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张爱玲摘抄


篇一:《张爱玲的半生缘感想》

《半生缘》中看到的爱情与婚姻

可能是到了年纪,开始读一些与爱情婚姻有关的书,开始产生一些莫名的感触并且深信不疑。是浪漫抑或是现实?我不知道,只是一味的摸索,祈求以此为宝典可以让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中少走些弯路。这样的自己,是幼稚的吧。幼稚也好,但求心安。

张爱玲的《半生缘》,故事依旧是发生在那个色彩惨淡的上海。我没有到过上海,也不知道那里的色调,但在她的笔下永远是那样晦暗的,带着些命运弄人的嘲讽。上海给了她太多的爱、恨以及伤害,所以也就很难将它描绘成万紫千红的斑斓。曼桢与世钧的相识和太多寻常男女的相似,没有太多的机缘巧合亦没有什么的命中注定,只是很理所应当的聚到了一起,理所应当的我喜欢的人恰巧也喜欢我。世钧曾经感慨,这是自己第一次喜欢一个人,而自己喜欢的这个人偏又喜欢着自己,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一件事。诚然,无论是在外观、能力还是家庭方面,豫瑾抑或是叔惠都更适合曼桢。可爱情就是这样,从来不是外在条件可以说得清楚的,两个人的心都用千千万万的轻纱隔着却还是小心翼翼地走在了一起。是爱情的力量吧,那种心意相通的喜悦不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随处可寻的,因而格外觉得珍贵,格外小心。

太多的因素阻碍了他们的命运。首先是自身原因,两个人都是闷葫芦,心里纵使有话也不愿表露出来,在猜疑中误解了对方的意思。曼桢的执拗与世钧的软弱,曼桢为了能够不让世钧分担她照顾家庭的重担坚持要等弟弟长大之后再结婚,三番两次对世钧冷淡,让世钧误

以为她爱上了豫瑾。世钧的懦弱,懦弱到了简直丧失男子汉气概,纵使曼桢被别人抢去他连探求事实真相的勇气都没有,只是伤心的离去,实在伤人心。这样的男子,不要也罢。家庭原因,曼桢的姐夫祝鸿才对她垂涎若渴,姐姐曼露因为自己曾经的爱人、曾经的爱情为曼桢所毁灭而对妹妹怀恨在心,母亲委曲求全、曼露曾经的职业以及众多的弟弟等着她去抚养都是组织她走向幸福婚姻生活的障碍。而世钧家里则完全是内地大家庭的做派,自然瞧不起像她们这样的上海小人家。况且世钧的父亲又与曼露曾有瓜葛,家庭的阻挠也会让懦弱的世钧不敢反抗。最让人痛心的便是世钧去曼露家里找曼桢时,还没等曼露说什么,他自己就主动猜想曼桢已经和豫瑾在一起了,真是气死戏外之人。我若是曼桢,知道此时世钧的表现定会气个半死。可曼桢却又是善良的,她理解世钧是那种即使看着她和别人结婚而自己只会无声离开伤心的人。可错过终究是错过了,他们曾经有太多的机会可以在一起都没有珍惜,又怎会察觉的到这一次错过。

《半生缘》像是一部节奏缓慢的电影,张爱玲似乎在讲述着一个旁人的故事,不急不慢,娓娓道来,在字里行间透露着点点温情。可以看出,曾经的她对于胡兰成也是固执的偏爱的,如同书中的曼桢一样,纵使不是最好的,但若曾经属于过自己便会格外珍贵。世钧其实在很多方面连祝鸿才都不如,可她的眼里却始终全是他的优点,可见张爱玲纵使在塑造这个无能的角色的同时也是给了他一丝爱的。曼桢在她的笔下总是那么坚韧的,从她坚强有力的脚踝或者她笔直的后背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独立且有主见的女子,识大体又敢于承担家

庭的重担,和电视剧里塑造的那个娇小姐相比,我更爱书里的那个她。而曼露却是一种悲剧的典型,一种一旦选择便无法回头,只能看着自己一点点堕落而无法自拔的悲剧。在看待这个角色时我总是抱着很大的同情心的,毕竟曾经的她也是如同曼桢般美好的女子,有着自己的爱情和梦想,在介绍自己未来的丈夫时也会露出羞愧之色。在她和豫瑾散步的那些夜晚也曾有过关于未来无数美好的幻想,但最终也都只是停留在了幻想的层面。这也正是一个沦入生活的悲剧中的无法自救的女子的典型。石翠芝也是幻想着爱情的,在她见到叔惠的第一面开始她就幻想着爱情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所以她才三番两次的写信给他,退除了自己的婚约,打算逃跑到上海去,这样的女子虽然不招人爱却也是惹人怜的。她是被困在内地大家庭中的金丝雀,虽然倔强高贵却始终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她爱叔惠,可叔惠的家庭条件却是为她的父母所鄙视的,所以他们的结合必定会成为她无力挣扎中的一个泡沫,破了便没有了。翠芝与世钧的结合无关对错,毕竟是在家庭与个人的双重妥协下最好的选择,太过认真反而没有办法将生活继续下去。

