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言


篇一:《关于莫言的话题》

关于莫言的话题

晨之风

那个本是农民的莫言火了,真的火了,火得超乎想象,这在时下的中国的确是活生生的现实。中国一向沉寂的文学界像是注入了重磅兴奋剂,一阵狂喜。中国作协发电祝贺,主管意识形态的大员亲自发电祝贺,这是罕见的。我感觉,中国的文学界经过漫漫长夜似乎终于寻到了光明。对于莫言获奖,我倒不以为然。中国的文学莫言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应该说莫言不能算得上第一人。对于一个泱泱大国,我要说,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莫言获奖似乎又是一个不小的悲剧。我们的文学水准难道真的需要靠欧罗巴审美思维来判定吗?

关于莫言,有些人也许比较陌生,这是事实。生活中的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还是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自1980年代中他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长篇小说《酒国》、长篇小说《檀香刑》、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以及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蛙》。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

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评论家认为,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这基本上是官方对于莫言的解释。

莫言是获奖专业户。这些年来,莫言和他的作品获得过“联合文学奖”(台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lNO(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国内外奖项,但是莫言的获诺奖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连锁反应。又因为它发生在共产党十八大以前,更是共产党文艺大繁荣的一个标志,所以意义非常。就连我这个以前不看好诺奖的业余作者也很激动一阵子,毕竟这是真正的中国人获得的,获得理直气壮,可喜可贺还是应该的。我们这个号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似乎太需要这个奖项了,中国的文学界也似乎可以从此扬眉吐气了,再也不必在外国的所谓大家前自卑了。从这一点来看,莫言获奖的事情是绝对应该大书特书的。中国人喜欢某一件事情后紧接着就是疯狂,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大概我们这个民族以前太不自信了,有一点世界级的成绩就要沾沾自喜,这也是值得理解的。

难忘那个时刻,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短短几小时内,关于莫言的各种话题占充斥了整个网络,对莫言陌生的人开始关注他曾经的作品,开始狂购他的书,开始欣赏他作品改编的电影,文学界的人们也被这一股力量顶的沸腾了,就连中国股市也受影响。出版界大喜,莫言的书一下遭到前所未有的热销,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缺货的现象,莫言的作品也将引发一次读书热,为日趋没落的读书文化打了一针强化剂。 由此可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单单是一个文学领域的事情,而成为全民话题,一下子影响了各界。得知获奖消息,莫言还在老家高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事先策划好的。于是,不知道有多少家知名媒体嗅到了莫言就在高密的消息,成群结队在高密这个地方第一时间采访了他们心仪的莫言,当然关于高密的话题也屡屡见于报端。在一段时期里,高密这座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因为莫言而名扬全球,全城的各级官吏和老百姓也为莫言获奖而昼夜难眠。我没亲见,据说当地高效的政府立马拿出一揽子推介或者说是开发方案:斥巨资打造万亩红高粱观光旅游区,但是后来听说又取消了;招商引资建造红高粱酒业集团,让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品尝上原汁原味的高粱酒;旅游局的专家们拟以莫言老家故居为中心,结合电影《红高粱》拍摄地,打造一条“寻觅莫言”旅游专线。莫言所在的荒凉的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热闹得让老家人没有思想准备。莫言以前居住的老屋子不断有人光顾,不断有人拍照片留念。

莫言的二哥退休在家,当起了新闻发言人,他很骄傲地向来客讲述着关于莫言的话题。连莫言九十多岁的老父亲也不得安生,频频有知名媒体采访他老人家,老人家耳朵不太好使,记者都是让嘴巴靠近他的耳朵大声问话。他们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挖掘关于莫言成长的哪怕是一丁点儿有价值的信息。这几天还得知,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据说是莫言的粉丝们,或骑车或步行,不远多少里来到莫言故居,仔细审视莫言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寸土地,在他们眼里莫言家的稻草就是金条。他们甚至带着朝圣的心理,末了还会带走莫言故居的一片草叶,有网友干脆拔了莫言故居院子里生长的萝卜,美其名曰要沾染一下作家的灵气。我敢断言,随着时光推移,莫言想要“莫言”真的是不可思议了。

关于莫言,我有模糊的记忆。似乎地球人都明白,莫言的走红是源于他的《红高粱》,而张艺谋把它改编为电影无疑是把莫言推向了高峰。莫言写得成功,张艺谋也拍得成功。《红高粱》电影获得了洋人的金熊大奖。我们可以记得,在上个世纪时的八十年代后期,全国人一下子醉倒在了《红高粱》里,醉倒在那个“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里。那种冲破牢笼的感觉让人们找到了思想解放的快感。我那时正读初中,从小道消息也得知了《红高粱》获得了国际大奖,但是不知道莫言什么面目,当然也不知道《红高粱》的魅力。我们学校离周口市很近,几个学生耐不住诱惑,冒着被开除的危险,说瞎话欺骗老师偷偷溜出去到周口

