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建设,学习感悟分享


篇一:《学习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学习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吴水莲 2012.9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让他们在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同时,致力于科技兴国、创新为民,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必然选择。其主要措施包括: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根据国家规划,制定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艺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依托重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力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重点领域科学家参加国际科研计划、学术交流。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

在人才管理上,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坚持用法制保障人才,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规划纲要着眼于从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选拔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

可以预见,随着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将迎来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正确把握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篇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人才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浅谈建筑企业中人才的不可替代作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心得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是百度中对“人才”这一名词的诠释。

周文王尊贤礼士,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不少经典故事流传至今,说明中华民族有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人才工作做了很多论述。通过学习,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谈谈人才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国家尚且如此,企业的长足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人才的竞争。在社会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脑力劳动也好,智力劳动也罢,拥有优秀人才的企业,其必将长足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尤其要大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运用好人才,才能为企业持久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和有力保障。当前,国家对于人才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招才引智已经成为各行各领域领导开口必谈的一项工作。然而,人才工作是一个并不好做的工作。各级各类人才的发掘、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是科学庞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究竟怎样做才能让各类人才“望旆来归”,从而达到“群贤毕至”的状态呢?下面几个典故就足以说明问题。

“千金买骨”——招贤纳士的风投哲学

《战国策 燕策》上讲了一个故事,说古代一位君王遍求千里良驹,让大臣们去想办法弄,其中有一位大臣不惜出资五百金,买了一副千里马的尸骨回来,不解其意的君王大怒,认为这个大臣不会办事,故事的结局是大臣出千金买骨的诚意广为散播,最终让这位君主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真的千里马。故事的精髓{人才建设,学习感悟分享}.

在于花五百金买千里马骨骸这个情节上。这个情节透露给我们两个信息:一是招徕人才不能凭空喊,必须舍得投入;二是求才不能是叶公好龙,必须体现出求才若渴的真正诚意。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企业的资信、实力、技术人员的丰富经验都是构成企业在建筑市场经营活动的必要要素。技术人员水平的高低,不但是构成企业资质等级的要因,也是对建筑产品质量的智力支撑。建筑企业可以通过招聘会等途径,招贤纳士,招募优秀人才,通过公平、合理的待遇,为企业的运转随时更新血液。

“三顾茅庐”——事业留人的软实力打造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人们将这个典故奉为礼贤下士的经典。刘皇叔三顾求贤的“诚意揽才法”也成为人才招聘者纷纷效仿的套路模式。刘备三顾茅庐之所以能够请出诸葛亮出山相助,打动孔明先生的关键并不在刘备三顾隆中的过程,而是刘备准备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宏伟事业愿景。正是这个愿景让诸葛亮看到了其发挥作用、体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加之刘皇叔诚心一片的催化剂效应,最终才成就了这番佳话。在人才引进的低端层面,可能更注意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强调要用优厚的物质条件和真诚的心打动人才、吸引人才,却忽略了事业留人的打造和准备。给予优厚的待遇都是有限的,因为金钱的多寡是可以衡量计算的,能提供的待遇终究有个底线,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建立感情联系也是有限度的,人才与引进方的关系,说到底首先还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务合同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关系基础之上才有的伦理情感关系。待遇你能给的,别的地方别的企业别的雇主也能给,甚至翻番加倍;感情你能打动人,别人也非冷血动物,你能当贴身管家,我也会保姆服务。只有事业发展是可持续的、他人很难复制的资源,成为持续吸引力的决定因素。有的时候,物质条件等硬件条件差一点,但有让人才可以足够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有他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事业,最终还是会选择留下。正如海尔创业初期,张瑞敏对同伴说:海尔不能给你很多,但在海尔你就会有拥有创业成就梦想的激情。“与君携手、共谋大业”,这种机缘与幸福,作为人才,足矣!

