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古玉


篇一:《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玉器》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玉器

篇二:《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部分器物

红山早期的玉器

红山早期玉玦

红山早期玉管

辽宁省博物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

为国内三大博物馆之一,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

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8类文物,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

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东晋人书《曹娥诔辞》,是现存世最早的楷书墨迹,有"正楷第一"之尊。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现存世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下真迹一等",殊为珍贵。唐欧阳询《行书梦奠帖》与《行书千字文》,在欧氏传世墨迹中占其二,价值非凡。《草书古诗四帖》为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传世的唯一一件狂草作品,为草书由今草向狂草演变的最早的实物例证。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其传世草书孤本,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楷书千字文》交相辉映,堪称双璧。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富丽典雅,为辽博的镇馆之宝。北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传世诸摹本中的佳构,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辽博收藏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书画作品达400余件,在海内外以数量多、题材丰富、时代分布均衡、自成体系著称,为辽博书画收藏的一大特色。 在馆藏考古类文物方面,营口"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朝阳"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及绥中秦汉"碣石宫"遗址出土文物,以辽西大凌河流域为中心的窖藏商周青铜器群及独具特色的青铜短剑类文物;以辽阳汉魏壁画墓、北票前燕冯素弗墓、朝阳隋唐墓群为代表的汉魏、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出土文物;以法库叶茂台辽墓为代表的反映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马具、陶瓷器、葬具、祭祀器等类辽代文物,,是辽博馆藏历史考古类文物的显著特色。 汉魏碑志、辽代帝陵哀册、历代货币以及明清版画、古地图等类文物,则是辽博珍藏的又一特色。其中碑志类藏品有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汉魏墓志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土的《山弈侯约图》、《竹雀双兔图》,时代明确,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残体石经、吉林集安出土的三国魏《毋丘俭纪功残碑》、辽代庆陵出土的辽盛宗、兴宗、道宗大型汉文和契丹文哀册等,是闻名海内外的珍贵铭石。在版画、古地图类藏品中,明代《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及传世珍品明代《广舆图》、《彩绘九边图》、明李应桢研制的具有经纬线的利玛窦《两仪玄览图》(世界地图)等,为明代版画舆图中的稀世名品。而辽博以所藏清末著名钱币学家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集中国古泉之大

成。

红山成熟期的玉璧及箍形器

红山早期的玉蝉

红山早期的玉镯和玉璧

围绕辽宁的历史考古和馆藏文物开展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是辽博一贯坚持的基础工作。建馆55年来,馆内专业人员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考古报告和其他专题文章千余篇,先后汇集有《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两卷。编著有关专集、专著及文物图录40余种,在国内外出版发行,其中较重要的有:《齐白石画集》、《簪花仕女图研究》、《辽瓷图录》、《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集》(两卷)、《中国博物馆丛书·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藏书法集》、《辽宁史迹资料》、《辽宁古诗选》、《辽宁省博物馆藏缂丝刺绣》、《中国书迹大观·辽宁省博物馆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高其佩画集》、《姑苏繁华图》、《明戴进禅宗六代祖师图卷》、《东北文化》、《沈阳城图志》、《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华》、《李文信考古论文集》、《国宝沉浮录》、《中国古今书画真伪图典》、《沐雨楼文集》、《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东北古代交通》、《秦汉东北史》、《鲜

卑·三国·古坟》、《高句丽古城研究》等。一些较重要的研究论著和文物保护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优秀学术成果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努力提高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不断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宣传和科研职能的工作实践中,辽宁省博物馆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恪尽职守、学有专长、著述弘富、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如曾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过和始终在辽博工作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罗福颐、闫文儒、佟柱臣;著名书画鉴赏家和艺术史家沈延毅、杨仁恺、齐子如、胡文效;著名历史与文物考古学家金景芳、罗继祖、张良才、孙作云、朱子方、闫万章、孙守道、徐秉琨、郭大顺等,目前,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在职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20余人,中级职称40余人,形成了以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

生为学术带头人的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辽宁省博物馆加快了面向社会、走向世界的脚步。在立足国内陈列展览的同时,先后组织和参加澳门地区展出,配合展览,在国外编辑出版各种文物图录和专集20余部。此外,我馆还先后主办了"第二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文字文化研讨会"、"第十三届国际服饰学术研讨会"等多次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

