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中作文国外的飞机上可以打手机吗国外的飞机上可以打手机吗

国外的飞机上可以打手机吗


篇一:《飞机上可以用手机吗》

“机”不可使?缺乏充分证据支持 手机很委屈 飞行模式成噱头

[导读]多年以来﹐波音公司以及探索频道等机构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大量实验。但是直到现在仍没有找到证据,来证明手机能够对地空通讯产生任何值得一提的影响。 故事要从一位美国大腕说起。

2011年12月的一天﹐曾出演过《我为喜剧狂》的大明星亚历克?鲍德温(Alec Baldwin)一如以往抱着自己的手机,久久不肯放下,不知从何时起,他成了Zynga公司拼字游戏《Words With Friends》的铁粉。

洛杉矶国际机场,飞机即将起飞,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请大家关掉一切电子仪器”。沉浸在拼字世界的鲍德温是断然不愿照做的,空乘人员费尽口舌再三劝阻,依旧无果而终。鲍德温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请下了飞机,此后他不忘在自己的Twitter上大肆吐槽。

这件事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推上了口水巅峰:飞机上为何要禁止使用手机?

时间倒流回1991年。当时的一些飞行员和空乘人员反馈称,电子设备会影响飞机的导航设备﹐可能干扰驾驶舱与地面的通讯,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随即便颁布了禁令。

虽说这一规定早已被公众广泛接受,但在民航业内却存在大量的争议。多年以来﹐波音公司以及探索频道等机构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大量实验。但是直到现在仍没有找到证据,来证明手机能够对地空通讯产生任何值得一提的影响。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也只是表示﹐电子设备的无线讯号“可能会”干扰航班运营。联邦通讯委员会屡次摇摆不定,还是维持了原议。

既然手机能发射无线电波,为什么不能证明它影响地空通信?这是因为航空信号用的是118MHz频段,而国内GSM手机用的是900MHz左右频段,WIFI信号频率更高,它们相差这么大,理论上是不能干扰到一起的。然而实际上,因为手机采用的是跳频脉冲的方式发射信号,所以会产生许多不同频率的次生电波。这些次生电波尽管很微弱,但面对机载通讯设备的超高灵敏性,就显得不太让人放心了。

为搜集电子设备是否会干扰飞机起降的实际证据,《华尔街日报》近期对492名在过去一年中搭乘过航班的美国成年人做了一项网上调查。在该调查中,40%的受访者表示在其近期的大多数航程中没有完全关闭手机,7%以上的受访者说他们没有关机,无线Wi-Fi和手机通讯功能都处于启动当中,还有2%的受访者则跟鲍德温一样在飞机起降时仍在使用手机。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呢?一架美国国内班机平均能容纳78名乘客,根据粗略计算,这78人全部关闭手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到十万万亿分之一!如果个人电子设备真像美国联邦航空局所说的那么危险,那么美国国内航班的导航系统和通讯设备应该每天都会受到干扰,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现象。

为什么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支持下,这种禁令还能持续这么长时间?众所周知,人类的思维往往会不假思索地“下定论”。如果两个事件接连发生,而其中一个事件貌似导致了另一个事件的发生,人们就会倾向于做出这种假设。机组人员说当他们发现有乘客违反规定使用电子设备时,航班上的设备恰巧出现了故障。这种轶事证据是完全有可能的,没有理由对其加以质疑。

然而,当我们考量这些轶事证据时,不会去想即使没人使用电子设备,故障也同样会发生,更不会去考虑当飞机顺利起降时,到底有多少乘客悄悄打开了手机。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每次航班都存在违反规定打开手机的乘客。

恐惧是一个强大的助推剂﹐谨慎从事则是一种自然反应。出于为乘客安全着想的正当理由,监管当局不愿放松相关规定,他们的脑海中无法摆脱因使用手机

而导致飞机坠毁的悲惨画面。在不能确定是否有明显危害的情况下,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手机就成了飞机的敌人,因为民航是经不起“临床检验”的。手机们对此纷纷表示,自己感到很委屈。

