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第一篇、观后感

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福州电视台《法眼》节目观后感

看完福州电视台《法眼》电视节目,我很受教育。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可能因为一念之差而将自己美

好的未来毁于一旦。在法眼栏目

中,那些青少年正是因为没能在

关键时刻把握好自己,才让自己

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节目中,有

一段[行走生命线],对我震撼很

大。在生活中,许多人就是因为赶那一秒钟,而丢失了性命。遵守交规,注意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哪怕是上学迟到,也不能闯红灯或者超速行驶。有一件事故,就是因为司机想在红灯之前过去,超速行驶,

骑电动车的男生是因为赶时

间,就闯了红灯。司机开得太

快,没办法刹住车,就把人拦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到了30米以外,男生当场死

亡。据说,死亡的男孩才19

岁,是想去赶生日会,而抢了

那一秒种。所以,在行走路上,我们要按照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

还有一些少年,因为追求时尚,好面子,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一位叫小洋的男孩,喜欢在同学面前逞能,就天天请客,到酒吧里玩,后来钱用完了,因为好面子,就去逞威风,抢劫。被判了两年劳动教养,他现在劳教所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教训非常深刻。

最后,我向大家说一下身边的诱惑。在我们乌山小学周

边有很多小摊卖烧烤、油炸食品,学生们一放学就去买。有的说,是因为饿了,想填点肚子。其实,这些油炸食品是有毒的。还有的学生接受朋友的邀请,去酒吧、网吧......乱

消费,不慎误入歧途,毁了自

己的一生。比如一个叫冰冰的

女孩,因为接受了朋友的邀请

到酒吧玩,喝了很多酒,遇到

了不认识的人,还吵了架,打

了那个人,把他打死了,最后冰冰受到了法制的制裁。有的人去河塘游泳、嘻戏,并且没有大人的陪伴,独自和朋友一起去游泳,极有可能意外死亡。所以,我们每个人要抵制身边的诱惑,要不然会毁了自己的一生。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把握好自己的现在,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努力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人生。

第二篇、孩子那些事观后感

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观《孩子的那些事儿》有感

温水镇峡口小学六年级:赵琴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今天有幸观看了电影《孩子的那些事儿》,看过电影之后,我对教育、对教师又有了一层深刻的理解,有感动、有无奈、有执着、更有体谅。我想: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教师,或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充当任何角色的陪伴者,这部电影都值得你沉下心来细细的去欣赏,孩子不是生下来就可以自由的长大,他们像小树一样需要呵护、安全和温暖,可孩子的那些事你真的懂吗?

电影讲述了一个师大毕业生林冬青到一所学校面试,虽然被录用了,但学校领导并不十分看好这个书生气的青年,因为他即将负责的五年级四班是个复杂的班级,班级霸王、问题儿童、单亲家庭、差生,“应有尽有”,很多老师都“栽”在这个班的手上,怨气连连„„林老师并没有被这个班级的简介吓到,或许是他太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或许是他低估了孩子们的“实力“,班上的学生接二连三的闯祸让他应接不暇、手足无措„„这部电影的珍贵之处在于其真实性,林老师的形象既没有过于夸大也没有刻意贬低,他就像我、你、师大校园里任何一个满腔热情投身教育的青年,他尽力去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也懂得适当的树立自己的“权威”,镇住这些毛孩子,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充当评委的不是教师,也不是校方,而是他的学生们,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如何评判一个老师是否值得“做朋友”,他们希望老师是值得信任的、热情的、少点严肃的、重视他们多于重视学习的,特别是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的孩子们,就更加希望老师是

