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总分


【第一篇】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总分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范春辉

“入世”与中国国家安全的思考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范春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自1972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中国在更深层次上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战略性举措。中国“入世”之所以导致全球瞩目,一方面是因为WTO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人们拭目以待作为新兴经济力量的中国将如何利用WTO机制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作为现代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结晶的WTO,从组织体系和运行规则等各个方面将对社会主义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提出巨大的挑战,世人对中国将如何在适应WTO机制的前提下,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内政治的稳定,并进一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报有浓厚的兴趣。 从本质上说,WTO不仅是一个国际性的经济组织,也是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其根本目的是以WTO的运行机制和基本原则来规范成员政府的行为,减少政府的干预,并为自由贸易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同时, WTO也是一种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全球化反映了一种广泛的认识:在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世界正被塑造成一个共同分享的社会空间;在全球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够对另一个地方的个人和社群的生活机会产生深远影响。”1[1]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使得WTO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得以稳固和提升,并成为一种普适性的规范性体系。如作为WTO基本原则的“非歧视”和“国民待遇”对所有成员国或地区都有普遍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是建立在成员的一致同意的基础之上的,这正如《WTO协定》第9条第1款所规定的那样:“WTO应继续实行GATT1947所遵循的经协商一致作出决定的做法。”2[2]与这种规范性体系相伴生而来的是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生成,“换句话说,全球化有力地揭示了国家政治的限度”,3[3] “是对传统的国际关系,对国家主权及其他权利,对以国界标示人群活动区别的规则的一种深入持久的挑战。”4[4]

加入WTO,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决心。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国际政治都是以国家实力为基本后盾的,这正如摩根索指出的,“国际社会的基础是两种因素:一是其多样性,二是其要素即各个国家之间的对抗性”。5[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浪潮曾经给中国创造了发展的良机,可以说中国目前得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除了我们内部积极推 [英]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2]《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Marrakesh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3[3] [英]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4[4] 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5[5] [美]汉斯·J·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7页。 1[1]

进体制改革所创造的勃勃生机之外,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充分利用全球化为我们提供的技术资源、资金资源和产品市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入世”将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新的动力,加快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但WTO就象一把双刃剑一样,在为我们提供机遇和福祉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不仅针对于中国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也针对于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维护。如果说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的话,那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入世”后国家安全的态势分析

国家安全总是与国家利益的实现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利益是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从边界纠纷、市场争夺、人权观念的辩论、国家结盟与断交等国际行为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国家利益之所在。”6[6]从本质上来说,维护国家安全正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的保证,同时国家利益的满足也为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心理基础。如果按照内容来区分,国家利益是由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构成的。与此相对应,维护国家安全也就是要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按照摩根索的观点,“国际政治的本质与国内政治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这两种政治都是争夺权力的斗争,它们的不同仅仅在于这种斗争在国内范围和在国际范围赖以进行的条件不同。”7[7]加入WTO,虽然中国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实现国家利益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相反,WTO所设立的新机制和新规则,在为实现国家利益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为实现国家利益设置了更多的障碍。民族国家是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主体,维护必要的国家安全是在“入世”后中国如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进行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所必须要认真对待的历史性课题。

1、“入世”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接轨,也是政治体制的适应过程,防止新一轮的“和平演变”将成为维护中国政治安全首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世界贸易组织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集大成者。作为世界上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入WTO,积极投身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和无可厚非的。中国的“入世”之路之所以要走15年,除了本国的经济体制一时难以适应有关WTO的原则和框架之外,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要从政治体制的方面来寻找原因。

自1978年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特别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了全面的转轨,尽管步履维艰,但已经初步确立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以来,虽然几经反复,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向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这种政治体制改革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渴望看到的“民主政治”体制依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特别是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前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政权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攻势下 阎学通著:《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1页。

[美]汉斯·J·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7页。 7[7]6[6]

土崩瓦解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将“和平演变”视为对社会主义国家“不战而胜”的法宝。作为最后一块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21世纪梦想要实现“一体化”的最大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更是将社会主义中国看作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也正如布热津斯基所描述的那样:“……中国无疑也是一个主要的地缘战略棋手。……中国的各种选择已经开始影响亚洲的地缘政治力量分布,而它的经济发展势头必将使它有更强的物质实力和更大雄心。”8[8]伴随着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出台,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及其仆从国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以各种借口来压制中国,诸如人权问题,申奥问题等,甚至包括在中国“入世”谈判的过程中,将意识形态及政治体制方面的差异与谈判进程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中国的“入世”进程设置重重障碍。

