教师平时上古典诗词课,篇篇逐字逐句翻译,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案例描述

一、 导入新课:

借助法国作家的名言名句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开想象,引出作者以及作品。

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再接着以提问的方式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⒊“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⒋讨论:词的上片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词,“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古诗词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设问、比喻)

7.学完李煜的《虞美人》,同学们认为李煜是一个怎样的人?(由学生讨论发言。)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

【篇九】上邪教案设计西洲曲教案

篇一:《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二、文体与诗题简介

1、 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 《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

1、 诵读诗歌

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 确: 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明 确: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明 确: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 确: 梅花 —— 初春伯劳乌臼 —— 仲夏 莲子飞鸿 —— 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明 确: 第一部分:1-6句 第二部分: 7-10 句第三部分: 11-18 句

第四部分: 19-26 句第五部分: 27-32句

四、具体赏析诗歌

㈠、赏析第一部分

1、女主人公发现梅花开了,由此她想去干什么呢?

明 确:折梅寄江北

2、梅花到处都有,随地可摘,为何要划船下西洲折梅呢?

明 确:西洲之上有两人梅下相会的往事

3、“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按逻辑应紧承”折梅寄江北”之后,为何中间插入”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呢?

明 确: ① 女子的姣好美丽 ②盛装打扮,渴望情郎的到来

4、“折梅寄江北”这一行动中展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明 确: 害 羞 渴 望

㈡、赏析第二部分

1、”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这一诗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 确: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一方面表明季节;另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 此诗句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2、此时女主人公正在做什么呢?从中可以体会到她怎样的心理?

明 确:日暮门中望 —— 急 切 失 落

㈢、赏析第三部分

1、女主人公为了掩饰自己失落的心理,出门去做什么了呢?

明 确:采莲南塘秋

2、女主人公为什么只想到去采莲,而不是去做其它事呢?难道她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吗? 明 确:①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青年男女欢歌嬉戏,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充满诗情画意。

②“莲”有其双关隐语,与“怜”谐音双关,“怜”有喜爱之意。如“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可见其对情郎热烈的思念。

3、“采莲南塘秋”这一行动中又展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明 确: 失 意 热 烈

㈣、赏析第四部分

1、主人公为何仰首望飞鸿呢?结果怎样?

明 确;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望飞鸿暗含望书信,结果是等书书不到。

2、女主人公是否就此罢休了呢?她接下来又去做什么了?

明 确:望郎上青楼

3、“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可见女主人公当时怎样的心理及对爱情的态度? 明 确:失 望执 著

㈤、赏析第五部分

1、女主人公痴痴凝望,一直望到什么时候?结果又怎样呢?

明 确:望到天晚,但情郎终未到来

2、“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这一诗句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哪两个字呢?可见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怀? 明 确:“自”、“空”两个字,“自”说明与己无关,“空”有徒劳之意。不管天高还是水绿都不能影响女主人公望郎的情怀,可见其对爱情的始终不渝。

3、女主人公望郎郎不至,只能把与郎相会的愿望寄托在哪里呢?从中体会到她怎样的情感?

明 确:寄托在梦中,希望梦中与郎在西洲相会。——西洲梦中会 多 情 痴 迷

五、总结全诗

此诗依照季节的转换抒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爱人连绵不绝的苦苦思念及微妙的心理。

六、艺术特色

2、善用谐音双关,诗歌委婉含蓄。

3、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4、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七、课外欣赏 《上邪》浮梁一中 吴柳华

篇二:西洲曲教案ok

西洲曲

一、导入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炽热的爱情,用在《荷塘月色》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关于作者

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从《西洲曲》具有的民歌本色,诗中纯真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是与文人的创作大异其趣的。但其格调之缠绵、词句之工巧、结构之精美又显然是经过文人的修饰的。因此,后世论者大都肯定其为南朝乐府民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

三、关于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这里说的“南朝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 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为人们普遍的愿望。不但男子,妇女也往往逾矩不驯。干宝《晋纪·总论》说,晋时女子每每“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佚之过,不拘妒忌

