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体裁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

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


【篇一】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窦娥冤(节选)(教师中心稿)

窦娥冤(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理清节选的剧情,初步把握窦娥的形象。

3、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教学重点难点:

1、元杂剧常识。

2、对[端正好][滚绣球]及三桩誓愿的理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第四单元教学要点。

二、介绍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三、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白朴(杂剧《墙头马上》)、马致远(杂剧《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很有个性。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国十大古典悲剧: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明代冯梦龙的《精忠旗》、清代李玉的《清忠谱》、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明代高则诚的《琵琶记》、明代孟称舜的《娇红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愤怒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冤狱迭生的残酷现实,同时也通过窦娥如何从屈从于命运走向觉醒最终奋起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冤》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是关汉卿成熟的艺术珍品。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节选部分内容。

1、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交待得清楚明白。那么文学史上为什么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2、浏览全文,看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3、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五、分析第一层。

齐读并思考: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出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这两支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元杂剧常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学生读课文)

二、分析第二层。

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2、阅读[快活三][鲍老儿]。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分析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不屈服的性格);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

2、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3、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4、“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四、总结全文

1、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蔡婆婆善良、逆来顺受、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2、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3、归纳主题。

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习题。

2、掌握文中出现的典故。

【小资料】

(一)陈毅同志对关汉卿的评价。

1958年6月,陈毅同志为“关汉卿戏剧创作六百年纪念”写了重要题词。题词说:“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熟悉人民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也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能成为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使他在思想上,在艺术上能发出炫耀百代的光彩。”

“关汉卿的剧作,不管是悲剧或喜剧都表现了封建社会两个主要阶级的对立,他是非分明,因而爱憎分明,他的同情总是在被压迫者一边。总是写压迫者看去像是强大而实际腐朽无能,被压迫者看似卑微而确具有无限智慧和力量,因此他们敢于反抗,甚至死而不屈,终于取得胜利。”

“关汉卿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家,因此他不是爬行的现实主义者,而是有思想,有理想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二)“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庄子•外物》)

2、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太平御览》)

3、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篇二】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窦娥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3.理解文中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戏曲。

德育: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3.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讨论法,朗读法,研究性阅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学导入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

1.何谓戏曲?

中国传统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戏剧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2.何谓戏曲语言?

以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为例说明之。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包括独白、对白、旁白、带白(曲词中的说白)。科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方面的提示]

3.怎样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

(1)要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不仅要理解其语意,注意其修辞特点,而且要着眼于表达效果,体会其情味,认识其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要注意其通俗性、口语化。

(3)要注意其抒情性和音韵美。

曲词的抒情性常常是通过修辞方法的使用表现出来的。

曲词的音韵美很复杂。可在曲词中加衬字,以加强声情和补足语义。曲词常有赘韵、重韵,赘韵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地方用韵,重韵是在一首曲子里出现相同的韵脚字。曲词中常用对仗,有隔句对、联珠对、重叠对、首尾对、衬字对等等。

4.怎样鉴赏古代戏曲的艺术手法?

(1)注意浪漫主义手法。古代戏曲往往用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引人入胜。

(2)注意借景抒情手法。古代戏曲继承了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合戏剧的特点,使写景抒情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5.中国古代十大悲剧

《窦娥冤》──元朝关汉卿《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

《精忠旗》──明朝冯梦龙《清忠谱》──清朝李玉

《桃花扇》──清朝孔尚任《汉宫秋》──元朝马致远

《琵琶记》──明朝高则诚《娇红记》──明朝孟称舜

《长生殿》──清朝洪升《雷峰塔》──清朝方成培

6.中国古代十大喜剧

《救风尘》──元朝关汉卿《西厢记》──元朝王实甫

《看钱奴》──元朝郑延玉《中山狼》──明朝康海

《墙头马上》──元朝白朴《李逵负荆》──元朝康进云

《幽闺记》──元朝施君美《绿牡丹》──明朝吴炳

《玉簪记》──明朝高濂《风筝误》──清朝李渔

二.了解戏剧的发展过程及其有关知识

(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二)宋元南戏——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本一般为长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京剧的行当〗初期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正旦又叫青衣。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花旦的情况跟青衣正相反,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短衣裳,或者是短褂子,短裤子,或者是短袄子,短裙子。即便是穿长衣裳也是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从表演上来说,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武戏中有武旦和刀马旦。四大名旦当中,梅兰芳、程砚秋都属于青衣,荀慧生属于花旦,而尚小云实际是身兼数行,一般来说,青衣以唱为主,花旦念占较大比重,而刀马旦、武旦以打为主。尚小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唱、念、做打并重,每一样都很擅长,在表演当中,也是唱念做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前一场唱,下一场念,再下一场打,这是一个单独的行当,叫做“花衫”)

〖生旦净丑名称的由来〗

“生”就是生疏的意思。过去老生是各行当之首,也就是整出戏的台柱,要求生角的演出老练成熟,故反其意为“生”。“生”有“小生”(书生)、“武小生”、“须生”(文的挂黑胡子,武的挂红胡子)、“老生”。

“旦”指旭日初升,也是阳气最上升的时候,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旦”有“青衣”“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亦名婆旦)。

“净”意为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满面涂彩的大花脸,看起来极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净,因而名“净”。“净”有“花脸”“架子花脸”“铜锤花脸”“小花脸”等。

