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


【篇一】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忻城县实验小学:蓝妙萍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许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师的事,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我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关心他人,热爱祖国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可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詹天佑对国家的热爱,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京张铁路修筑上。针对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的“大概”,“差不多”现象展开讨论,教育学生要学习詹天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鲁迅逝世时无数人来参加追悼他的激动场面,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我们怎样学习鲁迅的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为自己想得少,别人想得

多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思想;再如《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以及《唯一的听众》等。向我们展示了人世间美好心灵的一面。这种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也必须借助于感情。所以,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美丽壮观,其次,启发学生,地球上资源枯竭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几年来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灾害之苦,应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

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担当起责任,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金色的脚印》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而不惜代价。学了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我们要自立自强,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且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珍惜时间,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文中的深层含义。例如朱自清的《匆匆》、古文《两小儿辩日》、《学奕》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时间宝贵,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总之,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在语文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为新形势下的大语文谱写出崭新的一页。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 - 广东教育(教研版) - 2008(2)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反思 - 青年文学家 - 2009(14)

把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 2011(8)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无痕渗透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0(34)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 学园 - 2010(2)

让语文教学扬起思想品德教育的风帆 - 大众文艺 - 2009(15)

侯冬梅.刘艳芳 浅析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渗透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2011(38)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2008(10)

【篇二】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的思想智慧的精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或思想品质教育,这不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由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兴趣的影响,因此在编排教材时体现着时代性、趣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小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图,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够将教材准确地把握好,将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领悟出,将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例如,在教授《蚂蚁的救助》这一课,这课讲述的是一只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重,也告诉人们应该要关爱动物,关爱生命。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里面所要表达的哲理,让他们知道大自然中生命的伟大,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教师要通过引申发挥,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德育功能。

二、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来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的思想都是比较直观的,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或者思想融入到实际中去是一种较好的而且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但是只要和时间赛跑,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然后联系实际,时间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不要白白浪费光阴。班级中有的同学非常的懒惰,

做事情拖拉,有些同学喜欢把事情留在以后才做,有的同学每天坚持认真读半个小时的书,有的同学除了做作业,什么也不干。

学生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他们的成绩。而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珍惜时间,要和时间赛跑,才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的道理,让学生去学习、去领悟,使他们懂得珍惜时间,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三、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此外还可以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四、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 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要把握时机,巧启发,巧诱导多学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把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让他们能感受到语文殿堂里闪耀

着人性光辉的精神财富,这样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以便将来更好的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篇三】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德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自己的见解。

(一)文题入手,创设德育情境。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在导入时我们应该让学生进入一个情感的世界,在情感的世界里自然地融入课堂。因此我选择了问答式的启发教学导入课堂,过程如下:

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都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常言道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你认为这三点当中哪个最重要?

生:亲情,因为亲情的分量是最重的,她是维系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因素,家人的健 康,冷暖是我最关心的。常言道:“血浓于水”,没有亲情,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生:我认为不能这样绝对,亲情固然重要,但爱情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匈牙利 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生:我认为“友情”是第一要素,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如果没有朋友那将会是多么孤独寂寞,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嘛!”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三点都很重要,都缺一不可。亲情应该好好珍惜,

失去不再复返;友情应该好好把握,不要过于偏激,发展到“哥们儿”义气上去;至于爱情吗,你们现在正处于青少年懵懂时期,不要过早涉猎。

(二)字里行间,挖掘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

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的叔叔于勒》中写道“我的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针对这个句子,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谈谈他们的父母是否披星戴月地工作,是否含辛茹苦地操持生活,是否肩膀上也有着一份沉甸甸的压力?而作为子女,是否为辛劳的父母打过一盆水,锤过一次背,柔过一次肩?甚至可以给学生播放《给妈妈洗脚》视频短片。

读到“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时,我们不妨

问问学生,你曾经,是否也将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挥霍在了买化妆品,买游戏机的上面呢?尤其是父母花大价钱把你们送到私立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你们是否用通过努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了父母?

