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篇一】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柳宗元生平及成就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职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柳宗元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文学成就: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掀浜恚∑淙猓巳ァ!?nbsp;

黔中道(唐代的行政区域,今贵州地区)这个地方原本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十分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后来,大家就把这只驴子在黔地被老虎吃掉的这个故事演变成“黔驴之技”这句成语,比喻人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但也有另外的一个寓意,当犹豫害怕的时候,要勇敢。也说“黔驴技穷”。

骚赋:

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

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篇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白居易小传





BaiJuyi

白居易

(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

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

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

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

县令,徐州、襄州别贺。

明代绍兴郡斋圣贤图石刻

  生平 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

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

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

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

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

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

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

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

别》等诗“我闻浮图教,中有

解脱门。”求得身退心安,无所往而不适。当他受皇帝

信任的时候,在政治上直言极谏,无所忌讳,敢作敢为,

诗歌创作便积极反映民生疾苦,为补察时政服务;当他

失去信任而不能有所作为时,便请求放外任或做分司闲

官,远嫌避祸,以诗、酒、禅、游自娱,诗歌创作则主

要表现个人感受。无论达和穷,他都离不开诗。

白居易诗《溪村》插图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六

言唐诗画谱》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大凡人之感于事,

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策林》六十九)。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

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十四)。认为情感活动

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密

切联系于当时代的“政”。因而,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

实,必须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

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白居易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

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

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

元九书》)。又说:“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

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所谓“为

时”、“为事”,就是指“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所

谓“六义”、“风雅比兴”,则是指诗歌指陈时政的美

刺作用。由于当时社会黑暗和政治腐败,他在“美刺”

中更着重“刺”的一面,强调诗歌批评社会政治的功能,

要求“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寄唐生》),

“上以纫王教”,“下以存炯戒”(《策林》六十八),指

出“欲开壅敝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采诗官》)。

在他看来,诗歌创作只有发挥了这种功能,引起当权者

的注意,对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一点作用,才

算达到了写作目的,否则不过是些“嘲风雪,弄花草”的

“空文”。与上述理论相适应,在诗歌表现方法上,他提

出了一系列原则:①“辞质而径”,辞句质朴,不加文

饰,表达直率,不绕弯子;②“言直而切”,直书其事,

不作隐讳,切近事理,说尽说透;③“事□而实”,内

容真实,经得起查考,不说空话,不加虚夸;④“体顺而

肆”,文字流畅,容易上口吟诵,便于配乐传唱(《新乐

府序》)。他自己的一部分诗作,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

力实践的。

  在中唐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的情

况下,这种诗歌理论对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病,是

有积极意义的。对大历以来诗坛上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

也有针砭作用。但是,他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现实政

治需要,有时把诗歌变成押韵的谏章,又是不恰当的。有

时他运用这种理论来批判谢灵运、陶渊明、谢□、李白

等著名诗人,便不免显得偏颇和狭隘,甚至连杜甫也只

剩下三、四十首值得肯定的好诗(《与元九书》)。同

样,如果一味强调“辞质而径”等诗歌的表现方法,势

必束缚诗歌艺术的创造,拘限诗歌风格的多样,难免有

浅率之弊,因而受到晚唐诗人杜牧及宋代一些诗人的批

评。

白居易手迹石刻

  文学创作 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集自己的

诗歌作品,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据其

自述,讽谕诗是他“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

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

闲适诗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

情性者”;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

而形于叹□者”;杂律诗则是“五言、七言、长句、绝

句,自百韵至两韵者”。大体上,前三类是古体诗,最

后一类是近体诗;前三类中大致以内容区分,但也有参互

交错的。在这四类诗中,白居易自己比较重视讽谕诗和

闲适诗。他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

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的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

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

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谕诗,其

中包括《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这

些诗“常语

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

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赵翼《瓯北

诗话》也认为“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指

出“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

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白诗的平易,又是同叙写情

事的直切畅达联系在一起的,意到笔随,挥洒自如,“情

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

侔”(王若虚《滹南诗话》),有很大的感染力。这样

的平易,是提炼的结果。赵翼又说:“其笔快如并剪,锐

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

是平易,其实精纯。”宋代僧人惠洪《冷斋夜话》记叙

白居易作诗令老妪都解的传说,虽不必真有其事,而他

的作品文字浅显,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便于广大读

者接受,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还喜欢提炼民间俗语

入诗,增添诗歌的神趣。《唐音癸签》引《阅耕余录》

说:“白太傅诗:‘暑退衣服干,潮生船航活’,吴中

以水涨船动为船活,采入诗中,便成佳句。”龚颐正《芥

隐笔记》也说:“诗中用而今、匹如、些些、耳冷、妒

他、欺我、生憎、勿留、赢垂、温暾,皆乐天语。”

