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作文


篇一:《2014年11月作文》

我在读书中成长

“当你需要帮助时,书会伸出援助之手;当你感到痛苦时,书会为你抚平伤口;当你在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上迷失方向时,书犹如一座灯塔,为你指明航程„„”这是我写在自己读书笔记上的一段话,因为我深深地爱读书。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喜欢读书的。上小学时的我,就是最头疼读书的一个,每次捧起书,看着那毫无生气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后来,我是怎样喜欢上读书的呢?这得从一节语文课前活动说起„„

那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语文课前活动要搞成语接龙游戏,每个同学必须依次回答出一个成语来。“气象万千”“千军万马”„„同学们一个个都顺利地过了关。轮到我了,这时我的脑子却嗡嗡直响,大家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后面的同学更是急得直跺脚,“马,马大哈!”不知怎的,我一下子冲口而出,直到同学们都哄堂大笑,我才知道自己闹了个大笑话,又羞又恼,恨不得在地上找条缝钻进去。老师走过来拍拍我的脑袋说“没关系,以后要注意多看书,才能积累知识呀!”于是,我便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多读书,懂好多好多的知识。 渐渐地,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殉国流过眼泪,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了。

那是一个深秋的黄昏,我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成绩很糟。放学了,我带着满腹的痛苦和绝望回到家中,透过模糊的泪水和昏暗的灯光,我看到了书架上的那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保尔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斗争的精神,极大的激起了我的勇气,一股巨大的力量注入我的体内。是呀,难道自己遇到这样一点小小的挫折便要一蹶不振吗?我重新打开了试卷,认真分析了其中的错误,并制定了今后的学习计划。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像保尔一样,做一个人生的强者!”终于,我在期末考试中一举夺魁。这,都是读书给我的智慧和力量呀!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我在读书中成长!

我在快乐中成长

人生像曲曲折折的山涧流水,时而断流,时而又滚滚而来。人的成长过程中处处是荆棘密布,时时有困难挫折。面对这些,唯有快乐才是成长不竭的源泉,才是坦然生活的动力。然而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人生对快乐的释义都会有所不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快乐,我也不例外。

成长中,快乐就是无忧无虑。快乐总是在我专心致志地做着平凡的事时,不经意间来临。童年时,快乐就在和小朋友捉迷藏、扮家家酒中悄悄地流淌。少年时,快乐就在和同学们的课间嬉戏中轻轻地飘荡。现在啊,快乐就在知识的海洋

中畅快地翱翔、在尽情地展示自己中释放、在珍惜多彩的青春生活中绽放。 成长中,快乐就是亲情的温暖。快乐就是天寒时父母为我适时送上的暖和的棉衣;快乐就是上学前父母那零零碎碎的嘱咐;快乐就是生日时亲人那无声的祝福„„快乐总是在我享受幸福与温暖中,瞬间充盈在我的心头。

成长中,快乐就是友情的滋润。快乐往往在友情之中默默地传送。遇到困难时,朋友会给我善意的帮助;遭受挫折时,朋友会送上真诚的鼓励;骄傲自满时,朋友会递上恰当的提醒„„友情永远是最真挚的感情,友情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会有许多让我快乐的事,我可以把他们藏在心里,偶想之,念之;我可以把一些趣事、乐事与三五好友促膝而谈。这些都会让我感到快乐无比。

成长中,快乐就是成功的满足。俗话说:“一分辛苦一分甜。”“快乐对于农民来说,就是收获后的喜悦;对于教师而言,就是桃李遍天下;对于我来讲,就是解答难题后的放松、就是取得优异成绩后的庆幸、就是一次成功尝试后的满足、就是赛场上一举夺冠时的兴奋„„快乐总在成功后的一刹那洋溢在我的神情中。

成长中,快乐是一种心境。心情好时,万物有情,天地生辉。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心情,要学会酝酿好心情。心境是自设的,快乐是创造的。其实生活中,在我们心里一直有着这些小小的、快乐的事情,只要用心去体会,就感受到快乐一直是存在的。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会让我笑颜顿开;闻到一朵花散发出的淡淡幽香,会让我沉迷忘返;窗外金色的阳光,会让我精神昂扬;给予了别人一点小小的帮助,会让我乐于其中;雨后如洗的一切,会让我心情舒畅„„总之,好的心境,是我永葆快乐的活水之源。

