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中作文中国现代诗。,,,,外国现代诗中国现代诗。,,,,外国现代诗

中国现代诗。,,,,外国现代诗


篇一:《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体现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意境。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十个人中屡见不鲜。

相同点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

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而作为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诗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特点。中西方诗歌的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总的来说,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表现在发展传统,表现形式,语法运用以及语言风格这四个方面。现在分别就每个方面进行概述。

不同点一:中西方古典诗歌发展的传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以抒情短诗开头,形成了强大的抒情诗体系,而西方则以史诗为首建成了强大的叙事诗系统。具体的来说,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是从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楚辞》、《离骚》、汉魏乐府、唐诗、宋词直到元曲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西方的叙事诗传统要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说起,再经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到中世纪的四大史诗和但丁的《神曲》,17世纪弥尔顿的《失乐园》,18世纪拜伦的《唐璜》,歌德的《浮士德》,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均是规模宏大的叙事诗。但中西方的叙事诗与抒情诗传统只是相对而言,中国存在诸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这样的叙事佳作,西方同样有像雪莱《西风颂》这样代代称颂的名篇。

之所以会有发展传统的不同,还要归结于中西方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中国总体来说体现的是一种静的文明,以安息为本。中国在古代本质上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大国,农业社会的根深蒂固以及地理环境的相对隔绝让中华民族在安贫乐道中追求宁静和谐,向往和平。中国以农民为主题的汉族“重实际而黜玄想”,重视的是现世生活而不爱做抽象理性的思考,从而抑制了其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精神的发展,不利于诗人把富有传奇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想象与再创造,从而形成有神话色彩的史诗作品。与之完全不同的是,西方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动的文明,是以战争为本。古希腊的海上冒险经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也为叙史诗的最早出现奠定了基石,西方商业化的社会特征促成了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主义,崇尚个人奋斗与享乐,敢于冒险与战斗的精神。民族间的不断征战,社会的不断变更以及民族迁徙催生出中世纪一大批的英雄史诗。

不同点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体现在中国诗歌尚写意,语序灵活,词语组合多变,西方诗歌则重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上相对来说比较严谨,但不如汉语灵活。同时,中国诗歌听觉与视觉长度一致,诗型整齐,对偶普遍而且严整;西方诗歌相反,诗行长短错落不一。少对偶而且往往不严整。这种差异归根结底与汉语与印欧语的使用原则有密切联系。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主要讲究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义理,很少受语言的形态成份的约束。同时汉字是表意文学,象形文字,使汉字本身就独具形象感,对于强调意象的诗歌创作,汉字独其优势。印欧语是表音文字,没有这种长处。

不同点三:语法运用上,中国诗歌语言中的词汇不依靠任何词形变化,仅凭其所处的位臵与前后联系,便可易换各种词性,从而使一个词增加数倍表现力,同时也产生一种模糊含混的表现效果。西方的诗歌难有这种效果。另外,汉语诗歌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由此造成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抒情效果,使个人体验上升为普遍的或象征的意蕴,从而使读者也能臵身其中,产生更大范围的共鸣。而在西方诗歌中,由于人称必不可少,无法产生这种效果。 如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由于省略了人称,造成一种“人的动作与大自然完全融合”的效果。若加上人称,效果大不一样。

不同点四:二者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诗歌具有委婉,含蓄,淡远,空灵的风格,常喜欢写意的刻画某种情景,并由此景烘托某种情感;西方的诗歌则体现出热情奔放,激烈狂野的风格,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二者在这一点上的不同于爱情诗歌中最为明显,例如李商隐的《无题》和彭斯的《红红的玫瑰》。这两首诗同样是表现爱的执着,彭斯的诗热情奔放,直接表达要受到“四海枯竭”“岩石烧裂”“生命不绝”。而李商隐却非常含蓄,以“春蚕”和“蜡炬”的意象来表达。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源于中西方的审美标准的差异以及人们习惯表达的方式不同。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篇二:《第一单元 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第一单元 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教学参考

0511 0800

第一单元 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单元概览】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选编的7首中国诗歌,2首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九首诗的主题可以用一个“情”字来贯穿:《沁园人•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误》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阅读时,把握这些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每一首诗的内容和形式就不难理解了。在学习中,我们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并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诗歌,也都是意象运用的成功典范。对它们思想感情的理解,离不开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意象,就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象是客观事物在人心灵中的投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诗歌的情感表态一般都要借助意象。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如“明月”、“杨柳”、“秋风”、“斜阳”等,其内涵早已超越客观事物本身,而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积淀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在作品中一看到这些词语,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