  白居易诗歌的创作风格,后世颇有訾议。有人说他

“俗”,说他“浅”,甚至说他“力□而气孱”(司空

图《与王驾评诗书》),这些批评看到了白居易的一部

分作品矜耀富贵,吟弄风情,存在着格调低下的庸俗的

一面;晚年“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诗源辩体》

引王世贞语),“其中颓唐俚俗十居六、七”(叶燮《原

诗》)。在艺术上他也有相当数量的诗篇,意太详,语太

露,缺少蕴藉含蓄的韵味和抑扬顿挫的气势。但他的成

功之作,多能做到“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薛雪

《一瓢诗话》),在平易、切近的形式里蕴含深远的思

想情趣,有力地显示着白诗通俗化、大众化的重要成就。

所以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称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

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内容的深刻和风格的平易,使白居易的作品在社会

上流传特别广。他在世时,他的诗歌已广泛传诵,“禁

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

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

处处皆是”(元稹《元氏长庆集序》)。他与元稹两人

唱和的所谓“元和体”,“自衣冠士子,闾阎下俚,至

悉传讽之”(《旧唐书·元稹传》)。白居易的名声远

播国外。当时有朝鲜商人来求索白诗,带回去卖给该国

宰相,一篇值百金。日本僧人惠萼也在苏州南禅寺抄得

一部白集带回国,后陆续有人抄回,至今日本保存有相

当于宋、元时的三种抄本各一卷,视为国宝。

宋代刻本《白氏文集》

  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晚唐的皮日

休、聂夷中、陆龟蒙、罗隐、杜荀鹤,宋代的王禹□、

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一直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

宪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诗风的启

示。此外,元、明、清历代剧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

品的故事为题材编写戏曲,如《长恨歌》演变为白朴的

《梧桐雨》、洪□的《长生殿》,《琵琶行》演变为马

致远的《青衫泪》、蒋士铨的《四弦秋》等。白诗的词

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诗歌以外,白居易的文章写得也很有特色。他虽然

不属于韩愈、柳宗元的文学团体,却以其创作的实践,推

动了散文的革新。他的《策林》七十五篇纵论天下大事,

有意识地追踪贾谊的《治安策》。其中有些篇章如《决

壅蔽》、《使官吏清廉》、《去盗贼》等,不仅内容切

实,见解精辟,而且引古鉴今,析理深透,语言明快,词

气谠直,是议论文中的杰作。《为人上宰相书》和一系

列论政事的奏状,条分缕析,劲直剀切,开启了北宋王安

石上书言事的先声。《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

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而象《草堂记》、《冷泉

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写景状物,旨

趣隽永,又是优美的杂记小品。白居易还积极参与了新

兴文艺样式──曲子词的写作。他的《忆江南》、《浪

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的

发展开拓了道路。

  本集和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

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

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分藏于庐

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的家里,唐末动乱,抄

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

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

诗文3600多篇(其中还羼入几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

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

马元调重刻《白氏长庆集》71卷,与绍兴本基本相同。另

有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影

印出版),分前、后集,内容也与绍兴本大体相同。清

初汪立名则刻有《白香山诗集》40卷,仅诗,无文,其

中包括辑佚而成的《补遗》2卷,并于原注外增加笺释。

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以绍兴

本为底本,参校各本,加以订补;又编《外集》2卷,搜

集佚诗佚文,并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

  研究资料方面,新、旧《唐书》有白居易的本传,陈

振孙、汪立名均撰有年谱。近人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

稿》和岑仲勉的《白氏长庆集伪文》,对白居易的诗文

多所考订。今人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朱金城《白

居易年谱》。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所编《古典文

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收集自中唐至晚清有关

评论资料。另有日本花房英树著的《白居易研究》等,都

是研究白居易的较重要的参考书藉。

  参考书目

 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中

华书局,北京,1962。

【篇三】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中国古典文学

“逍遥游”:

是《庄子》一书的首世间万物,形体大至鹏鸟,小至蜩与学鸠,寿命长若冥灵、大椿,短若朝菌、蟪蛄,皆“有所待”(受各种时空因素制约)而不自由,只有消灭物我界限,与大自然化而为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才算获得绝对自由。这是本

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内容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从修身远祸的角度论证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一是申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刻苦踏实、持恒专一,循序渐进,以及隆礼宾司、师贤,并提出学问修养以“全”、“粹”为贵,其观点至今仍能给人以启发。艺术上,比喻生动形象,层出不穷;说理精密,组织严谨;句子精警,脍炙人口,且多用排比、对偶、声调铿锵,气势雄厚,乃至大量成为人们熟悉。

《勾践灭吴》:

见《国语·越语上》,原无

儒家重要著作,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大部分为荀子著述,小部分是其门人所记,汉刘向《七略别录》称为《荀卿新书》,著录为十二卷三十三