“丑”指属相,丑属牛,牛性笨。因此,丑就是笨的代名词,而演丑角的人,则要求伶俐、活泼、聪明,所以反其名为“丑”。“丑”有“文丑”“武丑”“小丑”,“丑”有一类丑(表演正面人物),二类丑(表演花花公子,半洋半土),三类丑(表演小市民)之分。

4.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共分五个宫调(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限于一调一韵。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等。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5.宫调、曲牌和词牌

(1)宫调:正宫、中吕、仙吕、高调、双调、南宫、黄、越调等。

(2)曲牌: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一枝花、新水令、得胜令、折桂令、后庭花、点绛唇、寄生草、粉蝶儿等。

(3)词牌:沁园春、满江红、水调歌头、江月、浣溪沙、菩萨蛮、念奴娇、虞美人、扬州慢、蝶恋花、淦家傲、慢、忆江南、采桑子等。

(4)套数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倩女离魂》王文举与张倩女本由双方父亲指腹为婚,但王文举探望张老夫人时,老夫人因他尚未取得功名,只让他与倩女以兄妹相称,答应在他及第之后完婚。张倩女倾慕王文举,在他赴京赶考后相思成疾,魂魄离躯赶了上来。王文举起初认为她私奔有伤风化,但见她情意真切便带她一同赴京,而家中张倩女的病躯则是终日昏昏沉沉。王文举状元及第后,携夫人回家省亲,众人见有两个张倩女,以为有鬼魅。张倩女的魂魄重新回到体内,病也就好了。老夫人为二人正式完婚。

《墙头马上》裴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行经李总管的花园,遇到其女李倩君。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经过传书递简,李倩君竟勇敢地和裴少俊私奔了。少俊把她藏在府中后花园的书房里,并生下一子一女,度过了七个年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李倩君被裴尚书撞见了。裴尚书认为李倩君的行为违背礼法,强命裴少俊写下休书,把李倩君赶回娘家。后来,裴少俊中了进士,裴尚书知道了李倩君是洛阳总管的女儿,便同意裴少俊的要求,请李倩君重返裴府。李倩君坚决不肯,把家翁奚落了一番。最后,为了一双儿女,才重新团圆。

《汉宫秋》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7.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梧桐雨》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赐洗儿钱。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媚惑君王的杨贵妃。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

《赵氏孤儿》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人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要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命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三剑剁死,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却一直不知自己身世。程婴见时机成熟,准备告诉他详情,便绘一手卷,将赵家仇详述给他听。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悼公在位,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赵氏孤儿暗中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或《赵氏孤儿大报仇》。

8.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西厢记》唐代洛阳书生张珙,欲往长安应试,寄居蒲州普救寺,与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一见钟情。恰逢乱军首领孙飞虎兵围古寺,强索莺莺为妻。莺莺之母崔夫人许诺:“无论何人,退得贼兵,情愿倒赔妆奁,将莺莺许配于他。”张珙挺身而出,修书招来白马将军杜确,杀退孙飞虎,不料崔夫人变卦,竟让张珙与莺莺兄妹相称。二人不甘忍受礼教束缚,在丫鬟红娘德热情帮助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

《拜月亭》书生蒋世隆父母双亡,与妹瑞莲相依为命。时金朝丞相陀满海牙遭奸臣陷害,满门抄斩,其子陀满兴福脱逃。为摆脱金兵追捕,逃至蒋世隆家,得世隆救助,二人结为兄弟。不久北方蒙古军队侵犯金朝,金朝无力抵抗,便迁都汴梁,世隆、瑞莲随着难民逃往南方。时兵部尚书王镇出使蒙古,夫人与女儿瑞兰在家中无人照应,只好杂在难民的队伍中一起逃奔。途中世隆与瑞莲、瑞兰与母亲因逃避蒙古兵的追杀而失散。在互相寻呼中,世隆与瑞兰相遇,而瑞莲与王镇夫人相遇,被收为义女。世隆与瑞兰结伴而行,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行至一旅店,店主人作媒,两人结为夫妇。不料世隆因路途劳顿,染病在身。瑞兰请来医生,细心调护。此时,王镇出使蒙古返回汴京,也来客店投宿。发现女儿也在此处,并得知与瑞兰已与世隆结为夫妻,王镇大怒,便不顾世隆重病在身,硬逼女儿撇下世隆随自己回去。临别前,世隆与瑞兰立下盟誓,决不重婚再嫁。回家后,瑞兰日夜思念世隆,月夜,在花园中摆设香案,拜月祈祷,祈求能与世隆早日团圆。不料被在旁偷听的瑞莲听见,道出真情,两人遂更加亲密。世隆自瑞兰走后,病体逐渐痊愈,后与陀满兴福相遇,两人便上京应试。世隆得中文状元,兴福则中武状元。王镇奉旨为瑞兰与瑞莲招亲,遣官媒去文武状元处递丝鞭。世隆不知对方是瑞兰,便信守盟誓,坚决拒绝。瑞兰也誓死不相从,坚守贞节。王镇便把世隆、兴福请到府中,在宴席上,世隆与瑞兰相见,于是夫妻兄妹团聚。

