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体验


第一篇:《丰富生活体验》

为习作引来“源头活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但是当前小学生的习作现状令人担忧:学生面对题目不知所云,下笔艰涩,言不由衷。作文中空话套话连篇,题材单一陈旧,情感千篇一律,鲜有新意,缺乏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指导学生“丰富生活体验,激发习作兴趣”,才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根本办法。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关注写作技巧转向注重丰富生活体验,培养习作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自己的经验,有以下感受。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曾问过一个节课只写了一个作文题目的孩子:“你怎么不写下去呢?”孩子看着我,对我说:“我真的不知道写什么。”那次作文的题目是《故乡的变化》。如此简单的一个题目,却难道了生活体验贫乏的孩子。这是孩子们生活空间狭小,缺少对周围事物的体察与感受造成的。

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

的源头活水。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只有创造出更多体验生活的机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用心观察,感受,才会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体验。

1做一做,积累生活素材。 ○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每个孩子都是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动手做的兴趣的。当我们把一个个死板的作文题先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生活实验,经历真实的情感体验,写作内容自然水到渠成。

写观察日记对于没有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引导学生们在教室养一盆“绿豆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绿豆芽生长的状况。并督促他们及时记录每天的变化。那短短的几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他们的小脑袋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对绿豆芽的生长表现说个不停。有的同学甚至把绿豆芽当成自己的小宝宝,唱起了歌谣。“瞧,它的头多像一顶漂亮的小帽子呀!”“哪里,这更像它张开的笑脸。”“你看哪,它终于挺直腰板了,不再营养不良了!”“哈哈哈”在这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绿豆芽的每一天的变化特点和那些最经典的语言,都被孩子们记在了心中。有了真实的体验,每个人都是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及整个过程中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同时,在以后遇到诸如《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我成功了》《有趣的一件事》等作文中孩子们也不再犯愁,因为他们会回

忆起这件快乐的事。

2 玩一玩,聚集生活精彩。 ○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却发现孩子们对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却写不出新意来。题目为《精彩的课间十分钟》的单元作文中,全班同学竟然大半写一个“捉人”的游戏。这个游戏是他们在课间玩得最多的,但是由于内容规则都很单调,很多同学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读起来缺少生动精彩的味道。这与现实中课间十分钟的内容是有很大关系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让同学们重新设计课间十分钟,优选游戏,并确定一个有趣的游戏名称。经过讨论,学生确定:掰手腕,蚂蚁与大象,巧夺碉堡,盲人闯关,会跳舞的毽子等趣味游戏。在接下来几天的课间十分钟,他们玩得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感受,一篇篇“精彩的十分钟”便呈现在面前。这样既丰富了生活体验,为作文引进了源头活水,又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了快乐因素。

解决制约作文素材的瓶颈,需要教师摆脱传统的作文教学的观念,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感受生活。在教学中,应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从生活中捕捉作文的灵感,拓宽选材的领域,变生活为写作的源泉。

二、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

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很多学生头痛作文,主要是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并且缺少表达的欲望而使他们对写作不感兴趣。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多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理特点出发,激发他们想说想写的欲望,篇篇佳作便会“呼之欲出”。

1 放飞想象的翅膀,张扬个性风采。 ○

每个孩子都会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美丽的向往。对于小学生来讲,想象可以让他们随心所欲,是充满乐趣的旅程。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利用学生喜欢想象的心理特点,一定可以在拓宽生活的宽度与深度方面取得突破。我经常请五年级学生写想象作文。引导他们不仅想象天外来客,神奇科学,未来世界,还要关注自己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色,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想象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写出了不同的生活体验。写《我是一位天使》的,是一位相貌平平的女生,她写道:“如果我是一位天使,我就要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开满美丽的花,让大家每天都快乐。”写《我是一辆小汽车》的小男孩,竟然用自己的想象写出了一辆汽车从被主人宠爱到出了车祸被抛弃的过程,让人感慨命运的生动曲折。富有张力的想象,深化了孩子对生活的认识,丰富了孩子的情感,使孩子未下笔就已经有强烈的表达愿望。写作,就是在写自己心中的歌,自然轻松容易。{生活体验}.