我国第一部叙事说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作者是鲁史官左丘明,书名原为《左氏春秋》。汉儒把它说成解释《春秋》的著述。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同《会羊传》、《谷梁传》并列,合称《春秋三传》。实际上《左传》是一部自成体系、具有独创性的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智氏之亡,记录了春秋二百六十九年间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人物的言行,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倾向,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成就是:叙事灵活多变,有条不紊,情节生动,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特别是描写战争,多着眼于政治,表现深刻,耐人寻味,又紧张曲折,有声有色,写人头号于通过人物行动和语言表现性格,刻划形象,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尤长于记行人辞令之美。《左传》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是历史著作的典范,还是散文家学习的楷模,小说、戏剧亦多从它取材。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及王伯祥《左传读本》等。

《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相传作者为左丘明,后世学者多认为应该是战国早期某个熟悉历史掌故的人。起于周穆王十三年(前990),止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记载了五百三十八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而主要在记言,故名《国语》,可同《左传》相参证。但汉唐人以《国语》和《左传》同出左丘明之手,而《左传》又是传《春秋》的,故称《国语》为《春秋外传》。此说无论从内容、体例、文笔或时间上看,都不恰当。《国语》载录史事,不是系统地记叙,而是重点记某些重大事件,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狭窄,结构不够完整严密,史学和文学价值远不如《左传》。但许多

东晋王羲之作,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作者与谢安、孙绰、许询等四十一人,宴集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各人赋诗,羲之作序,“以申其志”。此序描绘“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自然风物,又触景兴怀,表现对生死的感叹,对现实的态度,理趣盎然。写景抒情、状物言志融为一体。摆脱骈丽化束缚,语言简法流畅,新鲜活泼,对后世散文有积极影响。



《归去来辞》:

东晋陶渊明作。首写辞去彭译令回家时心情,次写归家后生活乐趣。最后写人生有限,应乐天安命而过。辞官原因,此辞之“序”写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却说:“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以五半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说法不同。今人多以为:“妹丧”系实事又系托辞;“违已交病”必有所指,不便明言,萧统所说“不折腰”,定有所据,实为真因。此文感情欢快,托意深远,语言优美,音律和谐,为历代传诵。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族。幼讷于言,及长,以骨骾见称。初任秘书郎,迁江州剌史。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后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与孙绰、许询、支遁等交游。晚年称病去官。工书法。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友强多变,为历代学书者所尚。能诗赋,尤擅散文,其《兰亭集序》记述当时名士宴集山阴兰亭的盛况,理趣盎然,情辞并茂,是历代传颂的散文名政治上“与民同乐”,“省刑罚”;经济上,“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军事上强调“仁者无敌”,“得道多助”。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他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又提出为政“不得罪于巨室”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哲学上,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从而陷于主观唯心主义。文学方面提出“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充实之为美”之说。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对后世思想界和文学影响很大,《孟子》一书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脍炙人口的散文。唐以后古文家如韩愈、柳宗元、苏洵等,都受其影响。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据记载,曾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准备拜他为相,不就。空贫,处陋巷织屦为生,曾往贷粟于监河侯。于学无所不窥,而以老子之言为依归。庄子极端不满现实,但缺乏斗争性,悲观厌世。主张“无为”和顺应自然,否定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幻想回到浑沌世界。抹煞客观真理和真理的客观标准,提倡“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等无差别境界,追求超时空的绝对精神自由。庄子揭露现实、针砭时弊、抨击传统、嘲笑礼教、蔑视权贵、适已任性的精神,对后来的思想解放起过积极作用。《庄子》一书,现存33“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行也。”后世作家如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的思想与创作。都受其影响。



【篇四】韩愈柳宗元的散文韩愈柳宗元创作成就及散文风格之比较

韩 愈 柳 宗 元 创 作 成 就 及 散 文 风 格 之 比 较

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一、创作成就比较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他们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施者,有600余篇诗文传世。他的散文,在内容上,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的主张,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在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 柳宗元的著作很多,体裁广泛,文艺性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议论文、传记、寓言、山水记和杂文。山水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唐四六),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韩诗与古文一样,象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赡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

柳宗元诗既不象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象元白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导人,但受《文选》影响(六朝文)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川记,显然从郦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如在文学的观念上否定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的发展路途,在创作实践中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将浓郁的情感之如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二、风格特点比较

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可以从创作题材、主题思想、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四个方面方面作一个全面的把握。

(一)题材差异

韩愈和柳宗元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柳宗元的散文和韩愈的一样题材广泛,内容极为丰富,大大推广了散文的应用范围。他们两人的努力,为唐代的古文运动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散文的历史地位得以恢复。这就是韩、柳两人散文在题材内容上的相同之处。韩愈的叙事散文多取材于官僚、将士、文人墨客的事迹,柳宗元的散文则主要以下层社会的小人物、自然界的现象为创作题材。韩愈以杂著见长,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富于诗情画意,为后人所传诵。相比较而言,韩愈的叙事散文大多取材于官僚、将士、文人墨客的事迹。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韩、柳两人叙事散文题材的差异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两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韩、柳两人都是进士出身,同是朝廷官僚,韩愈在仕途生涯中尽管也像柳宗元一样有过波折,但相比之下,柳宗元的仕途就曲

