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菩提的诗


篇一:《菩提偈》

菩提偈[jì]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作品名称菩提偈创作年代唐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 者慧能 其一

菩提本无树(2),明镜亦非台(3)。

佛性常清净(4),何处有尘埃(5)![1]

其二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2]

其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3]

其四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6)?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7)![4]

2注释编辑(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1]

(3)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4)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5)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6)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7)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论根据。[4]

3赏析编辑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

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1]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2]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3]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

[4]

4作者简介编辑惠能(638—713),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惠能辞南华禅寺六祖遗身 南华禅寺六祖遗身

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

书征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惠能赴新州入灭,时年七十有六。

篇二:《菩提子常识》

菩提子图片大全一

【菩提子】

乃西藏语 bo-di-ci 之果,而非指菩提树之果实,产于雪山附近。其树属一年生草本,春天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呈穗状;夏秋之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俗用为念佛之数珠,故称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又于本草纲目无患子条中,举出无患子之七种异名,其中之一即称菩提子。校量数珠功德经(大一七·七二七中):„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参阅„念珠‟3215)

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木本者为其别种,而现今,菩提早已是一个通称了,代表着 “觉悟„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云: 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

菩提子种类

1、 白玉菩提,外皮为黑棕色,切开后内心如白玉,质地坚硬手感润泽,其名字也正是由此而来。它是一种稀少且神奇的菩提。极具收藏价值。越把玩越润泽。

2、太阳子,为热带产的一种红褐色坚硬果实,每粒上都有一小白点,看起来好像旭日中天,本身的红褐色如同太阳之火,故名为太阳子。佛教称太阳神为曰神。佛教密宗的主尊为大曰如来,他随缘化现于世,破诸黑暗,开显菩提心,光照众生。太阳子,驱邪消灾,带给人十吉祥、安康。用以做佛珠或单粒佩拎, 既有助修行, 又美观大方,增加气质。

3、月亮子,为热带产的一种深灰色坚硬果实,每一粒上都有一浅褐色圆点,如月挂天空,本身的灰白色像清凉明润的月光,故名月亮子。月亮代表阴柔,吉祥和平安。

4、金蟾子,是星月菩提一类,但比星月菩提坚硬。因每一粒状如金蟾,故名金蟾子, 可聚宅增慧,带来安宁、吉祥。可用以制作佛珠,单粒或几粒挂件,给人带来幸运。

5、五眼六通,是一种不寻常的果实,蒂落后,顶部有五个小孔,看似五个小眼睛,首尾贯穿打洞,制成佛珠,便称为“五眼六通”。“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种能力:“六通”是指神足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智证通。前五通各种修练都可达到,惟漏尽通为佛家的境界。是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的六种无碍自在妙用。此种佛珠,涵意丰富。

五眼六通 一种非常珍贵的菩提果实,成熟蒂落后,顶部有五个小孔,里面有五颗种子,象五个眼睛,首尾贯穿打洞,制成佛珠,便称为“五眼六通”。

菩提籽按其产地与颜色细分有数十种星月菩提,草菩提,凤眼菩提,龙眼菩提,天竺菩提,天台菩提,菩提根,太阳子,月亮子,五眼六通(印度酸枣),摩尼沙果....

五眼六通:学名——南酸枣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 Bt.et Hill 漆树科南酸枣属植物。又名“四眼果”、“五眼果”、“酸枣树”、“货郎果”、“鼻涕果”。产于印度及中国南部。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80厘米。树干端直,树皮灰褐色。浅纵裂,老则树皮条片状剥落。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9枚,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偏斜,全缘,萌芽枝的叶有锯齿,背面腋有簇毛。圆锥花序,花杂性异株。果椭圆形,果核顶端有5个大小相等的发芽孔。花期4~5月,果熟期9~11月核果椭圆形,成熟时黄色,味酸,有黏液。

药性 树皮、叶供药用。味酸、涩、凉,树皮及叶均含鞣质,对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的抑制作用,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痛、止血等功效。用于烧烫伤、外伤出血、牛皮癣等症(均作外用,不作内服)。

[编辑本段]五眼六通

佛教的五眼六通:五眼者,一天眼,持戒清净。二肉眼,能分别小乘。三法眼,能分别二乘。四慧眼,能分别大乘。五佛眼,能分别最上乘。

篇三:《菩提树》

菩提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寻师至韶州, 闻五祖宏忍在黄梅, 他便到黄梅充当火头僧. 当时五祖寻找承继衣钵的弟子, 便命坐中各僧各出一偈. 上座神秀说道:

“身是菩提树, 身如明镜台, 时时常拂拭, 莫使染尘埃.”

当时惠能正在厨房舂米, 听了道:“ 美则美矣, 了则未了.” 仍自念一偈道: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五祖便把衣钵传给他.”

