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体裁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第一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学科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校承担,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是改变过去过于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将德育寓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在和平发展的今天,如何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针对教育的这种现状,《朝阳市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的科研课题实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契机。我校把2011年定为“德育科研年”,加强学科德育渗透研究,在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上下功夫,切实加强研究课题的过程管理,并且扎实做好对日常工作的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政教处主任为副组长,以文科组组长、理科组组长、班主任等为组员的学科德育渗透实验小组。实验小组成员有,中学高级教师一人,中学中级教师五人。学校成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以及课题实验小组,,从2011年5月起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的理念,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德育为核心的工作关系,体现在各门课程中,就是将德育与知识的传授有机融为一体。《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各科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因此优化学科渗透德育,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质量,也是实施新课程方案、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校根据实际选用了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物理学科、生物学科、历史学科、美术学科为试点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研究,探讨德育与育人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切实研究了各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与途径,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意性原则,也就是认识到位,时时刻刻的进行德育研究、渗透,积极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渗透德育。

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机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与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自然地、恰当好处地“结合”,把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润物细无声”。

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序性原则,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 系统地安排渗透德育的内容,避免出现交叉、重复、零乱。

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度性原则,各学科教师并没有牵强附会,把“文化课”上成“德育课”,而是灵活多样。

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效性原则,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学校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努力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于洗礼,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各学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次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我们实验教师都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渗透,创设适合学生接受的情境,再辅之合理的点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达到德育教育的成效。

董志杰老师能够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并根据课文中包含的德育因素的不同性质、特点和本校拥有的各项教学设备,截取有关电影、电视剧片段补充课文内容,并且在每篇课文中的标题中点拨渗透、在作者简介中点拨渗透、在时代背影中点拨渗透、在课前预习前,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在课文讲解中一一渗透显现,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白金侠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语、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德育教育。在写作中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外延伸中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与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孙瑞清老师在蒙古语文教学中,通过蒙古族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了解,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特别是我们朝阳著名蒙古族作家尹湛纳西事例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王忠平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教育学生有正确的评价。

(二)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渗透德育教育。 试验教师课前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互相探讨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生物教师王英婷、柴亚娟在教学前,教材的每一章、每一单元、

每一节课,都共同研究、挖掘德育因素。她们根据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特点,教育学生主动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里。

物理教师李占云、王玉华德育渗透灵活生动。例如,古人发明的火药却添进了帝国主义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鉴定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里,受到较好的效果。

(三)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学校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

1、每学期初,对全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集中组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八荣八耻》和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细则》,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我们在各班抽查学生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对班主任考核的一项内容。

2、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国旗下演讲,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举办庆祝“五四”学生爱国远动九十周年,学校团委举办“弘扬五四精神、唱响青春活力”校园歌手大奖赛。“庆五四闪亮青春”校园书画展。“珍惜青春、与时俱进”五四校园征文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4、改进校园文化环境,在走廊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良好习惯、美好人生”、“漫步轻声、右行礼让”、“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等让环境感化人。提高学生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和辨别真假的能力。

5、举办“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扎实搞好民族精神传承教育。九月二十八日为弘扬民族精神,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旋律,学校团委举办唱响红色,宣扬红色的高潮红歌大合唱比赛。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热忱,促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

6、以社会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让广大学生了解建国六十周年的变化,在国庆节当天,号召全体学生观看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聆听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7、加强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班团会、班主任会、班级活动课,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8、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学校联系册、致家长的

一封信、家访、电访等形式,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及表现,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9、学校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10、充分利用法制教育报告会、校园广播、政治课、班团会、校会等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四)、研究成果和结论

课题实验的两年中,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通过学习、研究、探索、总结,大胆进行课题实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几大成果。

(1)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与推广实验,打开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全校各学科掀起了渗透德育的热潮

(2)通过该实验课题的展开,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了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使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不再在校园内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和谐亲密的师生情。

