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


【篇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杨庆锋

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它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是针对自己《揠苗助长》一课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尝试。

课题:《揠苗助长》

主要设计思路:

《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如何挖掘出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如何把这则寓言上得饱满而充满语文味?如何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我课堂服务,这是我一直在努力思考的地方。

另外文中关于农夫“傻”的定位,在我们许多同学眼里都认为是一个十足的傻子,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文中的农夫”来说不是很公平的,并且这对后来寓意的揭示以及联系实践谈生活中的“农夫”时,更是矛盾的。因为生活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天天在发生,而这些人都是像农夫一样十足的“傻子”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准备从“农夫”这个形象入手,借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概括出农夫的初步印象,在这里学生的答案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但经过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傻”,其二是做事心很“急”,然后围绕这个人物,抓住“傻”与“急”两个板块进行不断推进,其中在进行“傻”的定位时,利用白板的交互技术,先后抓住“终于”、“一棵一棵”等关键词语,通过品读、想象等手段,启发学生思考,对于一个做事这么小心、这么肯动脑筋的农夫,能说是傻子吗?学生由此对农夫有了正确的定位,他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脑筋有问题的人,而是一个做了傻事的人。

接着再带领学生走进农夫的内心,体会他的“焦急”,在这儿抓住“巴望”、“焦急”、“天天到田边去看”等词句进行重点教学,正因为他的心急,做了这

样的傻事,才会导致禾苗全都枯死的结果,那导致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音乐、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变成一棵棵受伤害的禾苗,进行尽情地诉说,寓意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了,“没有尊重禾苗自身的发展规律。”当然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与还原生活的表演创造能力,还先后设计了“剧本表演”等环节。最后联系实践,谈生活中的“农夫”,让学生的关注点从课内转移到了课外,从学校生活转移到了社会生活,学生对“揠苗助长”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

为了让这则短小的寓言更加厚实,更有语文味,在最后配上音乐加上画面学生创设了《揠苗助长》的古文朗读情景,让学生学着古代学问家边摇头边朗读,初步感受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底蕴。

最后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世界上一经典的寓言名著,为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阅读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整节课注重了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并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喜欢故事吗?你们的声音告诉我不是很喜欢„„

(生:大声)

师:对,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仅要敢于说,而且要敢于大声说,真的喜欢吗?那今天正好有一个机会来考考你们?

2.(课件相继出示课外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师:看看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这个呢„„

[在这儿通过相继出示一幅幅经典的寓言故事图片,勾起学生对寓言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3.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故事吗?它和一般的故事有什么不同?

生:比较短小、有趣,有深刻的道理。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小故事、大道理”。

4.师:今天想不想学一个大道理?读课题。

师:“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就是?(揠苗助长)好玩吗?那想不想看看这个故事?来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准备好了吗?

二、观看动画,感知人物。

1.播放动画,提出要求。

2.看完动画,你觉得这位农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急、傻„„)教师相继板书。

[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故事的情景中,接着把自己刚才看到的生动的农夫形象,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农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那他急在哪儿?傻在哪儿?请大家打开课文,认真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小节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疏通句子,以及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这是从动画的直观形象还原成语言文字,并对语言文字进行初步感知的一个阶段。]

四、精读品悟、感知形象。

1.师:那他傻在哪儿?

生:“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师:最后的结果是„„

生:禾苗全都枯死了。

师:这真的很傻。

[教师课件相继标出相应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师:那你眼睛再瞧一瞧,他是怎样地拔的?

生:一棵一棵地拔。

师:从这“一棵一棵”你读出了什么?

生:吃力。

师:你来吃力地读一读吧。

生:很小心,很有耐心地拔。

师:你来把他小心翼翼的样子读出来。

师:太了不起了,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读。

3.师:这个办法是一开始就想到了的吗?

生: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

师:从“终于”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他想了很久很久,他想了很多很多办法。

师:作为一个庄稼人来说,办法有很多很多,比如说„„

生:施肥、浇水、除草、精心培育等„„

师:这些作为庄稼人常用的方法,他都想过了,对吗?那他的脑子有没有问题?是啊,他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他想了那么多的办法,不过最后选择了„„

生:拔苗。

师:这么一个爱动脑筋的人,能说傻吗?所以这傻字还得加上一个? 生:引号。

师:对了,不是真正的傻。

[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一棵一棵地拔”、“终于”等词语的品悟、想象感受到这位农夫的“傻”并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真正脑筋有问题的“傻子”,而是因为心急,做了这样的傻事,这为后面联系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看似不傻但做着和农夫一样傻事的人埋下了伏笔。]

4.师:刚才有同学还说他很急,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真的很急很急? 生: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师:哪个词可以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他很急很急?

