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导演的电影风格


篇一:《姜文电影风格》

黑色幽默••人生探索·悲剧内涵

绪论

姜文作为导演,迄今为止一共拍摄了四部作品,但是他的独特气质和精神直接作用在影视作品中,让他的电影形成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姜文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他的诗电影,他的男性魅力造就了他的性别电影,他的幽默造就了他的黑色幽默电影。其作品的鲜明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界一次成功的探索,并为中国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我们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姜文跨越这个界限把他和他的电影一并带入经典的行列,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更高的维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难看出,他的电影有着特有的创作风格,随处展现出独有的姜氏黑色幽默。姜文电影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了对人性的主题探讨、多元化的叙事内容及死亡与生存的哲学意蕴。然而,姜文电影是一种喜剧包裹下的悲剧电影,他所真正展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即是悲剧。

正文

姜文是中国电影史上独具特色的个性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事物和事件进行阐释。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

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姜文拒绝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以独具特色的手法创造出个性化的电影叙事空间。

看似有着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姜文电影,在颠覆与建构的同时为影片注入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悲观的情绪,而这种隐藏在轻松嬉笑的画面背后的悲剧色彩。无论是在主题阐释、叙事结构以及哲学意蕴层面上都一直存在。因此,姜文电影在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一种悲剧电影。

一、姜文电影的历史观

历史的个人化。姜文生得早,没有赶上“告别革命”的好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不断革命时代的产儿,却生长在一个告别革命的年代。这个问题是他人格的一部分,他需要一种表达,但他似乎也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只是讲了一个寓言,结尾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姜文拍摄的四部电影像是描写了一个自己的成长史,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对青春的回忆,到《鬼子来了》里对人性的思索,以及《太阳照常升起》中梦境中的塑造,直至《让子弹飞》中他想要表达的晚年的落寞,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在这四部影片中都依附于姜文颠覆的历史并不断深入对人性的探讨,通过探讨表达了姜文对于世间事物和人物的一种

无奈和怜惜。

对乱世的偏爱。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从自《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文革年代,到《鬼子来了》抗战时期,再到《太阳照常升起》的“那个极度压抑个人欲望的时代”,最后《让子弹飞》的北洋时期,不难看出,他偏爱乱世。乱世,有美学意义上讲有着复杂与戏剧性。有趣的是,在对乱世的描摹中,姜文所呈现的历史观与许多导演大相径庭,迥异于常人的定式思维。他强调个体的命运、偶然事件对人物的强烈冲击,这种影响可以挣脱时代束缚,他在建造的是一种精神情感上的乌托邦。最显而易见的例证便是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反思说、伤痕说、迫害说中,姜文展现文革的视角另辟蹊径,以个人式的幻梦和奔放覆盖了那一切。他选择了青春的“成长”切口,以一双16岁的眼睛看那个时代。而一切表征都源于态度,姜文也正是通过他的视角表明,他无意讨好任何人,或者安慰任何人。

对历史的颠覆表达。照上文所说,姜文实际上把历史设置为“是一种充满虚构和想象的叙事,是一种叠加着人类现实渴望和梦想的记忆机制”。身份不明的人物诡异地存在,在姜文设置的历史背景中主人公各自演绎着不同的悲喜人生。如在影片《鬼子来了》中,姜文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抗战叙事模式,或是表现传

统意义上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屠杀,而是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示了一个道德的迷惑。他重新审视历史,把以往的涉日题材统统踩在脚下。从每个个体的“人性”角度出发,展现了花屋小三郎的各种变化:从信誓旦旦地为天皇效忠到面对死亡时对于马大山的求饶直到最后恢复杀戮的本性,无疑不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特质。这种表现手法虽然荒诞,但其中所具有的内涵则更有深意。正如对马大山的人性展示一样,从善良、懦弱到坚定、愤怒,马大山的人性更值得我们思考,即使是瞬间绚丽的复仇和情感的爆发,但我们却感到了丝丝的悲凉。这种令人叹息的感情用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在苦涩的笑容中饱含泪水,这种手法使观众更加深刻地铭记因这段历史所受迫害的人们。讽刺入骨的黑色幽默,独具匠心的色彩运用,形形色色的隐喻,扭曲的战争和人性的残暴,它们都被一一放大,让人感受到时代的阴冷和荒诞,像极了高度戏剧化后的口述史。又如《太阳照常升起》 中,虽然影射了文化大革命,却没有直接地展现真实历史的痕迹,反而充满各种交错的时空,亦真亦幻,让人无法捉摸。对人性的多层面探讨。电影中虽然没有清晰的历史背景,却有着个性鲜明的人物设置。每个人物的存在都有其特有的含义,在每个人物身上所展现的特质正是姜文对人性的一种解读与认知。进入到充满转型意味的《让子弹飞》,北洋时期被处理成一个无政府权威存在的乱世。每个人都在寻求生存之道,各施其能,招摇撞骗、拿枪使刀。这部作品更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感,这是对当今社会中的人性