(3)通过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学校内学生严重的违纪现象不见了,校园内学生和睦相处,学生爱护校园环境,创造校园良好的学习氛围。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学生能够做到进入楼里自觉排队,上下楼梯自觉排队。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得到了改善,自觉学习的学生多了,形成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学习风气。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感悟到,这一课题的实验对老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塑造。课题组成员在实验中,注重经验的积累,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写成教学论文,供全校教师学习交流,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如:白金侠《浅谈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几点体会》、柴亚娟《浅谈初中生生物教学德育渗透》、董志杰《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德育渗透》、李占云《关于在中学无力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探讨》梁凤莲《浅谈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几点体会》、王晓兰《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王英婷《生物学中的德育渗透特点王玉华初中无力在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索》、张丽《谈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张玉珍《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等多篇论文。在此期间,白永祥获得朝阳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喀左县优秀团干部、获得国家级优秀课一节;优秀团队辅导员、南哨镇优秀教师、获得市优秀课一节、县优秀课一节;白金侠获得辽宁省优秀课一节;刘景学、王玉华、王春荣分别获得市优秀课一节;孙瑞清获得市优秀课一节、在喀左县“民族团结杯”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王忠平荣获县级优秀课一节、县级优秀论文一篇,课题的实施,促进了课题组教师专业的迅速成长。

(4)实验班级八年一班和八年四班不仅在文明礼仪和思想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而且在学习方面也得到提高,八年一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14237分,本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16958分,提高了19%,上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52.6%,本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63.94%,提高了21.5%,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率为22.4%,本学期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33.94%,提高了51.51%。八年四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14136分,本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16985分,提高了20.1%,上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57%,本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65.07%,提高了15.2%,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率为18.7%,本学期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26.32%,提高了40.7%。

(三)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于2009年5月和2010年5月对学生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只要求被调查对象按规定如实填写。本次共下发问卷70份问卷采用封闭式,每道题目均有几种答案供学生选择,要求每题必答并独立完成;请你仔细阅读并回答每一个题。在调查对象方面我们针对七年级的学生。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填写方法、人生价值、日常行为、父母影响、亲情关系、法制素质等方面设计了46个题目。现从中挑选了几个典型问题,进

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和判别是非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的传道授业中,将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渗透较好的融合在一起,能起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渗透为课堂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学生借此翱翔与知识的天空。通过问卷更使我们坚定了信心,让德育渗透走进学生的内心,并在前进的道路上时时总结、时时创新。“漫道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来”。

3、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

通过课题研究,我校的德育干部、班主任和参研教师都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提高了德育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学

第二篇、学科渗透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初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新墩镇中心学校《初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们的中学学科教学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理解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的渗透,使学生的学科学习成为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也使之成为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支撑平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学科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利用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在今天实施新学科课程标准,从事学科教学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应试教育某种程度的影响,制约着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2.在中学教学中,或因不明确中学学科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内容,使一部分学科教师有心去渗透德育,却感到力不从心或无所事事。

3.随着新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在中学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的渗透,已成为中学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能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是考核一个学科教师是否具有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容之一。

4.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近几年来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反映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环节的薄弱。不失时机地利用中学学科教材内容,在中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使学生从中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构筑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德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重

中之重。学校德育教学是一个广泛的课题。它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之中,具体来说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学科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再者德育教学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只有把德育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每一堂课之中,才能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进行德育教学。因此,我们特提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一课题,力求通过研究,完善和发展德育工程,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学科教学,主要从中学学科教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研究摸索渗透的切入点,方法、原则、明确渗透的德育内容。力争使中学学科教师在从事中学教学时,恰到好处地、适时适度地渗透德育,不仅能使中学生受到学科知识、思想、技能的启迪和训练,而且受到深刻的德育熏陶,真正使中学学科的教学符合学科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中学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探索出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和谐渗透的新机制。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

目前,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提法大家已经相当熟悉,针对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研究也很多,但目前关于在学科中渗透德育的研究都停留在宏观方面,如其意义、其必要性、其主要方面等,而没说究竟“怎么”在学科中进行德育,在教学的哪些内容“落实”哪些德育目标,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根本就没有落实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标。