关注自己的、喜欢自己的,电影中一个小女孩拿零花钱“雇”班里的情书高手给林老师写了一封情书,家长着急了,说孩子一个月不知道写几封情书,收几封情书,质问老师为什么没有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其实孩子们懂什么叫“情书”呢,他们只是以这种方式来吸引大人的关注,试探老师是否喜欢自己,孩子并没有错啊,倒是家长应该认真的反思一下了,为什么孩子有亲生的父母却做出这种“缺爱”的举动。班里的学习热情不高涨,林老师教的语文课好多学生都不写作业,一开始他也是采用了点名批评、留校补作业的做法,可还是不管用,他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回答为什么不愿意写作业,得出了很多种答案,比如:写了也是不及格就不如不写。于是他大胆的创新,只要有标题、标点和段落的作文就能得满分,没想到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真的提高了,其实我们试想: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总是那么精力充沛而且更愿意学习?因为人都喜欢被表扬,只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就可以努力前进,如果一直遭打击和批评,即使好学生也不愿意学习了,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作为大人,应该积极的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大力的表扬,而不要揪着孩子的一点毛病不放,长期得不到表扬的孩子就像芯里枯萎的花,很难在阳光下美丽的绽放。

似乎很多人都认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责任,孩子出现任何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教师就应为此负全责,可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却没有听过任何“子不教师之过”的说法。这部电影的真实性还体现在学生家庭背景的选取,老师让班里的三个霸王请家长来学校,一个说母亲有病,父亲不在家;一个说我爸爸是市里领导没时间,妈妈不

管我;一个说我爸炒股票亏了别人钱在外面躲债。当你听到这样的台词,是否觉得它真实的就像我们身边的谁谁谁,而且这个谁还不是少数存在。一个老师问一个女孩:这两个人偶有这么多的玩具,他们开心吗?女孩哭了,哭的那么伤心,也许在大人的世界里,你是老板、是领导、是被丈夫抛弃的女人、还是欠了别人钱的穷光蛋,可在孩子的世界里,你只是爸爸或是妈妈,扮演这个角色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经济代价,只需要陪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讲学校里的事,同学的事还有老师的事,还有他们想不明白的事、想搞清楚的事,不要总是以忙为借口,只要孩子在你的心目中是重要的,时间总是能够找到的。

如果你现在正在苦恼,你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不妨拿出些时间看一下这一部的电影,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指导老师:杨引岗)

《孩子那些事儿》观后感

温水镇峡口小学:杨旭峰

今晚,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教育片。组织孩子们在看,可我更觉得适合教师来看,看后又想了很多。

该片讲述了一个既贴近生活、又生动特别的校园故事。从应聘开始,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林冬青担任铭师小学五(4)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借校长的口对五(4)班级的情况做了介绍。这个班的问题生相对集中,让他多加注意。可初出茅庐的林冬青却不以为意,他对即将面临的挑战满怀斗志,准备大展身手。从此,难题与智慧和爱心的较量开始上演。班里状况问题百出,也让林冬青屡屡受挫,他一一寻找应对之策。在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的丁老师的协助下,林冬青在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渐渐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最终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一些问题渐渐也不再是问题了。与此同时,他也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了。

区别于其他中国电影中既有的教师形象,林冬青伟大但比较真实,为了让假小子变淑女,他能为她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裙子当生日礼物,但被扔到垃圾堆时他愤怒至及;他能为学生洗大便裤子,但也被熏得几乎要晕过去。在和家长谈话时,面对家长的拒绝,面对家长的振振有词,他也无可奈何。这也是我们老师经常也会遇到的问题。面对美女同事,他也狂“放电”。这些才是人之常情。传统的影片也好,观念也好,好像老师就一定需要无私奉献,一般的奉献还不行,必需要接近“冷血”的奉献才感人,才能让舆论满意。例如,为了学生和

爱人离婚的或一直不嫁不娶的,为了学生自己父母最后一面也见不上的,为了学生把自己孩子的命也弄丢了的„„好像老师都是没有七情六欲的神。我不相信一个对至亲的人都不能爱的人能没有回报的去博爱。太假了。而且为什么要对老师这么残忍?很多电影里,把老师描绘得也是无所不能。只要是学生的事,优秀老师一出马,一切都能解决。老师能这么厉害,要劳教所做什么?要戒毒所做什么?咱们影片里,老师做不到的地方也得请心理咨询帮忙呢。而且世人眼里仿佛老师就不能有任何弱点。做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你还能有弱点啊?而且影片没有刻意回避当前校园中存在的问题,如应试教育、心理问题、学习压力,以及社会不同价值观对校园的渗透等。但创作者牢牢把握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主基调,使得影片所展现的师生间纯净美好的情感,令人动容。