一旦禁令实施,要想废除它就变得十分困难,因为一直都没有发生因电子设备而导致的航空意外事故,这更增强了我们的信念,现状是正确的。然而,这种逻辑与动画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中的情节一样可笑:辛普森爸爸(Homer Simpson)煞费苦心地在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组织了“防熊巡逻”(Bear Patrol),并欢欣鼓舞地认为没有发现有熊出没要归功于“防熊巡逻”,而不是因为这个城市本来就没有熊。

既然担心手机影响地空通信,开启“飞行模式”总行了吧?对不起,仍然不可能。

何为“飞行模式”?当你想使用手机中的某些功能时,如计算器、秒表、时钟,而又不愿被外界干扰,这时启用的一种防干扰状态,被定义为最早的“飞行模式”。

事实上,早在2000年手机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那时候的白屏机、蓝屏机还没有智能操作系统,没有那么多纠结的功能,可是搭乘飞机也要一概全程关机。“飞行模式”概念最初的产生,是指像坐飞机一样让你的手机不被扰,这就意味着,“飞行模式”这个概念的出现与智能机无关,更与“可以在飞机上使用”无关。

最先得到用户需求的往往是一线商家,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厂家跟随用户的习性而动,“飞行模式”逐渐普及,最终演变成了商家和民众口中的“可在飞机上使用的模式”,厂家、用户、民航局三者之间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博奕。 从科学角度来看,飞行模式并不能百分之百做到“零信号”。虽然与外界的信号中断,但是只要有电存在,手机就会产生电磁波。举例来说,在“飞行模式”下,手机仍能连接WIFI上网,这足以证明“飞行模式”并不是绝缘体。何况很多技术不过硬的山寨厂家也在推出该模式,可靠性更是要打个问号。

得不到民航局的认可,徒有其表的“飞行模式”,不如改为“睡觉模式”,或者“午休模式”,这样最起码可以保证在睡眠时不受到电话的骚扰!

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仍在继续。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无论说绝对有干扰,还是说绝对没干扰,都是不负责任的。但必须指出的是,所有对于电子设备的禁令必须基于证据而不只是可笑的恐惧。至少目前的证据表明,几乎每个航班的起降都有手机和电子设备开启,而这些飞机并没有从天上栽下来。

对于乘客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坐飞机就要遵守飞机的规则,它也许无益,但一定无害。您想想,飞机上面又没有移动电话基站,打开没有信号反而费电,你开着干嘛呢?再者,飞机上面关手机,早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的是一种文明和对他人的关怀。

“机”不可使,是种和谐的社会契约,更需得到科学至尚的论断,别让手机委屈,也别被谎言魔怔。

篇二:《盘点:国外飞机上那些奇葩事》

摘要:近日,两名中国乘客在一架曼谷飞南京的航班上闹事导致飞机返航,事件被曝光后引发社会各界对闹事乘客的一致批评。实事求是地说,在航班上闹事绝非中国特色,外国乘客在飞机上醉酒闹事斗殴等各种奇葩行为可谓数不胜数...

近日,两名中国乘客在一架曼谷飞南京的航班上闹事导致飞机返航,事件被曝光后引发社会各界对闹事乘客的一致批评。实事求是地说,在航班上闹事绝非中国特色,外国乘客在飞机上醉酒闹事斗殴等各种奇葩行为可谓数不胜数。

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加大力度规范乘客在飞机上的言行,对于任何影响飞行安全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立场,并增强处罚力度,借此遏制飞机上暴力及冲突事件的发生。

越南原配小三互殴致飞机延误今年11月23日,越南航空一架班机在即将起飞的时候,因为舱内有两个人打架,导致飞机延迟起飞35分钟。目击者描述,有两名女子坐在机舱后排相互辱骂。其中一位用极其粗俗的话辱骂另一人,称后者勾引她的丈夫。被骂的女子反唇相讥,最后两人还脱下脚上的高跟鞋互殴。最后,两名乘客被取消乘机资格。

美国空少骂乘客后滑气垫下机2010年8月,美国捷蓝航空公司一名空少与乘客发生争执。这名空少竟然抄起一瓶啤酒,启动紧急逃生充气滑垫滑下客机,扬长而去。

此人后来在其纽约的寓所被捕,被控刑事破坏、鲁莽危害他人安全等多项指控。

俄罗斯醉酒乘客殴打空少今年11月15日,俄罗斯“格洛布斯”航空公司一架飞机由西伯利亚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飞往首都莫斯科。飞行途中,一名乘坐经济舱的男乘客想使用商务舱卫生间,因违反相关规定而遭空少劝止。这名醉酒乘客竟然对空少大打出手,最终导致机长作出迫降决定。