全球化进程发端于经济的全球化过程,随后扩及到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一体化,全球化只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所必然经历的历史过程,它在尊重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现代技术和手段改变了以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共同繁荣。全球化本身并不带有任何功能,它绝不是一种政治力量消灭另一种政治力量的手段和途径。但现实世界往往是残酷的,以西方国家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固守意识形态的偏见,致使全球化逐渐脱离了它应有的轨道,成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全球化的政治化,已成为全球化畸形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体制,渐进于工业化中期的政治改革步伐,本身就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稳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再加上国内民主政治的不完善,这些都为“入世”后中国的政治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现代性孕育着

9[9]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中国加入WTO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新的动力机制,由此也催生了范围更加广泛的利益分化和利益整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资本和商品的交换而附加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又起着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以资本主义国家意志为主导的WTO“自由、平等、公正”原则的贯彻,不仅是对中国政府管理体制,也是对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提出的严峻挑战。将不仅使中国政治的运行模式,更重要的也将使中国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面临强有力的冲击。

2、“入世”是经济权益的重新整合和资源的再分配过程,转型的中国经济如何应对世界经济的强势冲击,将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国家安全重中之重的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它是为提供一种国际经济交往新秩序而产生的,在这种新秩序的建设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权益的重新分配和整合,而对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能力的强弱又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种能力的强弱不仅来自于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来自于富有活力的经济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组织,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10[10]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60页。

9[9]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8页。

10[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1页。 8[8]

从性质上看,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一种“内生”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以“外贸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转型时期的重要推动力量,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一经济模式可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根据相关统计,中国的出口额从1978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2660亿美元,11[11]至200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122

12[12]这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必须指出的是,亿美元,

过分依赖“外向型”经济,一旦世界经济陷入萧条局面,又会对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重大的风险,东南亚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前车之鉴已为我们拉响了警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说到底还是取决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活力,如果没有国内生产的充足、国民需求的旺盛、投资的多元化和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要维持经济发展的动力将是难以想象的。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国内生产不仅充足而且过剩;需求不旺,要依靠巨额的财政赤字来提升需求的水平;投资还显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依赖性强。尤为突出的是,自计划经济体制而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造成社会格局的城—乡分裂,另一方面造成经济生活中的“二元化”断层,“三农”问题的积重难返,不仅折射出中国整个经济结构的严重缺陷,也映射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脆弱性。

中国“入世”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有助于从外部创立新的动力机制,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契机,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尽快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在WTO《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为中国规定了3-5年的调整和适应期,但中国经济本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绝不可能在短短的3-5年中就得以解决,随着进入中国经济生活门槛的降低,世界经济对中国带来的强势冲击将不可避免。这种冲击绝不仅仅是对单一的经济组织而言的,而是行业性的或是连锁性的。面对着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消费潜能,“入世”为众多的跨国巨头提供了一方乐土,它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可以实现巨额利润和超值的投资回报。“入世”不仅为国人带来了诸多美好的憧憬,也为那些在全球化进程中指点江山的国际性经济组织提供了续写神话的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们的影响力将遍及中国的黄河两岸和大江南北。如果说,单兵作战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保护来阻挡的话,那么以群体或集团登陆的国际性经济组织可能为众多的国内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对于众多的国际知名企业来说,在完成了资本积累之后,全球化意味着更多的利益共享,在它们的商业链条上带动的将是更多的相关产业,这也就是所谓的“跨国公司的群居关系”。13[13]对于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中国企业来说,仅仅拥有信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则是自身实力的较量。无庸讳言,就自身的实力来说,中国企业与那些国际性的跨国公司相比,不论是管理水平,还是生产效能,往往都处于劣势,这固然有中国企业自我发展方面的因素,但与中国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羽翼的保护下所产生的依赖心理和惰性也有很大的关系。“入世”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但同样也孕育着痛苦与风险,应对世界经济的强势挑战,不仅关系到中国民族工业的兴与衰,也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民族振兴的希望。

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生产力的竞争,而除了科学技术的因素之外,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模式之间的竞争也成为事关经济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经济制度是有关资源配置的制度性规定,而经济运行模式则是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11[11] 谢国忠:《中国企业为何缺乏全球竞争力》,《南方周末》,2002年3月21日。