生:巴望。

师:一听到这个词,你的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哪些词?

生:盼望、渴望、希望„„

[利用课件在这个画面上,相继出示这些词语,加以重点突出显示。] 师:那我们代进去读一读,合不合适呢?可以替代吗?为什么?

生:代进去,可以很通顺。

师:我把“盼望”代进去读照样可以读得很通顺,不信,我来试试看。教师读。

生:我觉得这些词放进去,没有显示出这个农夫心情的焦急。

[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寻找近义词、代换诵读等方法初步理解“巴望”的含义]

师:是啊,刚才有位同学说到了眼巴巴地望着,心里特焦急,话又说回来了,你平常有没有巴望的时候?在什么时候巴望过什么?

生:妈妈答应帮我买一个游戏机,我巴望着明天快快到来。

师:这心情我能理解,你能好好地把巴望说好吗?

生有感情地说。

[为了让孩子对“巴望”有进一步的理解,在这儿借用生活体验“你生活中有没有‘巴望’的时候?在什么时候,‘巴望’过什么?,你能把‘巴望’的感受说好吗?”来丰富学生对“巴望”的体验。]

师:这巴望的感觉是真的找到了,那农夫巴望的感觉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一学生更有感情地读了起来)

[由于“巴望”借用生活进行了移情体验,所以学生在读农夫的话时特别到位。]

师:真了起,从“巴望”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子呢?

生:转来转去,咬牙切齿,恨不得自己替它长呢?

师:是啊,读着读着,读出了人物的样子,这叫读到书里去了,你还读到哪儿,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从‘天天’我读出他每天都去。” 师:“今天呢?”“明天呢?晴天呢?下雨天呢?”

是啊,每天都去,就是因为他心里什么呀?(太焦急了)

5.教师板书“焦”字。

师:再仔细看看,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生:汗。

师:在这儿是谁流的汗„„

师:其实在古代这四点是“火”,这火在哪儿烧?

生:是在农夫的心里烧,看出他很急很急,火燎火燎的。

师:其实关于这个急字还有很多词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个。

(课件出示相应的词语)

师:读。让我们一起把他的焦急读出来吧。“宋国有个农夫„„起”

[本环节主要借助电子板书“焦”形义的有机结合,挖掘出文字本身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借助下面的四点在古代象形“火”,利用中国汉字具有象形和丰富想象的功能,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这四点像什么?来体验此刻农夫焦急的心情,然后再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这一小节,而表现出来。]

【篇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爱莲说》

上传: 易会群 更新时间:2013-12-12 9:34:23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爱莲说》

设计者:易会群

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教学过程实录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

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

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2.多样阅读、整体感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

①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

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学生活动:听范读。

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③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

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①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

4.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

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5.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篇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

——《矛与盾》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节选自《韩非子》。全文共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让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对。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文字简练形象,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短小有趣,道理明了深刻,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让他们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

二、设计理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使故事中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引领学生们去感受,去体会,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所绽放的魅力。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矛与盾》一文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学生在第十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学生借助译文已经对语言有一定的理解。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四、教学目标

1、读通古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2、感情朗读,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3、背诵古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4、利用“自相矛盾”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六、 教学准备

配套的学习软件、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过寓言,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2、现在我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上,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板书:矛与盾。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的写法。

3、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点击学习软件,动漫视频显示矛与盾的图片。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刺),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用来防守(挡),作战时遮挡刀箭。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文言文的体裁,并通过回忆寓言故事,加深理解,积累词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让我们来看动画片(点击“请看动画”)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

3、师范读。(点击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幻灯片划出节奏

4、教学“鬻”字。 “鬻”读“yù”,意思是“卖”。

5、学习生字并体会课文内容:A、本课要学的生字有:誉、吾、陷;B、幻灯放大生字逐字识记,并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C、书写这些生字

6、文言文的朗读还要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听录音吧!(点击多媒体课件,欣赏配乐范读)