爱情不会走远,它会在人们的心里凝固成那么小小的一块,也许你在生活的洗刷中将它忘却了,可在碰到曾经爱的人的霎那还是可以天光破晓,心房融化。故事的最后曼桢和世钧、翠芝和叔惠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见面,虽温暖却始终要面临着一个无法扭转的结局。《半生缘》是苦涩的,纵使是爱情也苦涩的让人落泪,在字里行间留下淡淡阴暗的影子,婚姻更是让人连喜爱的勇气都没有。写书的人想必是落

寞的,不然为何这般伤感;读书的人也需是温淡的,不然怎能心平气和将它看完。

篇二:《透过《半生缘》看张爱玲(语文)大一上》

透过《半生缘》论张爱玲{半生缘,张爱玲摘抄}.

--张爱玲的创作主题和技巧

看过《半生缘》,好多人感慨一句:“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是啊,一部半生缘,摧毁了多少渴望美好结局的心,“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这句话用来形容故事里的主人公似乎再恰当不过了,初见便从此相爱的曼桢、世钧,初见就一见钟情的叔惠、翠芝。初见的美好,反衬出后来故事的结局是多么的悲惨!多么令人心酸!

张爱玲的小说就是她本身经历的影射。

张爱玲一生惨痛的经历使得她的小说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所以结局的悲剧性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点之一,她的作品大多是以悲惨为主色调的。《半生缘》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曼桢一个有知识文化人的形象,却终究抵不过时代背景下的种种邪恶与摧残,最终的结局让人不忍提起。{半生缘,张爱玲摘抄}.

看张爱玲的作品,不禁感慨他的作品都是通过儿女情长来揭露现实的丑恶以及爱情的凄凉。《半生缘》中的爱情,总是忧郁着的忧伤,朦胧和美好的开始总是预示着悲惨的结局。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悲剧,时间推演了悲剧,命运铸就了悲剧,社会的大环境注定了悲剧,作者也因为自身经历也安排了这场悲剧,这部作品通过悲剧剖析了世俗生活中最残酷的事实。

张爱玲的小说在创作技巧方面也很有特色,结合她的经历,下面看一看大文人笔下的写作。{半生缘,张爱玲摘抄}.

意象衬托。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不难发现她通过很多意象选择和

抒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以及命运,进而表现人物的暗流涌动,通过顾曼璐,她为了笼络丈夫的花心,与丈夫一起合谋,不惜牺牲了妹妹,顾曼璐的住所成了罪恶的所在,肮脏的所在。运用住所这一意象,更好的写出了张爱玲笔下的悲剧。

张爱玲参差对照的手法使得小说里的人物更加凸显、鲜活、有力,人物命运与性格均在这一魔幻手法的运用下在人性的两级舞蹈。《半生缘》中顾曼桢和沈世钧虽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思潮的教育与启蒙,虽然他们感情纯洁、真挚,但一段美好姻缘却因为不对等的家庭背景不幸夭折,最终他们两个都走进了婚姻的坟墓,青春的爱情也随之埋葬在没有光的所在。她通过这样的反差、对照对人物进行设置、安排,让这不同的群体生活在同一蓝天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人物命运的悲剧更加彻底,人物也就更加的彻底。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也让她的小说有着独到之处。她的特殊的生活背景,训练了他对人生极敏锐的观察力。她的生活的经历所形成的对于世界的抵触、讽刺以及怪癖的性格,使她对于经验世界的贬低批评。使得她的小说中反讽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的确,反讽总是能给人不期而遇的伤痛。在她的小说里我们能够看到她将女性特有的敏感、机智、聪慧巧妙地运用在对于人物内心的揭示,对人的揶揄反击上,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小说人物更加鲜活,贴近真实,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感。

张爱玲正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意象融入自己独特理解与感受,通

过夸张的层次对照,为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她在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中磨练的精致的文字,犀利而动人。作品中人物的暗流涌动总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

篇三:《张爱玲最经典的四十句话》

1、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

2、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一天,胡兰成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

3、我自将萎谢了。——张爱玲在写给胡兰成的诀别信中说

4、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爱》

5、“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倾城之恋》(范柳原对白流苏说的)

6、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倾城之恋》

7、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最不缺青春了。——《倾城之恋》

8、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倾城之恋》{半生缘,张爱玲摘抄}.

9、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出自《张爱玲语录》

10、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出自《张爱玲语录》

11、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出自《张爱玲语录》

12、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花凋》{半生缘,张爱玲摘抄}.

13、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连环套》

14、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半生缘》

15、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半生缘,张爱玲摘抄}.