尽管教师的备课笔记上都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或类似的德育目标一栏,但往往教师也不是很清楚他的那节课蕴含着哪些德育契机,这使得在学科中进行德育只是流于形式;由于学科的德育价值属于学科的隐性价值,所以现在往往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指明本节课的德育目标很生硬,甚至空洞,但如果不指明又感觉德育目标不明显或感觉不到的尴尬局面。

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就是在“如何在学科中落实德育,在什么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德育”的问题。希望今后的教学中,在此方面能给一线教师提供一些细致的、可操作的、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和教学资料。

四、研究目标

1. 确定中学学科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明确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

内容;摸索出一条在中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2. 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公民道德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自觉的劳动态度和纪律性,以及良好的意志和性格,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实现。

3. 使学生具有学习学科的兴趣,树立学好学科的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建立起自信心。

4. 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领悟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五、研究内容

1.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使教师对在教学的哪些内容“落实”哪些德育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 研究如何在学科中落实德育,依据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德育。

3. 探索德育渗透的契机、切入点和范围;渗透的方法。

4. 探究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的设计。包括学科中德育渗透问题的设计原则、设计规律;各学科中德育渗透问题的设计类型、设计模式。即学科的德育渗透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提供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的实践参考。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教育学中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性原理和著名的学科特级教师马明的“学科教学是一个学科的父化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的观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2.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 我校是一所拥有800余名学生的的镇级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学校领导历来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教育活动,尤其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还有大批热衷于德育研究的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此项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 理论学习法。

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

② 组织教师全员参加学习培训,从队伍建设、师德修养、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法研讨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研修能力。

2. 分析研究法。全面分析各学科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寻求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渗透点”,最大限度地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修养。

3. 实验法。全面实验,在实验中充分了解不同学科中的“育人因素”,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充分开放教学过程,实施开放民主教学、愉快教学、成功教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学生从小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和人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集中设计本课题的模式与类型。

4. 总结归纳法。认真总结,提倡写反思、教学叙事,及时归纳总结各阶段的实验结果,并在教学中进行修正、补充。

八、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实验构想,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制订研究方案,开题实施阶段。

2. 调查研究与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13年4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根据制订的方案组织实验.。

3. 总结鉴定阶段(2011.1——2011.3)总结实验全过程,完成实验结题报告和研究论文,请专家评审。

九、预期研究成果与表现形式

预计通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探索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构建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研究的实践模式,从理论上提供依据,从操作上提供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领悟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表现形式:

1. 结题报告;2. 论文;3. 教学案例;4.优质课。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及人员

本课题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 闫治春

组 员: 司玉龙 王嘉璐 许加平 伊文杰 吴玉琴 李兴存

宗晓蓉 孙翰林

甘州区新墩镇中心学校

2011年7月5日

第三篇、2013年学科德育渗透课题总结

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2013年学科德育渗透课题总结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全面参与和积极探究中,学科德育渗透课题研究在本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真正开创了课题工作求真务实的良好局面。现把近段的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一、采取了多种有效办法

1、规范了研究过程

课题组规定参研教师一般采取“发现问题——申报方案——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究模式开展小专题研究。把教师的眼光引向自身,引向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自己,审视自己,研究“真”问题,从中提炼出一个值得研究的小专题。每个名教师将课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期初有研究计划(或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理论学习、问题讨论,提交研究小结或研究过程资料,参研教师每期至少上一节高质量的专题研讨课,并组织相关参研教师集中听课、评议、反思。鼓励教师多写读书笔记、教学后记、教育叙事等,避免他们在研究中走弯路。

2、发挥科研骨干的作用

根据老师们申报的小专题,精心挑选,重点扶植,细心指导一批业务精、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骨干教师开展小专题研究,并让这些教师发挥辐射作用,提高小专题研究的整体水平。在促进参研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获得解决困惑的策略,转变教师的德育思维方式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随着课题研究的进展,教师的科研意识已经得到明显强化 因此这学期的课题研讨活动,改变过去面小量大的状况,每个参研人员都是发言的主体,促使课题研究更扎实地深入下去。并由李祥民老师做好记录,负责填写《课题活动记录表》。