2 提炼身边的生活,写出自己的故事。 ○

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胸中不先有意思情感,单有一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动机吗?没有。既然没有意思情感,写作的动作便无从发生。”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应该从敏锐地体察学生生活中最有倾诉欲望的主题,从而激发他们写作表达的动机。

对于在校小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利用网络上网聊天,利用网络休闲娱乐已经是生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上网,是每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网上的故事,也是丰富多彩。我曾经让学生们写过《我的网络故事》这篇文章。学生们交上来的文章各不相同,有的说自己在第一次在网上乱逛不幸“中毒”的经历;有的同学写自己在网上养“Q宠物”的独特体验;刘家雄写到自己在“土豆网”上教年过花甲的奶奶看潮剧;刘诗欣分享了爸爸以陌生人的身份与聊天以了解女儿的故事。由于主题来源于熟悉的生活,自己的网上故事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故事便在笔下如泉水般汩汩流出。

兴趣诱发并支配了儿童的观察行为。只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最贴近生活的地方出发,调动学生最真切的情感体验,便会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的快乐与轻松。即使“无须推移力”,也定然能够达到“中流自在行”的写作效果。

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篇:《大学生活体验》{生活体验}.

大学,一种生活的结束与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大学是生活的一种过渡,已经不算崭新的大学生活已经让我成长了许多,两个“已经”代表一种现在完成时。如果说当初我们在中学,进入青春叛逆期是一种成长加速的话,那么大学的前两年应该是达尔文S曲线的斜率最大生长期。这里没有家人的照顾,没有前二十年积累的朋友,老师,同学,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环境,没有人会理所当然的为你付出,做事情要更多的为别人想,开始只期待等价的交换,一种心理的成长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开始。

借用《围城》里的一句话:“在外面的人想进来,在里面的人想出去。”当我们还在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能够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进而去设计自己的命运。然而,我们走进大学校园之后,离开了熟悉的庇护,沐浴在阳光下也裸露在各种辐射中,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把“锻炼自己”放在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位置,去加入社团、学生组织,去做义工、志愿者,去勤工助学、兼职,在自己打拼的过程中,这样那样的机遇或坎坷,让我们开始融入真正的社会与生活。

“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太过心急,就像大学,浮躁着想去体验外面的世界,也许这样可以在以后少走一些弯路,但是今天我们的储备够吗?也许经验比知识更重要,但是我们的竞争力如果这样就够了,那为什么还要进大学呢”这样的想法时常挣扎在我脑海,徘徊而无结果。但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挣扎中我们的心智开始成熟,开始确定自己人

生的方向,而这些在之前的近二十年是从来不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离开父母的家的依靠,我们开始去一步一步建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开始独立的追求,平等而自由的选择。经历大学,由一种生活向另一种生活过渡,我们要开始对自己对他人负责,承担社会责任,自己去面对生活了。所以,加油。

工物102 王雪萍 201010222063 2011年3月18日

第三篇:《大学生生活体验》

大学生农村生活实习期工作总结

无论是三四十年代的老前辈还是第五代电影艺术家们的作品,都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赢得观众的认同和赞同,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优良传统,而且目前也急需我们继承。艺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首先要体验生活。中国的农业人口比例大,农村生活实质上就是中国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情感,本身就是提高我们艺术修养和对社会生活观察能力最好的途径。我想学校和系里组织这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此,以为我们将来的艺术创作积累素材,也为我们将来立足社会、发展自身积累一笔重要的资本。

这次实践活动安排在北京郊区的农村本身也具有实在意义,我校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市,习惯于都市生活的我们都需要一次考验自己意志和生活能力的机会,这段不算短的农村生活的确考验了我们,更重要的是也磨练了我们,使我们更坚强,更成熟了。即使将来再遇到什么生活中的磨难,相信从黑山寨回来的我们也能自信的面对它。

下面是我的几点具体的体会:

1、深入农民家庭,享受田园快乐的同时切身体验真实的农民生活。短短的15天,使我对田园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鸡鸣犬吠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早起在院中看书,享受一天中不可多得的寂静,或到屋后的山上远眺,四周美景尽收眼底。白天除了集体活动外,大家还常坐在凉棚下喝茶读书,聊遍天南地北,开阔了眼界。此外,爬山,打羽毛球和台球是铁的娱乐健身活动,院子里成天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其实真正身体力行地接触百姓,还是在劳作中。挑水推水,打核桃,对于在城里长大的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新鲜活动。在简单沉重的劳动中我却找到了乐趣。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乐趣和知识,只是平时忽略了它们,当人真正发现它们的时候,就会体会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于是颓废,痛苦,忧虑……都远离了我,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成为我的目标。

通过入户调查,我们打开与村里百姓沟通的窗口。他们朴实认真地回答我们的问题,从他们的答话中我认识到他们敏捷的思维,对世事的透彻理解和达观的精神,他们虽有些安于现状,却也努力地改变境遇。在与以前的苦日子做比较后,他们由衷地感激共产党给他们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好生活并且非常满足。“知足常乐”,我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总感受到这四个字。当然这种快乐也不是绝对的,中国当代社会中毕竟还是存着城乡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要想解决这个长期困扰社会的问题,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农民共同努力。