的一种变向映射。不论是张麻子还是师爷,还是黄四郎,都是极具个性的代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特点映射了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本性特质,并不是空洞虚无的存在。

不难看出,姜文的部分电影虽然脱离真实历史而存在,但其中所包含的对人性的探讨却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思考与拷问,让观众看到了姜文内心的某种担忧与悲观主义色彩。每部影片的主题都暗含着他在英雄主义之后的纠结与落寞,表现了姜文电影的悲剧主义色彩。

二、多元化的影像叙事风格

声音的个性化。画面、声音、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语言。在姜文的电影中,每一部在声音的处理上都带给人留下一些特别的印象。人物的语言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了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及气质,音乐营造了特定的氛围,表达着特定的感情,还可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是以运用大量的独白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特色。片中的独白用口述的方式来表明马晓军自己内心的恐慌,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加以幻想,直至自己也无法分辨现实与梦境,给影片增加了神秘感。“北到任何记忆力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

篇二:《论姜文电影影像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湖 南 涉 外 经 济 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姜文导演的电影风格}.

开题报告

学目 浅论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 者 院 业 号 罗姗艳 文法学院 汉语言文学 104305411121470

黄菲蒂

二〇一四年三月一日

指导教师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姜文导演的电影风格}.{姜文导演的电影风格}.

篇三:《第六代导演姜文电影时代性的探析》

第六代导演姜文电影时代性的探析

【摘要】对姜文个人独特的导演风格进行分析,并对其作品通过结构、叙事、拍摄手法等角度入手,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在导演个人的作品序列和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当中,对导演及其影片的时代性进行评论。

【关键词】姜文电影;时代性;中国电影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44-02

1 姜文的导演风格

1.1 “野兽级”导演姜文:说到演而优则导,在中国姜文无疑是最重量级的代表。正如2005年他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名影星的入选致敬辞一样:“姜文几乎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话题的人物,他是成绩斐然的出色演员,也是同辈中最为卓越的导演。”

因为作品不多,暂时很难总结出姜文稳定的个人风格元素。仅从目前的几部电影来,姜文电影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叙事,从具体的小人物和事件入手,间接建立一个生动而真实的时代,他表达的是一种个人记忆和民间记忆和其对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理解,这些人物从来都与主流文艺作品表现出来的某个特定时代形象不同,使作品具有非常深刻的时代性。姜文善于展现生活中的偶然因素对个人和事件的重大影响,在开放的结构中去建立更真实的命运,从而在突然发生的局促境遇中展现人物复杂而立体的精神侧面。

1.2 从姜文作品中解读“野兽”:在姜文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篇四:《导演风格分析》

姜文导演风格分析

一、 选题原因

姜文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集演员导演与一身。作为演员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北京人在纽约》《有话好好说》《鬼子来了》,作为导演主要作品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姜文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在影像风格方面,他的电影显示出独特创作视角和艺术个性,非常规叙事营造出陌生化的艺术效果,黑色幽默、反讽、魔幻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段的运用使得姜文电影彰显出另类独特的气质。姜文作为当今中国影视圈能够创造票房过亿的导演之一,同时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电影演员。他在电影荧幕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例如:《芙蓉镇》中的右派分子秦书田,《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红高粱》里的“我爷爷”、《有话好好说》中的“赵小帅”、以及 2010 年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等等。姜文是一个由演员转型的导演,演员出身的导演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性。纵观其导演的影片,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的出色且演员的整体表演风格统一。姜文影片中的角色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特点让人过目不忘,形体设计个性化,表演节奏幽默诙谐。无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姜文都是才华横溢而又极富有个性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等系列影片中,姜文身兼编剧、导演、演员三职,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荒诞的电影表现手法,颠覆了人们惯常的历史印象;抒写了个人英雄主义情怀。

二:具体分析

1.表演分析——以电影《红高粱》为例

姜文在影片《红高粱》中饰演“我爷爷”这个形象,这个人物在剧中有时勇猛,有时粗鲁,有时傻呆,有时又像奴才一样。可谓姜文将这人物塑造的淋漓尽致。比如说在肉铺喝酒这场戏中,“我爷爷”对肉铺的老伙计趾高气扬,要久要肉。当土匪头子来了以后,他马上低头哈腰,甚至下跪赔罪。他趁机把土匪头压在身下,为“我奶奶”被抢而杀气腾腾,但当土匪他他打倒在地,用枪对着他时,他又求饶、后悔、怒骂,又无可奈何。在这短短的一出戏中,姜文的表演可谓是转换的恰到好处。