看了《红高粱》。我是老实本分的学生,主要是兜里没多余的钱。打心眼里也认为这几个学生不是什么好学生,因为我当时一直认为不安分的学生或者不听话的学生都不是什么好学生。但接着又听到了不少的议论,说《红高粱》就是黄片,相当地黄,就是暴露中国人的愚昧和无知。张艺谋该千刀万剐,搞一部迎合洋鬼子的电影其实就是汉奸。看过影片的那几个学生按捺不住,开始在校园里绘声绘色描述《红高粱》里“我爷爷”“我奶奶”野合的事情,他们很有成就感,还耸人听闻地讲里面的“剥人皮”镜头。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传播使得校园里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段时间神情恍惚。校长终于大怒,指派班主任老师查实了这几个学生违纪的确凿证据,开除了一个首要学生,理由是在圣洁的校园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不可饶恕。今天看来,“我爷爷”“我奶奶”高粱地里那点事儿比起当今那些小青年根本就不算事儿,要知道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事儿,国人观念初开是值得理解的。

后来在高中读了莫言的《红高粱》,大概当时没什么艺术细胞吧,自认为那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现在看来似乎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以后莫言消逝在我的视野里。再后来,因为上学,因为工作压力,生活中缺少了读小说的闲情逸致。不过到了2011年,茅盾文学奖结果揭晓,莫言的《蛙》榜上有名,我再一次关注莫言。我认为在当今中国文学界凡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绝对可以代表中国当今小说的顶尖水平,当

篇二:《关于莫言的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莫言改名”的范文

[文题回放]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2年12月6日,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大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的本名叫“管谟业”,改名莫言有三个原因,一是“谟”字拆开就是“莫言”;二是小时候因为乱说话,给父母带来很多麻烦,所以他们教育我要少说话;三是人如果多说话就没精力写作了,既然选择作家这个职业,就把用嘴说出的话全都写出来。当前最希望重新回到书桌前写小说,有人说一个作家获得诺贝尔奖后再也写不出好作品,但也有很多优秀作家打破了这个魔咒,我也希望自己努力加入这个行列,打破这个魔咒。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做语言的主人

哲人言:话未出口,你是话的主人;话出口后,你便成了话的奴隶:还是少说为妙!

三国时期曹军主簿杨修,虽才智过人,却长了一张与他的才智不相称的嘴,最终让他丢掉了性命。

在“阔门事件”中,曹操在门上写上的那个“活”字,“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这当然让曹操对杨修有了“忌”意。在“梦中杀人事件”中,曹操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而杀死了给自己盖被子的近侍以示警告。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在“鸡肋事件”中,众军皆不识曹操为何以“鸡肋”为夜间号令,又是这个杨修,不仅识破,还要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当夏侯惇问及为何如此时,他还要自鸣得意地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曹操得知此情后,是忍无可忍,大怒道:“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杨修是很聪明,但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犯了做人之大忌:做人不能不聪明,但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太聪明。所谓大智若愚嘛!这个“愚”不是“真愚”——有人给“真愚”下的定义是:语言走在思想的前面。所以,话还是少说为妙,至少想好后再说,要和思想同步。

好说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好展示自己。但言多必失,最后不但不能如愿,有时候反而还会损毁了自己。所以孔子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以,交流的最佳方式不是表达,而是倾听。让别人“说”比自己的“滔滔不绝”更能给人带来快意:这不仅是一种交际的技巧,更是一种做人的修养与气度!

最喜欢苏轼,特别是经历了黄州之后的苏轼,大师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对他的评价真可谓是精彩至极:“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是呀,这是一种不需要用任何语言描述的人性的丰碑。

做语言的主人,言同心生,让语言同思想一起流淌,在国学《中庸》所倡导的“不偏不倚”中智慧地经营自己的美丽人生!

