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赵明诚


篇一:《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

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以跻身于一流作家的女性。其穷尽一生精力所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文,永远地影响着世人,然而其身世却给人带来了几许悲凉之感。在李清照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幸运的,她与赵明诚的生活、爱情是甜蜜的。时局的动乱,赵明诚的猝死,给这个原本很美满的婚姻带来了不一样的结局,女词人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的历史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让人深表同情。

【关键词】:李清照 赵明诚 爱情悲剧

《史记.外戚世家序》云:“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①从积极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司马迁在看似宿命论的观点中揭示出了我国古代爱情、婚姻的悲剧精神。在众多的婚恋生活中,或受外力阻挠,有情人难成眷属;或因一方早逝,婚姻半途夭折;或是才子佳人露水一场,佳期难再。于是,爱情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特别是在宋代的特殊文化背景之下,宋文人形成了开放的心态和敏感的气质,他们的感情生活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伴随着文学体裁的逐渐成熟,心理体验的日趋丰富,人生变故的巨大刺激,众多的诗人词客开始坦然而深情地咀嚼他们对爱的理解、痛的感受。于是,在宋代文坛上,便出现了以抒写爱情悲剧为题材的盛况奇观。李清照也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美满的婚姻生活

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李清照,结婚时性格还没有完全成熟。婚姻不论是对任何时代的女子来说,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大转折点。婚姻让少女告别了天真烂漫的生活,承担起了为人妻子的责任和义务。要以新的身份去面对陌生的公婆与丈夫。这样一种巨大的转变,对与一位年轻的少女而言,往往由于前期的心理因素与经验的不足,而显得惘然。对古代的女子而

言,婚姻意味着重重的束缚之外,凭添了一条“夫权”的锁链,许多的家庭也就因此而埋下悲剧的种子。这在封建社会都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的。更何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对彼此陌生的青年男女骤然结合到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家庭,大多都是所嫁非偶,彼此之间在兴趣、性格、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常常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夫妻之间很少有恩爱可言,婚姻就好比她们的活死人墓,人生就在婚姻的凄凉苦涩之中煎熬。因此,许多的女子被渐渐消磨去才气与个性,憔悴枯萎,在凄凉之中悄然离开人世。而李清照是非常幸运。她与赵明诚结婚。李清照能够拥有自己心爱的丈夫,美满幸福的婚姻。

赵明诚性情淡泊,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对于金石学,李清照也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帮助丈夫考证、鉴别。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就是建立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的,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李清照与赵明诚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但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因此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作一年一度的七夕。尤其是两年后赵明诚出仕,相思之苦常常缠绕了这位思妇,李清照和赵明诚短暂分别后的离恨相思与内心的苦痛反映在她的词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窗,人比黄花瘦。”②(《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与丈夫分别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写词人的寂寞心绪与相思情怀。纵观李清照的婚后,除了朝廷给自己带来的不快之外,家庭生活基本上是愉快的。“归来堂里小鸳鸯,翁佐崇宁政事堂。郎典春衣携果饵,妾蠲珠翠市琳琅。古今无比闺房绝,携手成欢分手念。无钱怅记牡丹图,惜别悲吟江藕簟。”(樊增祥《题李易安遗像》)③,这首诗概括了李清照的早期闲适温馨的闺阁生活。在北宋那样的社会里,理学已开始盛行,女子进一步成为男子的附庸,并已开始缠足。李清照能嫁给赵明诚这样一个与她情投意合、以平等态度对待她的丈夫,自然感到十分幸福美满。有《一剪梅》为证,词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④试看,在荷残花凋的的清秋,女词人独自登上一叶小舟,近视河水静静的流淌,远望雁阵飞过,却等不到爱人的只语片言。直到月光洒满西楼,仍然无法排解相

思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思念是何等的深沉,离愁是何等的缠绵。然而,李清照婚姻并不长久,诸多原因导致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姻的不幸。

二、历史现状导致悲剧的形成

1、朝廷的内部斗争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

北宋年间,党派之争给了这一对鸳鸯的幸福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李清照的父亲李恪非是属于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这与他的公公赵挺之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新、旧党之间的争斗与沉浮,使李清照与丈夫生活在分别与重逢之间。

当时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的李恪非,被当成与已故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被罢黜出京。与此同时,朝廷又连下二诏,分别为“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阕下”。尽管李清照受党争株连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与此二苛诏中所规定的“政策”直接挂钩,尽管作为已经“泼出去的水”而成为赵家的媳妇的李清照不一定是本来意义上的“党人子弟”,尽管赵家不一定作严格意义上的“宗室”,而主要是因为与苏轼私怨很深的公公赵挺之此时连升三级、大权在握,为此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援救其父,但却落了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结局。事已至此,回乡暂居以避赵家冷眼,未必不是自幼刚强自重的李清照的明智选择„„那么,与赵明诚的分离也就不可避免了。