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区别于其它而优秀的地方。而五(4)班的孩子们既充满童真,同时又像小大人一样,会思考、会耍酷。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阳光一般明净的心灵和漫画式的喜剧感。整个情节中,有成人给孩子造成的悲哀与伤害,有孩子们不喑世事的调皮搞笑,有孩子们成长的种种无奈„„林老师的一系列伟大而又细腻的活动将这些贯穿起来。

用丁老师的话“现在那么多考试都应付过来,哪有老师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曾几何时,我也试着去了解属于孩子们的那片天空,可因为种种事情还是用成人的眼光在看待这一切。犹如白天不懂夜的黑,我也没懂他们眼中的悲。也体会不了他们的那种小小的快乐。我

第三篇、观后感

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观后感

初二(2)班 魏薇

每个人都会犯错,一念之差就会有两个不同的将来。一次错误的选择就要付出一生的代价。

学校展示板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生,因青春期叛逆,想要报复父母,便作践自己,而当她缺钱的时候,也同样会选择这样的路径。不得不说,这样的女生很傻。父母生你,养你,对你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你呢?只因为父母没有答应你一个小小的请求,就选择了这样的方式让父母妥协。你仔细想想,你是否可以换个角度为父母考虑?父母为什么不答应,因为这样做不对或者父母根本就做不到。当你理解后,还会选择这样做吗?是的,钱是生存者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赚钱不单单只有这一种路径,你可以摆个小摊,发发传单,当当临时工,虽然得到的钱不是很多,至少不用选择这样的途径,也足够使你吃饱穿暖!

类似于这样因一次错误的选择就毁了一生的事件远不止这些。有一位未成年的学生在放学的路上结交了一些校外的朋友。一次,朋友给了他一袋东西。他吸食后才了解到是毒品,可已经上瘾了。于是,他便把他所有的钱都用来买毒品,可还是不够,他开始偷父母的钱,被父母发现后又开始偷同学的钱,被老师发现后就开始偷陌生人的钱,因不满18岁,进入劳教所管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友不慎,易惹大祸。故事中的那位学生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个人,不能没

有朋友。但宁缺勿滥。不能够完全相信,特别是那些你不了解的人。你料想不懂,他会给你什么东西,他对你好不好。只能说会被送到劳教所都是自找的。那我们要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一、端正自己的心理与思想,不要奇思异想,妄加猜测。二、要分清楚好人和坏人,不要颠倒是非。三、交友时需谨慎,交友之前先了解这样的人可不可以交朋友。四、不要轻易的相信任何人。过分的相信一个人是会吃亏的。

一次错误的选择害人一生,想要将来不后悔,那么从现在起,认真思考你所做的每一次选择!

