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篇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课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感受;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手法,透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作者如何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情;

2、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适当补充讲解。

教学难点:

1、作者如何在叙事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2、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准确到位地把握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大家对“演讲”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类演讲,也曾经在以往的学习中领略到伟大演讲家们留下的精彩演讲。如每周一升旗仪式时的《国旗下的讲话》,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还有我们今后将要学习的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

今天,我们又一次走进演讲,重温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的精彩演讲,学习一篇与演讲密切相关的文章------《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板书)

二:释题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1、 哪一个字可见本文的文体?(记,记人或记事的散文)

2、 本文记了谁?为何称其为梁任公先生?(表示尊重)

3、 谁记的?(梁实秋)

4、 请学生介绍两位相关人物,提示学生关注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主要作品。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

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5、 本文记了什么?(一次演讲)

“演讲”是文章的关键词,请找出这次演讲的相关信息。

时间:1921年(民国十年前后)

地点:清华学校高等科楼大教堂。

主讲人:梁启超

题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三:走进梁启超

1、 教师范读,学生品味梁启超先生的演讲那些地方精彩。提示学生给段落标序,并参照练

习一尝试作旁注。

2、 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

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

板书:

肖像:一登台神采飞扬(形神兼备) 出场语言:一开口不同凡响(谦逊与自负共存)

内容:旁征博引,学识丰富

演讲 动作:手舞足蹈,酣畅淋漓

表情:感情丰沛,平易近人

3、 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侧面:过去也有

不少显宦·····正面: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4、文中为表现梁启超先生之忘情,列举了三个事例。梁公在吟诵这三段韵文时,完全沉浸在感情之中,不能自已。这三段文字为何能引发梁启超如此的感怀呢?

学生查引资料,交流探究。

乐府诗《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

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桃花扇》:描写南明王朝弘光皇帝朱由崧昏庸无能,任由奸臣余孽阮大铖、马士英兴风作浪,致使大明江山被断送,清军入关,百姓陷入战乱祸害的历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第一次哭是因为痛恨昏庸无能,致使百姓陷入战争苦难中而痛心疾首。第二次是因为国家战乱终告结束,百姓总算告别颠沛流离,国家走向稳定的期盼终告实现而哭,是喜极而泣。(突出地反映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五:探究作者抒情方法。

本文表面记的是演讲,实际记的是人。表达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六:拓展练习

课外阅读梁启超的代表作品,如《少年中国说》。

结合《写人要凸显个性》所学,做好写人作文的写作准备。

七: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肖像:一登台神采飞扬(形神兼备)

出场

语言:一开口不同凡响(谦逊与自负共存)

内容:旁征博引,学识丰富

演讲 动作:手舞足蹈,酣畅淋漓

表情:感情丰沛,平易近人

【篇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优秀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 王珍彩 第 1 页 共 4 页

【篇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获奖教案

1

2

3

4

5

【篇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公开课 教案下【获奖】

2、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热心肠”的学者?(如学生难找出,可另设置问题:我们从梁任公引用的三首诗文,来看看他这“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担忧”的热心肠体现在什么地方?)

(1)《箜篌引》

(学生读《箜篌引》诗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教师简单讲解:《箜篌引》是讲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在一个渡口,一个提着酒壶的疯癫者冲着跑向渡口。眼看疯癫者就要跳进河里了,他的妻子在后面喊着“公无渡河”,但疯癫者不听劝告,还是跳进河里。妻子拨弹箜篌唱着这首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叫你不要跳河,你就是要跳河,跳河死了,我该那你怎么办啊?

师:你对疯癫者“强行渡河”行为怎么看?(很多学生读完之后,觉得很简单,也很纳闷,跳下去会死为什么还要跳?不是正常人的思维啊,是吃饱撑着?)

师:既然如此,梁启超为何情绪如此悲哀呢?能否思考“疯癫人” “跳河而死”背后的象征意味?

生:这可能象征着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敢行为;或为追求理想,奋不顾身的行为。《箜篌引》的悲剧在于“疯癫人”对“渡河”的执着和牺牲。

师:非常棒。那么任公先生读此诗生哀情,他会想到什么?首先我们要了解当时戊戌变法的一个人物,也是梁启超的朋友。

(教师补充介绍谭嗣同的相关内容: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要诛杀参与变法的爱国诗人。当时谭嗣同本可以和康梁一起东渡日本,日后东山再起。可当时谭嗣同说,革命总要牺牲,我愿以我的血唤醒更多有志青年的心,最后毅然赴死。)

