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伦理免费阅读


篇一:《各种伦理关系》

亲子伦理关系,包括了父母要抚养教育好子女和子女要瞻养、尊敬老人这两方面的内容。履行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这一家庭伦理道德义务,关键在于“爱”(亲情)和“教”(义务),即把抚养与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子女,首先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但不能就此止步,父母应该把对子女的爱提到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高度,按照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标准严格要求。

从家庭伦理关系的角度分析,子女之所以应该赡养父母,主要是履行家庭伦理道德义务,而不仅仅是报恩(亲情)。此外,这里所说的赡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内容,而且包括精神生活的内容。特别是要做到尊敬与体贴,其中包括对老人有礼貌,虚心向老人学习,尊重老人的意见,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想方设法使老人幸福地度过晚年。与此同时,长辈也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成年子女。兄弟姐妹一奶同胞,亲如手足,在家庭生活中,彼此不但地位、人格平等,在权利与义务方面也是平等的,因此应友好相处,相互爱护,相与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子女成长出现弊端。相当一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存在过分溺爱、一味娇宠的现象。父母对子女重智力开发轻能力培养,重物质需求轻养成教育,重言教轻身教。对子女的一味给予和教育内容的偏差,造成了子女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能力差、缺少爱心和责任感、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另外,有些父母自身的思想素质偏低,对子女影响也较坏,有的甚至导致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不注重思想交流和精神培养也造成了子女对家长的不满态度。如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文活动中,80%的孩子对父母不满,反映“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3.兄弟姐妹伦理关系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家庭结构方面最直接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代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意味着在当今中国许多年轻夫妇组成的家庭中子女兄弟姐妹关系的消失。这对于子女的成长带来的影响,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有大量研究成果出现,在此不再赘述。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虽然在绝大多数年轻核心家庭里兄弟姐妹关系不再存在,但就联合家庭而言,由于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是多兄弟姐妹的,因而独生子女的叔伯姨舅们的子女仍可能与其形成堂(表)兄弟姐妹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已不同于传统的兄弟姐妹关系,其中的血缘关系已不再直接。也由于这一点,因此堂(表)兄弟姐妹之间也不大会出现对家庭资源的分配与继承的矛盾,其关系更易出现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局面。当然,也可能会出现攀比现象,对此必须及时纠正。

另外,就联合家庭的成年兄弟姐妹而言,由于各自成家,组成核心家庭而脱离原家庭,而现代社会父代优势又逐渐衰退,因此兄弟姐妹关系也是互爱互助多于矛盾、冲突。

(二)加速家庭道德社会化进程{姐妹伦理免费阅读}.

家庭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及其价值观念凝结为家庭文化观念和自觉行动的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家庭成员熟知社会对他们的道德期待,并努力修炼实现这些道德期待的行为能力。

家庭道德社会化是一项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多方力量的协调操作才能正常运行。其中,家庭与社会是诸多力量有机组合的主要责任主体。 家庭作为家庭道德社会化的责任主体;主要由家长即父母承担,父母是家庭行政的“最高首脑”,也是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如何接轨的总设计师和组织策划者。因此,父母在家庭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承担着主体责任。这种责任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建设良好的家庭伦理文化。家庭伦理文化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邻里关系以及培养和塑造家庭成员品德为目的的家风、家规、家教、家貌之总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重视建设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家庭伦理文化。首先是加强家庭表层文化的建设,有意识地创建干净、整洁、优美的家庭环境,并构建一定的文化设施,把文化生活所需的经费纳入家庭经常性的开支计划中。其次,加强家规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家庭关系如何处理;②家务劳动明确分工;③生活习惯的养成;④家庭的经济管理、生活管理等。再次,建设良好的家风,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家庭文化活动,丰富家庭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家庭成员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把生活、娱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培养和提高家庭成员的认识、评价和行为选择能力。在家庭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成员既是对象,也是主体。他们总是以既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参与家庭道德社会化的活动过程。要使他们承担起家庭道德社会化的义务和责任,成为家庭道德建设的责任主体,必须逐步培养和提高家庭成员的三大基本素质:认知能力、善恶评判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第三,优化家长自身的道德人格形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家庭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子女总是通过父母的道德人格形象来观察、理解、接纳社会道德要求的。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加强道德修养。否则,“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社会作为家庭道德社会化的另一责任主体,对家庭道德社会化起着导向、保障和互补作用。家庭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需要借助社会力量的支持,才能真正履行。社会在家庭道德社会化过程中主要承担着以下三大责任:

第一,占领社会教化阵地。社会教化是通过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阵地进行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为家庭道德社会化的进行提供着不同的舞台,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学校重在理论教育、正面灌输;家庭重在情感熏陶;工作单位重在利益诱导。社会教化的这些阵地以

各自独特的内容、方式、渠道,对家庭道德社会化发生着作用。所以,社会应该全面占领这些社会教化的阵地,对其进行协调统一,优化管理,充分发挥其整合功能。

第二,营造有利于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以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杂志、图书为主体构成的大众舆论传播体系,具有权威性强、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生动形象且直观的特点,容易被家庭成员作为道德标准而接受,大众舆论传播的内容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家庭道德的健康成长。所以社会必须加强对大众舆论传播体系的管理,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三,健全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指的是介于社会和家庭之间,从事传递信息、协调关系等活动的机构。如“文明办”、妇联、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等。他们通过评选“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好媳妇”、“模范丈夫”等活动,来强化家庭道德行为的榜样力量,并把社会所首肯的榜样形象推广到更多的家庭中去,加速家庭道德社会化的进程。

(三)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家庭伦理道德观制约着人的行为,它与社会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为确保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有必要建立健全一些配套的政策和法规。目前,我国的《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中虽有相应的条文,但还不够详尽和具体,还需要有更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作为补充。另外,对离婚问题中容易钻法律“空子”的方面、家庭施暴情节较轻的问题、严重的道德沦丧对家人进行精神摧残的现象等,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需要尽快加以调整或弥补,争取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时,还要完善社会监督和教育机制,加大社会的约束力。

“态度决定一切。”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当前,在学校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师生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尽管不少学校口头上说“以人为本”,可实际工作中许多老师根本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现在各中学特别是高中面临的升学压力很大,不少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升学心愿,违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行事。这样,学生的权利得不到保护,由此必然导致师生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混乱。这种混乱还表现为老师为学生包办一切,事事越俎代庖,这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关心学生,实质上却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论是侵犯学生权利还是包办代替,都不是恰当的师生伦理关系。新课程的改革与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

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自立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们的身份是教育者,是传播知识、教人立身的人。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这种教育关系应该是一种非常纯洁的关系,除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的封建色彩,这正是师生纯洁关系的折射。不知从何时起,师生关系被涂上了一层人为的灰暗,遮掩了师生纯洁关系的光芒。为了重新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力,拒腐防变;同时,我们还要更新管理观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洁创造有利的环境。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姐妹伦理免费阅读}.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部分。教育实践中,有些老师总是设法维护着“师道尊严”的面子,认为学生都是孩子,都要服务于“我”的管理与教育。这是对教育民主的严重扭曲,要彻底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为对学生独特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为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真诚对待、关爱学生{姐妹伦理免费阅读}.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是每个教师面对学生之前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教师必须付出真情,要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对待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真诚的眼光、知心的话语,要睁大了眼睛去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相信他们的潜力,激励他们、切实帮助他们,使他们不断品尝到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喜悦,鼓足他们上进的勇气和信心。“人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教师只要付了真情,必然会得到真诚的回报。

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树立新观念,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使师生关系真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笔者认为从法律制度层面来保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虽然是进步的,但正常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德法两用,法只能作为一种补充,这是由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规律所决定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只能由情感来培养,人格只能由人格来树立。犹如机器再发达,由于没有人的情感而无法取代教师的教学一样,法律制度再健全也无法取代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良心,制度重要,但教育的责任感更重要,制度与道德必须相互补充。例如,一些高校对于连续几个学期好几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采取了开除的办法,按照校规本没有什么,但学校这样做难道就尽职尽责了吗?除了按照法律法规来处理外,学校和教师难