(四)明清传奇——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其主要特点有:剧本分出并加出目;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集曲的广泛使用;曲律更为严格;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南洪北孔为传奇的最后一个创作高峰。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高腔(由弋阳腔衍变而来);梆子腔(即秦腔,最早形成于山陕一带);皮黄腔(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柳子腔(起源于山东。柳子,即小调或小曲之意)。花部诸腔戏的兴起,与其所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有关。演出的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六)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京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继徽班进京(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戏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三.知人论世

关汉卿(约1224~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目。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救风尘》全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所谓“风月救风尘”,就是利用妓院中追欢卖笑的风月手段去解救沦落在风尘中的姐妹的意思。故事描写汴梁妓女宋引章,受了周同知的儿子、阔商人周舍的欺骗,嫁给他后备受凌辱和摧残,只好写信求救于同行姐姐赵盼儿。赵闻讯后,准备了花红财礼,前往郑州,依凭自己的美丽和机智,赚取了周舍给宋引章的休书,从而救出了受难的姐妹,惩罚了无耻的恶棍。这部作品的特点是将恶势力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他们貌似强大,最终却大倒其霉。在这部作品里,通常为社会道德所批评的色相,成为代表正义一方的必要和合理的手段。

《望江亭》居于清安观中的新寡谭记儿才貌双全,观主侄儿白士中新近失偶,往潭州上任途中探访姑母,观主于是从中撮合,使得白与谭结成夫妻。权贵杨衙内早已看中谭记儿,暗奏圣上请得势剑金牌,往潭州取白首级。中秋,谭记儿扮作渔妇,在望江亭上灌醉杨衙内,窃走势剑金牌……湖南都御史李秉忠访得此事,奏于朝廷,惩办杨衙内。《救风尘》由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恰好地配合成一场喜剧:同是风尘女子的宋引章和赵盼儿,前者天真轻信、贪慕虚荣,后者饱经风霜、世情练达;而另一角色周舍,则是个轻薄浮浪又狡诈凶狠的恶棍。宋引章被周舍所骗,赵盼儿利用周舍好色的习性,以身相诱,将她救出火坑。这两种剧本的特点,都是把恶势力的代表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他们虽然貌似强大,却由于自身的卑劣品格而受到引诱、欺骗,终于大倒其霉。

《单刀会》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

四.《窦娥冤》剧情简介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剧情梗概是:贫穷的书生窦天章由于借了高利贷者蔡婆婆的四十两银子,便把自己年仅七岁的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自己从蔡婆婆手中另取得十两银子,只身一人上京赶考。

窦娥来到蔡婆婆家之后,十七岁时,与蔡婆婆的儿子成婚,不想婚后两年,丈夫去世,窦娥便与婆婆相依为命,一直到她二十岁的时候。

这一天,蔡婆婆出外讨债,欠债者是一个“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的赛卢医。赛卢医没有钱,便欲将蔡婆婆骗到荒郊勒死,不想被路过此地的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逃跑。但张驴儿父子救起蔡婆婆之后,听说她家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媳妇,便要蔡婆婆答应她们婆媳二人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否则,就要将蔡婆婆再勒死。蔡婆婆没有办法,只好将张驴儿父子引回家中。但遭到窦娥的竭力反对。

一天,蔡婆婆病了,张驴儿的老子去看望她,问她想什么东西吃,蔡婆婆说想吃一碗羊肚儿汤。于是,老头子便让窦娥去做。

再说赛卢医因为勒死蔡婆婆未遂,准备逃走,但这时张驴儿找上门来。说:“你给副毒药与我,否则,我便告官,说你想勒死蔡婆婆。”赛卢医受到威胁,只好照办。

张驴儿拿到这副药后,在窦娥做好羊肚儿汤并由他送去的途中,张驴儿放下毒药——原来,他想毒死蔡婆婆,进而霸占窦娥。不料这时,蔡婆婆呕吐,便将汤给了张驴儿的老子吃,这老头子吃下汤后,便一命呜呼。

这下,张驴儿便叫了。他说,窦娥毒死了他老子,并且问窦娥是想公了还是私了。所谓公了就去见官,所谓私了就是让窦娥嫁给他。窦娥不愿嫁给张驴儿,再说她根本没有毒死那个老头子,并且,窦娥还对封建的衙门存有幻想。于是,便与张驴儿一同来到衙门。

昏庸的楚州太守桃杌,因为得了张驴儿送来的银子,他没作仔细调查,便以重刑加于窦娥,但窦娥始终屈不认招,于是桃杌便下令毒打蔡婆婆,想让蔡婆婆招认是窦娥毒死了张驴儿的老子,蔡婆婆没有招认。而孝顺的窦娥为了使婆婆免遭毒打,便承认自己毒死了张驴儿的老子。

于是,窦娥便被押上了刑场。这就是课文中出现的情景。

窦娥死后,过了三年,她的父亲窦天章一举及第,官拜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正二品),兼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朝廷派往各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官)。窦天章到楚州巡视时,晚上,窦娥的冤魂前来哭泣。于是,窦天章便重审此案,撤职桃杌,永不录用;处死张驴儿,充军赛卢医,使窦娥的冤案得到了彻底的平反。

(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设计害蔡婆——张父食毒归西天——张驴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诬陷告州官——昏官不察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节选的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窦娥被逼招供,杀人偿命,20来岁的窦娥就要赴刑场餐刀了。