这里也有快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初三的生活真的这么悲壮吗?面对如山的作业,如海的习题,我想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吧!但,其实„„

乐在拼搏

如果给初三的学习和生活贴一个标签的话,那怎能一个“累”字了得。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左手试题、右手课本,朝背单词、午背古文,晚做数、理、化,哪里会有乐趣可言呢?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直说我们自己是“青春的花朵”,我们是“明日的朝阳”,那青春的代名词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拼搏吧,而初三的生活不正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充满动感的辞藻吗?因为拼搏,才会让我们感受到充实的快乐;因为拼搏,才会让我们领略到登上巅峰的美景;因为拼搏,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庸为不凡。拼搏里也有快乐!

乐在共享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曾经广为流传的话用到我们初三的生活中同样适用,因为有一帮和我一样的同学、伙伴在“并肩奋战”:我们一起背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我们一起求解函数的解析式;我们一起研究宾语从句、定语从句;一起议论张老师老土的“中分头”„„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是个和谐的大家庭,我们不仅共享知识,同样在分享快乐。挫折时的一声鼓励,无助时的一点安慰,成功时的一句赞美,都让我们心里暖暖的。分享里也有快乐!

为诚信代言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

你们好!

犹豫再三,终于还是提起笔写下了这封信。

当大地在冬的沉睡中苏醒,春风为它换上了绿装,这是春风对大地的诚信;当雨过天晴,眼光又一次照耀大地,彩虹如约而至,这是阳光对天空的诚信;当秋去冬来,北雁南迁,这是雁儿对南方的诚信。

自然时刻都遵守着自己的诚信,那么我们人类是否更应该如此呢? 对于个人来说,诚信可以提升人格,使自己赢得别人的尊敬。

美国的航运巨头项帕拉托里出身贫寒,十岁就在糖果店打工,一次扫地,他看见桌下有15美分,便毫不犹豫的交给老板。老板拍拍他的肩膀说:“我是有意将钱放在那,看看你诚不诚实。”项帕拉托里因为诚实保住了在美国经济萧条时的份难找的工作,后来他始保持诚信这一为人知道,再加上勤奋,胆识与机遇终于成就了在美国航运巨头的地位。

林肯年轻时在一家商店打工,一次少找给一位老妇人12美分,他发现后特意跑了六英一路还了钱。他的做法受到了人们一致好评。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一定非常震撼:一个不起眼的小事足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做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也应该诚信的面对一切,做一个值得尊重的讲诚信的人!

对企业而言,诚信可以取得消费者的信赖,使自己不断壮大。

众所周知,最初海尔集团只是一家小公司,如今却成了海内外知名的大企业。他所取得的成就,就在于诚信为本,让顾客买到放心可靠的产品,最初为体现公司诚信,董事长毅然在百姓面前砸了70台不合格的冰箱。可见海尔的成功并非偶然。

做生意要以诚信为本,在竞争中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而不讲诚信,会使自己一败涂地。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由此可见极言诚信的重要。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诚信的论述,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诚信是一切道德懒以为系的前提。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事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的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

“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把诚信作为人生的坐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行一轮圆月,唯有与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

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天平上,放上他,摇摆的天平会倾向它;诚信像高山之水,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净铅华,洗净虚伪,露出真诚。所以让我们一起为诚信代言,让这个诚信的光环照亮人们前行的路。{11月作文}.

“心”开讲啦!

“你醒来的时候,问候你好,升起的阳光哼着歌谣„„”听“心”的世界开讲啦!

——“心”开讲于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听了郑渊洁大师父亲为儿子灌墨水的故事,我深深地感到父母养育我很不容易,父母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我应该回报父母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又想想现实生活中做到了吗?我想说:“没有”。常常因为一点小事便与父母产生矛盾,置之不理这算孝吗?为父母分担家务的次数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这算孝吗?在学习上,成绩的优秀次数较少,这算孝吗?„„再听听何红涛为使父亲安享晚年,骑摩托车旅行全国歌名胜古迹的事迹,这是何等的孝啊!父母用几十年的时间陪着我一点一点长大,不容易,现在该是我报答父母的时候了,我要改变以上并包括其余与父母存在的问题,多多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报答,做到孝在其心不在其志。

——“心”开讲于爱

用爱改变儿子大珍珠生时的样子,他就是曾经黑豹乐队的主唱——秦勇,他要十年的心血告诉我爱要及时表达,不能等待,没错,人世间最美好的字眼便是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会让自己收获快乐,爱让我们携手克服困难,一起成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四川大地震时,全国十三亿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家纷纷捐资捐物,而我便是其中一员,此时此刻,我便是最快乐的,因为我传递了爱,今后,我将会把更多的爱传递给千千万万需要帮助 人,让人世间处处充满爱,爱无处不在。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生命,在爱中成长,每个人都是快乐的,让我们奉献爱吧!

