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伽利略科学小故事


篇一:《伽利略的小故事》

伽利略的小故事

伽利略出生于1564年2月15日,是意大利比萨人。他是17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24岁便做了数学教授。他生平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撰写了《流体力学》、《对话》等。

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件伽利略的感人故事。

一天,伽利略对他的学生们说:“下个礼拜,我要做一个实验。”同学们不解地问:“做什么试验?”“我要请学校的全体师生,还有比萨的全体公民来观看这次实验,让大家一起来为我做见证。大家会看到,两个大小不等的铁球,会同时从高处落地。”这一天终于到了,伽利略满怀兴奋地登上比萨斜塔。试验开始了,他大声说:“请大家看清楚我手里的这两个铁球,一个一磅重,一个十磅重。如果有人不相信,可以亲自上来掂一下,看看是不是属实,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铁球落地的时间。”伽利略伸开了手擘,两个铁球,从高空坠落而下,瞬间之后,同时落地。计时的学生大声惊呼:“时间相同,没有丝毫差别。”就这样,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

关于伽利略的故事还很多,有时间我还会讲给大家听的。他做出的贡献,让后人们无限地景仰,他的伟大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他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天地。让我们为曾拥有这样的伟大科学家而骄傲吧,让我们踏着伽利略的足迹,继续探索科学的的奥秘吧!

陕西延安子长县瓦窑堡小学四年级:薛书雅

篇二:《伽利略小时候的故事》

伽利略小时候的故事

伽利略 (1564~1642) , 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发现了摆动定时性定律, 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发明了比重秤、空气温度计, 发明了枷利略望远镜, 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

枷利略从小多才多艺.他会画画、弹琴, 非常喜欢数学, 会制造各种各样的机动玩具.他本可以成为一个大画家或者大音乐家.

但是, 他更爱自然科学.他的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他老是问父亲, 为什么烟雾会上升?为什么水会起波浪?为什么教堂要造得顶上尖、底层大?长大以后, 他的疑问就更多了.他深入钻研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常常陷入沉思之中.他想,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并没有经过证明, 为什么要把它们看作是绝对真理呢?

伽利略少年时代提出的许多个为什么, 后来都由他自己找到了答案. 在伽利略的故乡比萨城里, 有一座既庄严又华丽的大教堂.一天下午, 伽利略来此参观.一个司事开始给一盏油灯注满油, 把灯挂在教堂的天花板上, 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间来回摆动.伽利略看到, 吊灯开始以一个很大的弧度摆动着, 弧度变小时, 摆动的速度也变慢了.他觉得链条的节奏好像是有规律的, 虽然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但吊灯每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似乎都一样长.没有钟表, 他用右手按住自己的脉搏, 默默地数着吊灯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他发现, 吊灯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确是相同的. 伽利略心里突然一亮, 他想到: ”亚里士多德说过, 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长弧快些.亚里士多德是不是弄错了?”他回到家里找来材料, 做了

几个摆.他把短摆挂在屋子里, 长摆挂在大树上, 然后精确计算一个摆从弧的一头运动到另一头所花的时间.实验结果证明, 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由绳子的长度决定的, 不管摆的重量如何, 与振幅也无关.

但伽利略还有些不明白.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 物体从高处落下时, 速度是由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 下落速度也越快.但是, 摆不也是从高处落下吗?为什么只要摆的绳长相同, 摆落到最低点的时间都相同, 而跟重量没有关系呢?{关于伽利略科学小故事}.

他决定到比萨斜塔上进行下一步的试验.他发明了一个小机关, 只要一碰按钮, 盒中的物体就能同时落下.试验的一天, 他让学生们拿着盒子站在二层、三层、五层及塔顶窗口, 他发出了信号, 二楼的学生打开盒子, 把一个1 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0 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塔上落下.这样一层一层地试验, 每一次试验下来, 不同重量的铁球都同时到达地面.

著名的比萨斜塔成了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理论的历史见证者.

篇三:《伽利略勤学好问小故事》

伽利略勤学好问小故事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论,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关于伽利略科学小故事}.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伽利略名言

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 伽利略

追求科学,需要有特殊的勇敢,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 —— 伽利略 生命犹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 伽利略

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 —— 伽利略 科学不是一个人的事业 —— 伽利略

真理不在蒙满灰尘的权威著作中,而是在宇宙、自然界这部伟大的无字书中 —— 伽利略

世界是一本以数学语言写成的书 —— 伽利略

篇四:《伽利略的小故事》

伽利略出生于1564年2月15日,是意大利比萨人。他是17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24岁便做了数学教授。他生平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撰写了《流体力学》、《对话》等。