于勒给菲利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亲爱的菲利普,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

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不妨实时询问学生,周末的时候,你离家外出,有没有跟父母说明你的去处?尤其是当你在同学家过夜的时候,有没有告诉父母,希望他们不要担心?甚至当你受到误解想离家出走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父母因为担心你,眼神中写满了担忧和期盼?以后你到了外地求学或者工作,有没有想过要每个星期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同学们,有一首歌曲叫《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你们会唱吗?

“在结账的时候,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消费”。同学们,这个社会有很多的弱势群

体,当你走在大街上,当那些乞丐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你的时候,当他们那双粗糙的手伸向你的时候,当他们祈求的声音飘向你的时候,你有没有带着一颗关爱的心从你的口袋

里掏出你的零花钱——哪怕是五毛或者一块?当我们的国家面临灾难,众多同胞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时候,你有没有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为他们祈祷?

于勒沦为了乞丐,为此菲利普夫妇远离了他,兄弟手足变得形同陌路。同学们,当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

你的同学是穷人家的孩子时,你有没有排挤过他?当你的亲人一贫如洗的时候,你有没有轻视过他?当你身边的人有困难的时候,难道你不应该帮助他吗?

(三)探究主题,触发德育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

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据此,《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我在感悟主题方面设置了五个问题来突破。

1、是期待还是躲避?是兄弟还是路人?是希望还是恐怖?是福音还是灾难?归根结

底源于金钱!对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横批:金钱至上

2、反馈课下搜集的关于金钱的名言。“使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金钱”。

3、分组讨论: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金钱观?

4、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所以我设置了“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亲情与金钱的看法。”这一环节意在利用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这一问题的设置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会联想到感动中国人物:如捐肾救母的田世国,抚养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的林秀贞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无私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5、集体朗诵诗歌并仿写: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如金钱可

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

语文是一门丰富的课程,也是一门最有潜力的课程,更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课程,

同时,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启志、陶情、冶性、锤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

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语文教师要树立“德为先”的思想,摒弃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狭隘意识,帮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

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附: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是法国著名的短篇

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

2014年3月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陈店实验学校中学部 欧阳勇

【篇四】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他的人生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而品德的形成与这个人所受的教育又密切相关。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知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时刻不忘渗透品德教育。

当我讲到《梅花魂》中外祖父的三次落泪时,告诉学生外祖父“读诗落泪,不能回国呜呜哭泣,送别时泪眼朦胧”都表明他渴望回国的强烈感情,同时也看出他热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深情。这时我及时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祖国给予了你们这么幸福的生活,让你们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你们一定要刻苦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繁荣富强!

当我讲到《钓鱼的启示》中父亲告诫“我”的那段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我结合班内有的同学见别人的橡皮、铅笔等好看,趁教室没人时就装进自己口袋的现象,教育学生越是没人发现的时候,越是考验你道德品质的时候,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东西虽小,性质恶劣,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要去拿。看文中的父亲品德多高尚,他们钓鲈鱼时不但没人发现,且距开放捕捞时间只差两小时,但父亲却坚决让孩子将鲈鱼放回湖中。

人的一生会面对许多选择,当金钱、名誉、地位、权利等诱惑摆

【篇五】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等诸育的和谐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教书育人。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 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注重实践,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课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

【篇六】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作者:陈麟燕

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12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历来是文道统一的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阅读教学更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修身正行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入境生情,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情境教学愈加显现它情感教育的优势,成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催化剂,使教学工作充满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对有效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有些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细心阅读、精心挖掘,同时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

有些课文的教学应该结合恰当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 例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景:课前,为制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可将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大屏幕上,播放着电视剧《毛岸英》中的感人画面。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图片、神情,构成了一个悲伤、和谐的情境。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教师用深沉的语调讲述毛岸英的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毛岸英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在失去爱子后所表现出的博大胸襟,对毛泽东主席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做到了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二、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学科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统一。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精神领域产生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