——“心”开讲于礼

礼是立身之本,容祖儿姐姐从小便是讲礼仪懂礼貌的人,她是值得我学习的。家庭中,礼是孝亲敬长,多爱家人;学校里,礼是关爱同学,互帮互助;社会上,礼是主动让座,举止文明;餐桌上,礼是细嚼慢咽,节约粮食„„文明礼貌,应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我才会离自己理想的顶端更上一层楼,礼要行动啦!

——“心”开讲于自强,自信

“武术教会我自信,爱教会我自强”这是西藏武艺孤儿们的心声,我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天看到西藏武艺孤儿的事迹我对此有了很深的了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二十一世纪接班人,我更应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在生活,学习上要自强自信,向着理想的方向前进,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争做祖国栋梁之才!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必须要牢记的!自强自信要行动啦!

“你醒来时候问候你好,升起的阳光哼着歌谣”听“心”的世界开讲啦——孝,爱,礼,自强,自信!“心”的世界召唤我们要行动啦!

篇二:《2016年11月时事评论作文素材原创整理》

时事评论文章选读 二

诺奖评委要证明自己是一群与时俱进的“调皮老头”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老头们这回又“调皮”了,居然“匪夷所思”地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颁奖词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不过,“诗性的表达”还不等于诗歌本身,于是诺奖机构发言人又进一步解释,说迪伦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一个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45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

对于大部分中国的读者来说,说句不客气的话,除了咱们自己的作家和“长期陪跑”的村上春树外,诺奖不管颁给谁,都是一头雾水。听到一个陌生的名字,媒体赶紧第一时间恶补各种资料喂给读者,以佐证其“牛”。其实他国的读者何尝不是如此,那个叫莫言的中国作家,此前又有几个人知道?对于这种“尴尬情景”,瑞典文学院的这帮评委老头何尝不知?所以,他们玩起了“调皮”,用以扩大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但在手法上,他们总是采取“别出一格、有理有据”的套路。比如此前的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她的作品都是非虚构写作,大体可归于新闻类,如果问鼎普利策奖,倒是实至名归。然而“纪实文学”也是“文学”,所以授予“文学奖”似乎并不违和,于是就有了“话题”。此回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的获奖也是如此:作词作曲的优秀大可亲吻格莱美奖,然而歌词与诗歌有点像孪生兄弟,既然诗歌属文学范畴,冠以文学奖也算名副其实。

对于这种“锦上添花”的颁奖,调皮则调皮矣,但窃以为并不值得赞赏。鲍勃•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个奖项,多一个诺奖于他意义不大,反而让人觉得“不是他要它,而是它要他”。这样真的好么?既然早在1996年和2006年就有人提名了,何必到现在才来证明其“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别的全球级别的奖项已经证明过了,不多你一个。

我比较同意一些中国文学评论家的看法,在此引述几位。比如张颐武就认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妙想天外,别出心裁得匪夷所思,真可以说是黑天鹅事件了。这有点类似崔健获得文学奖„„另一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则认为,这或许是诺奖评委的个人趣味吧,对他们自己的青春做一点缅怀,或许是评委们读到他的传记的时候,想起自己的青年时代,这有点行为艺术了„„《收获》编辑、作家叶开在微信里的评点非常有喜感:“说什么好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老头们恶搞了一把文学,吓得我瓜子都掉了。我也喜欢鲍勃•迪伦的歌,但赶时髦不是这个搞法,涤纶面料也不缺你这玩意儿。这个奖颁得太欢乐了!我觉得是一场有目的有预谋的恶搞,在炒作和吸引眼球上,绝对可以载入炒作史册。但我还是讨厌这种做法,流行音乐巨星的‘诗歌才华’不需要诺贝尔文学奖来打鸡血,他的音乐成就却早就被全球乐迷认可了。他的歌词是不错,但就从纯粹诗歌的角度看,还不是一流水准。全球有一大堆一流诗人,随随便便都能在诗歌的角度超过他。跨界搞得好很可爱,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老头们,腿脚极不灵便,就算了吧。有一天,美国格莱美音乐奖可以颁奖给中国作家余华吗?余华写过音乐评论文章,都是很棒的„„”