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件伽利略的感人故事。

一天,伽利略对他的学生们说:下个礼拜,我要做一个实验。同学们不解地问:做什么试验?我要请学校的全体师生,还有比萨的全体公民来观看这次实验,让大家一起来为我做见证。大家会看到,两个大小不等的铁球,会同时从高处落地。这一天终于到了,伽利略满怀兴奋地登上比萨斜塔。试验开始了,他大声说:请大家看清楚我手里的这两个铁球,一个一磅重,一个十磅重。如果有人不相信,可以亲自上来掂一下,看看是不是属实,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铁球落地的时间。伽利略伸开了手擘,两个铁球,从高空坠落而下,瞬间之后,同时落地。计时的学生大声惊呼:时间相同,没有丝毫差别。就这样,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关于伽利略科学小故事}.

关于伽利略的故事还很多,有时间我还会讲给大家听的。他做出的贡献,让后人们无限地景仰,他的伟大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他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天地。

篇五:《伽利略的故事(摘录)》{关于伽利略科学小故事}.

伽利略的故事

解说员的开场白:

有一些伟大的问题自人类智慧曙光初现就一直困扰着我们:宇宙是什么?我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世界由什么组成?我们寻找答案的故事正是科学的故事。通过人们不懈的努力,科学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关于看待我们自己的方法,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成就,科学的成果,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我们是如何来到这个现代世界的呢?答案带来的惊喜超出你的想象。科学的历史常常告诉我们一系列“灵光乍现”的时刻。事实上,权力、激情、竞争乃至瞎猫碰死耗子等等都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中,将对科学是如何发生的提出新见解。这是一个历史如何创造科学、科学如何创造历史以及观念又如何创造整个世界的故事。这是一个权力、证据和激情的故事。 正文:

现在,你仰望夜空的样子和老祖宗一模一样。科学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人造光,然而不幸的是,它却掩盖了宇宙的壮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贸易中获取了诸多财富。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宫廷吸引着天才和野心家。这里对于像伽利略这样的人来说是完美的所在。此时的他有远大的抱负,但是他是一名人到中年的带着三名私生子的数学教授而且前途渺茫。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在一次伟大的坠落中平步青云。

这始于一名不速之客。在1609年的7月,伽利略得知一个陌生人要来威尼斯展示他的新设备叫做“荷兰窥视镜”。此物可以使远处的事物看起来很近。如果哪座城市会为此装置感到欢欣鼓舞的话,那非威尼斯莫属。因为威尼斯依海而建,那么受到的侵扰也常常来自海上,一个能提前预警敌船来向的装置就显得价值连城了。

伽利略意识到了望远镜的潜力。他也认识到如果想以此赚钱的话,就得先下手为强。伽利略必须先于陌生人做充足的准备。那意味着他要亲手设计和制造一台出来。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与一次随后的逛街购物有关。在他的购物清单上,居然清楚的写着:“为儿子买鹰嘴豆和拖鞋”。不过,他还写了“玻璃,弹丸和一个长通管”。这些正是做窥视镜的原材料,后来这个装置被命名为“望远镜”。

出产镜片最好的地方是木诺拉岛,要穿过一座湖。这里有一群能工巧匠,他们被禁止在威尼斯谋生。他们的技艺可以使镜片像水晶一样清澈透明。这样的镜片让伽利略制造出了了不起的高质量光学望远镜。

1609年秋天,伽利略开始自己打磨镜片。通过测试不同的镜片和不同口径的弹丸,他可以制造出6到20倍的镜片了。真是难以想象像伽利略这样的数学家愿意干这种粗活。不过这也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一个重要趋向,人们已经不仅仅只满足于理论推测,他们要做出仪器来亲自测试。事实上数学教授伽利略自己打磨镜片才是真正的意义重大。学者与工匠的亲自参与是推动欧洲科学的关键动力。

伽利略得到了最新的镜片,然后用一套工艺来反复试验,计算出它们最大放大率与最小放大率之间最理想的距离,然后他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新的窥视镜。最厉害的是仅仅是在听说了窥视镜几星期后就很快自己做出了升级版。他邀请了一些威尼斯的权贵,带到塔顶,然后用他的新式窥视镜远望大海。威尼斯人非常识货。现在你能比肉眼提前两个小时看到船了。伽利略时来运转。然后,他把望远镜用在了天文学上,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关于伽利略科学小故事}.