化艺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中,跨世纪的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已经在历史文化名城沈阳落成。新馆规模宏伟,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馆将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已任,陆续推出具有辽宁地域文化特色和馆藏特色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精品展览,不断引进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历史艺术类

展览,使辽宁省博物馆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融汇世界先进文化的知识与艺术的高雅殿堂。

红山早期绿松石鱼形坠

了数十次出国文物展览,馆藏文物先后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荷兰、挪威、西班牙、新加坡、韩国、芬兰、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及香港、

七个馆藏文物专题展主要特点为:一,视角独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二,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辽宁省博物馆互动性相融为一体,雅俗共赏;三,形式设计充分表达主题内涵,展览氛围浓郁,特色鲜明;四,功能先进,设计精到,风格独具。至2004年底,展览开放短短50天内,辽博接待了近10万余名观众,实际收入82万元,有61%的观众是免费参观,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观需求。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求知需要,博物馆推出六种讲解方式:专家讲解、一般观众讲解、定时讲解、未成年人讲解、特殊讲解、小志愿者讲解等,做到因人施讲,使不同层次的观众在轻松自然中获得知识。新馆开馆就提出了"人人皆形象、处处见窗口"的争创最佳服务要求,在每层楼都设有咨

询服务台,设立专人,每天为观众咨询答疑千余次,使观众在到馆的第一时间内就体验到无微不至的服务。

绿松石玉鸮和玉璜

勾云形珮及心形璧

篇三:《汉代国内馆藏部分玉器》

漢代国内馆藏部分玉器

漢代玉器{博物馆藏古玉}.

一、漢初政治思想本源

二、漢初思想對雕工的影響

三、剖析渦紋變化

四、渦紋深淺變化運用

五、矩形紋的變化運用

六、漢初螭龍雕作特徵

七、兩漢螭龍雕作比較

八、西漢與東周雙線工製作比較

一、漢初政治思想本源{博物馆藏古玉}.

先秦諸子思想到了戰國末期,僅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已經斷絕不傳。秦代行法家之治到了漢初,盡廢秦之荷法改行黃老之術,所謂黃老之術,是法家與道家融和在一起的治術,使漢初獲得六十年太平盛世,這些道盡漢初治國思想,對於當時的生活思想影響甚深。 道家思想或許可以遠溯到上古,道家形成學派卻是老子以後才成立,「道」是老子思想核心,在老子一書中,有很多對「道」描述,大體認為:天地萬物的本源是「道」,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創生,而「道」是一種虛無恍惚,卻實際存在東西,在創生萬物以後,便內存於萬物之中衣養萬物,這一種創生活動永不竭盡,因為「道」的運作是循環反複的。 因此天地間的事物也就有生死、明暗、長短、高低,其基本架構上都是既差異又互補,在動態發展上則都是既連續又斷裂的,然而這種相反對立關係也並不是固定不變,而是隨時隨地游移變化。道家的思想觀念是將本來已具存在的一切,用相對的比較法來闡明個中道理,這存在的一切是含蓋天、地、人、事、物無盡無邊。

二、漢初思想對雕工的影響

雕工從文化期經商、周、春秋、戰國,運用在花紋變化已經達到極限,到了漢代若沒有新的創意,很難凸顯其獨特之格,這種顧慮從漢初出土玉雕來看是多餘的,因為從當時花紋表現深入觀察,會發現其背後有一種全新思維在影響花紋架構雕法,將漢代的獨特工法表達的淋漓盡致,創造出雕工的另一高峰。

漢初玉雕雖然有些是承襲戰國末期風格,但在花紋結構與雕法受當時思想影響,對事物存有一種對立循環自然觀,利用「顯」與「隱」相對方式來表達自然觀風格,但所蘊含的思考觀念,就不僅止於用這二個字能形容殆盡,是非常獨特有代表性雕法。「顯」是「有」俱體存在的,「隱」是「無」抽象不明顯的,「顯」與「隱」或「有」與「無」,這二者之間是相反對立又互相襯托,但卻是不可分開存在於一體的。這互截互補對立奧妙變化,至戰國末期或漢初玉匠,融合了這些思想利用戰國末期常用花紋,從雕工自始分陰陽,去陽留陰相生相形哲理,巧妙雕出蘊含有形與無形之間反複循環圖形。