张颐武用崔健作比喻,叶开用余华作比喻,都是承袭瑞典文学院老头的“调皮”。实际上,大家看得很清楚,“可不可以”“够不够格”的争论肯定会甚嚣尘上,这正是那帮调皮老头乐见的。你们越是匪夷所思,越是跌破眼镜,“话题性”就越大,逐渐冷寂的诺贝尔文学奖需要这样的“热闹”。 其实不必将诺奖过于神圣化,他们“看走眼”也是时常发生的。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在他的《天鹅绒审判和诺贝尔主义的终结》一文中就罗列过一份“诺贝尔错误清单”,他如此描述道:“不妨让我们我们进一步观察一下‘诺贝尔标准’被执行的基本状态吧。在诺氏基本原则的旗帜下,站立着十八位老迈的欧裔评委,他们的人类知识非常有限,掌握同样有限的民族语言,并对大多数他们所要鉴定的文本十分茫然,个人经验受到西方生活构架的约束,对于西方世界以外的文化相当陌生,文学鉴定的品位和趣味大相径庭,在评审过程中渗透着各种个人功利性图谋和非常个人化的爱憎情感,以及作家被‘看好’的巨大偶然性(诸如马悦然先生在飞机上偶然翻阅到刊载高行健小说的杂志,从此对他青眼有加之类的巧遇)等等。由于这些显而易见的人性的弱点,诺贝尔文学奖注定不会来自上帝之手„„”

这是“点中穴位”的评点——诺奖“不会来自上帝之手”。既然这是一群凡夫俗子老头的好恶趣味,我们又何必非得争个脸红耳赤水落石出?朱大可甚至“恶毒”地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与其说是

1

一次人类文学精英的鉴定,倒更像是一场文学六合彩大抽奖,充满了赌博和冒险的经验。作家的被提

名犹如购买了一份世界性彩券,委员会的使命是每年从诺贝尔遗嘱和一些人类基本范式中选定一组‘彩球代码’(身份平衡的标准)。只有完全符合委员会内定的这些‘彩球代码’的作家才能最终获奖。靠这样的程序若能准确无误地找出文学大师,岂非咄咄怪事?”

话毒理不毒。假如我们了然“作家的被提名犹如购买了一份世界性彩券”的道理,就会对评委老头的“调皮”行为一笑置之。他们是想用调皮的选择证明自己的“与时俱进”,其基本动机是不想让诺奖离大众太过遥远。凭着这一点,咱们不妨陪他们共舞——毕竟这世界真正好玩的事情不多。

“抱父出游”何时才不成新闻?

10月4日傍晚,一张有点模糊不清的照片,让不少网友直呼“戳泪点”。照片中,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身穿灰白色上衣的中年男子,紧紧抱住一位老人。记者联系了拍摄照片的网友,得知老人是男子的父亲。(10月6日《现代快报》)

该照片被拍摄者发到微博之后,被众多网友和媒体点赞、转发;“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抱我们的吧„„”“突然好想哭”“这是最帅的男人的背影”种种评论也充分表达着人们的感动之情。而四年半前,62岁的台湾男子丁祖伋用花布抱母求医的图片也曾爆红网络,感动了全世界,“现代孝子的典范”“这是第25孝:花布包母”,网友纷纷表示“被感动到哭了”。

原本只是一次无心之举,但竟受到了如此关注,或许这也是两位主人公始料未及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不张扬,不做作,的确让人钦佩。不过,《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而《宪法》《婚姻法》也明文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所以无论于情于理于法,孝敬老人应是做儿女的本分,不必对之大惊小怪。但两位男子却能够感动无数人,成为大众聚焦的新闻,说到底,还是因为“物以稀为贵”,才让人倍感新奇。

在现实生活中,殴打老人、抛弃老人的忤逆之举总是让人心寒,空巢老人“面对着天空发呆”的场景总是让人心酸。年轻时为了子女和家庭倾尽所有,到头来却这般遭遇,个中缘由就只是子女们的一句“没有办法”或那些所谓的苦衷可以搪塞的吗?