折得多。因而韩文的视野多集中于将士、官僚、文人墨客之中,柳文的题材则广泛的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

第二,韩、柳两人的思想差异。“韩愈的政治思想中更多的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而柳宗元的思想则主要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因此,虽然韩愈也主张“仁政”,但柳宗元比韩愈更加关注下层民众的疾苦,他的叙事散文更注重以下层民众的生活为主要题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韩文中,“道”往往具有孔孟儒家正统的伦理道德、政治和等级观念,表现在:(1)宣扬“仁政”的观念。(2)宣扬身份等级观念。(3)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与韩愈相比,柳宗元散文中宣扬的“道”里面唯物主义思想和政治改革的主张是很突出的。第一,柳宗元散文的不少篇目说理论证具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先进的世界观。第二,与韩愈在政治上经常帮着大地主官僚说话的“骑墙派”的、有时甚至是落后的态度相比,柳宗元始终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通过作品反映现实。

(二)创作技巧的异同

共同点:

(1)巧妙利用寓言、小品文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通过讽刺、暗喻、反语等反映文章主题。

(2)议论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注意运用多种论证手法,论证充分,逻辑性强,令人信服。

(3)记叙文线索清晰,结构富于变化,记叙和议论相结合,使所叙之事物生动可信,增强了表达效果。

不同点:

第一、韩愈的散文善于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点明文章主旨,柳宗元的散文在表达中心思想时比较委婉、含蓄。

第二、韩愈的散文较多充满主观感情的议论,抒情比较直接。而柳宗元的散文以直叙、白描为主,绝少主观抒情成分,即便有抒情成分也是隐含在直抒的文字之中。

(三)语言运用的异同

韩愈和柳宗元都是驾驭语言的大师,他们的散文语言不拘一格,又条理清晰,非常简洁。在散文形式体裁的具体标准上,韩愈在领导古文运动时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第一是做到“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并创造各种新鲜的适合时代与群众所需要的词汇;

第二是做到“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昭述墓志铭》),要求作家写的文字通顺流畅,具备语法规律的自然性和正确性。

韩愈的散文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柳宗元散文语言简朴、平实,与韩愈散文语言相比显得较为通俗易读。韩愈与柳宗元散文在写作语言上的不同表现在“奇”和“平”(性质)、“雄”和“柔”(气势)、“热”和“冷”(感情)等三个方面的不同。柳宗元的散文语言比韩愈的要通俗易懂得多。

【篇五】韩愈柳宗元的散文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摘要: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文从文章的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具体比较分析了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韩愈;柳宗元;散文;主题;风格。

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可以从散文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比较把握。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在理论上主张继承先秦散文‘文以明道’的传统”,在实践上也充分发挥着散文的“文以明道”的社会功能。所谓“文以明道”,意思就是文的作用在于阐明并宣传“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历代圣贤相传、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以孔孟儒家为正宗的封建思想体系。

韩愈散文实践了其“文以明道”之社会功能:一是利用散文抨击社会的弊端。如《原毁》,由古代圣人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生发开去,通过“古之君子”与“今之小人”立身处世态度的对比,深刻剖析了“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社会不正之风,揭露了诽谤他人的思想和心理根源是“怠与忌”━━这也是我们民族心理中的弱点。《原毁》“成为‘五原’中最受赏识的一篇”。又如古文寓言《毛颖传》,是韩愈于唐德宗元年间被贬至阳山所作,他通过兔毫制成的笔拟人化为毛颖“立传”,描写毛颖始而见用,有功不赏,“以老见疏”,讽刺统治者的少恩寡情,以及那些“老而秃”、“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的腐朽无用的封建官僚、执政大臣,作者也借此抒发了胸中的愤懑怨恨感情。二是利用散文宣扬儒家道统理论和政治主张。《原道》是‘五原’中最重要的一篇,它是对儒家基本思想的全面阐述。文章批判了佛教和老子思想,极力宣扬儒家的圣人之道。《读荀子》则对孟轲、扬雄、荀况等孔子继承人进行评价,加深了对孔子之道的认识。《论佛骨表》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正当唐宪宗迷信佛教的狂热时期,作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唐宪宗进谏,从维护“先王之道”的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排佛灭佛。因为这篇文章,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三是借助散文表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态度和道德操守。《画记》描写了一幅“杂古今人物小画”,尽管这幅画是下棋赢来的,作者“意甚惜之”、“虽百金不愿易也”,最后还是把它归还给原来的临摹者“赵侍御”,表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送穷文》通过写主人欲送穷鬼,鬼表忠心不肯离去,借主人与穷鬼的口,向世人宣布对自身身处困境的不平和处世原则。四是描写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颂扬符合“道统”的人物和事。《圬者王承福传》是一篇为泥瓦匠王承福写的传,作者在文章肯定了王比那些“患不得之而患失之”的人要好,也从儒家“仁”的思想出发,批判其“独善其身”、为别人“不肯一动其心”,当然,这点就是对王承福的苛求了。其他如《张中丞传后叙》等文也是极力颂扬了张巡等封建忠君人物。