五.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

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3.根据第三折的10个曲牌将情节分层次

明确: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结合曲词鉴赏把握人物形象和戏剧主题。

一.鉴赏第一场

(一)开场的的宾白和科介(舞台提示)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二)“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三)[端正好]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四)品味[滚绣球]

1.[滚绣球]中哪句话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2.[滚绣球]中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3.[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4.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

5.窦娥是被当时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一曲中为什么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6.[滚绣球]一曲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

7.这曲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二.鉴赏第二场

1.这场主要表现了窦娥的什么品质?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主要写窦娥的善良孝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了药死公公的死罪,她的死实际是替婆婆顶罪;二是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三是临行前的交待后事,在临刑将死之际,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啼。

2.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

3.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央求婆婆顾念自己屈枉而死和生前孤苦无依,对自己“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更突出了这一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而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

5.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6.不惜笔墨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这样与窦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同时善良的被毁灭,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7.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三.鉴赏第三场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窦娥发了哪三个誓愿?目的是什么?

①“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

②“六月飞雪”,希望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同时“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3.“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4.“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简要分析《汉书》中“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窦娥冤”两者人物形象的区别。

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汉书》中“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而《窦娥冤》中的“窦娥冤”敢于反抗,不畏强权。《汉书》中只是叙事,并未刻划人物性格,特别是“孝妇自诬服”,显然并未积极为自己申辩和反抗。

5.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6.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可剧中一一应验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

其实,这正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让它在艺术舞台上实现。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

7.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第三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8.第一场指斥天地,这一场祈求天地,前后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

两种说法均可:①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中国人思想深处最后的精神依靠。其实都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②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地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9.“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句话有何作用?

是剧作的主题思想,揭示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作品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10.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题;品味“本色派”的语言,鉴赏课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一.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一)窦娥形象

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孝顺和善良。

2.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①窦天章典卖女儿;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③丈夫的夭折;④蔡婆的引狼入室;⑤张驴儿的陷害;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是黑暗的封建社会。

3.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4.窦娥一个善良的女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的?

明确:从剧情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经历。她先是被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而后又年轻守寡,被张驴儿父子恃强霸占,再加上桃杌太守的草菅人命、严刑逼供,才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这一步一步的逼迫,也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她不愿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节的道德观念,就是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以官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遭到桃杌太守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由于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就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由此可见,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着清醒认识的,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使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即使是本折一开始,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怒骂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哎,只落得个两泪涟涟”。直到“三桩誓愿”,她即将悲惨地离开人世的一刹那,她的感情才喷涌而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封建吏治。可以说,窦娥的反抗也是被迫——被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

5.总结窦娥的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二)分析蔡婆婆的形象及意义

蔡婆婆也是善良的人,虽然她收养窦娥是为了抵押顶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和窦娥之间有了一种同命相怜的母子般的情感,这从她的宾白中可以看出。她对窦娥的受屈也是非常悲痛的,两处“痛杀我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但她在现实面前却没有窦娥那样坚强,那样敢于斗争,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只能是逆来顺受;窦娥受刑时,也不敢提出有利于窦娥的证据,体现了她的懦弱、动摇。不过,赴刑场的路上为窦娥送行,之后又为窦娥收尸,还是可以看出她的那份善良的。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软弱,才引狼入室;正是她的动摇,才给了张驴儿可乘之机。所以,她也是逼迫窦娥走向悲剧的一员。

思考:既然蔡婆婆间接参与了对窦娥的迫害,为什么窦娥还要替她顶罪呢?这不是“愚孝”吗?

明确:窦娥不是替婆婆顶罪,而是不忍见婆婆受拷打而屈招,这充分体现了窦娥也只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普通女子,包括她为丈夫守贞节。虽然这是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但作为一个儿媳向婆婆尽孝,免使婆婆受罪,这一品行还是能得到社会认同的。“百善孝为先”嘛!小辈向长辈尽孝道,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应该发扬的。我们反对那种无原则的百依百顺的孝道,但对于牺牲自我,以避免长辈受害的“孝”,还是应该赞同的。并且通过窦娥处处替婆婆着想,关怀婆婆,尤其是本折中,在临刑时仍劝婆婆不要悲痛,更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如此善良又恪守妇道的女子却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可见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败,更有力地抨击了腐朽的社会秩序,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概括主题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三.鉴赏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语言通俗,才能宜于演员演唱,听众容易接受,做到雅俗共赏。明代戏曲作家和评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

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1.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2.课文中的曲词,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3.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4.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

5.语言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在[滚绣球]一曲中,有的地方如“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直率如口语,便于直抒胸臆,把人物因蒙冤受屈而愤懑不平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有的地方如“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这些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整个曲子感情激昂有力,语言通俗易懂;句式或整或散,排列错落有致,韵律铿锵,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情节结构特点

一般说,戏剧情节常忌平铺直叙,一览无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往往能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窦娥冤》在情节安排上,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是运用了大胆的想象,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的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宋山花

【篇三】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窦娥冤

作者邮箱:liuhui1000@163.net

教材分析: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

第一桩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附:板书

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知道其冤屈)

誓愿六月飞雪(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恨(全剧高潮,反抗顶点)

亢旱三年(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篇四】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预-讲-练-结】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教学资料【讲】第1课《窦娥冤》.doc

【讲】人教必修4第1课《窦娥冤》教学资料

教学目的: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教学重点:对“三桩誓愿”的理解

教学难点:1、“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悲剧的教育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和善良;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3. 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一、导语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这是王国维对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的评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窦娥冤》。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1.下面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关汉卿。

【明确】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着名的戏曲作家。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话说就是“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关汉卿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笔下,被压迫的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阶级总是如此卑劣、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

【补充】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结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那烟花路上走。

问题:从该曲中我们可以看出关汉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有着什么精神?该曲语言上有何特色?