4、课题研究的考核奖励

以每个参研人员的每月课题活动汇报材料和期末所交的案例、论文、小专题阶段性成果、小专题结题报告或所上的课题研究观摩课等为基本测评依据,相关研究获得各级奖项或发表的文章,上交到科研室备案。彻实落实科研兴校的政策。为了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质量,课题组还对相关研究教师实行外出学习和年终评优优先制,把教师参与专题研究的态度、研究成果作为期末评优和申报各级骨干教师的依据。

迄今为止,我们组的课题研究工作已持续一段时间了,在这一段的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文献阅读、行动研究等方法获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资料,在对这些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我们获得了如下结论:

二、各学科课题研究的状况

1、语文学科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地理学科可以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来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可以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而我们历史教师则应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利用典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历史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民族自豪感、集体主义、道德情操、历史使命感等道德素养。

2、全员德育要细水长流、潜移默化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3、学科教案设计中要有明确的全员德育的内容和目标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总体上看,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对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提供了贯彻和实施的保证。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都要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并有突破和渗透全员德育的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详细说明,最好是在进行每课的教学设计时,都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显性德育因素,更要挖掘出教材中的隐性因素,然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4、学科全员德育还要注意形成合力

学科全员德育的渗透应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自然、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但同时还要注意学科之间在德育上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以形成“合力”。在一所学校,有计划地确定若干教育主题,组织各学科共同配合进行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全员”德育教育形式。近几年来上海和全国很多省市都开展了形式不同的德育专题教育,如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教育等,各地都注意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协同作用,使孤立、分散的教育化为整体有序的教育。

三、下期的改进措施

适当缩小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在选题上就太过宽泛,教师不容易抓住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这次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的一等奖、二等奖,研究的目标都不大,很有针对性,教师容易入手。能否改为以课例研究、案例研究、小专题研究等其中的任一种来重点突破,多一点有自身特色的东西。

第四篇、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研训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优质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故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对学生自我实现的“指导”,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有效教学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

湖北某天才少女上课看课外书被发现,留下遗书称 “压力大,想休息一下” ,投湖自尽;四川一名九岁的小学生“把书烧给我!证明我是爱学习的!”说完跳楼摔成残疾;“出了校门,如果遇到王强,就躲着走,不要惹他” 湖南某中学一位年仅37老师就因为这一句话被学校已开除的初中生用匕首刺死,成为在2008年教师节过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发生的第四起学生杀师案,也使我们教师职业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变成危险职业之一。诸如这样的事时有发生,当我们为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而痛心时,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难道还不够敬业吗?那么为什么在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在我们大谈特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打造活力课堂,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而且怕学、厌学现象日益严

重,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成长烦恼,尤其是出现上述自杀,他杀事件呢?这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虽然,社会、家庭、学校都已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着应有的努力,而且在学校,为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正处于身心发生巨变的中小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如果科任老师能有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而且各科教材中蕴藏有不少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大幅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走出“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的困境,实现“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良好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融洽,身心愉悦,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掌握与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心理发展在知识掌握中进行,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又能有效促进其知识掌握,这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各学科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学内容,因此,抓住了学科教学这个关键,适时施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就能抓住实施心理健

康教育的根本途径和主要阵地。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二者相互剥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阻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化。

随着应试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在探讨适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科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交融的问题。这就需要认真思考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相互渗透问题。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多为单一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经验总结,缺乏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共通模式研究;

(2)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单一方面(如创造性)的学科渗透问题,没有系统探讨心理素质各层面的学科渗透;(3)多为理论探讨极少实证研究,难以科学检验学科渗透方法的有效性,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这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教师更加认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个职责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3、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形成教中研,研中教的良好氛围,并促进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名师,实现“名校育名师,名师扶名校”的良性循环。