【方法指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现代诗歌基本体例及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在阅读鉴赏中,能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它们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要做到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阅读要求,就需要我们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对作品进行真正的阅读鉴赏。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现代诗歌鉴赏的原材料,一般有两大来源:一是现代文学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诗歌作品,例如艾青、郭沫若、郭小川、李瑛、柯岩等人的作品;二是当代文学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诗歌作品,例如舒婷、席慕容等人的作品。外国诗歌作品进入鉴赏题的尚无所见,但也不能因为它的不曾出现而在平时的学习中掉以轻心。对于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考查相当注重,诗歌鉴赏题,从题型方面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问答式,一类是短文鉴赏式,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少量的选择题。短文鉴赏式忌讳四点:①逐字逐句翻译;②没有提出鉴赏角度;③架空原文,只述自己的见解;④花大量笔墨引经据典。提倡开门见山,见解突出,结合诗句展开论述。问答式须从设题角度入手,进行训练,并总结归纳技巧方法。高考目前主要采用这种题型。

篇三:《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元自测》

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元自测

一、基础知识。(20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 沉淀( dìng) 干瘪(biě) 纤(qiān)绳 勒(lēi)进

B. 眷(juàn)属 蔬(shū)菜 绯(fēi)红 迷惘(wǎng)

C. 稠(chóu)密 憩(xī)息 拥(yōng)抱 沼(zhǎo)泽

D. 屏(píng)息 霉菌(jūn) 发酵(jiào) 油腻(nì)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

C.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海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D.因为那个隐密的愿望而苦恼心伤。{中国现代诗。,,,,外国现代诗}.

3.选出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 )。(3分)

A.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D.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4.下列比喻不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日记:心的轨迹 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B. 词典:知识的海 学问的帆 书山上跋涉的樵夫

C. 笑:你是美的姐妹

你是艺术家的娇儿

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 浪花:一朵浪花,一个跳动的音符

一排浪花,一组激昂的旋律

一江浪花,一个欢乐的生命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旧体诗,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是一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B.徐志摩和闻一多都是新月派诗人。《再别康桥》和《死水》都具有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特点,体现了新月派诗人对诗美的追求。

C.中国当代诗坛的现代诗歌运动由“新诗潮”和“后新诗潮”汇合而成。舒婷、梁小斌的诗是“新诗潮”中的“朦胧诗”,韩东的诗属“后新诗潮”中的“新生代”诗。

D.华滋华斯是法国“湖畔派”的代表诗人,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裴多菲是匈

牙利最著名的爱国诗人。

6.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⑴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⑵ 她唱的音调好凄凉。

B.⑴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

⑵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C.⑴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⑵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

D.⑴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 ⑵除非你去请,他是不会来的。

7.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的一项是( )。(3分)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B.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阅读。(45分)

8.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 )。(3分)

蝈 蝈 和 蟋 蟀

济慈

从不间断的是大地的诗歌:

当鸟儿疲于炎热的太阳

在树阴里沉默,在草地上

就有另种声音从篱笆飘过;

那是蝈蝈的声音,它急于

享受夏日的盛宴的喜悦,

唱个不停;而等它需要停歇,

就在青草丛里稍稍憩息。

呵,大地的诗歌从不间断:

在孤寂的冬夜,当冰霜冻结,

四周静悄悄,炉边就响起了

蟋蟀的歌声,而室中的温暖

使人昏昏欲睡,我们会感觉

仿佛是蝈蝈在山坡上鸣叫。

A.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大地的诗歌从不间断”的变化反复仅起结构作用。

B.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蟋蟀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

而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歌唱的时节。这样,诗人实际上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C.夏日的草地、篱笆、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静谧安详。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D.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舔上由蝈蝈到蟋蟀的巧妙联想,使全诗自然地浑成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3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野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9.“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野里”一句,涉及的时间,除了“秋天”外,还隐指 。(3分)

10.“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有何寓意?(3分)

11.“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是指什么?(3分)

12.诗歌以 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 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 (6分)

13.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有什么用意?(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

思 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有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4.第一节用了哪些意象,这些各自独立的跳跃着的意象有何内在联系?(7分)

15.第二节“蓓蕾”、“夕阳”两个比喻的含义如何理解?(6分)

16.“重洋”与“两颗”的反差,准确地表达了东方民族怎样的性格?(3分)

17.第三节表达了什么意思?其诗意表达形式与一、二节有何区别?(7分){中国现代诗。,,,,外国现代诗}.