摸着良心想想,是谁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是谁在我们倔强叛逆时独自伤心落泪,是谁省吃俭用掏光了所有的积蓄为我们交了首付,他们就是无所不能的吗?他们就没有一言难尽的苦衷吗?他们就应该一味付出而得不到任何回报吗?如果当父母没有“利用价值”时就“过河拆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嘴脸才会如此心安理得?

其实还是应该牢记两句话。第一,亲情比钱财更重要。钱不够了还可以再赚,但被伤害的亲情或许一辈子都无法修复,丢失之后或许永远都无法找寻回来。那样,挣钱的意义何在?第二,活人比死人更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与其在无法挽回的时候后悔不迭,与其在百年之后烧纸祷告,不如趁父母活着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多尽些理所应当的孝道。

让我们对父母多一些宽容,如同他们当初宽容我们一样;让我们对父母多一些忍耐,如同他们当初忍耐我们一样;让我们对父母多一些陪伴,如同他们当初陪伴我们一样。 “我想我也会这样抱着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小时候你抱着我,长大了让我抱着你。”如果更多的人都能这样想、这样做,如果更多的人都能发自内心地感恩父母、善待老人,如果更多的孝行再也不会成为新闻引发公众关注,“孝”的观念才算真正深入人心,“孝”的文化才会在千家万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对限行的歉意更应转化为治理的诚意

从21日开始,兰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为此,兰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称市政府将采取免费乘坐公交车、增加公交车次和延长公交车运行时间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限行给广大市民带来的不便。同时,市政府向广大市民表示深深的歉意,也希望大家给予理解和支持配合。(11月21日央广新闻)

不只是兰州,在之前的18日,石家庄市政府也向市民发布公开信,针对主城区单双号限行给市民带来的出行和生活不便,向市民表示深深的歉意,并采取增加公交车次、延长运行时间、免费乘坐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限行给广大市民带来的不便。相较于以往既无致歉,又无相关配套措施的限行行为,这次兰州与石家庄的做法,堪称积极样本。

根据当前各地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规定,在污染到达一定程度之时,便可以采取对车辆的限行措

施。这一方案体现出的无疑是大气污染的共治思维。但,应急预案中有限行要求,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限行给市民带来的不便。就此而言,执行限行政策,一方面要向市民表达歉意,增进配合与理解,另一面要通过公共配套措施来减少给市民带来的不便,实际上是还原了公共治理的应有善意。

但在肯定为限行致歉的同时,也不容忽视这个问题,即执行限行措施的最大“正当性”仍是大气污染程度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众所周知,当前大气污染的构成比较复杂,机动车尾气污染只占一部分,要想大气污染得到根本控制,仅仅是对汽车限行显然是不够的。事实上,无论是兰州还是石家庄,这次在限行之外,也采取了多项政策,如对钢铁、火电等大气污染物排放企业,实行最大程度的关停限产。然而相较于汽车限行的容易执行与高度透明化,对于污染企业关停限产的治理,相关信息的披露显然还需要提高,这也是增进市民理解的重要一部分。

大气污染治理要见效,关键还是得确保权责对等,既讲究协同推进,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协同,是指各方面的污染源,都要及时控制,方能争取治理效果的最大化;抓住重点,是指对于那些大的污染源,更要优先投入治理精力,重点、难点攻克了,治理上才能事半功倍。如石家庄披露的污染物主要来源,前两位是燃煤企业和农村原煤散烧形成的排放、主城区大量的建筑工地和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工地带来的扬尘,那么在治理上这两者显然要予以更大的关注。若只是捡“软柿子”捏,不仅无助于治本,也难以增进民众对共治的理解与配合。

说到底,机动车限行,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不得已之举。因此,这一措施的推行,也还得防止滥用甚至是形成路径依赖。比如,若平时的大气治理不跟进,导致极端污染天气出现常态化,而针对市民的限行也被随之常态化,这显然就违背了这一措施的初衷与合理性的限度。所以,在推出限行措施时能够向市民致歉固然好,但还应更多的把这份歉意转化到日常化的大气污染治理中去,让民众感受到治理的诚意,也真正令市民为限行而承受的不便获得应有的“回报”。让空气越来越好,限行越来越少,才应是民众最乐意看到的治理图景。