第四篇、一级谋杀观后感

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法制电影一级谋杀观后感 一级谋杀是一部根据美国四十年代真实事件改编的,揭露美国监狱黑幕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关押在阿尔卡特兹监狱而后又因越狱失败而被关进人间地狱的犯人--亨利杨的故事。这个犯人很特殊,特殊之处就在于亨利杨曾经为了能够让相依为命的妹妹填饱肚子,逼迫无奈之下,偷了邮局5美元。而后就被关进阿尔卡特兹监狱三年零两个月;饱受终日没有阳光,日夜与阴暗、潮湿、恐惧、绝望、蜘蛛、老鼠作伴的非人折磨。影片播放结束后,我陷入了沉思。我不知道该佩服亨利杨的坚强意志,还是佩服詹姆斯为了让正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亦或是感慨美国四十年代司法制度的不完善,监狱的残酷不人道.刑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设置监狱的目的又是什么?改造吗?将人改造成一个“杀人犯”?亨利杨后来宁愿认罪判死刑也不愿意再回到监狱,这是不是对监禁的莫大讽刺,监狱到底是让人弃恶从善的教堂还是使人磨灭希望失去未来的人间地狱? 影片中有一处鲜明的对比,那就是亨利杨的辩护律师詹姆斯,他小时候也曾经偷过他哥哥的五美元,但他的哥哥只是和他说了一句,以后再也不要在这样做了的话。虽然表面看来,亨利杨偷得是邮局的五美元,詹姆斯偷得是他哥哥的五美元。两者有区别。但是就因为偷了邮局五美元,就要在监狱饱受折磨,过得生不如死吗?这样的刑罚是否太严厉了?这样做就能打击犯罪拯救罪犯?这样做又是否符合刑罚的原则?我不禁想到了我国这几年在劳教所、看守所、监狱相继发生“冲凉死”、“躲猫猫”、“喝水死”等一系列离奇死亡案件,我们的监禁措施是不是存在影片中出现的问题?是不是真的就是报应与教育改造相结合,贯彻了刑罚人道主义的思想?

陈兴良教授曾经说过:“犯罪人也是人,作为人,犯罪人也有其人格尊严,对犯罪人的任何非人对待都是不人道或者反人道的。” 犯罪人也是人,我们在让他们付出应该付出代价的同时,也应该保障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维护他们应有的尊严,真正实现公平公正。

影片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庭辩部分,庭辩是充满智慧的,律师在法庭上交叉询问的镜头扣人心弦,令人澎湃激昂。当然一场精彩的庭辩少不了一位善良的法官和一群通晓世事的陪审团。他们总是在正义几乎要被迫放弃的时候扭转局面,使得善良的人们获得内心的安慰。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陪审团最后给了亨利一个公正的判决。虽然亨利杨的死让人很遗憾,但他是幸运的,他使得后来美国废除了solit ary confinement制度,修正了司法制度,社会是否平等也被搬上了台面。

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但是不满21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陪审团制度使人民成为真正的审判者,也只有人民的审判才会得到人民的信任。这和我们中国的人名代表大会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五篇、禁毒观后感

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禁毒观后感

生命,是蓬勃的春,是盎然的绿,世界也因此而多姿多彩。

今天,观看“禁毒”电影,我得知中国现有超过一百多万人已落入毒品的“魔掌”,广东省也有十几万人也在被其毒害,多数为青少年。这些人中,有些已成为一条条不堪入目的尸体,有些已变成飘荡在远方的痛苦绝望的灵魂,这些人中免不了遭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结局,青少年们是祖国的花朵与希望,也被其残害地渐渐凋谢,失去了往日的娇艳。

这些数据与结局让我不由地感叹道:毒品永远不能沾第一口,对毒品坚决说:不。

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给了我巨大的震撼,片中的其中一位年纪轻轻的女主人公阿华也是“魔掌”中的一员,她与自己的妹妹阿新带着对未来的希望从老家来到海滨市打工,希望能闯出一番道路,双双都只是初中毕业,所以只能在一件小小的发廊中赚取微薄的生活费,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阿新得艾滋病逝世了,原因就是在吸毒品时与阿华共用针筒,本是一对平凡的姐妹花,被同事的怂恿下,带着对毒品的好奇与无知,双双掉进毒品的深渊,毒品非常容易上隐,毒品中有一种多巴胺的物质,刚开始它会使人有快感感到高度兴奋,甚至出现幻觉,过后会上隐,一旦发作,如果没有毒品的解救,则会感到万蚁蚀骨及万箭穿心如一体的痛苦,毒品的价格非常之高,一天就需要200元左右的资费,而阿华在生活的压迫下,挣取的微薄工资不够支付高昂的毒品费,就只能靠卖淫,坑骗和偷窃来维持,逐步的也走上违法的道路,最终走进了劳教局戒毒,就这样这对姐妹花原本的美好前途被毒品给抹杀掉了,甚至还葬送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代价无法用言语形容更无法用单位来衡量。