4、本课题的研究更能在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指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

5、本课题是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现实依据,符合现行学科教学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要求,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心理发展与知识掌握相辅相成、同时并进。

6、本课题对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心理健康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学家麦灵格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变故,而要三者都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

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渗透性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渗透性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 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 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二)支撑性理论

1、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

第五篇、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专家和全体研究人员: “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课题“青少年生命教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为: BEA10031—ZKT—071810),今天正式开题,请允许我代表课题组就该课题做开题报告。报告包括下列九个方面的内容,即课题研究的选题依据、课题研究的价值论证、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课题研究的进度设计、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课题研究的能力保障和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现就以上九个方面的问题向大家报告,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全体研究人员审议和指导。一、课题研究选题依据(一)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十七报告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基础教育课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重要理论。(二)法规政策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法规政策依据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李颖校长提出的“生命教育”理论。(三)实践依据。本课题研究主要实践依据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坚持“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原则。追求“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学境界。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回归,唤醒生命发展”的自觉行为。在点化和培育学生精神生命的同时,也在唤醒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和实践创新,从而引导师生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崇高追求。二、课题研究价值论证(一)创新学科渗透。通过教师潜心地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全面把握教学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励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激情,不断总结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从而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二)项目理论意义。本课题通过每一位任课教师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子,发现和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再生资源,做到使生命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项目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认识生命,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活质量。三、课题研究

主要内容1、思想品德与生命教育。思想品德是奠定学生人文关怀的基础学科,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思想品德教学应注重渗透生命与责任意识,教育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闲暇生活,保持良好的心境,善待自己,关心、理解和尊重他人,懂得公民的人身权益受法律保护,了解公民获得法律保障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应潜心研究与探索如何紧密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状况,采用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社会现象观察和调查、实践体验等形式,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2、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潜心挖掘智慧、美、自由、公正、希望和爱的种子等人间终极价值,提倡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的整体和谐,潜心创设教育氛围,通过体验和理解,在引导学生与教材、与教材中的人物和事件“遭遇”时,产生强烈的震撼,使教育真正从知识和文化的积累转变为生命的体验,成为感悟人生、提升生命境界的过程。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直接或间接地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因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深入体会优秀作品的意蕴内涵,从而挖掘生命教育的因子。还应潜心研究与探索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3、数学教学与生命教育。神奇的数学王国里,充满了无数抽象的定理和尚待“猜想”的奥秘命题。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推理思考、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都是生命发展中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因此,只要潜心设计,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仍然有着渗透生命教育的时空。在教学实践中,应潜心探索如何结合数学教学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效的人口、能源、环境生态等教育。也可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数学史及其相关文化,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发展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大师的严谨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4、英语教学与生命教育。在英语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与探索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上,放在如何利用英语教材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国际人生的教育。5、科学教学与生