师: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思考梁启超读到这首诗的情感。

师生:维新志士们在国家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寻找民族出路而舍生取义的精神就好比这“疯人渡河”,可以感受到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悲叹和痛惜。又或者“疯癫人”指的就是梁自己,为了爱国的革命理想奋不顾身,但是未能实现,作者可能悲叹的是他自己。于是,才会有了任公先生演讲时的忘情。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梁启超的“热心肠”——(对为救国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感叹和)为了救国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

(2)关于《桃花扇》

(课件出示《桃花扇》简介及左良玉《哭主》片段)

《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师:此段表达的是左良玉面对崇祯皇帝驾崩末世来临时无可挽回的叹息。崇祯死去距任公先生当时已是近几年来300年,先生读此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是什么触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请同学们联系梁启超的人生经历,崇祯皇帝可能让他想起了哪个皇帝?

师:崇祯皇帝和光绪皇帝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末代皇帝,都有抱负,都想力挽狂澜却无能为力。而梁启超是追随过光绪皇帝,并进行戊戌变法的。所以这时候梁启超“痛哭流涕不能自已”其实是在哭什么?

师生:任公先生悲的是自己追随的皇帝刚刚起飞就被折翼,悲的是国家运势无法扭转,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无法释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梁启超的“热心肠”体现在他的“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上。(板书)

(3)关于杜诗

幻灯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师:随后,作者的情绪急转直上,当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他竟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师:杜甫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当时唐末安史之乱,国家支离破碎,杜甫颠沛流离。在听到了中原收复后,十分开心激动,写下的生平第一快诗。

师:是一种因为收复国家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师:梁任公先生读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的,为什么呢?

明确:演讲时是1921年,正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年代,国家的动荡让他涕泗交流,幻想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不由得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板书)。

(四)教学小结

师生总结: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梁任公不仅是位有学问,有文采的学者,还对国家有着一副“热心肠”具体体现在他的为理想“奋不顾身”,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上,以及“心怀天下”的胸怀上。

(五)方法习得(时间不够就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本文在塑造人物时的写作特点:

1、抓住细节;2、突出个性;3、运用抑扬;(4、形成波澜)。

(六)启发问题,结束课堂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师:学习完了本课,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从梁任公身上学到了什么?或者梁任公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生:学生自由畅谈,如知识方面,或者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方面······

(六)结束语:《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任公先生就是那高山,我们仰慕他,更要学习他将爱国精神融注在自己的生命中,努力学习,为了国家富强安定而“自强不息”!

六、布置作业:完成金纽扣;并请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如《xx老师的一次上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七、板书设计:

【篇五】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个性的手法。

3、学习借鉴梁先生的演讲技巧。

4、了解梁实秋的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2、塑造自我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

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精神。

学习借鉴梁先生的演讲技巧。

教学难点:

对《箜篌引》的理解。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2分钟)

课前音乐(课件播放清华园图片,配以清华老校歌,营造氛围)

清华一直是中国万千学子心中的梦,那是一座神圣庄严的殿堂。清华一直以严谨治学而著称,清华精神起源于梁启超当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自此历代清华人便将浓缩于《周易》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在那里潜心研究学问,砥砺宽厚品格。勇担国家重任,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后来梁启超先生又多次在清华演讲,成为众多学子的精神领航者。那么本文作者梁实秋就用饱含爱和深情的笔触回忆了当年在清华园聆听的先生的一次精彩演讲,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梁实秋一道,走进清华园,一起聆听先生的教诲,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

二、 板示课题

三、理思路(6分钟)

问题导引:

1、 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前两段并没有写梁任公先

生的演讲。那么文章前两段讲什么内容?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特别强调不少“显宦”与“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都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2段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工整、美观,特别强调读他的演讲稿和听他的演讲相差甚远。

用“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必是不同凡响;以读这篇演讲稿和直接听讲演趣味上的差别,进一步

突出强调他的演讲的独特魅力。这两段的侧面烘托,让人在未听其演讲前,既充满好奇和兴趣,又会产生敬佩之情,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作铺垫。

中间几段描写了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

特点,结束全文。

板书: 一 (1、2)演讲的背景以及演讲稿的情况(作铺垫)

二(3~9)演讲的主要情况。

三(10)点明先生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

抓细节

本文名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几个片段,对梁启超的语言、动

深刻印象。这也充分体现了梁实秋的文字简洁明快的创作风格,他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1分)

(一)、本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作者的几个精彩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先生形

象。

问题导航:文中有哪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品质?