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显然不是。作为高校,除了按制度进行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以育人为己任。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仅仅依靠法律是不行的,建立健全法律,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是必要的,但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责任心上。

篇二:《《诗经》中的兄弟姐妹关系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反映》

《诗经》中的兄弟姐妹关系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反映

摘 要:《诗经》是一部百科全书,许多传统伦理都自《诗经》始。兄弟姐妹关系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溯《诗经》中兄弟姐妹关系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反映,分析其在后世的传承,能够揭示传统伦理对汉民族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诗经》;儒家伦理思想

一、兄妹关系及其对后世的传承

《诗经》中,兄妹关系表现为亲密和对立两种。

(一)亲密关系

《邶风?燕燕》是表现《诗经》中兄妹关系亲密的一个代表。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① 长兄面对自己即将出嫁的二妹,满是牵挂和不舍。根据诗的内容,可以判断出作者是王室贵族。这是发自内心的创作,绝无矫揉造作之意,兄妹之间的深情让人感动。但是,《诗经》中兄妹关系并不都这样和谐亲密,而且为数不多的几篇兄妹关系的诗歌中,对立关系还是占多数。

(二)对立关系

兄妹关系对立的诗篇中,《卫风?氓》是其中一个代表: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② 这是弃妇的控诉,遇人不淑,遭遇凄惨,曾经信誓旦旦的人对自己这般无情无义,从小一起长大的娘家兄弟也冷眼旁观,作为兄长,不但不出手相助,还将这视为茶余饭后的笑谈,只剩姑娘孑然一身,无依无靠,遍尝人间冷暖。一句“兄弟不知,?A其笑也”,把个铁石心肠,面目可憎的大哥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还例如《邶风?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澹?逢彼之怒”,长兄见出嫁的妹妹回来,一味迁怒于她,认为是妹妹不懂规矩,丝毫不听她的解释。严厉冷酷,不通情理的大哥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同为大哥,为何对待妹妹的态度会如此大相径庭?我们认为,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经济不能独立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风俗可谓人尽皆知,妇女经济不能独立。出嫁女子的生活费用该由婆家承担,女子娘家该准备家中男孩娶妻生子等费用,这是一个相对平衡。出嫁的女子回来,会增加娘家的经济负担,对于平民百姓的家庭来说的确是一份不小的开支。从这个层面讲,《柏舟》中长兄对妹妹横眉冷对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而《燕燕》中,妹妹的婚姻属于政治联姻,并不存在类似的问题。这样一来,兄妹之间深厚的感情自然会真情流露。

2.封建礼教对于亲情的削弱

古代讲究“三从”,女子地位低于男子;同时,“长幼有序”,当父亲去世,女子理应听从长兄的安排。封建礼教对女子要求严苛,一般说来,女子出嫁便不会回来,一旦回来便是犯了“七出”中的大错,对娘家的名誉造成极大影响,整个家庭甚至无法生存,这必然会削弱兄妹之间的亲情。这时候,长兄便成了面目可憎的封建代表,也成了饱受不幸婚姻煎熬的女性心中的伤痛。 在研究《诗经》中的姐妹关系时,我们发现在《邶风?泉水》中有这样一句

话:“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嫁的女子有归宁念头时,首先想到的是卫国的同姓姐妹,接下来才提到父母兄弟。王室贵族兄妹间深切的情感固然让人感动,但姐妹情谊由此可以窥见一斑。短短的八个字,淋漓尽致的写出独属于姐妹之间天各一方却相互惦念的细腻心思。

《诗经》中的两种兄妹关系在后世是有所传承的。后世礼教渐严,家长专制制度越来越严重,对立的兄妹关系比比皆是,《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哥哥,急于将妹妹再嫁出去以获得聘礼,最终间接地将兰芝逼死,他身上没有丝毫亲情,只是将妹妹当做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但是亲密的兄妹关系,后世也有传承。袁枚《祭妹文》,虽然描写的都是家庭琐事,但平淡之处见真情,足见作者的痛惜之情。文章最后,“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二、兄弟关系及其对后世的传承{姐妹伦理免费阅读}.