舉例來說《南越王墓玉器》圖片 1 9 7,珌中間底端有一個很特別的雲紋,這個雲紋左邊圓捲與右邊圓捲的外弧圓地方,仔細比較多一道細垣工,這一道細垣工到雲紋中間就消失,也就是一邊有一邊無,是一種詮釋有、無觀念的雕法,這種雕法不僅運用在器物平面上或有高低落差的面,從垂直的上下、水平的左右也都在交互運用,利用細垣闡明有無觀念的雕法,從書中〈圖片 2 2 7 . 2 2 9 〉都有極明顯相同雕法,再回顧整本書中其它出土玉器、多少都有這種工藝特徵,由此得知這種雕法是當時一種流行,時至今日變成辨識當時一種依據。

三、剖析渦紋變化

戰國晚期的玉雕花紋,利用最簡單的陰工渦紋「」做為花紋的基本架構,將它相連成這種 (附圖一) 似丁字紋,請參考《中國玉器全集 3 》圖片 2 8 6 . 2 8 7,已看出因相連圖案產生相生相形結構性變化,和戰國中期獨立分隔製作比較,有著較明顯變化區別,可以感受到製作觀念,受當時思想影響在改變其方式,但此只是從沿襲進入改變雛形,至戰末漢初雕法特徵尚有一段差距,改變花紋排列方式其圖形變化有限,必須先改變陰工渦紋本身在器面雕法,但依然要保留其形,再配合排列組合方式,才能盡致表達反復循環之奧妙。 這種典型雕法請參考《南越王墓玉器》圖片 7 4,劍首中間的四組雲紋,因雕法與組合方式不同,更清楚表現出陰陽工同體的渦紋,依形繪

出呈「

紋飾,如果將這花紋拆開變成是兩個渦紋「」這種」,兩個渦紋的頭與尾做水平相連,與戰國末期從中間做垂直或水平,相交成曲角相連不同,「」從照片上的雕工看圖形,乍似兩頭圓的雲紋「」,如果將「」與「」從中間分開的左半邊圖,來相比對是「」與「」兩圖截然不同,是值得多看仔細深思圖形。

四、渦紋深淺變化運用 從《南越王墓玉器》圖片 7 4,劍首雲紋來看「」這種紋飾,看起來特別清晰而且帶有立體感,這種雕法其獨特之處,在於渦形紋是由一道隆起的細垣表現出來,與旁邊低斜面工有高低對稱,表現出陰工與陽工同體的視覺感覺,將隱含「有」與「無」、「始」與「終」的思想作具形表達。 這種細垣陽工雕法,是先將「」渦紋兩邊內、外弧的面順形磨低,而內弧緣越接近細垣渦紋邊,再留下

一道低於內弧面細陰線工凹溝,因為比兩邊內、外弧的面更低,與細垣渦紋頂端產生高低對應關係,在視覺上自然就形成一種,極為明顯的陽工渦紋。 這種雕法的運用不只用在雲紋雕琢這方面,在動物的臀部或臀部與身體相接地方,也是用這種雕琢方式來做區分,也可當作年代辨識的特徵之一,請參考《南越王墓玉器》圖片 1 9 7 與 1 9 8 的珌,可看出螭的後腿與熊的大腿小腿間,都有弧圓的細垣陽工雕法,與前述雕法相同可相互比較參考。

五、矩形紋的變化運用

前面曾經提過如果拆開勾連雲紋來看,最

基本的花紋是渦紋「」,也就是一條帶有迴旋的圓弧形線條,如果把弧形線條改成矩形迴旋「」,再將線條加寬擴展成寬面矩形紋請參考 ( 附圖二 ) ,《ANCIENT CHINESE JADES》Fogg Art Museum,書中 3 1 0 頁圖片 4 5 5 的劍珌,器身較短雕的花紋就是用寬面矩形紋組成。 雕工就器形在寬面的矩形紋鏟出淺斜面工,斜面有高低邊,斜面高的這邊用陰線工,框出寬面矩形紋的一邊,斜面低的這邊利用原來器面高度形成高低澗,就自然區分寬面矩形紋的另一邊,利用陰線工與斜面高低邊巧妙搭配,將兩個相同的矩形紋,也做相連也做區分運用。請參考(附圖三)斜線與交叉線是鏟斜面,空白處C是原器物面高度,由鏟低斜面預留出來,解析雕工運用與搭配設計,就能看出寬面矩形紋的排列方式,循序就能理解整體佈局。與此相同的雕紋和花紋佈局的例子,請參考《南越王墓玉器》圖片 2 1 8,格的花紋相比只要將(附圖三)A邊轉成底