后皇帝下诏,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得以解脱,从原籍回到卞京府司巷的御赐丞相府。但谁也想不到的是,赵挺之于大观元年(1107)三月被罢后五日即卒。卒后三天,在京亲属便被捕入狱,李清照也因赵、李两家政治上的原因而无辜被捉入大牢。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势必会造成影响,朝廷的纷争给李清照的生活浓浓地烙上时代的政治的烙印。

2、封建婚姻制度对李清照婚姻带来的影响

说李清照有“婕妤之叹”,不是莫须有的,从“春到长门春草青”(《小重山》)中就可以看出,李清照把自己待字时的居室称作“长门”,就足可说明“婕妤之叹”之称绝对不是莫须有的。从当时的婚姻制度来看,赵明诚另择新欢也是很正常不过的。况且,在宋朝,一夫多妻是屡见不鲜的,纳妾和寻花问柳是家常

便饭的事,这就可想而知了“一个丞相府邸的三公子,就是结发之妻在身边都有可能难免心猿意马和三妻四妾,何况是年轻离偶,同时又是面对年轻美貌异性的诱惑,二十二三岁的赵明诚不可能完全灭绝生理上的欲求”⑤。我们从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和人生活的欲求上来分析,“婚外情”是必然存在的,这也是造成婚姻悲剧的一个原因。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文人士子对婚姻现状的不满足。“在传统婚姻中,总体上说,夫妻之间是礼多于情,义多于爱,生育多于性。夫妻之间,处于一种极不平等也不正常的关系之中„„夫妻之间既然少有情爱,甚至少有性爱,则婚后的男子(女子无此权利),便只好到别的女子那里去寻找爱情或者去寻找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⑥作为丞相之子的赵明诚,在那样“优越”的婚姻制度下,面对美貌女子的诱惑,加上生理上的欲求,可想而知,他会不会满足与他的婚姻现状呢?在宋朝那样的制度下,家妓、官妓作为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公开化与商业化的。在此,我们不能不承认,文人与妓女之间的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对不满意婚姻的弥补和对性爱生活的追求。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李清照的身上呢?赵明诚也会不会随波逐流? 廷争的反复无常所导致的李清照的被迫归宁和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注定了李清照与当时的广大妇女一样,难免于在爱情上有有始无终,或有名无实的厄运。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她的《小重山》、《满庭芳》和《多丽·咏白菊》等作品中,细细咀嚼的话,就会读出只有女性较敏感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3、外敌入侵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是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的一年。这年秋天,青州兵变,十二月,金兵攻陷青州,赵家十余屋书籍什物,全部毁于战火。李清照在家乡终于呆不下去,只得逃难南下。当她辗转到达江宁时,已是高宗建炎二年(1128)的春天了,这时她丈夫赵明诚正做江宁知府,两人在一起所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之事。李清照在此放声吟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⑦她用这首豪气十足的诗,用西楚霸王逐鹿败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的历史事实来讽刺苟且偷生的南宋小朝廷。面对山河破碎的景象,面对自己不如意的婚姻现状,李清照只有在深闺愤笔疾书。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

到建康,为赵明诚营葬,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那就是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的嗜好和追求。

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漂零遂与流人伍”,这对她本人来说,当然是极其不幸的,李清照把这段惨痛的经历与时代脉搏结合起来,从而写出了许多血泪凝成的诗词。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⑧词的上半阕写了此时此际的遭遇和感慨,下半阕直接点明流亡生活。整首词就是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和内心刻划,表现了一个兵荒马乱中逃难者的形象,而其中渗透着一个孀妇的寂寞和悲哀,读来让人具体地感受到那个动乱年代的一个横断面。

三、小结

出身于封建时代缙绅之家的李清照,她的阶级地位和时代影响,没有能够按照常规使她成为男子的附庸,没有使她成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贵族妇人;相反,这些使得她在诗词创作方面突破了时代和道学所加于她的某些局限,表现出卓越的才华,终于成为流芳百世的女作家。李清照,一个封建社会的淑女,一个文场词坛的才女,她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这么多的历史环境的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她的遭遇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亦令人痛惜, 她的爱情和爱情诗篇都是悲情的、凄美的。她的爱情悲剧,在那样一个实行封建统治和动乱不堪的时代也是必然的。

中国文学史上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我们引为骄傲,我们也为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悲剧深感惋惜。