这个典故很有意思。这菩提树、明镜台为何物?释迦摩尼据说在菩提树下悟佛,佛教又由典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神秀的诗不错,以身为菩提树、以身为明镜台,勤勤擦拭,莫使染尘埃。很具有实际操作性,很具有人性。慧能则将此诗稍作修改,便成了很有佛性的一首诗。神秀的菩提为形而下,而慧能的菩提更似形而上。倒也不是说形而上优,形而下劣。只是慧能的诗更能体现佛家的一种思想。故此,衣钵便传给了慧能。

佛家讲空空如也,这空空如也是什么东西呢?慧能是否到达这么高的境界不得而知,但其诗确实可以体现这一境界。空,道家又言无。这个空是空,也是菩提,也是明镜,也是世界,也是花,也是叶。但又非花,非叶,非菩提。本来无一物,当然也就不会有尘埃之事。慧能此处的菩提、明镜乃是超脱了外形的菩提树和明镜台,故言非树、非台。并将其归结为空。此空既是空,也不是空。是空,因为他不是物质,不是空,因为他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空延伸出菩提、延伸出明镜、延伸出菩提树、花、叶直至大千世界。故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但至于慧能是否就是我讲的那个意思,我看基本不是,慧能有释家的解释,而我则偏向儒家的解释。不过有可能会有些类似。我不是慧能,当然也就无从得知他的所知所想了。 一花一世界……

篇四:《仓央嘉措诗集经典句子》

仓央嘉措诗集经典句子

1、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诗传》{关于菩提的诗}.

2、《水空》第七首 仓央嘉措 人们去远方只是为了紧紧地搂住自己 我只喜欢在笛声中闻着野草的清香 沉默——苦不堪言 我喝水,替别人解渴 ——仓央嘉措

3、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

4、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上幽居. ——仓央嘉措

5、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Had better not meet, and thus you would not fall in love; Had better not be in acquaintance, and thus you would not be drowned inlovesickness ——仓央嘉措

6、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 ——仓央嘉措

7、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仓央嘉措

8、含情私询意中人,莫要空门证法身,卿果出家吾亦逝,入山和汝断红尘。 ——仓央嘉措

9、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仓央嘉措

10、笑那浮华落尽 月色如洗 笑那悄然而逝 飞花万盏 谁是那轻轻颤动的百合 在你的清辉下亘古不变 ——仓央嘉措

11、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仓央嘉措 《十诫诗》

12、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

13、薄暮出去寻找爱人,破晓下了雪,住在布达拉宫的,是瑞晋桑央嘉措,在山下住着的,是浪子宕桑旺波 ,秘密也无用的,足迹已印在了雪上。 ——桑央嘉措

14、世间上除了生死,哪一件事都是小事。 ——仓央嘉措

15、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仓央嘉措

16、从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光/玛吉阿米的面容/不时浮现在我心上 曾缄译: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如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注:此言倩影之来心上,如明月之出东山? ——仓央嘉措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17、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 ——仓央嘉措

18、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仓央嘉措

19、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仓央嘉措

20、笑那浮华落尽 月色如洗 笑那悄然而逝 飞花万盏 ——仓央嘉措

21、第一最好不相见,免得彼此相爱恋;第二最好不熟知,免得彼此苦相思! ——仓央嘉措

22、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桑央嘉措

23、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仓央嘉措

24、假如真有来世,我愿生生世世为人,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愿。 ——仓央嘉措

25、西风吹谢花成泥,蜂蝶每向香尘泣。 情犹未了缘已尽,笺前莫赋断肠诗。 ——仓央嘉措

26、情人眼里出西施,每对卿卿每销魂。 ——仓央嘉措

27、回眸一笑嫣然娇,断魂飘摇上碧霄。 愿与卿卿两相欢,不发毒誓不肯饶。 ——仓央嘉措

28、为寻情侣去匆匆,破晓归来积雪中 ——仓央嘉措

29、朝来无情丛林去,不似昨夜风情郎 ——仓央嘉措

30、我们的爱 比死亡还要理所当然 ——仓央嘉措

31、未知来生相见否?陌上逢却在少年。 ——仓央嘉措

32、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仓央嘉措

33、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情诗赏析》

34、天上的仙鹤,借我一双洁白的翅膀, 我不会飞得太远,看一眼池塘就回返。 ——仓央嘉措

35、梦浅情深 不过去的河留给来生 繁花错落有序 我被一页一页地误伤 而窥视我的人 转眼便立地成佛 ——仓央嘉措

36、与卿再世相逢日, 玉树临风一少年。——仓央嘉措{关于菩提的诗}.

37、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仓央嘉措

38、我为了死,才一次又一次的活了下来 ——仓央嘉措

39、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40、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

41、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我与伊人本一家,情缘虽尽莫咨嗟。 清明过了春自去,几见狂蜂恋落花。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 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仓央嘉措 《道歌》

42、地空 好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