纵观维权风波的始末,我在那群情激愤的舆情讨伐中,读到的不仅是冲动与暴力,还有一股根深蒂固的怀疑、不满与焦虑。微博评论里那一声声“因为你是孙俪”“你要是平头百姓你试试?”,足以说明官方微博、政务平台形同虚设,“不作为”已经成了凝结在世人心中的一块刻板印象,权利面前的失衡感已经成为人们难以突围的心理困境。因此,看到公众人物通过@网络平台使自身问题得以解决,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她利用自己的名气施加影响,否则断然不会有这样迅捷的结果。 这让我想起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的一段话:“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这重隐忧在孙俪维权风波中暴露得淋漓尽致——人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没有明星光环,问题一样能够得到解决。不相信网络政务平台真的能够起作用。一事当前,不问真相而本能怀疑,其实这就是人性之恶与现实之乱双重作用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孙俪遭受的伤害来自两方面:一是人性原本就有的恶,二是被现实弊病激发、强化的恶。孙俪的无辜,并不只是无辜于在强势乌合之众面前的弱势身份,更在于替那些一直拥堵、亟待疏通的问题反馈机制挨了一枪,替那些形同虚设而且“不作为”的网络平台挨了一枪。

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的确有无处不在、口水四溅的喷子在兴风作浪,他们看什么都喷,遇什么都撕,真是该批评。但在批评之外,我们应该注意——那些过激的语句中,其实也翻滚着真实的不满与沸腾的民怨。努力击碎政务平台、官方微博留在民心的刻板印象,要比改变网民“乱喷一气、不长脑子的毛病”来得更紧迫。如何击碎突破这样的僵局,要比解决“如何让网友变得理智清醒长脑子”的疑问更实际,也更有意义。

如何做一名不浪费的优雅食客?

人均消费近200元的海鲜自助,要提前收取顾客每桌100元钱的保证金,这让食客王女士有些不满。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自助餐商家都有这样的规定,商家称此举目的是“避免浪费”,引起食客的重视,实际操作中,如不是浪费过于严重,钱都如数退还。食客对此态度不一。(10月30日《北京晨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古话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人对礼节和个人荣辱即通常所说的面子问题的重视,与其生活的富裕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人“吃相”不雅,其根源并不能归结于个人素质,也无法简单归罪于环境原因,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相关。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中的多数普遍地告别贫困其实还是很晚近的事情;从我们国家的历史来看,渐渐告别饥饿也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逐渐迈入小康社会也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一个长期处于饥饿中的人,很难在美食面前保持矜持,更难在吃相上保持优雅。一个刚刚过上富裕生活不久的人,虽然也在慢慢学着在美食面前保持自我克制,但由于其所生活的环境没有关于优雅吃相的言传身教,恐怕也是想保持优雅而不知如何是好。所谓的“三代培养一个贵族”,虽有有失偏颇之处,但却绝非没有道理。

食客们浪费食物的现象,在很多提供自助餐的餐厅都存在,而无论是普通餐厅还是高档餐厅。这类食客大都抱有这样一种心理,即,我花了钱,就一定要吃“够本”。不过,对于吃到什么程度才算“够本”,食客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便给出一个大致的标准——超过自己肚子所容纳的量。超过的部分越多,说明这顿饭越“够本”,甚至“超值”。

在这些食客们眼里,食物的“量”是自己用来衡量付出与获得是否“值”的标准。这里的“量”,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也可以用重量或数量来衡量——不管是哪一个,都与食物的口味无关。

食物对于人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果腹,即通过食用食物使自己获得足够的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人们最关心的就是食物的这一功能。但是,当生活水平到达一定的程度,即人们摆脱食物短缺之后,食物的另一种功能即享受功能就会凸显出来。享受食物,意味着人们对食物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其所提供的能量,而是更加关注其色、香、味等感官刺激。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关注食物的享受功能,这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因应这种变化,各种菜系、各种档次、各种特色的餐厅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不幸的是,有时候,口味仍然会在数量面前败下阵来,其表现形式,一是餐桌礼仪的缺乏,就餐时大呼小叫的现象很常见;一是普遍存在的浪费现象,不仅吃自助餐时会浪费,其他的就餐场合也存在。