柳宗元的“明道”散文也不少。《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先谢绝韦中立的从师要求,再谦虚而热情地向他介绍为文的经验与方法,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并指出应该以先秦诸子散文等“古文”为范本,学习古人文章的优点。《桐叶封弟辩》是柳宗元以政治革新者的身份批驳了“天子不可戏”的论调,表明了反对保守派神化皇帝的“道”。而在《封建论》里

作者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封建非圣人意,势也”这一观点,以大量的史实论证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道”。

不过,柳宗元虽也主张“文以明道”,但在“道”的具体内容上,与韩愈不尽相同。韩愈所谓“道”,多伦理性质,其传道文章封建色彩较重。柳宗元虽也谈儒道,同样是为封建地主阶级说教,但唯物思想和政治改革主张却是很突出的。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韩愈文中的“道”,有浓重封建色彩,韩文中的“道”,往往具有孔孟儒家正统的伦理道德、政治和等级观念,表现在:(1)宣扬“仁政”观念。如《论佛骨表》在反佛的基调之下痛斥疯狂迷信佛教导致了民众“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要求朝廷严加禁止佛教传播,这正是韩公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从“仁政”的角度出发所发出的呼喊。(2)宣扬身份等级观念。如《原道》中“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栗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表明了韩愈“道”的含义中君、臣、民等级是多么森严!至于《圬者王承福传》,更借王姓泥瓦匠之嘴宣传了劳心者之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3)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答李翊书》中,韩愈把“行乎仁义之途、游乎《诗》、《书》之源”视为写好文章的两个根本的修养,其中的“仁义”的“仁”就是博爱,“义”就是“行而宜之”,这一定义在《原道》里也得到了详细的解释。

与韩愈相比,柳宗元散文中宣扬的“道”,其唯物主义思想和政治改革的主张是很突出的。第一,柳宗元不少散文的说理论证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先进的世界观。如《敌戒》通过战国时期秦朝在与六国斗争中强大、天下统一之后反而在短短十来年的时间灭亡的事实论证了敌人“为益之尤”、“为利之大”,从侧面阐明了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对立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如《天说》记叙了韩愈和柳宗元之间关于“天”的一段谈话,柳宗元在文中认为:天、地、元、气、阴、阳本身是和谐的,但因为“人之坏元气阴阳亦滋甚”即人的认为活动使这种天然的协调丧失了,这是人的自身应该负的责任。柳宗元进而认为:当人们生活陷于困苦的境地的时候不要埋怨上天,应该好好地从自身找原因。这个闪耀着唯物论光芒的观点,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第二,与韩愈在政治上经常帮着大地主官僚说话的“骑墙派”的、有时甚至是落后的态度相比,柳宗元始终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通过作品反映现实。如《六逆论》以《左传》记载的“卫州吁之事”引出“贱防贵、少陵长、远间亲、小加大、淫破义”等六逆的说法,批判了中国古代从先秦流传下来、衡量政治的“六逆”标准。又如《蜡说》中作者仔细分析了人们祭祀的初衷,指出祭祀的意义在于告戒官吏多务实事,并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去掉那种繁缛的仪式。至于《封建论》《桐叶封弟辩》以及《捕蛇者说》等篇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韩愈自己的独到政治见解。

韩柳生活在同一时代,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其文学宗旨有相似的一面,但由于思想性格、人生际遇等的不同,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韩文具有阳刚之美,雄奇刚毅,自由奔放,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抛雷夹电,气势磅礴文则含阴柔之美,清洁明澈,峻拔峭刻,如山溪之流,石潭之水,清冽芬芳,沁人肺腑,纯清透明。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由于他修养深厚文章讲究气势,所以无论叙事、论说与抒情,都有一股风发云涌的气势。《进学解》骈散结合,气势宏博。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评此文:“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读之如赤手捕长蛇,不施控骑生马,急不得暇,莫可捉搦。”正是讲出此文的磅礴气势。又如《送区册序》,用85字叙写水陆交通的困难、城郭的荒凉、公务的稀简、文化的落后,僻陋的阳山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风调雄肆。再如《张中丞传后叙》中“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以整饬的语言,充沛的气势,饱满的情感,赞颂了坚守睢阳的伟大功绩。