篇四:《去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展观赏各代玉器》

去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展观赏各代玉器

2013年09月07日 11:01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我有话说

外国游客观赏玉器展记者 张宇明 摄

本报讯 昨日,“天地精灵、璀璨江汉——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展”在汉阳陵博物馆开幕。本次展出的152件精美玉器,上迄远古,下至明清,是各朝代的典型玉器。展出时间为两个月,至11月6日结束。

汉代流行玉饰

生前死后玉蝉不离身

玉的历史在我国有8000年。大致经历神玉(祭祀用,为王独有)、王玉(礼制用)、民玉(民间赏玩时代)三个阶段。本次展览从武汉博物馆馆藏中挑选出了152件玉器,分为“天地圣灵——礼仪用玉”、“巧夺天工——陈设玉器”、“温润秀美——玉佩饰”三部分,正好对应三个阶段。

记者看到,一个墨色的玉琮,呈现内圆外方的筒形。武汉博物馆研究员吴力群告诉记者,这个是祭神的器物。《周礼》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汉代流行佩戴玉饰,作为辟邪之用。记者看到一只汉代的白玉蝉,长4.5厘米,宽1.9厘米。它扁平蝉形,采用简单的阴刻线刻出蝉首、腹、背、双翼尾等细部轮廓,头部双目外凸,尾端呈三角状。

吴力群介绍说玉蝉既是生者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生以为佩,死以为含”。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意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把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

在古代先民的心中,蝉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蝉脱壳之前,生活在污泥浊水中,但化为蝉时,却飞到高树只饮露水。所以古人认为“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对其十分推崇。另一方面,蝉入土生活,出土羽化,所以从汉代以来,用蝉的羽化比喻人的重生。

到了明代,受绘画的影响,人们喜欢佩戴玉牌。在一块小小玉牌上,镌刻着山水、人物故事和书法、集诗、 书、画于一体,将中国书画的艺术精髓浓缩于方寸之间。

清朝精雕细琢

白玉人物船至少耗时6年

清乾隆时期,则到了玉器的巅峰时代。记者看到,一件和田玉籽料制成的白玉人物船,立体镂雕,人物众多。只见大小两只船贴在一起,大船船头一位老者摸着胡须,身后一个侍童在摇扇煮茗。中舱一个老家丁依靠栏杆,旁边的舵工正在摇橹,舱顶卧着两只小狗。小船上的人正给大船上的人送鹅。

“这艘玉船长18.8厘米、宽6.4厘米、高7.5厘米。是一艘官船。”吴力群介绍说那个时代开始流行大块料,宫廷里有专门的造办处,不惜时间不计成本来制作精品玉器。“这个至少要费6到8年才能制成。”

这个时代另一典型是青玉“苏武牧羊”,画面感十足。只见“苏武”须发斑白,长袍飘身,手持残节,与之相伴的唯有羝羊六只(前后各三只)。身后有乾隆的“御詠古玉苏武牧羊”词一首。“北海牧羝返,他山攻玉任。尔时写状貌,此日识忠心。朔漠景如故,冰霜分岂侵。还应笑范蠡 ,可不惭良金。”

记者获悉,清代无论民间宫廷都流行玉器,小到笔洗碗筷,种类繁多。这是因为清代几个皇帝喜欢玉而全民流行。而到了清晚期,慈禧喜欢翡翠,从此掀开了追崇翡翠的时代。

篇五:《上海博物馆-玉器馆》

上海博物馆-玉器馆介绍

上海博物馆玉器馆,展陈面积500个平方,展出历代玉器300余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一共分成6个部分。

第一部分:史前时期。馆藏特色是上海地区出土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

第一个橱窗所展出的主要是崧泽文化玉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上海地区出土最早的一件玉器,是马家浜文化的玉玦,玉玦是史前人们用来作为装饰的耳饰。挂在颈上的玉璜,是崧泽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器物,其造型多样,有半环型、倒桥型、鱼鸟型。另一种器物叫做琀,古代先民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以后要在口中放些东西,早期一般是放些食物,以后便放些金、银、玉等珍贵的东西,而这件玉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博物馆藏古玉}.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重要的是玉琮和玉璧,由于古代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古代先民在祭祀天神和地神时,一般需要2件器物。因为天是圆的,所以祭天要用玉璧。