印度机长让母亲坐驾驶舱2012年7月,由于未获得免费机票,印度航空公司一架客机机长要求机场为其母亲签发“虚拟登机牌”,安排她乘坐驾驶舱内预留给机组人员的折叠式座椅,并威胁说“如果没有母亲同行,他不会起飞”。事后,印航对闹事机长作出纪律处分。 英国球迷互殴飞机迫降2009年11月6日,英国易捷航空公司一架从英国曼彻斯特飞往德国慕尼黑的飞机上,因两名英国球迷乘客大打出手,机长担心两人的矛盾激化失控,于是紧急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降落。据现场乘客称,发生打斗的是两位英国球迷,和其他10名朋友组团到德国看德甲球赛。他们可能“喝醉了”,在讨论球队水平时由于观点不一致而吵了起来,吵得气愤难忍就向对方挥拳。

应对奇葩乘客各国“零容忍”

美国最高监禁20年美国对航班安全的控制最为严格。美国国会将不服从机组人员的行为定为联邦犯罪。对机组人员进行言语或肢体上的威胁、恐吓或殴打均是重罪,最高可判处20年有期徒刑及1万美元罚款。此外,航空公司实行零容忍政策,甚至给机组人员配备了软手铐。英国罚金无上限英国航空法规对于闹事行为也绝不容忍。根据不同程度,机组成员会进行规劝警告、重新调整闹事旅客座位,采取约束性行为,机组人员还将会联系地面的警方,在抵达目的地后将旅客交由警方处理。闹事者可被处2年徒刑或无上限的罚金。此外,如果飞机因为事故改道,闹事者可能需要负责赔偿。加拿大最高罚款10万美元加拿大航空法认定干扰机组人员工作是一种违法行为,经公诉程序定罪可能面临上限10万美元罚款或者5年以下的监禁,经简易程序定罪将面临最多25000美元的罚款或不超过18个月的监禁。俄罗斯闹事乘客被列入黑名单为防止醉酒闹事,俄罗斯很多航空公司采取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措施。很多公司还设立闹事乘客“黑名单”,以后永远不予接待。为了防止醉酒打架引发不测,俄罗斯航空公司每架航班的护航人员中都有两名明显身强力壮的人,同时还制定了飞机上乘客的饮酒限额——头等舱和商务舱乘客每位最高限喝半斤俄产烈酒和两小杯进口酒,而经济舱乘客的配额只有2两。日本胶带“伺候”闹事者日本航空业曾经特别设置对策委员会,专门处理机上乘客对乘务人员的暴力或侵犯行为。该委员会规定,航班有权拒绝搭载醉酒及撒酒疯的乘客;如果遇到乘客殴打或骚扰乘务人员,可用胶带将其暂时制服。

篇三:《飞机上为什么不能用手机》

飞机上为什么不能用手机

关于飞机上能不能使用手机,手机到底是怎么影响飞机飞行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产生干扰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在FAA、FCC和RTCA等多个机构经过旷日持久的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之后,最多仅能得出“有可能”这三个字,其程度就跟喝咖啡会致癌、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问题一样,属于非常难以下定论的领域。

一方面来说这种干扰确实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另一方面,发生的概率大概比你出门被雷劈还小,为这么小的概率禁止乘客使用手机,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万一出事儿代价不小

并不是说用手机就会导致飞机坠毁,而是手机发出的各种电波有可能会导致飞行员和机上通讯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特别是在应对飞行的关键时段如起飞降落时,一点点的干扰都最好没有。

考虑到这“有可能”产生的影响涉及整架飞机的安全,手机能造成的影响还是不能小觑。

国外开始解禁

然而毕竟考虑到产生影响的几率实在太小,近年来各个国家分别对在飞机上使用手机“解禁”。2013年,美国和欧盟允许飞行全程可使用“飞行模式”的手机和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