分析:这一曲牌用第一人称袒露胸怀的方式,塑造了元代社会特有的书会才人,主张追求个性自由、张扬自我的形象,表现了不畏重压,不甘屈辱的铮铮硬骨和不肯虚度年华、坚持施展才艺的顽强精神。语言泼辣,大量运用排比,随心所欲的加入衬字,形成一种活泼奔放的气势。

2.教师介绍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4.《窦娥冤》的取材:

今天,我们学习《窦娥冤》,《窦娥冤》取材于《后汉书•于定国传》中的一个故事:汉朝东海郡有一位妇人,年少守了寡,并且没有儿子,奉养婆婆非常用心。她的婆婆多次想要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就对邻居说:“儿媳妇待我真是太孝顺了,可怜她没有儿子又守了寡。我老了,总是拖累年轻人,这可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自己上吊死了。婆婆的女儿向官府控告说:“这妇人杀了我的母亲。”官吏抓捕了妇人,妇人辩解说不曾杀死婆婆。官吏于是刑讯逼供,孝妇只得被迫承认,太守于是杀了孝妇,郡中因此大旱三年。详细的案子上报,于公认为这妇人奉养婆婆十几年,因孝顺而闻名,一定不会杀死婆婆。于是于公详细查证,最后为孝妇平反昭雪。(屏幕打出,由下滚动)。

三.请同学根据预习情况简要介绍剧情。

【明确】窦娥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是楚州一名贫困儒生,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张驴儿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不料,他准备的毒药误被其父饮下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窦娥死后,应其誓言,血溅素练,三伏时节瑞雪纷飞,楚州地面干旱三年。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当日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窦娥的冤案得以昭雪。

四.课文内容探究:

本节课重点研究前两折。

问题1:为什么张驴强迫蔡婆嫁给其父,欲强娶窦娥为妻,蔡婆屈服了,二窦娥却坚决不从呢?

【明确】源于她的贞节观念。“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第二折”

问题2:为什么窦娥毅然选择“官休”呢?

【明确】认为能够以自己的正气和正义抵抗张驴儿的邪恶,把希望寄托在“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的官大人身上。

问题3:在公堂上,遭受严刑逼供,被打得皮开肉绽,窦娥都没有屈招,当桃杌转而要对蔡婆施以酷刑时,她就含冤屈招,这说明什么呢?

【明确】太善良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如果她坚决不承认,最多打死她婆婆,窦娥是善良的,是舍己为人的。

问题3: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问题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从根本上说,你认为窦娥到底冤在何处呢?

【参考】冤在坚守妇道和孝道,却被封建官制所害;遵从封建道德,遵守封建秩序,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这就是窦娥的冤屈所在。

作业:

请熟读第三折,思索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性格,鉴赏人物形象。

2.探究作品的社会意义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

3.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4.第三折主要的表现手法。

重点:人物性格、小说主题

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窦娥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到底是谁毁灭了窦娥?今天我们将重点探究这些问题。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

二、探究窦娥形象:

1.窦娥的价值就在于她是一个有着诸多美好品格和精神的光彩照人的形象,请概括您眼中的窦娥形象并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我眼中的窦娥是一个刚毅、坚强、勇于反抗的形象

根据:

1)当糊涂软弱的婆婆答应了张驴儿父子并劝窦娥听从时,窦娥态度坚决,“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

2)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大罪威胁窦娥,并要她选择是官休还是私休时,她无所畏惧,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见官。

3)贪官桃杌对她施以酷刑时,她也没有屈服。

4)奔赴刑场时,发出了对天地的振聋发聩的斥责。

自由诵读或背诵[滚绣球]重点分析。

提问: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这一曲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运用了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不仅抒发了人物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深化了戏剧冲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强烈地有气势地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提问:最能反映反抗精神的是哪两句?

明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提问:天地象征什么?

明确: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窦娥冤》中这两句唱词,有两个版本文字,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学生讨论后明确:《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在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窦娥的觉醒意识和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性格:觉醒意识 反抗精神)

5)三桩誓愿的发出,更直接的表现出她的反抗精神。 我眼中的窦娥是一个孝顺、贤惠、淳朴、善良的形象

根据:

1)在蔡婆婆家中十几年如一日,勤心侍奉。“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伺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2)大堂之上,酷刑之下,当她必须在婆婆身受酷刑或者自己蒙冤而死之间作出选择时,她毅然选择了死。

3)赴刑场途中,虽然自己正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虽然被那枷纽的“左侧右偏”被人拥得“前合后偃”,想到的仍然是如何不使自己的婆婆伤心。