之恶”。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的风气。在这样的风气下,专门歌咏男女之情的民歌自然容易被人们喜爱和接受。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乐府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关于内容的不同解说

本篇虽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古诗源》),但由于字句有所省略,文意时有暗转,因而时地、人物、情节等都颇难确定,众说纷纭。以下简述三种解读:

(1)多数论者都认为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子,诗篇抒写了她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具体而言,少女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春去秋来,少女的思念绵绵不断,又于采莲、于登楼中痴痴期待。最终只能寄希望自己的“梦”被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

(2)也有论者认为本篇所写是一位男子的忆念。从开篇至“海水摇空绿”句都是男子口吻,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末四句改作女子口气,自道其心事,希望“向南的风”将她的梦吹到西洲。

(3)还有论者认为这是一首梦幻诗。诗歌共三十二句,虽然只有末四句才写到梦,从篇幅上看,只占全诗的八分之一,但这既是全诗的结束,也可以说是全诗的归宿,就像万流归大海一样。要言之,无论是诗的情感逻辑发展: 忆—思—梦;还是结构形式: 写梦前、梦中;抑或是写法上末四句两次写梦等等,都表明了《西洲曲》是一首梦幻杰作。

五、课文赏析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下”者,到也。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下”正是“到”的意思。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其意甚明。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

“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正因有这个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装束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所以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而不只是对其装束的简单交代。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牵梦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所谓“两桨桥头渡”,一般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所距很近。其实这是误解。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

,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曲》中,借以指船。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

船过江,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以上六句所描绘的乃是一个静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如此理解,则与下文正好贯通。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古微书》说:“博劳好单栖。”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则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方直接呈现出来。如上所说,盼望郎归已在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

“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的严酷,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希望。静坐相思无望,便“出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情形。研究者早已指出,“莲”与“怜”谐音双关,则“青如水”的“莲子”正是女主人公纯洁爱情的象征, 也就难怪其如此爱怜,以至于“置莲怀袖中”了;“莲心彻底红”,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象征。在此情形之下,这位女子盼郎归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诗歌对女主人公翘首以望飞鸿的描绘可谓生动传神,韵味悠长。“望飞鸿”既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然动作,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所谓“鸿雁传书”。然而信也没有。

怎么出门采的是六月的“红莲”,低头弄的是八月的“莲子”,举头望的却又是深秋才有的“飞鸿”呢?原来,将一件事分解成几种不同场合来串写,在古代民歌中并不罕见,大家熟悉的《木兰诗》里就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写法。你若觉得不合生活逻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成一次买齐,那固然不无道理,但要知道,那些民间诗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专注于突出诗中主人的“情”,而无关生活常理了。只有这样,这种跳跃联缀才能真实地表现出某种情感或情绪,

“鸿飞满西洲”,并非女主人公看到了大雁飞满西洲,而是一种猜度之词。其意是说,时值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谓“鸿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着这种疑惑的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楼”了。“望郎上青楼”句显示了《西洲曲》带有文人诗的色彩。青楼虽高却仍然望不见,望不见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头”的执着。所谓“尽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较长时间的扶栏眺望,自然会注意到平常所不注意的事情;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写出女主人公此时百无聊赖的心境,与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青楼”,漆成青色的楼,在南朝所指不一。曹植《美女篇》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则“青楼”指显贵家之闺阁。《南齐书·东昏侯纪》谓:“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则“青楼”指帝王所居。梁诗人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青楼”便指妓院了。

“栏杆”二句写女主人公对近景的仔细而又是漫不经心的注意,“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前远景的观察。余冠英说:“以上二句似倒装。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一说内地人有呼江为海者,‘海水’即指江水。”(《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鲁迅先生在小说《白光》中有这样的描绘:“空中青碧倒如一片海??”其境正似“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的“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句与其说“海水”即指江水,毋宁说它指的是湖水。这不仅因为内地许多湖即名为海,而且上文所引《新唐书·地理志》正指出南塘附近有一“东湖”。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则明确地显示出西洲即是这位女子的情郎所居之地,它正在江北。只有如此理解,才能真正确切把握“南风吹梦”的诗意。范云《闺思》诗有“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