在市场经济下,建筑企业优秀人才不再是固定于一个企业的螺钉,更像一个流动的音符,那里适合发展,就可以在哪里唱响美妙的乐曲。企业不再是单向选择员工,员工也有了选择企业的自由。待遇也不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唯一力量,存在感和成就感也是员工决心在企业奉献的理由。

“西邻五子”——人岗匹配的用人理念

《经野子内幕》中西邻五子的典故,说西边邻居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老实,一个聪明,一个瞎,一个驼背,一个瘸。于是西邻就安排让老实的务农,聪明的经商,瞎子卜卦(算命),驼背搓麻绳,瘸子纺线,结果五个儿子各得其所,都不用为衣食发愁。以现代眼光来看,西邻真可称得上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他为其每个儿子所进行的人生设计和岗位安排可谓精妙。很好的做到了扬长避短,尽可能的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将最合适的岗位安排给最适合的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人皆可成才,天下没有废品,只不过你放错了地方而已。大诗人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但要想将人才用好、用活、用出效益用出质量,就是大学问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人岗相适、人岗匹配。

建筑企业岗位设置齐全,企业在安排员工岗位时,不能因岗位安排人,而应该考虑员工的综合素质,扬长避短,将每一个人安排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上,做到人岗相适、人岗匹配,这样才能取得双重收获。

“萧何月下追韩信”——高端引领的带动效应

萧何月下追韩信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了。韩信是帅才,是带兵可以“多多益善”的指挥人才。所以,当刘邦误认萧何也要逃跑背叛自己的时候,萧何解释说是去追韩信去了,刘邦一听就大怒:“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因为在刘邦看来,韩信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罢了。但萧何却认为韩信是“国士无双”的顶尖人才,刘邦其他部下各自奔逃几个都无所谓,唯独不可错过了韩信这样的高端人才,他一走损失就大了。事实也证明了萧何的眼光,有了韩信的辅佐,刘邦最终成就了霸业。

顶尖的高端人才总是稀缺资源,而且是能够起到决定性、变革性作用的人力资源要素。江西的新余市,自从引进了赛维集团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之后,彻底改变了新余的产业结构,让光伏产业成为新余的支柱产业。新余的经济腾飞,经验就一句话:引进一个人才,落户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最终打造一个产业集群。这中间,引进一个领军人物就成为腾飞的基点。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觉得建筑企业中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时刻存在本领紧迫感,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才能被社会接受。

学习使人进步,通过不断学习,在工作中进步,具备“人才”标准,才能在建筑施工领域崭露头角。

篇三:《班组建设学习感悟》

权变领导学习感悟

通过这两天跟翟老师对权变领导的学习,对领导这个角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领导不是一个静止的,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活动,是一种艺术,是识别、选拔、组织人员,指挥他们按照既定决定行动的过程。什么样的领导带领什么样的团队。对员工的状态的分类,对状态的识别,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分类管理。对于不同时期的员工要区分管理,我就说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对于R1新进员工:主要讲解公司的规章制度,对各项工作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给其进行全面的辅导,使其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对于R2入职时间不长的员工,基本的工作技能都撑握,但一些高难度的工作还不能胜任,其工作积极性有所降低,这样的员工要多听其内在想法,多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对错的工作方法要及时的订正,且做好思想工作,提高工作热情,要逐渐的提高工作难度,以便逐渐提高对高难度工作的熟练层度,促进快速成长。

对于R3入职时间长的员工,其工作技能全面熟练撑握,但是工作情绪有些不稳定,特别在我们公司这样的员工基本都是90后和00后,其个性张扬,与管理者之间存在理念的不同,对这样的员工要对其工作成绩进行肯定,对好的工作方法认可,为其制定工作目标,要多进行鼓励,同时也要了提高对工作热情,让其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对于R4工作时间长,工作热情高的员工,要让其参与到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要多看方法,多听意见,少说少解释,让其培养新员工,充分发挥工作热情,这是公司的中坚力量和公司的财富,是公司发展的基石。