“玉文化视频”2分钟-2分20。玉璧是古代玉文化中最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五千多年。在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传统玉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深远而厚重的积淀。这个民族的文明始终与古代玉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玉器文明是一段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它的源头甚至直达人类的史前时期。3分钟-3分30。从遥远的史前时期,一直到明清两代,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文明,依然在后人的手中传承着。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美丽的容颜是花容玉貌、如花似玉。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文润如玉。连日常饮食中也频频冠以玉的字眼,美味佳肴称为玉食,美酒称为玉液,而直到今天,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带一件小玉饰。它寓意着吉祥和幸福的愿望。中华民族历来说的一句话,叫做执身如玉。拿着自己的身体,要当一块玉一样地对待。要成为一个人才,就要像一块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

第二个橱窗中所展出的是3件玉璧,当中有一件玉璧,上面刻有一个符号,一只小鸟站在祭坛上,鸟一般是良渚先民所崇奉的神鸟,它作为神的使者起沟通天和地的作用。祭地要用玉琮。在中心橱里有个玉琮,似圆筒型手镯,实际上,琮是由玉手镯演变过来的。玉琮一般分成多节,每一节上会刻有一个图像,大多是由2节组成一个复合的图像,上节多为神人的形象,而下节则是兽面的形象,我们称之为神人兽面纹。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一个神人骑在神兽上升天入地,与天和地来沟通。这种玉琮是良渚文化所独特的一个玉器品种。良渚早期的玉琮一般比较矮小,到了晚期则比较高大。在中心橱的一个玉琮非常高大,这是良渚晚期的作品,这件玉琮一共有15节,在国内外其高度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它上端射口部位有个飞翔的鸟纹,在良渚玉琮里少见,显得非常珍贵。

良渚玉器代表了史前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在还没有金属工具的史前时代,古代人究竟是用什么工具,将玉材制作成器物的?有不少学者推测认为是用竹木、石等,和借助了解玉砂这种媒介,并利用了片切割和锯切割这种工艺来制作的。

中心橱里面的玉钺,也是良渚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件器物,造型规整,玉质莹润。在良渚文化中,钺是权力的象征,在边橱中有件玉权杖,权杖是当时的氏族首领握在手中,象征他有着生杀大权。在良渚文化中经常发现氏族显贵的墓葬里有这种象征权力的权杖,氏族首领当时往往集军、政、巫为一体。

下一个橱窗里摆放的是一些良渚文化的装饰品,其中有戴在头上的梳背,戴于颈部的项饰,戴在帽子上或装饰在身上的装饰品,还有系于腰间的带钩——古代最早的皮带扣。

在中心橱中有一件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石家河文化分布在江汉流域一带,主要出土了一些人物和动物的玉器,这些品种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石家河文化出土玉人一般是人首的形状,没有全身人像,而这件神人尽管是传世的,但它非常完整,玉质也晶莹剔透,制造工艺非常高超,在海内外目前仅此一件,非常珍贵。神人头戴平顶冠,耳戴一对耳环,双手放在胸前,一般认为这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博物馆藏古玉}.

后面一件中心橱中的玉人首,是比较常见的石家河文化表现巫师形象的玉器,但又与常见的玉人首有些不同,它的后颈部有一个飞翔的鸟纹,这在目前玉人首中非常少见,鸟纹被认为是古代氏族部落崇奉

的图腾神,而图腾神和巫师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更是具有一种巫术的性质。

这个橱窗中展示的石家河文化鹰攫人首佩,刻画了一个大鹰,背上一只小鹰,大鹰口琢一兽,足抓人首。根据学者研究,在史前社会有一种杀祭的风俗,在氏族兼并战争之中,往往是一个氏族将另一个氏族的俘虏首级砍下,用以祭祀自己的图腾神。这件鹰攫人首佩可能表现了这个古代的传统习俗。

而旁边2件玉器,有一件是齐家文化的四孔刀,另一件是龙山文化的玉璋。齐家文化位于西北地区,主要特征是以大型的礼仪性器物为主,比如刀、璧、琮等等。多孔刀是当时齐家文化比较流行的器物,西北地区玉器大多素面无纹,与东面沿海一带的玉器完全不同。玉璋是龙山文化中比较流行的器物,属于礼仪器。这种玉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璋之一。龙山文化的区域比较广,黄河中下游一带都有发现,但是每个地区发现的器物有所不同。

第二部分,夏商西周。{博物馆藏古玉}.