(3分)

1、闪亮登场: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 肥大的长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左右顾盼 光芒四射

分析作用:外貌描写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先写身材、肖像、衣着,后写精神气质,外表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作者这样来描写自己的老师,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赞美之情。)(3分)

2、 独特的开场白:(4分)

登场亮相已是气度不凡,那么任公先生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自己的演讲呢?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二处细节——梁氏独特的开场白。(同学齐读)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提问:此处细节描写对于突出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1)、分析作用:通过对梁任公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梁任公是一个风趣幽默、有一点谦虚同时又很自信、不矫揉造作、率真自然的人。

2)、设计表演:让同学模仿梁任公的语气来读这两句开场白,加进动作和神态,用声音和肢体语言来传达先生演讲的魅力。

点评:很好,我听出了先生的那种自信与得意,如果再配上标准的广东话就更逼真了。希望你在以后的演讲中也能设计一个像先生这样独特的开场白,先声夺人,抓住听众的心。刚才通过 的表演,一个大家形象就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简短的几句开场白显示了先生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也文章中的一个亮点。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前奏,一个序曲,精彩的部分还在后面。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三处细节——先生背诵的情景。

3、背诵的情景(3分)

同学齐读:“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提问:“他用手指敲打秃头”的动作写得特别形象,作者着意刻画这个细节,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首先先生学识渊博、记忆力好,其次任公先生不是一个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很严肃的那么一个人,可能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那么一个老先生——随性自然、和蔼可亲。

先生的演讲可以说是精彩迭出,敲头的动作已深深镌刻在作者的心头,先生到了动情之处手舞足蹈近于表演的情景更令作者难以忘怀。

4、手舞足蹈近于表演的情景(8段)(10分)

问题探究:1)、为什么梁启超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呢?

补充资料:

(1)、《桃花扇》中《哭主》一出戏(课件展示)

这一出戏表达的是大将左良玉面对崇祯皇帝末世来临无可挽回的叹息。崇祯1644年死去,距任公先生当时已近300年,先生读此,竟悲从中来,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怎么理解这种情感?

(2)、任公先生最喜欢吟诵屈原的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最推崇古代的一位诗人——杜甫,他说杜甫不是诗圣,是情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说,这样的诗只有最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够写出来。

(4)、梁启超又给自己取号为“饮冰室主人”,“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庄子假托三个故事,以此来说明处世的艰难,从而引出庄子的处世之道。其中一个故事就是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求教。此次出使,责任重大,我心里十分害怕,“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

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忧国忧民,有着满腔爱国热忱的人,所以他在演讲时一会儿痛哭流涕,一会儿又张口大笑,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师明确:左良玉哭的是皇帝驾崩,大厦将倾,梁启超悲的是自己追随的皇帝刚刚起飞就折断翅膀,悲的是国家运势无法扭住,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热情无法释怀。所以这里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梁任公先生读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的,为什么呢?(课件出示杜诗)

明确: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国动荡混乱,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的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可以说,梁任公已经将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了,他和杜甫一样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师小结:从任公先生哭与笑的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所以说任公先生的晚年虽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而且已深埋心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了。

5、以上作者通过描写先生演讲时最动人的几个细节,突出了先生的形象。

而作者在回忆先生讲《箜篌引》这首古诗的时候,没有对先生演讲的情景作传神细致的描写,以突出人物形象,那么作者回忆这个片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3分)

故事:朝鲜水兵在水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 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 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朝鲜水兵回家向自己的妻子丽玉讲述了 这个故事,丽玉援引故事中的悲情,创作了这首歌曲,听过的人无不动容。

作用:听先生演讲后二十年,作者又遇到实际的情境,回想起老师当年的演讲,感受更加强烈。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当年讲得逼真、深刻, 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作者通过对这几个演讲片段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精彩的演讲场面,突出了梁先生

的形象。演讲时先生随作品内容而情不能自已,是源于内心对生活、对学术的热爱,这是一种真性情,是爱国救国热忱的一种体现,也是热心肠的一种体现。

让同学概括任公先生的形象(2分)

认真、修养好 真性情 风神潇洒 有有有谦逊、自负 文学热 博闻强识 采问心爱国救国的热忱 感情丰沛 肠

随性自然

(二)、小练笔 (

5分)

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写一个片段。

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姓名。

4、完成后,由各组推荐,本人朗读,由听众辨别是谁,看谁写得最像。

教师点评:能够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作以生动细致地描绘,使人物特征突出,形象鲜明。很好。

五、 品情味(2分)

情感和趣味是散文的灵魂与核心。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趣和趣味。作者笔下的任公先生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对老师充满敬仰、欣赏和赞美之情。另外作者用语诙谐,又善于在纯正的白话书面语中自然加进文言词句,书卷气浓,极富有雅趣。可以说文章格调高雅。梁实秋的散文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篇幅虽不长,但却能令人在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难怪老舍的夫人胡絮青这样评价他,“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