2014年,新加坡也发布放宽便携式电子设备在航班上的使用限

制,但语音通话仍然被严令禁止。

近年来,国外不少航空公司有了机上WiFi的服务,让乘客得以在空中使用自己的便携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直接进行上网。相比之下,国内的航空公司就表现保守得多,对上网的要求非常严苛。大多数航空公司都严格禁止乘客机上使用手机,连开启飞行模式也不行。

篇四:《美国或允许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设备》

美国或允许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中新9月25日电 据外媒25日道,美国民航局正在考虑,放宽对客机乘客使用智能手机、手提电脑和阅读器等个人电子设备的限制。

美国一个专家小组于周二(24日)和周三(25日)举行闭门会议,将敲定提交给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建议。

美国航空局发言人说:“我们意识

到消费者极想在飞机上使用个人电子产品,因此责成政府行业小组,研究在这一方面的安全问题,和改变目前限制规定的可行性。”

按照现在的规定,在飞机起降过程中,乘客必须关闭个人电子设备。由于担心飞机导航系统可能受干扰,所以在飞行过程中也禁止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打电话和使用无线上。

专家认为,美国航空管理局去年允许飞行员在驾驶舱里用平板电脑查

飞行资料后,对乘客使用电子器材的担心就已经过时了。

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一名机长卡西迪告诉,他支持对乘客在飞行时使用电子设备问题进行科学探讨。

他说:“我们听到不少可能发生潜在干扰的可怕谣言,但我认为采取非常谨慎的、以数字为依据的办法是件好事。”

他还说,自己从未经历过因为乘客电子设备带来的技术问题。

密苏里州参议员麦克斯基尔去年给航空管理局写信,呼吁改变现行的规定。美国航空管理局因此委托咨询小组,审查相关数据和更新规则,最后的建议将在本月底完成。

中新9月25日电 据外媒25日道,美国民航局正在考虑,放宽对客机乘客使用智能手机、手提电脑和阅读器等个人电子设备的限制。

美国一个专家小组于周二(24日)和周三(25日)举行闭门会议,将敲定提交给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建议。

美国航空局发言人说:“我们意识到消费者极想在飞机上使用个人电子产品,因此责成政府行业小组,研究在这一方面的安全问题,和改变目前限制规定的可行性。”

篇五:《飞机上为啥禁止使用手机》

飞机上为啥禁止使用手机?苏椰 2011-05-23 14:32:21斯蒂芬妮红啦!她在飞机上使用手机拍到的奋进号穿透云层的照片在推特上迅速被转发,有成千上万的网 友观看。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之下,警觉的网友发问:飞机上不是不让使用手机吗?斯蒂芬妮为什么开机 了?飞机上禁止使用手机的规定是如何得出的呢?流言: 在飞机上使用手机并不会导致事故,飞机上不能使用手机的要求不合理。 真相: 对于“飞机上不能使用手机”这项禁令的合理性,有很多人深表怀疑。在斯蒂芬妮 用手机拍到的奋进号穿透云层的照片在网上流传的同时, 就有不少人提出疑问, 难道美国的 飞机上允许使用手机吗?不仅对公众而言, 这是民航领域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在航空业内,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 至今也没有得出让大家都满意的结论。 为什么会有这条禁 令呢?谣言粉碎机调查员得从 20 年前说起。 1991 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出台规定[1],禁止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理由是: 1、在飞机上使用手机,会影响手机的地面基站系统[2]。我们知道,当你使用手机时,在不 同的区域, 会有不同的基站为你服务。 当你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 就需要重新选择基站, 并切换到新的基站, 这个过程是需要计算的。 当你在飞机上使用手机时, 由于飞行速度很快, 过区切换会非常频繁,会加重基站的工作负担;2、手机发射的无线电波,有可能干扰机载 电子系统。