与阿华为伴的小燕子也是因为无知与好奇踏入了毒品的“迷途”,住所是那么的破陋不堪,虽然已身怀六甲,但也用卖淫的方式去赚取那高昂的毒品费,单单那样是不够的,所以她也学着同伴们,假装撞车趁机向司机们骗取钱财,扰乱社会秩序,经不起激烈碰撞,所以早产,因为其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及服食毒品,所以分娩出不健康的女婴并患有戒断综合证,三天后,母女二人都被检测出患有梅毒 ,其命运也是非常悲惨,她们的遭遇都有人同情与援助,卫生站也有免费帮助戒毒,但她们都没坚持下来,前功尽弃,是她们离“幸福”一词就越来越遥远……

通过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吸毒除了危害自己,还会影响到别人,所以,我们要于己,于社会,于国家,一定要远离毒品,要在社区做禁毒小宣传员,提醒人们,千万记住珍惜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

第六篇、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

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为了孩子的一切

——观《我的教师生涯》有感

山观二中 胡奇平

五十年代,中国的农村闭塞、落后,陈玉老师来到月亮湾乡村小学任教,他必须每天面对生柴火做饭,到河边洗衣服的日子,尽管生活艰苦,不过在年轻的陈老师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陈老师希望把歌中美好的梦带给乡村的孩子……

影片质朴无华,却深深的打动了我。陈玉老师到贫困山区下乡,降临月亮湾小学,本来城里有自己的亲人期待他早早回去,没想到命运让他在山里干了一生。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他由一个个旧日的英俊小伙变成了白发鬓鬓的老者。虽然远离亲人,扎根在山里,但是教师的称谓让他执迷不悟。

陈玉老师对学生有着一种朴素的感情。这种感情透自他的内心,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并且每个学生永远都是他的孩子。当他的学生在文革期间排节目读错了字,当时劳教的他硬是走进排演现场给学生指了出来。文革结束,恢复当教员后,他自己家里并不宽裕,却送学生小洋去参加声乐培训班,因为小洋家条件不好,他就帮旁人出钱教,还把小洋接到自己家住,每天骑自行车接送孩子,即使在自己的孩子离家出走,自己又生病在床的环境下,还坚持接送小洋。改革开放后,为了给孩子参加文艺表演定做统一的时装,他带学生做手工,编竹篮,结果钱被骗了,他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人会骗孩子的钱,自己去北京去找那家工厂,结果被告知工厂倒闭了。他没有跟学校里说,

自己垫付了时装费,老婆把猪卖了才凑足了钱。学校为了升学率,把副课让给主课,每周模拟考试,他却坚持教学生美术,让学生欣赏优美的书法作品。学生辍学做工,他却到灯红酒绿的世界,把稚气未脱的学生接回自己家住,让她继续上学。可敬的陈玉教师,他在孜孜不倦的教育工作中承受了一切,包括抛却了海外的爱情,抛却了音乐学院的理想,只是为了心中那一点想法:不能惋惜了孩子,不能对不起孩子!就这样他一直不缺乏爱的心境与理想的追求,因为他热爱他的学生,并忠诚着他的教育工作。作为教师,每一天做的都是重复的事情,有些甚或可以说是芝麻小事。但这每一件事不论多小都不能不做,且不能中断。因为这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而教师是他们的领路人,是他们成长的见证人。是以,我们会为孩子的进步而欣喜;为孩子的固执而烦恼;为孩子的退步而自责……

电影的末端很有韵味。步履蹒跚的陈玉教员在月亮湾的一处风景前给自己留影。咔喳一声,白叟的身影没有留下,有的只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教师不正是如此吗?生平的清苦,默默的离开,留下身后最美的风景。

老一辈的教师是我学习的榜样。惟有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才不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如何做才能真正的"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想,我已从事电影事业片中找到答案。