这种现象说明,在如何让自己吃得更优雅上,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种逐渐习得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走向富裕、文明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希望类似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保证金”措施能2

读懂“因为你是孙俪”背后的不满与不安

据报道,近日,孙俪发微博称,拍戏所住酒店周围的建筑工地没日没夜地工作至深夜,影响其休息。微博一出,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据了解情况的网友称,孙俪所住的酒店并非处于居民区,并且施工段因交通瘫痪大半年,政府才决定加快进度晚上施工。该消息一出,网友纷纷指责孙俪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没有了解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就将事情搬上微博。更有人直言“工人也是人,明星了不起吗?”{11月作文}.

孙俪的求助微博,论法合法,论情有情,论理占理。措辞诚恳,表达的不过是“睡个安稳觉”的心愿。字里行间没流露出“娘娘”式的傲娇,可维权却遭遇一片骂声,这确实不应该。对此,曹林老师文章《真的很同情孙俪这些舆论弱势群体》已论述得十分精当,我无需做锦上添花式补充。但当新闻热度渐渐退去,冷静地想想事件始末,我觉得仍要追问的是,我们将那些对孙俪举动表示不满者统称为“喷子”,是否失之武断呢?

我无意为喷子辩护,但那些表达反对意见、甚至出言相讽的人,全是“脑子”“逮什么骂什么的喷子”吗?其实不尽然。酒店已经明确通知施工,孙俪还要住;其他明星都住拍摄区附近的四星级,孙俪非要绕远住到这家五星级;晋中地区过了十一月则无法施工;施工队是有夜间作业许可证的;酒店所处的地带很荒凉并非居民区„„以上种种说法,且不论有无道理、是否客观,但起码是反对者的观点——只要是观点,而不是“满嘴跑生殖器”的骂词,就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孙俪发声的权利需要捍卫不假,但如果将这些声音统统斥为“喷子的胡言乱语”,我觉得也不够妥当。 何况,孙俪的微博,确实少了那么点“共情感”。她算是聪明的,考虑到了有因施压之嫌而挨骂的可能,因此特意在第二条感谢并强调微博“晋中发布”反应从来都很及时,言外之意是自己没施展什么特权。但如果她更聪明点,就不应该刻意地回避明星光环的潜在影响力,比如坦然地说一句“我的问题是迅速地解决了,但我更希望其他城市的普通百姓,都能有这样的运气和通畅的求助渠道。”这样就不仅给人一种有自知之明的分寸感,还有一种“共情感”。可她的感谢微博,没有突破那种一己私权得到维护后的心满意足,没有表达一种对人间烟火的知悉、对寻常烦恼的体谅,没有意识到大众在资源分配的公平问题上高度敏感的神经,因此自然就会踩上舆论的雷区。

乌合之众的狂热无脑、情绪跋扈,是无数热门新闻中暴露出的舆论通病,绝不是此刻才特有的品质。这种病症,可以成为很多条新闻的评论切入点。在这件事中,我认为更值得追问的是,“因为你是孙俪才能这么快,普通老百姓才不可能”的呛骂,何以成为许多网民的本能判断?

够有助于缩短这一过程。

童工们的义务教育去哪了?

11月21日,有媒体曝光江苏省常熟市存在服装加工作坊非法雇佣童工现象。当天晚上,江苏常熟官方对外通报,涉事作坊为无证照作坊,作坊的工头已经被依法控制。(11月22日《京华时报》) 常熟服装加工作坊非法雇佣童工的事件在媒体的曝光下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但童工“被榨尽的青春”造成的视觉冲击,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难以平息内心的愤怒。 雇佣童工是法律明令禁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有相关的条例。相比于雇佣童工的违法行径,加工作坊老板专横、粗暴的做法更令人发指。不到年底不发工资,扣押身份证、银行卡,甚至用暴力解决问题。其中丝毫看不见合理的劳资关系,而作坊老板的口吻,则暗示着他们把工人当作依附于生产资料的工具,甚至限制人身自由、侵害生命健康都变得理所应当。