第一个橱窗中,圭和璋都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头部和柄部,圭一般是平首或是尖首,璋一般是弧首或是斜首。璋的柄部有齿牙,而圭没有。它们都是用来表现古代等级身份的,根据尺寸的不同来表明地位的不同。

“玉文化视频”:30分。《论语》记载了孔子手持玉圭的姿势。“执圭,鞠躬如也。”手拿着这块圭,姿态像鞠躬一样。“如不胜”,像拿不动它。“上如揖(音一),下如授。”两个上肢像作揖,两条腿像承受什么东西,肯定是半弯状的。这就是描述了孔老夫子拿起一件玉器的态度。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周代晚期的时候,开创了一套前所未有的玉文化学说。他说:品质高洁的君子,应该像玉石一样,具备上天赋予他的11种品德。比如玉石的洁净、温润、坚硬。一位有修养的君子,要时刻比照学习玉器的这些品性。在儒(读第二声)家学说的影响下,玉器不仅是王权的象征,还成了君子人格化的代表。你说,这个五德是指人?还是指玉呢?已经说不清了。这个民族的一个特质的东西,就是人玉不分。正是在这种古代玉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君子佩玉之风大为盛行。上层贵族和士大夫纷纷佩戴各种形状的玉佩。他们在美玉的映衬下,享受着作为君子的荣耀。当后人反思,古代玉文化对后人的影响时。他们会发现,在古代玉器众多的内涵中,关于君子佩玉的思想,无疑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从周代开始,直至明清时期,甚至直到今天,人们在身上佩挂玉器的风尚一直兴盛不衰。追述它的原委,其实正是儒家学说对君子佩玉的推崇所带来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地方都产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芬兰,新西兰等。如果没有儒家赋予玉许多美德,在中国,也可能会像其他民族一样,就是把玉作为装饰品。到了后来慢慢地有别的更好的装饰品以后就不用玉了。中国就是因为有儒家赋予许多美德,所以它的发展过程中间,除了装饰品以外,它还能够延续下来。

第二个橱窗主要是一些仿制青铜兵器的仪仗器,比如戈,在青铜兵器中戈是实用的,但用玉仿制后便成为一种仪仗器,主要在国家重要的典礼场合以增威严,而不作为实用。戚也是一种仪仗器,它和斧的主要的区别在于它的两侧有齿牙,但功能是基本相同的,所谓“刑天舞干戚。”

这几个橱窗展示的都是一些三代的装饰品,以佩饰为主,在这些器物上都有穿孔。古代的佩玉是非常多的,种类也是比较纷繁的。古代佩玉和今人有所不同,今人佩玉主要在颈部带一块玉,腰里挂一块玉,但古人是将几块几十块玉串联挂于身上,我们现在叫组玉佩,古代叫杂佩,身份越高的人身上带的玉越多。

橱窗中展示了很多商周玉器动物,大多为佩玉,动物种类繁多,以龙和虎最为常见,此外还有鹿,狗,熊之类。商周的动物造型特征比较明显,多为片面雕,呈平面,圆雕较少,雕刻也不是很繁复,寥寥几刀,却善于抓住动物瞬间的动感,所以神态生动。商周动物中鸟的种类繁多,至少几十种,各种各样,有的比较写实,有的具夸张抽象的成分。商代雕刻技法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叫做双线阴刻。无论是人物、动物,大多用这种技法来表现,形成商代特征性的刀法。商代的鱼多呈半环型,好似鱼跳跃瞬间的动感,而有些鱼尾部做成刻刀的形状,这个也是商代所特有的。商代器物上多带有红色的朱砂,是当时埋葬时撒上去用以辟邪,保护尸体。

这个橱窗中有一件玉梳,古代平民只能用一些比较廉价的材料,比如竹、木,只有上层贵族才能用

较为昂贵的材质,比如玉,象牙等等。所以这件玉梳应该就是上层贵族妇女所用。古代梳子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实用,用以梳发,而另一种则是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

这个橱窗所展示的是一些龙凤纹饰,龙纹饰等等,是西周所特有的玉器。为一种复合的纹样,是将龙、凤、人这三种图像复合成一种图像。此类题材在西周非常流行,但在其他时代非常少见。