16、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半生缘》

17、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半生缘》

18、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缘》最中心,最感人,最无奈的一句话)

19、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更衣记》

20、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出自短篇小说《留情》

21、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22、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23、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更衣记》

24、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出自张爱玲的《传奇》再版序

25、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篇四:《张爱玲《半生缘》》

浅析《半生缘》的爱情悲剧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作为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十八年,流年似江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了;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将那十八年的惆怅和哀伤弥漫开来,久久不散。小说《半生缘》与张爱玲其他作品一样,展现了苍凉的风格,作者仍然以一种冷漠但不失怜悯的情怀来看待芸芸众生,并直击他们孤独无望的人生境地和爱情挣扎。小说以世钧和曼桢感情的悲欢离合为发展线索,并穿插曼璐与豫瑾、叔惠与翠芝等人的情感纠葛,反思了特定历史时期人物的情感悲剧。

关键字:张爱玲 半生缘 悲剧

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芸芸众生之中一个普通的但又曲折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以顾曼璐、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石翠芝等几对男友的半世恩怨情仇为主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而悲凉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家里的男主人死得早,只剩年迈的奶奶单薄的母亲和几个幼小的孩子,因此养家的重担只得落在长女顾曼璐身上。于是十六岁的顾曼璐被迫当了舞女,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后来她年老色衰想要金盆洗手了,便嫁给了一个贫穷好色的投机商祝鸿才。可是时间长了,祝鸿才对她厌倦了,开始不断在外面找女人,曼璐不能生育的事实更是给他们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挽留住自己的丈夫,曼璐开始将借腹生子的

邪恶念头伸向已与沈世钧有婚约的妹妹——顾曼桢。最后她终于成功拆散了这对苦苦相恋的痴男怨女,亲手毁了同胞妹妹的一生。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桢的亲情从此决裂。曼桢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沈世钧。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而曼璐因痨病在自责和悔恨中痛苦绝望地死去„„ 小说的最后,当经历重重磨难的顾曼桢与早已结婚生子的沈世钧重逢时,一句“我们回不去了”道尽了这半世荒凉。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而这样的开头又恰恰使人深深陷入悲凉的格调里。带着哀伤的情愫开始,自然意味着结局也必然是悲伤而终。 顾曼桢是整个剧中最为悲情的人物。我总是在感叹她的悲剧人生,感叹她的软弱无能。她才是让人真正同情的一个人,所有的悲剧都在她的身上体验。如花的年纪,本该有的是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生活,但是她所承受的却是家人的背叛,爱人的误解,被人安排好的下半生。她的姐姐是毁掉她幸福的直接缔造者,但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她的优秀,她的美丽大方、善解人意使得周遭所有的男人都喜欢她,为她而倾倒,因而遭到了姐姐的羡慕和嫉妒。而她的软弱无能也就间接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如果她不那样随便的将沈世钧给的戒指轻易当着他的面脱下来,也许他就不会这样轻易放弃她的爱,放弃他们曾今的海誓山盟。我认为,曼桢和世均应该多加沟通,才不会造成互相误解的局面,也不会在最后造成两个人一生的伤痛。其实两条交叉线的悲哀在于,他们曾今有过交集,却在最后只能渐行渐远,最终不再有任何的交集。看到曼桢和世均的故事,想必会让每个读者无不为之落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便是两个相爱的人,在命运的蹂躏和折磨下,却不能在一起。待到再重逢时,我已为人母,你已为人夫,爱情的美好,即使仍然存在,但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她是一个让人喜爱,让人怜,让人哀的可人儿,

但是却在命运的安排中与自己的真爱错过,就这样两人消失在彼此的世界中。如果当时再多坚持一点,再多沟通一点···但是这所有的,都只是如果而已。发生过的亦无法改变,人只能选择在现实面前低头,在命运下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宿命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而又无力,只能让心麻木,强颜欢笑,把眼泪和心碎留给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爱的回忆去祭奠这一场爱的盛宴! 沈世均的人生在一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悲哀。他放弃了自己的真爱,却选择了自己毫无任何感觉的翠芝,而翠芝的心中藏着的却是他的好朋友——叔惠。突然感觉到一种可笑的无奈,似乎剧中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种无奈的可笑,选择的都不是自己的心中所爱,却只能在错误的选择中继续寻找短暂的光明。沈世均的性格中隐藏着软弱的一面,否则他不会对待爱情如此的不够坚持和执着,也不会只听到了曼璐的只言片语就很傻的相信她的话,即使他真的相信了,他也应该坚持要求曼桢自己出来把事情解决了而不是借自己姐姐的口诉说。可惜他就是这样放弃了,他的放弃即意味着曼桢后半生悲剧的形成,也给自己的爱情画上了一个永远不能继续的休止号。曾今的海誓山盟,如今却都不复存在,人去楼空。当不再倔强和不再固执的时候,便是向现实和生活中的无奈低头的时候。

张爱玲的小说里的爱情是那么苍凉,没有完美。正如她自己说的,生命是一袭完美的袍,上面爬满蚤子。她不相信生命完美、上进,也不相信天长地久、海誓出盟的爱情。 她用一种完全旁观者的超脱漠然冷眼看自己笔下的人物随命运辗转沉浮,她笔下的爱情破碎却别有

韵味,荡气回肠又充满绝望,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让人看得真真切切,难过却又不得不认同,因为生活本就是如此。

《半生缘》是苦涩的,纵使是爱情也苦涩得让人落泪,在字里行间留下淡淡阴暗的影子,婚姻更是让人连喜爱的勇气都没有。这就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以悲剧示人,残忍,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