4)见到婆婆哭泣时,劝慰她“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5)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婆媳诀别这一场面就是着重描写的窦娥的善良)

6)后来当冤案昭雪、真相大白时,也没有忘记央告父亲:“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子尽生养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也可瞑目。”

学生齐读[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

四、细细分析三桩誓愿:

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1、分角色朗读,男生扮监斩官,女生扮窦娥。

提问: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试用四字词语概括。

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亢)旱三年、

提问:窦娥希望通过三桩誓愿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通过第一桩誓愿,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即了解她的冤屈;通过第二桩誓愿,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映;通过第三桩誓愿,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强烈,不仅要将自己的冤情昭示于人,而且要感动天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怀着愤怒的心情,他更要上天来惩罚邪恶。

讨论1: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讨论2: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窦娥的诉说中,明确: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讨论3: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真的能实现吗?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分析:我们知道,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通过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一是从观众看来,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二是虽然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再现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三是也刻画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四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腐败黑暗的揭露,爱憎之情,显而易见。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 是对于现实世界脆弱的平衡,这个世界并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者为了使善心得到保护,丑恶得到惩罚,往往会违背事理逻辑,让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文学作品中成为可能。

婆婆,是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当时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分析:1反映了当时社会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的当时吏治的腐败,官吏的昏聩

3 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对人身心的摧残

总之,这是一个清浊不辩,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世界,生活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窦娥这样的弱女子只能是受人摆布,任人欺凌。

问题2: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愿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小结:窦娥的形象及社会意义

学者杨栋这样评价窦娥:“窦娥是一个命苦到不能再苦,而又善良到无可再善良的弱女子,是背负着因袭的重负,喘息在封建社会深渊里的千百万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

【篇五】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2015年高中语文 第1课《窦娥冤》教学资料(讲)新人教版必修4

【讲】人教必修4第1课《窦娥冤》教学资料

教学目的: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教学重点:对“三桩誓愿”的理解

教学难点:1、“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悲剧的教育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和善良;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3. 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一、导语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这是王国维对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的评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窦娥冤》。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1.下面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关汉卿。

【明确】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着名的戏曲作家。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话说就是“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关汉卿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笔下,被压迫的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阶级总是如此卑劣、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

【补充】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结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那烟花路上走。

问题:从该曲中我们可以看出关汉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有着什么精神?该曲语言上有何特色?

分析:这一曲牌用第一人称袒露胸怀的方式,塑造了元代社会特有的书会才人,主张追求个性自由、张扬自我的形象,表现了不畏重压,不甘屈辱的铮铮硬骨和不肯虚度年华、坚持施展才艺的顽强精神。语言泼辣,大量运用排比,随心所欲的加入衬字,形成一种活泼奔放的气势。

2.教师介绍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

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4.《窦娥冤》的取材:

今天,我们学习《窦娥冤》,《窦娥冤》取材于《后汉书•于定国传》中的一个故事:汉朝东海郡有一位妇人,年少守了寡,并且没有儿子,奉养婆婆非常用心。她的婆婆多次想要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就对邻居说:“儿媳妇待我真是太孝顺了,可怜她没有儿子又守了寡。我老了,总是拖累年轻人,这可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自己上吊死了。婆婆的女儿向官府控告说:“这妇人杀了我的母亲。”官吏抓捕了妇人,妇人辩解说不曾杀死婆婆。官吏于是刑讯逼供,孝妇只得被迫承认,太守于是杀了孝妇,郡中因此大旱三年。详细的案子上报,于公认为这妇人奉养婆婆十几年,因孝顺而闻名,一定不会杀死婆婆。于是于公详细查证,最后为孝妇平反昭雪。(屏幕打出,由下滚动)。

三.请同学根据预习情况简要介绍剧情。

【明确】窦娥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是楚州一名贫困儒生,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张驴儿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不料,他准备的毒药误被其父饮下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窦娥死后,应其誓言,血溅素练,三伏时节瑞雪纷飞,楚州地面干旱三年。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当日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窦娥的冤案得以昭雪。

四.课文内容探究:

本节课重点研究前两折。

问题1:为什么张驴强迫蔡婆嫁给其父,欲强娶窦娥为妻,蔡婆屈服了,二窦娥却坚决不从呢?

【明确】源于她的贞节观念。“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第二折”

问题2:为什么窦娥毅然选择“官休”呢?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

【明确】认为能够以自己的正气和正义抵抗张驴儿的邪恶,把希望寄托在“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的官大人身上。

问题3:在公堂上,遭受严刑逼供,被打得皮开肉绽,窦娥都没有屈招,当桃杌转而要对蔡婆

施以酷刑时,她就含冤屈招,这说明什么呢?

【明确】太善良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如果她坚决不承认,最多打死她婆婆,窦娥是善良的,是舍己为人的。

问题3: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问题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从根本上说,你认为窦娥到底冤在何处呢?