7、 再试着练一练,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先求读准,再求读懂。并通过听录音初步感知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包含其中的韵味。)

(三)、借助译文,自学课文。

1. 文言文比较深奥,请同学们运用上学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课后译文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环节,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译文或工具书,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四)、汇报交流,悟情诵读

1. 同学们读懂了古文,真好。那老师想问问大家,这个楚人是怎么夸他的盾与矛的?课件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①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②这面盾坚固吗?夸得还不够!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他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请生读(播放动漫视频,情景配音。)

2、(小结过渡)我们读懂了第一句,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请看第2句话。

①课件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②谁再来读这句,好好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真是锐不可挡。

③(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充满自信。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语言有什么不同。

(夸盾时他用了个否定词“莫”,想把他的盾卖出去;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

④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卖力。

3、楚人的一番夸耀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图上有哪些人?课件出示图片(有年迈的老者,有年轻的小伙子、有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围观的人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有什么反应?

不同的人物问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模仿不同的人物读出不同的语气。)

4、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表现呢?观察图上那个人的表情,可以用那个词语来形容?(那个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目瞪口呆等。)齐读书上的句子。(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你能读读这句话吗?(读出楚人的可笑、尴尬的样子。)

5、刚才我们结合课后译文读懂了每一句话的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矛与盾》这个故事?自由练习。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小结,然后再提示“请认真看和听动画片”注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及表情还有当时的环境

(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利用课文插图,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明理,强化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讲述故事,落实了语文教学中听说读的训练。)

(五)、深入体会,明理诵读。

1.假如这个楚人真的就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演示给大家看,会出现什么结果?(用事实证明楚人的话不攻自破、自相矛盾。)

2.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学习了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有什么启发?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3. 幻灯出示句子,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如:墙上写着四个字:“不准任何人在此写字。”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并通过生活实例,体情悟道水到渠成,自然无痕,)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以凝练的语言,又一次把我们带进了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熟练背诵课文。

3、幻灯出示练习题:

寓言是通过虚构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就是( )。 《矛与盾》是一篇古代( )故 事 ,故 事 中 包 含 的 成 语 是 :( )。这则寓言的寓意:( )。

(设计意图: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并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篇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背影》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它的直观可感,视觉空间的变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朱自清在20岁时,经历家庭的两次变故: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时,浦口分别时的父亲的背影给年轻的作者深刻的印记。这篇散文凝聚了父亲对他的关怀,他对父亲的深挚的爱。作者通过朴质、深沉、细腻的文字,把他对父亲的爱诉诸笔端,让我们读者真切感受父子深情!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名家,有关他的资料非常丰富,而抒写亲情又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之一,因此网上相关信息也很多,这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文中深挚的情感抒发和细腻的描写手法,适宜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因此可以倡导学生阅读时有意识地带着疑问去探寻、追究作者的心路历程,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合作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一定的认知体会。二、基本思路 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网络探究学习是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过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整个过程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

教师的角色:

(1) 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2)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 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4) 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

(5) 学习的评价者

网络的作用:呈现教学信息,传输教学信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学习资源库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在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2、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自主探索与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关爱他人。体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体验作者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学会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

2、 难点

由于生活阅历和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作者人生感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点拨

教学时数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1、 地点 多媒体网络教室

2、 教学软件

BBS动态论坛(学生可提出观点,进行讨论,发布成果)

3、学生基础 掌握一定的文字处理、网上讨论、信息搜集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师: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经发表,就感动了很多人,让人们为之震撼。欣赏这幅油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指导学生初步观察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发布到BBS上,教师做最后归纳。 (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现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无所谓探究。而网上发帖的方式又确保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

(二)网上阅读,自主探究

师:《背影》这篇散文是朱自清的著名散文,对于作者来说可谓意义特殊,请同学们对网上的电子课本进行深入阅读,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阅读速度较快的同学可自行浏览全文的其余章节。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课前点出幻灯片1:朱自清头像叠印火车奔驰图片,以乐曲《月光已远去》为背景音乐。)(上课后,点出灯片2:左为清华大学朱自清塑像,右为江泽民为朱自清九十诞辰的题诗手迹。)