与兄妹关系相比较,《诗经》中的兄弟关系要单纯的多,多数是表达兄弟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感人诗篇。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作为“五伦”中的一环,兄弟关系在各种典籍中都有所体现,《孝经》“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如此等等。理想的兄弟关系追溯到《诗经》,则以《小雅?鹿鸣之什》中《棠棣》为代表:

棠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③{姐妹伦理免费阅读}.

这首诗历来被看作兄弟之间深情厚谊的代表。一句“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简短有力,足见古人对兄弟的重视程度。兄弟关系在《诗经》中分为以下几类:

(一)兄弟关系在《诗经》中作为歌辞和祝辞为人传诵{姐妹伦理免费阅读}.

《诗经》中关于兄弟关系的祝辞不在少数,比较典型的是《小雅?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④

这是一首祝贺西周奴隶主宫室落成的歌辞,诗中提到对兄弟和睦,团结友好的美好祈愿,兄弟作为重要的伦理关系,已经广泛被国家所重视。相应的,民间关于兄弟关系的诗篇也是如此,《唐风??m牡》中“人无兄弟,胡不?柩桑俊蓖ü?描写身在外乡的举目无亲,揭示了羁旅之人对于家乡父兄的思念之情,令人动容。

(二)“长兄”形象是兄弟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哥如父亲一样尽心尽力,教导弟妹,支撑家庭。《诗经》中的“大哥”形象通常是认真负责的一家之长,让人心生敬佩。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小雅?小宛》: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⑤ 这是长兄对弟弟的劝诫教诲,字里行间足见一片真心。希望弟弟为人谦恭,辛勤劳作,谨言慎行,不做有辱家族荣光的事情。每一句叮嘱都发自内心,如父亲一样威严亲切,周全考虑,生怕弟弟错踏一步。 (三) 血缘关系在兄弟关系中尤为重要

《诗经》中的兄弟关系一般是指同姓宗族之间的兄弟关系,注重血缘宗族的兄弟关系较为典型的是《大雅?皇矣》,其中有这样一句:

帝谓文王:?_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⑥

这正体现对于血缘的重视,诠释了同姓宗族兄弟应该联合合作,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道理。另外,在民间的许多诗歌中,对于同姓兄弟,也有着别样的情怀。例如《王风?葛?》中这样一句话:“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远离父母兄弟,认他人为兄,可是却徒有个“兄”的名头,只能怀念故乡,黯然神伤。

《诗经》中反映的兄弟关系在后世也是有所传承的,同样不在少数。大家广为熟知的《水调歌头》,便是苏轼在怀念弟弟的诗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后人传颂甚广,兄弟天各一方,同望一轮明月,尽显兄弟深情。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也是在佳节怀念身在异乡的兄弟。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传统伦理是一脉相承的,《诗经》中兄弟姐妹关系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反映自然有所传承。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现象都有其过去的追溯和未来的传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现象,在追根溯源的同时,更能感觉到独属于传统经典著作的迷人魅力。经典从不过时,从未褪色,有的只是随着时间越来越深厚的积淀。

注释:

①王秀梅译注.《诗经》[M].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一版 第34页. ②王秀梅译注.《诗经》[M].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一版 第81页. ③王秀梅译注.《诗经》[M].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一版 第238页. ④叶春林校译.《诗经》[M].崇文书局,2012年9月第一版 第137页. ⑤叶春林校译.《诗经》[M].崇文书局,2012年9月第一版 第149页. ⑥叶春林校译.《诗经》[M].崇文书局,2012年9月第一版 第196页. 参考文献:

[1]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9(第1版).

[2]叶春林校译.诗经[M]. 武汉:崇文书局,2012,9(第1版).

[3]蔡元培著.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第1版).

篇三:《科技的伦理新冲击》

科技的伦理新冲击

会计学院 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三班 32010041530 李桂莲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克隆技术和性别选择技术以及其对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