材料作文“莫言获诺奖感言”导写及范文

[文题回放]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知获奖后,莫言直言“惊喜而惶恐”。惊,是没想到奖项会落到自己头上,他说自己从不为获奖而写作。喜,是果真颁给了自己,他说很多作家都具备了获奖的资格。惶恐,是担心有了这层光环之后,会不会有更多人盯着自己找毛病,为难自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构思指导]

一、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莫言获诺奖惊喜而惶恐。

二、立竞角度:

1.惊:A.惊讶: “自己从不为获奖而写作”——写作不为奖,淡泊。B.吃惊: “很多作家都具备了获奖的资格”——低调做人,平和待人。c.震惊:自己的作品真的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一自己从没有奢望过什么。

2.喜:A.为己而喜——“颁给了自己”,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B.为民族而喜——自己让中国跻身于世界诺奖之列。

3.惶恐: “有了这层光环” “会不会有更多人盯着自己的毛病”——对荣誉带来的压力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参考立意]

1.在文学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凡是成功的作品都与功利心无关。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不止是诗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哪一位诗人是为出名创作出了成名之作?其他文学作品也一样,摒除功利之心,才能写出佳作。其实不仅是文学创作,许多事情都是如此。

2.“树大招风” “出头的椽子先烂”,尤其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但是谁也无法阻止他人说话。莫言获大奖,加之他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独辟蹊径的风格,受到非议是必然的。 昔有孔子遭荷葆丈人指责,今有明星遭遇绯闻,智者应预先做好心理准备。

3.莫言与一些所谓名人不同,他低调,平和,而一些所谓名人则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相比之下,优劣分明。也许这一点正是他能够获得大奖的前提,具备此种平和心态的人才有希望成为“大家”。

[学生习作]

文学当是“心外无物”

陆九渊先生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不论其它,文学正当如此,心外无物,以笔写心。

文学,是纯净的,纯净得像天山的雪水;是澄澈的,澄澈得像九月的天空;是纯粹到脆弱的,像水晶。文学,是经不起染污的,一旦成为名利场的玩物,便一文不值。文学家当有赤子之心,切不可追逐名利,如纳兰性德,不是人间富贵花。文学家当率性而为,如李白,有月光一般恣意流淌的真性情。唯有不为心外之物影响而作的文章,才能璨若明珠;太过功利,总会成为负累。古代科举考试的文章,往往不如随笔优美,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莫言不为获奖而写作,同样如此,这是一种超脱,也是一种胆量。胆量,是文学家的必备素质,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一种胆量;季羡林默默走过十年浩劫,是一种胆量;海子的自我毁灭,同样是一种胆量。他们的胆量,来自坚守,坚守自己的内心;来自摒弃,摒弃功名的羁绊。文学家,或者说文人,都应当有这种胆量。这叫做文人的骨气,它源于心外无物。韩寒,一个引发众多争议的人物,一个弃学从文的偏科生,不论其它,我敬佩他的胆量。他敢于放弃我们所不敢放弃的,敢于投入我们不敢坚守的。我相信中国有文学天赋及修养的学生不止千万,我也相信热爱文学的青年

数不胜数,我还看到有那么多的职业作家耕耘文字,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拥有老舍,巴金,鲁迅? 所幸我们又有了莫言。对于钱学森之问,我想答案应是——心外有物。蔡元培在北大就职演说中曾强调,净化学风,消除校园的名利风气。今天依旧应该如此。文学青年们,热衷于政,热衷于商,哪有心思埋头写作呢?即便选择文字工作,为了获奖而写作,怕也难成大器。莫言是心外无物的,不在乎, 自然不惧怕;不惧怕, 自然专心致志;专心致志,自咸大家。

相信莫言在惊喜而惶恐后,能沉静下来,回归自我;希望有更多青年人能参透其中道理,投身文学。

[点评]

本文视角独特,议论有针对性,说理深刻,语言富有个性。

1. 主旨鲜明。文章针对材料中的“不为获奖而写作”,紧扣文学创作当“心外无物,以笔写心”,旁征博引,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突出主题。语言简练有力而集中。

2.说理深刻。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因为作者对“文学”本身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其次是作者能够由表及里深入地分析说理。

莫言浮名,默默坚守

提起莫言,我感动于他的坚守。

他曾说,起名莫言,是希望自己不要说,在写作时却一切都抛于脑后,该说的不该说的一同进发。他还笑称自己平日里可以是孙子,是懦夫,但在写作时却是胆大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正是对良知的坚守,让他如此“胆大”,不顾所发表的言论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影响,坚定地揭露社会问题,人性的劣根,履行作家的职责;他不为浮名,不图利益,不会为了迎合某些读者,而改变自己的写作方向,他说: “就算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份坚守,他的读者越来越多。

我又想起了另一位与莫言一样默默坚守的作家,史铁生。他在最好的年纪里,突然失去双腿,生命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起初他也哭过闹过甚至想过自杀。他一天天坐在地坛里,听着园神对他讲: “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既是你的罪过,也是你的福祉。”终于他在日日的冥想中寻觅到生命的真谛,于是他拿起笔,将自己的感悟一一记下,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展现在世人面前,直到走向生命的尽头,他依旧坚持本心,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他坚守着生命的意义,让世人为之感动。