【参考】冤在坚守妇道和孝道,却被封建官制所害;遵从封建道德,遵守封建秩序,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这就是窦娥的冤屈所在。

作业:

请熟读第三折,思索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性格,鉴赏人物形象。

2.探究作品的社会意义

3.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4.第三折主要的表现手法。

重点:人物性格、小说主题

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窦娥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到底是谁毁灭了窦娥?今天我们将重点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窦娥形象:

1.窦娥的价值就在于她是一个有着诸多美好品格和精神的光彩照人的形象,请概括您眼中的窦娥形象并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我眼中的窦娥是一个刚毅、坚强、勇于反抗的形象

根据:

1)当糊涂软弱的婆婆答应了张驴儿父子并劝窦娥听从时,窦娥态度坚决,“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

2)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大罪威胁窦娥,并要她选择是官休还是私休时,她无所畏惧,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见官。

3)贪官桃杌对她施以酷刑时,她也没有屈服。

4)奔赴刑场时,发出了对天地的振聋发聩的斥责。

自由诵读或背诵[滚绣球]重点分析。

提问: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这一曲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运用了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不仅抒发了人物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深化了戏剧冲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强烈地有气势地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提问:最能反映反抗精神的是哪两句?

明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提问:天地象征什么?

明确: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窦娥冤》中这两句唱词,有两个版本文字,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学生讨论后明确:《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在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窦娥的觉醒意识和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性格:觉醒意识 反抗精神)

5)三桩誓愿的发出,更直接的表现出她的反抗精神。 我眼中的窦娥是一个孝顺、贤惠、淳朴、善良的形象

根据:

1)在蔡婆婆家中十几年如一日,勤心侍奉。“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伺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2)大堂之上,酷刑之下,当她必须在婆婆身受酷刑或者自己蒙冤而死之间作出选择时,她毅然选择了死。

3)赴刑场途中,虽然自己正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虽然被那枷纽的“左侧右偏”被人拥得“前合后偃”,想到的仍然是如何不使自己的婆婆伤心。

4)见到婆婆哭泣时,劝慰她“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5)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婆媳诀别这一场面就是着重描写的窦娥的善良)

6)后来当冤案昭雪、真相大白时,也没有忘记央告父亲:“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子尽生养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也可瞑目。”

学生齐读[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

四、细细分析三桩誓愿:

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1、分角色朗读,男生扮监斩官,女生扮窦娥。

提问: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试用四字词语概括。

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亢)旱三年、

提问:窦娥希望通过三桩誓愿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通过第一桩誓愿,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即了解她的冤屈;通过第二桩誓愿,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映;通过第三桩誓愿,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强烈,不仅要将自己的冤情昭示于人,而且要感动天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怀着愤怒的心情,他更要上天来惩罚邪恶。

讨论1: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讨论2: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窦娥的诉说中,明确: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

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讨论3: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真的能实现吗?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分析:我们知道,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通过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一是从观众看来,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二是虽然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再现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三是也刻画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四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腐败黑暗的揭露,爱憎之情,显而易见。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 是对于现实世界脆弱的平衡,这个世界并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者为了使善心得到保护,丑恶得到惩罚,往往会违背事理逻辑,让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文学作品中成为可能。

婆婆,是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当时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分析:1反映了当时社会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的当时吏治的腐败,官吏的昏聩

3 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对人身心的摧残

总之,这是一个清浊不辩,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世界,生活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窦娥这样的弱女子只能是受人摆布,任人欺凌。

问题2: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愿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小结:窦娥的形象及社会意义

学者杨栋这样评价窦娥:“窦娥是一个命苦到不能再苦,而又善良到无可再善良的弱女子,是背负着因袭的重负,喘息在封建社会深渊里的千百万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的“性格底色是苦难和善良,性格外观是刚毅和倔强” 。

而《窦娥冤》这部悲剧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种社会现实,《窦娥冤》是“中国的人肉筵宴上的弱者的呼号”,窦娥是被黑暗的社会所杀掉的。

六 作业

根据自己对关汉卿或窦娥的了解,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进行评述,题目字拟。

【篇六】窦娥冤中天、地各象征什么【预-讲-练-结】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教学资料【讲】第1课《窦娥冤》

【讲】人教必修4第1课《窦娥冤》教学资料

教学目的: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教学重点:对“三桩誓愿”的理解

教学难点:1、“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悲剧的教育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和善良;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3. 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一、导语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这是王国维对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的评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窦娥冤》。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1.下面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关汉卿。

【明确】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着名的戏曲作家。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话说就是“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关汉卿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笔下,被压迫的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阶级总是如此卑劣、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

【补充】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结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那烟花路上走。

问题:从该曲中我们可以看出关汉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有着什么精神?该曲语言上有何特色?

分析:这一曲牌用第一人称袒露胸怀的方式,塑造了元代社会特有的书会才人,主张追求个性自由、张扬自我的形象,表现了不畏重压,不甘屈辱的铮铮硬骨和不肯虚度年华、坚持施展才艺的顽强精神。语言泼辣,大量运用排比,随心所欲的加入衬字,形成一种活泼奔放的气势。

2.教师介绍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4.《窦娥冤》的取材:

今天,我们学习《窦娥冤》,《窦娥冤》取材于《后汉书•于定国传》中的一个故事:汉朝东海郡有一位妇人,年少守了寡,并且没有儿子,奉养婆婆非常用心。她的婆婆多次想要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就对邻居说:“儿媳妇待我真是太孝顺了,可怜她没有儿子又守了寡。我老了,总是拖累年轻人,这可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自己上吊死了。婆婆的女儿向官府控告说:“这妇人杀了我的母亲。”官吏抓捕了妇人,妇人辩解说不曾杀死婆婆。官吏于是刑讯逼供,孝妇只得被迫承认,太守于是杀了孝妇,郡中因此大旱三年。详细的案子上报,于公认为这妇人奉养婆婆十几年,因孝顺而闻名,一定不会杀死婆婆。于是于公详细查证,最后为孝妇平反昭雪。(屏幕打出,由下滚动)。