在此语境下,斥责加工老板的贪婪与野蛮,同情童工的悲惨遭遇,顺理成章。但是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件事,为何云南的这些孩子会进入常熟服装加工作坊的虎口呢?年少的他们不应该在接受义务教育吗?在报道中,不乏16岁却已工作3年的打工者,也有正值15岁的孩子,他们都在义务教育阶段承担了繁重的劳作。不得不承认,童工的家庭乃至他们自身放弃了基础教育的机会,在这之后,常熟服装作坊才有“扮演”坏人的可能。

因此,针对童工现象,不只要指责雇佣者并给他们以法律制裁。我们同样需要意识到,义务教育在某些群体中未落实的现状,才是童工泛滥的源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教育的义务。”义务教育对于个人来说,是权利更是义务。而《义务教育法》同时规定,父母或监护人、学校应当协助孩子完成学业。他们和雇佣者一般,对非法雇佣童工现象都负有责任,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孩子本身不愿意上学,父母希望子女趁早挣钱,抑或学校拒绝提供机会?理由可能多样,但童工遣返之后,了解情况,对责任主体追责,及时宣传教育,也是应有之义。否则童工们唯一改变的只是谨慎地寻找一个待遇更好的工作地点。

义务教育为何被某些群体抛弃?显然和物质的匮乏有剪不断、理不清的关系。但是贫困不能解释一切。几十年来,“知识改变命运”早已是陈词滥调,身处社会底层却渴望改变并且寄希望于教育的人不可计数。童工现象折射出的是比贫困更可怕的东西:在思想上对自我地位的固化,失去了社会阶层流动的信念。在这麻木中,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打工挣钱变成唯一的前景。

教育时常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不可否认,教育改革是现今教育领域的最主要任务,但我们不能遗忘,仍有义务教育的空白地带需要关注与填补,童工也不过是它的冰山一角。

由——“这里每天都有米饭和肉,回家只有土豆”。如果围观者将姿态放低,或者去西部贫困地区走一走就会知道,每个童工身上都背负着城里人很难理解的艰辛故事,他们中的一些人早一点出来打工赚钱,可能是相对务实的选择。

如果把视线拉长一点,童工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广大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孩子都是初中没毕业就拿着假身份证到了沿海地区打工,早早地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赚钱养家的责任。如今很多人觉得童工现象触目惊心,大概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很多贫苦孩子仍像十几年前一样在“拿命换钱”。

这个世界上,一直都有很多城里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围观者热衷于给出各种药方,比如呼吁政府加强监管,呼吁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力度,呼吁用政策保障贫困孩子入学,可问题是,这些建议要么只能管一时,要么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或许正因为如此,那些童工在受访时完全不信“读书改变命运”那一套。

坦白地说,对于如何解决童工问题,我也给不出多么高明的意见。我只是隐约觉得,无论是媒体、网友还是监管部门,都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看得太简单。而且可以确定的是,有那么多孩子被迫成为童工甚至“乐于”当童工,一定说明我们的社会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至于问题该如何妥善解决,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种考验。

“理解常熟童工现象”是一种伪正义

常熟童工事件爆发后,舆论在高度关注的同时,也隐约呈现出一种“分裂”的态势。不少人认为,这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孩子,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劳作,有被欺凌的风险,但至少,他们的生存状态、经济收入、发展前景,要远远好于老家的日子,所以,应该更宽泛地看待童工,不要一味“喊打喊杀”,甚至不妨修改下童工的年龄标准,让更多十四五岁的孩子能够合法地工作。

从生存的角度审视,这种观点当然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毕竟,单纯从收入与生活境地来看,一个月一两千元的工资,不管对贫困少年还是对他们的家庭而言,都是笔不小的收入。然而,这样的现实哲学,并不意味着曝光童工现象就成为一种“不正义”,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修改童工的年龄标准。

众所周知,法律上的成人定义是年满18周岁,而童工的界定标准是16周岁,也就是说,法律已经留存了两岁的冗余空间,如果年龄再下探到15甚至14周岁,显然非常荒唐。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明白,18岁虽然法律上已经成人,但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习惯于将这个年龄的人称为孩子,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生活经验,他们都还有所欠缺,更遑论14、15、16岁的少年?

而且,特别要指出的是,媒体报道针对的是雇佣童工的小作坊主,抨击的是雇佣童工的现象,与这些孩子返乡后如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