豪放,是姜文在这部影片中表演的又一大特色。影片中,“我奶奶”把“我爷爷”赶出屋后,家里的伙计们把他抬出去,此时的他还不时的用腹部拱动,那

种不罢休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当罗汉大哥被日本人杀害后,酒坊的伙计们决定打日本人的汽车汽车时,出发前,“我爷爷”和伙计们喝酒并且唱喝了咱的酒„„„„.,那支歌,他声嘶力竭,怒目圆睁。姜文可谓把“我爷爷”对日本人的痛恨,嫉恶如仇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在高粱地里追“我奶奶”的冲动,酒坊里抡木锹的猛,以及抱着酒坛冲向日本人汽车的勇猛,无不强烈的冲击着观众的眼球。

除此以外,姜文的表演还是这部影片充满着一种野性。比如说影片中,他向酒坊的一大帮伙计讲述他和九儿在高粱地里发生的故事是,说的非常的自在。当他被“我奶奶”狠狠地打屁股时,他痛的杀猪般的喊叫,一点也不在乎男子汉的颜面。当着女人的脱裤子,往酒缸里撒尿,他毫不避讳。喝酒时,他抱着一摞大碗,不是慢慢地倒酒,而是一把抓碗,快速摆开,随意的用大酒坛往碗里倒,就算是酒倒出来了,也无所谓,不在乎。他的野蛮、粗鲁被姜文在这里充分自然的展示了出来。

2.语言——以《让子弹飞》为例

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的台词诙谐幽默且新鲜别致。台词的喜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剧中的台词密集,语言生动有力,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还能准确地击中观众的笑点,再加上葛优等人的精彩演出,本片台词语言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更具喜剧效果,让我们体会到了姜文导演的姜氏幽默。

在影片《让子弹飞》中,有这样的台词对白:

师爷:寡妇,不能睡啊!必有大灾!

张麻子:她„„真的是寡妇吗?我看着不像。

师爷:我亲眼看到她丈夫淹死的。

张麻子:她已经成了寡妇,我不能„„再让她守活寡!

这里的台词在说的过程中突然的顿开,先说一半,停顿一下,再把后半部分说完,暗示语义将向某个方面发展,使听者产生误会,随后又把后半句说出来,造成恍然大悟的笑。在上面的台词中,师爷不甘心自己的老跑陪别人睡觉,于是劝张麻子“寡妇不能睡”。张麻子故意把一句话分成两部分,先用“我不能”误导师爷不会和寡妇睡觉,让师爷放心,但是后半句一说出来便把整句话的意思反了过来,让师爷气恼的想拿头撞墙,出乎意料的引人发笑。

黄四郎:这位马邦德县长,他不是王八蛋,不是禽兽,不是畜生,也不是寄生虫,他今天亲自带队剿匪,是我们的大英雄。这是张麻子出征剿匪前黄四郎对着鹅城百姓训话是说的话。这里实际上用的是反语。前面说“鹅城一共来过五十

一任县长,他们都是王八蛋、禽兽、寄生虫”,而马县长跟他们不一样,他是大英雄。其实明白人一听便能知道这是明褒暗贬,并且还“王八蛋、禽兽、畜生、寄生虫”挨个骂了一遍。再加上黄四郎当时那一本正经的表情和当时严肃的场合,想让观众不笑都难。就连剧中的师爷当时听了也一脸尴尬。

师爷:晚了,前几任县长把鹅城的税都收到90年以后了,也就是西历二零一零年,咱们来错地方了!

这里按照常规来说应该是一组模糊的数据,但这里的数据使用的非常的精确,正是这精确的数据带来了不一样的戏剧效果。鹅城前几任县长为了敛财,提前征收赋税,这里完全可以说“把税收到几十年以后了”如此可以达到夸张地效果。然而这里却把时间精细到“90年以后”即“西历二零一零年”这恰巧是影片上映的事件,幽默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除此以外本片中还有最经典的台词,在影片刚开始的第三分钟

六子:没打中?