三、写作(30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展开议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为《江南春》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针对杨慎的意见,清代的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进行了驳斥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二)以一种特定的情感为题,选择相关的意象(群)表达你对这种情感的感悟、深思与理解,写一首诗。

四、听说活动。(5分)

19.选择你课外阅读中读到的一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或外国诗歌,有感情的朗诵给你的同桌听,并说明你对诗歌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的理解。

篇四:《现代诗(也有外国de)》

《野草》题词(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作者:波德莱尔

人和海

自由的人,你会常将大海怀恋!

海是你的镜子:你向波涛滚滚、

辽阔无垠之中注视你的灵魂。

你的精神同样是痛苦的深渊。

你爱沉浸在自己的影子里面; 你用眼睛和手抱它,而你的心, 听这桀骜不驯的悲叹的涛音, 有时借此将自己的烦嚣排遣。 你们俩都很阴沉而小心翼翼: 人啊,有谁探过你内心的深奥, 海啊,有谁知道你潜在的富饶, 你们是那样谨守你们的秘密! 而在同时,不知已有多少世纪, 你们无情无悔,互相斗狠争强, 你们竟如此喜爱残杀和死亡,

哦,永远的斗士,哦,仇深的兄弟!

篇五:《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

王涧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我们编选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外国诗歌与散文欣赏》。其中诗歌与散文系列的要求是这样的: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与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4。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一、本书的体例{中国现代诗。,,,,外国现代诗}.

本书分为诗歌与散文两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导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思考与探究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诗歌部分每单元讲读、自主阅读各三篇共六篇,散文部分每单元讲读、自主阅读各两篇,共四篇。导言是每个单元内容的总括,一般概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提示学习的方法、目标等。如第一单元的导言,重在讲诗歌与其他文体尤其散文在形式上的区别,提示学习者注意诗歌由于分行排列而形成的语言上的中断、空白及其背后的深长意味。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也都围绕着这一学习重点来安排。讲读课文是本书学习的重点,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关键是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式方法。自主阅读部分建议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可以采用诵读、讨论、比较鉴赏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思考与探究部分属于课后练习,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本单元一些重点内容和可探究的知识点,有些还需要课外的阅读与实践来充实,有些单元还专门安排了一些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试图引导他们通过诗歌与散文的尝试性写作,掌握诗歌与散文的一些基本写法与特点。

二、诗歌部分

诗歌部分是围绕着外国诗歌的形式特点与表达方式来划分单元、选择作品的。四个单元在内容上各有侧重,选择范围既涵盖英法德俄美等欧美名篇,也涉及伊朗、印度等东方名作。从时间范围来看,18世纪以后的作品占多数,也有少部分古代诗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具体的外国诗歌名作,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与表达技巧。

第一个单元内容的侧重点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突出特点。学生以前虽然也学过不少中外诗歌,但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了解得还不够深入,体会还不够深刻。在此,从诗歌与一般文体特别是散文的区别入手,分析诗之所以成为诗的外在与内在因素。从外在形式上看,诗歌是分行、分节排列的,这是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志,许多诗歌名篇都善于运用句式的重复与变化,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绪。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分行排列的都是诗歌,诗意的形成还需要许多内在的因素,如语言运用的方式、目的,诗歌善于运用声音、节奏、分行、想象等手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外在事件的本身,转移到事件背后的情绪,使思想与感情的表达更加集中,更加生动,更富有深长的意味与感染力。所以说,诗歌不以事件的完整生动见长,而是以表达事件中人类的感受、思绪、思想为目的。这个单元所选的6篇诗歌,在形式上都有突出的特点。英国18世纪浪漫主义的先驱布莱克的《老虎》通过相同句式的重复,形成一种急骤、强劲的节奏,鲜活地体现了老虎所象征的生命强度和激情。19

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魏尔伦的《秋歌》每一诗节都由一个长句分割而成,若断若连,很好地表达出秋天的苍凉和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怀。美国诗人惠特曼《我自己的歌(之