第七篇、《牧马人》观后感

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牧马人》观后感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毛概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牧马人》这部电影。这是一部30年前的电影,可是当我们认真地去看时,却发现现在去看那个时候的电影,依然能够被吸引住,能够从中找到共通点。看电影是,我们有过放声大笑,当然也有过感动得几乎热泪盈眶。或许正如老师所说的,剥去了时代所赋予的一些表象之后,电影所传达出的本质的东西,如人们的真善美,希望,坚强,爱等等这些东西,是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的,不管什么时候看,都会被打动。或许我们现在从电影的某些表现形式上来看,会觉得很奇怪甚至好笑,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它确确实实有它出色的地方。

先来说一下情节。。《牧马人》讲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年轻人许灵均因为家庭出生不好,有位有钱的在美国的爸爸而被打成右派,送去劳动改造,在那里认识了农村姑娘李秀芝喜结良缘。30年过去了,他的父亲许景由为没尽父责,深感内疚,他回到中国,决心把儿子带回美国,继承遗产。许灵均于是向父亲倾诉自己的坎坷经历:他被打成“右派”,来到牧场劳动。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曾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他还是活下来了。他解除劳教后,留在牧场放牧,周围的人都给他送来关怀。十年动乱中,牧民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在他们之中,他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找到了勇气和力量。后来,从四川逃荒到牧场的姑娘李秀芝被牧民带到许灵均的小破屋里让他们结婚。秀芝不嫌许灵均是“右派”,许灵均感激秀芝对他的信任。不久,他们又有了儿子清清,为这个幸福的家庭又增添了新的欢乐。粉碎“四人帮”后,许灵均错划的“右派”得到改正,他又走上讲台,把知识奉献给牧场的后代。他想起妻与子,周围的百姓,决定留在祖国不去美国,因为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他的根。 许景由不再勉强儿子跟他走了。送走了父亲,许灵均又踏上了他用汗水浸过的土地,又回到患难与共的亲友中间,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身边。

看完后,仔细想一下,发觉能从这部电影中引发出的思考真的有很多。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第一是许灵均的坚强意志。本来是一个无辜的人,却硬生生的被打上了右派的标签,在生活受尽了苦难,也受尽了很多人的冷眼,就连小孩子都叫其老右,我看到这里觉得特别的心酸。这换做是我或者是其他人应该都受不了,因此他也想到过要死,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相信生活是有希望的,他相信总有一天是能见到阳光的,他坚信自己只要要紧牙关就能坚持过去,因此他选择或下去,独自忍受,坚强活下去。这真的不得不令我佩服!

第二,是许灵均的爱国主义。电影中,许灵均拒绝了出国,选择了回到大草原。其实我相信许灵均朴素的情感,我知道现实中真的有这种舍身取义的人。我相信许灵均那种回报草原的真诚。美国在那时就是先进,富裕的代名词吧,而祖国那时相对是很贫穷的,出去外国可以看到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但他却相信祖国正在走上坡路,相信祖国一定可以变的繁荣富强起来,而且他也愿意用自己的双手与祖国人民一起去建设祖国,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

第三是牧民的质朴和热情。许灵均是以“右派”的身份送到敕勒川“劳教”的,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差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解除“劳教”后他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挡风,董大娘给他送去热腾腾的面条,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吃饱饭,不想家,住到一起就和一家人一样”。为了能让他留下牧马而不至于被送去学习班报道,大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保护他。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组建了家庭。那一堆粮票、两袋米还有每家五毛钱的份子钱。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那份时

代,那样的条件下,可能是大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一点点积蓄慷慨、热情的帮助他。

善良质朴热情的牧民温暖了他的心,在他们当中,他找到了亲情,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我想许灵均没有去美国原因不仅仅是他自己说的那样,“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我不能在人民前进的时候离去”,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妻子说的那样“你舍不得学校的孩子,舍不得这里的热情的乡亲”。