三.请同学根据预习情况简要介绍剧情。

【明确】窦娥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是楚州一名贫困儒生,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张驴儿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不料,他准备的毒药误被其父饮下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窦娥死后,应其誓言,血溅素练,三伏时节瑞雪纷飞,楚州地面干旱三年。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当日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窦娥的冤案得以昭雪。

四.课文内容探究:

本节课重点研究前两折。

问题1:为什么张驴强迫蔡婆嫁给其父,欲强娶窦娥为妻,蔡婆屈服了,二窦娥却坚决不从呢?

【明确】源于她的贞节观念。“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第二折”

问题2:为什么窦娥毅然选择“官休”呢?

【明确】认为能够以自己的正气和正义抵抗张驴儿的邪恶,把希望寄托在“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的官大人身上。

问题3:在公堂上,遭受严刑逼供,被打得皮开肉绽,窦娥都没有屈招,当桃杌转而要对蔡婆施以酷刑时,她就含冤屈招,这说明什么呢?

【明确】太善良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如果她坚决不承认,最多打死她婆婆,窦娥是善良的,是舍己为人的。

问题3: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问题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从根本上说,你认为窦娥到底冤在何处呢?

【参考】冤在坚守妇道和孝道,却被封建官制所害;遵从封建道德,遵守封建秩序,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这就是窦娥的冤屈所在。

作业:

请熟读第三折,思索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性格,鉴赏人物形象。

2.探究作品的社会意义

3.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4.第三折主要的表现手法。

重点:人物性格、小说主题

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窦娥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到底是谁毁灭了窦娥?今天我们将重点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窦娥形象:

1.窦娥的价值就在于她是一个有着诸多美好品格和精神的光彩照人的形象,请概括您眼中的窦娥形象并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我眼中的窦娥是一个刚毅、坚强、勇于反抗的形象

根据:

1)当糊涂软弱的婆婆答应了张驴儿父子并劝窦娥听从时,窦娥态度坚决,“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

2)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大罪威胁窦娥,并要她选择是官休还是私休时,她无所畏惧,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见官。

3)贪官桃杌对她施以酷刑时,她也没有屈服。

4)奔赴刑场时,发出了对天地的振聋发聩的斥责。

自由诵读或背诵[滚绣球]重点分析。

提问: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这一曲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运用了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不仅抒发了人物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深化了戏剧冲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强烈地有气势地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提问:最能反映反抗精神的是哪两句?

明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提问:天地象征什么?

明确: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窦娥冤》中这两句唱词,有两个版本文字,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学生讨论后明确:《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在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窦娥的觉醒意识和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性格:觉醒意识 反抗精神)

5)三桩誓愿的发出,更直接的表现出她的反抗精神。 我眼中的窦娥是一个孝顺、贤惠、淳朴、善良的形象

根据:

1)在蔡婆婆家中十几年如一日,勤心侍奉。“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伺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2)大堂之上,酷刑之下,当她必须在婆婆身受酷刑或者自己蒙冤而死之间作出选择时,她毅然选择了死。

3)赴刑场途中,虽然自己正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虽然被那枷纽的“左侧右偏”被人拥得“前合后偃”,想到的仍然是如何不使自己的婆婆伤心。

4)见到婆婆哭泣时,劝慰她“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5)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婆媳诀别这一场面就是着重描写的窦娥的善良)

6)后来当冤案昭雪、真相大白时,也没有忘记央告父亲:“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子尽生养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也可瞑目。”

学生齐读[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

四、细细分析三桩誓愿:

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1、分角色朗读,男生扮监斩官,女生扮窦娥。

提问: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试用四字词语概括。

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亢)旱三年、

提问:窦娥希望通过三桩誓愿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通过第一桩誓愿,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即了解她的冤屈;通过第二桩誓愿,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映;通过第三桩誓愿,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强烈,不仅要将自己的冤情昭示于人,而且要感动天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怀着愤怒的心情,他更要上天来惩罚邪恶。

讨论1: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讨论2: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窦娥的诉说中,明确: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讨论3: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真的能实现吗?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分析:我们知道,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通过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一是从观众看来,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二是虽然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再现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三是也刻画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四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腐败黑暗的揭露,爱憎之情,显而易见。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 是对于现实世界脆弱的平衡,这个世界并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者为了使善心得到保护,丑恶得到惩罚,往往会违背事理逻辑,让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文学作品中成为可能。

婆婆,是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当时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分析:1反映了当时社会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的当时吏治的腐败,官吏的昏聩

3 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对人身心的摧残

总之,这是一个清浊不辩,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世界,生活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窦娥这样的弱女子只能是受人摆布,任人欺凌。

问题2: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愿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小结:窦娥的形象及社会意义

学者杨栋这样评价窦娥:“窦娥是一个命苦到不能再苦,而又善良到无可再善良的弱女子,是背负着因袭的重负,喘息在封建社会深渊里的千百万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