篇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千古爱情》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千古绝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开婉约派词风。其父李格非(齐州历城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李清照在父亲的影响下,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口成章,锋芒毕露,才气过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视界更加的开阔,在大宋文坛的名气越来越大,再加上李清照是秀外慧中,气质高贵是一个十足的美女,上门提亲的人几乎都要把李家门槛给踢坏了。她没有像其他的富家小姐一样,无所事事,饱食终日,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做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型女性,她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观念,她厌恶那种没有爱情作为基础的婚姻。在她的心目中,自己人生的另一半也应该是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最起码也和自己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因为她知道只有志趣相投才能惺惺相吸,只有惺惺相吸的爱情才是幸福的,永恒的。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注定是孕育爱情的季节。李清照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赵明诚。当时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意气风发,气度不凡,不仅热爱文学,而且对金石学颇有研究。两个文学青年一见钟情,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这首《如梦令》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荡舟荷塘,纵情山水的美好画面。

婚后的李清照生活的之所以如此的充实和幸福,因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维系他们爱情的东西,就是他们对金石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很深的造诣。在他们心中,对金石学的研究似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每一个重大的发现,每一个不经意间的收藏,都点点滴滴的见证着他们的爱情。李清照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对金石学的痴迷,更重要的是他深深的爱着自己的丈夫和丈夫所爱的一切,她决定要和丈夫一起完成《金石录》的写作,不为万世留名,只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和那沧海桑田般的爱情。

危如累卵的大宋王朝,被北方南下的少数民族冲的支离破碎。李清照和赵明诚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开始了逃亡流浪的生活。上天似乎要挑战这位旷世的奇女子非凡的创造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觉得在这样一个才女口中吟咏的不应该单单是凄美的秋色和少女的思怨,她的词作还应该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危亡一起纵横捭阖,思绪飞扬。

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委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没想到却发生了一件让李清照终生蒙家羞的事情。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平息叛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李清照虽是个柔弱女子,但是却有着男儿般的报国之志,当他们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悲怆万分,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最终还是原谅了他的丈夫,当她看到丈夫逃命时还随身携带的《金石录》手稿时,那颗女儿心还是软了下来,她恨丈夫的贪生怕死,但她更感动于丈夫对他们爱情结晶的无比珍爱,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缺点和全部优点,作为女人,她渴望爱情,渴望被爱,她舍不得她的丈夫,因为她知道赵明诚对于她的爱从来都 没有改变。

幸福总是觉得很短,痛苦总是显得太长,赵明诚在没有完成《金石录》写作的情况下急病离世,他临终托付李清照一定要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李清照悲痛万分,失去丈夫的她觉得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这首《声声慢》里面有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丈夫的托付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为丈夫赵明诚办理完丧事之后,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严重摧残和创伤。但是生性坚强不屈,决不向困难和命运低头的李清照很快又振作了起来。面对无家可归和兵荒马乱的残酷现实,她要顽强地生活下去。因为她与赵明诚耗费心血收集的文物古籍和金石录书画,凝聚着夫妻恩爱的情意,见证着一段亘古不变的爱情神话,在李清照的眼中,没有完成的《金石录》里有太多她们夫妻间的美好回忆,如果不能完成丈夫的遗愿,她觉得就像没有经历过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样。

对一个人的爱不能用得到多少去衡量,而应该用付出多少去裁断,在很多时候爱不仅仅是一种给予和接受,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能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自己的一切。处在乱世之中的李清照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要想完成《金石录》的创作简直比登天还难,她为了完成丈夫的未竟事业,她依然决定改嫁他人。李清照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对丈夫至死不渝的人,她做出这样一个决定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和面对多少的嘲讽啊!因为在她的心里始终没有背叛她的丈夫,她觉得一个值得她爱的人值得自己为他去做一切。她为了生存下去,匆匆的嫁给了一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就这样她在根本感觉不到幸福的婚姻中坚持着自己的创作,坚持着自己对丈夫的承诺,坚持着自己对过去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

在李清照历尽千辛万苦完成《金石录》的写作后,最求自由,向往高质量爱情的她决定离开这个让她伤心的地方,带着对赵明诚的无限思恋继续她漂泊的人生旅行。

篇三:《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1]》

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与赵明诚}.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与赵明诚

一对描金彩绘龙凤喜烛,插在修长的美人型烛奴上,它的光焰欢快地跳跃着。两盏垂着金色流苏的八角薄纱大红宫灯,悬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绯红。新人静地坐在妆台前,绣红的大红盖头把她和周围的一切隔开了,眼前只是一片红色的神秘的朦胧。新娘名叫李清照,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就要为人之妇了,她不由想到,十八年恬静的闺阁生活,一晃眼就过去了。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她一天天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淳朴的书卷气。她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书,写得一手秀丽的小楷,铁划银钩;她对前朝李思训、王维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都十分酷爱,也常常研朱挥毫,作几幅翎毛花卉。她通音律,早在儿时就已学会抚琴;她父亲常对她母亲感叹:“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现在她就要成为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媳,青年大学生赵明诚的妻子,她不由感慨系之。正是冬天,一个丫环特地送来一枝梅花,拜过天地,喝过交杯酒,她和赵明诚入了洞房。