第四是许灵均在逆境中的坚持学习的态度。从电影中可以知道,许灵均尽管被打为右派,但是他一直坚持努力的学习,劳动改造时也看很多很多的书,或许他这样有两个原因吧。一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为了让自己能过度过艰难的生活因而寻求精神上的升华。二是为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可以做出贡献,后来他之所以能做老师也正因为他平时坚持读书的原因,让他可以为了下一代而努力。

第五是许灵均和李秀芝的真挚的爱情。这两个人的结合奇特、偶然,甚至有些荒唐、可笑。男方一穷二白,除了一件破屋之外一无所有。女方流落他乡、无处安身,只想找到一个栖息地。。虽然他们的结合荒唐、将就,但他们的感情忠诚、牢固。许灵均认为自己是“右派”,有比女方大十五岁,就拉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四十元钱和二十斤粮票)要送李秀芝回家。可李秀芝认定了他,坚决的留了下来。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没有恋爱,直接结婚生子,李秀芝的善良、勤劳让许灵均感动。彼此就这样相扶的走完一生。

许灵均的父亲说,“婚姻本身是一种条约和义务,不管有没有感情,都要把感情守候到底”。而在许灵均夫妇的眼里感情就是信任对方,真诚守候一辈子。许灵均说,“在我的生活中,突然闯进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好像彼此等待多年了,我们之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李秀芝也说,“他就是当上了官,我也不稀罕;再放二十年马,我也不嫌弃,我把心交给他了”。

现在社会爱情观可能很少是这么纯洁的了,现在变得很现实,没房、没车、是结不了婚的,没钱是见不到丈母娘的。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我们心中的那份天然的、真诚的感情埋藏的太久了,我们应该拿出这颗心去面对生活,面对生命。

第六是它传递出的价值观。许灵均的父亲在美国是一个亿万富翁,他回国本想让儿子出国继承财产,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当他听到了许灵均讲述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后看到儿子有那么丰富的精神生活,反而羡慕起来,感到自己的物质生活虽然十分优裕,但并不幸福。因此不得不感伤地承认:“在财产上,我是富翁;在感情上我却一贫如洗,准确地说,是个乞丐”。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能不承认,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由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确定的;我们不能不承认,两代人心中的价值观,幸福观会有怎样的不同.

第八篇、《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小劳教记录篇观后感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就不会这样可口!

——郭小川

第一次看到艾丽丝·门罗写的这本小说《亲爱的生活》时,还以为是一本对生活充满各种正能量的生活细节的书,但当我读完第一篇《漂流到日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发现这压根就没写到生活中充满关爱和温馨的细节,而是写一个女人对平凡的婚姻生活的无奈之后的出轨。

她去了一场文学聚会,在那里,女诗人遇到了文学聚会常见的冷漠和浮夸,她被晾在一边,不料,她偶然遇到了一个名叫哈里斯的剧作家,剧作家细心洞察体谅到了她的尴尬处境,帮助她并开车把她送回了家。这种温暖和短暂的关怀开始让女诗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最后诗人利用帮友人看守空房的机会,巧妙地离开自己的丈夫,去见哈里斯。女人带着女儿上了火车,开始了她的“追梦之旅”火车上女人遇到了一对青年男女,他们的戏剧桥段逗得诗人的女儿开心不已,诗人感受到了某种热情。后来诗人知道青年男女已经分手,男青年原来属于某个教会,但是他的行为模式偏离了轨道,于是他只有离开教会“流浪”。但女诗人似乎被男青年的热情和行为所打。接下来一切都如了双方所愿。这可能是女诗人长久平淡的婚姻生活所带来的一次激情释放而言。但门罗并没让故事结束,而是让女诗人见到了心中的哈里斯,也许日本就是哈里斯,也是男青年,更是女人心中那无处安

放的寂寥情感,这是门罗所要表达的无奈。生活是一个需要体验的过程,每一次的个中滋味都只能自己一个人去品尝和感受。生活在继续,不同的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自己。

历史总是波澜壮阔的,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未必不汹涌澎湃。生活总是在不停地给我们开着各式各样的玩笑,关键得看入戏有多深,戏有多深,情就有多浓,每个人在这场戏中都会有意无意地给别人以温暧或被别人温暖,也会有伤害。当温暖的阳光靠近时,你会觉得此时的人生是七彩的。于是你开始对周围的人报以热情和欢笑。但在某天的一瞬间你发现生活真的欺骗了你时,你是否还会像诗人普希金那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呢?

