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倦鸟归巢


篇一:《泪·伤》

泪·伤

日落黄昏,倦鸟归巢,似血如火的晚霞染红了天空仅剩的苍白,也染红了那个寂寞忧伤的背影,那个扎着白色头绳的的年轻女孩,被夕阳烘成暖暖橙色的白塔的影子在她身后与之渐渐重叠,在这高山流水的映衬中散发着凄清柔美的余晕„„然而再美的夕阳也唤不回她那盛满凄凉悲伤又幸存的一丝丝希望,留不住她那渐渐黯淡的目光。倚靠在白塔边,痴痴地遥望远方,在山涧流水的沉默中——等待,一直等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每每看到这句话,眼前总是模糊了一次又一次。

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花落,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地久天长,地老天荒。

多希望自己哭出的是刻骨铭心爱过后的泪水,是伤口龟裂后不断溢出的血滴,是爱到深处无法相拥的不甘和无奈,是痛到肝肠寸断也逃避不开的自嘲——哭到最后可以狠心、坚强的学会遗忘。可是我做不到,因为我不是她——那个沈从文先生笔下单纯而善良的翠翠,那个为爱而伤痕累累的女子。

她的那份爱情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太早了,早到我无法理解她的固执与执着,可那凄美忧伤的爱情故事仍然会令我每看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那从未经历恋爱的心也跟着沉浮起落,这是一种无法抑制和改变的情感共鸣,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用泪水来缓解心酸的痛苦,我不能痛到没有知觉,痛到看破了一切,就算结局从来不是我想要的。

多希望自己可以为她擦干泪水,抚慰她那伤痕累累的心,抹去那连时间也湮没不了、忘却不掉的痛。可是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是很遥远、很简单幼稚的想法,即使擦干了她脸上滑落的泪水,可她心里流淌的泪水我永远也无法触及„„顿时,灵魂仿佛被抽空了一般,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吞噬着我最后的希望——让她幸福的希望。

可是„„

也许在那美丽淳朴的湘西小镇,在那灵秀而韵致的茶峒,人们会让从指间悄悄流逝的岁月证明他们永远记得在流水潺潺的溪流上有个美丽而忧伤的身影在那里撑着渡船,傻傻地遥望远方,痴痴地等待着那永远不知会不会归来的心上人。

窗外细雨漾漾,声声敲着梧桐叶儿,这是最美丽的邂逅,也是最凄美的离别。这一季的或许下的不是雨,而是上天落的伤感的泪„„

篇二:《既然抓不住,何不送一程!》

既然抓不住,何不送一程!

日落黄昏,倦鸟归巢,青山渐渐安静了下来。突然,一个年轻人面容狰狞怒气冲冲地跑到高高的山冈上,发泄似的狂喊着。年轻人的暴躁惊动了正在不远处打坐的禅师,面目慈祥的老禅师缓缓走到年轻人面前,对他露出了善意的笑容,然后和年轻人攀谈了起来。 在谈话的过程中,老禅师始终眯着眼睛微笑着在听年轻人的倾诉。年轻人从一个边远的小城来到这个灯红酒绿的大都市来闯荡,经过多年的打拼吃了很多苦,才好不容易在企业里干到了中层管理人员的位置,身边也有了相识几年的女朋友。可是,现在这一切都毁了,老板因为种种原因要将他辞退,现在他正在为公司培训替代他的新人,每天在公司里的日子过的非常压抑。而女友知道他很快将失去这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之后,也提出了分手。女友的理由很简单,她不能让自己未来的孩子拥有一个没能力给她们安稳富足生活的父亲。

“我跟了老板整整8年呀!他一句话就让我走人!我的女朋友当初刚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举目无亲,是我帮她找了工作,全力以赴地照顾着她,可现在她却在我最艰难的时候选择了离开!”年轻人几乎是声嘶力竭地说完了自己的经历,愤怒的双眼中燃烧着熊熊烈火。

年迈的禅师轻轻地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然后拉起他的手在山上信步游走起来。清凉的山风让年轻人烦躁的内心渐渐平静了下来,这时候,老禅师忽然停下了脚步,伸手去抓一片飘来的柳絮。柳絮轻 1

篇三:《2012届高三一轮(语文版河南专用)语文第二篇 第二部分专题十四 第四节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2届高三一轮(语文版河南专用)语文第二篇 第二部分

专题十四 第四节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 (2011·海南省嘉积中学质量监测)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

□ 贾 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 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答案: (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2.(2011·海口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①□ 梁 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答案: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3.(2011·银川市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日落倦鸟归巢}.