赵明诚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晃眼婚后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

不料,赵挺之与李格非都因得罪权臣蔡京而罢官,赵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争中死去,赵家父死家败,心寒已极,赵明诚与李清照离开汴京,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赵明诚性情淡泊,屏居乡里后,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前几年赵明诚刚出仕时,就对李清照说过:“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这种爱好,比作杜预的“左传”癖和王维的“书画”癖,李清照千方百计宿减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荆钗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见的古书、名画或彝鼎金石,夫妇二人便共同校勘、鉴赏、整集签题,指摘暇疵,其乐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闻强记,甚至超过赵明诚,令赵明诚赞叹不已,欢喜不已。

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一天,赵明诚说道:“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仿佛不经意为之,可是我苦苦寻思,却总也想不到,道不出。若刻意斧凿,反倒弄巧成拙。”李清照说道:“我幼年弄笔之初,常听父亲说:„文不可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怜《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古人云:言为心声。乐府诗词并著,讲究词随意发,情景交融。或吟或唱,均可使人心动情随。若刻意雕琢,工求纤丽,就味同嚼蜡了。” 接着两人又讨论起本朝的词家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认为柳永词的缺点是:多写风尘浪子,词语尘下。苏轼的词是:只可称为句读不茸之诗,却不可称之为词,是念得唱不得的。王安石、曾巩的词则更是读也读不得。 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刘跋的书信,约他到泰山访古,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丈丰打点行囊,备下菜食,为丈夫饯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把登泰山、访古碑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

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宋徽宗是一个有艺术才华的皇帝,除了笃信道教外,还擅长书、画、乐、舞,喜欢醇酒、美人。精神上的奢靡,必须有物质上的奢靡作后盾,于是蔡京专门派人到全国各地搜罗名花、奇石、佳树、珍玩运到京都,供他观赏。运送这些花石树木的车船,便称为“花石纲”。“花石纲”所经之处,民夫猬集,钱谷一空。徽宗又在都城内兴建祭祀用的“明堂”,安放九鼎用的“九成宫”和供游赏的,“延福宫”,穷极奢丽,激起各地起义,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赵构成了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定国号“建炎”。

已是建炎三年,赵明诚被朝廷罢去江宁太守的职务,夫妻两人乘船决定到洪州暂住,一路行来,两人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李清照说道:“皇皇华夏,自古不乏英雄豪杰。就说我们大宋吧,这几年,出了多少忠肝义胆之士!李纲李枢相以文臣而兼武事,受命于危难之际;宗泽宗留守以孤军扼守危城、弥留之际高呼渡河;就拿那位年轻的太学生陈东来说,以书生而赴国难,几次伏阙上书,终至被朝廷斩首。丹心碧血,浩气长存。”赵明诚续道:“古代蜀国望帝禅位出奔,还日夜思念故国,化为啼血的子规。如今,二帝蒙尘,神州板荡,又有谁思念我们这风雨飘摇的故国呢?”

船队已进入和州境内,李清照指着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对赵明诚说:“那就是霸王自刎的乌江啊!你刚才说得好,望帝怀念故国,化作子规,啼血哀呜,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杜鹃,也变作了他的满腔碧血!楚霸王逐鹿败北,

无颜见江东父老,宁肯一死以谢天下。这比起那弃天下百姓于不顾,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气节的多!”言罢,禁不住击打船上的桅杆,放声吟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到建康,为赵明诚营葬,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

又是五年过去了,李清照带着他们夫妇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和赵明诚的一些手稿,流徒东西各地,先后到了越州、台州、温州、衢州,最后到了杭州。

又是两年过去了,再过一天就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城中远处,隐隐传来鞭炮的僻啪声和孩子的欢笑声,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笺,反复沉思吟咏,写出:《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李清照与赵明诚}.

秋风瑟瑟,秋雨潇潇,又是八月。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将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一一校正誊录,又作了些增补,全文用细宣工楷誊写,全部竣工。这天下午,李清照亲手在素绢封面上恭楷写下:

《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

写完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死于哪年已不可考,她的传世之作是《漱玉词》,基本属婉约派,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上她在艺术上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还兼有豪放之长。她的《思项羽》诗和“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

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凉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成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内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李清照与赵明诚}.{李清照与赵明诚}.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携隐。(赵明诚)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诗人,亦称“一代词宗”。

世人皆知李清照工诗能文,尤善填词,殊不知她还能作画,其《琵琶行图》直到明朝还被人收藏,而且她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游戏也十分精通,玩起来游刃有余。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及赏析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与赵明诚}.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 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与赵明诚}.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