在《亚孟森》这个故事里,女主人的婚姻居然被最爱的男人当作“儿戏”的时候,她没有表现出那种撕心的愤恨,而是想明白男人为什么要让她离开,还对她说“也许有一天你会把今天看作你一生中最幸运的日子之一”。男人伪装的很平静,不让女人找到她想要的答案。门罗的描写让读者感觉到女教师人生深陷灰暗的境地。命运的齿轮让他们在多年以后相遇。男人说:你好吗?女人说:很好。很幸福。男人说:太好了。其实,男人哪里知道女人现在生活的艰辛。

因为爱,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一语道出人生无常与现实的无奈。 这让我不禁想起客家女子鲜红的传奇一生,生活在战争年代的山野姑娘,相好是一名共产党的交通员,在快要结婚的时候,不料未婚夫却被东山洛带地区的土匪给害死。这给了她即将而来的幸福以无情

的一击。这是命运对她开的第一次玩笑。为了报仇,她嫁给了当时喜欢她而她不喜欢的镇长。镇长给她报了仇,而她也一天天在接受镇长对她无微不至的爱。她也用她的爱让镇长多为老百姓造福。但就在解放军解放东山镇的时候,由于和解放军之间因为缴枪和土匪的事情而发生双方死伤无数的误会。镇长用举枪自尽来给了解放军和人民一个交代。现在,命运再次给这名传奇的女子以致命的打击,新中国成立了,家产被分了,自己靠捡炭花来过日子,还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直到镇长远房兄弟劳教回来之后,才给了她人生带来希望的曙光,但好景不长,就在两人结婚之后某一天,丈夫因为冲动而被迫无奈地杀了人,于是对妻子交代一翻后,便开始了自己逃亡生涯。这是命运对她第三次残酷打击。可能会觉得这是上天对她的不公,而因此万念俱灰放弃生活自我沦落,但她用坚韧的性格继续挑战着命运的无情。含辛茹苦的将儿子带大,自己还因为创办陶瓷厂而成为当地著名的女企业家。

希望是人生活下去的动力源泉,而绝望则是人如行尸走肉般生活下去的理由,生活中,有的人事业失败,有的人情场失意,有的人失去挚爱,有的人家道中落,等等这一幅幅画面够成了人生的浮世绘。然而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失魂落魄,有的人尘封悲伤,坚强面对生活。

我本人就是对生活充满乐观的人,也许有人会说,你年纪轻轻还没经历过生活的变故和失败的滋味。对,我承认这些我都没经历过,人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认为这不是以后我们冷看人生的理由,

这是自我堕落的借口,是生活最大的失败者。真正的强者会选择接受现实,并且让现实朝着他内心所想的生活轨迹去发展。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当你站在阳光下时候,你除了有明亮的一面以外,别忘了你还有跟着你的影子。生活不会只有令人喜悦的场景和经历,它也会伴随着让人不安和悲痛的忧伤,它就像影子一样是你人生的一部分,无论你想尽一切办法去逃避和摆脱,那也只是暂时的徒劳。无论你经历的好与坏,它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构成人生必不可缺的一环。生命中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而这一个个偶然却在冥冥之中成为我们一生的领悟。当你一路心花怒放地走来时,生活其实就在那里,一点也没变,变的只是我们内心那颗对生活充满不安和焦躁的心。于是就像这本书里所写到的那样,“在人生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一直如此善意对待的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亲爱的,生活。”