2、在远离城市的生活寻找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冷静思考,使自己成长。

都说都市纷繁的生活会让人迷失自己,我到农村后才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在那里,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远离电视,这样就有时间和空间来反思以前做过的事,琢磨看过的电影和书。通过这种思考往往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不知不觉之中,思想成熟了许多。在那里,少了城市中唯物质论的味道,身心都回归到质朴的自然中,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找回了些童年的影子。有时甚至还会做些看似幼稚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变幼稚了,因为艺术创作实习总结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创作者有一颗年轻的心。这样作品才会充满新鲜的血液。因此,找回自己对我们来说很有益处。

3、这15天的农村生活对我所学专业也有帮助。说到声音,我们还是较熟悉喧嚣城市中的各种声音,那是些物质化的,缺乏个性的声音。我们对自然中的声音了解很少,对农村朴实真实的声音了解也很少。可在这里,满耳都是自然的呼吸和话语,非城市化的声音让我十分激动。早起卖油饼人的叫卖声,木车轮压过石板地的声音,水桶掉进井里的声音,打核桃的声音等,都是我以前在城市生活中从未听到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我对声音产生了新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寂静也是一种声音。如果把它用到录音效果中去则可配合画面使观众产生通常声音不能达到的感觉,无声也是一种表现语言。虽然以前听老师讲到电影中声音的丰富不止于物理声音,但总不能深刻理解,现在我终于恍然大悟了。

4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了解农村社会现状的同时也让我们切身的对中国电影市场作了一次调查,而且这次调查是针对目前中国最不受重视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农村电影市场的。通过入户调查,发现老乡们几乎不看电影。我认为原因有三:一,电影题材适合他们的有限;二,地处偏僻农民不易进城,农村自身又缺乏电影基础设施,农民们即使想看电影也没有必要的硬件支持;三,农民收入不足,难以支付票价。这样看来,下乡轮放电影比较符合“国情”。总之,黑山寨之行对我来讲是人生的一次转折。在一年的学习之后进行下乡社会实践我认为有益无害。与军训不同,进行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情况下进行进一步学习,因而我们完全有能力在这种活动中为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而做相应有效的工作。

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我会更好地把握!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第四篇:《农村生活体验报告》

农村生活体验报告

农 家“乐”

蓝天白去,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农村,即将告别,在向它挥手的时候,回忆点滴在心头。

记得当初的我们有着非常复杂的心情踏上学农之路,这一个充满诱惑又充满挑战的活动,我们非常的期待这学农生活,于是,那一刻,我们的人和心都来了。

和结对伙伴从学校一路到家,到处都是翠绿中的一片,死气沉沉的水泥不见了,干燥沉闷的空气没有,在任何一处都可以深呼吸。啊,这空气是如此的清新,心中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啊!

迎来了第一次与农村的亲密接触,那就是摘菜啊!说摘菜谁不会啊,我说我又不是没在农村待过,我们一走进菜园,我就认出了什么紫苏、豆角、黄瓜,这些都有,这就是小农生活,有自己种的稻米、蔬菜,可以自给自足。我们认真的去摘辣椒,看到辣椒有红有绿的,我想红的应该是熟了的,所以摘红的。一会儿工夫,我们就摘好了 ,给波哥看后,他笑眯眯的对我们说,你们摘了这么多烂辣椒,不错,继续发扬,呵呵。晕啊,差点就叫120,唉看来还是得先请教请教“小波老师”啊,不是什么都是我们知道的哦,不过还是很开心,因为至少摘掉了烂辣椒啊!

呀!好好的伸了个懒腰,昨晚睡得还真不赖!眼前一片

翠绿的稻田,就像一块块美玉摆在大地上,微风轻轻地拂过,比起中午酷热的大热炉,这真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这可真是要早点起啊,不然如何享受这天堂的美妙啊。刚好波哥说要带我们熟悉熟悉这儿的地形,和波哥一路走来,这里有山坡、小径、竹林啊,真是美丽得很,一路走来,丝毫不觉得会热,因为到处是浓荫,呆在竹林中,竹叶稀稀疏疏的,阳光能撒下一点种子来,竹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真美啊。我说我真的不想走了,真像电视台的仙境,如果我可以在这里盖个小竹楼,然后种上一些花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多么快乐的生活啊!“喂,还做白日梦,不等你啦!”,“别走那么快,等等我”.......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第二天,是该做点什么了,大娘已经帮我定好了,等下就去最能体现农活的插秧了,看到了很多有待插到稻田里的秧苗,看到了叔叔们插秧的姿势,这还不容易哦,我们二话没说,就下田了,不错哦,泥水好凉快的。不对了,不对了。下了田就感觉不对了,脚走起来一晃一晃的,还差点就栽下去了,如果成了个泥塑那就好玩了。学成叔叔阿姨的样子我们也干起来了。不过一边干一边不对劲啊,汗一直流一直流,似乎汗水之中还有几点小虫在爬呀爬的。唉,是有点难受啊,幸好今天太阳公公睡觉了,不然会锦上添药的。真的忍不住了,不管了,抓吧,舒服,呵呵,只不过变成泥猫子了,一脸一身的泥掌印,呵呵。我们在插

秧的时候,不但是在插秧而是插了一个又一个的希望,此次插秧,受益匪浅呀!