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 13[13] 曾建伟、张鹏:《跨国公司的群居关系》,《南方周末》,2001年11月8日。 12[12]

段。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虽然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先天性缺陷,但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已日趋成熟,其示范效应不可小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转型模式,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也决定了中国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难以完全割断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联系,而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势必会对整个转型过程产生长期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现有经济运行模式的混乱和无序,降低其配置社会资源的能力。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与国际通行规则的全面接轨,而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之上的世界贸易组织原则必然对中国现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施加巨大的压力,从现实出发,两者之间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适者生存”这一亘古不变的定律也意味着中国将为此付出代价和承受苦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衰落往往始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的衰落,而经济转型本身就孕含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而又削弱了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伴随着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时刻的到来,中国经济将真正面对暴风骤雨的洗礼。

3、“入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预防“文化的迷失”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尽管对“文化”这一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和理解,但对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虽然文化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是文化本身所承载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却是唯一的。一个民族的消亡,并不仅仅是人口的灭绝和控制地域的丧失,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凋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球化是一个消除差别性的历史进程,依靠其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作用,全球化正在以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强势文化形态荡涤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使民族文化的维系处于悬崖的边缘,也为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铺垫了布满荆棘的道路,“文化全球化正在改变民族文化得以生产以及再生产的环境和手段,但是,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性质和功效产生的具体影响——对民族文化的要旨、价值和内容的影响——至今很难得到解释。”14[14]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厚重的,但或许正是由于文化根基的根深蒂固,才导致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方面的迟缓,“现代化意味着新文明的确立,它以工业生产力为基础,对传统文明形成冲击。”15[15]近代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弱者的地位,对西方文化形态多是采取仿效的姿态,从而扼制了自身文化的发展,再加上一段时期内对传统文化的畸形改造,又进一步削弱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涌动,诸多域外的文化符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侵蚀着中国文化赖以传继的基石。

文化的渗透力往往是与经济力量的扩展相伴始终的。中国“入世”,就如同打开了一座尘封许久的闸门一样,除了国外经济力量的强势进入之外,众多西方的文化形态将以产业化的形式涌入这块土地。当中国的文化形态还缺乏产业化运作的实际经验,还在寻觅现代化途径的时候,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发达的运作模式固然成为一种可资借鉴和利用的资源,但随之而来的价值观念、人文伦理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到了边缘化的境地。边缘化意味着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丧失,而由此而来的最大危机莫过于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消失甚至否定。文化是一种看不 [英]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58页。

15[15] 钱乘旦、杨豫、陈晓律著:《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14[14]

【第二篇】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总分南京大学管理学第一次作业(100分)

考生答题情况

【第三篇】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总分年春公共管理学

年春公共管理学

考生答题情况

作业名称:2013年春季公共管理学(专)作业1

作业总分:100通过分数:60出卷人:SA

起止时间:2013-4-2712:28:14至2013-4-2713:01:46学员姓名:学员成绩:80

标准题得分:80标准题总分:100

详细信息:

题号:1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政府的(

A、政治职能

B、经济社会职能

C、法律职能

D、行政职能)

标准答案:B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总分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2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数:5

内容:

介于政府组织与营利性组织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叫()

A、中介组织

B、第三部门组织

C、社会组织

D、行业组织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3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数:5

内容:

公共行政这一核心概念形成于()

A、20世纪30年代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标准答案:B本题分本题分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4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下列属于公共部门组织目标的特点为(

A、多元化

B、单一性

C、局部性

D、公共性)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0

题号:5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各参与者依据某项协商规则,相互协商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是(

A、集体决策

B、个人决策

C、协商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总分

D、集体商议)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6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政府职能转换的实质是(

A、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

B、政府管理方式的变化

C、政府职能的内容改变

D、A和B)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本题

得分:5

题号:7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排斥和不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

人消费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指公共产品的()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8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数:5

内容:

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有()

A、计划、组织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总分

B、计划、组织、协调

C、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D、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管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0

题号:9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本题分

【第四篇】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总分2018南京大学各专业院系考研复试基本分数线汇总

2018南京大学各专业院系复试基本分数线汇总

2018考研已开始,为方便南京大学考研学子更好地复习,聚英考研网特意为大家分享南京大学各学院的专业考研真题、考研报录比等资料,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聚英考研网,专业提供全国高校考研专业课资料及辅导,是一个研友必上的考研网站。