命教育。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人的科学素养提升的良好愿望出发,以培养人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真正体现与时俱进。同时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童话、诗歌、谜语等形式来表达科学内容,让学生体验生命的重要。6、音乐教学与生命教育。音乐是天籁之音,音乐生命是人的生命。音乐课,贯彻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正处在最易接受音乐浸润的年龄阶段,在实施生命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音乐课的教育功能所决定,它本身就对培养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陶冶其情操、促进个性成长、对人格培养乃至成为全面发展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以音乐和舞蹈的特有语言滋润学生道德修养、感染学生生命活力,从而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7、体育教学与生命教育。体育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通过体育与健身课的教学,使青少年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身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生命美感,培养了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又获得了享受体育与健身的乐趣,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对人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研究与探索体育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如何遵循体育运动的功能,即促进人体机能的生长和发育,防止疾病,推迟生命衰弱,丰富文化生活,增进友谊和交往,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发挥更强、更高、更快的精神魅力,体验自己旺盛的生命力量;应注重研究与探索如何让学生学习与掌握必要的体能、青春期常识、户外健身、游泳及安全、生存技能与方法等常识和能力。8、美术教学与生命教育。美术活动能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从中获得实现自我的生命潜能、生命的智慧、生命价值的体验,为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应潜心研究与探索如何让学生在创作和欣赏中,通过感受、顿悟、体验获得生命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升华影响其人格形成,从而有效地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自然资源的爱护珍惜,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对真善美事物的赞美,对假恶丑事物的鄙弃。四、课题研究方式方法第一,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找出学科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课题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找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使课题研究不偏离研究的方向。第二、通过对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分析(包括观念、经验、教学特色),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加强研究的针对性。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开展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活动。第三、本课题主要采取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落实生命教育任务。第四、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特邀请课题研究学术指导教师:姚胜权(县教研室初中品德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杨明青(乡中心学校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魏仕刚(乡中心学校品德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等。五、课题研究进度设计本课题研究时间定为四年,整个实践与探索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申报、审批阶段时间为2010年9月~2010年10月,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课题“青少年生命教育有效性研究” 的课题研究通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草拟“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找上级科研部门申请立项,邀请学术指导教师座谈,争取学术指导教师的支持和指导。第二阶段:研究准备阶段时间为2010年11月~2011年2月,根据课题申报的批复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编制“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会议,将实践与探索的内容分解到各个学科,确立各学科子课题,完成调研报告。搜集有关生命教育的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资料,研究新课程改革重要文献和学科课程标准,约请学术指导教师进行充分论证和指导,理清进行课题研究与探索的整体思路,树立研究和探索的信心。第三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2011年3月~2013年10月,以关注学生生命教育为出发点,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在学科教学中科学客观的渗透生命教育,既紧密结合各学科课程标准,又恰到好处地联系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关内容,既可以立足于课堂,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了解生命,知道生命,欣赏生命;又可以立足于课外,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处事过程中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既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有利于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共建和谐校园。同时,将分别举行多次专题性学术研讨会,及时交流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不断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第四阶段:课题结题时间为2013年11月

~2013年12月,在不断总结、深化、完善、提升的基础上,全面总结课题实践与探索成果,邀请专家指导撰写结题报告,上交结题材料,参加课题结题鉴定会。六、课题研究实践意义社会急剧发展所产生的种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也损害着青少年的生命发展,使得个别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生出越来越多的困惑,甚至做出轻贱生命的行为。如何才能让青少年学生善待“生命”,更好地“生活”和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对国家的挑战,也是对当代教育的巨大挑战。因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了每一为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怎样理解人生的意义,什么是科学的生命观,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教育应该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教育的最高目标应当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要达到这一最高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实施生命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为了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帮助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我们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为了加大实施素质教育力度,真正地实践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有必要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七、课题研究主要成果1、通过每一位任课教师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子,发现和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再生资源。通过搜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生命教育的有关理论,浏览有关生命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平台、QQ平台和邮箱平台获取生命教育的有关信息,通过课堂教学或其它专题形式,让学生了解生命,形成《了解生命就是智》(暂名)课题资料集2、课题组每一位任课教师,要进一步落实新课改新理念,在课堂上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成为学生平等的对话者,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学习主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效地发展了学科素养,通过课题实践与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生命课堂。并潜心总结,整理自己的优秀教案,形成《关爱生命就是仁》(暂名)教案集。3、组织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教育叙事、教学例例和教学论文等教育教学文章,并力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或者在《恩施民族

第六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期报告

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

期报告

一,课题的进展情况

2006年2月,我校确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为总课题,我们接受了其子课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的研究,并成立了研究小组,制定了详尽的研究方案和计划.经过近一年多的实验研究,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供大家探讨

从2006年2月—2006年6月,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将子课题方案具体细化,由专人负责执行.

(2)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

(3)全面实施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课题

(4)召开子课题立项与开题报告会议.

(5)有计划,有目的召开学科座谈会,定期总结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可见,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

将心理辅导渗透到政治科教学中,至少有如下理由:

(1)政治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它既包括政治教育,也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因此,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2)政治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通过哲学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缺乏凸显了"渗透"的重要性.我国目前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应该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待..