(三)本课导入,领会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纪念朱自清先生九十诞辰,江泽民曾题过一首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诗歌中的“波老”就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少年波老更情亲”是说青年时的朱自清与父亲的感情更加亲密一些。《背影》就是这一时期,朱自清与父亲感情的写照。我们每天都要见到许许多多的背影,可是,只有当朱自清把背影写入散文以后,人们才似乎一下子意识到:背影是一幅色彩凝重的图画、是一篇难以读懂的散文、是一首蕴涵人生哲理的诗歌。几乎没有人读过《背影》不流泪的,是什么叩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难题。 1读通读顺

(点出灯片3:以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图片为背景,文字是“开头破题——点明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寻找背影、读信思父——浮现背影”。)

师:我们学习的第一环节是“读通读顺”。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独立探究性阅读,这里,我们只选读课文中明写父亲背影的片段。哪些同学愿意起来分别朗读“开头破题——点明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寻找背影”、 “读信思父——浮现背影”等片段?(学生举手,确定人选。)

(学生各自找出起止位置,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至高无上的爱》,学生次第朗读。读完,点出灯片4:以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看屏幕齐读“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的片段。)

2、师生对话

(一)寻找背影

(点出幻灯片6: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跳读课文,运用想象联想法找出文中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

师:人们阅读朱自清的《背影》,通常只注重文中明写父亲背影的片段。老师阅读本文,运用了联想想象方法找到了阅读本文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从课文中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切入。

什么是暗写父亲背影呢?文章中有些语句表面上似乎并不是描写父亲的背影,更没有直接点明“背影”,但是,读者能够从这些语句想象、联想到父亲的背影,这就是暗写父亲背影。下面我以文章暗写祖母背影的语句为例说说我是如何运用联想想象法阅读课文的:

(点出幻灯片7: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的水印图片为背景,文字是“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例如,读到第2段中“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一句,我就联想到了祖母的背影,因为,想起已经去世或即将辞世的亲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他们离别的背影——他们是离开人世到另一个世界去。

(点出幻灯片8,内容同灯片7。)

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容易使你想象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的语句——也就是文章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学生默读课文,然后举手。)

生:(朗读)“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从这里我看到了父亲忙于奔波的背影。

生:(朗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这里是暗写父亲的背影吗?

生:(齐)是明写。

生:(朗读)“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祸不单行的父亲辛酸的背影。

师:答得非常好,连老师都没有发现这一处。

生:(朗读)“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从这里,也能够想象出父亲辛酸的背影。

师:不错,能举一反三。

生:(朗读)“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父亲的背影,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感激。

师:是啊,年轻时父亲的背影与老年时父亲的背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朗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父亲多病而衰老的背影。

师:其实,作者在明写八年前车站送别时“望父买橘”的背影中,已经着重表现了父亲的病态和衰老。同学们,你能从哪些细节描写中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地)“蹒跚地”“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阅读叙事散文时养成了重视人物细节描写的习惯。下面,想看看老师找出了哪些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吗?

(点出幻灯片9: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他往车外看了看……”“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教师朗读投影的语句。)同学们对老师找出的语句有疑问吗?

生:从“他往车外看了看……”如何联想到父亲背影的?

师:此时儿子已经被父亲安排在车上坐好了,父亲往车外看时,儿子只能看到父亲的什么? 生:(齐)背影。

师:请大家揣摩一下父亲此刻的心理:他往车外看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一边看一边在想:还有没有可以再为儿子做的事情?他本来已经为儿子安排得很周到

了,可是他还在寻找有没有落下什么,可见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

师:很精彩!你能从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描写体会出父亲的爱子深情。

生:如何从“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联想到父亲的背影的?

师:“大去”是什么意思?

生:(齐)与世长辞,一去不返。(教材有注解。)

生:父亲将要离开人世,我们能想到他辞世的背影。

师:不错,这是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背影。

(二)感悟背影

(点出灯片10: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朱自清照片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从这些暗写的背影上,儿子朱自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师:从这些暗写的背影上,儿子朱自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这些背影虽然各个不同,但多与离别相关,有的是写“生离”时的背影,有的是写即将“死别”的背影。

生:从这些背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一生劳累的父亲。这是一个责任感极强的父亲。 师:对,他的一生劳累,都是为了担负全家幸福的责任。

生:这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对儿子关怀备至。

(点出幻灯片11: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一个为了家庭一生艰辛的父亲,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衰老的父亲,一个慈爱的父亲。”)