我们公司员工的知识层次越来越高、越来越有个性,而且大多数都是80后和90后,传统的“管理”往往是无效的,最好的解决之道是“给每个人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个人学会自我管理,同时领导者要善于把他们组织起来,打造一个具有自我驱动力的团队,从而实现从“火车头带动整列火车”的运行模式到“火车的每节车厢和每个要素都驱动火车前行”的模式。

对员的准备度要撑握好,要是不论任务内容如何,也不论员工的准备度如何,对同一个人始终采取同一种领导方法,必然导致领导者影响力下降。要与员工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共赢。特别是不能把领导不能放在员工的对立面,要时刻记住领导者是团队的一员,不是高高在上,是平等的关系,这样才能与员工更好相处,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的建设我们的腾达。培训的目的不是让全部去了,听了签个道,会后写一个感想就完,要实实在在的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听的好,说的好,写的好都不如做的好。要让培训发挥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把学到的、听到的用到工作中去。{人才建设,学习感悟分享}.

紧固件研发:张金涛

2014/8/29

篇四:《国际大都市视野下的人才建设讲座心得体会》{人才建设,学习感悟分享}.

讲座《国际大都市视野下的人才建设》心得体会

早在2001年朱镕基在上海考察时就指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实施人才战略。这是增强上海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切实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特别要十分重视发展高科技。要重点开发信息、现代生物与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并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结合,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上海在新世纪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个关键环节,加快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就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要花大力气培养和聚集优秀人才,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和改善生活环境,努力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新机制。特别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建设与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重点培养和吸纳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为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我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个是经济全球化与人才的国际流动,第二主要国际大都市的人才战略,第三,上海人才发展的形势与国际人才高地战略,第四,关于浦东建设国际人才特区的设想。四五年前,中组部开始研究中国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当时国家层面已经感觉到中国要主动一点,当时我们开始关注了。{人才建设,学习感悟分享}.

关于经济全球化与人才的国际流动。我们现在考虑上海人才战略也好,发展问题也好,我们始终要放在国际大背景里面,为什么这么说,十年前,我们上海引进人才说到底重点在引进内地的,长三角周边,我们周边的人才,这样做一个是并不能满足我们上海国际化的需要,第二,内地周边省市很有意见,西部好不容易把人才拿回去了,我们的政策一出台又把他拉到上海来了。后来我们上海在人才问题上逐步的跟国际看齐,这个看进入21世纪越来越需要往国际看,不要

往内地看,重点看国际上,因为我们越来越国际化,而这个国际化,当时我们就感觉到碰到一个什么难题呢?上海本土的人,外文水平再高你叫他到国际上去两眼一抹黑,为什么那么多国企冲出去一个死一个,因为没有人,市场也不知道,法律条文也不知道,行业也不是很清楚就冲出去了。真正我们要走出去必须要从国际上引进人,国际人才,而不是国际化人才,国际人才和国际化是不一样的,在外资企业工作几年,英文比较好也是国际化,能跟外国人直接交流几句话也叫国际化了,国际人才有明确的定义,就是外籍,或者是中国籍,但是在国外工作过,学习过比较长的时间,国外很多东西比较熟悉的这种人才,这些人才在哪里?这些精英都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发达国家,特别是世界城市,所以我们越来越关注世界城市的人才情况,我们看上海的城市发展要放在国际大背景下看,国际人才流动的大背景下看,我们在考虑我们自己的人才发展的时候,也要放在经济全球化,人才全球流动的大背景下来看。

人才国际化流动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往发达国家流,甚至好的护士也流过去,保姆他们也需要。那么多的流动当中,因为我们现在在中国接触很多的是一到美国就变成定居了,加入美国籍了,到了日本也是这个情况。实际上这在整个国际人才流动当中,移民当中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是暂时性的流动成为人才国际化流动的重要类型,它比长期定居这个类型更突出,人口占的比重更大。人才国际化流动的方向基本与创新性产业的国际化集聚区域一致。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到美国去,到日本去,他还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流动方向的,比方说在美国,纽约,包括西海岸的洛杉矶,硅谷一带特别集中,为什么?高端的,新兴的产业在那些地方集聚,跟着产业走,这些人才在美国学的都是前沿的技术,前沿的产业,他们只能在那个区域里工作,是完全对接的。人才国际化流动具有燕形模式的特征,产业转移的理论说明,主要是日本人总结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因为在日本,从最初50年代设备也没有,各种制造业没有这个基础,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为了发展先发展纺织业,先进设备,进面料,进技术,在日本加工再出口。网罗、吸引人才已经成为众多国家提升竞争力的基本国策。