除了两位坚守的作家,二战时期一位“女版辛德勒”也在道德的坚守中获得灵魂的升华。伊蕾娜,化装成护士深入集中营,拯救了2500多名儿童,使他们与家人团聚,免受法西斯的迫害。她坚守道德底线,挽救了无数生命,她在黑暗的二战集中营里,燃起点点星火,那是人性的光辉。

坚守,是一个恒久的话题,早在几千年前孟子便告诫世人,切勿“失其本心”。然而古往今来,很多人为名利失其本心。如贪官和珅,如炫富的郭美美„„,他们都在名利的漩涡中丧失了自我,成了名利的奴仆。

莫言虚名,坚守本心。正如莫言不为获奖而写作,我们也不应为了外物虚名而失其本心。应该坚守心灵的净土,让人性之花开遍世界。

[点评]

文章开宗明义,首段亮出观点。关键词“坚守”多次出现,结构上既照应题目,使个个段落连接紧密,也使得主题突出。

结构上,运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一个中心串起三个典型论据材料,简洁而巧妙。

材料作文“莫言,燕尾服”范文

【文题回放】2012年11月9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做客山东大学,透露,

莫言现在正在准备赴瑞典领奖,还做了燕尾服,也要学习跳舞。此言一出,网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呢?请据此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优秀习作]

莫言,你的名字叫中国

11月9日,莫言的大哥“爆料”,莫言现在正在准备赴瑞典领奖,还做了燕尾服,也要学习跳舞。因诺贝尔奖,莫言一时之间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因燕尾服、跳舞,莫言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我想起了时下的流行口头禅“元芳,你怎么看?”,莫言,你有需要,有必要穿那燕尾服,学那跳舞吗? 自诺贝尔奖产生以来,尤其到了近代,中国人素有“诺贝尔情结”。你想想,堂堂大中华,泱泱十几亿人口,怎么就产生不了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呢?更何况,现在GDP全球第二了,经济实力加强了;航母出海了,军事实力也提高了。中国已然以一个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是,诺贝尔奖,好像总是与中国擦肩而过。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太需要得到世界的承认,而诺贝尔奖无疑是增强自信力强有力的砝码。今年,终于,诺贝尔收入囊中,莫言获奖了。因此,一吐怨气,全民欢呼。这诺贝尔奖,不仅是莫言的个人荣誉,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脸面。于是,我终于发现,原来的我们的自信是来自他人的赞赏,而非自我的肯定。于是,我终于明白,原来貌似强大的我们,内心居然是如此的脆弱。 而当我听到莫言将要穿着那来自西方的燕尾服在诺贝尔奖颁奖晚会上翩翩起舞时,我更悲哀了。一个以乡土为写作题材的中国作家,一个以自身的文学才华而获奖的中国作家,何苦要委屈自己,为了迎合西方的品味,而硬要自己去穿那不合身的燕尾服,去跳那不熟悉的社交舞。与此相比,我希望看的是,我们的莫言,中国的作家莫言,穿着我们的中国的本土服装,传统的唐装也好,现代的中山装也好,甚至就穿着平时的便装也好,昂首挺胸,自信满满地走上领奖台,而非现在这样,一个中国作家穿着来自西方的燕尾服,跳着来自西方的舞步。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自信来自我们内心的肯定,而非他人的赞赏,他人的肯定。

一个强大起来的民族应该是充满自信的民族。近代世界无疑是西方的世界。他们曾经独领风骚,但今天,我们已迎头赶上。我们,已经不需要琢磨西方的心思,不需要迎合西方的口味。而应该是,我就是我,一个土生土长,喝着长江水,而非可口可乐,吃着白米饭,而非割着嫩牛扒的中国人。我们有着我们的独特思维,有着我们独特的审美,有着我们独特的文化,有着我们独特的着装。而这些,都是中国的,而非西方的。

经济增长了,国力增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信地站起来,告诉他们,我们是中国人,而非西方人,更不是披着西方皮毛的中国人。脱掉那一身燕尾服,把我们的唐装穿上,莫言,到时候,我将为你鼓掌。

人非圣贤

据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大哥管谟贤称,莫言将赴瑞典领奖,不但做了燕尾服,而且还学跳舞。此言一出,网络众说纷坛。

对于莫言的行为,有的人认为他不该把诺贝尔奖看的那么重要,有的人认为他应该学学村上春树的那种淡定,淡泊名利。而我认为,莫言只是莫言,他不是村上春树,更不是一个圣人。

莫言的做法,只是在做回自己。获得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