师:(小结)从这些暗写的背影上,儿子朱自清看到了一个为了家庭一生艰辛的父亲,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衰老的父亲,一个慈爱的父亲。

(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如有不同看法,不妨开展争论,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最后求同存异。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智慧。教师应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有创见,让学生在个性张扬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 教师总结:生活真像七色阳光,痛苦是灰色的,快乐是亮红色的!经历过分别的痛苦,感受到父子间的挚爱深情,获得这感人致深的人生体验,才会拥有快乐。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才能称得上辉煌的人生。我们体会人生,拥有人生境界,这就是生活!

【篇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篇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案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鸡西小学 邵永玲

学生年级:四年级(1)班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技能。

2、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有关网站,如中国天文网、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等查询、提取相关资料,以此培养他们收集住处处理住处整理资料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成果的发布,展示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三单元《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学生对于宇宙生命的探索欲望很高。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有关宇宙生命的知识,了解生命存在的条件。

2、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的有关知识扩展出去,引申至银河系,

乃至河外星系的有关问题探究。

教学对象:四年级(1)的全体学生。我班的孩子聪明、活泼,善于思考

创造,渴望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法设计:本节课我们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讨论学习,辨论式学习等方式,

使学生装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策略:在学生装解决生字词后,我让学生围绕课题自由联想,并提出

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看来课文里的

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宇宙知识需求。怎样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收集了学生的许多问

题后,我开始认真思考怎样充分运用我校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知

识拓展。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在教学中各小组将用WORD或POEOINT作一份

电子小报或演示文稿来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收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分析:

1、教师对课题导入、学生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认真的看大屏幕,看到了什么?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看到了“生命”这两个字,我就想到青青的草。

生:我想到呱呱坠地的婴儿。

生:我想知道生命有哪些种类?

生:生命是如何起源的?

生:地球上有小猫、小狗、小羊那火星上有吗?

生:月球上有吗?

生:月亮上当然有、嫦娥啊!月宫啊!(学生笑)

师:你们真善于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总题。想到“青青的小草、还有呱呱附地的婴儿”的同学一定很善良很热爱生命对不对?(教师对学生口头评价)想了解宇宙生命的种类,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同学非常爱思考,有探索精神。老师非常高兴大家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好不好?

生:好!

师:昨天我们已经仔细阅读过课文,现在大家能不能不看书,一口答出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适当的温度;相当的水分;有适当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大气;还有充分

的光和热;(学生一边说也用课件展示)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每一个同学就是一个宇宙探秘者,我们选择喜欢的方式到神秘的宇宙中寻找,看看除了地球以外,还有哪些星球有生命存在。(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明确本组学习任务后用WORO或POWEROINT作一份电子小报或演示文稿来向全班同学汇报)

2、小组分工,确定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

(1)各小组确定本组学习方法,包括信息惧和成果展示。

(2)教师指导学生装地子解自己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展示学习。

3、课堂交流:

师:同学们各自完成了自己的表格,下面的时间我们进行全班交流。大家可以通过听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和大爱共享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这是我们小组和研究报告。我们这一小组研究的是水星,(星示表格)经过我们上网查阅资料后发现,水星是“名不副实”。

水星上并不存在水,因为它白天温度太高而晚上温度太低。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是水星上并没有生命存在。

4、课后拓展:

同学们,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在课堂上仅仅只能研究太阳系的几颗行星, 但大家已经知道了研究方法,这才是最主要的。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体会感想与反思

1、改变了教材在师生心目中的传统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语文学科的整体整合,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运用和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

使用权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方向,通过综合实践的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又有助于提高其他学科的知识水平。

点评: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相整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接受式改为探究式,使探究过程探究化、探究活动网络化,探究结果创新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完成研究任务过程中学会沟通与协作。在教学时,教师并不刻意追求一堂课内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注重学生有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将重心放在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比谁找到的资料多。让学生不学习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评价不仅仅在学习结果中才表现出来,它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始终都有评价这一主导思想。师生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将评价作为激励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了评价在探究过程中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学习调控功能及自我教育功能,教师通过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评价了解学习方式,明确学习目标。能运用Word和Powerpoint工具软件师生互相演示课件,课堂效果很好。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

整合案例

鸡西小学 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