那么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由此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结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概括出以下几条原则:

(一)积极情绪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对其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一方面,可采取下列措施.

1,创设积极环境

积极的教学环境,指良好的课堂气氛.它是教学的软情境,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和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焦虑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2,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

安全的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师要接纳学生,并设法使学生之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互相接纳,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接纳的社会心理气氛,进而使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我形象,以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避免使用惩罚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的人格.

(二)体验成功原则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现代发展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下列做法可供参考.

1,确保每个学生透过教学获得成功感

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的了.对学生来讲,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受,也就是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如果学生在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冷嘲热讽,在家里经常受到家长的责备,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就会视学习如猛兽,提到学习就害怕,遇到考试就发慌,学习带给他们的是沉重的心理负担.经常的失败,使他们感到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

贯彻成功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目标,要求教师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现每一个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培植.如果要求过低,缺乏挑战意味,会失去目标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相反,如果要求过高,学生也会因失败而却步,并导致自暴自弃的消极的自我观,导致学生发展性心理障碍的出现.

2,避免考试压力造成的不良后果

学校常常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甚至人格优劣的惟一标准,这种标定,不一定与学生的真实情况相符,但却影响学生的自我行动.如果学生考不好,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怕同学看不起,觉得没面子,感到一切不如别人,故而逐渐对考试形成恐惧,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合乎心理健康要求的考试,应重视学生的成功,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为此,教师应强化考试的诊断功能,弱化考试的价值评价功能,应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而不要当着全体学生的面,拿考试分数来讽刺,挖苦学生,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三)民主自治原则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为民主自治原则.要求教师克服对课堂管理所持有的"压,训,罚"的错误观念,实行民主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限制为辅;标明恰当行为在先,奖惩在后.一旦学生发生课堂行为问题,在处理时,也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惩罚应就事论事,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切忌滥施体罚.其目的是透过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尽量消除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各种因素,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四)合理负担原则

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重的学习负担,带给学生的直接后果是疲于奔命地完成教师留的作业及家长留的课外辅导作业,学生用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去与人交往,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就课堂教学来讲,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限制课外作业量.有的教师在课内完不成教学任务,靠占用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靠大量课后练习去提高学习效果,有的学校不是引导教师们去比谁的教学效率高,而是比谁能加班加点,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些做法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五)个别辅导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学生

表面的行为问题捕捉和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有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人性化,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为主,以知识教育为辅,强调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能否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学科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自己的重要任务.

2,以问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倡案例教学法,认为知识不是一个直线的由浅入深的过程,知识是一个网状结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互相启发和学习,迁移,创造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排解困惑,发展个性.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他们最关注,最渴望解决,最想了解的问题,或提出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或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一般情况下,讨论无需得出明确结论,因为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心理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3,以活动为载体,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被施教者,又是教育者,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自我教育.

学科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心理训练过程,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心理体验,积累正反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4,以鼓励为原则,实施建设性的心理暗示

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实现机会.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准确而精彩时,教师可以让大家给他鼓掌或提出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错误时,教师应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指出错误原因,说明再努力一下就可以答好.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地期待他们都能成为胜者.赏识,支持,鼓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

,

第七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课题研究方案

三年级语文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如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必须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人类文明的需要。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制定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的精神,组织开展了“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我教研组从2011年8月下旬参加了学校培训后就启动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工作, 以此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法制教育中形成学科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研究目标:

1.课题通过“渗透”,将法制教育的内容、知识点乃至法律意识、法律素养,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潜移默化式地有机结合于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最终对师生共同提高法制观念起到积极影响。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转变当前学生法制教育的导向,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把引导和强化学生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认同,作为重中之重,进而塑造公民积极的守法精神。

3.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法律素养的状况,发现现成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对策。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四、渗透法制教育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各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研究项目之一。

2.有机性原则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凭借学科教材,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3.情感性原则

语文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

4.导向性原则:先进的教学理论导向,新课程理念导向,操作模式导向,课题研究目标导向,真正认识理解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5.可操作性原则:探索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尝试,让教师在操作过程中修正、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