瞑目缀玉是古代独特的一种葬玉,俗称为玉覆面,从西周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到了汉代就演变成了玉衣,所谓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这种玉覆面往往是在墓主死后,在死者脸上先罩上一层帛,然后再将玉按人的五官缝制于帛上,就形成了缀玉。

第三部分,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古玉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旧制度覆亡,新制度建立,玉器也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其中最富有变化的便是杂佩,由于孔子儒家学说的产生,以及儒家学说对玉的推崇,用玉来比喻君子的品德,所谓“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便是这个道理。所以形成了当时佩玉成风,从上层贵族到下层士大夫皆佩玉,橱窗中有一张示意图,是古代佩玉的图像。这件佩玉是从腰部把几件玉挂在一起,这样的组合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特定的规律,但是身份越高其玉器品种组合得也就越多。将组佩挂于身上,人走路的时候,玉器互相撞击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儒家学派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玉环、玉璜都是组佩里重要的组件之一。 战国比较流行谷纹,所谓谷纹就是像谷粒发芽的这种纹饰,这种刻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在这个橱窗中的玉璜多是用谷纹来装饰的。

战国时期的龙,有一首双身,有一身双首,也有三条龙纠结在一起,说明这时期龙的造型千姿百态,可以说是古代玉龙的黄金时代。橱窗中有一张示意图,山东曲阜出土的一个玉杂佩,其组合方式是目前所见的其中一种,一般来说组佩的最下端往往是一条起平衡作用的玉龙,而上部的组合会根据不同的对象来加以不同的变化。

在这个橱窗中有两件玉器比较特别,一件是觽,觽的形状如同兽牙和兽角。在没有文字产生的上古时代,古人往往结绳记事,所以事毕后将绳子解开就需要一种工具,便是觽。觽最早用兽牙和兽角来制作,而在文字产生以后便不再需要这样解结的工具,于是便用玉制作后成为一种象征的佩饰。在古代,儿童大多佩觽,这象征此儿童已具有成年资格,逢事能够迎刃而解。边上一件我们称之为韘(音射),韘指的是扳指,最初是戴在大拇指上,古人射箭时用来勾弦的玉筒状物,为了保护大拇指不受伤害,是一件实用的工具。到了汉代以后就演变成了一种佩饰器,俗称鸡心佩,学名韘形玉佩,作为一种表示会射箭的象征器物。而到了清代,这种扳指就纯粹变成一种玩赏品,成为清代王公大臣上朝斗富的资本。

下个橱窗所展示的是带钩,带钩最早产生于良渚文化中。到了战国玉带钩形式更加多样,有长条形、铲形、长方、琵琶形等各式各样。而玉带钩的造型也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当时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把少数民族的习俗传入中原。在当时社会,铜或铁做的带钩普遍使用,而用玉制成的带钩则是上层贵族所专用的。

第四部分: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汉代玉器可谓是古典玉器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汉代以后,玉器便跌入了一个低谷,直到唐宋才得以复兴。汉代的玉器延续了战国风格,比如玉璧、玉璜。但汉代自身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器物,比如在这个橱窗中的刚卯和翁仲,这两种器物在汉代较为流行,由于汉代社会非常讲究迷信,所以当时每个人身上大都要带件护身符,这种护身符主要就是刚卯和翁仲。刚卯是四面刻字、中心处有贯孔的长方形柱状玉器,刻字内容主要讲述这件器物勇猛无敌,一切妖魔鬼怪不敢来侵扰,当时的人将它作为一种护身符挂在身上用以避邪,天子带玉,平民带桃木。翁仲是传说中秦始皇手下的一个大将,叫阮翁仲,其勇猛无敌,匈奴人来侵犯时,见到翁仲则避而逃之。于是汉代人就把翁仲这个神话人物做成一个玉雕小像戴在身上,用来辟邪。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玉器发展的低谷,在橱窗中有一件晋代龙纹鲜卑头,这是流传下来的一件珍品。它由一块和田羊脂白玉琢成,上刻一条龙,四面边框有很多孔,是用来将其缝制在衮带上的。龙身上还有些小孔,原来用于镶嵌宝石,而如今宝石已经遗失。此件玉器最为珍贵之处在于背面有46字铭文,记叙了这件龙纹鲜卑头制作的年代,制作机构、监造官的姓名和为谁制造,以及用了多少个工时等。由于玉器中有铭文的器物数量非常少,所以这件玉器十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