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中作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一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曹操除了说这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还能说什么?也只有这句话能表达曹操当时的心境。一切在情理之外,而在现实的环境下,一切又在情理之中。所以说单纯的情理只是虚幻,只有在现实下的情理才是真实的。曹操是灵活的,符合现实的,成就霸业。陈公抱着虚幻的情理,空有一身本事死于乱世之中

第二篇:《宁教我负天下人》

学号:101206235 姓名:张俊丽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固知不义而杀之者,盖不欲见负于人也。

知而杀之,不义也,然非若此,霸业安可归于无命者乎?

孟德若曰:夫乱世之英雄,常以非常之心而谋非常之事。人负我则命不见保,我负人而得以全身。固宁我负人,毋使人负我也。

治世之能臣岂不知仁也?然逢乱世之秋,安身立命以仁为大害也。

值群雄并起之时,乱盗丛生,风声鹤唳,是人安得不疑乎?一时之恶,而免遭后祸也。

当社稷倾颓之际,狂贼恣虐,草木皆兵,是人安得不虑乎?一念之仁,而反为所戮矣。

是故仁害命,恶安身。岂人皆有是险心耶?枭雄独有之哉,当非常之世,不以小节而拘大事也。

向夫差败勾践于夫椒,信馋而释之。勾践返国,其后乃有三千越甲吞吴之举。惜乎,夫差以乘胜之状许败军之事,以致身死人手。吴国既灭,勾践杀宰嚭,以其虽有助越之功,而无忠君之心也。此岂宰嚭之过乎?忠信如文种者,人或谗之,亦不免于难矣。或曰:狡兔死,走狗烹。不过若此耳。勾践心险如是,故称霸于春秋。

昔项王宴沛公于鸿门,迟疑而纵之。沛公得脱,其后乃有四面楚歌围困之势。恨矣,项籍以一时之义著纵虎之患,以致自刎乌江。项楚既亡,高祖杀韩信,以其虽有开国之功,而无事君之心也。此岂韩信之罪耶?有功如韩信者,王畏其能,亦难脱于罪也。或曰:敌国破,谋臣亡。不亦若此乎?刘邦意恶若此,故立汉于秦后。

夫差活其命,文种复其国,此皆大义也。勾践不可谓不知也。知而故杀之,其为先发而制人也。

项籍纵其志,韩信成其业,此皆大恩也。高祖不可谓不明也。明而故罪之,其为防患于未然也。

枭雄负人,而功成于不义。

英雄重义,而义陷于败绩。

方今天下滔滔,九州烽火,类春秋而似战国,有心于天下者,必不择法而取之,负人乃枭雄得天下必为之途也。

第三篇:《《三国演义》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结合相关信息,交流讨论对历史英雄的理解。 【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元末明初小说家,戏剧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了解作品】

一、简介: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才写成部影响巨大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公元一八四年黄巾起义开始,到二八O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帝王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二、中心思想: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一个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认为蜀汉是正统的,曹魏是篡逆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反陈寿《三国志》的结构篇幅。在《三国志》中,魏志最多,三十卷,蜀志最少,只有十五卷。而在一二O回的《三国演义》中,其中一O四回讲的故事,都涉及到蜀汉。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是坏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以批判为主。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军西川(即四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而曹操诡诈残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军事意义

海林林业一中 高二学年语文组 《三国演义》学案 编者:谷长春 2011-2-24 《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决定于主观指挥是否正确于是。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败而归。实在是指挥不当。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 陵之战等,都写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后来,农民起义的将领们把 《三国演义》当作军事教科书来学习、运用。

《三国演义》中,有关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读者从中也将获益不浅。

四、文学影响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自罗贯中把三国历史写成小说以来,文人纷纷效法。各取中国历史一段,写成各种历史小说。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明代比较有名的历史小说,就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演义》、《说唐》、《精忠传》等等。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近几年出版的《五千年演义》等,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国演义》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涉及历史之时,原则上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则,就不是历史小说了。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三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已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毕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交流讨论】

1、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

2、你知道哪些英雄传奇人物,最感兴趣的是谁?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学习目标】

1、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重点欣赏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4.结合曹操这一形象,了解《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 【知识链接】