一)》则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疏散,与诗人健康自信的性格相映成趣。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每一节都是一个完整的疑问句,每一节的结构句法都完全相同,复沓往返中包含了深厚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诗歌鉴赏的一些常识,引领他们在领会诗歌的意蕴之外,还能了解诗歌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技巧,明白普普通通的文字,何以通过诗人的巧妙安排,就会变成了语言的杰作,“语言的舞蹈”,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个单元主要选取的都是外国诗歌史中的抒情名篇,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故乡》、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以及一些著名抒情诗人济慈、勃朗宁夫人、叶赛宁的代表诗篇。诗歌是表达情感的最好形式,抒情是诗歌最本质的特征。在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之后,抒情诗更是占了绝对的主流,成为现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形式。无论讴歌自然、赞美爱情还是抒发人生感受,抒情诗都有着广阔的天地。但是情感的抒发并不意味着就是没有技巧的直抒胸臆,那往往成不了好诗,就像大跃进时的打油诗那样,数量虽多,但其实并没有多少诗味,大多数是称不上诗的。凡是文学史能流传下来的优秀诗篇,往往包含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运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才具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个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抒情名篇,如荷尔德林的《故乡》、叶芝的《当你老了》,都是通过设定一个抒情主人公“我”,以独白的形式展开诗行,或设定一个抒情对象“你”,造成一种亲密的对话效果,这是最传统的抒情方式。还有一些抒情诗歌,另辟蹊径,放弃传统的对话、独白等形式,而将情感寄托在外在景物的描写中。如雪莱的《西风颂》、济慈的《秋颂》,就是通过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寻找“客观对应物”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通过这些代表性诗篇的揣摩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抒情诗的特点和魅力。

第三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富有哲理、带有思想意味的诗。虽然抒情是诗歌的本质,但它也同样能表达思想,可以探究人生的意义与世界的奥妙。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诗篇都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然而,诗歌表达思想与哲学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抽象的议论或用形象图解概念,都是违背诗歌的艺术本性的。与概念化、体系化的哲学不同,诗歌中的思想与感性的事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可能起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但是又高于生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思想在其中犹如水中盐一般,而且有些哲理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如《漫游者的夜歌》,一方面它是歌德抒情诗的名篇,但另一方面,它又以意境高远、体现了某种人与宇宙的关系而为后人所称道。作者以一个登山人的视角,简练地勾勒出山巅之上万籁俱寂的自然,含蓄地暗示出人与宇宙之间的隐秘关联。诗中用一切来形容峰顶与树梢,给人带来一种超越感,那个登山的漫游者所伫立的地方,似乎不是一座山的峰顶,而是世界之巅,将天空、山顶、树木、鸟儿与人融为一体的大安静,也就成为某种宇宙秩序的象征。诗人在捕捉一种感受的同时,也似乎在传达一种玄妙的哲学,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一些我们熟悉的作品,与这首诗在意境、表现手法上十分接近,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与歌德这首诗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鉴赏的方式进行体会。本单元所选的其他诗篇也同样都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耐人寻味,值得反复咀嚼、回味。如法国诗人瓦雷里的《石榴》,将人的头颅比作阳光中开裂的石榴,在二者的类比中,探讨了人思想的成熟过程;《雪夜林边驻脚》则以雪夜之中神秘又迷人的树林,象征了人生某种不确定的状态。自主阅

读部分海亚姆的《鲁拜集六十六首》(节选),是伊朗古代的诗歌名篇,短小精悍,擅用譬喻,寄托了诗人对时间、生命的咏叹;泰戈尔的《园丁集》(节选)、狄金森的《你无法扑灭一种火》,也都选取某种独特的人生感受,从中引出微妙的哲理,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第四单元主要学习西方现代派诗歌。这个单元所选的作品,大多都有现代主义倾向,分别是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诗歌流派的代表作。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诗歌相比,现代派诗歌在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们的多义性、模糊性,这也是现代派诗歌让人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它们广泛采用象征、意象的跳跃、甚至蒙太奇奇异组合等,表达自己内心微妙的感受。如波德莱尔的《应和》,集中阐发了象征主义诗学的契合观念,在不同感官之间建立联系的通感手法也得到了应用。兰波的《元音》一诗,可以看作是波德莱尔理论的进一步应用,诗人为不同的元音赋予了色彩和形象,是通感手法最经典的范例;庞德的《刘彻》,改写自一首中国古诗,为古典诗境增添了意象派的色彩,其中意象并置的手法在帕斯的《朦胧中所见生活》也得到了使用,在意象的相互推进中,诗歌的内在隐喻被巧妙地呈现。另外,现代派诗歌在语言运用上也与众不同,为了增加语言的跨度和新奇感,诗人经常打破正常的逻辑和语法,将不同性质、差距较远的形象与词汇,强行组织在一起。如艾略特的《窗前晨景》采用的是远取譬的方式,借助语言的跳跃和陌生化组接,实现一种思想知觉化,人的灵魂是潮湿的,而且还能发芽,而人的微笑也能像纸一样从脸上撕下来。这些词语的组合都违常理,但却大大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当然,上述技巧的运用,因为挑战了传统的审美习惯,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诗歌意义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以及理解上的困难。学习这样的诗歌,要多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有些诗句暂时不理解也没什么关系。领略一下现代诗歌的晦涩,也不失为一种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