在这项规定出台之后,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也认为手机确实有可能对飞行系统产生实质 干扰,并针对所有商业航空公司,推行这项禁令[2]。事实上,在出台这项规定之前,这个 问题就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 1960 年代初就有人报告说,有一架飞机因受到收音机干 扰,偏离了正常航线。尽管这个说法的猜测色彩很重,但问题事关人命,不能掉以轻心。美 国政府立即着手展开调查,由 FAA 和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TCA)牵头,召集了来自 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各路专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3]。旷日持久的研究波音公司的专家布鲁斯•唐纳姆,从事飞行器电磁兼容性研究已经长达 10 年。据他回忆,波 音确实收到过几例这样的事故报告, 比如说在巡航过程中, 自动驾驶系统会偶尔莫名其妙地 关闭或偏航。还有一些航空公司报告说,乘客使用手机,对舱压、磁向、导航和地空通信等 系统都造成了影响[4]。更吓人的是记录在美国国家航空宇航局(NASA)的“飞行安全报告 系统”[5](这是一个匿名报告航空事故的平台)中的一次事故,一架波音 737 在一次夜航 着陆时,定位器突然发生了大幅度偏转,且没有任何提示。当机长察觉到这个严重事件时, 飞机已偏离航线 1 英里。 当时的飞行高度很低, 发生这样的事故是非常危险的事。 在报告中, 这位机长抱怨塔台没有及时提醒他偏离航线, 并且非常肯定地说: 客舱有手机或类似设备干 扰了定位器。后来 NASA 还专门制作了一份事故集,汇总了该平台上所有可能与手机有关的 飞行事故[6]。 唐纳姆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他号召了一些航空公司,协作进行测试。然而令波音工 程师不解的是, 无论在真实航班上还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大量测试, 都没有重现前述报道所 提及的可怕情形[7]。 为了更多的数据,这项研究旷日持久已经几十年,而且仍在继续研究中。在此过程中,人们 对这个问题,也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1996 年,RTCA 联合 FAA,共同出台了一项关于空中 使用移动电子设备的指导性原则[8],指出由于未观察到显著的干扰,所以应该允许乘客使 用“某些电子设备”,但为了降低风险,当飞行高度低于 10000 英尺(约 3048 米)时,特 别是起降过程中,应该要求乘客关闭这些设备。注意这里的“某些电子设备”,并不包括手 机——它仍被要求全程禁用。 在积累了一定的实验数据之后,RTCA 认为,实际情况中的电磁干扰因素过于复杂,实验很 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飞机需要通过天线接受来自地面塔台和轨道卫星的信号, 进行通信和导 航。理论上说,乘客一旦使用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发射的电波就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个

过程产生干扰。比如这些电波会从玻璃窗和舱门的缝隙逸出,被机载天线接收,从而影响它 接收正常的信号,也就是所谓的前门干扰[4]。 前门干扰发生的条件是,干扰波与正常载波恰好具有相同的频率。以美国流行的手机为例, 手机在使用时,会发射 1850Mhz 到 1910Mhz 的工作波,以及一些背景杂波。背景杂波的频率 范围可以覆盖地空通信使用的频率范围。当飞机离塔台很远时,塔台的信号很弱,手机产生 的杂波就有可能对其产生干扰 [4]。当然,此外也还有其他可能的干扰方式,这里就不一一 描述了。 一位麦道 MD-88 的机长里查德•因斯也许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 他曾报告说, 在一次航班中, 他耳机里突然出现了很强的噪声。 他通过广播要求乘客马上关闭所有电子设备, 噪声立即消 失了[4]。不过,电子设备干扰机上通讯的因素也只是推测而已。对于电磁现象,想要确凿 地证明因果关系非常困难的, 因为有太多的因素要考虑, 而且还有很多因素是我们不知道的, 比如多大强度的干扰才能造成影响, 以及是否有外部因素会产生影响, 比如闪电或者军事雷 达。总之,以上我们说的这些手机对飞机的影响,要么是理论上的,要么是基于推测,实验 中没法证明。飞行模式未予单独讨论2001 年,NASA 对一架波音 747 和一架波音 737 进行了几周的测试。他们在乘客座位上,放 置一台超宽频带的无线电发射机。实验结果非常明显,飞机的自动防撞系统当即出错,无视 附近的另一架飞机。 而且仪表着陆系统在进近过程中, 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别发生了明显 的漂移 [9]。 虽然如此暴力的实验与日常情况相去甚远, 但这至少证明了前面的理论结果是 正确的:一旦存在与飞机组件工作频率相同的杂波,就确实会对飞行系统造成干扰。 这各种各样的道理和事实, FAA 和 FCC 左右为难: 使 一方面, 这种干扰确实是有可能发生的, 只是个概率问题;但另一方面,这种概率比出门被雷劈还要小,这么多年来一直要求乘客关 闭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