韩愈散文的气势雄健,首先得益于他发言直率,无所畏避。比如他在《与李翱书》一文中说:“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

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说自己和颜回处境不同,不可能“不忧而乐”。这话说得坦率,无所掩饰。他很好名利,想做官,现实使他把做官视为脱贫的途径,28岁时,他写信给当时宰相赵憬、贾耽、卢迈,请他们慧眼识英才,这英才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并说自己无家可归,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濒临绝境,不能不大声呼,请求救援。而他 一旦得官,就认真做官,表现出刚强正直。唐宪宗迎佛骨,满朝人欢喜雀跃,纷纷祝贺,唯有韩愈著《论佛骨表》猛烈抨击。

韩性格再一个特点是恃才倨傲,忧愤深广。“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岳阳楼别窦司值》)。他到长安应举,曾认为不是一件难事,而实际恰恰相反。不过,挫折并没有消磨他的傲气。凡是论及人材便往往愤激不平,《杂说》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就是对于人材不为世用所发之论。《进学解》似俳谐而实质是抒发才高见屈、忧愤深广的文章。这种傲气,也表现为不合世俗,无所顾虑,好为人师。

韩愈心雄万夫、刚正不阿又善于钻营,想说则说,想做则做,不遮遮掩掩,做人可谓做得真切,这种个性表现在散文创作上便是气势充沛、骨力雄强。

柳宗元的某些政论文如《封建论》、《天说》等文也显得笔力雄峻,开阖宏肆,具有高屋建瓴之势。他的不少说理文在批判陈腐观点时笔端饱含着严肃而愤激的感情,读他的论理文,好像看到“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那种英气勃勃、所向无敌的雄姿。但这不是柳宗元作品的主体风貌,他作品大多行文精密,语言简洁,情思峻峭。

与韩愈长于议论不同,柳宗元工于记事,缜密精奇。柳宗元的寓言颖异,如《种树郭橐驼传》、《临江之麇》、《憎王孙文》等,想象联翩叠出,颇似庄子,而他把经邦济民思想,借新奇故事说明,在想象联翩叠出中又表现出一种论理严密特色,不像庄子的无端涯之辞,他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批评杨诲之文中引用庄子的文字太多,反而对文章的贯通流畅不利。所以,他自己行文注意精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往往即景会心,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契合无间,既寓了“意”,又妙合自然。如《钴铒潭西小丘记》,作者记载小丘修整后“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耳谋,潜漕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懒,达到“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这种空旷又寂寞的境界,是作者在极度痛苦烦恼之后转而追求一种精神寄托的曲折反映。但如果就此收束,仍嫌意犹未尽。于是又以曲折多姿的文笔发挥:先对小丘未能在繁华的京城而远弃荒凉的永州表示痛惜,反过来又对小丘得到他与同游者的赏识表示庆贺,“贺兹丘之遭”,不过是自伤不遇罢了。故清人储欣评日:“寓意至远,令人殊难为怀。’《小石潭记》始终围绕一个“清”字描绘小石潭景物:其潭水“尤清冽”,可谓“清凉”;其石潭乃“全石以为底”,亦极“清澈”;其游鱼则“皆若空游无所依”,可见“清晰”;小石潭“不可知其源”,谓其“清远”;其四周“寂寥无人”,谓其“清静”。作者置身如此优美而凄清幽静景色气氛中,其情感则是“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将物境与心境完美统一起来。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倾吐了过多的牢骚,显出有《骚》的影响,这精神状态表现为峻峭,不像“离骚”那样壮大瑰丽。

韩柳能成功开创一代文风,与他们的创新密不可分。但同是在对新奇的追求上,精神却表现出明显不同。韩愈新奇主要表现在他文体的创新和语言上陈言之务去,柳宗元的创新则主要表现在见解的深刻上。

韩文的气势壮大,往往与怪奇结合在一起,苏洵说韩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是对韩文怪奇壮大而言。韩愈《送穷文》、《毛颖传》构思之奇自不用说,韩愈作赠序,摆脱前人赠别应酬的旧套,能对不同对,从一点生

发开来,恣意发挥,叙友谊、述主体、议路变化莫测。《送盂东野序》一般人可能就人之遭遇论之,而他却想落天外,从天地外物写起,显得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柳宗元“新”主要表现在立意深和出人意表上。比如《敌戒》中,他论敌人的存在有如良药之于病人,可以鞭策自己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出语不凡,立意新颖,寓意深刻。《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反常规,别人家遭火灾不安慰反而祝贺,表现了作者过人识见,在这种祝贺背后,寄寓了作者对不合理社会现象深沉的忧愤和感慨。这种新奇的立意更突出了柳文的峻峭。