既然来了,那钓鱼是我的最爱,不钓不是对不起自己吗?波哥拿来了钓杆,我们来到这碧水池塘,天是阴沉沉的,这等美景都让我忘了下钓啊!开始钓了,哇,真不错,又黑又大一条,今天的晚饭菜我包喽,呵呵。

不知不觉学农就结束了,每一次的体验都是快乐的,丝毫都没有辛苦可言,对于我来讲,我受有深刻感受的竟是那深厚的农家情,我们睡的房间里应有尽有,是他们家最好的房间,每晚,大妈都来回问是否有蚊子,是否睡不好,每天的晚间,大妈都问,饭菜合不合口味,有什么想吃的尽管和她说。我们在晚上感觉看电视很无聊,波哥知道后,晚上10点多就去借了一台DVD,我当时竟没说得出话,忽然脑海中出现这五天在一起的画面,一起打篮球,一起去赶集,一起插秧的泥脚,一起......

农村不应称为农村,应该称为农家,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家的温暖,在这个家中,我们每时每刻都感觉到的是快乐,这次活动体验我称之为“农家乐”,将这份快乐永远埋藏在心中。

第五篇:《企业生活体验报告》

企业生活体验报告{生活体验}.

万冬雨

品质改变世界 . ----三一重工

短暂的企业生活一晃而过,,我学到了一些东西,虽然它们不一定是最多的,不一定是最珍贵的,不一定是最令人难忘的,但它们是对于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我来说最有用的,最可靠的信息.

我好像运气特别好,也可以说是特别不好,因为我被分配到的地方都没有事情让我做,如果一定要说做了什么,最多就是帮忙接了一下电话,然后告诉他要找的人在哪里.没有办法帮上忙的我只好开始想象我到底干些什么才好.

于是我开始想到可以问些问题.

接受第一位采访的是个差一分就可以上师大附中的姐姐,她负责跟踪调查实习员工,及新员工的生活情况与工作情况.这些表现将决定这些员工在不久的将来是去,是留,是上,还是下.除此之外,她还要受理投诉.三一的所有员工都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发邮件来投诉,有什么好的意见与建议也可以通过这中方式来进行反馈.而她必须在一天之内给出答复, 了解了她的主要工作之后我就开始提问了. 这些问题一部分是关于他们的工作的,一部分是关于生活的.我一开口就问了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既然您是从事人事部这么重要的工作,您上报的材料直接关系到新员工的发展前景,那么会不会有人贿赂您呢?

想不到她丝毫没有回避的意思就斩钉截铁地回答道,那他就是找死!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公司对这种事情查得很严,不仅收受贿赂的人没有好下场,连送礼的人都会栽倒严厉的惩罚.想要通过金钱来进入公司除非直接贿赂公司总裁,但不过这也是希望渺茫,总之,找关系这种事,想都别想.在“找关系”, “送礼”,这些想要成功就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盛行的中国,三一的作风在我听起来简直就是一种神话.蒸蒸日上的企业与良好的作风是分不开的.

当问到怎样才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时,她说很简单,就是努力学习.我想这学习既可以是把现在的书读好,也可以是在社会与人大交道时不断地积累社会经验,虚心向他人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丰富我们的知识,更是让我们今后工作更加顺利.

第二天,在三一技术工人学校,我被分配到了老师的办公室,办公室里有一个会计,一个辅导员,还有一个教务主管.教务主管是负责所有的老师与学生的,于是我问到他们招生的方法.他说三一学校主要是培训可以直接为三一做事的员工,但在进入三一之前,所有想要去三一工作的人都必须经过一段艰苦的训练,而这个方案就是他想的.训练为期15天,训练期间员工不能打电话给他们的家人,并且没有一丁点与外界沟通的机会,这种全封闭的训练是很考验人的.在训练中还有许多加强凝聚力的活动,如定向越野,考验团队精神,一个队员站着往下倒,你的伙伴可能在你倒下的时候能接住你,但也可能接不住.这就要看队员们之间的默契程度与信任度. 而所有这些活动中都会有些人被淘汰.有一句话就是形容这种现象的:留下的是精英,流失的是人才.能到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