复习资料推荐:

《2018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

《2018南京大学920会计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

《2018南京大学921管理学原理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

《2018南京大学661公共管理基础专业课复习全书》

《2018南京大学954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专业课复习全书》

《2018南京大学612法理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

《2018南京大学933行政管理学专业课复习全书》

《2018南京大学853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

详情了解:/ziliao/all-nju-0

以上内容由聚英考研网整理发布,此外,我们会为广大考生持续更新最新的考研报考信息及考研辅导班!我们还提供更多关于南京大学考研最新研讯、考研经验、考研真题等一手资讯。或者可以加入我们的2018考研qq群和众多考研学子一起备战考研!

聚英考研网,专业提供全国高校考研专业课资料及辅导,是一个研友必上的考研网站。

【第五篇】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总分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导论第二次作业题目及86分答案 【第六篇】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总分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综合解析

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综合解析 考研要先定好院校目标,复习才能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凯程网考研频道分享不同院校专业考研的相关信息,综合解读,辅助考生定制个性化的复习计划。下面是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综合解析,有意向的考生可以了解查看。

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综合解析

1 推荐理由

行政管理系是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组成单位之一。现有专任教师 14 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 1 人,教授 5 人(含博士生导师4 人) ,副教授6人。其中,张康之教授在行政理论和组织理论等研究领域,严强教授在政治学基础理论和公共政策等研究领域,黄健荣教授在公共管理、政府创新、决策理论与决策分析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经过多年努力,本系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富有自身特色的学科队伍。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课题,常年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在职干部培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目前,本系已形成完整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系列。同时,还作为公共管理学院的骨干单位,参与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本科教学立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目标要求,设置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融基础理论教育与应用技能训练为一体,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和富有成效的探索。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侧重学生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朝专业化和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已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为推动学科发展,该系同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国外一些著名高校的相关院系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一些著名学者和地方政府官员受聘为兼职教授或兼职导师,学术交流活跃。

本系教师:孔繁斌(系主任) 、李永刚(副主任) 、陈志广、笪素林、范春晖、黄健荣、孙昊、王翀、王强、魏姝、徐国利、严强、张康之,朱伟。

2 往年报考录取情况

年份 专业 报名人数 录取人数 免试人数 同学力

2011 行政管理 389 30 11 0

2010 行政管理 427 40 12 0

2009 行政管理 367 38 13 0

3 近三年复试分数线

年份 政治、英语 专业课一 专业课二 总分

2009 55 90 90 350

2010 50 90 90 340

2011 55 90 90 355

4 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②201 英语一③613 政治学原理④933 行政管理学

复试:公共政策

5 参考书目: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严强、张凤阳、温晋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行政学》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

《行政管理学》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公共管理新论》,黄健荣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公共行政学》严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

《政治学研究方法》严强、魏姝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复试参考书:《公共政策学》严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 研究生导师情况

导师姓名 黄健荣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职称 教授 博导/硕导 博导

是否院士 否 是否兼职博导 否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总分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2、决策理论与决策分析;3、中国政府管理改革

目前承当的项目 1、公共管理研究;2、公共政策执行

导师姓名 王云骏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职称 教授 博导/硕导 博导

是否院士 否 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研究方向 从事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包括:1.基层政府与地方政治;2.非政府组织发展与行政体制创新;3.城市社会管理;

目前承当科研项目 1.市场经济的道德问题和伦理矛盾(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 2.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互动机制研究(江苏省软科学项目); 3.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行政体制创新(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 4.电子政

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江苏省软科学项目)

导师姓名 孔繁斌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职称 副教授 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 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政治社会学——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政治制度,侧重政府制度比较。

2、公共政策分析——侧重公共部门研究

科研项目 奇迹后东亚-公共政策选择与制度调整南京大学青年社科基金课题 导师姓名 李永刚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职称 副教授 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 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政治学理论;政治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基于网络平台的政治参与及控制研究;电子化政府与政府革新研究(国家社科项目,参与);

江苏省乡镇机构改革研究(江苏省编办横向课题)

导师姓名 王强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职称 副教授 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 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行政现代化比较研究,公共人事管理与政策

承当的科研项目 公共人力资源项目分析

导师姓名 徐国利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职称 副教授 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 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宪法行政法政治法律制度

承当的科研项目 宪政与民主关系析论(江苏省教育厅课题 04SJD810005) 7 就业去向

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