明茅坤说:“昌黎之文,得诸古六艺及孟轲、扬雄者为多,而柳州则间出乎《国语》及《左氏春秋》诸家矣。其深醇浑雄或不如昌黎,而其劲悍汰寥,抑亦千年以来旷音也!”姗又说:“吞吐骋顿,若千里之驹,而走赤电,鞭疾风,常者山立,怪者霆击,韩愈之文 也。嘘岩尉另,若游峻壑削壁,而谷风凄雨四至者,柳宗元之文也。”茅坤用形象的语言说出韩柳文的风格不同。总的说来,韩长于议论,雄肆奔放,柳长于记事,缜密精奇。

综上所述,韩柳的散文既有同也有异,两人都以“明道”作为创作旗帜,韩以道统自居,而柳虽崇儒却出入佛道。韩文如潮,柳文如江。韩文跌宕起伏,柳文思绪流动不绝,韩雄大而柳精悍。

参考文献:

[1]韩愈.韩昌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

[3]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r79.

[4]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30.

【篇六】韩愈柳宗元的散文韩愈名篇赏析

韩愈名篇赏析

作者:尘涵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7-02-20 | 【大 中 小】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孤,由兄嫂抚养成人,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免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仁政,在思想上排斥佛老,倡扬正统儒家思想。在文学上,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所作诗歌多有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特别是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这首诗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七月与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人同游洛阳惠林寺时所作。诗以开篇“山石”二字为题,其实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纪游诗。诗中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整个游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按照时间与行程的顺序依次写来,既吸取散文游记的写法,又充分择取景面,使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人物动态穿插交错,在游踪历历、情景逼现中融炼出独特的审美意境。结尾四句,通过“人生如此”的愉悦感受表现超脱世俗名利羁绊的

主旨,并以“吾党二三子”点明同游人物,反贯全篇,尤增意趣。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曲江,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在长安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水部张员外籍,指唐代诗人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白二十二舍人,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排行二十二。这首诗大约作于长庆二年,韩愈与张籍、白居易相约同游曲江,白居易却因雨后泥泞未能应约前往,韩愈因作此诗寄意。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甚为奇特,前三句写曲江之春景,后一句寄白居易。雨后轻阴,到傍晚时分雾散云开,春光明媚,繁花千树,景象显然较平日尤为清新明净,而正值春水泛溢,水天映照,别具一番情趣。一个“晚”字,既是晚晴的写实之笔,也是恋恋忘归的情怀表露。三句极写曲江春景之美,正为衬托末句之问,如此良辰美景,君竟爽约不来,岂不可惜?而与首句“晚”字对照,又可见自身苦候时长,委婉地表露出埋怨之意。诗人因游兴之高,所以对友人爽约生出怨惜之情,而无论是诗人的游兴还是对友人的怨惜,都是由曲江景色之美激发出来的,因此,诗写兴情,实为衬景。

【花岛】

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这首诗描写一座开满鲜花的江中小岛的美丽景色,却并未正面描绘,而是通

过细微的观察、敏锐的嗅觉以及丰富的想象来加以表达,构思甚为奇特,极具艺术效果。

蜂蝶采花,本为自然现象,但这里用“去纷纷”极言其多,且都飞向同一方向,可见某一地方对它们的吸引力之巨大,已暗点“花岛”的存在和魅力。继观察到这一奇特现象之后,诗人顺着蜂蝶飞去的方向,调动嗅觉,顿时感到扑鼻的香气隔着宽阔的江面传送过来,香气隔岸可闻,可见花香之浓郁,而由花香之浓郁,则又不难想见繁花之茂盛。一句视觉,一句嗅觉,虽未直接展示花岛,却已足以撩动读者的向往之情,也足以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了,亟欲一睹美景的人们自然要争相打听其具体方位。那么,这花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诗人给出的答案是“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水上”是花岛的地理位置,“红云”则是指出了花岛的隐约所在。因为隔着宽阔的江水,无法看清花岛的真面目,只是隐约可见远方似有一片红色的云彩,那就是花岛的具体位置。远望如红云,则近处其花之繁盛可以想见。诗以一句轻松的指点,给读者以启发,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想象,诗的意境也就更为深厚。全诗短短二十字,且平白如话,但却包含着曲折的心理过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隽永的回味,极见艺术构思的匠心。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是韩愈小诗中的名篇。诗写暮春景象,并触景生情,立象寄意,婉曲地托寓一种讽谕意旨。