(2)“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答案: (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4.(2011·宁夏银川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①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

□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

②③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可抓住上阕中“湖海”“日

落”“君山云气”“草木”“缺月”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景色。

(2)本题侧重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 (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降临,一弯残月高挂天际。

(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5.(2011·宁夏银川二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在答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先结合景物特征,再现诗句内容,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作答。

答案: (1)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2)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6.(2011·鞍山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①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7.(2011·抚顺一中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日暮倚杖水边

□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答案: 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8.(2011·大连二十四中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①望江南超然台作

□ 苏 轼

②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春虽已到,但尚未老。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作者因景生情。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叹息一番,无奈地说: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来聊以自慰吧!“休对”“且将”,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最后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里“年华”与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应。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因景生情,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乡思之情,情景交融为一体。

答案: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

篇四:《这就是我》

这就是我

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爱我所爱

---苏沧桑

愿在花开的季节里邂逅一段春光,看那蜂飞蝶舞,花海荡波。手捧香茶一盏,在这温暖的季节里读者那些温暖的字,我的人生里因为有阅读而精彩。 我喜欢安意如诗意浓浓,伤感华丽的文笔,在她的笔下,我仿佛身在诗中,泪眼朦胧的看过了千年的花开花落,时至今日,每当我在春夜中望见那一轮孤月,心中便荡漾起那诗一般的句子:“花使得月色芬芳,月使得花香惆怅。月色含香,月下的人儿怎能不心摇神荡?”她或许不是人尽皆知,她的文章或许并不完美,但我依然爱她,她可曾知,在一个朦胧的夜晚里,她的文章,曾触动过一个12岁少女内心?

这就是我,行走在春日的花海中,沉醉在浓浓的书香里……

愿在炎炎烈日的季节里邂逅一场夏雨,听那雨打窗棂,蝉鸣蛙啼。手持雨伞一把,在这缤纷的季节里走遍这个缤纷世界,我的人生里因为有旅游而精彩。 我走喜欢看到那些变幻莫测的风景,每到放假,就一定要出外旅游,被书山题海压了这麽久,在喧器的城市里徘徊了一遍又一遍,旅游,就应该是最好的放松了。亲眼看到大海,方知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亲眼见到草原,方知草原歌曲的优美旋律从何而来;亲眼见到瀑布,方知“飞流直下三千尺”不是一个传说;亲眼见到大漠,方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苍茫意境……或许等到看遍了世界上的各个风景,感受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心胸才会更加宽阔,面对困难才会更有勇气吧!但这对于我来说还只是个梦想,何必可惜?有了梦想,离成功,就只是一步之遥。

这就是我,行走在夏日的雨夜里,穿行在缤纷的风光里……

愿在落叶的季节里邂逅一轮夕阳,看那日落西山,倦鸟归巢。手握秋叶一片,在这宁静的季节里,回想属于我的宁静的往事,我的人生里因为有回忆而精彩。 记得安意如说过,晏小山和纳兰容若半生都沉浸在回忆里,写下那些充满回忆的诗歌。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麽总是在那些宁静的时光里不由自主的回忆起小学时的生活,多么美好,多模块了啊!宁静中,总会勾起人们埋藏在心底的千头万绪吧,况且,又是这麽一个萧瑟的秋天。多想多想,在那夕阳将落未落的黄昏里,在那云之彼端,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有云的日子,观天空云卷云舒;无风的日子,赏庭前花开花谢,亦或是捡拾几行诗句,也很美丽呀!常想,江边那老翁,是否还在孤独垂钓?夕阳西下,断肠人是否还在天边默默垂泪? 这就是我,行走在秋日的黄昏里,沉浸在优美的回忆里......

愿在孤单的季节里邂逅一场冬雪,繁华落尽,天地一片苍茫,静静的等待吧,明年春天,百花依旧盛开。“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旧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这就是我,一个喜爱阅读、热爱旅游、喜欢幻想,却又无比坚定地相信未来,永不言败的九零后女孩。

篇五:《2012届高三一轮(语文版河南专用)语文第二篇 第二部分专题十四 第四节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2届高三一轮(语文版河南专用)语文第二篇 第二部分

专题十四 第四节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 (2011·海南省嘉积中学质量监测)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

□ 贾 岛①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 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落倦鸟归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答案: (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2.(2011·海口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答案: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3.(2011·银川市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

(2)“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答案: (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4.(2011·宁夏银川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①

□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可抓住上阕中“湖海”“日落”“君山云气”“草木”“缺月”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景色。

(2)本题侧重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

收”“徒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 (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降临,一弯残月高挂天际。

(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5.(2011·宁夏银川二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