六、 作结语(1分)

今天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通过学习这篇散文,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代散文大家——梁实秋,了解了他格调高雅、文字简约的创作风格。也学习了他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个性的手法。也透过他的文字,领略了梁任公先生作为学者的气质和风度。任公先生就像是一座高山,我们仰慕他,更要学习他能够将爱国精神融注在自己的生命中,体现在行动上。时刻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铭记在心。做事要坚持,不得一曝十寒;待人要宽厚,应有容人之量。

【篇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手法,透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习惯;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着重分析第一、四、八自然段。

2、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材料,激发学生想象,更好地体会人物演讲时的形象、性格,以进一步了解梁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在叙事中加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准确地把握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认识梁任公

1、导语设计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我国近代的一位大学者所说的,同学们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学生明确:梁启超。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穿越时空来领略梁启超先生的演讲风采。(板书题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2、介绍梁任公

这里的梁任公就是梁启超。有谁了解梁启超的情况吗?

明确(多媒体展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自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作《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书立说,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补充: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境。

3、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梁实秋(1902—1987):从略。

提示:了解作家时重点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成就以及代表作品。

第二板块:走近梁任公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演讲”是文章的关键词,如果让你为梁启超先生的这次演讲出一则海报,大家准备怎么拟写?

明确(多媒体展示):主讲人:梁启超 题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时间:民国十年左右 地点:清华学校高等科楼上大教堂

(2)本文是记演讲,还是记人?

明确: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2、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1)演讲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开头并未写演讲,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什么?

明确:介绍梁任公先生晚年情况;过去曾到清华学校作演讲的人的概况;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景仰的缘由;梁任公先生准备演讲稿。

反映了梁任公人品、修养出色,学问出众,受青年学子景仰;其他的不少显宦人物到校演讲都未能给人深刻印象,但梁任公先生却能做到,鲜明对比反映其演讲的成功。

(2)文章从第三自然段开始,正式进入演讲情景的描写,读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并作旁注。

思考:①相比之下,梁启超的演讲作者记得清清楚楚,他讲有什么特点呢?梁任公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请大家思考、讨论后在文中找出相关词句并参照课后练习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多媒体展示):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潇洒、自信

开场白:极简短、独特———生动、幽默、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沉稳

内容:丰富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渊博

表情:成为表演,大汗淋漓,状极愉快———感情充沛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有思想、性,感情充沛,沉稳、睿智、潇洒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②梁任公的形象是怎样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神态等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3)品读第五、六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的朗诵效果如何?你通过什么而得出结论? 明确:有起承转合、情节、背景、人物、情感,活画出一出悲剧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20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起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补充(多媒体展示):《箜篌引》是朝鲜津卒霍子高妻丽玉,讲述子高晨起划船,有一个白发狂夫被发提壶,不顾滚河水而渡河,妻子尾随而至却来不及制止他,结果被凶河水吞没。于是这位妻子抱着箜篌吟唱《箜篌引》,声音凄凉,曲终也跳进滚滚江水中跟随丈夫去了。二人的壮情令人折服,又嘘唏叹息不止。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梁任公先生的政治倾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反映了梁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梁任公先生之所以选择这首为例子,其实正是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演讲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使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因所在了。

(4)朗读第七自然段,想想梁任公先生的出色背诵体现在哪里?观众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明确:任公先生: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博闻

成本大套背诵下去———强记

(5)作者为什么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

(6)作者为了体现“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孔尚任《桃花扇》———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补充(多媒体展示):①《桃花扇》: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悲观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描写南明王朝弘光皇帝朱由崧昏庸无能,任由奸臣余孽阮大铖、马士英兴风作浪,断送大明江山,百姓陷入战乱祸害的历史,展现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

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蓟北:河北省北部地区,即“安史之乱”叛军根据地洛阳一带。

背景:这首诗歌是杜甫52岁流落到梓州(即今天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的佳作。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现在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已。

(7)结合补充的背景知识,试分析本段中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的原因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第一次哭是因为痛恨昏庸无能,致使百姓陷入战争苦难中而痛心疾首。第二次是因为战乱终告结束,百姓总算告别颠沛流离的生活,国家走向稳定的期盼终于实现而哭,这是喜极而泣,突出地反映梁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第三板块:评说梁任公

1、综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再结合以往历史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说说你眼中的梁任公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多媒体展示):学识渊博、感情丰富、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办事认真严谨、博闻强记、沉稳睿智、深受景仰的出色学者、文学家、政治家(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可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史实加以评价)。

2、根据课堂上的讨论和你所掌握的资料,以“我眼中的梁任公先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梁任公先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