五、研究价值

1.从理论上探索普法教育的新思路;

2.从方法上探索普法教育的新途径;

3.从操作层面上探索普法教育新模式。

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该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联系实际法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2.创设情境法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无疑是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3.实例分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例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七、渗透法制教育的注意点

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渗透点”。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找准渗透点。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八、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组建机构,明确目标。本年级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的再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认识研究课题的精神以及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和实效性。

第二阶段:实验课题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6月)认真研究,注重实效。认真拟写子课题实施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不断完善,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努力提高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为课题研究和实验取得较好的目标达成而努力探究,认真搞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工作。努力探索出适合本校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

第三价段:课题研究结题,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1年8月)认真撰写了课题报告、论文、优秀课例,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在本年级普遍推行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行语文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的理念,将法制教育有效教学落到实处,达成课题研究的目标。

九、组织分工

组 长:段良菊

组 员:李 玲 周 举 王永祥 姜 梅 李 静 黄 晶 顾 问:陈恩贵

所有组员都应根据学校要求进行实证研究和具体实施。

十一、课题研究成果

1.转变了教师的法制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自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行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学生遵纪守法意识,预防减少青少年学生犯罪,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树立了教师终身学习理念,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教师在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总结,学会撰写教学论文、优秀案例、结题报告等对教育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 4.既完成法制教育任务、实现法制教育目标,又完成学科教学本身的任务,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法制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双提升。

5.通过课题的实验,让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有机地熔知识传

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第八篇、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题

课题《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莘县燕店镇实验小学 沈灵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教育缺失,是目前教育所面对的一个严肃的话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一些反生命的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等愈以严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生命发展本质,这使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是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盲点,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其对生命的信心和责任感,已经成了我们目前学校教育尊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解决新形势下小学生生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使学生逐步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确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十七报告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基础教育课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重要理论。(二)法规政策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法规政策依据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李颖校长提出的“生命教育”理论。(三)实践依据。本课题研究主要实践依据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坚持“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原则。追求“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学境界。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回归,唤醒生命发展”的自觉行为。在点化和培育学生精神生命的同时,也在唤醒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和实践创新,从而引导师生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崇高追求。

四、研究目标。

通过我校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探索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生命教育观点出发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师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体验生命价值,追求生命质量,使整个学校充满生命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内容

该课题主要研究在学科中渗透怎样的生命教育内容;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

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参阅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吸取前人研究的成功经验,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调查法:通过对青少年生存现状的调查,了解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为生命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访谈法: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访谈,了解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及时而深刻的反思,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4)对比观察法:对研究初期、中期、后期青少年对生命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对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出一个普遍性的、较为客观的结论。

(5)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学生建立个案,通过个案研究,整理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活动中的典型例子,为研究结论的获得提供事实依据。

七、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1、3——2011、8)。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完成调查报告、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9——2013、5)。

1、落实实施方案,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着手具体的研究工作并对探讨得来的方法、途径及策略进行收集整理。

2、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成果整理。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拟写相关论文、结题报告,形成生命教育学科渗

透的案例集,得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结论。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5——2013、10)完成该课题的结题报告,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精心设计教案,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课的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3、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形成可持续研究能力。

九、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一)教学方面的成果

教师层面:转变了教育观念

1. (1)把“生命意识”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价值取向。 (2)把“珍爱生命”作为学校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追求

(3) 把“焕发生命活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

2、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层面:树立了生命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1、学生获得了全面的个性的发展;

2、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能力;

3、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懂得了爱惜自己的和别人的生命。

(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书面成果:

1、完成了《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调查》的调查报告

2、完成了《浅议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让生命之树常青》的论文

十、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待激发和保持;

3、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

4、需要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今后的设想:

我校将把对该课题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推广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并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都得到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课题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这项工作还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走向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冯建军 《生命与教育》

王学凤 《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张云飞 《呼唤生命教育》

程红艳 《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黎建球 《生命教育的理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