关于上海人才发展形势与国际人才高地建设,上海提到国际人才高地,北京也开过会,人才国际化,提出了这么一个大的思路。我们最近研究的时候,作为一个背景就需要把握整个上海未来发展的大格局,面临新形势,全国出台以后上海马上紧跟着做了,现在也有了一个初稿。上海人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有两个大背景,可能在座的各位不一定很熟悉,这涉及到上海地方,一个是去年国务院有一个文件,关于上海金融、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文件,这个很重要,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四个中心,提了十五六年了,但是从来没有得到过以国务院文件下发的,去年这个文件上海还是很兴奋,缺了两个中心,本来应该是三个,还有一个国际贸易中心,金融、航运肯定是为贸易服务的,于书记到上海不太熟悉情况,材料来不及准备,就先报了这两个,国务院就批了两个,再要批就难了,不可能老是给上海批。但是我们现在抓紧研究国际贸易中心,本来也想报的,但是现在中央领导人顾不上了,顾世博会了。

这个里面定位是比较清楚的,原来是好高骛远的,有一段时间提的很高,要变成世界级的,跟纽约一样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个有点胡说八道,不可能的。现在比较现实,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与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制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另外长三角的文件当中,也是国家发的文件,2008年发的,对上海提出了关键要发挥龙头作用,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国家的正式文件里提世界城市是在这个文件里,原来没有提过,原来上海不太提,一直叫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现在从2008年开始提世界城市,今年对接上来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文件,对上海是很鼓舞人心的,我们上海自己的战略定位是得到国家认可的,是国家战略,去年批了那么多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国家战略,这是可以想像的,可以创新突破的,尽管中央没给你什么钱,也没给多少具体政策。

上海今后要发挥作用,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我在上海有不断的人才输送给他,他可以跟着企业出去,让上海变成我们世界城市的总部基地,指挥中心。现在确实是这样,我们确实面临着找不到这样的人才,这个人才绝对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能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痛苦。我们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过程

当中,人才的国际化非常关键,这个国际化绝对不是学几句外语,当时我们跟上海在讨论“十二五”规划,都是引进规划,引进人才,激励人才,或者是培养人才。后来我们组织部长听进去了,那么多计划里,怎么没有把学生派出去的留学生计划,现在国家教委不太做这个事情了,都是靠自费,很多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学生,读书很好的学生往往家庭条件不怎么好,现在都没有资助计划了,这些学生出不去,但是他们很优秀,我们上海要有这个计划,要有计划的把这些学生送出去,当然也是有计划的回来,呆五年,呆十年,十年以后回来好用。原来都没想到,怕这个钱打水漂,但是人才的作用是潜在的,投资人才最好投资。

篇五:《骨干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学习心得》

骨干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文件学习心得

白锦川

3月13日下午,我系在逸夫楼213会议室举行我院骨干院校建设评估和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文件精神学习。会上,许兴兵副主任宣读骨干院校建设验收和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评估文件。介绍了我院第二轮评估的意义、指导思想与评估方式,重点剖析了评估指标的内涵,介绍了我院的评建工作思路,对我系教师提出了希望与感召。一要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轮评估关系到学院生存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学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关系到学院在同类院校中的地位的确立。

为了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而指导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包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由此,我认识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着力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

我认为要正确面对此次两个评估,一要学好文件,把握好精神实质,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 需要通过高校中设置的各个不同专业来组织实施。因此, 对高等学校所设专业的实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评估, 由此来加强专业建设, 对于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二要强化责任意识,{人才建设,学习感悟分享}.

责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