张麻子:让子弹飞一会。

通常对于没打中的疑问,一般人又两种反应,一种是承认,没打中,失手了;另外一种是不承认失手了。张麻子的反应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而是给出了“让子弹飞一会”的这个具有创意的回答,凸显了张麻子的自信,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知道远处缰绳断裂,白马四散,人们的心才落到了地上。一个小小的转折被运用的淋漓尽致。《让子弹飞》飞起来的不仅仅是子弹,还有它的幽默

3.英雄情节的分析——以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为例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少年马小军是一个热衷于进行英雄假想的人物,在他身上体现的英雄主义情怀的最大特征就是理想性,充满了幻想与美好。马小军会偷偷穿上父亲的军装模仿军人;会迷上开锁,幻想自己是一个劫富济贫的英雄;会为哥们义气打架斗殴,并为自己的某次出彩而沾沾自喜。在那个英雄遍地、激情燃烧的岁月,马小军及他的兄弟们都期待着新一轮战争的开始,憧憬着年轻的他们会成为万人敬仰的战斗英雄。马小军的成长经历和个人体验是那个时期那个群体普遍共有的,他们对英雄进行的想象性模仿是姜文儿时沉积的英雄情结的再现,是姜文儿时对英雄的最初定义及印象。正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限制和引导,马小军他们得以通过青春盲动的形式宣泄着他们的英雄主义情怀,构造出了一个与“共名”历史相异的充满青春激情的“文革”年代。

《太阳照常升起》塑造的是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非英雄”形象。被安排在大学里的老唐是压抑的,丧失了在西部建设时的激情,终日只沉溺于情色当中;被下放在偏僻山村里的老唐是无奈的,他只能带着一群孩子在漫山遍野里打猎,因枪法如神被孩子们崇拜而成为这支童子军的“领袖”;只有在最初投身于西部建设时的老唐才是自由而充满激情的,他在国家的呼吁下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大漠里尽情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最后在一片欢呼声中,他如胜利凯旋的英雄一样赢得了友情、爱情和尊重。姜文通过塑造老唐在不同时期与环境中的形象,进一步深化他对英雄形象的思考,即如何让有英雄情怀与抱负的人展现出英雄形象的一面,客观条件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这部影片里,通过对“大跃进”及“文革”时期知青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或建设边疆或深入穷乡僻壤进行改造的想象和再现,展现了姜文对“时势造英雄”的反思。

《让子弹飞》是最能酣畅淋漓地挥洒姜文的激情与霸气,彰显其英雄主义情怀的一部电影。无论是黄四郎这个枭雄,还是被迫落草为寇的张牧之,他们将姜文的英雄情结放大到了极限。尤其是张牧之,他鸣枪否定帝王崇拜,大喊着来的目的就是“公平、公平、还是公平”;他持枪逼迫武举人叩头;拿着手枪醒目喊着“要站着把钱赚了”„„影片塑造出一个粗犷豪放、不畏强权、藐视权威的英雄形象。张牧之最终靠智慧和勇气,在敌众我寡的局面下获得了胜利,但结局面临的却是既得利益者连他坐的椅子都要抢走,他的兄弟和爱人也相携离他而去,最后只留下了一个孤独落寞的背影。影片里提出了一个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革命胜利后,英雄该何去何从。

姜文借助影片中小人物的成长经历、困境困惑、反抗斗争、悲欢离合,展现了一种另类的、个人的、平民的英雄故事,在影片看似荒诞的构造和展现中,人们看到了姜文对历史、对人生、对当下社会的严肃思考,看到了在英雄主义情怀下,姜文胸中对民族、对社会的热血情怀。

篇五:《对姜文导演及其影片的认识》

论文题目:姜文导演电影艺术个性浅析

学校:西安财经学院 班级:广播1201班 姓名:魏娜 学号:1203700111

姜文,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作为导演的他也获得了较多的肯定,他擅长在电影中加入特有的幽默风格,并以此反映某些时代现实。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被《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在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评审团大奖;2010年末上映的贺岁电影《让子弹飞》刷新了国产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二十多个。{姜文导演的电影风格}.

不过人们对姜文的电影看法都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大部分人认为姜文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着智慧和无限想象力,同时又认真却过于挑剔的导演。他的影片都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细胞,片子都充满着激情、昂扬甚至生命的狂热和躁动之感,带给观众新的视听和心灵体验。部分人认为,姜文电影的个性化色彩太过张扬,悬念太过离奇,暗喻色彩太过隐晦,让人难以全面理解和把握,使得影片在主题思想的直白传达方面不够明显。姜文的电影脱离了群体,离开了大众,给观众留下很多疑问,诸如“看不懂”等此类带有负面影响的言语也不少,这也成了大众在看完电影后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我看来,姜文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和对社会充满高度敏感并极具个人魅力的导演,也很有思想,他的电影带有个人批判思想和观念风格化,对我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推动力作用。在他的几部片子中,《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以文革时期为社会背景,描述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男孩变成男人的成长过程,被赋予了青春的烙印,并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鬼子来了》暗示了在过去的岁月里中日两国的对立关系,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