1.节选以前的情节

本课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密诏董卓进京。十常侍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略无忌惮。后吕布杀丁原而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2.节选以后的情节

接下来是第五回,标题是: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后,陈宫弃他而去。他遂连夜到陈留,找到父亲,细说前事,并想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他听从父亲劝告,置办酒席,拜请卫弘到家,说明意愿,卫弘慷慨相助,曹操非常高兴,于是先发矫诏,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很快,袁绍离开渤海来与曹操会盟,十七镇诸侯也先后起兵响应。此时,刘备也弃去县令之职,带关羽、张飞前来。曹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共推袁绍为盟主,准备进兵,讨罚董卓。三国历史前奏由此揭开。 【节选部分赏析】

课文一共包括两个情节:刺杀董卓未果;逃亡途中杀死其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全家。而这两个情节,恰恰反映了曹操性格的两个方面:既“雄”且“奸”。

王允得袁绍书,苦无良计,诈称生日而邀旧臣于家中相聚。相聚之时,正当众臣为董卓谋位相对而泣,“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这人是谁呢?正是曹操。他说些什么?说得有无道理呢?“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质问时,他又慨然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曹操先“笑”众人无计,再凛然说出自己的打算,难道他早就有杀董卓之心?曹下边的答话,不仅让王允及众臣疑窦尽开,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英雄豪气:“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这段话,既显示出曹操的识大义,有谋略,又表现出他的勇猛与胆识,是描绘曹操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接下来行刺未遂,但前边一席话已将他过人的胆识、超人的谋略表现无遗。

曹操行刺未成,开始逃亡,但天意不亡曹,所以他虽途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所获,县令陈宫却“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董卓弄权不得人心,一方面也是因为曹操一席话让陈宫感到他的英雄志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既表壮志未酬,又显其视死如归之概,让人闻之动容。“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何等忠义之士,身处窘境,仍然身系国家安危。曹操当年风发之义气于此可见一斑。以上是写他英雄的一面,识大义的一面。

但曹操自幼又有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在选段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像父辈一样细心周到地款待匆匆而来的曹操与陈宫。但曹操呢?他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乃出”,已心存疑惑;待见到伯奢言买酒“匆匆上驴而去”,疑心更重;直到听到磨刀之声,马上变了脸:“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拔剑而入,杀死了伯奢家人。让人更觉残忍的是,他明明知道杀错了人,当再见盛意相邀的吕伯奢,竟连伯奢也杀了以绝后患。当陈宫指责他不义时,他竟堂而皇之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此残忍、自私的自白怎能不让人切齿痛恨呢!

欣赏这个选段,要较多地注意其中的语言描写,通过曹操自身的语言解读他的思想性格。

【概括延伸】

《三国演义》在演绎历史的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仁义的刘备,忠勇双全的关羽,乱世奸雄曹操等。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有几点值得称道处。

其一,抓住特征,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勾勒,使其神采毕现。比如写外貌,刘备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关羽是“髯长三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张飞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如此略去外貌取其精神,突出了人物的主要特点。

其二,抓住人物活动中最富有特征的细节,描绘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曹操军粮告竭,正在焦急之际,忽报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此时,曹操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是“跣足出迎”“先拜于地”,好似仁爱而谦恭;但是当许攸问他军粮情况时,他却一再隐瞒,不肯以实相告,则又昭示出他奸猾狡诈的一面。

此外,对比、夸张、烘托等手法的运用,也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增光添色不少。

《三国演义》学案(第三课时)(教师用)

《青梅煮酒论英雄》补充

曹操煮酒问英雄,刘备出于安全考虑,顾左右而言他,遍撒“英雄帖”,单不说在座两位真人。曹孟德忍不住一揭谜底——“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玄德闻言大吃一惊,手中筷子不觉落地。时值雷声大作,于是从容拾起,自言自语:“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听了解释,“操遂不疑玄德”。