他的望远镜为宇宙学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据进一步支持着日心说。他每个夜晚都观察星相。他的绘图不仅仅只是精确,而且还富有艺术的美感。伽利略观测到了围绕木星运转的卫星。如果有卫星绕行星转却又不是地球的话,那是不是可以说明地球不是万物的中心呢?他的观点借由另一部文艺复兴的新发明而得到了全面发展,那就是印刷机。他把他的发现总结到一本书里,《星际使者》。难得的是,这本天文学著作文字优美、插图精致,却只涉及到一点点数学知识。事实上,它很快成为17世纪的畅销书。

出书让他出名,这也更鼓励他去做所爱的事,公开辩论与专心致志地研究。伽利略越来越坚信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现在他开始把这一观念推广到权贵阶层。这下他倒霉了,观念的变革触犯了天主教廷的权威。他们想要维持原来的统治权,最好的办法就是降服伽利略。

至1632年,伽利略的处境已经非常糟糕。他出版的一本书彻底毁了他自己。这本书激怒了大主教,并一度被禁达200多年,书名叫《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获准写这本书,但内容必须和谐。书的内容由一系列关

于宇宙的谈话组成。一边支持地心说,一边赞成日心说。尽管他起誓了,但伽利略还是旗帜鲜明的支持太阳是中心。更糟糕的是,他坚称于宗教之外另有事实存在,如他所说的,“《圣经》是教我们怎么去天堂,而不是天堂如何运转。”伽利略的意思是科学可以发现自然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在运转。此话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1633年他被带到罗马去接受审判。伽利略的故事也常常被描述为一个为其日心说信仰而对抗教廷的英雄的传说。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伽利略的审判确实是关于谁拥有阐释天堂的权威。伽利略被判有罪。判决打到了他。衰老,病痛,因有罪而被羁押,都使他心情沉重。伽利略在位于佛罗伦萨山脚下的公馆里度过了大部分时光。讽刺的是,对《对话》的禁令却使得这本书在其他国家得以广泛传播,人们以得到这么一本书而疯狂。

这是人类思考的时刻。我们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只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上的居民罢了。限制伽利略言论的努力全都失败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欧洲的所有受教育阶层都接受了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

这并不是某个天才的灵感乍现,而是一系列证据收集的结果。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的赞助;泰科,开普勒,以及伽利略等不同人才的通力合作;技术革新也是重要因素,通过望远镜收集的原始数据,然后借助印刷机的力量使知识迅速传播。

当你想到它,它已历经了几乎一个世纪,从哥白尼宣称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到伽利略被审判,然后日心说最后终于被广泛接受。当你看着点点星光,你会觉得先哲们的理念一夜之间改变了一切。好吧,这种想法近乎于一个神话。所以说,没有什么突然的变故。在科学上常常是随着腐朽观念的人慢慢的终结,新一代的人则有不同的看法。

五年级四班 唐湘川

篇六:《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1564年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就在著名的比萨斜塔旁边。他的父亲是个破产贵族。当伽利略来到人世时,他的家庭已经很穷了。17岁那一年,伽利略考进了比萨大学。在大学里,伽利略不仅努力学习,而且喜欢向老师提出问题。哪怕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他也要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弄个一清二楚。

眼睛盯着天花板

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

失学了就努力自学

家庭生活的贫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离开大学。失学后,伽利略仍旧在家里刻苦钻研数学。由于他的不断努力,在数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比重秤,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固体的重心》。此时,21岁的伽利略已经名闻全国,人们称他为“当代的阿基米德”。在他25岁那年,比萨大学破例聘他当了数学教授。

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700多年前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伸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制成了第一架望远镜{关于伽利略科学小故事}.

哥白尼是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经过40年的天文观测,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地球是一个普通的行星,它在自转的同时还环绕太阳公转。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1608年6月的一天,伽利略找来一段空管子,一头嵌了一片凸面镜,另一头嵌了一片凹面镜,做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天文望远镜。实验证明,它可以把原来的物体放大3倍。伽利略没有满足,他进一步改进,又做了一个。他带着这个望远镜跑到海边,只见茫茫大海波涛翻滚,看不见一条船。可是,当他拿起望远镜往远处再看时,一条船正从远处向岸边驶来。实践证明,它可以放大8倍。伽利略不断地改进和制造着,最后,他的望远镜可以将原物放大32倍。 证实哥白尼的“日心说”

每天晚上,伽利略都有用自己的望远镜观看月亮。他看到了月亮上的高山、深谷,还有火山的裂痕。后来又开始观看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银河是由许多小星星汇集而成的。他还发现,太阳里面有黑斑,这些黑斑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他断定,太阳本身也在自转。伽利略埋头观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在围着太阳转,而太阳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恒星,从而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著名的《星空使者》。人们佩服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篇七:《科学家小故事》

科学家小故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

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金冠之谜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 “尤里卡”

(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