暮春时节,草树繁茂,红紫芳菲,榆荚飘落,柳絮飞舞,本为实在景象,但诗人却并不直写,而是将诸多构成暮春景象特征的主体人格化,从而使实在的写

景富于奇情异趣。草树芳菲,是因其得知春天即将过去的信息而赶紧争奇斗艳,而杨花榆荚本无香色艳姿,却也来凑热闹,其结果只能像冬季的雪片那样漫天飘飞,争春的结果变化了冬景,客观的效果完全转化到了其主观的反面,实在令人可笑。这种拟人化方式与对比描写,显然寓有讽意,而究竟何指,则不必坐实,品味余地颇广。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张籍排行十八。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色并寄赠张籍,原共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从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看,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前二句写早春景色,一场小雨过后,冒出地面的草芽为大地染上一片似有还无的青色,以极纤细的笔触透露出早春的最初信息,而兼摄远近,极见传神之美感。后二句赞美早春,以暮春浓艳之景满城皆是,略无稀罕,且绿肥红瘦预示着春色将尽作对比和衬托,愈显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这首诗既摄早春之精魂,又给读者无穷美感,想当年张籍必然为基所动。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

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胧。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贞元十五年秋,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中任推官,此诗即为随张建封狩猎时所作,描写了张建封的高明射技与骄矜神情。首句“原头火烧”渲染猎场情境,次句“野雉出没”点明狩猎对象。以下八句皆为对将军射雉情景与过程的描绘,从“弯弓不发”到“弓满箭加”再到“红翎倾斜”最后“仰笑吏贺”,几乎一气呵成。全诗按时间顺序纪实,具体描写却波澜迭起,语力劲健,正如清人朱彝尊在《批韩诗》中所说“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是昌黎本色”。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终听泪如雨。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昨日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荆蛮。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篇七】韩愈柳宗元的散文韩愈柳宗元文赏析

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

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品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在他后期的作品里,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其中以写山水田园最有特色他善于用简淡自然却又是精心锤炼过的语言,来描写闲适生活的逸趣及孤高峻洁的情怀往往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滁州西涧》是其中的佳

韩愈散文创作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

(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

(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

(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

(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周邦彦的词有何特色?

周邦彦的成就在于融合各家之长,力避各家之短,将词写得更为精致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音乐上,周邦彦确定并创制了许多新调他利用在大晟府任职的机会,对前代和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进行了重新审定,确定了各调中每个字的平仄,使各种词调定型与此同时,他还制作了一些新调,例如《六丑》、《华胥引》、《花犯》等第二,在语言上,周邦彦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典故的运用以及对前人诗句的融化,因而形成了一种典雅工丽的语言风格第三,在结构上,周邦彦的词比柳永、苏轼等人的作品更复杂曲折

柳宗元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

(1)政论文:表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畅。如《封建论》、《天说》等;

(2)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和批判当权的旧官僚。想象丰富奇特,细节刻画生动,语言犀利幽默,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使寓言由先秦散文中说理的工具,变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代表作有《三戒》等;

(3)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深刻透露出作者对混浊世事的强烈不满;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语言辛辣,笔无藏锋,嬉笑怒骂,痛快淋漓;

(4)传记文与抒情文: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与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5)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的。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对宋以后的散文家有较大影响。总的说来,柳宗元思维缜密,笔锋锐利,行文周密,语言“峻洁”,风格雄深雅健。体现出与孤高脱俗的人格相统一的散文风格。

宋诗和唐诗的区别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苏轼诗歌在艺术上有何特色?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将情、理、事、景融合在一起,理从事出,理从景出,并且理在情中第二,苏轼具有一种“触处生春”的本领,因而将诗写得生动异常,富有美感这种“触处生春”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他能从极平常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表现在他能通过新鲜的比喻将难言之事、理、感受等非常形象地写出来另外,苏轼诗也写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苏轼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创作上有何特色?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苏轼在理论上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认为“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中心,围绕中心作文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辞达”和“自然为文”的说法,即写作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然地把对事物的感觉和理解写出来创作上,从内容来说,苏轼的散文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前根本不能写入文章的很多内容,均能在苏轼的散文中找到在艺术上,苏轼散文不仅文体多样,而且如他的诗歌一样,触处生春议论时,能像王安石一样,鞭辟入里,发人所未发,写景时,能像欧阳修一样,以寥寥数语,写出景象的特点,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意境并且极善于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而不露痕迹总之,苏轼的散文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程式,充满活力,毫无陈腐气,且有特殊的情韵,确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炼,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辛弃疾的词有何特点?

首先,辛词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无疑,豪放是辛词的主要风格,除此之外,他有的作品秾纤华丽似花间体,有的明白通俗如白乐天体,有的轻巧尖新,有的婉丽清畅,有的缠绵婉约,更有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多样的风格表现了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与胸怀。

其次,辛词的艺术境界阔大而充满流动感。这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富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等方面。

再次,辛词在语言上融会贯通,既从古代各种文体的不同作家作品,如《诗经》、《史记》、《庄子》、《楚辞》、《世说新语》、陶诗、杜诗、韩柳散文中广泛地撷取精华,使词具有典雅之气,同时,又大胆地吸取民间口语,使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另外,辛词已表现出了浓厚的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