今重读此回,不觉有了新发现:刘备是惊中有喜,曹操乃大智若愚。

刘玄德闻言吃惊,有点儿惊惧,害怕对面有权有势的曹操控制或加害寄人篱下的自己独享天下;也有点儿惊喜,一者,获得曹操大英雄的肯定,受宠若惊,因为快乐而“筷落”;二者,感到与自己看法完全一致,英雄所见略同,遇到知音而高兴。相对来说,惊喜多于惊惧;不然,他不至于回家后还眉飞色舞与弟兄分享一通。

曹操大智若愚。以他的才智,不大可能看不出刘备对“惊态”的掩饰。书上亦可见端倪。当时,“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见到赶来“护驾”的关张,“操笑曰:此非鸿门会„取酒与二樊哙压惊。”曹操的笑、“压惊”的话都别有深意,只是不愿点破罢了。那么“操遂不疑玄德”呢,也没有错。但它的意思不是“孟德听信了玄德关于筷子落地的解释”,而是“曹操因此对刘备是英雄深信不疑”:如此善于随机应变,真不愧英雄。退一步说,如果曹操确实没有注意到细节,听信了“一震之威”解释,那么从刘备对英雄“唯吾尔”的结论不吃惊不推辞的表现,曹操不是同样会坚信自己的判断么?!

曹操是乱世奸雄,刘备乃天下枭雄;英雄贵相知,真英雄相惜。两人心灵相通,曹操怎么会对天下独一无二的知己随意下毒手呢?!

《普通人眼中的英雄》(补充)

李亦中:在我小的时候,我对媒体报道的英雄报道一个,崇拜一个,像黄继光,雷锋。那时候我就想成为这样的人。现在我不再这么想了,我现在觉得英雄是那些全心投入并且作出一定成就的人,像姚明。我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中国人眼里的英雄大多是悲剧人物,这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系。当代诗人北岛有过这样一句诗:“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也反映了这种文化传统。我认为雷锋只是媒体宣传的一个英雄。

邹云:我认为英雄是那些事业成功又愿意救济别人的人,即事业成功,道德高尚的人。我觉得成龙是一个典范。他长期以来,竭尽自己的力量,包括名气和金钱,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救助穷人。相比之下,我认为刘翔和姚明还算不上是英雄,因为他们据我所知没有参加很多的公益事业。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越来越多了。

谭雯雯:我初中的时候有了英雄的概念,周恩来和撒切尔夫人都曾经是我眼中的英雄。我认为英雄是那些做出巨大贡献又品格高尚的人。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最能代表我心中的英雄形象。雷锋不是英雄,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好人而已。( 供稿/ 《北京周报》杂志)

第四篇:《曹操献刀详细教案2》

《曹操献刀》教案

焦作一中 崔新

教学目标

1.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赏细节,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发掘曹操英雄中“奸”的本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诵读法 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三国时期,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出现了一批赫赫有名的铁血英雄,传扬了一种轰轰烈烈的生命理想,可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就是历史啊!然而,那些人,那些事,又在文学的世界里丰满、鲜活起来。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将通过《曹操献刀》来重温那些鲜活的生命。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并将学习目标标注在课本上)

1.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赏细节,探究小说主题。

三、检查预习

1.《曹操献刀》中有名有姓有台词的主要人物都有谁?

王 允 吕伯奢曹 操董卓

陈 宫

2.用一个词概括曹操的形象。(学生会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定位:褒或贬。)

四、分析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形象{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由学生预习作业对曹操的评价入手,先来分析曹操的“奸”。

(一)在《曹操献刀》中,最能表现曹操奸诈狠毒的是哪一件事?罗贯中是怎么表 现曹操的奸诈狠毒的?

学生研读第4段。

明确:亡命途中,草木皆兵,误杀好人,尚可理解;知错再错,诱杀伯奢,穷凶极恶,不可原谅;面对指责,竟道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刺裸裸的无耻!

比较探究: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 孙盛《杂记》

孙盛《杂记》中的内容和文本中的内容不同在哪里?(引导学生品读“凄怆”、“宁”、“毋”,最后尝试理解翻译)

明确:凄怆——曹操已知铸成大错,愧疚难当,悲怆恸哭。

如果你写这个片段,你会选择哪一句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自圆其说即可。)

(二)探究曹操英雄的一面

杀伯奢,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冷血和残忍,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就只是一个负面的形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